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曰:日本海外资产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几乎是世界第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12:16
最近学界也参与了对中日当前关系困局的讨论。有个商务部的日本问题专家,叫唐淳风的,说出了这段让人意外的话语。此人我先前已有耳闻,几年前也做过对日本海外企业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企业发展很好,没有什么大的危机,按GNP增长率算,日本要高于中国,是各大经济体中最快的。所以说,日本人叫喊不景气是在故意放迷魂雾,云云。。。。。这次又抛出如此给力的言论,不知到底真实性如何??各位同仁要是有资料,不妨放上来看看,北海居等资料党能来就更好咯,拜托!:handshake最近学界也参与了对中日当前关系困局的讨论。有个商务部的日本问题专家,叫唐淳风的,说出了这段让人意外的话语。此人我先前已有耳闻,几年前也做过对日本海外企业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企业发展很好,没有什么大的危机,按GNP增长率算,日本要高于中国,是各大经济体中最快的。所以说,日本人叫喊不景气是在故意放迷魂雾,云云。。。。。这次又抛出如此给力的言论,不知到底真实性如何??各位同仁要是有资料,不妨放上来看看,北海居等资料党能来就更好咯,拜托!:handshake
还是军方的专家言论比较给力。商务部的就明显YW。
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一,估计这位专家还活在广场协议前的时代。
日本内阁府9月10日8点50分(北京时间7:50)发布了二季度GDP二次速报数据。二次速报将二季度名义GDP上调6026亿日元,并将季度同比实际增长率从2.0%上调为2.4%。

二次速报,二季度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191405亿日元,同比名义增长0.7%;按照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324264亿日元,同比实际增长2.4%。

经季节调整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197491亿日元,环比下降0.6%,折年率为4789962亿日元,下降2.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350259亿日元,环比增长0.4%,折年率为5401035亿日元,增长1.5%。

从支出法GDP结构来看,最终消费支出为953073亿日元,占GDP的80.0%;资本形成总额为226203亿日元,占GDP的19.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1212.9亿日元,占GDP的1.0%。

在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为698592亿日元,占消费总额的73.3%,占GDP的58.6%;政府消费为254481亿日元,占消费总额的26.7%,占GDP的21.4%。

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产投资为213377亿日元,占资本形成总额的94.3%,占GDP的17.9%;存货增加为12826亿日元,占资本形成总额的5.7%,占GDP的1.1%。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私人投资为175068亿日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0%,其中,本国居民投资为296630亿日元,占私人投资额的16.9%,占固投总额的13.9%;非本国居民投资为145405亿日元,占私人投资额的83.1%,占固投总额的68.1%。政府投资为38309亿日元,占固投总额的18.0%。

在存货增加中,私人库存为12358亿日元,政府库存为468亿日元。

从支出法GDP需求同比实际增速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增长1.8%,资本形成总额下降3.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76.5%。

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增长1.8%,政府消费支出增长1.6%,本国居民投资下降10.5%,外国居民投资增长2.4%,政府投资下降5.5%,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30.0%,进口增长15.7%。

从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来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5.5%,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29.2%,拉动增长负0.7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0.4%,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交易收益贡献率为-16.7%,拉动增长负0.4个百分点。

上半年累计,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2368882亿日元,同比名义增长1.2%;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2668987亿日元,同比实际增长3.6%。按照美元对日元平均汇率计算,上半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25936.66亿美元,比上年的24489.96亿美元增长5.9%。

上半年,三大需求对日本GDP的贡献率和拉动情况如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9.4%,拉动增长1.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27.2%,拉动增长负1.0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78.3%,拉动增长2.8个百分点;交易收益贡献率为-0.5%,拉动增长0.0个百分点。

1.gif


2010年6月末,日本就业人数为6280万,失业人数为344万,失业率为5.2%。

2010年1-6月,日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跌1.1%。分月度来看,1月份下跌1.3%、2月份下跌1.1%、3月份下跌1.1%、4月份下跌1.2%、5月份下跌0.9%、6月份下跌0.7%。

2010年1-6月,日本国内企业生产价格指数(CGPI,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0.8%,1-7月下跌0.7%。分月度来看,1月下跌2.2%,2月下跌1.6%,3月下跌1.3%,4月下跌0.2%,5月上涨0.4%,6月上涨0.4%,7月下跌0.1%。

2010年1-6月,日本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0.7%,1-7月下跌1.7%,其中7月份单月下跌4.2%,创下年内跌幅新高。分月度来看,1月上涨2.8%,2月上涨1.3%,3月下跌2.2%,4月下跌0.8%,5月下跌1.4%,6月下跌3.6%,7月下跌4.2%。

2010年1-6月,日本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6%,1-7月上涨8.9%。分月度来看,1月上涨10.9%,2月上涨8.3%,3月上涨4.5%,4月上涨11.0%,5月上涨14.4%,6月上涨8.6%,7月上涨4.4%。

2010年1-6月,日本国内企业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下跌1.1%。分月度来看,1月下跌1.3%,2月下跌1.3%,3月下跌1.2%,4月下跌1.1%,5月下跌0.8%,6月下跌1.0%。

以上价格指数显示,日本又陷入了经济通缩之中。

截止到二季度末,日本公共债务余额为9040772亿日元,比上季末增加211537亿日元。其中,政府债券为7338034亿日元,借贷为550599亿日元,3月期限的融资券为1152089亿日元。

截止到7月末,日本广义货币余额(M2)为7786738亿日元,最广义货币余额(M3)为10794674亿日元。官方年月末贴现率为0.3%,10年期政府债券年收益率为1.004%,6月期政府债券年收益率为0.119%。

2010年上半年,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85261亿日元(约合933.51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顺差32622亿日元(357.18亿美元,其中,货物项目顺差40601亿日元,约合444.54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7979亿日元,约合87.36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58822亿日元(644.04亿美元),经常性转移项目逆差6184亿日元(约合67.7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73783亿日元(约合807.84亿美元),其中,金融项目逆差71877亿日元(约合786.97亿美元),资本项目逆差1905亿日元(约合20.86亿美元)。

截至到7月末,日本官方国际储备为10635.13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为10097.61亿美元,在IMF的储备头寸为42.41亿美元,IMF特别提款权为203.21亿美元,黄金储备为287.61亿美元,其他储备资产4.29亿美元。

截至到2010年一季度末,日本外债余额为1901360亿日元,约合20389.92亿美元。
2.gif

2010年6月末,日本就业人数为6280万,失业人数为344万,失业率为5.2%。

2010年1-6月,日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跌1.1%。分月度来看,1月份下跌1.3%、2月份下跌1.1%、3月份下跌1.1%、4月份下跌1.2%、5月份下跌0.9%、6月份下跌0.7%。

2010年1-6月,日本国内企业生产价格指数(CGPI,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0.8%,1-7月下跌0.7%。分月度来看,1月下跌2.2%,2月下跌1.6%,3月下跌1.3%,4月下跌0.2%,5月上涨0.4%,6月上涨0.4%,7月下跌0.1%。

2010年1-6月,日本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下跌0.7%,1-7月下跌1.7%,其中7月份单月下跌4.2%,创下年内跌幅新高。分月度来看,1月上涨2.8%,2月上涨1.3%,3月下跌2.2%,4月下跌0.8%,5月下跌1.4%,6月下跌3.6%,7月下跌4.2%。

2010年1-6月,日本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6%,1-7月上涨8.9%。分月度来看,1月上涨10.9%,2月上涨8.3%,3月上涨4.5%,4月上涨11.0%,5月上涨14.4%,6月上涨8.6%,7月上涨4.4%。

2010年1-6月,日本国内企业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下跌1.1%。分月度来看,1月下跌1.3%,2月下跌1.3%,3月下跌1.2%,4月下跌1.1%,5月下跌0.8%,6月下跌1.0%。

以上价格指数显示,日本又陷入了经济通缩之中。

截止到二季度末,日本公共债务余额为9040772亿日元,比上季末增加211537亿日元。其中,政府债券为7338034亿日元,借贷为550599亿日元,3月期限的融资券为1152089亿日元。

截止到7月末,日本广义货币余额(M2)为7786738亿日元,最广义货币余额(M3)为10794674亿日元。官方年月末贴现率为0.3%,10年期政府债券年收益率为1.004%,6月期政府债券年收益率为0.119%。

2010年上半年,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85261亿日元(约合933.51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顺差32622亿日元(357.18亿美元,其中,货物项目顺差40601亿日元,约合444.54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7979亿日元,约合87.36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58822亿日元(644.04亿美元),经常性转移项目逆差6184亿日元(约合67.7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73783亿日元(约合807.84亿美元),其中,金融项目逆差71877亿日元(约合786.97亿美元),资本项目逆差1905亿日元(约合20.86亿美元)。

截至到7月末,日本官方国际储备为10635.13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为10097.61亿美元,在IMF的储备头寸为42.41亿美元,IMF特别提款权为203.21亿美元,黄金储备为287.61亿美元,其他储备资产4.29亿美元。

截至到2010年一季度末,日本外债余额为1901360亿日元,约合20389.92亿美元。
2.gif


3.gif

3.gif
2009年,中国对外金融净资产以18219亿美元继续位居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以27267亿美元的净资产继续蝉联世界第一。德国以12911亿美元排在第三位。
多谢北海居大大这么快就给出了资料。。{:2_66:}

话说,那个唐淳风的观点---日本GNP年增长率比中国快,这是否属实?以GNP为标准,目前中日两国排名如何,年增速如何?GNP最大的无疑也该是美国吧,为何它的海外净资产连前三名都不是?这里面有什么考量?望大大能给俺们小白说说。。。:)


美国对外金融负债世界第一,净资产负数世界第一。中国GNP年增长率月GDP大致相同,相差不大,也就是或高或低零点几个百分点。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年均下降3.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下降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下降3.2%,在此期间只有重工业年均增长3%。

1960年同1957年相比,在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由24.9%提高到39.6%,直接减少了当年的消费基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1亿斤,降到1951年的水平,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5.7∶4.3 变为7.8∶2.2。1958-1960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55%下降到33.4%;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三年的财政赤字达到169.4亿元,货币流通量增加了82%。在三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已难以保证基本需要。1957-1960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406斤降到327斤,猪肉由10.2斤降到3.1斤。

1961-1963年是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期。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1961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宣布: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同1960年相比,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由384亿元减少到67.60亿元,积累率由39.6%降为10.4%,施工项目减少2/3以上。对那些缺乏原材料、肖耗高、质量低、经济效果差的工业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经过调整,全国工业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还降低了大多数重工业的生产指标。与1960年相比,1962年重工业产值下降了58.6%,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52.1%降为32.3%。到1963年6月,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城镇人口压缩了2600万人。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经济调整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扭转了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2年与196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6.2%,粮食增产250亿斤,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工业生产形势也开始好转,特别是轻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33.4%提高到1962年的47.2%。1962年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货币流通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上年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减少了15%。1962年同1960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1斤,猪肉增加1.6斤。从1963年起,又用三年时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经济调整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主要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了1957年,其中不少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1965年,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4.7%和15.5%。

1966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1966年下半年,当时的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尚未被打乱。然而,在1966年底这场动乱扩展到工业交通企业之后,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失控。如作为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于受政治动乱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就被打乱,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67年和1968年甚至没有编制年度计划。

在文革中,由于政治动乱影响,中国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经济曾几次大幅度下降。第一次是1967和1968年的经济倒退。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 年下降9.6%,1968年比1967年再下降4.2%。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比1966年分别下降了13.4%和13.3%,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了27%。第二次是1974年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把矛头指向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导致这一年经济停滞不前,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1973年仅增长1.4%和1.1%,而财政收入下降8.4%。第三次是1975年底开展所谓“批邓、反右倾翻案风”运动,使1976年经济又呈现混乱状态。1976年同1975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仅增长1.7%,而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则分别下降2.7%和8.5%。

1970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基建规模过大、超过国力可能的倾向,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69年的23.2%急剧上升到1970年的32.9%,1971年再上升到34.1%,以后一直维持在31%以上,1970-1976 年年均积累率为32.6%。高积累是靠压缩人民的消费达到的。在投资总额中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三五”计划为54.5%,“四五”计划为52.1%,比“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时期尚分别高15.8%和13.4%。在处理内地、沿海工业和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过分强调战备和内地建设,使“三五”、“四五”计划中内地建设投资比例分别高达66.8%和53.5%,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虽然浪费了大量资金,但客观上缩小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为内地打下了工业基础。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家财政1967-1976 年连年发生赤字,财政赤字累计达65.1亿元。1965-1975 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6%。

1979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农业税也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因而就基本上改变了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1982年9月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全国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开了步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社会主义企业只能由国家直接管理,不能自主经营的观点,明确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突破了政企职责不能分开的传统观念,明确政企职责分开,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将由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为主。

1987年同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由22.4%提高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成分由几乎为零提高到5.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由54.6%下降到38.7%,集体商业由43.3%下降为35.7%,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由2.1%上升到25.6%。

“六五”计划时期,1985年同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7707亿元增加到1333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总收入由4546亿元增加到904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加10.8%,超过原计划每年增长4-5%的速度,也超了“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低于1963-1965 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5.1%)。

“七五”计划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从增长规模看,1990年国民总收入为18718亿元,比1985年增加9677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935亿元,增长规模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时期。七五时期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初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后期进行治理整顿,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年间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7.4和31.5个百分点。社会产品物耗率上升,从1985年的57.7%上升到1990年的61.9%;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从1985年的23.8%下降到1989年的16.8%;财政赤字由“六五”计划时期年均25亿元上升到“七五”计划时期年均94.4亿元。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5年中信贷资金运用增加10686亿元,货币投放量达1657亿元,增幅不仅明显高于计划,而且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零售物价水平大幅度增长,年均涨幅达10.1%,比“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涨幅高2倍。其中1988和1989年曾分别高达18.5%和17.8%。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居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8.7%上升到1989年的62.9%。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7.6%下降到1989年的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60%下降到40%。

1993年11月14日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1989-1991年国民总收入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而1992-1995年则分别高达14.1%、13.7%、13.1%和9.3%,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2%。

九五计划时期,由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后的通货紧缩影响,年均发展速度只有8.7%,比八五时期低3.3个百分点,也低于一五和六五时期,但是高于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和七五时期。十五时期,国民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又重新达到2位数,并且延续到十一五时期的前两年,其中2007年GNI的增长达到14.4%,是近10年的高峰。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GNI增速回落到一位数。

美国对外金融负债世界第一,净资产负数世界第一。中国GNP年增长率月GDP大致相同,相差不大,也就是或高或低零点几个百分点。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年均下降3.1%,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下降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下降3.2%,在此期间只有重工业年均增长3%。

1960年同1957年相比,在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由24.9%提高到39.6%,直接减少了当年的消费基金;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1亿斤,降到1951年的水平,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比例由5.7∶4.3 变为7.8∶2.2。1958-1960年,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55%下降到33.4%;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三年的财政赤字达到169.4亿元,货币流通量增加了82%。在三年“大跃进”期间,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已难以保证基本需要。1957-1960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406斤降到327斤,猪肉由10.2斤降到3.1斤。

1961-1963年是为期三年的经济调整期。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1961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宣布: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同1960年相比,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由384亿元减少到67.60亿元,积累率由39.6%降为10.4%,施工项目减少2/3以上。对那些缺乏原材料、肖耗高、质量低、经济效果差的工业企业,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经过调整,全国工业企业数由1959年的31.8万个减少到1962年的19.7万个,减少了38%。还降低了大多数重工业的生产指标。与1960年相比,1962年重工业产值下降了58.6%,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52.1%降为32.3%。到1963年6月,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城镇人口压缩了2600万人。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经济调整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扭转了下降的局面。农业生产开始回升,1962年与196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6.2%,粮食增产250亿斤,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工业生产形势也开始好转,特别是轻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33.4%提高到1962年的47.2%。1962年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货币流通量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上年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减少了15%。1962年同1960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1斤,猪肉增加1.6斤。从1963年起,又用三年时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经济调整的任务已胜利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主要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了1957年,其中不少经济技术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1965年,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4.7%和15.5%。

1966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1966年下半年,当时的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指挥系统尚未被打乱。然而,在1966年底这场动乱扩展到工业交通企业之后,特别是在“全面夺权”中,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国民经济的运行失控。如作为最重要的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由于受政治动乱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就被打乱,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67年和1968年甚至没有编制年度计划。

在文革中,由于政治动乱影响,中国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经济曾几次大幅度下降。第一次是1967和1968年的经济倒退。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6 年下降9.6%,1968年比1967年再下降4.2%。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比1966年分别下降了13.4%和13.3%,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了27%。第二次是1974年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把矛头指向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总理,导致这一年经济停滞不前,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1973年仅增长1.4%和1.1%,而财政收入下降8.4%。第三次是1975年底开展所谓“批邓、反右倾翻案风”运动,使1976年经济又呈现混乱状态。1976年同1975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仅增长1.7%,而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则分别下降2.7%和8.5%。

1970年之后又重新出现基建规模过大、超过国力可能的倾向,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69年的23.2%急剧上升到1970年的32.9%,1971年再上升到34.1%,以后一直维持在31%以上,1970-1976 年年均积累率为32.6%。高积累是靠压缩人民的消费达到的。在投资总额中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三五”计划为54.5%,“四五”计划为52.1%,比“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时期尚分别高15.8%和13.4%。在处理内地、沿海工业和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过分强调战备和内地建设,使“三五”、“四五”计划中内地建设投资比例分别高达66.8%和53.5%,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虽然浪费了大量资金,但客观上缩小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为内地打下了工业基础。今天看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家财政1967-1976 年连年发生赤字,财政赤字累计达65.1亿元。1965-1975 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6%。

1979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农业税也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因而就基本上改变了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1982年9月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全国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迈开了步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社会主义企业只能由国家直接管理,不能自主经营的观点,明确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突破了政企职责不能分开的传统观念,明确政企职责分开,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将由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为主。

1987年同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体经济由22.4%提高到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成分由几乎为零提高到5.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由54.6%下降到38.7%,集体商业由43.3%下降为35.7%,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由2.1%上升到25.6%。

“六五”计划时期,1985年同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7707亿元增加到1333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总收入由4546亿元增加到9041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加10.8%,超过原计划每年增长4-5%的速度,也超了“一五”计划至“五五”计划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低于1963-1965 年年平均增长速度(15.1%)。

“七五”计划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均超过“七五”计划的要求。从增长规模看,1990年国民总收入为18718亿元,比1985年增加9677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935亿元,增长规模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时期。七五时期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呈现不稳定状态。初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后期进行治理整顿,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年间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7.4和31.5个百分点。社会产品物耗率上升,从1985年的57.7%上升到1990年的61.9%;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从1985年的23.8%下降到1989年的16.8%;财政赤字由“六五”计划时期年均25亿元上升到“七五”计划时期年均94.4亿元。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5年中信贷资金运用增加10686亿元,货币投放量达1657亿元,增幅不仅明显高于计划,而且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全社会零售物价水平大幅度增长,年均涨幅达10.1%,比“六五”计划时期平均涨幅高2倍。其中1988和1989年曾分别高达18.5%和17.8%。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居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8.7%上升到1989年的62.9%。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57.6%下降到1989年的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60%下降到40%。

1993年11月14日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以邓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1989-1991年国民总收入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而1992-1995年则分别高达14.1%、13.7%、13.1%和9.3%,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2%。

九五计划时期,由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后的通货紧缩影响,年均发展速度只有8.7%,比八五时期低3.3个百分点,也低于一五和六五时期,但是高于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和七五时期。十五时期,国民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又重新达到2位数,并且延续到十一五时期的前两年,其中2007年GNI的增长达到14.4%,是近10年的高峰。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GNI增速回落到一位数。
中国国民总收入年实际增长率
上期=100
1953年        115.6
1954年        104.2
1955年        106.8
1956年        115.0
1957年        105.1
1958年        121.3
1959年        108.8
1960年        99.7
1961年        72.7
1962年        94.4
1963年        110.2
1964年        118.3
1965年        117.0
1966年        110.7
1967年        94.3
1968年        95.9
1969年        116.9
1970年        119.4
1971年        107.0
1972年        103.8
1973年        107.9
1974年        102.3
1975年        108.7
1976年        98.4
1977年        107.6
1978年        111.7
1979年        107.6
1980年        107.8
1981年        105.2
1982年        109.2
1983年        111.1
1984年        115.3
1985年        113.2
1986年        108.5
1987年        111.5
1988年        111.3
1989年        104.2
1990年        104.1
1991年        109.1
1992年        114.1
1993年        113.7
1994年        113.1
1995年        109.3
1996年        110.2
1997年        109.6
1998年        107.3
1999年        107.9
2000年        108.6
2001年        108.1
2002年        109.5
2003年        110.6
2004年        110.4
2005年        111.2
2006年        111.8
2007年        114.4
2008年        109.6
回复 8# 小书童 GNP总量排名,美国第一,日本第二,中国第三。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只有2000亿美元多一点。
神坛祭司 发表于 2010-9-20 23:08


    广场协议之前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也没有世界第一
日本海外有什么资产?不过一些制造工厂罢了。
日本队技术极其保守和保密,海外的工厂一般都是纯制造性的。这能值多少钱?
相比老美和老欧,虽然他们对自己的技术也很保密。但是还是到各大学招一些人才搞技术和研发。
你到国内各顶尖的大学,很少看到日企去招聘
日本威胁论,全世界人民表示蛋疼……
魏秋月 发表于 2010-9-21 01:35

美国的米高梅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来贺电。
广本全算中国的GDP没有日本的分,要算GNP的话日本就应该算进广本中的日本部分。日本在世界的工厂还是很多的,每年在美国的汽车生产就有多少啊!
maxlee123 发表于 2010-9-21 08:40

================

广本利润留在中国就算中国的GDP, 一汇出, 就不属于中国了.   中国GDP致命处, 就在很快会迎来一个外资利润大量汇出时期, 人家可不是洋雷锋.
involute 发表于 2010-9-21 03:04

美国电影业才100亿美元的市场.
说句不好听的,还不如中国山寨机的市场大呢.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0-9-21 09:14

难道以后外资是活雷锋, 把利润全部分给了中国人民.

你能举出几个损失最重的省市吗? 如果外资撤走所谓利润的话.
魏秋月 发表于 2010-9-21 01:35
你应该看看日本财团在海外的投资,不光是工厂,还有股票、金融

比如铁矿石巨头的股权
2008年三资企业利润总额8242.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30562.37亿元的27%。三资企业中,港澳台合资、合作、独资及投资股份企业利润合计2976亿元(独资企业为1769亿元,合资企业为113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利润为5266亿元(合资2408亿元,独资2423亿元)。
楼上的 我关注你很久了 特牛
国内的统计第三产业绝对是有很大问题的。
第一,很多服务业纳税是极不规范的,可以说偷税漏税极其严重

第二,很多都是私人提供的,根本无法统计
GDP和GNP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是刚发过打脸贴么???
怎么又有人出来丢人现脸了???
难道不知道中国的GNP是超过GDP的吗???
日本的GNP虽然超过GDP,但日本的GNP仅仅只超过了其GDP的5%而已。
为什么总用那种不屑的语气谈论日本呢?以日本的条件达到目前的成就,本身就值得尊敬。
isspd 发表于 2010-9-21 12:37


    没看到谁不屑了,你指出来我瞧瞧
JC谢尔曼 发表于 2010-9-21 09:14

看不出汇出一点利润能给中国造成什么损失。


回复 24# 废铁之翼
没有5%,最多时3%多一点。

回复 24# 废铁之翼
没有5%,最多时3%多一点。
小书童 发表于 2010-9-21 00:27


美国人是全球最大的空手套白狼的大骗子,用纸就能骗来真金白银,您看一下国内很多非法集资的做法和宣传,就明白美国人的套路了。
involute 发表于 2010-9-21 03:04


    还有三菱银行和野村政券同贺........
iwasbest 发表于 2010-9-21 09:25

我只是举例说明,日本的海外资产,绝对不是仅限于国外开工厂这么简单.
日本 我们永远的强大的敌人!
而且我们总是受欺负的那一个角色
snuxiaohua 发表于 2010-9-21 10:44


    这些都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你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相关统计局网站找的,然后自己制表,没什么难度
经济的本质不是货币,而是实物财富!
回复 21# snuxiaohua


    我只想说:他是难的!:D
看都不用看,肯定是假的,只有我大清-----千秋万代,才是真的!!!!!!
问个问题: 日本的海外资产是属于资本家的还是日本政府的?其实,很多跨国公司就是世界公民.
废铁之翼 发表于 2010-9-21 12:30


    请给出中国GNP高于GDP的数据来源,一般说海外投资高的国家GNP是高于GDP的。
maxlee123 发表于 2010-9-21 17:34


    notheal在五楼已经给出来了,你不会自己看,好吧我再贴一次,省的某些人眼神不好。
iwasbest 发表于 2010-9-21 09:25

===============

你说的是美国影院年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