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对美联社澄清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3:29:33
马英九总统接受美联社的专访,陈述他的大陆政策,这在两岸之间与国际社会里,是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府里处理此事,包括总统本人在内,应该不能允许有任何的“闪失”才对。结果事后总统府竟然发出“澄清稿”,而且还是把美联社报道原文与总统回答的英文原意并列比较,并用中文翻译稿来说明这其中的差异,看起来处理过程是非常慎重在“回归真相”,但是也可能会同时让外界产生另一疑惑:这个“一说一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

  美联社事后也发表声明:坚持其所发出的报道是“正确无误”。

  是否该社真的引述错误,或是马总统的原意被曲解了,由于自巳不是相关人士,又不在现场旁听,作者没有能力去厘清真相。但是对于这次访问的主题,以及双方引发争议的一些问题,倒是觉得有些看法可以补充。

“先经后政”也有灵活性

  首先,马总统最在意美联社的一段报道是:“政府已准备和海峡对岸商谈包括安全议题在内的政治协议”,不过美联社也有提到马总统附有前提的看法:“只等优先经济议题处理完毕”。但是总统府应用总统原意的说法则是:“我们并不是刻意拖延政治对话,但是经济议题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民众也支持政府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讨论政治议题的立场”。这个说法实际上跟美联社的报道内容没有太大差别,两方都有提出说:在处理经济之后才会面对政治议题。而且马总统在后面一句尚补充说:“广义之政治议题即包括了建立两岸互信建立机制,两岸在解决主要经济议题后,自然会谈及双方之互信建立机制”。

  但是,“先经后政”已是目前两岸当局习以为常的口头语,在实际运作上,好像也没有执行得那么有次序。找出一些例子来看看:像台北同意以“中华台北”名义,以“观察员”身份两度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或是北京默许担任过副总统的连战,将三度代表台北出席APEC高峰会议,都萛是政治议题。如果双方没有经过“协商”过程,也似乎很难就磋商出解决方案。假设这两项政治议题,两岸在过去是真正有谈过,马总统又何必那么矫情去强调“先经后政”,况且,台北过去曾提过多次“撤弹事件”或是“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喊话,一旦北京真的连“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都不再重申,马总统还会坚持非要所有经济议题走完之后才会跟北京谈吗?

统一前提本就客观存在

  其次,美联社报道:“马英九指出,两岸政治统一的前提是,中国大陆须采取民主制度且尊重人权”。马总统在19日的记者会上反驳说,他从没说出“两岸政治统一的字眼”。

  但是,在总统府的“澄清稿”上,马总统在美联社问到是否“一个真正的民主体制政府,在中国大陆出现,是台湾民众唯一会考量与中国大陆就统一进行对话的途径”时,则是清楚地回答说:“我想那会有帮助,会有帮助”。显然,美联社记者就是由此产生联想的。

  而且,就萛“统一”只是台湾民众其中的一个选项,一旦大陆的民主化如它的经济发展一样迈向正面,导致最后台湾人民也想到“整合”,谁又能阻止这个趋势?

未必须一味等待民意转向

  问题就在马总统毕竟是带领中华民国的舵手,他不能一味被动地等待民意的转向。如果大陆民主化是对两岸及台湾都有益处,作为领导人与舵手,马总统又何惧说出“两岸可以进行政治统一的字眼”?如果他必须永远迎合、承担民众的需求,而不是主动去带领民众去认识新的形势(例如这次ECFA的签订,就让民众从中认识了两岸新形势),那么期待台湾需有突破的台湾人民,恐难免会怀疑马总统是否有魄力带动他们到2016年。

  凭心而论,马总统对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的了解,在台湾确实很少人具有足以和他匹比的实务经验与理论运作并重的背景,所以他一直在这个领域上充满着自信。但是有时过度的“自信”,也带来了他在决策上过度单独思考的后遗症,比如说:忽略了中国大陆社会的实质转变,以及台湾内部对统独民调解读的吊诡。他有时对一些谈话用错了词,这或许是不慎使用的问题,值得他有所警惕。但是在大陆政策重大决定的过程里,如果他还是没能听进去许多反馈的声音,恐怕最终令他受最大伤害的就是他自已。

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01022.shtml马英九总统接受美联社的专访,陈述他的大陆政策,这在两岸之间与国际社会里,是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府里处理此事,包括总统本人在内,应该不能允许有任何的“闪失”才对。结果事后总统府竟然发出“澄清稿”,而且还是把美联社报道原文与总统回答的英文原意并列比较,并用中文翻译稿来说明这其中的差异,看起来处理过程是非常慎重在“回归真相”,但是也可能会同时让外界产生另一疑惑:这个“一说一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

  美联社事后也发表声明:坚持其所发出的报道是“正确无误”。

  是否该社真的引述错误,或是马总统的原意被曲解了,由于自巳不是相关人士,又不在现场旁听,作者没有能力去厘清真相。但是对于这次访问的主题,以及双方引发争议的一些问题,倒是觉得有些看法可以补充。

“先经后政”也有灵活性

  首先,马总统最在意美联社的一段报道是:“政府已准备和海峡对岸商谈包括安全议题在内的政治协议”,不过美联社也有提到马总统附有前提的看法:“只等优先经济议题处理完毕”。但是总统府应用总统原意的说法则是:“我们并不是刻意拖延政治对话,但是经济议题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民众也支持政府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讨论政治议题的立场”。这个说法实际上跟美联社的报道内容没有太大差别,两方都有提出说:在处理经济之后才会面对政治议题。而且马总统在后面一句尚补充说:“广义之政治议题即包括了建立两岸互信建立机制,两岸在解决主要经济议题后,自然会谈及双方之互信建立机制”。

  但是,“先经后政”已是目前两岸当局习以为常的口头语,在实际运作上,好像也没有执行得那么有次序。找出一些例子来看看:像台北同意以“中华台北”名义,以“观察员”身份两度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或是北京默许担任过副总统的连战,将三度代表台北出席APEC高峰会议,都萛是政治议题。如果双方没有经过“协商”过程,也似乎很难就磋商出解决方案。假设这两项政治议题,两岸在过去是真正有谈过,马总统又何必那么矫情去强调“先经后政”,况且,台北过去曾提过多次“撤弹事件”或是“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喊话,一旦北京真的连“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都不再重申,马总统还会坚持非要所有经济议题走完之后才会跟北京谈吗?

统一前提本就客观存在

  其次,美联社报道:“马英九指出,两岸政治统一的前提是,中国大陆须采取民主制度且尊重人权”。马总统在19日的记者会上反驳说,他从没说出“两岸政治统一的字眼”。

  但是,在总统府的“澄清稿”上,马总统在美联社问到是否“一个真正的民主体制政府,在中国大陆出现,是台湾民众唯一会考量与中国大陆就统一进行对话的途径”时,则是清楚地回答说:“我想那会有帮助,会有帮助”。显然,美联社记者就是由此产生联想的。

  而且,就萛“统一”只是台湾民众其中的一个选项,一旦大陆的民主化如它的经济发展一样迈向正面,导致最后台湾人民也想到“整合”,谁又能阻止这个趋势?

未必须一味等待民意转向

  问题就在马总统毕竟是带领中华民国的舵手,他不能一味被动地等待民意的转向。如果大陆民主化是对两岸及台湾都有益处,作为领导人与舵手,马总统又何惧说出“两岸可以进行政治统一的字眼”?如果他必须永远迎合、承担民众的需求,而不是主动去带领民众去认识新的形势(例如这次ECFA的签订,就让民众从中认识了两岸新形势),那么期待台湾需有突破的台湾人民,恐难免会怀疑马总统是否有魄力带动他们到2016年。

  凭心而论,马总统对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的了解,在台湾确实很少人具有足以和他匹比的实务经验与理论运作并重的背景,所以他一直在这个领域上充满着自信。但是有时过度的“自信”,也带来了他在决策上过度单独思考的后遗症,比如说:忽略了中国大陆社会的实质转变,以及台湾内部对统独民调解读的吊诡。他有时对一些谈话用错了词,这或许是不慎使用的问题,值得他有所警惕。但是在大陆政策重大决定的过程里,如果他还是没能听进去许多反馈的声音,恐怕最终令他受最大伤害的就是他自已。

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01022.shtml
马娘娘可是做英文翻译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