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实地调查 评奖方今将公布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0:09:15
《挟尸要价》实地调查 评奖方今将公布结果
2010年08月23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1日,王守海站在当时捞尸体的渔船上展示捞尸体用的钩子。王守海称,每捞上来一具尸体,至少要花费半个小时整理钩子,然后才能再次下钩。捞尸体间的停顿并不是因为钱没到位而不打捞。 中青报记者 田国垒摄

.....................................


  网络时代流行这么一句话:有图有真相。可近日围绕《挟尸要价》一图产生的争议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2010年8月18日,第18届(2009年度)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奖颁奖晚会在青岛举行。由记者张轶拍摄、《华商报》推荐的《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图片说明显示,该图片反映的是荆州“10·24”事件中长江大学3名大学生因勇救落水儿童而遇难后,打捞公司有偿打捞尸体并现场索价的丑恶行为。
  19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对《挟尸要价》一图提出质疑,李玉泉认为“这是一张误读、从而对人们产生误导的一幅照片”,并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挟尸要价》一图中“白衣老人”王守海的动作是否在挟尸要价,并质疑王守海当时说过的话,是否跟张轶给《挟尸要价》一图标注的说明一致。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8/23/c_12472162.htm《挟尸要价》实地调查 评奖方今将公布结果
2010年08月23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1日,王守海站在当时捞尸体的渔船上展示捞尸体用的钩子。王守海称,每捞上来一具尸体,至少要花费半个小时整理钩子,然后才能再次下钩。捞尸体间的停顿并不是因为钱没到位而不打捞。 中青报记者 田国垒摄

.....................................


  网络时代流行这么一句话:有图有真相。可近日围绕《挟尸要价》一图产生的争议证明,情况并非如此。
  2010年8月18日,第18届(2009年度)新闻摄影作品“金镜头”奖颁奖晚会在青岛举行。由记者张轶拍摄、《华商报》推荐的《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图片说明显示,该图片反映的是荆州“10·24”事件中长江大学3名大学生因勇救落水儿童而遇难后,打捞公司有偿打捞尸体并现场索价的丑恶行为。
  19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对《挟尸要价》一图提出质疑,李玉泉认为“这是一张误读、从而对人们产生误导的一幅照片”,并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挟尸要价》一图中“白衣老人”王守海的动作是否在挟尸要价,并质疑王守海当时说过的话,是否跟张轶给《挟尸要价》一图标注的说明一致。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8/23/c_12472162.htm
 挥手的动作,是要价还是指挥船靠岸?
  《挟尸要价》一图中牵着尸体的“白衣老人”王守海,现住在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三八村,与“10·24”事件的发生地荆州市宝塔湾仅一江之隔。
  今年71岁的王守海,已经成为当地的“名人”。自去年10月24日到宝塔湾打捞3个遇难大学生尸体后,到药店买药时,店主对他说:“你现在成名人了啊,电视台都在放你,说你不给钱就不给人。”他远在武汉的儿子也给他打电话问:“爸,你怎么成反面典型了呢?”
  “这个事情不是这样子的,打捞过程中我根本没有谈价格,更没有挟尸要价,我挥手的动作是指挥船靠岸。”2010年8月21日,王守海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2009年10月24日下午,王守海正在一条巷子里打牌时,接到了同村人陈兴(音)的电话,“陈兴说宝塔湾出事了,让我多带一些钩子过去。”
  王守海称,只要陈兴给他打电话出事儿了,他就知道是有人淹死了,要他去打捞尸体。
  王守海介绍,这活儿他“干了一辈子”。以前是他和同村的渔民驾船去捞尸体,捞上来后死者家属给点劳务费。可六七年前,同村的陈波“见这里面有油水可捞就插了进来,还到工商局办了个手续”。
  据当地的知情人士介绍,陈波虽然注册了公司,但一没有人,二没有船,有事的时候主要就是找王守海等三八村的渔民去干。一般是陈波给住在三八村的哥哥陈兴打电话,陈兴再给王守海等人打电话。长期以来形成的规矩是,王守海等人“每捞到一具尸体得200块钱,没捞到的话就得几十块钱,打捞时间长的话给他们一份盒饭吃”。
24日下午,接到陈兴的电话后,王守海带上以前用于捕捉大型鱼类、现在专捞尸体的“滚钩”,从长江南岸上船赶赴对岸的宝塔湾,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同村4位渔民。

  据2009年11月7日荆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对“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中“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调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10·24”调查情况的通报》)显示,14时20分左右,“10·24”事件发生。大约15时,陈波接到宝塔河“蓝色家园”旁停车场内一小卖部女店主电话说宝塔河这里可能出了事。约15时40分,两艘打捞船到达现场。

  “到了以后我就问岸上的人落水的位置在哪里,然后就往水里撒钩。”王守海称他撒下第一钩就捞住了一个,并很快就将尸体放到了岸上。

  整理完滚钩后,王守海又继续撒钩,一段时间后捞到了第二个。“钩子钩住了尸体的上衣,我让王文柱在尸体的手上用绳子打了个结,因为再落下去就不好捞了。”王守海说。

  《挟尸要价》一图拍摄的正是王守海打捞第二具尸体时的场景。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大赛中,《挟尸要价》一图标注的说明是“‘……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王守海站在船头,一只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水中,系着一具英雄的遗体。”

  但王守海称自己从未说过这样的话,“我当时挥手的动作是指挥船尾掌舵人将船靠岸,我当时挥手时说的是‘朝垄靠,朝垄靠’。”王守海说。

  “我只管捞人,捞上来一个事后从老板那里得200块钱,一具尸体多少钱,我不管这个事。”王守海说。

  王守海站在船头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当时他到底说了什么?这是《挟尸要价》一图引起争议的焦点。

  2010年8月20日,张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他(王守海)那个摆手动作很快,摆手时说‘我只听老板的,老板说把尸体给了我就给’,这个时候我很快按下快门捕捉船头人的表情。”
张轶称,打捞的全程他都在现场,并且是最后离开的,“我实在不明白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为何在这个时候要出来说这个事情,我想知道他当时是否在现场。”

  李玉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我当时并不在现场,但事后找了很多在现场的人核实。”

  要钱一事确实出现过。王守海称,打捞上第一具尸体并将尸体送到岸上后,陈波对他说,“你们是第一次搞这个事啊”。“他的意思就是钱没有到位。”王守海说。

  但王守海称,当捞到第二具尸体的时候(即《挟尸要价》一图中的尸体——记者注),陈波并没有对他们说什么,“当时岸上好多人,他不敢这样搞,也搞不得,我就挥手指挥圣德义将船往岸上靠。”

  《“10·24”调查情况的通报》这样描述了第二具遗体被打捞出水的过程:“因挨了陈波的训斥,这次王守海手拉着滚钩绳子,王文柱怕遗体滑落,用一米多长的绳子将其遗体手腕固定,圣德义开船。王守海让圣德义慢慢将船开到岸边,不要太快,圣德义就将船绕了一圈。围观群众看到这个状况便起哄,陈波连忙跑下去叫王守海三人把遗体拖到岸边,王守海三人这才将遗体拖到岸边让学生拉上岸。”

  记者拿到的张轶10月24日在事发现场拍摄的74幅照片显示,16时45分第二具尸体的头部露出水面,王文柱在尸体的手腕上用绳子打结;16时46分绳子打结完毕;16时50分王守海做出《挟尸要价》一图中的挥手动作,在同一分钟内的另外两张图是王守海挥动的手落下和指向船头;16时51分,船靠岸,岸上的人正将尸体搬到岸上。

  湖北楚韵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德江对此分析认为:“《挟尸要价》一图是对王守海用手指向岸边,指挥驾船人将船靠岸这一完整动作的分解。如果是挟尸要价的话,船能在一分钟之后就靠岸吗?”

  “我只管做事,人捞上来了就拉到岸边上来。当时我就只指挥船靠岸,就是这么个事,后来一发到网上,我跟谁去说?我没办法说。”王守海说。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23/2482850.shtml

组委会:《挟尸要价》情况复杂 资料在核实整理中
2010年08月23日 08: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23日电 原定于23日公布的《挟尸要价》调查结果,可能将面临推迟。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今日宣布,基于情况的复杂性,截止目前为止,调查资料还在核实整理中。

  2010年8月18日晚,由人民摄影报承办的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颁奖盛典在青岛隆重举行。当夜,中新社对本次活动报道后,各大媒体相继转载。8月19日,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金镜头”年度杰出新闻作品《挟尸要价》照片的真实性,引起众媒体和网友的高度关注。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对《挟尸要价》一图提出质疑,李玉泉认为“这是一张误读、从而对人们产生误导的一幅照片”,并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双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挟尸要价》一图中“白衣老人”王守海的动作是否在挟尸要价,并质疑王守海当时说过的话,是否跟张轶给《挟尸要价》一图标注的说明一致。8月21日,王守海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这个事情不是这样子的,打捞过程中我根本没有谈价格,更没有挟尸要价,我挥手的动作是指挥船靠岸。”

  对此,图片作者张轶昨日通过人民摄影网做了解释。他发了一组当时的图片,根据照片的拍摄时间,一一对当时的情形予以说明。张轶此前一直用“真真”的化名,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他委托《华商报》并以其记者的身份参赛,在评奖现场,评委们向他求证该图片的真实性,并对《挟尸要价》给予肯定;颁奖时,在多位老师的鼓励下,他首次用了“张轶”署名,新华社也发了消息和我领奖时的图片。他透露,消息传到荆州,报社没有问责,但扣了他的工资和年终奖金,他意识到危机来了,想趁春节休假之势来淡化我获奖的影响,但因个人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已离开荆州。他还表示,“金镜头”获得年度大奖,他感到很意外,感谢评委、感谢大家关注《挟尸要价》,他愿说出在拍摄中的所有细节,并积极配合和接受一切调查以还原真相。

  “金镜头”组委会在今天发布的一份“关于《挟尸要价》调查情况进展的说明”中透露,在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调查小组成员未到达荆州之前,组委会就取得了知情人提供的关于《挟尸要价》的相关信息。8月22日凌晨,调查小组奔赴荆州,并于当天到达事发现场,对各位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但是,基于情况的复杂性,截止目前为止,调查资料还在核实整理中。原先媒体报道的组委会将于今天公布的调查结果,可能将推迟公布。

  “金镜头”组委会称,为了给公众一个详细准确的情况说明。调查小组成员将尽快将相关资料提交“金镜头”组委会,经组委会研究后做出结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公布调查情况,希望公众继续关注。

  此外,人民摄影“金镜头”组委会也给出了电话和邮件等联系方式,欢迎知情者举证。 举证电话:13203511556 15536035328 18935156835。 邮箱:ypphoto@163.com
 为何不把遗体拖到船上的两种解读
  《挟尸要价》一图首次刊发在2009年11月3日的《华商报》。据张轶介绍,此图是华商报记者郝建国采访的文字报道的配图。
  在李玉泉发文质疑《挟尸要价》一图系“误读”的次日,郝建国在自己的博客里对李玉泉一文作出了回应,并接受了人民网的采访。
  郝建国对《挟尸要价》图片定格瞬间画面的解释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工罢’,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当时岸上的同学们哭喊着抗议这样的行为,但王守海摆手不动。王守海等人这样侮辱英雄遗体,目的是调动岸上老师和同学们的怜悯、痛心,以及时拿到他们开出的36000元天价捞尸费。”
  据调查,在荆州当地,打捞公司有偿打捞尸体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规则,行情是打捞上来一具尸体12000元,没有打捞上来的话是6000元。据王守海称,在10月24日之前的几天,长江大学也有一个学生游泳时淹死了,也是他们捞的,打捞的价格正是 12000元。
  在“10·24”事件后一个月,陈波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曾说,24日那天我们一过去,长江大学领导就跟我说,“哎,陈总,价格我们也不需要谈,就按照17号那样,按12000块钱一个人给我们捞就完了”。
  对此,陈波称,当时他并不知道溺水身亡的大学生是救人英雄,只是感觉跟以前一样,就是淹死几个人。王守海也称,他们5个渔民从长江南岸到对岸的宝塔湾,过来之后就直接打捞尸体,不知道事先发生了什么事儿,“一个星期后我偶然一次看电视才知道我捞起来的是救人英雄”。
  但张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称,“打捞尸体时郝建国并不在现场,事后我把这个事情向他诉说了一下。因为是突发事件,当时在场的都是荆州当地的媒体记者。”
《挟尸要价》一图经《华商报》首发后,次日《新京报》等全国多家媒体转载,画面上的白衣老者一时为千夫所指。

  事发后曾到荆州采访“挟尸要价”一事的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称,在当地多方调查采访的各种信息显示,老人王守海只是尸体打捞队中的一员,他并没有与校方讨价还价的资格;同时,从照片拍摄来看,打捞船距离岸边已经非常近,当时已没有停下来的必要。

  杨继斌在文中写道:“没有一个当天的学生能够回忆证实,执行打捞任务的捞尸人曾经在那一刻‘手牵绑尸绳与学生谈价钱’。但王守海不知道的是,在他背后沙洲上的阳伞下面,捞尸队老板陈波已经跟长江大学的师生们产生了争执。在最初的4000块钱之后,剩余的32000块钱还没有拿来,陈波不干了,按照‘讲好的规矩’,要拿到现钱才干活儿。看不到钱,陈波给船上的王守海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停下来。在把方招的遗体放到岸边后,王守海们驾船退到了沙洲边上,他们蹲在船上抽烟,等着老板陈波的下一个指示。”

  “打捞工作就此停顿。半个小时后,钱送到了,陈波下令,王守海们再次开始搜寻。5点,‘蓝衣服’何东旭,最后一具遗体,终于被打捞上岸。”

  但郝建国称:“当时两条绳子已固定方招遗体,只需轻轻一提,遗体就到船上了,大学生就是因为这个传出了所谓‘见死不救’。”张轶也称,“可以清晰地看到尸体上面的绳子已经打结了,固定得非常好了,而且船上有两三个人,怎么需要帮助呢?两个人一拉就可以将尸体拉上船了。”

  对此,王守海称渔民每天都要驾船到江上打鱼,“有这样一个忌讳,死人是不能拖到船上的,一般都是直接送到岸上”。

  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对记者称,打捞起第一具尸体后,王守海等人过了大约三十多分钟才开始继续打捞。很多人认为王守海等人是在利用长江大学师生焦急的心理,故意拖延时间挟尸要价。

  对此,王守海称捞尸体用的滚钩非常复杂,“每打捞一具尸体后就需要捋一捋钩子,好几个人一块弄,最快都得半个小时。”
哈哈~~说到底还是陈波老师公司的工作人员,去老师创造财富的啊,纠缠于手势是指挥靠案还是讲价钱,混淆视听啊~~
 张轶称,在捞第二具尸体时,“开始钩子已经把尸体勾住了,但是钱没有到位,他们不敢把尸体提起来,陈波在岸上打电话指挥他们。”

  对此,王守海称:“他这么说不对,因为本来就不是我来讲钱的,我只是一个打工的,长江大学总共给了陈波36000元,当天我捞起了两个人,只拿到了530块钱,其余的钱都是老板的。我们不管钱的事情,只管捞尸体,捞完后老板会按照以前的规矩给我们钱,我没有资格去谈钱。”

  一位参与打捞的渔民称他们也对陈波的做法感到不满意,但“又能怎么搞呢,我们自己也不敢私下去捞尸体”。

  据一位知情人称,一次几位渔民没有通知陈波就私自打捞尸体,并将拿到的钱按人头分了,事后陈波知道后,一个电话打过去,钱就得重新分配。

  宝塔湾游泳队某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江对面的渔船一来,肯定是要钱的,他们来不是来救人,是来‘捞人’,他们只捞死人。”

  因为游泳队救助落水的人,还曾遭到了打捞公司的威胁,打捞公司的老板曾对他们说:“你妈的坏老子好事!”
获奖照片发表时图片说明有误
  据了解,去年“10·24”事件发生时,张轶供职于荆州当地的一家媒体。张轶称,从现场回来后,就将图片传到了报社图片库,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压了一个星期没有刊发。后来华商报记者郝建国到荆州采访时,与他交流了一下,张轶就将在现场拍摄的图片传给了《华商报》。
  2009年11月3日,《华商报》刊发了张轶拍摄的《挟尸要价》一图。但记者注意到,在刊发该图时的图片说明是“打捞船赶到后,船主陈某(船头着白色衬衫者)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取更高的打捞费”。拍摄者署名为“真真”。
  张轶拍摄的图片为何署名“真真”呢?张轶对此解释是,“当时我不在荆州,我是通过一个朋友把照片传给他们(《华商报》)的,有大量的图片,我看到他们发表后把名字搞错了,我立即与他们交涉,又把名字改过来了。”
  此外,《挟尸要价》图片说明中称“船头着白色衬衫者”为陈某,但实际上此人是王守海。
  该图刊发时的图片说明是否为张轶本人所拟呢?华商报摄影部主任蔡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出示了当时和图片一起收到的说明文字——“16时50分46秒: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捞尸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并说老板要钱,他们要烟抽要酒喝,是常理。”
  蔡勇称:“第一次是作为配图发的,人名有误,将王守海误写成‘陈某’,很快我们给予更正。”
  记者对比发现,《华商报》刊发此图时的照片,与获“金镜头”奖时标注的图片说明并不一致。
获奖时的图片说明是:“‘……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王守海站在船头,一只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水中,系着一具英雄的遗体。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湖北荆州市郊长江宝塔湾两名游玩的小孩落水,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的9名大学生跳入江中手拉手施救,两名儿童得救,但救人的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被卷入长江的暗流中。”

  据蔡勇介绍,《挟尸要价》一图是由《华商报》推荐参赛的,对于前后两次图片说明不一致的情况,蔡勇的解释是,“因为这是一次配图,作为单幅推荐就根据作者的直接口述,撰写图片说明,并由作者认可后,与图片一并发给《人民摄影报》。”

  但张轶称:“那个(获奖时的)图片说明是我后来自己写的,开始出现了问题,我就怕后来出现麻烦,所以我就把图片说明写得详细一些。”

  至于获奖时图片说明中出现的直接引语“……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张轶坦承自己并无原始录音,是依据采访时听到的说法整理的。

  张轶说照片刊发后,他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并因此离开荆州到湖南一家媒体工作,“对于这张照片,我问心无愧,也认为是经得起考验的,我只是要把我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展现给了读者。这张图片在公示期间就有人提出过质疑,评委会的领导做过认真调查,没有调查不可能轻率地就把奖颁给我。”
称自己问心无愧的还有王守海,但他说一直不理解为何此次捞人会引来如此多的指责和愤怒。

  正在搜集材料,准备为王守海提起公益诉讼的彭德江称,“在惩恶扬善的过程中,不应该把这个无辜的渔民伤害得这么深。他只是按照惯例去捞人,即便真存在挟尸要价的事,也不能说是这个老人挟尸要价了,但现在受指责的都是他,他的名誉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8月20日,王守海与彭德江签订了委托代理合同,委托彭德江全权代理他的名誉权损害赔偿一案。

  8月22日下午,《人民摄影报》两位工作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赴湖北荆州调查此事。

  此前,“金镜头”组委会在人民摄影网发布调查声明。声明中称,8月20日,“金镜头”组委会决定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8月23日,组委会将通过人民摄影网向社会公布调查情况。

  本报荆州8月22日电 记者田国垒
陈波为什么能喊出一万二一尸的高价?王出工陈讲价,王就算一个字没说都不能改变陈狭尸讲价的实质!陈为什么能垄断?给了荆州权力部门多少好处?不难想像不牵扯进市一级的领导的话,荆州不会组织反击.
他们要掩盖的,绝不仅仅是狭尸讲价,甚至不仅是有人垄断长江捞尸,而是这个后台的其他更阴暗的...
水很深哪,正主看来不会露面了。
获奖时的图片说明是:“‘……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这个图片说明有什么错?????????????????????????????????

装什么丫挺啊?????????????????????????????

这个白衣老头不一直在表述我只听老板的的吗?
“我只管做事,人捞上来了就拉到岸边上来。当时我就只指挥船靠岸,就是这么个事,后来一发到网上,我跟谁去说?我没办法说。”王守海说。
...很好,他在学雷锋.
...被雇来的杀手说:我只管做事,人来了就一枪干掉,你们找给我钱的人说去
这个白衣老头的自我表述来看
1他为捞师公司工作,不是什么纯渔民
2他捞师,公司给他钱
3那张照片就是他捞师时被照的

记者给这照片定名《侠士要价》是很正确的!!!
图片配词也很正确,又没说这个白衣老头是老板,说的就是他得听老板的,这有什么错?
f22 发表于 2010-8-23 10:00


老头那个指挥靠岸的动作很拉风的啦,因为他指挥的对象似乎是岸上的人,脖子上的筋也很壮观,哈。

拍照的还是傻了点,录像多好啊。
《挟尸要价》调查:细节存争议 造假说无事实根据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23/2483102.shtml

《挟尸要价》调查:细节存争议 造假说无事实根据
2010年08月23日 09: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挟尸要价》真伪之争

  近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公开质疑屡获大奖的新闻摄影作品《挟尸要价》涉嫌作假,把照片中的“牵尸靠岸”误读成“挟尸要价”。而照片的作者否认造假,并公布了全套相关图片。前日,“金镜头”组委会派人赴荆州调查此事。

  在屡获大奖的新闻摄影作品《挟尸要价》被质疑造假之后,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组委会派员赴湖北调查此事。昨晚,记者从参与调查此事的有关人士处获悉,他们已调查了照片中的焦点人物王守海及多名现场目击者,并将尽快公布调查情况。

  据悉,赴湖北调查的为承办“金镜头”赛事的《人民摄影报》的工作人员。昨晚,相关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们于昨天凌晨到达荆州后,很快就投入了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和《挟尸要价》照片中的穿白衣者王守海有过深入交谈,还和长江大学的五六名师生进行了访谈。据王守海称,那张获奖照片定格的前后,他正在和船上自己身后的同伴就捞尸船的动力进行交谈,而并非是在“挟尸要价”,当时的手势也并非是在摆手拒绝上岸,而是指挥船只靠岸。王守海说谈价的事跟他没有关系,是老板的事。另外,调查人员还和当时的目击者、长江大学的五六名师生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些人表示听到了王守海当时是在和同伴交谈,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示没有听到。

  调查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的调查材料显示,尽管对照片的细节存在争议,但“照片存在造假”的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挟尸要价》所表现的基本事实没有问题,但最终结论需要“金镜头”评委会来定。

  昨日,《人民摄影报》的官方网站还公布了《挟尸要价》作者张轶《关于图片真实性的自述》,称自己在事发40分钟后赶到现场,看到江中的捞尸船因没有拿到钱而工罢,船上的人正坐在船头等钱到位。张轶强调,《挟尸要价》图片定格的瞬间是,捞尸者以答应的 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工罢”,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横在水中不动。岸上的同学们见状哭喊成一片,请求尽快救人,但王守海“摆手”表示不同意。 (记者 孙昌銮)
江上黑社会杀人 赚钱
政府后台包庇
不明真相的学生们一个都没发表下看法?
不管怎么说 良心都过不去 王守海是越描越黑!
老WBD,敢做就敢认,吃这碗饭,为你主子两肋插刀的时候到了,不要缩哦……{:qi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