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文章,实在看不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2:08:44
文中说“M16A2在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但近距离弹道有些不稳定,有时候会在近战和巷战是带来误伤”。
询问作者,解释是“出枪口几米肯定不稳定,会有些飘”。

我反正是理解不了了。文中说“M16A2在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但近距离弹道有些不稳定,有时候会在近战和巷战是带来误伤”。
询问作者,解释是“出枪口几米肯定不稳定,会有些飘”。

我反正是理解不了了。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5:54


    哪篇文章啊?
  近距离弹道确实不稳,不过MS影响的是侵彻力!
请给相关出处,或者援引长一些,谢谢。
alex182 发表于 2010-10-27 16:02
最新一期世界军事上的。
biosource 发表于 2010-10-27 16:00
这个不稳,影响的应该不是精度。
出膛散布大,200米还能精度高,难道是用钢芯弹去打万磁王了?

按说作者也不是一点不明白的人,我就好奇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6:04

我也是这个意思啊,具体说就是影响了对某些目标的侵彻力!
biosource 发表于 2010-10-27 16:13
“M16A2步枪的子弹射程远,近距离时停止作用小”
文章中还有这么一句。

我记得三八大盖近距离也能造成比较大的损失,远点才是人道枪。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6:16


    天啊,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呀???:L
biosource 发表于 2010-10-27 16:52
按说也是一大拿
小口径武器极近距离好像是停止作用不强,马岛上的英军就感受过,如果用冲锋枪基本上没爬得起来的,用L85打中的还能往前冲

太平洋里面的月经队也是这说法,近距离用.45来一枪效果好得多
马岛的时候,好象还没装备SA80, 有部分部队装备AR15

文中说“M16A2在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但近距离弹道有些不稳定,有时候会在近战和巷战是带来误 ...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5:54



出膛口开始不稳定,说的是弹头章动大。

M16A2打5.56弹,  最稳定时( 弹头章动最小时)恰恰就是在200米左右。

所以,看美国陆军的野战条令,城市战一节中就提到:在穿墙,穿门等障碍物体时,M16A2是到200米左右达到最大穿透力。。。

所以,M16A2打5.56弹,到200米左右时,杀伤力急剧下降(弹头很难再翻滚破碎)。。
文中说“M16A2在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但近距离弹道有些不稳定,有时候会在近战和巷战是带来误 ...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5:54



出膛口开始不稳定,说的是弹头章动大。

M16A2打5.56弹,  最稳定时( 弹头章动最小时)恰恰就是在200米左右。

所以,看美国陆军的野战条令,城市战一节中就提到:在穿墙,穿门等障碍物体时,M16A2是到200米左右达到最大穿透力。。。

所以,M16A2打5.56弹,到200米左右时,杀伤力急剧下降(弹头很难再翻滚破碎)。。
papop 发表于 2010-10-27 19:25
但是前文和精度放在一起说,并提到误伤……

但是前文和精度放在一起说,并提到误伤……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9:28



究竟是什么样的误伤?

如果说是因为近距离,会过穿透而造成误伤,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自从看过M16A2打5.56弹在各速度下(各距离上)击中人体(明胶)后弹头破碎程度表后,我就彻底打消了这个错误看法。

在极近距离中弹,那真是相当的疼!



parks20019.jpg
但是前文和精度放在一起说,并提到误伤……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9:28



究竟是什么样的误伤?

如果说是因为近距离,会过穿透而造成误伤,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但自从看过M16A2打5.56弹在各速度下(各距离上)击中人体(明胶)后弹头破碎程度表后,我就彻底打消了这个错误看法。

在极近距离中弹,那真是相当的疼!



parks20019.jpg
如果M16A2在极近距离确实存在误伤,那么我的意见是子弹在出膛后还不稳定,有章动现象,碰撞到硬物之后较容易跳弹。由于5.56M855弹头容易断裂成两段并且迅速进一步分解,所以一旦跳弹,跳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堆金属渣,并且金属渣成锥形扩散,这显然比只跳一两块残渣要危险得多。


1、地球上的枪弹,离枪口越远精度越低,这和离枪口越远动能越低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原理。这个人逻辑上就有问题,画个简单的几何图就知道了,在枪口“几米”都“飘”的发生误伤,200米外还不飞到姥姥家去?难不成是“神剑”炮弹,还能自动修正错误弹道?;P

2、枪弹在一定距离上才达到最大侵彻能力,仅对较厚、较软的障碍有效:比如砖墙、沙包、木材、水桶、土堆,穿透这些物体时,存在弹头翻滚破碎影响侵彻的问题;对付薄而坚硬的障碍,如装甲钢板,还是看动能,越近侵彻力越大。

1、地球上的枪弹,离枪口越远精度越低,这和离枪口越远动能越低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原理。这个人逻辑上就有问题,画个简单的几何图就知道了,在枪口“几米”都“飘”的发生误伤,200米外还不飞到姥姥家去?难不成是“神剑”炮弹,还能自动修正错误弹道?;P

2、枪弹在一定距离上才达到最大侵彻能力,仅对较厚、较软的障碍有效:比如砖墙、沙包、木材、水桶、土堆,穿透这些物体时,存在弹头翻滚破碎影响侵彻的问题;对付薄而坚硬的障碍,如装甲钢板,还是看动能,越近侵彻力越大。

这个不稳,影响的应该不是精度。
出膛散布大,200米还能精度高,难道是用钢芯弹去打万磁王了?

按说作 ...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6:04



我觉得也不是不可能?子弹是旋转前进的,弹道也不是纯抛物线,而是画着越来越小的同心圆螺旋前进的,刚出膛的时候子弹旋转速度最大,画出的同心圆幅度也就最大,到了一定距离那个同心圆会越来越小,所以才说越来越准。。。。。这个我也真不知怎么组织语言说明,可以参考一下玩陀螺
这个不稳,影响的应该不是精度。
出膛散布大,200米还能精度高,难道是用钢芯弹去打万磁王了?

按说作 ...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6:04



我觉得也不是不可能?子弹是旋转前进的,弹道也不是纯抛物线,而是画着越来越小的同心圆螺旋前进的,刚出膛的时候子弹旋转速度最大,画出的同心圆幅度也就最大,到了一定距离那个同心圆会越来越小,所以才说越来越准。。。。。这个我也真不知怎么组织语言说明,可以参考一下玩陀螺
G6-52L 发表于 2010-10-28 12:00

基本上附议
如果说的是停止作用之类的才有可能有所区别。精度怎么可能远距离还能比近距离好
就算是说子弹200米内往上漂,也不应该这样写啊。到底是谁写的?看着弹疼。

究竟是什么样的误伤?

如果说是因为近距离,会过穿透而造成误伤,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
papop 发表于 2010-10-28 10:51



    为什么从50码到150码、150码到250码速度都下降390英尺左右,而250码到350码就只下降了276英尺?同距离内,降速应该差不多才对啊?就算有变化,也应该是逐步的,怎么变得这么突然?
究竟是什么样的误伤?

如果说是因为近距离,会过穿透而造成误伤,若干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
papop 发表于 2010-10-28 10:51



    为什么从50码到150码、150码到250码速度都下降390英尺左右,而250码到350码就只下降了276英尺?同距离内,降速应该差不多才对啊?就算有变化,也应该是逐步的,怎么变得这么突然?
emellzzq 发表于 2010-10-28 16:21

我猜也是跟章动有关,章动大,空气阻力肯定也大。
papop 发表于 2010-10-28 16:24


    也就是说从250码到350码章动变小了很多?这到是基本对上了“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只是M16打5.56弹,什么时候(距离和速度)弹头又因为速度低而又不稳定了?

只是M16打5.56弹,什么时候(距离和速度)弹头又因为速度低而又不稳定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0-10-28 16:34



   
以前QBQ论坛上奥迪2000科普过这个。

枪弹出枪口后,基本上就是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再到不稳定——再到稳定(如此循环下去)...直到命中目标 这么一个过程。。。这是多种作用力不断相互制衡角逐的结果(具体哪些力,如何相互制衡角逐,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只能到QBQ挖坟)。

但是,在实际中,因为步枪实战距离通常达不到那么远。所以,一般最多也就只能体会到前半段那么一两个明显变化(甚至一个都体会不到,比如:7.62X51弹要到800米才会明显稳定下来,战场上有几个人能在这个距离上体会到它的变化)。。。

所以,5.56弹什么时候会再次不稳定,只怕没多少人会关心或了解,因为通常都打不到这个距离。
只是M16打5.56弹,什么时候(距离和速度)弹头又因为速度低而又不稳定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0-10-28 16:34



   
以前QBQ论坛上奥迪2000科普过这个。

枪弹出枪口后,基本上就是一个从不稳定——到稳定——再到不稳定——再到稳定(如此循环下去)...直到命中目标 这么一个过程。。。这是多种作用力不断相互制衡角逐的结果(具体哪些力,如何相互制衡角逐,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只能到QBQ挖坟)。

但是,在实际中,因为步枪实战距离通常达不到那么远。所以,一般最多也就只能体会到前半段那么一两个明显变化(甚至一个都体会不到,比如:7.62X51弹要到800米才会明显稳定下来,战场上有几个人能在这个距离上体会到它的变化)。。。

所以,5.56弹什么时候会再次不稳定,只怕没多少人会关心或了解,因为通常都打不到这个距离。
回复 23# papop


    我一直以为是:不稳定——到稳定——再到不稳定,就完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变化。

不知道手枪打超远目标,能不能让人体会到这种变化。
这个,我只敢用我射箭的现象来类比一下。

  我撒放不爽利的时候,能看到我射出的箭是s形的前进,在箭羽的纠正下,逐渐的变的平直了。
   以前看过类似的视频,刚出膛的弹头,弹头尖是画着圈的前进,逐渐变小,最后稳定。
弹头速度更高,当弹头稍微偏一点,在迎面空气作用下,就是绕着螺旋线前进了。
papop 发表于 2010-10-28 10:51
既然前文是说精度……
PRSOV 发表于 2010-10-28 11:31
结合原文,我估计不是这个意思。

““M16A2在2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着很好的精度,但近距离弹道有些不稳定,有时候会在近战和巷战是带来误伤”。
坐等yueying进来解释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9:28


    传说中的倒锥形弹道?
回复 28# JCFERRET
近距离子弹再偏也不可能偏到明明对准敌人胸部却偏到身体以外的地方去。反正啊,近距离作战,跳弹才是最危险的,跳弹崩成碎片就更可怕了。
章动时,相当于弹头击中硬目标的时候,子弹的弹尖几乎没有机会与弹头质心的前进方向重合,跳弹的概率想必是很高的。这个道理就像用手电钻钻硬的材料,比如金属,如果没对正表面,钻头有倾斜,那么钻头就容易滑开甚至崩断。
5.56的弹头钢心是尖锥体,在弹头较高初速下,钢芯前面的那点铜被甲基本等于不存在,等于是钢芯直接撞墙。所以为防止侵彻时跳弹,一些步/机弹头前面用铅等一定量的软金属覆盖,利用软金属的变形来吸收导致弹头滑开的偏转能量,让弹头侵彻条件稍好一些;或者采用双锥体钝头钢芯、平头钢心等手段来降低跳弹概率。反观5.56M855弹,基本没有此类设计,后来设计的5.56穿甲弹,将侵彻的合金体故意做得没那么尖,用意是很明显的:既然是加强侵彻能力的弹药,那么势必需要不同的设计手段。
开始时 先飘一飘 然后恢复轨道…… 天顶星科技啊……
我觉得PRSOV的分析是可能的,章动现象导致在近距离范围,弹头质心与硬物目标非垂直接触而产生跳弹,发生误伤的概率较大。原文估计也是这意思。
回复 23# papop

子弹刚飞出枪口的时候,属于“过稳定”吧?因为转速很高,子弹保持其轴线指向的能力非常强,甚至能与弹道切线方向夹一个固定角度飞一段距离,然后进入稳定段,自身轴线与弹道切线重合;再以后,随着转速的下降,稳定性越来越差,终于失稳,弹头开始翻滚。

弹头能从不稳定再次进入稳定,我认为不可能。因为弹头转速的下降是不可逆的,所以弹头稳定的能力会越来越差,有什么作用力能恢复其稳定性呢?
回复 32# PRSOV

你说的这种穿甲弹,在5.56mm弹药里面,是什么型号》哪个公司的?


回复 36# G6-52L
以下转自Dboy的网站:“M995穿甲弹(Armor Piercing,简称AP)是美国为发射M855弹的步枪和机枪所研制的穿甲弹,是在1992年开始作为士兵增强计划(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简称SEP)的一部分而开发的,目的是增强士兵对付轻型装甲车辆的能力。同时研制的还有7.62mm NATO口径的M993穿甲弹,两弹尺寸不同但结构一样。在1997年4月对俄罗斯的BRDM-2型装甲运输车进行了试验,M993/M995弹在穿过车体一侧后仍有足够的杀伤力。”
556ap[1].jpg

回复 36# G6-52L
以下转自Dboy的网站:“M995穿甲弹(Armor Piercing,简称AP)是美国为发射M855弹的步枪和机枪所研制的穿甲弹,是在1992年开始作为士兵增强计划(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简称SEP)的一部分而开发的,目的是增强士兵对付轻型装甲车辆的能力。同时研制的还有7.62mm NATO口径的M993穿甲弹,两弹尺寸不同但结构一样。在1997年4月对俄罗斯的BRDM-2型装甲运输车进行了试验,M993/M995弹在穿过车体一侧后仍有足够的杀伤力。”
556ap[1].jpg
文章我写的,大F如果有意见就冲我来吧:D
JCFERRET 发表于 2010-10-27 17:30

三八大盖的杀伤力不是已经被证实说其实不弱嘛
“空气”IA 发表于 2010-10-30 16:21
没有意见,只有困惑,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