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工程团军士长标绘中国战略导弹军事地理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0:30:10
二炮工程团军士长标绘中国战略导弹军事地理图
http://www.scol.com.cn  ( 2010-10-30  )  来源:解放军报   
如何上四川在线手机版 wap.scol.com.cn 手机上微博:w.scol.com.cn 点击进微博

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四级军士长龚晓斌(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龚晓斌是军人,但他更多的时候是穿工装而不是穿军装。
  龚晓斌是第二炮兵某工程团一名拥有15年兵龄的四级军士长,但他和许多战友一样,没到过自己的团部。
  龚晓斌是一名士兵,但他是导弹阵地上响当当的“测绘专家”、“工程师”、“革新尖兵”……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工兵,他没见过多少导弹,与他打交道的是人迹罕至的大山。在大山深处,他攀登、丈量、测绘,为不曾见过的导弹开山问路、凿洞筑巢、建设阵地。
  第二炮兵战斗序列中,工兵,不是导弹腾空辉煌一刻的主角。在这辉煌一瞬之前,他们踏遍青山,为飞天神剑寻找大地坐标;当这辉煌一瞬到来之时,他们已经走进了下一座大山……
  一名“士兵测绘员”与莽莽幽谷深山
  龚晓斌所在的部队,提起来鲜为人知,说起来令人刮目——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基地、第一个导弹阵地……这支部队参与承建的这些工程,是新中国优秀建筑史册的闪亮章节,大学建筑系课本里,不时就能翻到他们的杰作。
  由于奉命承建的第一个重大国防工程质量卓越,工程代号成为这支部队的永久番号。这支部队的战士,入伍后大都穿上工装,星散至天南海北的工地,团部只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归属地……
  龚晓斌,在精神气质上很像这支部队。
  他从军的14年,正值第二炮兵使命拓展、建设转型的历史机遇期,武器装备发展和未来战争考验,把导弹阵地建设推向了新的时代平台。在这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龚晓斌留下了一名平凡测绘兵的非凡战绩——完成10余个重点导弹阵地工程测绘任务,测绘控制点近万个,准确测绘上百万组数据。
  大国长剑的阵地工程,都在渺无人烟的大山深处。每个阵地开工前,都无房、无电、无路,需要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做开路先锋,在荒山野岭间开创出施工营地,业内俗称“打前站”。这是个苦差事,更需硬本事,对能担此重任的测绘兵而言,是挑战,更是托付。龚晓斌,是官兵公认的“打前站专业户”。
  一年深秋,龚晓斌第8次率小分队“打前站”。
  为了找到幽谷深涧、悬崖峭壁上的一个个点位,他和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然而,受山地环境影响,部分测绘仪器出现不稳定现象。凭经验,靠毅力,龚晓斌沉着应战,披星戴月,在十次、百次的反复中,把所有数据全部测精测准,无一误差。这一战,他们打得苦、打得长,后续部队进山见到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他们时,泪光中闪烁着钦敬。
  苦,忍着;累,担着;生死考验,挺着;责任使命,扛着。走过了一山又一山,趟过了一涧又一涧,一双铁脚板丈量了多少山川,已经很难准确计算。但龚晓斌和战友们把一个个设计图纸上的导弹阵地,准确无误地敲定大地坐标,开天辟地般打下第一钻。第二炮兵的导弹阵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龚晓斌和他的战友们,可谓一座座大山深处“流水的营盘”上屹立的“铁打的兵”。
  一名“士兵工程师”与巍巍导弹阵地
  在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坐标系中,导弹阵地无疑是经天纬地的焦点。山秀藏书,峰险隐兵,龚晓斌和他的战友们标绘的,是中国战略导弹的军事地理图。
  标绘这张图,靠的是烈火真金的硬功。工程部队官兵最懂得这份“使命担当”的分量。
  龚晓斌第一个岗位是测绘员。按常规,这个岗位需要专业院校培训、长期实践锻炼方能独立作业,而在龚晓斌的履历中,专业学习时间仅有80天,实习仅有两个月,便独立“走南闯北”了。
  然而,这只是他的起点。
  身处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第二炮兵工程部队不仅任务重、工期紧、标准高,而且施工装备、模式、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兵素质面临深刻的挑战。
  利用测绘贯穿整个施工环节的有利条件,龚晓斌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爆破、掘进等其他工兵专业,向一专多能进军。如今,工兵26门专业,他熟练掌握了23门,会操作6种工程机械装备,成了名副其实的“全能工兵”。
  2005年,某特大型战略工程上马。面对测区面积大、工区隧道多、贯通误差大等难题,龚晓斌经反复勘察、深思熟虑,大胆采取“分区控制、逐个贯通”的方案,把10厘米的误差率牢牢控制在1厘米内,某穿廊的贯通误差仅为6毫米。工程监理惊叹:“这么大的工程,如此小的误差,简直神了!”
  龚晓斌随身“三件宝”:卷尺、计算器、小手电。种种工程数据他烂熟于心,种种施工难题他巧手破解。渐渐地,在岩石深处的洞库里,他仿佛成了战友们心中的一盏灯。有他在,大伙儿心里就有底。这几年,他成功破解了岩爆防治等业界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2008年3月,因执行任务等原因而多次错过考学、提干机会的士官龚晓斌,被破例调入编制上都是专业技术军官岗位的技术组,成为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第一位战士技术员。对此,没有人觉得奇怪,工程部队上至资深专家,下到普通士兵,人人都由衷地称他“龚工”。
  一名“士兵发明家”与漫漫变革征程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浪潮中,第二炮兵工程部队从“人力密集”向“科技效能”转型的步伐紧锣密鼓。
  时代呼唤,使命催征,激发着龚晓斌加速能力提升,完成素质转型。
  “地下龙宫”隧道密密匝匝、盘根错节,传统的弧线放样法费时费力——是制约弯道施工进度的“瓶颈”。
  龚晓斌勇敢地踏上求索之路。稿纸上的推算演绎,施工中的实践检验,不知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兴奋过多少次,也不知实验失败而沮丧了多少回。长夜终见黎明,他创造出了“圆坐标测绘放样”新方法,弯道施工测绘时间缩短了几十分钟,精准度大幅提高。
  为表彰他的这一创造,工程团党委决定将这项成果命名为“龚晓斌圆坐标法”。在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建设史上,以个人名字命名工程施工方法,龚晓斌是“第一人”。
  2005年,某重点工程切口时,口部悬崖高达四五十米,石质风化严重,必须进行锁口喷浆支护,而当时的喷浆机只能喷到10多米高。工程卡壳了!
  抱着喷浆管琢磨半天,龚晓斌突生灵感:在喷浆管适当部位增加一个带单向阀的加气管。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装置,使混凝土在管内实现二次接力,喷射高度一下子增加了5倍以上,彻底解决了高扬程喷射混凝土难题。这个仅有100元成本的技术革新,节约施工经费15万元。
  优秀的工兵,是“双脚扎在山沟里”的“实干家”;更优秀的工兵,则同时是“双眼长在山顶上”的“思想者”。
  2008年4月,上级为某大型洞库工区安装了先进的“移动量测多点位移计”,这是国内最新的岩石监测设备,由中科院有关部门设计研制。龚晓斌在使用中发现,监测仪器存在设计缺陷。经过缜密调研,他起草了一份改进报告提交给中科院。专家充分肯定了改进方案。项目负责人、资深专家董万里给龚晓斌写来亲笔信,称赞他“虽是普通一兵,但视野已超越了兵的范围”。
  爱琢磨、肯钻研,使龚晓斌成为一位“战士发明家”。见到凿岩台车钻孔时不易精准控制,他发明出“钻杆红外线截止仪”,1个作业面即可节约钻孔时间1个小时,1个月便可节省经费20万元;闻到施工隧道内空气混浊,他研制出“喷雾降尘装置”,有效降低了浮尘及有害气体……这些年来,他有12项革新成果被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甚为可观。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每一支部队,每一名军人,都应该从今天开始,在自己的阵地上,认真寻找自己的未来战场和未来战场上的自己——
  龚晓斌找到了!神剑问天,他把青春与忠诚写在苍茫大地。
  (本报记者 丁海明 特约记者 韦存韧 李明日)





http://military.scol.com.cn/sdxw/content/2010-10/30/content_1514913.htm?node=1307二炮工程团军士长标绘中国战略导弹军事地理图
http://www.scol.com.cn  ( 2010-10-30  )  来源:解放军报   
如何上四川在线手机版 wap.scol.com.cn 手机上微博:w.scol.com.cn 点击进微博

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四级军士长龚晓斌(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龚晓斌是军人,但他更多的时候是穿工装而不是穿军装。
  龚晓斌是第二炮兵某工程团一名拥有15年兵龄的四级军士长,但他和许多战友一样,没到过自己的团部。
  龚晓斌是一名士兵,但他是导弹阵地上响当当的“测绘专家”、“工程师”、“革新尖兵”……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工兵,他没见过多少导弹,与他打交道的是人迹罕至的大山。在大山深处,他攀登、丈量、测绘,为不曾见过的导弹开山问路、凿洞筑巢、建设阵地。
  第二炮兵战斗序列中,工兵,不是导弹腾空辉煌一刻的主角。在这辉煌一瞬之前,他们踏遍青山,为飞天神剑寻找大地坐标;当这辉煌一瞬到来之时,他们已经走进了下一座大山……
  一名“士兵测绘员”与莽莽幽谷深山
  龚晓斌所在的部队,提起来鲜为人知,说起来令人刮目——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基地、第一个导弹阵地……这支部队参与承建的这些工程,是新中国优秀建筑史册的闪亮章节,大学建筑系课本里,不时就能翻到他们的杰作。
  由于奉命承建的第一个重大国防工程质量卓越,工程代号成为这支部队的永久番号。这支部队的战士,入伍后大都穿上工装,星散至天南海北的工地,团部只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归属地……
  龚晓斌,在精神气质上很像这支部队。
  他从军的14年,正值第二炮兵使命拓展、建设转型的历史机遇期,武器装备发展和未来战争考验,把导弹阵地建设推向了新的时代平台。在这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龚晓斌留下了一名平凡测绘兵的非凡战绩——完成10余个重点导弹阵地工程测绘任务,测绘控制点近万个,准确测绘上百万组数据。
  大国长剑的阵地工程,都在渺无人烟的大山深处。每个阵地开工前,都无房、无电、无路,需要一个精干的小分队做开路先锋,在荒山野岭间开创出施工营地,业内俗称“打前站”。这是个苦差事,更需硬本事,对能担此重任的测绘兵而言,是挑战,更是托付。龚晓斌,是官兵公认的“打前站专业户”。
  一年深秋,龚晓斌第8次率小分队“打前站”。
  为了找到幽谷深涧、悬崖峭壁上的一个个点位,他和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然而,受山地环境影响,部分测绘仪器出现不稳定现象。凭经验,靠毅力,龚晓斌沉着应战,披星戴月,在十次、百次的反复中,把所有数据全部测精测准,无一误差。这一战,他们打得苦、打得长,后续部队进山见到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他们时,泪光中闪烁着钦敬。
  苦,忍着;累,担着;生死考验,挺着;责任使命,扛着。走过了一山又一山,趟过了一涧又一涧,一双铁脚板丈量了多少山川,已经很难准确计算。但龚晓斌和战友们把一个个设计图纸上的导弹阵地,准确无误地敲定大地坐标,开天辟地般打下第一钻。第二炮兵的导弹阵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龚晓斌和他的战友们,可谓一座座大山深处“流水的营盘”上屹立的“铁打的兵”。
  一名“士兵工程师”与巍巍导弹阵地
  在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坐标系中,导弹阵地无疑是经天纬地的焦点。山秀藏书,峰险隐兵,龚晓斌和他的战友们标绘的,是中国战略导弹的军事地理图。
  标绘这张图,靠的是烈火真金的硬功。工程部队官兵最懂得这份“使命担当”的分量。
  龚晓斌第一个岗位是测绘员。按常规,这个岗位需要专业院校培训、长期实践锻炼方能独立作业,而在龚晓斌的履历中,专业学习时间仅有80天,实习仅有两个月,便独立“走南闯北”了。
  然而,这只是他的起点。
  身处军事斗争准备前沿,第二炮兵工程部队不仅任务重、工期紧、标准高,而且施工装备、模式、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兵素质面临深刻的挑战。
  利用测绘贯穿整个施工环节的有利条件,龚晓斌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爆破、掘进等其他工兵专业,向一专多能进军。如今,工兵26门专业,他熟练掌握了23门,会操作6种工程机械装备,成了名副其实的“全能工兵”。
  2005年,某特大型战略工程上马。面对测区面积大、工区隧道多、贯通误差大等难题,龚晓斌经反复勘察、深思熟虑,大胆采取“分区控制、逐个贯通”的方案,把10厘米的误差率牢牢控制在1厘米内,某穿廊的贯通误差仅为6毫米。工程监理惊叹:“这么大的工程,如此小的误差,简直神了!”
  龚晓斌随身“三件宝”:卷尺、计算器、小手电。种种工程数据他烂熟于心,种种施工难题他巧手破解。渐渐地,在岩石深处的洞库里,他仿佛成了战友们心中的一盏灯。有他在,大伙儿心里就有底。这几年,他成功破解了岩爆防治等业界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2008年3月,因执行任务等原因而多次错过考学、提干机会的士官龚晓斌,被破例调入编制上都是专业技术军官岗位的技术组,成为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第一位战士技术员。对此,没有人觉得奇怪,工程部队上至资深专家,下到普通士兵,人人都由衷地称他“龚工”。
  一名“士兵发明家”与漫漫变革征程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浪潮中,第二炮兵工程部队从“人力密集”向“科技效能”转型的步伐紧锣密鼓。
  时代呼唤,使命催征,激发着龚晓斌加速能力提升,完成素质转型。
  “地下龙宫”隧道密密匝匝、盘根错节,传统的弧线放样法费时费力——是制约弯道施工进度的“瓶颈”。
  龚晓斌勇敢地踏上求索之路。稿纸上的推算演绎,施工中的实践检验,不知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兴奋过多少次,也不知实验失败而沮丧了多少回。长夜终见黎明,他创造出了“圆坐标测绘放样”新方法,弯道施工测绘时间缩短了几十分钟,精准度大幅提高。
  为表彰他的这一创造,工程团党委决定将这项成果命名为“龚晓斌圆坐标法”。在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建设史上,以个人名字命名工程施工方法,龚晓斌是“第一人”。
  2005年,某重点工程切口时,口部悬崖高达四五十米,石质风化严重,必须进行锁口喷浆支护,而当时的喷浆机只能喷到10多米高。工程卡壳了!
  抱着喷浆管琢磨半天,龚晓斌突生灵感:在喷浆管适当部位增加一个带单向阀的加气管。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装置,使混凝土在管内实现二次接力,喷射高度一下子增加了5倍以上,彻底解决了高扬程喷射混凝土难题。这个仅有100元成本的技术革新,节约施工经费15万元。
  优秀的工兵,是“双脚扎在山沟里”的“实干家”;更优秀的工兵,则同时是“双眼长在山顶上”的“思想者”。
  2008年4月,上级为某大型洞库工区安装了先进的“移动量测多点位移计”,这是国内最新的岩石监测设备,由中科院有关部门设计研制。龚晓斌在使用中发现,监测仪器存在设计缺陷。经过缜密调研,他起草了一份改进报告提交给中科院。专家充分肯定了改进方案。项目负责人、资深专家董万里给龚晓斌写来亲笔信,称赞他“虽是普通一兵,但视野已超越了兵的范围”。
  爱琢磨、肯钻研,使龚晓斌成为一位“战士发明家”。见到凿岩台车钻孔时不易精准控制,他发明出“钻杆红外线截止仪”,1个作业面即可节约钻孔时间1个小时,1个月便可节省经费20万元;闻到施工隧道内空气混浊,他研制出“喷雾降尘装置”,有效降低了浮尘及有害气体……这些年来,他有12项革新成果被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甚为可观。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每一支部队,每一名军人,都应该从今天开始,在自己的阵地上,认真寻找自己的未来战场和未来战场上的自己——
  龚晓斌找到了!神剑问天,他把青春与忠诚写在苍茫大地。
  (本报记者 丁海明 特约记者 韦存韧 李明日)





http://military.scol.com.cn/sdxw/content/2010-10/30/content_1514913.htm?node=1307
不错,值得尊敬!
测绘 太苦了~~~~~~~~~~~  就我我就干不下来
向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敬!
为什么二炮工程部队的大量施工机械都要进口国外的,鬼佬在上面作点手脚的话,那些导弹洞库的坐标鬼佬不就知道了,打起仗来怎么办?
汉骑 发表于 2010-10-31 14:56


    你以为这么多二炮的人没你聪明?你想到的人家就想不到?
回复 1# 大刀斩RB


    升到五期士官吧。。
6楼版主,那你告诉我一边拿着鬼佬的回扣,一边怎么预防.
进口设备查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所知道的国产设备是根本就不查,难道指望导弹洞库来屏蔽信号吗
捏死标题堂.我还以为有图呢,兴冲冲的赶来  另存为...
汉骑 发表于 2010-10-31 14:56
光知道坐标有个屁用,几百米厚的岩石就连核弹都打不动。
既然坐标没有用,那干脆把坐标公布吧,为何还要在导弹洞库施工入口处架设伪装网,每天还要告之国外侦察卫星过顶时间段呢,大量进口国外工程机械用于导弹洞库的施工存在泄密的风险,为何有些人就非得啊Q呢.
可以给正军待遇了

既然坐标没有用,那干脆把坐标公布吧,为何还要在导弹洞库施工入口处架设伪装网,每天还要告之国外侦察卫星过顶 ...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12:53

真是奇怪了!外国怎么知道它们出口的哪一台设备是用来修导弹洞库的?中国全国各地进口的外国工程机械设备多了去,每一台都做手脚?全国各地都是坐标?

外国又怎么知道哪一台设备什么时候会搁在导弹洞库施工入口啊?要是搁在一厕所旁边,不会就认为厕所就是洞库入口吧?
既然坐标没有用,那干脆把坐标公布吧,为何还要在导弹洞库施工入口处架设伪装网,每天还要告之国外侦察卫星过顶 ...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12:53

真是奇怪了!外国怎么知道它们出口的哪一台设备是用来修导弹洞库的?中国全国各地进口的外国工程机械设备多了去,每一台都做手脚?全国各地都是坐标?

外国又怎么知道哪一台设备什么时候会搁在导弹洞库施工入口啊?要是搁在一厕所旁边,不会就认为厕所就是洞库入口吧?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12:53
阁下不会认为二炮部队几十万人还有那么多专家技术人员都比你蠢吧?你都能够想得到的东西别人还想不到?不知道谁是阿Q啊?
精神病人思路广,弱智儿童快乐多。
刻雨 请你尊重别人,讨论问题就要人身攻击吗?也许你这号人骂街骂习惯了.
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但是本人曾经和负责采购的主要人员(包括技术总工)接触过,也去过正在施工的导弹洞库里(没有收我们的手机),就我本人所见所闻来看,有些事情没有那么乐观.提个醒不行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毕竟花了国家千亿钱财的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东西来不的半点闪失{:yan:}
机械我不知道,保密单位的电子产品都要查的。
没有钻地核弹头钻不透的洞

打洞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只有SSBN
335i 发表于 2010-11-1 19:48
纵横几千公里的地下隧道,几百米厚的岩石,用钻地核弹去钻?很好很强大!有这烧包的工夫还不如去多买几张彩票。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18:38
请问我哪句话对你进行人身攻击?要说人身攻击,也是你先说别人是阿Q,你还倒打一耙?

再次提醒你,不要自作聪明地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妄下结论。
刻雨 发表于 2010-11-1 20:25


    可以连续命中懂么?更不用说组合攻击还能诱发强烈地震波
攻击手段太多了,这玩意真靠的住TG也不用搞啥094了。无知不要紧,说话别这么冲
致敬
335i 发表于 2010-11-1 20:44
数千公里的地下隧道,核弹发射车又是可以机动的,你准备连续命中哪个位置?你又准备用多少枚多大当量的核弹头引发多大规模的地震波来有效摧毁地下几百米的机动目标?

搞094就等于陆基导弹靠不住?这又是哪家的逻辑?一个大国追求打击手段的多样化是理所当然的,这和谁靠得住谁不靠得住有关系吗?

那么美国装备了十几艘俄亥俄级,为什么还要继续耗费巨资维持陆基的民兵-3及空基的核弹头啊?是不是也说明俄亥俄级靠不住啊?毛子一边搞白杨一边搞圆锤,请问究竟是白杨靠不住还是圆锤靠不住啊?

不好意思,我只是看不惯无知还自以为是的人而已。
在那次去施工的导弹洞库的时候,和施工的军官聊天时,军官说要是让国外知道了坐标,我们这几年就白忙了.这个洞库就要放弃了.
同意335i 的看法,如用核弹多次连续命中的话,估计几百米也没用.
那个什么数千公里的地下隧道应该是全国所有的洞库加起来的总长度吧.本人去的哪个洞库在山里也就十几公里长吧.

同意335i 的看法,如用核弹多次连续命中的话,估计几百米也没用.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22:35

这么玩儿的话美国所有的几千枚核弹头都用来打洞库也不够用(更何况能够精确攻击地下坚固目标的核弹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同意335i 的看法,如用核弹多次连续命中的话,估计几百米也没用.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22:35

这么玩儿的话美国所有的几千枚核弹头都用来打洞库也不够用(更何况能够精确攻击地下坚固目标的核弹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22:42
很多洞库是互相联通的,暴露了可以立即转移,你以为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洞库吗?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22:30
这个说法就更奇怪了,我方又是怎么知道国外是否已经知道了某个洞库的坐标从而放弃这个洞库呢?难道国外发现了我方的某个洞库以后还要通知我们,好让我们放弃这个洞库吗?
汉骑 发表于 2010-11-1 22:35
连续命中的方式对付加固的固定地下发射井有用,对付机动发射车就没有这么好使了。

没有钻地核弹头钻不透的洞

打洞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只有SSBN
335i 发表于 2010-11-1 19:48



    没有钻地核弹头钻不透的洞

这句不对;
核弹头精度不足以正中发射口,面对的不是洞,是山;
几百米厚的岩石山体,从外面轰是无效的,
冲击波和其它能量形式一样,会“走”阻力小的路,就是说,会反弹;
核弹试图破坏的,是发射井。

说起来,中国60%多是山地、高原或者丘陵,美国、俄罗斯多半是平原;
光论抗核打击能力,中国占优呢;
代价是和平时期,经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自然灾害多。
没有钻地核弹头钻不透的洞

打洞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只有SSBN
335i 发表于 2010-11-1 19:48



    没有钻地核弹头钻不透的洞

这句不对;
核弹头精度不足以正中发射口,面对的不是洞,是山;
几百米厚的岩石山体,从外面轰是无效的,
冲击波和其它能量形式一样,会“走”阻力小的路,就是说,会反弹;
核弹试图破坏的,是发射井。

说起来,中国60%多是山地、高原或者丘陵,美国、俄罗斯多半是平原;
光论抗核打击能力,中国占优呢;
代价是和平时期,经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自然灾害多。


但参与绝密工程的人员的忠诚度的确是个问题;

所以,许多工程的用途不能“广而告之”所有参加人员;

对这些人员的宣传也要注意,必要时用假名、假照片(事迹是真就行;干脆别宣传,多发点钱吧),以免别有用心人士去骚扰、试探。

但参与绝密工程的人员的忠诚度的确是个问题;

所以,许多工程的用途不能“广而告之”所有参加人员;

对这些人员的宣传也要注意,必要时用假名、假照片(事迹是真就行;干脆别宣传,多发点钱吧),以免别有用心人士去骚扰、试探。
我注意过洞库照片中,从来只有钢筋混凝土的,没有看过植被,更没有看过民族服装,当地居民装束。
同意绿林好汉的看法,这类关系着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略工程,还是少宣传为秒.
核弹的威力应该不类似普通炸弹的爆炸威力,所以用于打击洞口可能还不如炸弹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