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仍是重中之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06:01
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外交表现得相当顺畅。今春以来,中国周边却风波骤起,而黄海军演,而南中国海风波,而美航母高调访问越南,而钓鱼岛日方拘押中国渔船船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现出一派“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态势。这种以中国为目标、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外交风波,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美、中关系大幅度改善以来从未出现的现象。

  依据中国涉外系统在此前后贯彻的因应措施,似乎在这一连串风波爆发之前,在事前对此等反常现象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甚至连恰中肯綮(编按:音kěn qìng,指关键要害)的战略评估尚且付诸阙如。如此,在这些风波爆发以后,自然形格势禁,难以诉诸周全有力而又恰如其分的对策及因应手段了。

  这一连串外交风波之所以接踵而来,基本原因当然是中国周边若干国家,历史上对中国怀有的恩怨情结,以及在现实中存在同中国发生利益冲突的潜在因素。然而,这些恩怨情结及冲突的潜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由来久矣,为何沉寂多年以后,如今突然爆发,而且出现欲罢不能的状况?今日这些矛盾凸显,显然是受到催化剂的作用。说白了,无非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决定的衍生产物。

  值此期間,美国在经济领域也加大了对中国施压的力度。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巨大且持久,堪称前所未有。

  至此,美、中关系日趋紧绷,逐渐呈现全面化、长期化的迹象。在某种意义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似乎尚处于席卷方张的态势。假如中方应付不当,后续问题还会接踵而来,不知伊于胡底。

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效果

  美、中关系渐趋紧绷,具体表现在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大了对中国全方位围堵的力度。而美国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是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的必然产物。反过来,美国战略重心之所以移向亚太地区,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正是为了替美国重返亚洲的决定,在政治乃至军事层面提供力量支撑。据析,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归根究底,源自美国对中国累年综合国力剧增,呈现出骎骎乎直追美国的势头的隐忧。

  从一个侧面看来,中、美关系发展平顺,则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就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也为当局消弭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提供了所需的时间;就周边形势而言,也足以保持风平浪静,波涛不起。据此,中美关系为重中之重,谁曰不宜?近期若干人士鼓吹“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已经过时了,认为需要改弦易辙。实践证明,这种躁进观点显然引喻不当。

  国外认为,近年以来,中国高层以及外交部门对国际事件仍然作出理性的反应,而中国军方人士则似乎做出了异常的反应。军界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使命感,对周边事态往往做出比较强硬的反应,举世皆然,此等现象不独存在于中国。况且,在某个国际纷争中,北京由军方和非军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相辅相成,这种可能性也不能予以排除。

  中国毕竟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外交部门对于涉外事务的处理,掌握信息,也富有经验,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显得驾轻就熟,也比较能掌握分寸。涉外事务自然以外交部门出面掌握基调为宜。这样做,也为相继程序和手段提供了一个缓冲的余地。其他部门从专业角度予以配合足矣。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实力的激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列国对于中国迅速崛起,以警惕的眼光密切注视者有之,以畏惧的心情冷眼旁观者有之,以嫉妒的情感幸灾乐祸者有之。总之,当前中国正处于敏感而微妙的国际环境中间,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遵循“外交无小事”的原则,慎之又慎,依然行之有效。

  至于美、中关系的走势,在中、美关系互动的关键节点,双方在根本立场上仍然存在协调的空间。论综合国力及国际整合能力,目前中国依然远逊于美国。对北京而言,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似乎也存在一个“以小事大以智”的问题。

  倘若读者要问:“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后事态的发展是否以北京的意愿为转移呢?美、中关系既是双边的,也就意味着是互为因果的,亦即中国主动采取的因应措施或反措施,也可以影响甚至引导未来美、中双边关系的走向,主导权并不总是操在美国手中。区别体现在战略的制定、政策的细化及跨部门执行力的落实。北京出于自身利益,未来拟定政策时需要更加周全一些。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01021b.shtml
《联合早报网》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外交表现得相当顺畅。今春以来,中国周边却风波骤起,而黄海军演,而南中国海风波,而美航母高调访问越南,而钓鱼岛日方拘押中国渔船船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现出一派“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态势。这种以中国为目标、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外交风波,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美、中关系大幅度改善以来从未出现的现象。

  依据中国涉外系统在此前后贯彻的因应措施,似乎在这一连串风波爆发之前,在事前对此等反常现象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甚至连恰中肯綮(编按:音kěn qìng,指关键要害)的战略评估尚且付诸阙如。如此,在这些风波爆发以后,自然形格势禁,难以诉诸周全有力而又恰如其分的对策及因应手段了。

  这一连串外交风波之所以接踵而来,基本原因当然是中国周边若干国家,历史上对中国怀有的恩怨情结,以及在现实中存在同中国发生利益冲突的潜在因素。然而,这些恩怨情结及冲突的潜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由来久矣,为何沉寂多年以后,如今突然爆发,而且出现欲罢不能的状况?今日这些矛盾凸显,显然是受到催化剂的作用。说白了,无非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决定的衍生产物。

  值此期間,美国在经济领域也加大了对中国施压的力度。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巨大且持久,堪称前所未有。

  至此,美、中关系日趋紧绷,逐渐呈现全面化、长期化的迹象。在某种意义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似乎尚处于席卷方张的态势。假如中方应付不当,后续问题还会接踵而来,不知伊于胡底。

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效果

  美、中关系渐趋紧绷,具体表现在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大了对中国全方位围堵的力度。而美国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是其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的必然产物。反过来,美国战略重心之所以移向亚太地区,加大围堵中国的力度,正是为了替美国重返亚洲的决定,在政治乃至军事层面提供力量支撑。据析,美国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归根究底,源自美国对中国累年综合国力剧增,呈现出骎骎乎直追美国的势头的隐忧。

  从一个侧面看来,中、美关系发展平顺,则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就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也为当局消弭国内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提供了所需的时间;就周边形势而言,也足以保持风平浪静,波涛不起。据此,中美关系为重中之重,谁曰不宜?近期若干人士鼓吹“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已经过时了,认为需要改弦易辙。实践证明,这种躁进观点显然引喻不当。

  国外认为,近年以来,中国高层以及外交部门对国际事件仍然作出理性的反应,而中国军方人士则似乎做出了异常的反应。军界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使命感,对周边事态往往做出比较强硬的反应,举世皆然,此等现象不独存在于中国。况且,在某个国际纷争中,北京由军方和非军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相辅相成,这种可能性也不能予以排除。

  中国毕竟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外交部门对于涉外事务的处理,掌握信息,也富有经验,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显得驾轻就熟,也比较能掌握分寸。涉外事务自然以外交部门出面掌握基调为宜。这样做,也为相继程序和手段提供了一个缓冲的余地。其他部门从专业角度予以配合足矣。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实力的激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列国对于中国迅速崛起,以警惕的眼光密切注视者有之,以畏惧的心情冷眼旁观者有之,以嫉妒的情感幸灾乐祸者有之。总之,当前中国正处于敏感而微妙的国际环境中间,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遵循“外交无小事”的原则,慎之又慎,依然行之有效。

  至于美、中关系的走势,在中、美关系互动的关键节点,双方在根本立场上仍然存在协调的空间。论综合国力及国际整合能力,目前中国依然远逊于美国。对北京而言,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似乎也存在一个“以小事大以智”的问题。

  倘若读者要问:“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后事态的发展是否以北京的意愿为转移呢?美、中关系既是双边的,也就意味着是互为因果的,亦即中国主动采取的因应措施或反措施,也可以影响甚至引导未来美、中双边关系的走向,主导权并不总是操在美国手中。区别体现在战略的制定、政策的细化及跨部门执行力的落实。北京出于自身利益,未来拟定政策时需要更加周全一些。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01021b.shtml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