东瀛岛国的帝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56:16
前言

    从近代开始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在100多年的时间内,通过海洋对广大的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然而,一个岛国是怎样会迅速崛起成一个破坏力如此之强的野兽又如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被制服的呢?本文希望能通过近代的几场战役来找到一些观点。


一、常人无法理解的岛国心态

    日本是一个处于亚洲东部,孤悬于太平洋之中的岛国,国内自然资源相对贫乏、领土狭小、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通常,大陆人是很难理解和感受岛国和岛国人民的心头。日本四周是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的海洋。时常有台风袭击,四季有DZ威胁。因此他们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更加保守,更缺乏安全感,更有危机感,更渴望获得真正的陆地。

     这种危机使日本人不敢有一点怠惰和不认真。日本人自强奋发,以极强的精神和极快的速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科技。然而,因为隔着海洋,他们对大海那边的陆地充满浪漫的幻想。他们比任何大陆国家都更向往着能拥有广阔的陆地,而拥有陆地的方法,则只能通过海洋。这就酿成日本民族群众的扩张意识。100多年来,从明治维新开始,它就没有放弃过在本土以外的扩张,二战是最典型的事例。

     在日本“帝国扩张梦”中,核心就是拥有海洋。拥有了海洋就有了广阔的陆地,有了海洋就有了海洋中巨大的资源宝藏和岛屿本身的战略价值;有了资源宝藏和战略价值也就有了日本的战略地位。这样的海洋国土观注定了日本对岛屿和海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二、丰臣秀吉的尝试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封建领主。早年追随织田信长,曾屡立战功。信长发动统一全日本的战争后丰臣任征西先锋。信长被部下杀害后,经过一系列与信长后代的战争,秀吉确立了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

    丰臣秀吉不同与一般的日本武士,他更懂得利用结盟、利诱、战利品分配等激励和政治手段以及军事情报学。在经历一系列的南征北战后统一了日本,成为统一日本的第一人。

    在用武力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野心越来越大,丰臣将目光投向了大陆,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他决心到日本以为的空间施展一番。随着平定全国的事业有所发展,便梦想征服琉球、T灣、菲律宾,并攻占朝鲜,然后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巩固中国的统治之后,越过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随后西征欧州,这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和统一战略。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率领15万陆军乘700余艘战船由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为先锋,开始远征朝鲜。此时的朝鲜内乱频频,日本陆军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占领了朝鲜首府汉城,继而又攻陷了平壤。随后逼近明朝边界。日本进攻朝鲜的消息如同电流一般击中了明朝政F的神经。自古朝鲜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是中国的东北门户,明朝政F很清楚日本妄图先侵朝鲜,再以朝鲜为基地染指中国。因此明朝派出大将李如松率领重兵增援朝鲜。不久丰臣秀吉的海军就被朝鲜海军提督李舜臣所歼灭。次年,明将将领李如松收复平壤和开城,日军被迫退守沿海城市,开始与明朝和谈。

    1597年初,和谈破裂,丰臣秀吉陆续增兵十四万、战舰数百艘,再次进军朝鲜。10月,经过艰苦的反击,朝鲜名将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再次大败日军,明军援军也再次进入朝鲜重创日军。在明、朝联军的打击下,日军全面后撤,一代名将丰臣秀吉也因染病和兵败郁闷而亡。最后在损失数万人和450艘战船后,日军残部退回国内,日本获取大陆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

    纵观丰臣秀吉的一生,一个出身寒微连姓氏都没有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建立了统一日本,证明了自己。但他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朝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正是由于他盲目的扩张梦想,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但是对外扩张思想的种子已经被深深埋入日本这片混沌的土地里,成为近代军国狂人们所追求的梦想。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此时的日本由于担心西方的宗教和贸易会危及到他们的权力。因此日本采用了同中国清政F一样措施,他们断绝了日本同外界世界的全部联系,实行“锁国”。

    虽然德川幕府时期由于“锁国”而在明治维新后被大加贬低,但其在日本发展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良好作用。德川幕府治下的长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实力增强。人口从1600年的1800万猛增到1725年的2600万。城市也得到了发展1700年,其中江户人口接近100万,大皈和京都的人口也都达到30万。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鼓励商人和富农将剩余资本投于新的生产方式。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一些发达地区已达到了创办工厂的水平。


三、美国“黑船”舰队与日本的改革

    1830年以后,美国的捕鲸船队逐渐地把它的作业中心从赤道边移到接近北海道的北太平洋水域。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并入使美国成了太平洋大国。而日本正好位于美国至上海的大圆航线上,日本人的态度逐渐地成为美国政F所关心的问题。于是美国总统托美国东印度分舰队司令马修•卡尔布雷恩•佩里准将,给日本天皇捎去一封私人信件。总统指示佩里与日本谈判有关为在日本的美国侨民和财产承担保护、允许自由进入一个或多个日本港口以补给和贸易的协定。他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但这仅仅是最后的手段。为此佩里在积聚了一大批礼品(典型的美国机器和其它工业产品)后,远征船队在1853年初启程了。7月,在抵达江户港后,佩里在仪仗队的迎接中上岸,庄重地把装在镶金黄檀盒子里的、写在精制牛皮纸上的总统信件,交给日本天皇的代表,信中要求经商特权、开放装煤港和保护失事船上的美国人。并宣布,明年春天他将回来听取帝国的答复。

    1854年2月,佩里再次来到日本,在接着的会谈中,佩里明确表示要么签定条约,要么交战,二者任择其一。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签定了《神奈川条约》。条款规定,开放下田和函馆港口,用于美国船只的维修和补充给养;向美国失事船员提供适当的待遇并将他们护送回国;在日、美两国中的任何一方认为必要时允许选派领事,并答应给予美国以最惠国待遇。 依照这一条约的条款,美国派出汤森•哈里斯作为第一任领事派往日本。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對日本进行恫吓,并于1856年签定了《通商条约》。该条约规定:日本要再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双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国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权和刑事治外法权;禁止鸦片贸易;给予外国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同美国签定这两个条约后不久,日本又同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缔结了类似的条约。 于是西方人的铁甲巨炮打开让日本人大开眼界,他们开始尊重海上大国。他们放弃了对外国人的仇视,开始与其它国家交往,接受西方的军事技术,渐渐的迈出了军事强国的第一步。

8.jpg

马希.卡布莱茨.佩里 少将(照片摄于1857年).

    西方国家的入侵更加剧了德川幕府倒台,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软弱。被迫开发的同时也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深陷于孤立,甚至在幕府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此外,被迫开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随着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积极行动起来组成了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Z義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1866年,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德川氏族的权力和封地被剥夺,他们的地位为萨长诸氏族所取代;萨长诸氏族从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控制了全国。此后,日本开始进入了史称“明治维新”的新时代。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以使外国人吃惊的速度西方化了,并且最先接受改革的是陆军和海军。甚至在幕府政治倒台之前,海军就着手进行现代化了。横滨海军造船厂的第一批海军船坞和滑台是1865年建成的。军官和军官学校学员也被派往国外,进入各级海军学校学习。从1874年开始,日本政F委托外国厂家生产军舰,同时在国内竭尽全力生产改进的仿造品。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他们下水的巡洋舰与欧洲建造的一样好。

    1878年,日本成立了参谋本部,直属天皇。不久,政F的陆军省也隶属参谋本部, 日本政F从此无权再过问军令事务。

    伴随着军事发展,日本在许多方面面临的战略问题与英国出奇的相似。两者都是位于大陆附近的岛国,很容易受到一个或数个联合起来的大陆强国的统治,此时日本担心的是中国清政F逐渐成为海上大国和俄国向不冻港的进军。在战略上,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它的实力比较集中,比它的两个对手也较优越。日本在数量上比它的两个假想敌人弱小,但只要它在海上保持不败,任何一个敌人都不能动用全部力量进攻它。

    然而,日本为加强它的地位,获得梦寐以求的大陆,制订了其基本策略:建立亚洲东海岸的防御屏障,然后对防御屏障包围起来的领土施加政治上的控制。在1876年日本以吞并小笠原群岛后,便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三年后,又吞并了琉球。更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T灣和澎湖群岛,以及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和俄国的库页岛。但如果要全部占领这些领土,那么就意味着日本不得不和中国、俄国开战。

四、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朝鲜爆動亂,作为宗主国的清政F再次应朝鲜王朝的请求派遣清军协助围剿,很快清军便平定了叛乱。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蠢蠢欲动的日本人怎会放弃,很快日本就强行派日军进入汉城并软禁了朝鲜国王,并自行拟定“改革方案”令朝鲜政F执行,同时要朝鲜“逐华兵,废华约”,并要求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中国当然拒绝了这个无礼要求,并开始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9月17日,日本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至此日本人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即不宣而战。1894年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


7.jpg
甲午战争

    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我想不必再多说了,总之清政F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虽然我痛恨日本人,但在甲午海战中的日本确实有许多地方强于中国。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选择了同样是海岛国家的英国当作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在海军建设和海战战术等方面,一招一式都学着皇家海军并结合日本自己的特色。面对清海军的“定远”、“镇远”号,日本没有采取加大自身军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的传统做法,而是选择了拥有高航速和速射火炮的巡洋舰。同时,日本人非常重视火炮的射击精确度,日本人的作战思想就是利用火炮和鱼雷尽可能准确击中敌人,希望通过提高首发命中率来赢得战争。另外,日军的训练强度特别是军官的训练要远远高于清军。无法否认,日本在整体人员素质方面要远强于体制腐朽的清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中,日本不但人员素质要高于清海军,在战术指挥方面日本也优于北洋水师。海战中日本排出了其老师皇家海军著名的“线性队形”,这非常像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所成功使用的穿插。使用这种战术必须要求舰队指挥官拥有非常的勇气和自信。此外当日军发现自己的穿甲弹无法穿透清海军厚重的德式装甲时,又立刻采取灵活的战术分割清海军薄弱的右翼。

    虽然清海军将士英勇作战,但由于战术不合理,以及平时训练不足,命中率较低,同时对所装备的武器、彈藥养护不足,导致在战斗中失败。

    此外,我个人认为虽然甲午海战中的中日海军在舰艇吨位、火炮口径、主力舰数量等方面旗鼓相当,但考虑的日本是海洋国家,有着先天的海洋适应优势,再加上日军训练有素,在射击精度、通讯协调、机动能力、战术指挥、临场应变、损管能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因此在一场同等装备水平的海战中获得胜利也是正常的。

    甲午海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海军赢得的第一场大规模胜利,對日本和日本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清政F获得了2亿两白银的赔偿金,这对正在急速扩张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输血,使得日本的产业和资本飞速膨胀。从1894年到1902年,日本建立的公司和工厂,分别增加了5.2倍和1.3倍。公司的资本,1903年比1894年增加了3.3倍。据统计,在甲午战争后的10年内,日本各个工业部门的公司总数,已由2844家增加到8895家。不仅数量激增,而且机械化程度也迅速提高。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成品与半成品的出口的增长,特别是1887-1892年的5年间,纺纱设备扩大了5倍,产量扩大了9倍。除了发展最快的纺织工业外,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也得到巨大发展。日本的生铁产足和钢材产量, 1904年分别为68000吨和59900吨,1905年则上升为79000吨和71100吨。在钢铁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的其它部门也跟着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日本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得很快,其中尤以铁路和海运更为突出。从1894年到1904年,铁路由3402公里增加到7539公里。从1896年到1903年,日本的海运能力增加了将近一倍,船只由570艘增加到1088艘。

    其次,日本以甲午海战中获得的赔款为基金,实行了金本位制,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国际资本接轨,有利于国外资本进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就获得了参加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通行证。日本依靠地理上靠近中国和拥有较多的专管租界,取得了比欧洲列强更为有力的条件,登上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旅程。

    再次,日本打败了中国后,迫使中国清政F签订《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立”,随后日本侵占朝鲜,并将朝鲜做为进攻满洲的前进基地。此外,日本占领了T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占领了T灣不但给日本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日本染指东南亚做了铺垫,成为了日本南下的重要战略基地。

五、日俄战争

    在击败清政F侵占朝鲜后,日本开始染指中国东北,这与正在远东扩张的沙皇俄国的利益正面相撞。早在甲午战争后俄国便伙同德、法两个欧洲列强,强迫日本放弃了对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随后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租下了辽东半岛。俄国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为此更加积极的向朝鲜扩张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日本对于俄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件事一直怀恨在心,如今俄国又想染指朝鲜,这令日本更加的恼羞成怒。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日本向西扩张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的军队却继续驻扎在中国东北,并任命了远东总督。这些因素使得日本下决心使用武力来解决与俄国之间的矛盾。

    日本于1904年2月6日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采用惯用手段,深夜偷袭了旅顺港俄国军舰,不宣而战。2天后日俄两国政F分别相互宣战,日俄战争正式开始。

    夜袭旅顺港后,由于俄舰采取避港不出的策略,加上又有强大的海岸炮火支援,使得日军一时难以攻克旅顺港。为了掌握制海权,减轻日本海上交通线所遭受的威胁,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决定仿照美西战争中的成功做法,试图将船沉在旅顺港出口处,封锁俄国舰队,并不断炮击俄舰。而俄军则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设水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侧后威胁旅顺基地;并加紧抢修受伤舰船,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海陆协同作战训练,同时要求海参崴舰队出兵南下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牵制日本联合舰队行动。

     由于日本海军迟迟不能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日大本营便决定采取陆上进攻行动。日军在陆上进攻接连得手,使俄军处于被动应付的地步。接着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日军占领了瞰制旅顺全城和港湾的203高地。随后,日军炮轰击俄军阵地和港内俄舰。使得大部主力战舰都毁于日军炮火。1905年1月1日,俄军将领无心再战,主动向日军请降,旅顺遂落入日军之手。

    旅顺陷落和俄国太平洋分舰队主力被歼后,日本又发动了奉天战役,沉重打击了迟钝保守的俄军。此役,俄军损失近12万人,日军伤亡约7万人。

     奉天会战后,沙皇政F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利用远东的铁路线向中国东北增兵,同时抽调欧洲的舰队组成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增援远东战场,当这支舰队正经对马海峡准备驶向海参崴基地时,遭到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的突袭。经过2天激战,俄国舰队除三艘舰只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部覆没。对马海战的结束,宣告了俄国在历时20个月的日俄战争中的彻底失败。1905年9月5日,俄国被迫同日本在朴茨茅斯签订了《日本和俄国和平条约》,即《朴茨茅斯和约》。对马海战日本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使得俄国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一夜之间俄国就从海军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不但导致俄国最终失去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还被迫割让了库页岛南部。此外,在对马海战中日本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的指挥才能无疑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大胆采用了“U”形转弯和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形。对后来的日本海军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线行排列”、“T”字横头射击阵形更是如果教科书般被后来的日本海军所使用。

6.jpg

日俄战争图


5.jpg
东乡平八郎

    这场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帝国Z義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同时也给交战双方的未来对带来了的重大影响,其中以日本最为深远。

    首先,日本在10年内连续打败东西大个帝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自信心空前高涨。日本国内开始认为自己国家的军队是无法被战胜的,并促使其向外侵略的野心急剧膨胀。

    其次,由于对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惊喜的发现战争所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为了获得更多效益,日本更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军事发展,在扩充海陆军的同时,武器装备方面也得到了加强。日本扩建和改建了许多军火工厂,军工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次,日俄战争刺激了日本资本Z義的发展。战争期间由于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出现了所谓的“战时繁荣”,生铁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五倍;使用动力的工厂也增加了三倍。如果说甲午战争后日本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造纸、面粉等轻工业的话,那么经过日俄战争,电力、煤炭、化学工业等部门都有了明显的发展。日俄战争为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利润和大片殖民地,进一步发战争财,掀起了第三次兴办企业的高潮,促成了日本过渡到垄断资本Z義。

    最后,俄国的失败意味着朝鲜将完全处于日本的控制中,日本达到了完全独霸朝鲜的目的,这也实现了自丰臣秀吉以来企图吞并朝鲜的夙愿。另外,日本在《朴茨茅斯和约》中得到了部分俄国在中国的权力(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相关特权),日本扩大了势力范围,提高了它的国际威望,尤其在远东地区,日本也从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本Z義国家。前言

    从近代开始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在100多年的时间内,通过海洋对广大的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然而,一个岛国是怎样会迅速崛起成一个破坏力如此之强的野兽又如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被制服的呢?本文希望能通过近代的几场战役来找到一些观点。


一、常人无法理解的岛国心态

    日本是一个处于亚洲东部,孤悬于太平洋之中的岛国,国内自然资源相对贫乏、领土狭小、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通常,大陆人是很难理解和感受岛国和岛国人民的心头。日本四周是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的海洋。时常有台风袭击,四季有DZ威胁。因此他们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更加保守,更缺乏安全感,更有危机感,更渴望获得真正的陆地。

     这种危机使日本人不敢有一点怠惰和不认真。日本人自强奋发,以极强的精神和极快的速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科技。然而,因为隔着海洋,他们对大海那边的陆地充满浪漫的幻想。他们比任何大陆国家都更向往着能拥有广阔的陆地,而拥有陆地的方法,则只能通过海洋。这就酿成日本民族群众的扩张意识。100多年来,从明治维新开始,它就没有放弃过在本土以外的扩张,二战是最典型的事例。

     在日本“帝国扩张梦”中,核心就是拥有海洋。拥有了海洋就有了广阔的陆地,有了海洋就有了海洋中巨大的资源宝藏和岛屿本身的战略价值;有了资源宝藏和战略价值也就有了日本的战略地位。这样的海洋国土观注定了日本对岛屿和海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二、丰臣秀吉的尝试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封建领主。早年追随织田信长,曾屡立战功。信长发动统一全日本的战争后丰臣任征西先锋。信长被部下杀害后,经过一系列与信长后代的战争,秀吉确立了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

    丰臣秀吉不同与一般的日本武士,他更懂得利用结盟、利诱、战利品分配等激励和政治手段以及军事情报学。在经历一系列的南征北战后统一了日本,成为统一日本的第一人。

    在用武力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野心越来越大,丰臣将目光投向了大陆,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他决心到日本以为的空间施展一番。随着平定全国的事业有所发展,便梦想征服琉球、T灣、菲律宾,并攻占朝鲜,然后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巩固中国的统治之后,越过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随后西征欧州,这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和统一战略。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率领15万陆军乘700余艘战船由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为先锋,开始远征朝鲜。此时的朝鲜内乱频频,日本陆军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占领了朝鲜首府汉城,继而又攻陷了平壤。随后逼近明朝边界。日本进攻朝鲜的消息如同电流一般击中了明朝政F的神经。自古朝鲜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是中国的东北门户,明朝政F很清楚日本妄图先侵朝鲜,再以朝鲜为基地染指中国。因此明朝派出大将李如松率领重兵增援朝鲜。不久丰臣秀吉的海军就被朝鲜海军提督李舜臣所歼灭。次年,明将将领李如松收复平壤和开城,日军被迫退守沿海城市,开始与明朝和谈。

    1597年初,和谈破裂,丰臣秀吉陆续增兵十四万、战舰数百艘,再次进军朝鲜。10月,经过艰苦的反击,朝鲜名将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再次大败日军,明军援军也再次进入朝鲜重创日军。在明、朝联军的打击下,日军全面后撤,一代名将丰臣秀吉也因染病和兵败郁闷而亡。最后在损失数万人和450艘战船后,日军残部退回国内,日本获取大陆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

    纵观丰臣秀吉的一生,一个出身寒微连姓氏都没有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建立了统一日本,证明了自己。但他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朝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正是由于他盲目的扩张梦想,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但是对外扩张思想的种子已经被深深埋入日本这片混沌的土地里,成为近代军国狂人们所追求的梦想。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代,此时的日本由于担心西方的宗教和贸易会危及到他们的权力。因此日本采用了同中国清政F一样措施,他们断绝了日本同外界世界的全部联系,实行“锁国”。

    虽然德川幕府时期由于“锁国”而在明治维新后被大加贬低,但其在日本发展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良好作用。德川幕府治下的长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实力增强。人口从1600年的1800万猛增到1725年的2600万。城市也得到了发展1700年,其中江户人口接近100万,大皈和京都的人口也都达到30万。人口的剧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同时也鼓励商人和富农将剩余资本投于新的生产方式。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一些发达地区已达到了创办工厂的水平。


三、美国“黑船”舰队与日本的改革

    1830年以后,美国的捕鲸船队逐渐地把它的作业中心从赤道边移到接近北海道的北太平洋水域。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并入使美国成了太平洋大国。而日本正好位于美国至上海的大圆航线上,日本人的态度逐渐地成为美国政F所关心的问题。于是美国总统托美国东印度分舰队司令马修•卡尔布雷恩•佩里准将,给日本天皇捎去一封私人信件。总统指示佩里与日本谈判有关为在日本的美国侨民和财产承担保护、允许自由进入一个或多个日本港口以补给和贸易的协定。他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但这仅仅是最后的手段。为此佩里在积聚了一大批礼品(典型的美国机器和其它工业产品)后,远征船队在1853年初启程了。7月,在抵达江户港后,佩里在仪仗队的迎接中上岸,庄重地把装在镶金黄檀盒子里的、写在精制牛皮纸上的总统信件,交给日本天皇的代表,信中要求经商特权、开放装煤港和保护失事船上的美国人。并宣布,明年春天他将回来听取帝国的答复。

    1854年2月,佩里再次来到日本,在接着的会谈中,佩里明确表示要么签定条约,要么交战,二者任择其一。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签定了《神奈川条约》。条款规定,开放下田和函馆港口,用于美国船只的维修和补充给养;向美国失事船员提供适当的待遇并将他们护送回国;在日、美两国中的任何一方认为必要时允许选派领事,并答应给予美国以最惠国待遇。 依照这一条约的条款,美国派出汤森•哈里斯作为第一任领事派往日本。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對日本进行恫吓,并于1856年签定了《通商条约》。该条约规定:日本要再开放四个通商口岸;双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国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权和刑事治外法权;禁止鸦片贸易;给予外国人以宗教信仰自由。同美国签定这两个条约后不久,日本又同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缔结了类似的条约。 于是西方人的铁甲巨炮打开让日本人大开眼界,他们开始尊重海上大国。他们放弃了对外国人的仇视,开始与其它国家交往,接受西方的军事技术,渐渐的迈出了军事强国的第一步。

8.jpg

马希.卡布莱茨.佩里 少将(照片摄于1857年).

    西方国家的入侵更加剧了德川幕府倒台,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软弱。被迫开发的同时也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深陷于孤立,甚至在幕府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此外,被迫开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随着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积极行动起来组成了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Z義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1866年,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德川氏族的权力和封地被剥夺,他们的地位为萨长诸氏族所取代;萨长诸氏族从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控制了全国。此后,日本开始进入了史称“明治维新”的新时代。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以使外国人吃惊的速度西方化了,并且最先接受改革的是陆军和海军。甚至在幕府政治倒台之前,海军就着手进行现代化了。横滨海军造船厂的第一批海军船坞和滑台是1865年建成的。军官和军官学校学员也被派往国外,进入各级海军学校学习。从1874年开始,日本政F委托外国厂家生产军舰,同时在国内竭尽全力生产改进的仿造品。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他们下水的巡洋舰与欧洲建造的一样好。

    1878年,日本成立了参谋本部,直属天皇。不久,政F的陆军省也隶属参谋本部, 日本政F从此无权再过问军令事务。

    伴随着军事发展,日本在许多方面面临的战略问题与英国出奇的相似。两者都是位于大陆附近的岛国,很容易受到一个或数个联合起来的大陆强国的统治,此时日本担心的是中国清政F逐渐成为海上大国和俄国向不冻港的进军。在战略上,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它的实力比较集中,比它的两个对手也较优越。日本在数量上比它的两个假想敌人弱小,但只要它在海上保持不败,任何一个敌人都不能动用全部力量进攻它。

    然而,日本为加强它的地位,获得梦寐以求的大陆,制订了其基本策略:建立亚洲东海岸的防御屏障,然后对防御屏障包围起来的领土施加政治上的控制。在1876年日本以吞并小笠原群岛后,便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三年后,又吞并了琉球。更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T灣和澎湖群岛,以及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和俄国的库页岛。但如果要全部占领这些领土,那么就意味着日本不得不和中国、俄国开战。

四、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朝鲜爆動亂,作为宗主国的清政F再次应朝鲜王朝的请求派遣清军协助围剿,很快清军便平定了叛乱。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蠢蠢欲动的日本人怎会放弃,很快日本就强行派日军进入汉城并软禁了朝鲜国王,并自行拟定“改革方案”令朝鲜政F执行,同时要朝鲜“逐华兵,废华约”,并要求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中国当然拒绝了这个无礼要求,并开始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9月17日,日本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至此日本人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即不宣而战。1894年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


7.jpg
甲午战争

    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我想不必再多说了,总之清政F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虽然我痛恨日本人,但在甲午海战中的日本确实有许多地方强于中国。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选择了同样是海岛国家的英国当作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在海军建设和海战战术等方面,一招一式都学着皇家海军并结合日本自己的特色。面对清海军的“定远”、“镇远”号,日本没有采取加大自身军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的传统做法,而是选择了拥有高航速和速射火炮的巡洋舰。同时,日本人非常重视火炮的射击精确度,日本人的作战思想就是利用火炮和鱼雷尽可能准确击中敌人,希望通过提高首发命中率来赢得战争。另外,日军的训练强度特别是军官的训练要远远高于清军。无法否认,日本在整体人员素质方面要远强于体制腐朽的清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中,日本不但人员素质要高于清海军,在战术指挥方面日本也优于北洋水师。海战中日本排出了其老师皇家海军著名的“线性队形”,这非常像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所成功使用的穿插。使用这种战术必须要求舰队指挥官拥有非常的勇气和自信。此外当日军发现自己的穿甲弹无法穿透清海军厚重的德式装甲时,又立刻采取灵活的战术分割清海军薄弱的右翼。

    虽然清海军将士英勇作战,但由于战术不合理,以及平时训练不足,命中率较低,同时对所装备的武器、彈藥养护不足,导致在战斗中失败。

    此外,我个人认为虽然甲午海战中的中日海军在舰艇吨位、火炮口径、主力舰数量等方面旗鼓相当,但考虑的日本是海洋国家,有着先天的海洋适应优势,再加上日军训练有素,在射击精度、通讯协调、机动能力、战术指挥、临场应变、损管能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因此在一场同等装备水平的海战中获得胜利也是正常的。

    甲午海战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海军赢得的第一场大规模胜利,對日本和日本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战争结束后日本从清政F获得了2亿两白银的赔偿金,这对正在急速扩张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输血,使得日本的产业和资本飞速膨胀。从1894年到1902年,日本建立的公司和工厂,分别增加了5.2倍和1.3倍。公司的资本,1903年比1894年增加了3.3倍。据统计,在甲午战争后的10年内,日本各个工业部门的公司总数,已由2844家增加到8895家。不仅数量激增,而且机械化程度也迅速提高。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成品与半成品的出口的增长,特别是1887-1892年的5年间,纺纱设备扩大了5倍,产量扩大了9倍。除了发展最快的纺织工业外,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也得到巨大发展。日本的生铁产足和钢材产量, 1904年分别为68000吨和59900吨,1905年则上升为79000吨和71100吨。在钢铁工业的带动下,重工业的其它部门也跟着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日本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得很快,其中尤以铁路和海运更为突出。从1894年到1904年,铁路由3402公里增加到7539公里。从1896年到1903年,日本的海运能力增加了将近一倍,船只由570艘增加到1088艘。

    其次,日本以甲午海战中获得的赔款为基金,实行了金本位制,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国际资本接轨,有利于国外资本进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就获得了参加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通行证。日本依靠地理上靠近中国和拥有较多的专管租界,取得了比欧洲列强更为有力的条件,登上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旅程。

    再次,日本打败了中国后,迫使中国清政F签订《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立”,随后日本侵占朝鲜,并将朝鲜做为进攻满洲的前进基地。此外,日本占领了T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占领了T灣不但给日本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日本染指东南亚做了铺垫,成为了日本南下的重要战略基地。

五、日俄战争

    在击败清政F侵占朝鲜后,日本开始染指中国东北,这与正在远东扩张的沙皇俄国的利益正面相撞。早在甲午战争后俄国便伙同德、法两个欧洲列强,强迫日本放弃了对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随后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租下了辽东半岛。俄国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为此更加积极的向朝鲜扩张自己的势力。此时的日本对于俄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件事一直怀恨在心,如今俄国又想染指朝鲜,这令日本更加的恼羞成怒。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日本向西扩张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的军队却继续驻扎在中国东北,并任命了远东总督。这些因素使得日本下决心使用武力来解决与俄国之间的矛盾。

    日本于1904年2月6日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采用惯用手段,深夜偷袭了旅顺港俄国军舰,不宣而战。2天后日俄两国政F分别相互宣战,日俄战争正式开始。

    夜袭旅顺港后,由于俄舰采取避港不出的策略,加上又有强大的海岸炮火支援,使得日军一时难以攻克旅顺港。为了掌握制海权,减轻日本海上交通线所遭受的威胁,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决定仿照美西战争中的成功做法,试图将船沉在旅顺港出口处,封锁俄国舰队,并不断炮击俄舰。而俄军则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设水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侧后威胁旅顺基地;并加紧抢修受伤舰船,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海陆协同作战训练,同时要求海参崴舰队出兵南下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海上交通线,牵制日本联合舰队行动。

     由于日本海军迟迟不能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日大本营便决定采取陆上进攻行动。日军在陆上进攻接连得手,使俄军处于被动应付的地步。接着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日军占领了瞰制旅顺全城和港湾的203高地。随后,日军炮轰击俄军阵地和港内俄舰。使得大部主力战舰都毁于日军炮火。1905年1月1日,俄军将领无心再战,主动向日军请降,旅顺遂落入日军之手。

    旅顺陷落和俄国太平洋分舰队主力被歼后,日本又发动了奉天战役,沉重打击了迟钝保守的俄军。此役,俄军损失近12万人,日军伤亡约7万人。

     奉天会战后,沙皇政F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利用远东的铁路线向中国东北增兵,同时抽调欧洲的舰队组成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增援远东战场,当这支舰队正经对马海峡准备驶向海参崴基地时,遭到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的突袭。经过2天激战,俄国舰队除三艘舰只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部覆没。对马海战的结束,宣告了俄国在历时20个月的日俄战争中的彻底失败。1905年9月5日,俄国被迫同日本在朴茨茅斯签订了《日本和俄国和平条约》,即《朴茨茅斯和约》。对马海战日本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使得俄国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一夜之间俄国就从海军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不但导致俄国最终失去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还被迫割让了库页岛南部。此外,在对马海战中日本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的指挥才能无疑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大胆采用了“U”形转弯和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形。对后来的日本海军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线行排列”、“T”字横头射击阵形更是如果教科书般被后来的日本海军所使用。

6.jpg

日俄战争图


5.jpg
东乡平八郎

    这场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帝国Z義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痛的灾难。同时也给交战双方的未来对带来了的重大影响,其中以日本最为深远。

    首先,日本在10年内连续打败东西大个帝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自信心空前高涨。日本国内开始认为自己国家的军队是无法被战胜的,并促使其向外侵略的野心急剧膨胀。

    其次,由于对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人惊喜的发现战争所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为了获得更多效益,日本更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军事发展,在扩充海陆军的同时,武器装备方面也得到了加强。日本扩建和改建了许多军火工厂,军工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次,日俄战争刺激了日本资本Z義的发展。战争期间由于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出现了所谓的“战时繁荣”,生铁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五倍;使用动力的工厂也增加了三倍。如果说甲午战争后日本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造纸、面粉等轻工业的话,那么经过日俄战争,电力、煤炭、化学工业等部门都有了明显的发展。日俄战争为日本资产阶级提供了巨额利润和大片殖民地,进一步发战争财,掀起了第三次兴办企业的高潮,促成了日本过渡到垄断资本Z義。

    最后,俄国的失败意味着朝鲜将完全处于日本的控制中,日本达到了完全独霸朝鲜的目的,这也实现了自丰臣秀吉以来企图吞并朝鲜的夙愿。另外,日本在《朴茨茅斯和约》中得到了部分俄国在中国的权力(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相关特权),日本扩大了势力范围,提高了它的国际威望,尤其在远东地区,日本也从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本Z義国家。


六、珍珠港战役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借口保护其继承俄在中国辽东半岛的特权,向旅顺派遣了4万多日本军队,从此中国东北开始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1937年夏,日本发动全面**战争,至1938年底,由于國M党政F军的消极抵抗,致使日军占领了拥有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和重要铁路的大片领土。

    但由于日本发动对华全面战争,打破了华盛顿体系,严重威胁到了美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本与美英的关系急剧恶化。再加上日本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钢铁、石油、橡胶等军需物资,而这些物资仅凭日本国内及占领地的生产能力显然不能满足,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是依赖从美国进口石油、废钢铁,从国际市场上转手购得的其它物资支撑庞大的战争开销。而美国的禁运使得日本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挽救大陆政策的失败。于是,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将矛头指向了美英。

    美国则为了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与平衡,對日本采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特别是1940年5月,为遏制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美军太平洋舰队从美国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为基地在太平洋活动。珍珠港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港内可同时停泊约500艘大小舰船,并还配有机场、航空站、油库、彈藥库和修船厂等13处军事设施。因此珍珠港犹如一只强有力的手臂掐着日本南下的脖子,成了日本人南下的心腹之患。为了实行日本的南进战略,日本海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用舰载航空兵摧毁或者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和参战,从而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制空权,来保证日本南进的翼侧安全。同时能挫伤美国海军及美国人民的士气,消除美国航母對日本本土的威胁。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整个空袭行动持续约两小时,日军以消耗鱼雷40条,各种炸彈556枚,损失飞机32架,阵亡55名飞行员的代价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二艘驱逐舰,伤四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八艘辅助舰,摧毁飞机188架,伤159架。人员死亡2403人,失踪255人,伤1178人的辉煌战果。

4.jpg
被击沉的美军战列舰

    日本偷袭珍珠港造就了日本海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幕,这一闷棍敲的美国晕头晕脑了好久。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不但沉重打击了美国海军,也使得自己的防御圈扩大至整个西太平洋。珍珠港战役将作为成功的世界性的大奇袭,被永远写进了人类历史的史册。

    但虽然山本大将带领的日本海军取得了可以炫耀的成绩,却在战略已先输一招。

    首先,选择珍珠港作为偷袭目标无疑是正确的,摧毁珍珠港就等于打瞎了美国的一只眼睛。然而作为航母舰队指挥的南云中将却错误的判断了局势,愚蠢的下令撤销第二次空袭,使得整个行动匆匆收场,虽然前二波日本轰炸机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但对于更有轰炸价值的珍珠港燃油库、海军造船厂等却未造成任何破坏。要知道如果炸毁了储存在珍珠港油库内的上万加仑的燃油和至关重要的海军修理厂,那么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复苏肯定将会大大地向后拖延。

    其次,人们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日本真的决心对美国开战,那么就应该做的更彻底些,如果日本能将舰队扩大至像入侵中途岛时的规模,那么一可以用航母编队在珍珠港附近彻底歼灭美国航母,二用战列舰编队炮击珍珠港并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外围岛屿。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美国决无可能在半年内投入反击,太平洋战争也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了。

    错误的判断了美国的反应,虽然美国内的政界要人都认为即使是好战的日本人也不管对美国动粗。但日本大大低估了美国人抵抗的决心。要知道美国不是那种束手就擒、甘心失败的国家。可以说,美日都是具有不获全胜决不罢休这种斗争精神的国家。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过苦战,终于击败了势力相当雄厚的德国,这段眼前的教训却并没有给日本带来一些启示。

七、中途岛战役

    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日本國M全部旧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珍珠港的辉煌胜利大大地挫伤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力。而日本的舰队却威风凛凛地回到自己的港口,在激战中几乎什么重大损失。港口上传来日本人“萬歲!万萬歲!”的高呼声。然而,偷袭珍珠港对美日来说,战争不是进入尾声,而是刚刚拉开了战幕。

    虽然美国陆海军及其航空力量损失惨重。但是仍令日本海军却深感不安是,美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全部未受损失。特别是美国航空队成功空袭东京后,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更坚定了消灭美国航母威胁的决心。为此日本准备攻打中途岛,企图一举围歼对方的海空力量,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美国西海岸,以保障日本本土以及运输船队的安全。于是军事史上一场以航母和空中力量决定胜负的最大战役打响了。

     1942年5月,日军大本营下达攻占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岛屿的指令。由山本五十六大将率领的强大日本联合舰队负责实施这次战役,为此日军共出动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400多架)、战列舰11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6艘、潜艇24艘。其主力编队辖中途岛进攻编队和第1机动编队;北方编队辖第2机动编队和阿留申进攻编队。另外,还编有先遣(潜艇)部队和岸基航空部队。预定于6月4日对中途岛发起进攻。

    5月中旬,美军成功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码电报,从而掌握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企图。于是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调集航空母舰3艘(舰载机230多架)及其他作战舰艇约40多艘,组成第16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展开,隐蔽待机。同时,19艘潜艇部署在中途岛附近海域,监视日舰行动。

    中途岛海战以日本联合舰队的惨败而告终,这只号称“无敌舰队”的海军和历史上其他的“无敌舰队”一样,被人痛揍了一顿。当然导致联合舰队惨败的原因有许多,这里只就我知道的做简单的归纳。

一、作战计划不合理。

    规模空前庞大的联合舰队采取了分散兵力的方针,结果各部队的兵力都比较薄弱。从战略上看,进攻阿留申的部队过多的分散了兵力。因为进攻阿留申的目仅仅是为了摧毁那里的美军设施和短时间占领北方几个小岛,来吸引美国人的注意力。但是以牺牲集中兵力来换取牵制敌人的做法无疑地是不妥当的。此外,进攻中途岛的兵力也比较分散。 南云的航空母舰部队在中途岛北西,山本的战列舰主力在后面三百海里处,近藤的攻略部队主力在中途岛的南面或南西。这样的部署使得各舰队之间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援。这一弱点给敌人歼灭南云部队提供了方便条件。相反,美方部队的部署却是很紧凑。在这次作战中,美方部队自始至终都很集中,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

    另一个错误是忽略了海战的核心策略-歼灭敌人的主力舰队。山本的本意是以进攻中途岛作为诱使敌舰队出来决战的手段。可是联合舰队的战术计划却给航空母舰规定了固定的行动时间表,并规定它们负有支援中途岛攻略作战的任务,这样一来就违反了原来的这个意图。结果使航空母舰失去了为舰队作战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行动上的灵活机动性。

二、情报侦察不足。

    中途岛海战可以毫不夸张的比喻为“美国情报人员的胜利”,由于日军在行动前没有采取充分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国人提前判断出了日本的攻击计划,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战略部署,致使日本的进攻功亏一篑。反观日本情报搜集工作则是相当的糟糕。直到战斗前夕,日本军部仍错误地估计,美国特混舰队正在所罗门地区作战, 而联合舰队虽然注意到夏威夷地区敌人异常活跃,却没有引起重视并警告南云部队。

三、过分相信大舰、巨炮的能力

    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的头几个月,日本航空兵获得的了不起战果,完全证实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在日本海军中战列舰派却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他们认为航空母舰太经不起攻击了,而岸基航空兵航程又非常有限,在太洋上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海上战争的最后胜负仍然跟以往一样要靠战列舰。然而事实却证明海军航空兵早已取代了战列舰的地位,成了决定性的海上打击力量。日本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使美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美国却从早期的从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大力发展自己的航母舰队。

四、指挥官的临场指挥

    无疑,正是由于南云中将的错误指挥导致才最终导致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惨败。

1、未能在开战前进行良好的侦察和搜索。在空袭中途岛那天清晨,他没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点派出侦察机,那么就有可能很快发现还没有被察觉到的敌特混舰队。

2、南云采用了糟糕的舰载机编组模式。空袭中途岛的每次攻击波都是从四艘航空母舰上按比例抽调出来的飞机编成的,而不是由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一攻击波,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二攻击波。虽然同时使用四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可以缩短飞机起飞和回收的时间,但在收回飞机和紧接在收回飞机之后的时间内如遭到敌机攻击时,必然增加了脆弱性,因为那时四艘航空母舰全都忙得不可开交,不能马上使自己的飞机起飞,以抗击敌机的进攻。同时这还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机动部队都不能对敌航空母舰发动攻击,不管情况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云只从两艘航空母舰上派出飞机去空袭中途岛,让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待机以备万一,他就不至于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缚住了。

3、当南云发现敌特混舰队有一艘航空母舰后, 没有立即命令全部飞机进攻。不管这些飞机装备的彈藥是否合适,或甚至没有战斗机掩护,也应该出动。这样做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但至少可以避免敌人最不堪一击的时刻来进攻。
3.jpg
日本海军中将南云忠一

2.jpg
日本航母“加贺”号下沉

    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的惨败,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进入了日本人最不愿看到的防御阶段。此役日军共损失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人,另有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受重创。更重要的是,损失了几百名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使得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据有的海空控制权。从此以后,日军被迫停止了在战略上的全面进攻,转而采取守势,太平洋战争开始出现转折。

八、莱特湾战役

    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战局日趋恶化。美国太平洋舰队开始向西南猛攻,并迅速将矛头指向日军的太平洋战略要地 - 菲律宾。

    菲律宾群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它的北方至南方依次是中国、印度**、泰国、缅甸、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正好位于这条"弧形战线"的东面中央部位。菲律宾對日本更是生死攸关,因为美军攻占菲律宾将为尔后的进攻获得重要的出发基地和跳板,可以把海上攻势与亚洲大陆的攻势结合起来,并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地区作战的海上运输线。

     为了避免上海运输线被切断,日本大本营不惜血本、孤注一掷地制订了保卫内防御圈的“捷号”作战计划,该计划下设四个子计划,菲律宾地区为捷一号,T灣琉球为捷二号,日本本州诸岛为捷三号,北海道和千岛群岛为捷四号。整个计划企图是集中所有能动用的军舰和飞机,尽最后努力粉碎盟军的进攻。捷一号计划的兵力编成是陆军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面军,共辖有9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3个独立旅,共约二十七万人,负责菲律宾陆上防御。海军则由三大舰队组成。一、驻泊在本土濑户内海的小泽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充当诱饵,以全军覆没的悲怆之举,引诱急躁好斗、素有"蛮牛"之称的哈尔西海军中将离开要保卫的登陆部队和船只,为栗田的主力舰队创造战机。 二、驻泊在新加坡的栗田健南海军中将的第2舰队作为进攻主力。它拥有7艘战列舰和各型舰只40余艘,一旦哈尔西中计上当,便趁虚直插美军登陆滩头,全力扫荡美登陆船只和部队。三、驻泊在琉球奄美岛的第3支舰队是志摩清英海军中将的第5舰队,由10余艘各型舰只组成,主要任务是配合栗田作战,进击莱特湾,与栗田形成钳形攻势。空中作战掩护兵力由木西和福繁指挥的陆军第4航空队共约1000余架飞机担任。"捷一号作战"的关键部分是海上决战。

    “捷一号作战”的概要是,当美军向菲律宾群岛发动进攻时,日军将从海空两个方面发动攻势,全歼进攻之敌。主要作战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4点

1、陆基航空兵部队要在大约700海里处搜索敌人,并不断使用鱼雷和炸彈进行消耗作战,一旦敌舰队接近,再协助陆军飞机将敌军歼灭在近海水域。

2、舰队集中在婆罗乃(婆罗洲北部)待机,根据情报决定出击与否,目的在于捕捉并歼灭海上敌人的护航舰队和其他船队。

3、万一出击迟误而敌人已经开始登陆,日本舰队要全力以赴地强行突入港湾内,歼灭敌船队。

4、小泽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将从濑户内海出发南下,把敌机动部队诱至北部海域,以此掩护栗田舰队突击。

    在具体的兵力安排上,上述第(1)作战任务由第五基地航空部队(大西中将指挥,驻菲律宾)和第六基地航空部队(福留繁中将指挥,驻T灣)来承担。第(2)、第(3)作战任务交给栗田中将的主力部队来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本营几乎是孤注一掷,将它的全部家当都推向菲律宾海域的大海中。

    10月17日,麦克阿瑟的60余艘登陆运输船只已经抵达莱特岛,大队人马已经登陆后,日本军部发布了“捷一号作战”的指令。

    莱特湾战役使得日本海军最后一点精锐也损失尽以,特别是海军航空兵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人反击的美梦就此彻底破灭。这场类似于德国“阿登”战役的海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一,日军没有制空权,而且飞机性能、数量及飞行员的训练水平、战术素养上,都比美军差得太远,要想顺利实施捷一号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日本海军缺乏协同配合的精神、协同太差,栗田、小泽、西村、志摩及岸基航空兵这五支参战部队几乎没有密切有效的协同。甚至西村和志摩两支舰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为执行同一任务。却没有统一指挥和相互联系。
  
     三,敌情不明,日军的侦察无论在对敌军部署的了解,还是对敌军意图的判断,或是对战果的评估,都十分不足。

1.jpg
日本海军的“武藏”号战列舰

    莱特湾海战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来说是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海战。在共计4天的战斗中,美军损失轻型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2800多人。日军共损失重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3艘,重型巡洋舰6艘,轻型巡4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艘,损失飞机400余架,伤亡7400余人。除了陆上基地的飞机外,日本海军几乎已不存在了,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

九、战后日本新海军的重新崛起

    日本虽是二战中的战败国,但其在侵略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其战败的损失。战后的日本被明令不得拥有军工企业,但是日本在投降前成功将部分军工转为民用,从而逃脱了本应被解体的命运。虽然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出于西方世界对付前苏联的需要,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在战后40多年中,在美国的扶植和纵容下,日本利用战争中所获得的资源使得军事工业和军事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日军核心的海上自卫队力量则是其军力扩充的重点。今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除不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外,其常规兵力已排在美俄之后,雄居世界第三。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在美国的默许和支持下,日本重新组建其海上武装力量,即海上自卫队。并接替部分美军的防务,让美军保持战略机动打击能力。 20世纪60年底,日本海上自卫队奉行的是“发展有效的防御力量”的“国防基本方针”,以提高周边海域防御能力和确保海上交通安全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重点发展护航、反潜兵力,并瞄准远洋防御能力的建设。到60年代末日本上海自卫队已具备了中近海独立遂行反潜护航的能力。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军力的增加和军事工业基础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就,日本开始从依赖美国向自主防务体制转变。新体制的核心是“专守防务”战略。与此相适应,海上自卫队提出“近海专守防御”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支能够独立对付小规模局部入侵所需要的海上力量,进一步提高周边海域防卸能力和确保海上安全的能力,确立远洋反潜护航和近海防御作战相结合的作战体制。在整个7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装备全面发展,舰艇全面实现了国产化,大批新装备服役,形成完整的海军装备体系,具备了中远海反潜护航能力。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出于既要制约前苏联太平洋舰队活动,又想减轻自身负担的需要,要求日本再行提高其防卫力量,增强防空反潜能力,承担保卫海上交通线,分担关岛以西、菲律宾以北的西太洋大面积防御任务。而此时的日本也正需逐渐摆脱对美国海军的依赖,将海上自卫队扩展成为能够在西太平洋地区独立遂行攻防作战任务的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美国的要求实际上是完全解除了战后對日本海上自卫队力量的限制,迎合了日本国内的扩军思潮,从此日本放手向海军强国迈进,在战略上则提出向“远洋积极防御”战略过渡。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积极扩军,经过两个五年防卫计划,日本海军完成了从“近海防御”到“远洋积极防御”的战略转变。不但建造了4个作战能力与轻型航母持平的“八、八”舰队,还计划逐渐逐渐发展为“十、九”舰队(每个护卫队群由10艘驱逐舰和9架舰载直升机组成)。

十、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曾经所谓的“无敌舰队”也随着折断的东洋刀一同深入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之中。二战的失败不但将明治维新后掠夺的海洋与土地全部输掉,还赔上了自己的北方四岛,外加美国的长期占领和控制。

    虽然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但部分日本人似乎并未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在几年的时间内输光老祖宗的“家产”,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侵略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对,错就错在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进攻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太强大了。好像只要当然日本不偷袭珍珠港,不进攻美国,日本就不至于输的如此惨烈。

    自近代以来,日本并不缺乏优秀的战术指挥家,从丰臣秀吉到东乡平八郎再到山本五十六,一个个都是拥有无限天赋的指挥天才,但却没有真正出色的战略家。

    不可否认日本是个勇于冒险和好学的民族,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努力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他的老师-英国。但问题在于西方的文明和强大是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而日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除了皮毛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日本人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飞机大炮军舰,但在骨子里没有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人权观念和人道Z義思想。

    这一切使得日本缺乏真正的战略,我们回顾近代日本的战略模式。

    首先,选择一个战略价值大的目标,然后广泛搜集对手的情报,蓄积自己的能量。其次,选择对手的主力据点或主力舰队,然后实施不惜一切代价的毁灭性打击。最后,一旦对手投降便立刻签订极端苛刻的条约,限制对手,使其长时间内无法翻身。接着再选择一个更强大的目标。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相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日本采用了更极端的方式,既:扩大问题,这种策略最终导致树立了越来越多的敌人,并使得自己的兵力一步步被分散。

    入侵朝鲜时日本人发现,为了占领朝鲜就必须打败中国清政F。入侵中国东北时又发现,要获得东北就必须要打败沙皇俄国。吞并满洲时又发现,吞并满洲就必须入侵中国华北。入侵中国华北后又发现,要巩固华北就必须入侵山西、上海、湖北、广东,就必须发动全部**战争。为了彻底征服中国,日本人又发现必须要入侵东南亚,就必须对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下手。

    呵呵,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日本想征服美国,就肯定会派他的“无敌舰队”到英国去登陆了。

    由上可以看出日本的战略核心其实是建立在“突然袭击对方的战略要地并给予敌人短时期内难以弥补的重创,然后再利用外交条约把战果变成现实”的基础上。这种战略在对付小国或者在与大国争夺其他利益时确实有效(比如:日军入侵东南亚、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但在入侵拥有巨大战略纵深、全民动员、以及工业和战争潜力大的国家时,日本除了把战场扩大、越陷越深外再没有其他的方法。

    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政F与军部以及军部各个军种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陆军将目光盯着中国华北,海军却将注意力放在了南方。甚至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内部都没有达成统一。结果出现关东军拉着军部走,军部又拉着政F走这种在其他列强国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战略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获得石油资源这个非常迫切问题 ,而没有对取得这些资源以后的战争进程制订具体的战略方针。同时,他们也意识到 ,在初期作战中会存在很多风险,而袭击珍珠港则要冒更大的风险;而且,他们对于会有何种结局也没有把握。因此,他们决定等着看看战事如何发展,然后再着手制订下一步战略方针 。这个没有战略的战略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就已经被踏上失败的烙印。

    到l942年初,日军在各个战线上的节节胜利,使得日本决策者们确信第一阶段作战将顺利完成,他们这才时候开始考虑此后的作战方针问题。此时他们面临着重大选择,即第一阶段战略目标达成后,日本是应该采取守势以消化目前已经取得的东西,还是应该大胆地继续采取攻势,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利益。对于第二阶段作战战略问题,当时日本有两大主张。一是东进,挫败美国的作战决心;二是西进,歼灭印度洋方面的英国远东舰队,与德军会师。在理论上,制订陆军和海军战略方针分别是作为大本营机构的陆军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 职责。军令部总长是大本营海军部的当然首脑。他以这个身份可以向体现最高层战略和战役决策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布命令和下达指示。然而,实际上,在制订海军战略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联合舰队,而不是军令部。 这就导致日本军队在战略导向上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除了没有统一的战略思想,日本人帝国梦破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即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武士道精神给了日本人致命一刀。

    回顾日本的近代历史,武士道精神始终是支持日本走上夸张道路的精神动力。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变为近代资本Z義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旧社会的日本武士道逐渐转化为近代日本军人精神伦理和國M道德伦理的行为准则,成为日本统治阶级推动军国Z義发展的坚定社会基础。其强调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个人,因为天皇总揽国家大权,效忠天皇就等于效忠国家。并极力鼓吹奴性、崇拜残忍,歌颂殉死“玉碎”,将无私献身定义为武士的最高义务和最终行为。因而,从军事意义上说唯有“忠”和“死”最能体现彻底奉献。

    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装下,也使得日本的每个师团、联队或是海军的每艘军舰都非常具有凝聚力,士兵们上为效忠天皇,下为维护自己部队的荣誉,对上级,对部队都极为忠心。这在日中战争、日俄战争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在面对不要命、疯子般冲锋面前,腐朽的中、俄军队哪里经受的住。

    虽然武士道精神在中日、日俄战争中给日本人带来了甜头,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中武士道精神则是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争的首要目的便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在持久战中更是谁的有生力量多、资源多谁就能赢得战争。反观日本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在武士道精神的支配下,上至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兵都已战死沙场为荣。指挥官往往发动不及代价的进攻,就算处于劣势也不会选择保护性的后撤,而是更多的带头采用自殺性的进攻。不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毫无意义的被消耗,更重要的是有经验的指挥官也随之白白浪费。此外,日本陆军的每个师团、旅团都将自己的占领地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旦局势恶化,又不愿意牺牲局部以保全全局,而更愿意全部“玉碎”。

    正是由于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原本就紧张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不但没能形成战斗力去攻击敌人,反而白白浪费在盟军强大的火力下。

    回顾全局,造成日本彻底失败的原因有许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日本采用合理的战略、战术,但只要其侵略的本质没有改变那么就算日本多么强大,也终究会被被侵略人民的反抗所毁灭。

六、珍珠港战役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借口保护其继承俄在中国辽东半岛的特权,向旅顺派遣了4万多日本军队,从此中国东北开始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全面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1937年夏,日本发动全面**战争,至1938年底,由于國M党政F军的消极抵抗,致使日军占领了拥有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和重要铁路的大片领土。

    但由于日本发动对华全面战争,打破了华盛顿体系,严重威胁到了美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本与美英的关系急剧恶化。再加上日本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钢铁、石油、橡胶等军需物资,而这些物资仅凭日本国内及占领地的生产能力显然不能满足,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是依赖从美国进口石油、废钢铁,从国际市场上转手购得的其它物资支撑庞大的战争开销。而美国的禁运使得日本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挽救大陆政策的失败。于是,日本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将矛头指向了美英。

    美国则为了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与平衡,對日本采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特别是1940年5月,为遏制日本的进一步扩张,美军太平洋舰队从美国西海岸移泊珍珠港,以此为基地在太平洋活动。珍珠港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港内可同时停泊约500艘大小舰船,并还配有机场、航空站、油库、彈藥库和修船厂等13处军事设施。因此珍珠港犹如一只强有力的手臂掐着日本南下的脖子,成了日本人南下的心腹之患。为了实行日本的南进战略,日本海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用舰载航空兵摧毁或者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和参战,从而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制空权,来保证日本南进的翼侧安全。同时能挫伤美国海军及美国人民的士气,消除美国航母對日本本土的威胁。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整个空袭行动持续约两小时,日军以消耗鱼雷40条,各种炸彈556枚,损失飞机32架,阵亡55名飞行员的代价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二艘驱逐舰,伤四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八艘辅助舰,摧毁飞机188架,伤159架。人员死亡2403人,失踪255人,伤1178人的辉煌战果。

4.jpg
被击沉的美军战列舰

    日本偷袭珍珠港造就了日本海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幕,这一闷棍敲的美国晕头晕脑了好久。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不但沉重打击了美国海军,也使得自己的防御圈扩大至整个西太平洋。珍珠港战役将作为成功的世界性的大奇袭,被永远写进了人类历史的史册。

    但虽然山本大将带领的日本海军取得了可以炫耀的成绩,却在战略已先输一招。

    首先,选择珍珠港作为偷袭目标无疑是正确的,摧毁珍珠港就等于打瞎了美国的一只眼睛。然而作为航母舰队指挥的南云中将却错误的判断了局势,愚蠢的下令撤销第二次空袭,使得整个行动匆匆收场,虽然前二波日本轰炸机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战果,但对于更有轰炸价值的珍珠港燃油库、海军造船厂等却未造成任何破坏。要知道如果炸毁了储存在珍珠港油库内的上万加仑的燃油和至关重要的海军修理厂,那么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复苏肯定将会大大地向后拖延。

    其次,人们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日本真的决心对美国开战,那么就应该做的更彻底些,如果日本能将舰队扩大至像入侵中途岛时的规模,那么一可以用航母编队在珍珠港附近彻底歼灭美国航母,二用战列舰编队炮击珍珠港并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外围岛屿。如果能做到这两点那么美国决无可能在半年内投入反击,太平洋战争也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了。

    错误的判断了美国的反应,虽然美国内的政界要人都认为即使是好战的日本人也不管对美国动粗。但日本大大低估了美国人抵抗的决心。要知道美国不是那种束手就擒、甘心失败的国家。可以说,美日都是具有不获全胜决不罢休这种斗争精神的国家。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过苦战,终于击败了势力相当雄厚的德国,这段眼前的教训却并没有给日本带来一些启示。

七、中途岛战役

    偷袭珍珠港得手后,日本國M全部旧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珍珠港的辉煌胜利大大地挫伤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力。而日本的舰队却威风凛凛地回到自己的港口,在激战中几乎什么重大损失。港口上传来日本人“萬歲!万萬歲!”的高呼声。然而,偷袭珍珠港对美日来说,战争不是进入尾声,而是刚刚拉开了战幕。

    虽然美国陆海军及其航空力量损失惨重。但是仍令日本海军却深感不安是,美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全部未受损失。特别是美国航空队成功空袭东京后,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更坚定了消灭美国航母威胁的决心。为此日本准备攻打中途岛,企图一举围歼对方的海空力量,迫使美军退守夏威夷及美国西海岸,以保障日本本土以及运输船队的安全。于是军事史上一场以航母和空中力量决定胜负的最大战役打响了。

     1942年5月,日军大本营下达攻占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岛屿的指令。由山本五十六大将率领的强大日本联合舰队负责实施这次战役,为此日军共出动航空母舰8艘(舰载机400多架)、战列舰11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56艘、潜艇24艘。其主力编队辖中途岛进攻编队和第1机动编队;北方编队辖第2机动编队和阿留申进攻编队。另外,还编有先遣(潜艇)部队和岸基航空部队。预定于6月4日对中途岛发起进攻。

    5月中旬,美军成功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码电报,从而掌握了日本进攻中途岛的企图。于是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调集航空母舰3艘(舰载机230多架)及其他作战舰艇约40多艘,组成第16特混舰队和第17特混舰队,在中途岛东北海域展开,隐蔽待机。同时,19艘潜艇部署在中途岛附近海域,监视日舰行动。

    中途岛海战以日本联合舰队的惨败而告终,这只号称“无敌舰队”的海军和历史上其他的“无敌舰队”一样,被人痛揍了一顿。当然导致联合舰队惨败的原因有许多,这里只就我知道的做简单的归纳。

一、作战计划不合理。

    规模空前庞大的联合舰队采取了分散兵力的方针,结果各部队的兵力都比较薄弱。从战略上看,进攻阿留申的部队过多的分散了兵力。因为进攻阿留申的目仅仅是为了摧毁那里的美军设施和短时间占领北方几个小岛,来吸引美国人的注意力。但是以牺牲集中兵力来换取牵制敌人的做法无疑地是不妥当的。此外,进攻中途岛的兵力也比较分散。 南云的航空母舰部队在中途岛北西,山本的战列舰主力在后面三百海里处,近藤的攻略部队主力在中途岛的南面或南西。这样的部署使得各舰队之间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援。这一弱点给敌人歼灭南云部队提供了方便条件。相反,美方部队的部署却是很紧凑。在这次作战中,美方部队自始至终都很集中,不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

    另一个错误是忽略了海战的核心策略-歼灭敌人的主力舰队。山本的本意是以进攻中途岛作为诱使敌舰队出来决战的手段。可是联合舰队的战术计划却给航空母舰规定了固定的行动时间表,并规定它们负有支援中途岛攻略作战的任务,这样一来就违反了原来的这个意图。结果使航空母舰失去了为舰队作战要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行动上的灵活机动性。

二、情报侦察不足。

    中途岛海战可以毫不夸张的比喻为“美国情报人员的胜利”,由于日军在行动前没有采取充分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国人提前判断出了日本的攻击计划,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战略部署,致使日本的进攻功亏一篑。反观日本情报搜集工作则是相当的糟糕。直到战斗前夕,日本军部仍错误地估计,美国特混舰队正在所罗门地区作战, 而联合舰队虽然注意到夏威夷地区敌人异常活跃,却没有引起重视并警告南云部队。

三、过分相信大舰、巨炮的能力

    早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的头几个月,日本航空兵获得的了不起战果,完全证实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在日本海军中战列舰派却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他们认为航空母舰太经不起攻击了,而岸基航空兵航程又非常有限,在太洋上不能起重要作用,所以,海上战争的最后胜负仍然跟以往一样要靠战列舰。然而事实却证明海军航空兵早已取代了战列舰的地位,成了决定性的海上打击力量。日本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使美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美国却从早期的从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大力发展自己的航母舰队。

四、指挥官的临场指挥

    无疑,正是由于南云中将的错误指挥导致才最终导致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惨败。

1、未能在开战前进行良好的侦察和搜索。在空袭中途岛那天清晨,他没有作出充分的搜索部署。如果他早一点派出侦察机,那么就有可能很快发现还没有被察觉到的敌特混舰队。

2、南云采用了糟糕的舰载机编组模式。空袭中途岛的每次攻击波都是从四艘航空母舰上按比例抽调出来的飞机编成的,而不是由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一攻击波,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二攻击波。虽然同时使用四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可以缩短飞机起飞和回收的时间,但在收回飞机和紧接在收回飞机之后的时间内如遭到敌机攻击时,必然增加了脆弱性,因为那时四艘航空母舰全都忙得不可开交,不能马上使自己的飞机起飞,以抗击敌机的进攻。同时这还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机动部队都不能对敌航空母舰发动攻击,不管情况如何迫切需要。倘若南云只从两艘航空母舰上派出飞机去空袭中途岛,让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待机以备万一,他就不至于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缚住了。

3、当南云发现敌特混舰队有一艘航空母舰后, 没有立即命令全部飞机进攻。不管这些飞机装备的彈藥是否合适,或甚至没有战斗机掩护,也应该出动。这样做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但至少可以避免敌人最不堪一击的时刻来进攻。
3.jpg
日本海军中将南云忠一

2.jpg
日本航母“加贺”号下沉

    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的惨败,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进入了日本人最不愿看到的防御阶段。此役日军共损失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和3500人,另有1艘重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受重创。更重要的是,损失了几百名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使得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据有的海空控制权。从此以后,日军被迫停止了在战略上的全面进攻,转而采取守势,太平洋战争开始出现转折。

八、莱特湾战役

    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战局日趋恶化。美国太平洋舰队开始向西南猛攻,并迅速将矛头指向日军的太平洋战略要地 - 菲律宾。

    菲律宾群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它的北方至南方依次是中国、印度**、泰国、缅甸、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国家和地区,菲律宾正好位于这条"弧形战线"的东面中央部位。菲律宾對日本更是生死攸关,因为美军攻占菲律宾将为尔后的进攻获得重要的出发基地和跳板,可以把海上攻势与亚洲大陆的攻势结合起来,并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地区作战的海上运输线。

     为了避免上海运输线被切断,日本大本营不惜血本、孤注一掷地制订了保卫内防御圈的“捷号”作战计划,该计划下设四个子计划,菲律宾地区为捷一号,T灣琉球为捷二号,日本本州诸岛为捷三号,北海道和千岛群岛为捷四号。整个计划企图是集中所有能动用的军舰和飞机,尽最后努力粉碎盟军的进攻。捷一号计划的兵力编成是陆军成立由山下奉文任司令的第14方面军,共辖有9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3个独立旅,共约二十七万人,负责菲律宾陆上防御。海军则由三大舰队组成。一、驻泊在本土濑户内海的小泽舰队的主要任务是充当诱饵,以全军覆没的悲怆之举,引诱急躁好斗、素有"蛮牛"之称的哈尔西海军中将离开要保卫的登陆部队和船只,为栗田的主力舰队创造战机。 二、驻泊在新加坡的栗田健南海军中将的第2舰队作为进攻主力。它拥有7艘战列舰和各型舰只40余艘,一旦哈尔西中计上当,便趁虚直插美军登陆滩头,全力扫荡美登陆船只和部队。三、驻泊在琉球奄美岛的第3支舰队是志摩清英海军中将的第5舰队,由10余艘各型舰只组成,主要任务是配合栗田作战,进击莱特湾,与栗田形成钳形攻势。空中作战掩护兵力由木西和福繁指挥的陆军第4航空队共约1000余架飞机担任。"捷一号作战"的关键部分是海上决战。

    “捷一号作战”的概要是,当美军向菲律宾群岛发动进攻时,日军将从海空两个方面发动攻势,全歼进攻之敌。主要作战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4点

1、陆基航空兵部队要在大约700海里处搜索敌人,并不断使用鱼雷和炸彈进行消耗作战,一旦敌舰队接近,再协助陆军飞机将敌军歼灭在近海水域。

2、舰队集中在婆罗乃(婆罗洲北部)待机,根据情报决定出击与否,目的在于捕捉并歼灭海上敌人的护航舰队和其他船队。

3、万一出击迟误而敌人已经开始登陆,日本舰队要全力以赴地强行突入港湾内,歼灭敌船队。

4、小泽中将的航空母舰编队将从濑户内海出发南下,把敌机动部队诱至北部海域,以此掩护栗田舰队突击。

    在具体的兵力安排上,上述第(1)作战任务由第五基地航空部队(大西中将指挥,驻菲律宾)和第六基地航空部队(福留繁中将指挥,驻T灣)来承担。第(2)、第(3)作战任务交给栗田中将的主力部队来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大本营几乎是孤注一掷,将它的全部家当都推向菲律宾海域的大海中。

    10月17日,麦克阿瑟的60余艘登陆运输船只已经抵达莱特岛,大队人马已经登陆后,日本军部发布了“捷一号作战”的指令。

    莱特湾战役使得日本海军最后一点精锐也损失尽以,特别是海军航空兵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人反击的美梦就此彻底破灭。这场类似于德国“阿登”战役的海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一,日军没有制空权,而且飞机性能、数量及飞行员的训练水平、战术素养上,都比美军差得太远,要想顺利实施捷一号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日本海军缺乏协同配合的精神、协同太差,栗田、小泽、西村、志摩及岸基航空兵这五支参战部队几乎没有密切有效的协同。甚至西村和志摩两支舰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为执行同一任务。却没有统一指挥和相互联系。
  
     三,敌情不明,日军的侦察无论在对敌军部署的了解,还是对敌军意图的判断,或是对战果的评估,都十分不足。

1.jpg
日本海军的“武藏”号战列舰

    莱特湾海战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来说是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海战。在共计4天的战斗中,美军损失轻型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2800多人。日军共损失重型航空母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3艘,重型巡洋舰6艘,轻型巡4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艘,损失飞机400余架,伤亡7400余人。除了陆上基地的飞机外,日本海军几乎已不存在了,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

九、战后日本新海军的重新崛起

    日本虽是二战中的战败国,但其在侵略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其战败的损失。战后的日本被明令不得拥有军工企业,但是日本在投降前成功将部分军工转为民用,从而逃脱了本应被解体的命运。虽然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出于西方世界对付前苏联的需要,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的考虑,在战后40多年中,在美国的扶植和纵容下,日本利用战争中所获得的资源使得军事工业和军事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日军核心的海上自卫队力量则是其军力扩充的重点。今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除不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外,其常规兵力已排在美俄之后,雄居世界第三。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在美国的默许和支持下,日本重新组建其海上武装力量,即海上自卫队。并接替部分美军的防务,让美军保持战略机动打击能力。 20世纪60年底,日本海上自卫队奉行的是“发展有效的防御力量”的“国防基本方针”,以提高周边海域防御能力和确保海上交通安全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重点发展护航、反潜兵力,并瞄准远洋防御能力的建设。到60年代末日本上海自卫队已具备了中近海独立遂行反潜护航的能力。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军力的增加和军事工业基础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就,日本开始从依赖美国向自主防务体制转变。新体制的核心是“专守防务”战略。与此相适应,海上自卫队提出“近海专守防御”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支能够独立对付小规模局部入侵所需要的海上力量,进一步提高周边海域防卸能力和确保海上安全的能力,确立远洋反潜护航和近海防御作战相结合的作战体制。在整个7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装备全面发展,舰艇全面实现了国产化,大批新装备服役,形成完整的海军装备体系,具备了中远海反潜护航能力。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出于既要制约前苏联太平洋舰队活动,又想减轻自身负担的需要,要求日本再行提高其防卫力量,增强防空反潜能力,承担保卫海上交通线,分担关岛以西、菲律宾以北的西太洋大面积防御任务。而此时的日本也正需逐渐摆脱对美国海军的依赖,将海上自卫队扩展成为能够在西太平洋地区独立遂行攻防作战任务的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美国的要求实际上是完全解除了战后對日本海上自卫队力量的限制,迎合了日本国内的扩军思潮,从此日本放手向海军强国迈进,在战略上则提出向“远洋积极防御”战略过渡。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积极扩军,经过两个五年防卫计划,日本海军完成了从“近海防御”到“远洋积极防御”的战略转变。不但建造了4个作战能力与轻型航母持平的“八、八”舰队,还计划逐渐逐渐发展为“十、九”舰队(每个护卫队群由10艘驱逐舰和9架舰载直升机组成)。

十、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曾经所谓的“无敌舰队”也随着折断的东洋刀一同深入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之中。二战的失败不但将明治维新后掠夺的海洋与土地全部输掉,还赔上了自己的北方四岛,外加美国的长期占领和控制。

    虽然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但部分日本人似乎并未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在几年的时间内输光老祖宗的“家产”,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侵略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对,错就错在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进攻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太强大了。好像只要当然日本不偷袭珍珠港,不进攻美国,日本就不至于输的如此惨烈。

    自近代以来,日本并不缺乏优秀的战术指挥家,从丰臣秀吉到东乡平八郎再到山本五十六,一个个都是拥有无限天赋的指挥天才,但却没有真正出色的战略家。

    不可否认日本是个勇于冒险和好学的民族,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努力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他的老师-英国。但问题在于西方的文明和强大是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而日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除了皮毛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日本人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飞机大炮军舰,但在骨子里没有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人权观念和人道Z義思想。

    这一切使得日本缺乏真正的战略,我们回顾近代日本的战略模式。

    首先,选择一个战略价值大的目标,然后广泛搜集对手的情报,蓄积自己的能量。其次,选择对手的主力据点或主力舰队,然后实施不惜一切代价的毁灭性打击。最后,一旦对手投降便立刻签订极端苛刻的条约,限制对手,使其长时间内无法翻身。接着再选择一个更强大的目标。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战略体系。相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日本采用了更极端的方式,既:扩大问题,这种策略最终导致树立了越来越多的敌人,并使得自己的兵力一步步被分散。

    入侵朝鲜时日本人发现,为了占领朝鲜就必须打败中国清政F。入侵中国东北时又发现,要获得东北就必须要打败沙皇俄国。吞并满洲时又发现,吞并满洲就必须入侵中国华北。入侵中国华北后又发现,要巩固华北就必须入侵山西、上海、湖北、广东,就必须发动全部**战争。为了彻底征服中国,日本人又发现必须要入侵东南亚,就必须对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下手。

    呵呵,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日本想征服美国,就肯定会派他的“无敌舰队”到英国去登陆了。

    由上可以看出日本的战略核心其实是建立在“突然袭击对方的战略要地并给予敌人短时期内难以弥补的重创,然后再利用外交条约把战果变成现实”的基础上。这种战略在对付小国或者在与大国争夺其他利益时确实有效(比如:日军入侵东南亚、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但在入侵拥有巨大战略纵深、全民动员、以及工业和战争潜力大的国家时,日本除了把战场扩大、越陷越深外再没有其他的方法。

    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政F与军部以及军部各个军种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陆军将目光盯着中国华北,海军却将注意力放在了南方。甚至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内部都没有达成统一。结果出现关东军拉着军部走,军部又拉着政F走这种在其他列强国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战略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获得石油资源这个非常迫切问题 ,而没有对取得这些资源以后的战争进程制订具体的战略方针。同时,他们也意识到 ,在初期作战中会存在很多风险,而袭击珍珠港则要冒更大的风险;而且,他们对于会有何种结局也没有把握。因此,他们决定等着看看战事如何发展,然后再着手制订下一步战略方针 。这个没有战略的战略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就已经被踏上失败的烙印。

    到l942年初,日军在各个战线上的节节胜利,使得日本决策者们确信第一阶段作战将顺利完成,他们这才时候开始考虑此后的作战方针问题。此时他们面临着重大选择,即第一阶段战略目标达成后,日本是应该采取守势以消化目前已经取得的东西,还是应该大胆地继续采取攻势,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利益。对于第二阶段作战战略问题,当时日本有两大主张。一是东进,挫败美国的作战决心;二是西进,歼灭印度洋方面的英国远东舰队,与德军会师。在理论上,制订陆军和海军战略方针分别是作为大本营机构的陆军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 职责。军令部总长是大本营海军部的当然首脑。他以这个身份可以向体现最高层战略和战役决策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布命令和下达指示。然而,实际上,在制订海军战略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联合舰队,而不是军令部。 这就导致日本军队在战略导向上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除了没有统一的战略思想,日本人帝国梦破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即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武士道精神给了日本人致命一刀。

    回顾日本的近代历史,武士道精神始终是支持日本走上夸张道路的精神动力。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变为近代资本Z義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旧社会的日本武士道逐渐转化为近代日本军人精神伦理和國M道德伦理的行为准则,成为日本统治阶级推动军国Z義发展的坚定社会基础。其强调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个人,因为天皇总揽国家大权,效忠天皇就等于效忠国家。并极力鼓吹奴性、崇拜残忍,歌颂殉死“玉碎”,将无私献身定义为武士的最高义务和最终行为。因而,从军事意义上说唯有“忠”和“死”最能体现彻底奉献。

    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装下,也使得日本的每个师团、联队或是海军的每艘军舰都非常具有凝聚力,士兵们上为效忠天皇,下为维护自己部队的荣誉,对上级,对部队都极为忠心。这在日中战争、日俄战争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在面对不要命、疯子般冲锋面前,腐朽的中、俄军队哪里经受的住。

    虽然武士道精神在中日、日俄战争中给日本人带来了甜头,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中武士道精神则是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争的首要目的便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在持久战中更是谁的有生力量多、资源多谁就能赢得战争。反观日本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在武士道精神的支配下,上至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兵都已战死沙场为荣。指挥官往往发动不及代价的进攻,就算处于劣势也不会选择保护性的后撤,而是更多的带头采用自殺性的进攻。不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毫无意义的被消耗,更重要的是有经验的指挥官也随之白白浪费。此外,日本陆军的每个师团、旅团都将自己的占领地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旦局势恶化,又不愿意牺牲局部以保全全局,而更愿意全部“玉碎”。

    正是由于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原本就紧张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不但没能形成战斗力去攻击敌人,反而白白浪费在盟军强大的火力下。

    回顾全局,造成日本彻底失败的原因有许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日本采用合理的战略、战术,但只要其侵略的本质没有改变那么就算日本多么强大,也终究会被被侵略人民的反抗所毁灭。
写的不错,支持一下lz
写的正好,真详细,支持了再细看~
世界上岛国多的很,日本已经算大的岛了,但是日本这种心态的就这么一个,所以说不是什么岛国因素在起作用,我觉得倒是儒家文化在起作用,对比韩国、越南这些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有那么一股子狠劲。
顶了再看~
文章有可取之处。
zchzyh 发表于 2010-11-6 23:54


    儒家发展到后来其精髓应该是中庸之道吧,日本的菊花和刀里面能找得出中庸吗?就见几个小鬼子天天神叨叨的念着要决战,毕其功于一役,毕其功于一役,这哪里是儒家的风范呢?
做个记号,回来看!
能转么
狗日的都是畜生
解读日本的除了《菊与剑》外还有其他的书吗?哪位大大介绍一下。


好文章, 赞一个!

对日本人的侵略本性分析的不够.

好文章, 赞一个!

对日本人的侵略本性分析的不够.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0-11-7 04:30


    每次都是“皇国兴废在此一举!”
还每次都是这个套路。
只能说是‘赌徒’心态了。
zchzyh 发表于 2010-11-6 23:54


    儒家讲的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日本学了上千年也没学会.
如果日本再“赌”一次的话,它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CHENWEIHUA1980 发表于 2010-11-7 10:49


    这次在钓鱼岛抓人也算是啊,又是下克上,外相下令抓人,赌中国不做声,顺便压迫首相承认,以后就成了惯例。不曾想中国不吃那一套,掀桌子了。惯例倒是有了,就是中国也要固定去巡逻了;P

  挡不住俄罗斯趁火打劫,这回难看了
不好意思  看成东瀛鸟国了··[:a2:]
http://www.qxwar.net/read-htm-tid-5516-keyword-%B6%AB%E5%AD%B5%BA%B9%FA%B5%C4%B5%DB%B9%FA%C3%CE.html                    LZ你和前线论坛是什么关系?   
感觉小日就是:心有天高,命只有纸薄啊!
南柯一梦
岛国思维,没法改的。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之类的话,其实就反应出日本在对外政治和军事方面,其实最喜欢的就是速成,所以总是喜欢决战,喜欢下克上,喜欢一趟头解决问题。可这却恰恰是现代国家想要崛起时最忌讳的,都说日本当初如果不搞卢沟桥,只是踏踏实实的消化东三省,那么说不定日本现在已经是个超级大国云云的,其实都忽略了日本人喜欢速成的性格,一旦占领东三省,下一步就只能是全面侵华。
AK94M 发表于 2010-11-7 18:35


    这句话突显了日本的民族性格,----赌徒,短视,不顾全大局,不思变通.
大和民族就是个工匠的民族
即使lz对于日本所有的假设全变为现实,日本猪还是要输。
因为有太多的假设可以用在中国、俄罗和美国身上
大洋的深处是赌场…缺乏战略家的悲哀
回复 12# 若瑟游离


    日本论
最后一句太八股
顶LZ
码字辛苦了
楼主的意思是不是日本很喜欢积蓄资本来一次豪赌那种?如果输了还可以退守海外孤岛,这在古代是一个长处,可惜在美帝向全球扩张的大时代下这招玩不转了,而且我觉得日本人很容易头脑发热,不管开始时多么的清醒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0-11-7 10:36


    血统决定一切文化改变不了本性
中华文化在战略上,或者说思维方式上的精髓,一个是谋定后动,谋百年谋天下,思考范围不够广是被鄙视的,一个是执两用中,走极端是被鄙视的

尼轰最缺的就这两个,赌国运,看把自己赔死吧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鬼子以后再也没机会了!
剑走偏锋玩个一次两次还行,可久赌必输。远到神风,近到甲午、日俄战争,小鬼子连走狗屎运,却把这毛病惯出来了
不错!分析的有道理。
赢了很多场,输了一场,全部输光光
zchzyh 发表于 2010-11-6 23:54

岛国不可一概而论,你自己都说了,日本这样体量的岛国还真不多,也就英伦三岛能比比了。这两者的心态其实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只不过后者通过在大陆玩平衡给自己争取了空间时间,造就了日不落的伟业。当然,岛国的地缘早已决定两者最后的地位也将是十分相似的。。。
```````写的不错·
说句题外话,我现在在动漫论坛看到漫迷们羡慕日本的时候越来越笑而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