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能(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0:14:18
物  能  提  要                 

            



                   开  场 序  言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过程。所以,最早的自然科学由于知识的溃泛,只能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观察而加以想象得出的结论,因此是唯心的理论。神权统治者就是利用唯心论来维护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经典物理学打破了神的枷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从此产生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抛弃并取代了唯心主义。但是,最早的所谓地物质也仅仅只指物体而已,而且还只限于可见物,所以对当时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敷浅。后来人们发现空气,才知道还有看不见地物体。紧接着科学家又发现了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所构成。这时的物质就包括了物体和粒子.

唯物论一诞生就表现出了极活地生命力和无限地美好前景,成为观察和认识事物极为科学地、正确地思想方法,迅速地进入了当时科学领域的主流,与经典物理学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科学地唯物论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当代科学的鼎盛时期,登上了经典物理学的顶峰。经典物理学、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也只是研究了物质的质量,并把物质和物质的质量等同混淆,统称为物质。至使经典物理学的发展速度减慢直至停滞不前。其实,经典力学也只能适用于斥引场即经典物理学所称引力场的物质运动,在斥引场以外地物质运动形式经典物理学就略有逊色。就在此时。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能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领域,向微观物粒而主要是宏观世界进行探讨,产生了相对论。相对论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并通过天文学家观察证实地科学理论。紧接着以研究物粒子为主地量子论也迎润而生,量子论更是近似乎纯数学的物理理论。这使得唯物论无所适从,严重地影响了唯物论的继续发展。

不管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有无法解释某些现象的问题,由此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提出了‘唯能论’。唯能论认为物质消灭了,变成了能量。能量是唯一的世界实体,是组成万物的基础。

由于当时人们对能量了解不深,认识不足。对于这个抓不着、看不见地能量实在是高深莫测,并且能量也只是物质的一部份,它不是物质的全部,因为物质还有质量。显然唯能论是与唯物论相对抗,所以很快就被打入唯心论的死牢。

唯能论不能生存,能量还是存在。所以物能论还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然而人们却误解了能量,认为能量是脱离了物质的独立地量。还有的认为能量与质量可以互相转化。况且人们对能量的基本概念也是混淆不清,例如将风的能量叫风能、水的能量叫水能、光的能量叫光能、能够使物体运动地能量叫动能、还有什么机械能、化学能、生物能、电磁能、核能、势能等等。把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统统说成能量,能量成了似力非力而替代力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人们只把能量看成物质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地现象,没有认识到能量的实质和它与物质、物质的质量的特殊关系。同时,物能论也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系统地理论体系。

其实,物质本来就包括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能量,质量和能量是物质缺一不可地两种量,只要少了其中地任何一种量,物质就不能存在;质量和能量中的任何一种量也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质量与能量也不能互相转化或互相代替。

现在的唯物论也只是物质质量的物质论,它并没有包括物质的能量。这是唯物论的严重不足。这种不足并不是唯物论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致。当人类还没有看清能量的本质以及能量与物质和物质质量的相互关系时,是不可能推论出抽象地理论。只有从具体地事物中演绎出理论才是正确地、科学的理论。同时,从人的进化来看,特别是大脑的进化,也是近几百年的进化速度最快。在一、二百年前人们的思维程度也不可能把物质能量的实质看得清清楚楚,更不可能上升到理论。所以,唯物论的先天不足是具有它的必然性。

唯物论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物质论和物能论。物质论和物能论是唯物论缺一不可地两个组成部份。只有包括物质论和物能论的唯物论才是最完整、最正确、最科学的现代哲学理论。所以,当前探讨物能论犹其重要。物  能  提  要                 

            



                   开  场 序  言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地过程。所以,最早的自然科学由于知识的溃泛,只能是通过事物的表象观察而加以想象得出的结论,因此是唯心的理论。神权统治者就是利用唯心论来维护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经典物理学打破了神的枷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从此产生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抛弃并取代了唯心主义。但是,最早的所谓地物质也仅仅只指物体而已,而且还只限于可见物,所以对当时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敷浅。后来人们发现空气,才知道还有看不见地物体。紧接着科学家又发现了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所构成。这时的物质就包括了物体和粒子.

唯物论一诞生就表现出了极活地生命力和无限地美好前景,成为观察和认识事物极为科学地、正确地思想方法,迅速地进入了当时科学领域的主流,与经典物理学并驾齐驱,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科学地唯物论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当代科学的鼎盛时期,登上了经典物理学的顶峰。经典物理学、包括牛顿的经典力学,也只是研究了物质的质量,并把物质和物质的质量等同混淆,统称为物质。至使经典物理学的发展速度减慢直至停滞不前。其实,经典力学也只能适用于斥引场即经典物理学所称引力场的物质运动,在斥引场以外地物质运动形式经典物理学就略有逊色。就在此时。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能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领域,向微观物粒而主要是宏观世界进行探讨,产生了相对论。相对论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加以论证并通过天文学家观察证实地科学理论。紧接着以研究物粒子为主地量子论也迎润而生,量子论更是近似乎纯数学的物理理论。这使得唯物论无所适从,严重地影响了唯物论的继续发展。

不管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有无法解释某些现象的问题,由此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提出了‘唯能论’。唯能论认为物质消灭了,变成了能量。能量是唯一的世界实体,是组成万物的基础。

由于当时人们对能量了解不深,认识不足。对于这个抓不着、看不见地能量实在是高深莫测,并且能量也只是物质的一部份,它不是物质的全部,因为物质还有质量。显然唯能论是与唯物论相对抗,所以很快就被打入唯心论的死牢。

唯能论不能生存,能量还是存在。所以物能论还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然而人们却误解了能量,认为能量是脱离了物质的独立地量。还有的认为能量与质量可以互相转化。况且人们对能量的基本概念也是混淆不清,例如将风的能量叫风能、水的能量叫水能、光的能量叫光能、能够使物体运动地能量叫动能、还有什么机械能、化学能、生物能、电磁能、核能、势能等等。把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统统说成能量,能量成了似力非力而替代力地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人们只把能量看成物质存在的一种非常普遍地现象,没有认识到能量的实质和它与物质、物质的质量的特殊关系。同时,物能论也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系统地理论体系。

其实,物质本来就包括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能量,质量和能量是物质缺一不可地两种量,只要少了其中地任何一种量,物质就不能存在;质量和能量中的任何一种量也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质量与能量也不能互相转化或互相代替。

现在的唯物论也只是物质质量的物质论,它并没有包括物质的能量。这是唯物论的严重不足。这种不足并不是唯物论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致。当人类还没有看清能量的本质以及能量与物质和物质质量的相互关系时,是不可能推论出抽象地理论。只有从具体地事物中演绎出理论才是正确地、科学的理论。同时,从人的进化来看,特别是大脑的进化,也是近几百年的进化速度最快。在一、二百年前人们的思维程度也不可能把物质能量的实质看得清清楚楚,更不可能上升到理论。所以,唯物论的先天不足是具有它的必然性。

唯物论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物质论和物能论。物质论和物能论是唯物论缺一不可地两个组成部份。只有包括物质论和物能论的唯物论才是最完整、最正确、最科学的现代哲学理论。所以,当前探讨物能论犹其重要。
物能量(0-2)

                   内   容   简   介
   
      物质能量一文分别从以下六个部份阐述:一、物质质能。二、能量特律。三、性能关系。四、能量性质。五、能量宇宙。六、地球能量。
      物质质能这部份内容是物质能量这篇文章的纲。它讲了物质的类型和能量的意义,指明了能量蕴藏于物质之中;强调了宇宙物质的主要成份是光子,其次是电子;解释了五种"基本能量”和“固有能量”的意思;还说明了能量与质量、力量的关系和区别。
       能量特律讲的是能量传递、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谈了所有能量传递的特性都是“波粒二相性”,特别强调了光是光子高速、高频、连续地“多米诺骨牌”运动;讲了能量转化的规律和能量守恒的含意。指出了物质的高能量总是主动地向同种低能量物质传递,低能量物质只能被动地吸收同种高能量,故而物质能量守恒只能是物质的“固有能量”守恒。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组成时的固有能量所决定;物质的颜色是反射光的颜色,而光的五种原色与物质的五种“基本能量”有着密切地对应关系;透明、半透明和非透明物体是物质内光子储存的层次不同地反应;物质具有耐能的性质;能量在耐能的范围内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重组是能量突破了物质的耐能范围而生成了新物质的反应。
      能量的性质有三种:一是能量的对立性;二是能量的统一性;三是能量的相对性。物质能量的对立、统一性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所有的引力场及其引力(如地球的‘万有引力’)都是向心斥能相对于中心物体(如星系、星球等)的引能,表现为中心物体的引力。
      太空中前子的斥能向心相对于中心前子的引能,形成巨大漩涡而生成了宇母,宇母中的能量集聚、转化成五种基本能量,使前子也相继转化成夸克——正、负电子和中子。正、负电子相撞湮灭释放光子和巨大能量,使宇母喷发电子和中子而诞生了宇宙;宇宙在宇母外围的漩涡中旋转形成了星系;星系的漩涡产生了恒星;恒星的爆炸就有了行星和卫星。
      地球是太阳系漩涡中的一颗恒星爆炸后在原漩涡中主要由九大巨石板块重新集合而成。它的引力就是原漩涡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地球的引能的表现,正是这种向心斥能使地球日夜不停地自转并积累能量且释放出离心斥能。地球上的物体(包括动物、气体和液体)之所以 既能运动(包括海潮)又不能脱离地球,就是因为地球既有向心引能又有离心斥能的缘故。
      物质能量整篇都贯穿了一条线——物质既有质量又有能量,质量和能量既是物质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但又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们既是相依相存又不能互相转化。这就是物能论的核心。
物能量[1-1]                          
             物  质  质    能                                                                                 
                                   
                     
                                     物 与 能 量
               
                                                                                                                                                     
太空和宇宙是由物质所组成,物质分为粒子物质和物体物质。
物体物质分为流体与固体。流体可分为气体和液体。
粒子物质分为:超微级的有前子;量子级的有夸克、光子;微子级有正负电子、中微子;核子级的有质子、中子;组子级的有原子、分子。前子充满整个太空,太空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限大的空间。太空中有宇母,宇宙是宇母之子。宇宙空间主要是光子,其次是电子,再其次是前子、夸克和中微子,物体仅占5%。
宇宙诞生时是光的海洋,十几万年以后,第一代恒星相继爆炸,释放出无计其数的光子和电子,紧接着第二代、第三代……无数代恒星陆续爆炸。宇宙中有亿亿亿颗恒星经一百多亿年时时刻刻不停地释放出无可估量的光子和电子,几乎充满整个宇宙。我们人类只能看见运动速度为30万千米/秒的光子,而看不见运动速度超过30万千米/秒和大大低于30万/秒以及相对静止的光子。然而,这些非可见光子不知比可见光子多出若干亿亿亿倍。
光子和电子不仅几乎占据宇宙空间,而且占据了所有物体空间。坚硬的物体相撞就会溅出火花;物体燃烧要放出火光;核裂变、核聚变要爆出亮光;电焊、雷击也有闪光;电流通过钨丝会发光;同位素物质衰变幅射出人类看不见的射线;就是我们人体也不断地发出红外线。光子和电子是宇宙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最多且很小地物质。
    我们不仅知道太空和宇宙之中的物质,我们还知道许多的力,如排斥力、吸引力、作用力、浮力、张力、弹力……和一些自然现象,如风云雷电、斗转星移、雨露冰雪、温寒明暗......。还知道一些物理变化,如热胀冷缩、形易相变、超导超流…….以及若干化学反应,如分解化合、衰裂聚变。如上所述,所以的力、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都是能量的表现,它们反应了物质存在着能量。
一切向外的力[离心的力]、即排斥的力都是斥能的表现。风吹云飘、澎胀分解和同性相斥等等就是斥能的作用。斥能大的物体其原子或分子间的距离大,密度小。一切向内的力[向心的力]、即互相吸引的力都是引能的表现。地球上的物体不会掉落在空中,就是引能吸住了这些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能够化合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体,就是引能的反应。异性相吸的现象也是引能的表现。引能大的物体其原子或分子间的距离小,结构紧密,质坚硬,密度大。热量是表示热能的大小,温寒冷热即是热能的表现。热能大的物质易燃,所以燃料物体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量。电流就是电能的反应,电子携带的电荷最大,电荷流动就是电流,所以电子流动地快慢大小决定着电能大小。利于电子流动的物质其电能最大,是良导体,因此,金、银、铜、铝等金属的电能较大。能使物质流动或柔软是动能的作用。动能大的物体其原子和分子波动大,是液体。海水能够波涛汹涌、咆哮澎湃是因为它的动能大。
斥能、引能、热能、电能、动能,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这五种能量。但是,有的物体——如生物体,它们有生命活力、有新陈代谢,能够遗传生殖,制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也许还有别的能量。特别是人类,还有思维,还会学习,还能创造,有语言情感,似乎还有智慧能量。所以,斥能、引能、热能、电能、动能是物质的“基本能量”。即所有的物质[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粒子还是星球]都存在着这五种能量。
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到物体的能量,如冷热声电、推拉升降、轻重浮沉以及物体运动、机械做功等等。很多仪器也能探测到能量。但是我们对能量却看不见,抓不着。这是因为能量蕴涵在物质之中,它们无影无形、无色无味但又能够通过物质确确实实地反应出来,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使我们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能量的实在性。物质隐藏着能量,能量离不开物质。在太空和宇宙中,都没有独立存在的能量。能量只有依赖于物质这个载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没有物质就没有能量。                          
物质的基本能量——斥能、引能、热能、电能、动能是在物质生成时就具有的能量。各种物质在生成时都要将这五种能量按一定比例蕴藏在各种物质之中。蕴藏地比例略微不同,生成地物质也就不同,这就造就了无奇不有的万物世界。这种物质在生成时就按一定比例蕴藏在物质之中的基本能量就叫作物质的‘固有能量’。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古人钻木取火就是将斥能转化成热能的典型事例;把铁矿石冶炼成钢水是将热能转化成动能;钢水冷却成钢锭是因为动能转化成了引能;我们的电饭煲能够煮熟饭就是把电能转化成了热能。但是,能量却不能转化成除能量以外的其他任何别的什么‘量’。
总之,整个太空和我们的宇宙都充满着物质,宇宙中主要是粒子物质,它们占整个宇宙的95%以上,而这些粒子物质又是以光子和电子为主,至少也要占宇宙的90%。宇宙中的力、自然现象、物理反应、化学变化都是能量的表现,它们反应了物质存在着能量。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它们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无物质的能量。
质  与  能  量     
    物质具有质量和能量。质量是一个恒量,它不受物质本身和环境、地域、运动等变化的影响。地球上的物质拿到太空中或是类星体以及月球上,它的质量都不会改变。物质质量与物质的运动、静止和惯性无关,这些因素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当一种物质分解成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及几种物质化合成一种或几种物质,转化后的物质总质量仍然等于原来物质的总质量。即使是物体的原子重组[即核裂变和核聚变],物质重组后和重组前的总质量还是相等。至于核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问题,那是没有计算质子转化成中子时正负电子结合产生的光子,以及丰中子转化成质子时所释放出的电子和中微子的质量。同一种物质在亿万度高温中和在绝对零度中它的质量也不会改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原则。
这种守恒原则,不仅物质的质量具有,而且物质的能量也同样具有。物质在形成的时候就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基本能量,而物质形成后始终要保持形成时的五种基本能量地比例平衡。这种物质形成时必须的并始终要保持按一定比例地五种基本能量就是物质的‘固有能量’。当物体分解、化合、转化、重组后生成地新物质的总固有能量[即不包括传出和传入地能量]仍然等于原物质的总固有能量。
物质的质量和能量是物质的两个方面,质量是物质的实量,它表示一个单位物质所含核子(质子、中子)粒子的多少;能量是物质的虚量,它决定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它们实实在在地同存于物质之中。没有无物质的质量,也没有无物质的能量。它们既有密切地联系,又不能互相转化。而物质也是一样,既不能没有质量,也不能没有能量,二者缺一不可。                                                                                                                           
    物体的重量是能量所赐,物体本身没有重量,重量是物体在“斥引场”中引能的反应。‘斥引场’即漩涡引力场。斥能表现的斥力推动物质同时向一个中心旋转运动,表现为向心力,相对于中心物体的引力。我们的宇宙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地漩涡或螺旋式漩涡所组成。宇母是一个特大地超级漩涡,宇宙是一个极大的螺旋式漩涡,总星系是超漩涡,星系团是特漩涡,星系群是超巨漩涡,本星系[银河系]是巨漩涡[不规则星系除外],旋臂星系是超大漩涡,座星系是大漩涡,星系是中漩涡[如太阳系],旋转行星[如地球]是小漩涡,旋转卫星[如月亮]是微漩涡。地球上的引力就是这种漩涡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的表现。地球上的物质吸收了这种引能就有了重量。重量随物质引能的变化而变化,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地斥引场中其重量不同。地球上的物质拿到月球上,同质量的物质其重量就要减少六分之五,拿到类星体上,同质量的物质其重量是地球上的数万亿倍,即使在地球上,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地南北经线或不同时间其重量也有极微改变。物质一但脱离了斥引场就会失重。所以,重量是一个变量。                                    
物质的力与物质的重量、运动和‘斥引场’有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物质的力与物质的质量毫无关系,力不能影响质量,质量也不能影响力。比如说:宇航员在地球上一质量和重量都是60千克的重物至少要略大于60千克的力才能举过头顶,把此重物拿到月球上,该宇航员只需要用略大于10千克的力就可以举个头顶。值得注意地是:该重物的质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60千克。而更有趣地是:如果宇航员能在地球上将该重物向上抛一米高,落在地面的重力就大于60千克;那么该宇航员在月球上就可以将该重物向上抛六米高,而落下的重力只略大于10千克。这足以说明物质的力与物质的质量没有任何关系。
能  量  特  律  

            能  量  传  递
                能  传  形  式   
物质能量传递有四种形式:一是物质的高能量总是主动地向同种低能量物质传递,低能量物质只能被动吸收同种高能量。物质能量的高传低吸地性质致使所有的物质都在每时每刻不停地传递着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物质的固有能量,从而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变,甚至还要保持物质不重组。例如,我们的人体在赤灼炎热地夏天根本不再需要外传热能,但当气温高于体温时,空气中的热能还是要源源不断地向我们的身体内部传递,我们人体还是只能被迫吸收,即使我们已经中暑,甚至已是奄奄一息也不休止。在冰雪交加地酷寒严冬,室外温度低于人体的温度,然而人体内的热能偏偏要向体外传递,不管你想不想都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你已经冻僵冻硬也要如此。人们为了保持住体内热能,只得裹着厚厚实实地棉衣棉裤,戴上风雪帽,穿着羊皮靴,甚至还要火炉、空调取暖。
物质能量传递地第二个形式是物质能量转化式传递和递进式传递。
能量转化式传递就是当外传高能量传入物体而变成高能量时,该物质就很容易改变性质,这时该物体就立即将高能量向体内其他低能量转化,然后再传出体外。例如我们给物体通电时,即给物体传入电能,物体就会把一部份电能转化成热能和同性斥能与异性引能的结合场[即磁场]而传出体外,导体的端电压和电流下降。
能量递进式传递就是外传能量传入物体后,立即将传入地能量直接传出体外,仍然保持固有能量。例如我们把电扇打开,旋转地扇叶给空气输送斥能,接受到斥能的空气分子立即波运动,将斥能向前面的空气传输,前面的空气分子又波运动传递,后面的空气又传来了斥能,再往前波运动传递,如此下去,就产生了风。
物质传递能量的第三个形式是能量传递都是“波粒二相性”,必须由粒子作为介质而波动传递。因为能量不能离开物质,所以能量只能在物质的粒子中传递。物质能量传递的波粒二相性分为振动传递、振荡传递和冲动传递以及冲击传递。
振动波传递是物质粒子上下、左右、前后地以一个中心来回运动。从整体上看,波的形状是弧形。但就部份来看,振动传递既有纵波,也有横波,还有直波。我们非常熟悉地声音就是振动传递能量,超声波是直波,声波是横波,次声波是纵波。振动传递就是我们所说的扩散传递,它是由一点向四面八方传递能量。热能也是振动传递。振荡传递能量是物质粒子上下运动或者左右运动来传递能量。这种传递形式只出现纵波或者横波。
冲动传递和冲击传递就是连续地高频率多米诺骨牌运动。例如:电波传递能量是在电子中传递。当一个电子得到了能量立刻开始运动,将能量传递给前面一个电子,该电子得到能量又立刻开始运动,又将能量传递给前一个电子。如此继往,依次而行。这就是多米诺骨牌运动。不仅电子传递能量是如此,光子传递能量也是如此。冲动传递能量的粒子有短距离地位移,如果众多粒子连续不断地位移就形成了粒子流,也就是粒子运动。光子如此传递能量只要速度达到30万千米/秒左右就成了可见光。但是冲击传递地能量远远地超过冲动传递地能量的若干若干倍。所以光和电波没有多大地杀伤力和摧毁力,而核爆炸的威力(冲击波)足以致命万计,所有的建筑物都成了豆腐渣。冲动波是直波,而冲击波既有直波,也有横波,还有纵波。
第四是物质运动传递能量的形式是物质波粒二相性传递能量形式地扩大和延伸,其原理是一样的,况且运动地物质其内部依然是波粒二相性传递能量的形式。
总的来说,物质能量传递地核心特性是:能量传递必须要有“介质”的“波粒二相性”。
能  传  量  度
  
物质能量传递地量度有:时间、能级(指传递能量的大小)、速度、距离、频率和波段。这些量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请看下面的分析:
如果在等时间、同物质中传递能量,传递地能级与其它的量度成正比。例如一颗手榴弹、一颗氢弹和一颗超新星都在一秒内爆炸,那么超新星爆炸传递能量的速度最快、距离最远、频率最高、波段最短;较之手榴弹爆炸传递能量的速度最慢、距离最近、频率最低、波段最长。
如果等能级能量在同物质中传递,能量传递地距离与其它量度成反比。例如都是晴空万里的夏至正午(近日点)与冬至正午(远日点)的阳光之能量就有明显地区别。特别是对夏冬两季热能的差异感觉较大。同一种声音在远处和在近处发出,我们听到音量和音调就是不样。远处的声音低沉,近处的声音高昂。地震区域可分为中心区(带)、临近区、波及区、敏感区和感应区。中心区是毁灭性灾难,临近区是严重灾难,波及区受的是轻灾,敏感区有明显震感,感应区有轻微震动。充分说明地震传递地能量从中心区(带)开始依次由强到弱传到感应区,然后消失。这是物质能量传递地递减性所致。能量传递随时间 、距离的增长而减少,它们的其它量度也随之降低,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这种性质。正是这种能量传递地递减性造成了多普勒效应。也才有光的红移和蓝移。
如果等能级能量在不等地时间内传递,传递地单位时间能级与其它量度也成反比。如有两颗同样地手榴弹,一颗将炸药尽数倒出点燃,另一颗让其爆炸,它们的威力谁大谁小是显而易见的。同种同量的两份炸药让它们分别瞬间爆炸和缓慢燃放,在一秒钟内它们释放的能量是完全不同,它们的差异有万千之别。尽管如此,它们各自传出的总能量仍然是相等的。
那么等能级能量在不同地物质中传递,它们的量度关系又是怎样呢?
物质能量在密度大地物质中传递较容易,而在密度较小地物质中传递次之。例如热能在金属物中传递就比在非金属中传递快一些。我们将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够听到远处的马蹄声,但一离开地面就没有声音,其原因就是空气的密度小,传递声波较慢、较短,而地下的密度大,传递声波的速度快、距离远。
    物质能量在同级介质中容易传递,在上级介质中传递能力差些,在下级介质中不容易传递。例如:原子给原子传递能量很容易,原子给分子传递能量就要差些,原子不容易给小于原子的粒子传递能量。声波在金属物中传递地速度最快、最远;在分子所组成地物质中、特别是松软地物质中传递速度和路程都不如金属物传递地效果好。在没有物体而只有小于原子的粒子空间,即所谓地真空,声波很难传递。电子给电子传递能量很容易,在大于电子的物质中传递能量就次之,在小于电子的物质中传递能量最差。所以电波是不容易丢失多少信息。光子在光子中传递能量最容易,而在大于光子的物质中传递能量就极差。用光传递信息是最最保险地传输工具。
光纤传输信息先要将电子中的能量信息转换到光子中在由光纤传递,是因为电子中的信息能量不能直接传递给光子的缘故。在光纤中只有光子在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信息能量,而光纤中的电子、原子 、分子很难参与光子传递地信息能量。接近终端时,光子又要把能量信息转换成电能,由电子传输到终端。
物 质 运 动

    当物质接受到外传能量后,首先要直接或转化成其他能量传出体外,而仍然保持原来地状态。但是,如果从一个方向继续给该物质传递更多、甚至更大地能量而超过物质的静止惯性耐能范围时,物质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开始运动。物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出外传能量来保持自身的固有能量。当物质达到了固有能量,运动就停止。    物质运动的实质是传递能量,它的形式是物质的“波粒二相性”传递能量形式地扩展和延伸,况且运动地物质其内部依然是波粒二相性传递能量的形式。    物质运动时向外传递能量的效率比物质静止时向外传递能量的效率要高得多。    静止物质吸收了外传能量后,吸能粒子开始振动传能,振动地粒子又振动了邻近的粒子传能,这就叫扩散传递能量(如金属物体传递热能)。吸能物质的边缘粒子振动传递体外四周物质的粒子,再经周围的物质粒子振动向外传递能量。运动的物质向外传递能量是流动传递。虽然运动的物质也和静止的物质一样向它的周围物质扩散传递能量,但是,运动的物质是在不断地移位,它不需要等待已吸能量的物质再向外传递就给另外的物质传递能量。这样一来,运动物质传递能量的频率就大大地增高,故此,运动物质传递能量的效率也就大大地增大。    运动物质一但达到它的固有能量就停止运动。如果我们要想物质不断地运动,我们就得不断地给物质传输能量。我们加大传输能量或加大传输频率,物质就会加速运动,反之物质就会减速或停止运动。    物质的匀速运动或加速运动是物质不断地吸收能量和传递能量的过程。这种在运动中吸收能量的运动,我们称之为“被动运动”,在运动中释放能量的运动叫做“主动运动”。在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中,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是交叉连续地进行,很难分辨,只有在开始运动的瞬间和结束外传能量后的继续运动可以认定:“前者为被动运动,后者是主动运动”。所以被动运动是吸收能量,主动运动是释放能量。主动运动也就是人们所说地惯性运动。故此,运动惯性是运动物质继续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
   
    光是光子高频、高速、连续地多米诺骨牌运动。所以光也是相对静止的光子在吸收外传能量后,为传递能量而运动地产物。当它们作多米诺骨牌运动时,将外传地能量一个接一个地传递出去,就像接力赛把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一样。
    光子为什么会高频、高速、连续地多米诺骨牌运动?这是因为光子是很小地物质,它的质量太小,它不会重新组合,所以它的耐能性非常大。外传地高能量很容易高出它的固有能量若干万亿倍。物质运动的频率和速度与外传能量和固有能量之比率成正比。因此,光子的运动会出现高频高速。光子是宇宙中最多的物质,不仅仅在宇宙空间而且在所有地物体之中也很多,故此,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运动,运动地光子不可避免地撞击并把能量传递给静止的光子,静止地光子得到能量也就如此这般,一批一波地向前推进似运动,正如我们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勇往直前。只要它们的频率达到390nm-780nm,并且速度也达到30万千米/秒左右,我们就会看到它们——可见光。
    光子的运动并不是无限地。光子在运动中不断地传递能量,因此能量也在不断地减少,使光的速度不断地降低。当光子的能量达到固有能量时,光子就停止运动,成为静态的光子,光也就消失了。
    光运动的距离和亮度与光源能量的大小有着密切地关系。例如我们挖地时锄头碰在石头上,石头溅出的火花会瞬间消失,它们的距离最多也不过二、三十厘米,亮度也很弱。还有比这距离更短、亮度更弱的光,要用专门地仪器才能看见宜们。然而恒星或星系所发出地光的距离必须以光年来计算,它们的亮度是普通灯光的若干亿亿亿倍。光的这些天壤之别地运动距离和亮度都是因为光源能量的天壤之别所造成。光运动地距离和亮度与光源能量的大小成正比。
物能量(2-2)
         
         能  量  转  化

    物质的基本能量——斥能、引能、热能、动能、电能,它们都可以互相转化。同时,物质能量也可以随物质的转化而跟随转化。
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就是物质的这种能量可以转化成另几种能量,另一种能量也可以转化成这几种能量。
钻木取火是斥能转化成热能。我们把水泵上水管关闭,给水泵送电,水泵开始旋转。数分钟后,水泵(不包括电机)发热,泵内的水温升高,这同样是斥能转化为热能。把氢气加压到300万个大气压,降温至绝对温度,气态氢将变成固态氢。这是斥能转化成了引能。闭合导体在磁场中与磁力线垂直运动而切割磁力线便产生了电,是因为磁力线中的电子打击闭合导体中的电子,也就是说磁力线给导体传递了斥能,闭合导体中的电子开始运动,也就是电荷流动——成了电流。这就是斥能转化成了电能。因为磁力线是物体内原子中的正、负电子的同性斥能与异性引能之统一体。地球表面10万千米之外的地磁线中段无定时无定点的断裂缺口,是因为该段的物体物质和游离原子极少之缘故。磁体附近如果没有物体物质和原子存在,就不可能有磁力线。和面时,和地时间越久,面团就越活,就越柔软、流动性也越好。有些粘稠的物质,如果不停地搅拌,时间一久,粘稠物就越来越稀,甚至会流淌。这些都是斥能转化成了动能的缘故。
引能也可以转化成其他能量。用重物压砖头,重物的能量与地面能量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向心(向砖头),相对于砖头的引能。我们不断地添加重物,最后把砖头压得粉碎。这就是引能转化成了斥能。太阳就是引能转化成热能的最好实例。发电机中的导体在磁场中运转,这不仅仅有电子与电子的撞击,还有质子中的正电子与磁场中的负电子和导体中的负电子与磁场中质子的正电子分别互相吸引,致使导体中的电子高速运动而产生了电。也就是说:发电机中的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是斥能和引能同时都转化成电能的结合体。所有的绝缘体将其密度增加到相当大(即是增加引能)就会成为导体或超导体。引能也可以转化成动能,把氮降温至绝对零度,氮几乎失去所有热能,为保固有能量氮不得不吸收斥引场中的引能,再转化成动能而成为超流。
热能转化成斥能的实例非常多,任何物质受热都要膨胀,就是热能转化成斥能使分子、原子间的间隙加大从而体积增加。蒸汽机正是利用热能转化成斥能而使水分子的密度加大成为蒸汽再上升来推动涡轮转动。有些物质受热后变得柔软,甚至还会流淌,这就是热能转化成了动能。所有的金属煅烧首先变得柔和,继而成为液体就是这个道理。热能也可以转化成引能。陶瓷坯、粘土砖坯、页岩砖坯煅烧后的压强比之前超过若干倍。
动能转化成斥能在自然界比比皆是。水的流动能够作很多地事情。空气流动就是风,风的斥能非常之大。所有的液体凝结成固体,都是动能转化成引能的缘固。水结成冰、铁水结成钢锭就是动能转化成了引能。干燥地盐类物不导电,但是溶解在水中就能通电;干木材绝缘,经水浸泡后就是导体;水本是绝缘体,但浸溶其他物质后都成了导体,究其原因或许水中的动能转化成了电能。
电能转化成热能早就家喻户晓,现在的夜晚已是白昼,电灯、电炉、电热水器、微波炉等等都已进入千家万户。电能转化成斥能和引能早已应用,电动机、电磁铁就是利用电能转化成斥能和引能的动力机械。
物质能量转化的第二个含意是能量转化能够与物质的转化同步进行。当一种或几种物质转化成几种或一种物质时,原来的物质能量要放出能量或吸收能量并相互转化,成为新物质的固有能量。例如酸和碱在水中混合后,它们之间巨大地亲和引能互相吸引而结合并转化成大量地热能而释放,生成盐;酸根和碱氢氧根中的氢和氧之间强大的亲和引能相互吸引并转化成电能释放而生成水。生成新的水和盐的总质量与原来的酸和碱的总质量相等;生成新的水和盐的总能量与原来的酸和碱的总能量也相等。这种酸和碱生成盐的转化只是物质分子间的转化,它们的能量转化也只是分子间的能量转化。
如果物质原子间的能量转化,即同位素衰败、核聚变和核裂变,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过程就更加复杂,但其能量转化仍然与原子重组的物质转化同时进行。它们新生物质的固有能量与原来物质的固有能量相等。
能  量  守  恒

   物质的能量守恒定律有五层意思。
   其一:物质的能量守恒是物质的固有能量守恒,物质的固有能量始终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实际上物质的能量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为物质的高能量总是主动地向同种低能量物质传递,低能量物质总是被动地吸收同种高能量,再直接或转化成其他能量传递给同种低能量的物质。所以,物质不是传出能量就是吸收能量。固此,我们所说的能量守恒只能是固有能量的守恒,并不包括传入和传出地能量。
   其二:物质的总能量[基本能量]始终与物质的总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加则能量增加,质量减少则能量减少。也就是说: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其总能量亦不变。
   其三:物质的能量只能自身转化,即能量只能由一种能量转化成另种能量,而不能转化成其它的量,别的什么量也不能转化成能量。具体地说,能量不能转化成质量,质量也不能转化成能量。如果质能互换,不仅能量不能守恒,质量也不能守恒。那么物质更不能守恒。
   其四:当物质发生重组时,能量随物质转化而转化。能量的高传低吸有可能改变物质的固有能量。物质的固有能量一但遭到破坏——即把其中地某种能量增加到该物质不能承受地程度,该物质就会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生成地新物质的总固有能量与原物质的固有能量相等。
   其五:物质基本能量的综合守恒。物质中的斥能、引能、热能、电能、动能由于高传低吸和互相转化的性质会使其中地某种能量升高或使某种能量降低,出现某种传入的能量不等于该种传出的能量。一般来说是降低,但也有例外,不但不降低,反而要升高。这种看似反常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物质的质量有所增加,能量自然会增加。二是有其他能量转化成与输入能相同的能量,但物质的五种基本能量的总和仍然没有多少变化。
    然而,在自然界中,有些现象似乎表现为能量并不守恒,如杠杆原理、爆炸威力等乍看起来与能量守恒定律不相符。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关于杠杆原理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利用杠杆原理可以用较少地力撬起较大的重物。古代沿至今日的称杆平衡,称铊与被称物体不管是重量或是质量都不相等,好像难以说明能量守恒。这个问题如果仅仅只用力学的观点确实不好解释清楚。但是如果用物能论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杠杆(或称杆)支点(或毫点)‘O’两端的长短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用力端(或称铊端)‘OA’的杆长于重物端‘OB’的杆,即:“OA”臂大于“OB”臂。那么两臂杆内引能也不相等,长臂OA杆内的引能大于短臂OB杆内的引能;支点“O”有向上的斥能按杠杆(或称杆)长短比例传递给杠杆(或称杆)的两端;地球斥引场中的向心引能也是如此分配。向下较小的斥能加上长臂OA杆内较大的引能和支点传递来的较大地斥能以及斥引场中较大的引能就等于或大于重物较大的斥能加上短臂OB杆内较小的引能和支点传递地较小斥能以及斥引场中较小的引能。故此杠杆(或称杆)两端的能量平衡。这里要说明一点:杠杆(或称杆)和支点中的引能一定要达到足以平衡两端能量的程度,如果小于这个程度,杠杆(或称杆)就会折断,支点就会压得粉碎。也就是说杠杆(或称杆)和支点一定要结实。
   二、关于爆炸威力问题:
   如果将炸弹内的炸药一点不少地取出放在地面上用火点    燃,这时燃烧地炸药只有‘嗤嗤嗤......’的火花声,却没有爆炸声,也没有多大的爆炸力。释放地能量远远不如炸弹所放出地能量。这似乎觉得能量并不守恒。不过务必请大家耐心地往下看。
   如果我们将炸弹里的炸药如数地取出做一个大鞭炮,那么点燃鞭炮将又是如何呢?是不是鞭炮的爆炸声和爆炸力远远地超过了上述的火花声和威力?其原因何在?
   鞭炮是将炸药装在纸做的密封地筒内,炸药燃烧时所释放出的斥能首先传递给纸筒,而纸筒的引能也释放出来对衡炸药燃烧释放地斥能。纸筒的引能大大小于斥能而强迫转化成斥能与炸药燃烧的斥能一起瞬间释放出来,所以爆炸声和爆炸力就远远超过同等同种暴露在外的炸药燃烧时的情形。
   当点燃炸弹内的炸药时,炸药释放出的热能瞬间转化成斥能作用于炸弹的铁壳,克服了铁壳的引能并转化成斥能,铁壳立即破裂而瞬间释放能量,剧烈地震动空气而发出巨大地爆炸声。   
   为什么炸弹爆炸时释放地能量会比暴露地炸药燃烧释放地能量多得多?难道是炸弹里的炸药质量转化成能量而暴露地炸药质量没有转化成能量的问题?不是,绝对不是。只要它们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释放地能量就会相等,绝没有此转化而彼不转化的道理。况且物质质量根本就不能转化成能量。炸弹爆炸时释放地不仅仅是炸药的能量,还有铁壳引能转化地斥能的能量,并且是集中瞬间释放,提高了炸弹的暴发力。暴露地炸药只释放自身的能量,而且是慢慢地释放,所以声音小而没有力量。
性   能   关   系  
            
           能  定  物  性
                    
                一 般 性 能
     
    物质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密度小、有的密度大、有的导电、有的易燃;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     
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能量所决定。物质尽管蕴藏着五种基本地‘固有能量’,但是物质的固有能量并不平均存在,物质中有某种能量较多,有某种能量较少。某种能量较多的物质,其主要性质与较多地那种能量的性质一至。如:斥能大的物体,分子互相排斥,分子间的空隙就大,其密度就小——如氢、氧等空气;引能大的物体,原子或分子互相吸引,原子或分子间的空隙就小,其密度大且坚硬——如铁等金属;热能大的物体,热量就大而易燃易熔——如硫磺和所有燃料物质;动能大的物体,流动性、柔软性好——如水等液体和柔软物;易于导电的物体,主要是电子容易流动,电子流动带着电荷流动,即是电流,所以电能大的物体易导电——如银、铜、铝等导体。
一般的物体内部并不只限于一种较大地能量,而是存在两种、三种或四种较多的基本能量。这种蕴藏较多地较大能量的物体就具有多种性质。如:斥能、热能较大的氢,密度小成为最轻的空气且易燃;引能、动能较大的汞,密度大且能流动;引能、斥能较大的玻璃,坚硬而易脆;引能、电能较大的黄金,坚硬且导电优良;动能、热能较大的液体燃料和油脂,流动性、柔软性好且易燃。引能、动能、热能较大的橡胶,收缩力强、柔软、易燃;引能、电能、动能较大的铜,密度大、良导体、较柔软。引能、动能、热能、电能都大的铅,密度大、柔软、易熔化、能导电。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能量有着直接地关系。即使是同种元素所构成的物体,其固有能量的比例不同,所组成地不同物体的性质也各不相同。如:碳元素所组成地金刚石、石墨、煤炭、焦炭、炭烯、木炭,活性炭、线型炭,它们的性质就各不相同,其原因就是它们各自的固有能量的比例不同。金刚石的引能、斥能最大而坚硬易脆,密度大,电能较大能导电,热能略大,传热,动能最小,不柔软;石墨的电能、动能大,导电优良且柔软,引能、斥能居中而密度一般,热能小传导小;线型碳的电能、引能、动能最大,是常温超导体,韧柔性极强,热能稍大,易传导,斥能最小,密度较大;…… 。                                                                                 
物质的能量之所以能够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因为物质的能量能够决定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体在产生和转化地过程中,‘固有能量’的比例略微不同,原子[离子]或分子所组成的物体结构形式尽不相同。碳原子在高温高压下首先变成石墨,石墨的结构是无序、松散的。是因为石墨中的动能还比较大。所以还需要继续加温加压来改变石墨中的原子布阵才能将石墨变成炭烯。炭烯是碳的二维正六边形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于炭烯中的引能和动能还较大。还要更多地加温加压进一部改变炭烯中的原子布阵才能最后变成钻石。钻石的原子布阵是三角形结构,它具有牢固性。钻石的斥能和引能都比较大,而热能、动能和电能都比较小。又如冰和水来说:水的动能大,它有两种不同地分子结构。一种是紧密地四面体结构,另一种是分子的松散结构,固流动性大;冰的动能小,引能和斥能都比水要大一些,因此冰的流动性小于水而成为固体,但其密度却比水小。冰的分子布阵完全是紧密地四面体而没有松散的分子结构。
一般说来,引能大的物体是固体。而固体物质中犹其是离子(原子)组成的物体引能最大,这些物体绝大部分是金属物体。斥能大的物体都是气体,它们都是由分子组成。动能大的物体多数是液体。常温下的液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电能大的物体(良导体)都是由离子(原子)组成,大部是金属物质。热能大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不管是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都是分子结构。燃料物质大部分是有机物质大分子结构。
上述分析得之:引能和电能一般蕴藏在原子之间,所以由离子组成的物质一般来说密度都比较大,也都能导电;斥能、动能一般蕴藏在分子之间,所以一般来说,由分子组成的物质的密度较小,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固体中有的也很柔软;而热能在一部份原子之间和大部份分子之间蕴藏较多。所以,有些由离子组成的物质和由分子组成的物质而特别是大分子结构的有机物易燃或柔软。
综上所述,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的结构又与物质的固有能量有着不可分割地联系。它们是链环式地关系链,所以说物质能量决定着物质性质。
物质的固有能量比例各不相同造成物质的结构各不相同,使物质的性质也各不相同,这就是物质能量能够决定物质性质的原因。正是因为物质的能量决定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才造就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千媚百艳地万物世界。
物  质  颜  色
物质不仅有软、硬、脆、流等性质,而且还有五颜六色。
  物体的颜色是光反射地结果,也就是说物体反射地是光的颜色。                                                                     
  可见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出红、绿、蓝、紫四种原色光,但是有的物体却反射出黑色光[即黑色物体]。我们之所以能够清楚地看见黑色物体的角、棱、凹、凸、直、曲、平、点、面、线等立体、平面几何形状,正是由于黑色物体能够反射黑色光。否则,我们将看见地黑色物体是一个黑洞或是漆黑一团而根本无可辩认是方是圆或是什么东西。所谓五光十色中的五光可能就是指的红、绿、蓝、紫、黑这五光。实际上宇宙[包括物体]中存在着上述五种颜色地光子,还对应着物体中的五种原色。
为什么光——高速、高频、连续地诺米多骨牌运动着地光子会有五种颜色?这是因为光子也是物质,它也有质量和能量。光子与其他物质一样,也有五种基本地‘固有能量’。如:众所周知地光热和光电足以证明光有能量,光热能和光电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光有光压,能够推动太阳帆,光能够传递信息,光纤宽带使电视、电脑、电话灵敏度更高,图像更清析,声音更明了,也说明光有能量。
蓝色地火焰放出地蓝色光的热量最大,在色温中蓝光的温度最高,说明蓝色光子的热能最大;紫色光能够打出金属板中的电子,而比它波长更长、理所当然比它的能量更大地红、绿、蓝光却不能打出金属板中的电子,是因为紫色光内有与电子相排斥地力——即电荷,紫色光子中的电荷与金属板中电子的电荷同性排斥,所以紫色光子能够打出金属板中的电子,固此,紫色光子的电能最大;铁矿石熔化成铁水时才放出绿色地光,而这之前先后发出地是红、黄、蓝光;固体熔化时所放出地都是绿光,点燃硫磺使之熔化,冒出地是白烟,放出地却是绿光,这说明绿色光子的动能最大;红光的波长在可见光中最长,通过透明体的速度最快,证明它的推动力大固斥能最大;剩下地是黑色光子,它的引能最大。
我们在三棱分光镜中并没有看见黑光,这正是因为黑色光引能大,它与其他色光结合在一起而没有单独分开。在太阳光谱中却有黑光暗线,是各种元素发射地黑色光子照射在光谱照片上所产生的现象。太阳上的温度极高,无论什么元素的物体都不可能吸收光子,恰恰相反,太阳上的任何元素的物体只能幅射出携带巨大能量的光子。从光谱照片上看,黑色光子仍然分布在各色之中。黑光比其它色光少得多。
物体中原子与原子之间,分子与分子之间都有很大地空隙,其间暗藏着无数地光子。当七彩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中某种或某几种较少色光子就吸收相对应地色光子,若果物体中某种或某几种色光子较多,趋于饱和,就反射出相对应地色光子。例如为什么会有黑色物体?黑色物体中的红、绿、蓝、紫光子较少而吸收了这四种色光子,黑色物体中的黑色光子最多而反射出黑光子。其实,宇宙中根本没有完全吸收光子即吸收率为‘1’而没有反射光子的黑色物体,而只有理论上假想的最理想地绝对黑体。
光子中较大地某种基本能量决定着光的颜色,可见光照射在某物体上,该物体反射出本体中较多地某种或某几种色光子而决定着物体的颜色。这就是物体为什么会有颜色的缘故。
物  体  透 明
  物质的透明、半透明和非透明也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物体的透明、半透明和非透明都是直接与光和光子联系在一起。没有光子和光就无从谈论是否透明的问题。
什么是光?光就是光子高速运动地产物,即光子高速、高频、连续地诺米多骨牌运动就成了光。光不是慢速地和相对静止地光子。可见光中的达速光是光线[直射光],如太阳的光线和电灯的光线。近速光叫光辉[折射光],我们看见的旭日和夕阳并不象当午日光那么强烈刺眼,而很柔和,这就是光辉。亚速光称光明[散射光],这种光在地球表面存在最多,阴天或是物体遮日的地方,(如房间、树下)我们照样能够清楚地看见物体,站在镜子前,镜子仍然清清楚楚地反射出我们的像貌,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光线和光辉,这就是光明。快速光是暗光,黎明、傍晚和阴天的光、以前用的各种油灯所发出的光和低功率电灯光都是快速光——暗光。慢速光子和相对静止地光子[包括物体内的光子]人类看不见,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量,所以不显示光。但是,有一些动物在夜间如履白昼,似乎能够看见慢速地光子和静止地光子。
所有的包括生物在内的物体,它们的体内都存在着相对静止的光子。但物体内的光子分布也不均匀。有的物体分子之间的光子较多;有的物体原子之间的光子较多;有的物体原子之中的光子较多。物体中光子分布的这三种情况正是造成物体透明、半透明和非透明的根本原因。
    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传递能量,光子高速、高频、连续运动传递能量也和其他物质的运动传递能量的形式一样,在媒介中波动传递,这就是光的‘波粒’二相性。而光传递能量的介质就是光子。不管在宇宙空间或是物体之中,都存在着慢速或相对静止的光子。特别是宇宙中到处都是光子,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所以,只要宇宙中的光子得到了能量就会畅通无阻地高速、高频、连续运动,直至达到固有能量。
    如果物体内的光子主要储存于原子之中,那么照射在该物体上的光子能量就不足以击出物体中的光子,该物体就吸收自身较少地相对应地色光子而反射出自身较多地相对应地色光子,该物体就不透光。如果物体内的光子主要储存于原子之间,照射在该物体上地光子能量就能够击出物体中少于照射来地光子而反射部分光子,该物体是半透明体。如果物体内的光子主要储存于分子之间,照射在该物体上地光子能量可以击出物体中与照射光子几乎相等地光子,该物体是透明体。空气分子间的间隙最大,光子最多,所以最透明。事实上由原子[离子]所组成地物体大多不透明,半透明体主要是有机物,透明体主要是分子所组成地物体。X射线的电能、斥能都很大,它能够击出有机物和部份其它物体电子中的光子,对电子有所损害,故对生物体有极大地杀伤力。               
    具有某种颜色的透明、半透明体,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光子照射,
所击出地光子的颜色都是与透明、半透明体的颜色相同或相近。这是因为透明、半透明体中的色光子就是照射来的光子在透明、半透明体中传递地媒介物。运动地光子照射在透明、半透明体中的光子上,将能量传递出去,透明、半透明体中的光子得到能量开始运动,再把能量传递给前一个光子,前一个光子再运动,再传递,继而往之,最后射出物体。射出地光子是透明、半透明体中的光子,自然保持原物体中的颜色,照射来地光子被透明、半透明体吸收,自然不是原来地颜色。所以激光是纯色光。激光是被激发体中的光子,而被激发体是单色体。                                                      
物质中的光子在分子、原子和核子之间地分布不同,造成了物体的透明、半透明和非透明。具有颜色的透明、非透明体所照射出来的有色光是原透明、半透明体中的光子,所以保持了原物体的颜色。这一切都与能量联系在一起。没有能量就没有光,没有光何谈透明。
物  体  发  声  

很多物体在吸收外传能量后都能发出我们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称之为可闻声。可闻声的频率是在20Hz——20000Hz之间。有的物体在吸收外传能量后似乎觉得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物体发出的是我们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闻声波和次声波都是能量的传递和释放。超声波在液体中有空穴效应;闻声波能将鱼、昆虫等小动物旋浮在空中;次声波能够杀菌,甚至还能杀人。

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体。声音的高低即频率的高低除了与外传能量的频率和闻听环境外,就是跟声源体有关系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能够奏出悦耳动听、美妙优雅乐曲的弦乐器。乐师们在演奏前都要给弦乐器调音定调。弦乐器上绷得最紧地弦则音量最高,也就是频率最大,绷得最松地弦音量就最低,也就是频率最低。如果某根弦所发出地音量比需要地音量低,乐师就将此弦绷紧些,如果某根弦所发出地音量比需要地音量高,乐师就将该弦放松些。绷得紧地弦,它的引能就大一些,绷得松地弦,它的引能就小一些,相对地来说,斥能就大一些。如此说来,引能较大地物体所发出地音量就较高,即频率较高,斥能较大地物体所发出地音量就低,即频率较低。

我们用铁板、铜板、绷紧的动物皮和木板以及泡塑板作试验。如果它们的厚度和表面积都相等,外传给它们地斥能即敲打它们地力也相等,其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并不相等。铁板发出的声音频率最高,铜板发出声音的频率次之,绷紧地动物皮发出声音的频率稍低,木板发出声音的频率更低,泡塑板发出声音的频率最低。我们再将这五种物体的固有能量作一比较:铁的密度最大,因此引能最大,斥能最小,热能、动能和电能次之;铜的引能较铁小,动能、斥能、热能和电能较铁大;绷紧地动物皮的斥能、动能和热能都比铁和铜大,电能最小;木板的斥能比绷紧地动物皮大,动能和热能次之,引能比绷紧地动物皮小,电能最小;泡塑板的密度最小,因此斥能最大,引能最小,热能、动能和电能与木板和绷紧地动物皮基本相当。由此不难看出:在同等条件下,声源体中的固有能量决定了声音频率的高低。物体固有能量中的引能大者,吸收外传能量后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就高,如铁板所发出地声音;固有能量中的引能和动能较大者,吸收外传能量后所发出声音的频率稍高,如铜板所发出地声音;固有能量中的动能大者,吸收外传能量后所发声音的频率稍低,如绷紧地动物皮所发出地声音;固有能量中的动能和斥能较大者,吸收外传能量后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更低,如木板所发出地声音;固有能量中的斥能大者,吸收外传能量后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最低,如泡塑板所发出地声音。

声源体除了固有能量中的引能、动能和斥能较大地物体在吸收外传斥能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外,电能、热能较大地物体在吸收外传斥能后也能发出声音。将两根带电导线相碰就会发出“噼哩啪啦”响声。水煮沸也发出“嘘嘘嘘”的声音。电能大引能大的物体容易发出超声波,热能大斥能大的物体容易发出次声波。

声源体中的固有能量为什么会与声源体所发声音的频率有着密切地关系?这是因为能量决定了物质原子振动地频率。引能大地物体原子振动频率高,动能大地物体原子振动频率居中,斥能大地物体原子振动频率低。

由此可见,物体原子振动地频率与声源体所发声音的频率是完全一至的,这就完全可以推断:物质的固有能量决定着声源体中原子振动的频率,声源体所发声音的频率就是原子振动的频率。因此,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它们的固有能量比例相等,故它们的原子振动频率也相等,所以它们非常容易产生共振。而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固有能量比例不相等,故它们的原子振动频率也不相等,所以它们就不那么容易产生共振。
能  改  物  性


物质的能量能够决定物质的性质,使世界成为五彩缤纷地万物世界。物质能量不仅如此,而且还能够改变物质的性质。我们的铁匠师傅打造出来的产品需要需要淬火(也叫蘸火)才能使用。如果将灼热的铁粗产品慢慢冷却,也就是让其缓慢放出热能,那么一部分热能就要转化成动能 ,这样的产品就会软而不硬,使用时就会卷口。如果将灼热的铁粗产品一下子放入水中,冷水迅速吸收热能,则另一部分热能急剧转化成斥能和引能,使其产品硬而易脆,使用时就容易缺口。如果将灼热的铁粗产品放入水中马上又拿出来,再放入水中,再马上拿出来,反复数次,这样让热能既缓慢释放又缓慢转化斥、引、动能。其产品使用时就会硬而不脆,既不卷口,也不缺口。这就是能量改变物质性质的典型事例。      

所有的物质只要改变它的固有能量,都会改变其性质。将高绝缘材料陶瓷粉高压[施加向心斥能而相对于引能,表现为引力]降温[减少热能]就成了超导体;直流电通过两根炭精棒产弧就变成了性质更加优良地富勒烯;液态氮降温至绝对零度就会出现超流。纳米铁粉是在斥能作用下形成的,斥能转化成热能而蕴藏在纳米铁粉之中,所以纳米铁粉能够用火柴就能点着而有火焰。

上述的物质能量变化引起物质性质变化地实例是直接给物质传输能量所引起的变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将几种物质混合后使物质的性质得到改变也是常有的和很早就有的事。如将面粉加水就成了具有粘结能力的面团;将硝酸钾、木炭粉、雄磺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就成了爆炸力极强地炸药;古代铸剑师傅把锡和锑----两种非常柔软地金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热铸造成锋利无比但又具有韧性极好地宝剑;铸铁中的碳元素较高,碳原子的斥能较大,铁原子的引能较大,所以铸铁硬而脆。如果加温将碳原子排除,减少了斥能,一部分热能转化成动能,炼出的钢既坚硬又有韧性;砖坯内加入适当地已烧过地炭灰却能增加砖的强度;陶瓷粉中加入氢(氢的化合物)就能制造出浅篮色的透明陶瓷;画家作画时,可以将单色颜料混合而调制成各种不同的颜色,画成五彩缤纷地图画。日光灯本来发射地是紫外线光,但透过荧光粉玻管涂壁就变成了白光;......以上这些混合物中的物质固有能量的比例各不相同,当两种或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后,它们的固有能量都得到了微弱地改变,所以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性质就得到了改变,然而它们的物质(即原子或分子)并没有改变。

物质能量的改变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而物质并没有得到改变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能量的改变为什么没有使物质得到根本性地改变,也就是说物质没有发生分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其原因有二:

一是物质能量在物质中蕴藏地分布不同,不同地分布蕴藏的能量大小也不同。能量的一级分布蕴藏最浅,在物质的分子之间,蕴藏地能量最小;能量的二级分布蕴藏在原子之间,能量的蕴藏量略比一级蕴藏量大些;能量的三级分布蕴藏在电子与核子之间,能量的蕴藏量又比二级分布略大;能量四级分布蕴藏在核子之间,即质子与中子之间,蕴藏地能量比三级分布稍大一些。物质能量主要蕴藏在第五级分布,因为物质质量其实是核子质量,根据质能守恒规律,质量与能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物质能量最主要地是在核子内部。以上的混合物仅仅是改变了物质一级或二级能量的比例,而总固有能量仍然等于几种物质原固有能量之和,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物质固有能量的比例失衡,所以只能改变物质的性质而不能使物质重组。

    二是所有的物质都有一种耐能的性质,物体吸收的能量只要在耐能的范围内就不会使物质重组。
物   具   耐   能



               耐  能  意  义



    物质为了保持固有能量而特别具有一种‘耐能性’。这种耐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物质不会重组,甚至还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变。输入地能量只要是在‘耐能’的范围内,物质就不会变质。 所以,我们生产的产品都有一定的‘耐能’指标:电器产品要标明额定电压和电流;建筑材料要标明抗折、抗拉、抗压、抗阻、抗燃等指标;食品、药品都有常温保持期和冷藏指标保持期。这些指标也都是在各物质的‘耐能’范围之内。

物质的耐能性分为几个级次:首先是物质的抗阻、抗燃,主要表现于耐电压、耐电流和物质的静止惯性作用,这是物质的最低级地耐能性;其次是物质的抗压、抗折、抗拉,超过此耐能级别,物体就会易形;第三个耐能范围是熔点、沸点、升华点和凝聚点,它只是物质的相变而无任何质变。这些点都是物质耐能表现的起点。

不同结构的物质就有不同的固有能量,所以它们的耐能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它们的耐能点也不同。热能较大的易燃物,它们的燃点就比其他物质的燃点低,热能愈大的物质,它们的耐热性就愈低;气体、特别是氢的斥能较大而引能小,它们的抗压能力就比其他物质的抗压能力高得多(相对于引能);绝缘体的电阻质大,电能较小,它们就比导体的电子阻力大,故而电阻一旦减小,电流就会立即增大且烧毁电器。液体的动能最大,它们的熔点和凝结点都很低,反之,动能较小的坚硬物体,它们的熔点和凝聚点都很高。

从上述情况来看,物质对自身高能量的对应能量之耐能性较低,对自身中的较小能量的对应能量之耐能性较大。比如说:金刚石虽然坚硬,但它的内部蕴藏地斥能较大,所以它很脆;金刚石虽然是碳原子所构成,但它的热能较低,所以并不易燃。

有的物质耐能性随时间增长而增强。它们在刚形成时耐能较弱,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养才能稳定其性质,方可抵御外传能量的冲击。如水泥混凝土就需要五至六周的保养期,否则便不堪一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在水泥中添加一种叫做“快干剂”的东西,使它提前耐能。

也有的物质耐能与上述物质耐能反其道而行之,它们的耐能程度与时间成反比,时间越长,其耐能性越低。比如给某种物质长期传递耐能范围内的某种能量,在开始或较长时间内,这种物质并无质的变化,或变化并不很大,但是在很长时期后,这种物质就会逐渐转化成其它的物质,成为一种或几种新的物质。

这种时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比较明显的就是我们进口的食品,它们根据温度高低在一定时间极限内慢慢地霉变腐烂而毒害人体。食品变质表面是因微生物寑蚀而引起,其实是食品的固有能量改变而质变。

其次是地球表面物质的风化。风化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经过较长时间有可能体会到。山上的岩石虽然坚硬,但是在天长地久的日子里,经过日晒雨淋,风吹霜打,还是一粒一点地成为泥土。滴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

放射性同位素物质的衰败,除它们本身固有能量的比例失衡外,也有长期外传能量的因素,所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比较隐蔽的期变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气和金刚石等地下物质,它们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在高温、高压和高隔离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地进行演变,数千万乃至数亿年后方能修成正果。

物质的这种随时间增长而耐能衰减地性质,对我们研究新生物质有极大地帮助。例如,我们研究生产地超导材料在常温下其电阻质又会升高。那么将它们较长时间地置于高压中而缓慢升至常温,是否能够稳定其性质且不反弹?

物质的耐能性在我们的科研、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地意义。我们为了达到某种机械或工程设计的要求,就必须严格地挑选适合耐能范围的理想材料。如果没有这种材料,就要筛选替代或研制生产适合设计耐能要求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下一篇:耐能表现]
耐  能  表  现

物质的耐能性有以下表现:一、物能惯性。二、物质运动。三、体积胀缩。四、物体易形。五、物体相变。

一、当物质传入或传出能量时总是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这就是物质的惯性。当静止物质吸收能量后仍然保持静止状态,为物质的静止惯性;当停止给运动物质传递能量而该物质继续运动,此为物质的运动惯性。它们的含义是:[一]、当给物质加热时,物质并不是马上燃烧、熔化或沸腾......,而是将热能直接外传和转化成斥能再向外传递;当停止给物质加热时,物质并不是马上熄灭、固化或凝结,而是相持一段时间用于继续传递热能直达固有能量为止。如将铁矿石投入到炼铁炉中,铁矿石还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出铁水,不管用多高地温度也不能把铁矿石马上熔化。当把钢水放出时,钢水也不会马上成为钢坯,而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成形。[二]、将斥能、电能或引能传递给静止地物质时,静止地物质总是要保持一段时间的静止状态而非马上运动,将斥能、电能或引能转化成热能向体外传递;如启动马达时,当闭合上电闸,电动机并不马上转动,而需额定电流的若干倍电能才能转动。[三]、当停止给运动的物质传递斥能、电能或引能时,运动的物质并非马上停止运动而还要运动一段时间而继续传递斥能或引能,直达固有能量方停止运动。如我们用木棒搅动水,水中的动能立即使水分子波动,呈现出一圈一圈地波纹,当我们停止搅动时,水波仍然向外扩散,并不马上消失。[四]、随载运动地物体在匀速直线水平运动或匀速滑降运动地载体空间,随载物体总是保持与载体一至地运动。例如:在匀速滑降地飞机里,飘浮的苹果几乎始终在原处飘浮,是因为苹果向前的运动惯性斥能和吸收地球斥引场中的引能与飞机向前运动地惯性斥能和吸收地球斥引场中的引能相一至;人体在飞驰地作匀速直线运动地列车里使劲向上蹦跳,而落足点几乎仍然在原来的地方,是因为人体的运动惯性斥能与列车的运动惯性斥能相一至;我们在电视里看见的宇航员在飞船里抛出地食品、书笔等物品总是随飞船、宇航员一致飘浮,它们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没有丝毫的改变。随载运动物体的惯性对于载体是静止惯性,他将传递来的能量又瞬间传递出去,所以我们坐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车辆和飞机里并没有感觉有能量传递,只有启动、停止、变速、上升、下降时就有前倾、后仰、抬高、失落的体验。物质的这种惯性正是物质保持固有能量的一种手段。当物质接受外传能量后,物质将传递来的能量瞬间直接或转化成其他能量传出体外,物质仍然保持原来状态,借此来保持固有能量。当停止给物质传递能量时,物质还没有把传入地能量完全输出体外,还需要继续传出能量而直达固有能量。所以物质的惯性能够保证物质不变质,具有耐能的性质,是耐能的表现。

二、当物质接受到外传能量后,首先要直接或转化成其他能量传出体外,而仍然保持原来地状态。但是,如果继续给该物质传递更多、甚至更大地能量,物质就会运动。物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出外传能量来保持自身的固有能量。当物质达到了固有能量,运动就停止。所以,如果我们需要物质连续运动,就要不断地给物质输送能量。如果我们需要物质作加速运动,就要不断地输入更大地能量,或者加大输能频率。在斥引场中的物质向中心物体作加速运动,是运动物质不断地从斥引场中吸收斥、引能所至。例如从高空中向地面冲落地重物,就不断地接受到地球漩涡中的斥引能而不断地加速运动。物质运动的实质是为了保证物质不变质,也是一种耐能的表现。

物质的体积胀缩、物体易形、物体相变等物理现象,也是物质耐能的表现,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不在此赘述
物  质  重  组

   物质重组就是原物质中的固有能量遭到破坏而失去比例平衡,故使分子或原子破裂后再组成新的分子或原子,从而生成新物质。所以,物质重组必须具备、也是唯一地条件:就是首先给物质外传足以超过二级(分子物质)或三级(原子物质)耐能性的能量。否则只能改变物质的性质而不能使物质重组。

物质重组有两种:一是物质的分子重组,它不改变物质的原子,只是物质分子发生了变化,重组时物质的分子物质或分子物质与原子物质发生反应,它们的分子要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物质,也就是物质的化学反应。二是物质的原子重组,即原子物质的核聚变和核裂变,包括放射线物质的衰变。它们的原子要发生改变,它们的原子核要破裂,继而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核。也就是说重组后生成地新物质的原子已不是重组前原物质的原子。

常见的分子物质重组有:

一、热能使分子物质重组。(一)、燃烧。燃料物质经过燃烧时,一部份热能转化成斥能,将碳氢化合物或硫、氯、氢等单质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单个原子,在亲和引能的作用下,碳原子与氧原子生成二氧化碳,氢原子与氧原子生成水;硫和氯燃烧时同样生成硫和氯的氧化物。但任何易燃物不给它传递热能(点火)或斥能(震动转化成热能)绝对不会燃烧,其分子也不会改变,物质重组就不会发生。(二)、分子物质在受热后发生化合反应。如碳酸钙加热(煅烧)生成氧化钙;灼热的钢铁放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四氧化三铁。如果不给这些物质增加热能就不会发生反应。

二、引能使物质发生重组。(一)、氧与大部分金属物特别是铁金属的亲和引能非常强,它们在常温下也能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但是氧却不能与玻璃和油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亲和引能。(二)、碱和酸混合生成盐和水。它们之间不仅有亲和引能,还存在着异性引能。碱带正电荷,酸带负电荷。碱与非金属、酸与金属同样具有这种异性引能,所以它们相遇也会发生强烈反应。

三、斥能和电能使物质分解。(一)、由热能转化成斥能使物质分解,如给氧化锌加热,热能转化成斥能,先是膨胀,继而分解成氧和锌。(二)、水是共价化合物,它的分子结构非常牢固,不易分解。但是,给水通上直流电,水就分解成氢和氧。

四、动能在分子物质重组中起到摧化促进作用。(一)、所有的氧化物都要在水(水蒸汽)中能够生成碱或酸,是由于水中的动能在起作用,让氧化物夺走水中的氢。纯净的氢是不能与氧化物发生任何反应。(二)、铁在有水和水蒸汽的环境中与氧生成三氧化二铁。但在干燥的环境里铁和氧是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因为所有的单质金属物都必须要有动能的参与才能和氧生成氧化物。即使是亲和引能和异性引能都很强的碱和盐也要在动能的促进下才能使物质重组。如无水碱和无水盐必须要有水(水蒸汽)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液体物质的动能最大,故有流动性,所以任何物体增大动能都能成为液态。溶剂能溶解溶质就是动能在起作用。动能特别利于物质流动,增大物质排斥或吸引的能力,能够将溶质电离而成为离子态,更加有利于物质重组。

原子物质的重组:核裂变是用中子轰击原子中的质子,使其衰败为中子,丰(多)中子又转化成质子和电子而组成新的原子物质。核聚变是由于巨大地热能转化成斥能将原子成为等离子,再由强大地引能把质子聚变为中子,丰(多)中子又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从而组成新地原子物质。太阳的核聚变就是太阳漩涡中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太阳的引能,把氢聚变为它的同位素氘和氦等原子物质。核聚变不仅需要热能,而且需要更大地引能,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原子物质的重组。
能   量   性   质



          能  量  对  立

   

     物质能量不仅有固有能量的守恒、高能低吸以及能量传递地波粒二相性等性质,而且还有它的对立性、统一性和相对性。      

    物质能量的对立性就是物质能量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

    物质的五种基本能量中,有引能也有斥能。引能是向内的能量,它表现地力是向心力,是吸引;斥能是向外的能量,它表现地力是离心力,是排斥。引能使物质间的间隙缩小,密度增大,质坚硬;斥能使物质间的间隙增大,密度变小,质松弛。

     引能中有能够吸引所有物质的万有引能,斥能中有能够排斥所有物质的普通斥能。所以原子、分子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既能结合在一起,又有空隙且能分离。而惰性气体始终难与其他物质相结合,就是它们的普通斥能较大,对许多物质进行排斥地原因。当一个物体被打碎后,再把碎片镶成原来的形状,碎片之间的间隙始终是分离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结合得完好如初,这是因为万有引能和普通斥能都只能在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间隙大于分子(或原子)就不再有万有引能和普通斥能。

    引能中有能够吸引大部份物质的亲和引能,斥能中有能够排斥大部份物质的疏张斥能。因此,氧能够与大部份物质起反应;乙醇不能溶解大部份物质。

    引能中有只能异性相吸地异性引能,斥能中有只能同性相斥地同性斥能。磁体的同极排斥而南北极才能相吸就是典型地例子。磁体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地原因是正、负电子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地性质。

    引能中有只能吸引少数物质的靶引能,斥能中有只能排斥少数物质的矢斥能。氢能够在氧化物中夺取氧而生成水。水和油分离而不能相溶,VA有亲油性和疏水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能和斥能是上述引能和斥能的统称。这四种引能和斥能是完全对立的能量。

    斥能与电能也是一组对立体。斥能大的物质分子间和原子间的间隙大,不利于电子运动,所以斥能较大地松弛物质导电能力差。

    引能与热能是对立的。引能大热能就较小,热能大而引能就减小。因为热能与斥能是一对双胞胎,一般来说,热能增大斥能也随之增大,斥能与引能是对立的。所以,要把一种物体加压使其密度增大,都要同时降低温度,即减少热能。如将气体加压(相对于增加引能)成固体,就要降温(即减少热能)。

    热能和电能也是相对立的两种能量。热能阻挡电子流动,使物质的电能减少,所以热能大的物质一般都是绝缘体;电动机发热后的转速就要减慢,就是因为热能能够阻碍电能的缘故。而电能大产生地热能就小,所以电压高或优良导体通电所产生地热量就少。

    电能与动能也是对立的。一般来说,液体物质(如纯净的水)和柔软的物质(如橡胶、丝织品)导电能力差或不导电。其原因是液体物质和柔软物质中的动能较大,使电能降低。

    人类早已利用能量的对立性为生产、生活及军事服务,爆破、肥皂就是利用能量的对立性的典范。炸药爆炸后释放出巨大地斥能,将石头的引能克服并转化为斥能而破碎。肥皂有疏张斥能,在水中的动能协助下能将污渍分子之间的引能克服而转化为亲水性物质溶于水。打战时所用地炸弹威力巨大,杀伤力非常强,就是利用了能量的对立性制造出来的。

    我们蒸馒头时为了不使馒头粘在蒸笼上,往往在蒸笼上摸上食油。因为食油具有疏张斥能,它可以把馒头与蒸笼隔离,从而使馒头不能粘在蒸笼上。

    导线外面用橡胶或塑料包裹后就成了即是导体又能绝缘的安全电线,也是利用橡胶和塑料中的热能和动能与电能的对立这一性质而制成。

    能量与能量的对立事例还很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随时都可以遇见,在这里就不必要一一赘述了,就此打住。
能  量  统  一






前一篇我们谈了能量的对立性,但是,能量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一面,也就是说,能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我们还是先看看斥能与引能的统一。当电风扇通电后,扇叶开始转动,扇叶前面的风就离开扇叶向前运动,其原因是扇叶排斥所致,即扇叶给空气传递了斥能;扇叶的后面的空气向扇叶运动,对于扇叶是向心,即是吸引,是扇叶给其后面的空气传递了引能。电风扇前面的斥能和后面的引能,它们的大小、方向都相同,时间也一致,都是同时传递,同时释放,同时停止。它们是如此协调,如此和谐,如此统一。与电风扇同一原理的水泵、气泵、打气筒等物在使用时的斥能和引能都是如此统一。池塘管道放水时池塘水面上的漩涡也是斥能和引能统一的结果。

在建筑中,巧妙地利用斥能和引能的统一性事例很多,如人字木(即三角形)的稳固性和增强性;钢筋混凝土梁和挑的增抗压与增抗折功能;拱桥、拱顶(涵洞)、斜拉桥、上拱桥都有增强抗压、抗折的能力;......等等。

在动力机械中,不管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当活舌压缩,即传递斥能排除废气的同时,也把油气抽进缸中。一斥一吸(引),和谐统一。

古代的弓箭是引能与斥能的统一。射手先用力拉弦,使弓张开,即是人体给弓弦传递引能。当射手松开手时,弓和弦引能立即转化成斥能就射出箭。能够弹出各种乐曲的琴弦,是琴师们先给琴弦传递了斥能,琴弦以引能相对抗而产生地震动才发出了声音。

坚硬而易碎的物体(如玻璃、金刚石、陶瓷、高碳钢等)也是斥能与引能的对立统一体。这些物体的斥能和引能都很大,只不过引能略大于斥能,所以非常坚硬。然而,我们一旦给它们传递较少地斥能,与它们自身斥能的和略大于它们的引能,它们就会破碎,显得很脆弱,这就是它们硬而脆地道理。

引能最大的物质,基本上都是导体,或者是良导体。如金属体,它们的引能都很大,也都能导电,说明了引能与电能有统一的一面。

    斥能与热能具有统一性。任何物质只要增加热能,我就会使分子或原子间的空隙增大。也就是说,物质只要增加热能就会增加斥能。所以,固体物质有受热膨胀、液体物质有沸腾汽化的现象。反之,任何物质只要增加斥能,也必然增加热能。因此,物质经摩擦、敲打等都要发热。

热能虽然能够阻碍电子顺利流动,但是电能却能够产生热能。然而所产生的热能正是物体原来的热能阻碍电能的结果。况且电能越是产生热能,热能逾是阻碍电能,电能就更加产生热能。这就是热能与电能的对立统一性。

一般来说,热能较大的物质,它们的动能就较大。所有的碳氢化合物,如各种脂质物、液体燃料、橡胶、塑料、化纤、生物丝等等,它们都易燃,都很柔软,有的还能流动。而且所有的固体燃料在燃烧时都是先熔化成液体然后再升华成气体与氧结合转化成新物质。可见热能与动能的关系不是一斑。

其实,动能是一种非常和谐的能量,它不仅仅与热能有统一性,而且与其它三种能量也是协调的。所有的绝缘体只要有水(纯净水)参与就能导电。很多物体都能溶于水、溶于油或溶于其它液体,且利于分解和化合。即使是亲和引能特强的氧在没有水的参与也难以直接生成新物质。所以,动能是其它能量的桥梁和纽带。
能  相  对  性

   物质运动具有相对性,物质的能量也同样具有相对性,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来证明能量的这种性质。把洗衣机的通电开关的电路改变成直通开关。当洗衣机通电后,旋转盘只能朝一个方向旋转。过一段时间,洗衣机里面的衣服将是什么样的呢?——衣服就会越搅越紧,成为一个布疙瘩。我们再来看一看水流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洗衣桶里的水始终是从桶的周围画弧向中心流动。好像洗衣桶的中心在不断吸引周围的水,中心的衣服也被吸引而愈来愈紧。也就是说,洗衣机桶的中心有引力存在,这种引力从何而来?

当洗衣机的旋转盘旋转时旋转盘的离心斥能把桶内底部的水甩向桶的周围,桶壁立即给甩来地水传递斥能,使来水猛回头向桶中心冲去,很显然冲向中心的水传递地是斥能,然而到了中心确成了引能。这就是向心斥能相对于中心引能,表现为引力。这就是牛顿先师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的答案。如若不信,请将上面的试验继续做下去——把一个苹果从洗衣桶的边缘丢下,苹果是不是会从桶的边缘向桶的中心跑去?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完全正确地!但是,当时人们还没有并且也不可能弄清楚这种引力是从何而来,按照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能够知道苹果是一种引力吸到地上的已是巨大的发现。所以后来人们被误解为这种引力是地球发出来的。

当人们在环形跑道上赛跑、骑自行车或骑摩托比赛时,我们看见运动员的身子总是向环内倾斜。火车、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其车身也是向弯道内倾斜。所有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向心的引力,这就是向心引能的作用。

这种向心斥能相对于中心引能的性质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龙卷风和飓风就是向心斥能相对于中心引能的具体表现。

龙卷风是两股冷、暖气流相向且快速运动(100米/秒以上),相撞后迅速成为漩涡而急剧上升,天空中的寒潮下压成为漏斗状。由于上空温度较低,上升的水蒸汽很快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下降,减缓了气流的运动速度,故而龙卷风的寿命极短。

6 --9月的大洋海面,如果某局部水域受强烈日光暴晒且暖流又至,水面空气受热后迅速上升,并吸引周围空气填空,周围空气之中的斥能急剧向心,相对于向心引能,形成空气漩涡。由于海洋宽阔空气的斥能较大,所以空气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心,数日后,直径达数十甚至数百千米、风速每秒达数十甚至上百米的飓风形成。空气的向心斥能越来越大,飓风自转的速度就越来越快,飓风中心的向心引能也就越来越多,向心引能转化成离心斥能,形成了飓风风眼。

龙卷风完全是由于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的能量相对性性质所形成。飓风先是空气气流的引能与斥能的统一性使空气向心流动,继而又成为空气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的能量相对性性质所形成。

在宇宙中,包括宇宙在内的总星系、星系团、星系群、本星系、臂星系、座星系、星系、恒星、自转行星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漩涡,这些漩涡都是因为能量的相对性性质所形成。地球就是在一个较大地漩涡之中而自转。地球的引力(引能所表现的现象)是地球漩涡中的向心(地球)斥能相对于向心(地球)引能所表现的现象。地球自转也正是这个向心斥能推动地球转动的结果。地球的自转释放了离心斥能,所以我们才能行动自如,既不能脱离地球,也能蹦蹦跳跳。

能量的相对性造就了宇宙和宇宙中大大小小、无计其数地星系、星球以及自然界飓风、龙卷风。这就是能量相对性的无比威力。
能   量   宇   宙



          太  空  宇  母



    具现代物理学描述,宇宙是一个奇点爆炸而来,并且还在不断地膨胀。

现在我们来做这样三个试验:一、用若干钢筋和混凝土将一颗密封好的炸弹浇铸在中心。假设钢筋混凝土有相当地厚度,经计算它的引能大大超过炸弹的爆炸威力。当钢筋混凝土凝固好后引爆炸弹,炸弹就不可能炸开混凝土。而同样的炸弹在空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炸开,而且威力还很大。二、在一块巨大地石头中心钻一个数十米的孔,孔的直径为25mm,深度正好是这块石头的半径,装上炸药引爆,这块石头也不会裂开。三、给篮球加气,假定篮球外壳相当结实,那么不管怎么加气,篮球都不会长大多少。我们将篮球的内胆拿出来加气,假定内胆也相当结实,那么内胆就会胀得比篮球大。我们不断地给内胆加气,内胆就会不断地胀大。这两个试验说明一个道理:不管是爆炸还是膨胀,都要在空间进行。否则将不会实现。

我们的宇宙既然始于一个奇点的一次大爆炸,继而暴涨,并不断地在膨胀。根据上述实验证明:爆炸和膨胀必须要在空间进行。如此说来,我们的宇宙必然是在一个空间之中——宇宙之外就是一个更大更大地、能够容纳宇宙且能爆炸并膨胀地空间,否则,始宇宙这个奇点就不会爆炸,更谈不上什么暴涨,岂有继续膨胀之理?能够装下宇宙的很大很大地这个空间,我们就把它叫做“太空”。

太空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充满“前子”的无限空间。         

前子小于夸克,是夸克的组成部份。宇宙初始——奇点里有没有粒子物质?毫无疑问,正确地回答应该是“有”!如果宇宙初始没有粒子物质,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奇点,就无爆炸,也无暴涨,更无继续膨胀,也无后来的物体物质。宇宙之中最小的物质粒子是夸克,夸克组成了电子、质子和中子。那么,宇宙初始的粒子物质又是那里来的?理所当然只有来自太空。因此,宇宙之外的太空之中,就一定会有比夸克更小地、组成夸克的粒子——前子。

前子的能量主要是斥能,不然地话前子就不可能将直径有一、二百亿光年这样硕大的宇宙飘浮在太空之中。其它的能量——引能、热能、电能和动能都不能做到,只有斥能才有这种本事。由于前子的斥能大,所以它的密度比所有物质的密度都小。因为前子的斥能大,它们就会互相排斥、互相挤压、互相碰撞,就会每时每刻不停地运动。

若干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偶然地事件:太空中某处一点的前子斥能比其它的前子斥能略弱,一时不能抵挡周围前子的排挤,周围的前子就从四面八方向这一点挤压过去,这一点的中心前子受到四面八方的挤压使其密度骤然增大,产生了向四面八方的引力。四面八方的前子,其中心方向有引能、外围方向有斥能故而不断地向中心涌去,这就是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中心的前子引能不断地增大,为了传递外传地能量,不得不旋转运动。由于太空是无限大,太空中的前子又无限多,加之前子中主要蕴藏的是斥能,所以前子就会永远畅通无阻地向中心流动,这种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的现象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不可能停止。并且其速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能量越来越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太空中有史以来出现了一个很大很大地漩涡,它的直径应该有上千亿光年,它的长度有万亿光年左右。这个庞大漩涡的中心物质——前子的引能不断增强,密度不断增大。引能不断地转化成热能,故而温度就不断地升高。

由于前子的密度达到极限,能量不断地转化,必然造成前子转化成夸克,进而转化成电子、中子。这就是宇宙的孕育,若干亿年后宇宙将从这里诞生。这个在无限太空中的庞然大物、产生宇宙的漩涡,我们就把它叫做宇宙之母,简称为“宇母”。
母  孕  育  宇




   若干亿年前,由于太空中某处的前子向中心涌去,行成了巨大无比的漩涡,从而诞生了

一个宇宙之母。这个宇母在不断地壮大,中心的前子密度在不断地增加,能量在不断地增强,温度在不断地增高。

过了几十亿年以后,宇母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成熟地青年。由于宇母所受地向心斥能相对于引能并不平均,(好像飓风一样,靠近大陆方向的空气斥能就要小些)故而它的中部传递来地能量最多,首尾两部传递来地能量较少,所以它的中心成长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宇母的首脑,它的能量最弱,长度较长,有几百多亿光年;第二部份是宇母的身躯,它的能量最强,长度也最长,至少有上千亿光年;第三部份是宇母的后尾,它的能量居中,长度最短,约有百多亿光年。

    宇母继续成长,又过了数十亿年,宇母中的引能更大了,温度更高了,强大的热能开始转化为电能——电荷产生了。宇母的前端带有负电荷,宇母的后尾带有正电荷,宇母的中段不带任何电荷——为中性。由于宇母的前端长度大于后尾数倍,故体积也大于数倍,所以宇母中的负电荷就大于正电荷若干倍。这时的宇母已经完全成熟,也就是说宇母能够怀孕育子了。

    再经过了数十亿年,宇母中心的前子密度达到了极限,温度升到数亿度,转化的引能足以使前子互相吸引而不可分,这时数个,也许是数十个前子就会聚变成夸克。夸克是组成物质核子的基本粒子,有了它才会有物质产生。宇母前端的夸克带负电荷,中部的夸克不带电荷,后尾的夸克带正电荷。

    百亿年后,夸克的密度也达到了极限,在巨大的引能作用下宇母前端的夸克聚变成负电子、中部的夸克聚变成中子、后尾的夸克聚变成正电子。由于宇母中的负电荷大于正电荷若干倍,因此,宇母中的负电子就大于正电子若干倍。比电子多若干倍的中子在宇母的中部,将正、负电子分别隔在宇母的两端,使其不能互相吸引而共存于宇母之中。这是宇母腹中的胚胎,宇母开始妊娠。

几百亿年过去了,宇母中的斥能、引能、热能和电能越来越大,向心斥能和引能使宇母中的物质向中心加剧收缩,正、负电子中的异性引能也迫使正、负电子互相靠陇。

    随着时间的流逝,宇母中的能量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斥能、引能转化成热能,使宇母中心温度上升到数百亿度。这时的热能不仅仅只转化成电能,而且还转化成了动能。

动能的增加,使宇母中心的粒子的流动性增大,这时的宇母中心就成了一锅粥。随着宇母的高速旋转,宇母中的正负电子和中子随波逐流,加大了它们的活动性,更加有利于它们的异性吸引,一场大爆炸及将来临。宇母面临分娩。

大家都知道,正负电子相遇时就会湮灭,暴发出大量的光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斥能。当然,湮灭并不是没有了,正负电子转化成了光而带走了能量。

千亿年过去了,宇母中的正负电子在强大地动能的促成下,它们自身的异性引能作用就更加容易发挥,它们很快就互相吸引到一起,大爆炸开始了,宇母的中心是一片光的海洋。正负电子湮灭释放的巨大热能、斥能、电能和动能迫使宇母中心暴涨。但是,宇母太大,宇母漩涡向心斥能也太强,宇母中心能量不可能将宇母像炸弹炸开铁壳一样撕得四分五裂。因此,宇母的中心物质——光子、负电子和中子在巨大无比的能量推动下向宇母的薄弱处——宇母的前端冲去,像地球上的火山一样,在宇母的前端喷发出来。宇宙终于诞生了。
宇  宙  诞  生



太空中的前子不停地向宇母挤压过来,这种向心斥能使宇母不断地增加能量。斥能不断地转化成引能、热能、电能和动能。当温度上升到数亿度时,宇母中的动能增大到极限,宇母的中心成为巨大地一锅粒子粥。正负电子和中子在宇母腹腔高速旋转中随波逐流。由于动能继续强大,这些粒子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大,故而宇母中的离心斥能使粒子粥向外挤压,原来中段的中子再也无法隔离正负电子的异性吸引而互相撞在一起且发生湮灭,生成了光并放出大量的能量。无限大的能量冲破了宇母的薄弱处,无限多地光子、中子和负电子从宇母首脑部的端口漩喷出来,顿时,暗无天日的太空有了一点光明,成为一个光的海洋。旋转的光海瞬间暴涨,形成一个数亿光年、数十亿光年大地蘑菇云。蘑菇云高速旋转,巨大地离心斥能将蘑菇云的中心扩展成一个巨大地空洞,就像飓风中的风眼,这就是宇宙中心的黑洞。这个巨大的蘑菇云团就是初始宇宙。

当宇母中的中子和剩余的电子(即负电子,下同。)绝大部份喷射出来后,宇母腹中的的离心斥能急剧下降,喷口立即收缩紧闭。太空中的前子在巨大的斥能作用下从四面八方向蘑菇云团挤压过来,这时的宇宙温度从数十亿度也急剧下降,故此初始宇宙开始停止膨胀,它的直径只有数十亿光年。

由于初始宇宙温度的急剧下降和高速旋转运动,蘑菇云团中的中子迅速衰败成质子,并放出光子、电子和中微子以及巨大的热能、电能和斥能。这时的宇宙温度又一次升高,宇宙中的斥能大大超过太空中前子的斥能而开始第二次暴胀。这次暴胀后宇宙的直径已达到约百亿光年 。

初始宇宙中的中子几乎完全衰败成质子后,宇宙的第二次暴胀即已结束。这时宇宙又一次温度下降,宇宙中的动能迅速转化成引能,由于是瞬间转化和外部前子非平均挤压,宇宙中的云块被分成了若干大块,好比烧红了的铁锅突然倒入冷水而锅必然破裂成若干块。这时的宇宙就像*********爆炸后的形状,呈现出若干个漩涡,就像美丽的花朵。

宇宙中这些漩涡在不断地旋转,使得斥能向心,相对于中心引能。这种引能不断地增大,使质子和电子的距离急速靠近,在质子中的正电荷和电子中的负电荷的异性引能的吸引下,质子和电子结合生成了氢。从此,宇宙中出现了最基本的物体。这时的宇宙除了有光子、电子和质子以及极少地中子、中微子外,还有氢原子和氢分子。

花朵宇宙的花瓣之间被太空中的前子迅速所填充,花朵很快就绽开怒放,逐渐增长。

当宇母关闭了头部上端的喷口以后,花朵宇宙就失去了宇母传递的能量,好像孩子失去母亲一样,就没有了奶汁和食物。然而,正因为宇母结束给宇宙传递能量,使得太空中的前子才能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把花朵宇宙推入宇母漩涡的边缘,从此,宇宙就在这个漩涡的外围既围绕宇母旋转,同时也自行旋转,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始终围绕太阳旋转,又在不停地自转。这就是我们的宇宙——一部永动机——像是杂技演员手中旋转雨伞上的一个皮球,既不能离开雨伞,又不能停止不动。雨伞不停旋转,则皮球也不停旋转。

太空的容积是无限之广,太空中的前子又是无限之多,所以太空之中的斥能也就无限之大。故此太空中的前子就永无止禁地要向宇母拥去,宇母也就永无止境地旋转、孕育、喷发,每数千亿年或数万亿年就会诞生一个宇宙,也不知太空中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宇宙,也不知道太空之中还有没有另外的宇母?
星  系  形  成



     花朵宇宙在宇母的漩涡外围永无止境地旋转,它的中心轴的一端指向宇母的顶部,与宇母的中心轴成为45度夹角。太空中的前子旋转流直接冲向宇宙花瓣,就像古时候的水车,流水不断冲击水车的叶轮而使水车不得停息。这就是宇宙长久旋转地缘故。

太空之中向宇母中心充斥的前子不仅直接冲着花瓣而使花朵宇宙永不停止地旋转,而且还填充了花瓣之间的缝隙,使花瓣与花瓣越来越远,并使花瓣也永不停息地旋转。

旋转的花瓣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而使氢原子和氢分子之间的距离慢慢缩短;花瓣中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经过几万年后,花瓣中心的温度达到了数亿度之高,终于点燃了氢分子和氢原子而聚变为氦。在聚变的过程中,首先氢原子分解成电子和质子而成为等离子,并放出热能和斥能。故而温度继续升高。质子迅速聚合成为丰中子且放出正电子。正负电子的异性引能使它们结合而湮灭,释放出光子、极少的中微子和巨大的热能、斥能。丰中子又立刻衰败为质子和电子而与中子结合生成了氦并释放出更大的热能和斥能。花瓣无法抗拒极大的斥能和热能而发生爆炸。

爆炸的冲击波与花瓣的向心斥能发生冲突,又出现了两股相对地斥能相撞而转向成为向心且旋转,这样花瓣漩涡中就出现了若干个小漩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总星系。

总星系中的花瓣在总星系中不停的旋转,太空中的前子也不停地向花瓣之间渗透,使总星系不断地扩大。经数十万年以后,小花瓣之中的氢和氦燃烧爆炸,同样又形成了相同的花瓣漩涡。这就是星系团。

星系团的花瓣漩涡如此这般地又是旋转、爆炸而形成了新的、更小地花瓣漩涡。这些更小地花瓣漩涡就是本星系。

就是这样继而往之,本星系中就形成了臂星系。

然而,在臂星系之中的花瓣漩涡就很小很小了,我们把这些极小地花瓣漩涡所形成地星星称之为超新星。超新星的寿命有百万年,它们能够把氢聚变成氧、碳、氮等气体非金属物质,它们爆炸后就是座星系。它们的花瓣漩涡就是新星。

新星的寿命就长了,它们有数百万年至数千万年之久。它们体积是地球体积的数十倍之大。它们的中心之处不仅可以聚变各种气体非金属物质,而且还能继续合成硼、硫、磷等固体非金属物质。它们爆炸后就像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一样的星系,它们的花瓣漩涡就叫巨星,到晚年叫做红巨星。

巨星的大小是太阳的八倍以上,它们的寿命可达数亿或十数亿年。它们的中心不仅可以聚合成气体和固体等非金属物质以及锂、钠、钙等轻金属物质,而且还能继续聚合成金、银、铜等重金属物质,直至聚合出铁为止。

巨星在聚变的过程中气体燃料逐渐耗尽,颜色逐渐淡化,最后变成了红色,成为红巨星。

红巨星的中心温度极高,动能极大,是一大锅离子汤。红巨星漩涡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逐渐集累,当达到极限时迅速转化成巨大的斥能,与离心斥能一起使红巨星发生爆炸,把所有的物质抛撒出去,成为一个大空洞。

后来这些气体和固体物质在向心斥能的作用下集聚起来,中心成为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新行成的漩涡成为气体行星和固体行星以及行星的卫星。

宇宙的星系就此形成,宇宙也因在三次大暴发和连续爆炸中以及太空前子的不断渗透下膨胀,并继续加速膨胀。
能   使     宇   胀

我们的宇宙除了持续膨胀之外,还有三次特大的暴发。

第一次大暴发是宇宙的诞生。

宇母中心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不仅仅转化成了热能 、电能和离心斥能,而且还转化成了动能。动能的急剧增大,使宇母中心内的中子和正、负电子已是极其高密度的状况下,它们的流动性也大大地增大,成为一大锅粒子粥。粒子粥中的中子再也不能成为正、负电子之间的隔离区,而是逐步与正、负电子混合在一起,渐渐地失去了抗拒正、负电子间的异性引能。正、负电子在它们的异性引能吸引下终于碰撞在一起而湮灭,生成了光子,释放出巨大无比的热能和斥能,将宇母中的中子、剩余的电子(即负电子,下同)以及极少的正电子喷发出来,成为太空中的一朵蘑菇云团,并瞬间暴胀。

宇宙的第二次暴发是在诞生之后不久的时间里。

当宇母把中心里的物质基本喷发完后,其中心斥能几乎丧尽,在外部向心斥能的挤压下关闭了喷口。蘑菇云团停止膨胀,温度急剧下降。其内部的斥能转化成引能,中子迅速衰变成质子,释放出巨大的热能、斥能和正电子及很少地中微子。正电子与电子湮灭又释放出大量地光子、热能和斥能。这样链式核变反应和叠加释放能量不得不使蘑菇云团再次暴胀。

第三次宇宙大暴发是在总星系行成时的较长时间里。

宇宙的第二次暴发是蘑菇云团的绽放,将宇宙暴怒成一支绚丽的花朵。每个花瓣就是一个硕大地漩涡,漩涡的中心产生一个硕大地氢聚变星体。在硕大恒星的中心,当氢聚变为氦时,也要释放出大量地光子、热能和斥能而最终引起大爆炸。在几十万年的日子里,几乎同时或相继发生这样的大爆炸,迫使花朵宇宙在相当地一段时间里暴胀。

宇宙的总星系行成以后,就是漫长地缓慢膨胀,直至现在而甚至将来。宇宙这种不间断地持续膨胀,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在各种星系行成的过程中,大大小小地不计其数地恒星发生爆炸,释放出无法估量地光子、电子、斥能和热能。二是太空中的前子不断地渗透到各个星系之间,使星系与星系的距离增大,故使宇宙的总体积也增大 。三是宇宙在宇母的外围不停地旋转,其中心产生了极大地离心斥能,足可阻止宇母外围向心前子流对于宇宙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向心引能而使宇宙向中心收缩。

宇宙由于有上述三个缘故,就使得它不但没有丝毫收缩,反而不断膨胀,并且继续膨胀。

不仅如此,漩涡斥能相对向心引能使宇宙、总星系、星系团、本星系、臂星系和座星系的中心都成为黑洞。这些黑洞在它们形成之前其星体太大,当硕大的星体爆炸后它们所形成的空洞也就很大很大,它们的离心斥能所持续的时间就会很长很长,等它们原有的离心斥能完全释放时,它们外围的向心斥能早已转化成很多很多离心斥能,这样它们的中心就很难重新聚集在一起,加之前子的入侵,故此成为黑洞。

然而,星系(如太阳系)和漩涡恒星,它们的中心就不会成为黑洞,因为它们在形成之前其中心空洞就小,离心斥能也较小,漩涡向心斥能很容易成为向心引能而使氢、氦等气体物质很快聚集在它们的中心且成为恒星。

在宇宙中,还有极少一些非漩涡星系。在它们形成之前,巨大的超新星爆炸的冲击力特大,巨大的离心斥能冲破了原来的漩涡而不能再次形成,只能形成一个个小的漩涡,故此只能在其它漩涡星系之间勉强栖身,受其影响变化身形。
地  球  能  量






                              能   聚   地   球




   50亿年前,在银河系的一个旋臂里,距银心2.6万光年的地方,有一颗超大红巨星发生坍塌,巨大的向心斥能聚集成的巨大能量瞬间全部转化成巨大的离心斥能,故使这颗超大巨星发生爆炸,把它内部的物质抛撒在半径为150多亿千米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超新星不仅可以把氢聚变成氦、氧等气体物质,而且还可以聚变成碳、磷、硫等非金属固体物质,最后聚变为金属、重金属直至铁。

核聚变的实质就是物质吸收超过耐能性的能量后使原子解体而又重组,继而释放出多余能量且达到固有能量。

然而,超新星核聚变至铁就不能继续聚变了,因为铁的耐能性是非常大,任何恒星也无法将铁原子核分解而聚变成其它元素。故此,漩涡向心斥能作用于超新星为相对引能再也不能依靠核聚变来释放能量,只有加速自转而增大离心斥能来释放中心的能量。但是,离心斥能始终大大小于漩涡向心斥能,故而,超新星核聚变至铁以后,它内部的能量就越来越集聚得多,最后终于超过向心斥能并转化成离心斥能且不得不使自己爆炸而结束生命。

上述这个超新星爆炸后,释放了它内部的巨大热能、电能、斥能和动能,整个漩涡成了光和火的海洋。它抛撒出来的物质也都是大量的离子,所以整个漩涡也成了离子状海洋。一些冲击波(即高速离心斥能)与一些漩涡向心斥能剧烈碰撞而使斥能向心而成为引能,故而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漩涡。

超新星爆炸后的一段时间里,离心斥能迅速减小,温度急剧下降,斥能和热能转化成引能,从而加剧了大小不等地漩涡旋转的速度,这些漩涡中的离子物质随着温度的下降和漩涡旋转速度的加剧,密度不断加大,原子核中的正电子(即质子中的正电子)与漩涡中的电子(即负电子)终于互相吸引而生成了各种物质的原子 ,再聚集成气体物质或凝固成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包括硫、磷等非金属,钠、钾、钙等金属,还有铜、银、金、铁等重金属。

不管中心物质是气体的或是固体的漩涡,它们在原超新星的巨大向心斥能与爆炸时的离心斥能相互冲击下互相碰撞,有的小漩涡由两个或几个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漩涡。

这个超新星把它中心物质抛撒出去以后,内部的能量很快就降至最低点,温度也急剧下降,这时,原来的漩涡又迅速地向中心挤压并高速旋转,剩下的氢、氦等低密度气体很快又回到原中心聚集,形成一个硕大地气体球。这个气体球中的能量不断地增大,温度不断地升高,终于在若干万年以后燃烧,成为一个直径约140万千米的大火球,这就是我们的太阳。从它诞生之时至现在已有五十亿年了。太阳漩涡的直径约300亿千米。

就在太阳逐步形成的时候,由于原漩涡向中心紧缩,加剧了小漩涡的相互碰撞而继续合并。有的漩涡太小,也没有相互碰撞的机遇,它们的漩涡在原漩涡紧缩的过程中解散而飘浮于太阳漩涡中。较大的一些气体漩涡和固体漩涡在继续碰撞合并之中形成更大的漩涡,这就是太阳系中的行星。

目前,根据科学家的认可,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些行星中的一员。

地球的形成主要是由九个较大的固体漩涡碰撞合并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漩涡——地球漩涡。地球漩涡的直径约50万千米。由于太阳漩涡的向心斥能作用于地球漩涡,所以加剧了地球漩涡的向心斥能,地球的向心斥能相对于中心物质——九大固体的引能,使九大板块逐渐向中心靠拢,并且越来越近,最后成为一个整体——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其直径约1.28万千米。

然而,在地球漩涡中还有一块中心固体物质直径约为0.35万千米,距地球约30万千米的小漩涡,由于离地球较远,虽有地球漩涡的向心斥能而向心吸引,但它在地球漩涡的推动下围绕地球旋转而产生了对于地球的离心斥能,故始终未能与地球相撞但又不能脱离地球而独立存在。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卫星——月亮。
地   球   运   动


                  公   转   自   转



前面已经谈到:物质在吸收较大地外传能量以后,为了保住其原物质不解体而重组,就用运动的方式传出体内多余的能量,使其保持固有能量。所以,任何物质运动必备的条件就是要吸收足够地外传能量。而物质运动地目的就是释放超过固有能量的多余能量。

地球运动也是地球吸收外传能量后为保持固有能量而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外部给地球传递能量,地球绝对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运动。

地球的宏观运动有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地球的造山运动(包括板块飘移)和地震(包括火山爆发、海啸等)。

地球为什么会围绕太阳旋转?普遍的说法是由于太阳的引力所致。然而引力是引能的表现。太阳的引能是太阳漩涡的向心斥能作用于中心物质——太阳的相对能量,即斥能向心而相对于中心物质 的引能。地球是在太阳漩涡之中,距太阳约1.496亿千米 ,是太阳漩涡半径(约150亿千米)的百分之一。太阳漩涡中的向心斥能推动着地球向太阳方向(即向中心)移动,但是太阳在吸收漩涡向心斥能以后要发生自转运动而产生离心斥能。当地球吸收到太阳的离心斥能后就与太阳漩涡的向心斥能抗衡而只好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大家都知道:任何物质的圆周运动都要产生离心斥能(即离心力)。而地球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也不会例外——也要产生离心斥能,再与太阳漩涡的向心斥能抗衡。太阳的离心斥能作用于地球加上地球作太阳圆周运动的离心斥能之和,与太阳漩涡中作用于地球的向心斥能基本上达到了平衡,故此,地球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公转。

地球除了公转,还在自转,即地球还要以自己的中心进行旋转。

地球的自转运动主要是地球漩涡的向心斥能作用于地球而推动地球自行旋转。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大盆,在里面装满水,再放一个木球。这个木球既要沉没一部分在水中,又要让它在水中浮出一部分。我们用一根棒子使劲地沿着水盆的边沿按一定方向搅动。慢慢地盆里的水就会行成一个漩涡,这时我们再仔细地观察水中的木球,就会发现:一、木球始终在水盆的中央,它不会到水盆的边沿,即使我们把它从水中拣起再放到水盆的边沿,它也要迅速地跑到水盆的中央 去。二、木球不停地在旋转。即使我们用手抓住木球已使它不再旋转,但是,只要我们一松手,它又不停地旋转起来了。三、当我们的木棒停止搅动,盆中的水就会慢慢地停止旋转,水盆之中的漩涡也就慢慢地消失,水盆中的木球同样是慢慢地停止旋转,木球自由自在地漂浮在水中不确定地位置。

上述的实验不难看出,木球的旋转并不是木球自己的什么原因,而是由于水盆中的水旋转来推动木球的旋转。水不旋转,木球则不旋转。水一旋转,木球则旋转。水停止旋转,木球则停止旋转。并不是木球本身使自己旋转。

其实地球也和这个木球一样,它的自转并不是地球本身的什么力量或是什么机器可以使它昼夜不停地旋转,而是地球漩涡的向心斥能始终不停地推动着地球旋转。

地球的年龄已有45亿岁了,也就是说地球从未间断地旋转了45亿年了,而且现在还在不停地旋转,甚至将来还是要无休止地旋转。试问地球漩涡为什么会有这么长时间而不停止呢?这是因为地球漩涡是在太阳漩涡之中,太阳漩涡的向心斥能不断地推动着地球漩涡旋转,而太阳漩涡又被.........直至宇母漩涡。
造   山   地   震




地球是九大板块碰撞在一起而形成,所以地球的初始阶段并不是现在这个椭圆球形模样,而是很不规则地一大堆废石块。这堆巨大地废石块在地球漩涡中不停地旋转,也就是说,地球漩涡的向心斥能不断地传输给地球,使地球不断地、强迫地吸收这种向心斥能,致使地球的能量不断地增加。

地球为了释放漩涡传输的外来能量而不得不自转运动外,还将一部分向心斥能转化成离心斥能(即离心力)传出体外。然而,任何离心斥能都大大小于向心斥能相对于的引能。所以地球要保持自身的固有能量,只有将外传能量向体内的低能量转化。

当太阳生前的超新星爆炸而把所有的物质抛撒出去后,超新星体内的能量随抛撒的物质而释放。特别是热能得到了迅速地扩散,温度急剧下降。所以,初始阶段的地球体内的热能最低,地球漩涡中的水蒸汽快速地凝聚成雨,继而形成雪、最后结成了冰。这时的地球不仅仅是一大堆废石头,而是一个冰夹石的巨大晶块。

地球要将外传能量转化的除了离心斥能外,还要转化成热能和其它能量。地球中心的热能逐步增高,慢慢地将中心物质溶化成液体。当地球中心的热能成为五种能量的最高能量时,热能又得转化成其它能量,特别是转化成斥能。因为热能与斥能总是同伴而行、相依相存。

地球不断地吸收漩涡中的向心斥能(相对于地球的引能),向心斥能又不断地转化成离心斥能和热能,热能继而不断地转化成斥能,故而地球中心的斥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地球的赤道附近地斥能甚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中间部分向外膨胀而突起,变成了一个椭圆球体。

地球中间部分的膨胀过程,也是地球大陆漂移的过程。地球中间部分膨胀突起,使得地球表面水位下降,板块之间的沟壑距离增大,有的板块必然位移或变形,海洋面积扩大,这就使得原来非常近的两海岸线越来越远,造这了大陆漂移的假象。这就象我们将一张纸撕碎还原后粘贴在气球上,再给气球加气,就会发现纸片间的距离随着气球体积增大而增大,它们在互相远离——漂移。

地球中部膨胀是在外部强大地向心斥能包围圈里进行的,它要在内部斥能足以克服外部斥能的瞬间爆发。地球的内部能量也是从地球最薄弱的地方释放出来,即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较大缝隙中喷发,这样就使板块之间的缝隙增大。

当地球瞬间释放了内部能量以后,地球内部的能量大大降低,不能抵御外部地向心斥能,被推移地板块又向地球的中心挤压。然而,被推移地板块,它们的质量不可能相等,较大地板块的质量较大,它向外推移的距离就小;较小地板块的质量较小,它向外推移的距离就大。反之,两大板块向中心聚合时,质量大的板块速度要快一些,而质量小地板块速度要小一些。这样,较小地板块就只好重合在较大板块之上,一座新的山脉就此形成。这就是地球的造山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漩涡中的能量也在非常缓慢地释放,地球自转的速度也在非常缓缓地慢下来,地球膨胀的速度也在缓慢地降低,地球瞬间释放的频率和量度也在非常缓慢地下降。地球这种较小地瞬间释放能量在各板块之间地缝隙里(即断裂带)线形进行就叫地震,集中在一小处薄弱地方瞬间释放并喷发出内部物质的就是火山爆发,在海洋中的地下瞬间释放能量而影起海水巨波暴涨就为海啸。

所以,归根结底,地球的火山爆发、地震和海啸,都是地球的瞬间而较小地释放能量的结果;大陆漂移是地球缓慢且连续不断地释放能量的杰作;地球的造山运动则既是缓慢连续地释放能量而又有瞬间而较大地释放能量所成。

地球造山也仅仅是地球的早期运动,地球的大陆漂移也只是地球的早期和前中期运动,地球的中后期只有地震(含火山爆发和海啸)运动,并且强度也会逐步减弱。
未完待续
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按照唯物论->物能论->唯能论这么个发展轨迹,我要是生在唯能论的时代肯定天天打屁喷死几百年前鼓吹唯物论,物能论的的人类社会,人类真是TM虚伪的动物。
这哥们还没写完呢,不过我觉得 也是个民间科学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