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突破3700米水深记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4:41:06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突破3700米水深记录
2010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26日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出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

  据介绍,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在短短11个月内,中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专家称,这一海试成功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中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此次海上试验还充分验证潜水器的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为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以及更大深度试验奠定坚实基础。(完)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26/2492930.shtml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突破3700米水深记录
2010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海洋局26日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出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

  据介绍,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在短短11个月内,中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专家称,这一海试成功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中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此次海上试验还充分验证潜水器的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为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以及更大深度试验奠定坚实基础。(完)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8-26/2492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