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日本潜艇发展脉络(197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8:27:43


本文简单介绍1970年以来日本潜艇发展的脉络,所以具体参数细节就不给了。

早期发展

先简单提一下1950至1960年代日本国产潜艇的发展。二战之後,日本重建潜艇部队的第一步是1955年建成服役丶1100吨的的亲潮号(SS-511),基本上是二战型潜艇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用於技术测试。在1962年,日本又完成两艘750吨的早潮级(SS-521丶522)近岸潜艇,并且编成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第一潜水艇队。在1963年又有两艘小幅修改後的夏潮级潜舰(SS-523丶524)成军。

无论亲潮号丶早潮级都是近岸潜艇。由於日本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丶西方最靠近海参崴的据点。因此。作为防堵苏联庞大潜艇部队进入太平洋的第一线,自然成为冷战时代,日本基於美国反潜体系之下的战略目标。为此,早期日本建造的几艘近岸型潜艇就不再适用,接下来建造的就是大型化的猎杀潜艇(SSK)。

「猎杀潜艇」是1950年代美国为了防堵苏联潜艇而提的概念。由於预测苏联已经从纳粹取得了XXI潜艇以及华尔特封闭循环涡轮等超时代技术,并准备以苏联庞大的工业力量大批建造,西方预测万一「大西洋战争」再度爆发,情势将远比纳粹海狼逞威的时代更加严重。在核潜艇尚未普及的时代,美国提出的封堵措施,就是部署一道由柴电潜艇构成的大洋水下侦测网(注意,直到二战,潜艇的主要任务都是猎杀水面船只,而不是对付敌方潜艇),这些柴电潜艇配备二战以後才逐渐普及的大型声纳来监视海洋情况;为此,当时不少美国二战型舰队潜艇都挂上这样的大声纳,成为SSK。

而日本第一种符合美国标准的大型远洋SSK,是1600吨的大潮号(SS-561),1965年服役,采用双壳构造。接着,日本又以大潮号为基础建造四艘1650吨的朝潮级猎杀潜艇(SS-562~565),在1966至1969年服役。

新技术的酝酿

前述日本潜艇的整体构型,依旧是二战时代以来的延续。然而在1960年代,美国率先展开一波潜艇构型的革新风潮,随後也将被西方盟国仿效。在这里要提到两个美国潜艇的型号:第一个是1959年开始服役的鲸须级(Barbel class),美国最後一代SSK,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创泪滴构型丶单轴丶十字尾舵现代化构型的实用化SSK(先前各国一律是二战船型构型,第一艘实验型泪滴潜艇是美国1950年代搞的USS Albacore AGSS-569)。泪滴型是水下高速航行的最佳化流体构型,对降低航行噪音也有诸多好处。「纯正」的泪滴型像一颗炮弹,前半部扩张之後到後部逐渐收缩,从头到尾没有一处的横剖面直径相同;因此,泪滴型船壳的施工相当复杂昂贵。美国洛杉矶级以後的核能潜艇,为了考量经济效益,转而使用折衷的泪滴型,中间的艇体是一大段平行的钢管;这样的阻力与静音性能会略逊於泪滴构型,但施工成本降低幅度十分显着。

然後是1960年服役的实验性核潜白鱼号(USS Tullibee SSN-597),除了泪滴外型之外,另拥有几项全世界开创性的特徵:艇首AN/BQQ-1球阵丶被球阵挤到靠近两侧的鱼雷管布置,以及追求安静丶但航速慢到只有15节(水下)的核电推进。从那艘悲剧的长尾鲨号(USS Thresher SSN-593)之後,美国所有SSN都用上了球阵以及侧面鱼雷管的设计。

球型阵的好处不消说,首先是艇首声纳涵盖方位的最佳化,然後是最大幅度利用艇首的可用空间,使音鼓尺寸在艇首内部达到极大化,故能使用更低丶传递更远的声频。然而,球阵本身是一个及高难度技术,因为一个球体的施工精确度要求极高,上面还要大量钻孔来放置换能器,是复杂昂贵的代名词;因此,长久以来只有美国核能潜艇使用球阵。球阵另一不适合柴潜的地方在於,它占掉整个艇首,把鱼雷管几到後面,吃掉了艇内更多空间,导致整个艇体大型化,功率需求也跟着增加。

回到日本柴潜的发展。其实日本在1960年代已经知道美国推出了泪滴型,但这毕竟是崭新的设计,为求保险起见,日本当时规划的大潮号与朝潮级还是继续采用传统构造。同时间,防卫厅技研本部(TRDI)便着手研究泪滴构型,当然还有美国的交流。在1967年,第一艘新型猎杀潜艇正式编列预算,这就是划时代的涡潮级。

涡潮级(1971~1978)

1971年到1978年,日本建造了七艘涡潮级SSK。它与先前的几型日本柴潜截然不同,使用的是美国浓厚的优美泪滴型艇壳;最早的几种泪滴型潜艇活像颗炸弹似的,看起来圆滚滚的,无论是美国的飞鱼级(Skipjack  class)还是涡潮级都有这种特色。涡潮级装备了冲电子(Oki Electric)公司开发的ZQQ-1集成式阵列声纳,这是日本第一种大型的集成阵列声纳。虽然不是球阵,但ZQQ-1有一个直径高达3米的圆柱型被动阵列(排了三层换能器单元),占掉整个艇首,所以六个鱼雷管挤到接近艇体两侧中部的位置,这种特徵显然学自白鱼号,在柴电潜艇则是首创。七艘涡潮级前後使用三种ZQQ-1的次型,ZQQ-1/2搭配美制的SQS-4主动声纳,而ZQQ-3则在围壳前方增加一个AN/SQS-36高频主动声纳,用来侦测障碍物或水雷。涡潮级的浮航排水量达1850吨,潜航估计超过2000吨。涡潮级的构型後来仍深深影响汐朝级丶春潮级。在1970年代,唯一能与涡潮级批敌的SSK,大概只有荷兰建造的两艘旗鱼级大型远洋SSK(旗鱼级同样采用类似鲸须级的泪滴型外壳)。涡潮级用NS-63耐压钢板建造,实用潜航深度超过200米,最大推测达300米。最後两艘涡潮级又有一些改进,编制人员从80人降到75人。

汐朝级(1980~1989)







在1975年,海自开始筹画涡潮级的改良型,於是在1980到1989年总共完成10艘汐朝级。汐朝级以後期型涡潮级为基础,加长4米,水下排水量大约2450吨,隔音制震设备显然更好。汐朝级的主机还是跟涡潮级一样,由川崎重工与德国合作;而汐朝级的主要改良,在於火控与声纳设备。

汐朝级的声纳是ZQQ-4,是ZQQ-3的改良型,艇首摆了一个直径3米的圆柱被动阵列,围壳前端加装一个SQS-36高频主动声纳;而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加入一距美国的AN/BQR-15拖曳阵。BQR-15应该是SQR-15的次型,SQR-15是美国海军早期使用的拖曳声纳型号,大概1970年代才推出并测试,1983年10月在北卡罗莱纳外海被苏联K-324核潜艇打断的就是这个型号。SQR-15侦测距离达到第二汇聚区,牛烘烘地超过100千米;这个1980年代初才在美国海军逐渐普及装用的高档反潜监视系统,没几年就提供给日本,足见美日同盟的等级。当然,汐朝级不是一开始就装上BQR-15,直到1987年才陆续加装,拖曳的缆绳就布置在艇壳外部。

此外,汐朝级配备日本第一种潜艇资料系统(Sumbarine Computer Data System),称为ZYQ-1,集成了艇上的声纳与武器系统,将声纳回传的信号自动实施数位化综合处理,产出一个周边态势画面与目标轨迹追踪,投射在显示器上,并且根据目标威胁提出战术建议(接战顺序或目标分配之类),最後将相关参数自动馈入火控系统。这种结合声纳自动追瞄并处理多个目标丶分配攻击任务并导控多枚鱼雷的能力,在1980年代是非常高档的;除了英美先进核能潜艇之外,在柴潜部分,算得出来的只有日本汐朝丶荷兰海象以及卖给台湾的海龙丶英国支持者(它晚了点,1990年代初才真正服役)有同等级的能力,比起其他欧洲外销他国的柴潜如西德209丶法国奥古斯塔(Agosta)高了一个档次。1980年代配备拖曳声纳的柴潜也是屈指可数,基本上就汐朝跟海象;台湾海龙没有,荷兰旗鱼在1990年代更换整套声纳时,才算是拥有了拖曳声纳。当然,ZYQ-1比较复杂庞大,会吃掉350吨的排水量。

汐朝级基本上分为前後两批,前四艘仍使用NS-63钢板制造,後六艘改用NS-80,所以最大实用的潜航深度来到300米,极限深度超过了400米。後六艘还引进更好的自动航行控制装置。武器方面,汐朝的六个鱼雷管比涡潮级接近艇首一些(涡潮级的鱼雷管几乎要摆到艇体中间了),前四艘只能使用鱼雷,後六艘也能发射鱼叉导弹(前四艘後来也追加这个能力)。

整体而言,汐朝级跟英国支持者级类似,具备相当於同时期西方许多核潜才用得上的同等级货色(构型丶声纳丶火控),只是换了一个柴油引擎而已。对於战略上需要远洋作战丶远距监控的日本海自,这样的高档猎杀潜艇才够用。

春潮级(1990~1997)





1990年代推出的春潮级基本上又是汐朝级的放大版,还是那种泪滴型船壳。春潮级直径增加一些,艇体延长1m,水下排水量来到了2700吨,法国红宝石级核潜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光看这就足以注定红宝石的静音性能只能是一场悲剧,哪来地方放足够的减音隔层与基座?)。春潮级多出来的体积与排水量,主要是进一步提升轮机的隔音制震设施,并且在艇壳外敷设消音瓦。春潮级混用NS-90与NS-110钢板制造,最大深度可能来到500米。春潮换了功率更大的新主机,电瓶耐力也延长,充满电之後,能在水下用20节全速冲刺将近一小时。在1990至1997年,共有7艘春潮级服役。

春潮级的声纳系统是美国休斯(Hough)与日本冲电子(Oki Electric)公司合作的ZQQ-5,一样包含一个艇首的大型圆柱阵列丶主动声纳,ZYQ-1拖曳声纳有了完整的艇体配套设计,平时收在内部(汐朝级只能像当时英国核潜般简单地附在艇外,较容易产生阻力或损坏);而ZQQ5另一个多出来的新东西,是艇体两侧的大型低频听音阵列声纳,整体涵盖面又比汐朝级更好。春潮的火控系统是ZYQ-2,ZYQ-1的发展型。最後一艘春潮级做了一些改良,加装非穿透式的光电桅杆,尔後又改装AIP系统(斯特灵MK-2)进行测试,目前当训练舰。

到今天无疑还是亚洲第一流柴潜的春潮级,已经开始有两艘转成训练潜艇,再过几年就要开始退役,日本人汰换潜艇的速率让人感慨啊!

亲潮级(1998~2008)









春潮级之後就是现在比较为人熟悉的亲潮级。在1998至2008年,总共有11艘亲潮级加入海自潜艇部队。

亲潮级摆脱了将近30年以来,从涡潮级开始的构型,包括泪滴艇壳丶侧置鱼雷管等;个人认为,很大一部份因素是考量柴潜的实际效益,以及经济层面。「泪滴」虽然是潜艇水下航行的最佳化构型,但施工复杂度与成本也高,前面已经叙述过;经常要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潜,值得花钱用昂贵的泪滴型,但是柴潜根本没有这种动力条件,主要的水下航速都是慢速。以空间观之,泪滴从艇首往後扩张,到艇中间很快又往後渐缩;对於体型有限的柴潜,最好当然是能在额定的长宽之内挤出最大的空间(例如212那种短短胖胖的形状),此时纯正泪滴型当然不经济了。再来,过去的涡潮丶汐朝丶春潮都是「双壳」,外壳之内还有一层内壳,艇体中段隆起部位等於是外壳之上的第三层壳;虽然双壳有着预留浮力大丶生存性高的优势,但是造价与空间就牺牲了;而且双壳设计的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间大,需要较多流水开口,虽然涡潮丶汐朝丶春潮都用高工艺水平的狭长线缝状流水开口,减阻力效果看似不错,但终究是一个问题。

基於以上因素,1990年代末期以来,就没看过采用纯正的泪滴构型的新柴潜,西方多数国家都采用单壳主体丶在上层或下层增设部分非耐压区来放置部分设备的复合构型(日本人貌似称为叶卷型)。以亲潮为例,明显是一个较为宽大的单壳主体,上面搭着一层容积不小的倾斜状非耐压区域;所以亲潮表面的流水开口数量也比前面汐朝丶春潮少了许多。亲潮的外观平直,曲线单纯,施工比起过去「每一处直径都不一样」的泪滴型容易;此外,早期据说亲潮这种单纯大倾斜平面,以及内倾的围壳,主要考量就类似雷达隐身飞机,让声纳波反射到其他方位去,不过这种说法先听听就好。总之,比起涡潮丶汐朝丶春潮四平八稳丶优雅流畅的外型,亲潮的外观前卫得多,不过明显更「肥」;亲潮的「肥」反应在排水量,水下一口气达到3500吨。亲潮同样以NS-90混NS-110钢板制造,不过NS-110使用比例更大,最大深度超过500米。

另一大不同就是鱼雷管;过去涡潮丶汐朝丶春潮把鱼雷管摆在两侧,艇首放置大型圆柱声纳。(到目前为止,柴潜里就只有涡潮丶汐朝丶春潮,为了腾空间放大型声纳,把鱼雷管挪到後面两侧)可是到了亲潮,鱼雷管又跟其他国家柴潜一样,回到了艇首。这或许也是一种经济考量,鱼雷管前移,更有效利用首部,後面腾出的空间也比较多。不过由於舰型不同,亲潮的艇首比较肥,可用空间大於过去的涡潮丶汐朝丶春潮。亲潮的六门鱼雷管设在艇首上部,艇首下部放置声纳;从外观上,可以看到一个横向的环形声纳阵列突出了艇首。

亲潮的声纳系统是ZYQ-6,组成部分包括艇首主/被动声纳,ZYQ-1拖曳阵列声纳(後端设备有改进,阵列水声单元则不清楚)以及艇体两侧的大型低频被动阵列。Norman Friedman编写的Naval Institute Guide to World Naval Weapon Systems之中记载,亲潮的侧面阵是三元子阵式,类似美国在1980年代末开发丶用於海狼级的宽孔径阵列(Wide Aperture Array,WAA),所以他推测亲潮的这个阵列也是美日技术合作的结果。亲潮的作战系统是ZYQ-3,一次能导控六枚鱼雷接战。最後四艘亲潮级的战斗系统经过改良,使用商规计算机架构来取代过去的军规旧系统,计算能量大增;而最後三艘亲潮还加装了海上自卫队在1990年代建置的海幕指挥管制系统(MOF)的终端机,能直接与其他舰艇或自卫队高层幕僚进行广泛的数位传输。

在火控丶声纳丶鱼雷方面,日本是美国头等盟国,可以获得令人眼红的高档次技术转移。无论声纳或火控也好,日本一开始固然可以从美国获得许多东西,但是日本本身基础研究与工艺的底子也很好,摸久了这些系统都能独当一面,自己继续开发;就像日本当年买进了宙斯盾,现在已经可以独自开发了开放架构的先进作战系统给日向级与19DD驱逐舰使用。

虽然跟「前辈们」长得很不一样,但亲潮维持住一个传统──依旧是当代最顶级的远洋猎杀柴潜。同时间等级相近的,就是澳洲柯林斯,同样是满身精密行头的大型远洋猎杀潜艇。英国支持者则在1990年代初成为英国国防预算删减的牺牲品,多年後卖给加拿大,只是不知是保存期间处理不良等原因,这几艘潜艇不仅悲剧还出了人命。

苍龙级(2009~)











目前日本最新柴潜,就是2009年才开始成军服役的苍龙级。苍龙级的线型继续沿用亲潮,外观主要区别包括引进X尾舵,以及类似美国新型核潜在围壳前端的弯角降阻力设计。苍龙级是日本第一个在设计阶段纳入AIP的潜艇,主机是斯特灵MK-3。苍龙的电子与侦测装备也经过进一步改良,战斗系统完全使用开放架构丶最新的商规组件。加了AIP舱段之後,苍龙水下排水量来到了4200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柴潜。

未来新潜艇

虽然苍龙级还是顶尖水平,不过在第一艘下水的2007年,日本已经迫不及待展开更新一代潜艇的计画,主要着重於提高静音能力丶侦测能力与抗冲击能力等,具体技术包括新一代声纳系统(是否与老美交流一下共型阵丶矢量感测技术?待观察)丶新的无轴承推进丶外部加挂的弹性筹载(类似法国的SMX系列潜艇)丶新的鱼雷与反舰导弹等等,并考虑发展燃料电池AIP来取代斯特灵系统,第一艘全新潜艇希望能在2016年服役(所以苍龙只是亲潮之後的过渡型号?)。

目前预估到2025年,最後一艘亲潮退役,海自潜艇部队就全部是AIP潜艇了。

鱼雷

稍微提一下海自的鱼雷。早年海自当然使用美制鱼雷,直到1970丶80年代,老掉牙的电池推进MK-37(或者改进後用热力发动机的NT-37)还用得挺快乐;所以川口大叔笔下沈默的舰队里,美日双方潜艇一个个都在用令人喷饭的MK-37,殊不知同时间老美MK-48系列已经烂大街了……..

1990年代日本的主力鱼雷则是89式,基本上就是MK-48的日本版,1980年代引进设计。当然,89式一开始一定不叫89式,在1989年定型投产以前,它叫做GRX-2。89式应该是MK-48 Mod5,也就是先进能力鱼雷(ADCAP)的日本版,中途线导,终端主/被动寻标,最大速率55节以上,最大射程约50千米。最大攻击深度900米。之後89式有没有跟老美ADCAP一样,在1990年代一个个阶段地不停升级(现在已经是Mod 7),就不清楚了──以日本武器的特性,应该是没有。

有趣的是,日本水面舰324mm轻型鱼雷的资料比较多,外界得知的型号也比较多,基本有追上老美MK-50/54的发展,但鱼雷好像又是89式一路用到今天。或许,没多久会听到更新的型号。当然,如果是ADCAP的能耐,89式应付大多数威胁也足够了。

海自的水下对手

基本上,冷战时代海自跟美国第七舰队的反潜力量,主要是瞄准了苏联太平洋舰队,包括核潜与柴潜。中国虽然也有相当庞大的柴潜部队,但由於技术落後而几乎直接无视;虽然中国随後也造出少量核潜,但美国对这些「从渤海出海在九州就听到」丶「广西出海在西贡就听到」的货色不太放在眼里;更何况中苏1960年就交恶,不再是忠实的盟友,西方在1970年代还想拉拢中国来制衡苏联呢!而韩国在冷战结束之前,基本也没什麽潜艇部队可言,更何况都是盟国。

这个单纯的年代在冷战结束以後打破了,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军事上想要打破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绝对封锁,2000年以後更多新型号潜艇进入服役,活动也日趋积极;韩国则早在1990年代就建立一支拥有9艘209型柴潜丶令人无法忽视的水下兵力,2000年代更买进214型,这些潜艇都是在韩国本土装配,终极目标是建立本国对先进潜艇的技术能力。韩国打算整出9艘214,建立一支18艘潜艇的水下舰队,这规模摆明是跟海自打对台。虽然日韩毕竟还是同一阵营,但随着韩国国力窜起,对於各种新旧问题的摩擦动作越来越硬,使得日本不可能完全不提防。因此,海自面临一个潜在对手质量大福增加的未来。对日本而言,中日问题的深入性与复杂性显然不是过去单纯依附美国对抗苏联集团可比,中国无论在历史议题或地区性摩擦,都是冲着日本而来,也没有搞出核子大战的包袱,这种情况下变数与小规模冲突可能性反而更高。此外,中国在太平洋海岸线更长,完全扼在日本命脉的南方航运线上,这也是日本对於两岸统一至为感冒的主因(美国还有关岛这个前沿,让TG前进台湾也不会太痛)。

以往日本海自长年维持16艘SSK的固定编制,所以每艘服役16年一定从战斗序列退出。但是2004年版的新防卫大纲,貌似取消了这个数量上限,理由当然是要对付质量蒸蒸日上的TG潜艇部队(当然,棒子也是要防一下)。扣掉练习潜艇,计算日本战斗序列的潜艇,包括5艘春潮丶11艘亲潮以及分别在2009丶2010进入战斗序列的两艘苍龙,已经18艘了。如果春潮没有相应地退役,或许海自潜艇部队规模真的要开始扩充了。

本文简单介绍1970年以来日本潜艇发展的脉络,所以具体参数细节就不给了。

早期发展

先简单提一下1950至1960年代日本国产潜艇的发展。二战之後,日本重建潜艇部队的第一步是1955年建成服役丶1100吨的的亲潮号(SS-511),基本上是二战型潜艇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用於技术测试。在1962年,日本又完成两艘750吨的早潮级(SS-521丶522)近岸潜艇,并且编成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第一潜水艇队。在1963年又有两艘小幅修改後的夏潮级潜舰(SS-523丶524)成军。

无论亲潮号丶早潮级都是近岸潜艇。由於日本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丶西方最靠近海参崴的据点。因此。作为防堵苏联庞大潜艇部队进入太平洋的第一线,自然成为冷战时代,日本基於美国反潜体系之下的战略目标。为此,早期日本建造的几艘近岸型潜艇就不再适用,接下来建造的就是大型化的猎杀潜艇(SSK)。

「猎杀潜艇」是1950年代美国为了防堵苏联潜艇而提的概念。由於预测苏联已经从纳粹取得了XXI潜艇以及华尔特封闭循环涡轮等超时代技术,并准备以苏联庞大的工业力量大批建造,西方预测万一「大西洋战争」再度爆发,情势将远比纳粹海狼逞威的时代更加严重。在核潜艇尚未普及的时代,美国提出的封堵措施,就是部署一道由柴电潜艇构成的大洋水下侦测网(注意,直到二战,潜艇的主要任务都是猎杀水面船只,而不是对付敌方潜艇),这些柴电潜艇配备二战以後才逐渐普及的大型声纳来监视海洋情况;为此,当时不少美国二战型舰队潜艇都挂上这样的大声纳,成为SSK。

而日本第一种符合美国标准的大型远洋SSK,是1600吨的大潮号(SS-561),1965年服役,采用双壳构造。接着,日本又以大潮号为基础建造四艘1650吨的朝潮级猎杀潜艇(SS-562~565),在1966至1969年服役。

新技术的酝酿

前述日本潜艇的整体构型,依旧是二战时代以来的延续。然而在1960年代,美国率先展开一波潜艇构型的革新风潮,随後也将被西方盟国仿效。在这里要提到两个美国潜艇的型号:第一个是1959年开始服役的鲸须级(Barbel class),美国最後一代SSK,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开创泪滴构型丶单轴丶十字尾舵现代化构型的实用化SSK(先前各国一律是二战船型构型,第一艘实验型泪滴潜艇是美国1950年代搞的USS Albacore AGSS-569)。泪滴型是水下高速航行的最佳化流体构型,对降低航行噪音也有诸多好处。「纯正」的泪滴型像一颗炮弹,前半部扩张之後到後部逐渐收缩,从头到尾没有一处的横剖面直径相同;因此,泪滴型船壳的施工相当复杂昂贵。美国洛杉矶级以後的核能潜艇,为了考量经济效益,转而使用折衷的泪滴型,中间的艇体是一大段平行的钢管;这样的阻力与静音性能会略逊於泪滴构型,但施工成本降低幅度十分显着。

然後是1960年服役的实验性核潜白鱼号(USS Tullibee SSN-597),除了泪滴外型之外,另拥有几项全世界开创性的特徵:艇首AN/BQQ-1球阵丶被球阵挤到靠近两侧的鱼雷管布置,以及追求安静丶但航速慢到只有15节(水下)的核电推进。从那艘悲剧的长尾鲨号(USS Thresher SSN-593)之後,美国所有SSN都用上了球阵以及侧面鱼雷管的设计。

球型阵的好处不消说,首先是艇首声纳涵盖方位的最佳化,然後是最大幅度利用艇首的可用空间,使音鼓尺寸在艇首内部达到极大化,故能使用更低丶传递更远的声频。然而,球阵本身是一个及高难度技术,因为一个球体的施工精确度要求极高,上面还要大量钻孔来放置换能器,是复杂昂贵的代名词;因此,长久以来只有美国核能潜艇使用球阵。球阵另一不适合柴潜的地方在於,它占掉整个艇首,把鱼雷管几到後面,吃掉了艇内更多空间,导致整个艇体大型化,功率需求也跟着增加。

回到日本柴潜的发展。其实日本在1960年代已经知道美国推出了泪滴型,但这毕竟是崭新的设计,为求保险起见,日本当时规划的大潮号与朝潮级还是继续采用传统构造。同时间,防卫厅技研本部(TRDI)便着手研究泪滴构型,当然还有美国的交流。在1967年,第一艘新型猎杀潜艇正式编列预算,这就是划时代的涡潮级。

涡潮级(1971~1978)

1971年到1978年,日本建造了七艘涡潮级SSK。它与先前的几型日本柴潜截然不同,使用的是美国浓厚的优美泪滴型艇壳;最早的几种泪滴型潜艇活像颗炸弹似的,看起来圆滚滚的,无论是美国的飞鱼级(Skipjack  class)还是涡潮级都有这种特色。涡潮级装备了冲电子(Oki Electric)公司开发的ZQQ-1集成式阵列声纳,这是日本第一种大型的集成阵列声纳。虽然不是球阵,但ZQQ-1有一个直径高达3米的圆柱型被动阵列(排了三层换能器单元),占掉整个艇首,所以六个鱼雷管挤到接近艇体两侧中部的位置,这种特徵显然学自白鱼号,在柴电潜艇则是首创。七艘涡潮级前後使用三种ZQQ-1的次型,ZQQ-1/2搭配美制的SQS-4主动声纳,而ZQQ-3则在围壳前方增加一个AN/SQS-36高频主动声纳,用来侦测障碍物或水雷。涡潮级的浮航排水量达1850吨,潜航估计超过2000吨。涡潮级的构型後来仍深深影响汐朝级丶春潮级。在1970年代,唯一能与涡潮级批敌的SSK,大概只有荷兰建造的两艘旗鱼级大型远洋SSK(旗鱼级同样采用类似鲸须级的泪滴型外壳)。涡潮级用NS-63耐压钢板建造,实用潜航深度超过200米,最大推测达300米。最後两艘涡潮级又有一些改进,编制人员从80人降到75人。

汐朝级(1980~1989)







在1975年,海自开始筹画涡潮级的改良型,於是在1980到1989年总共完成10艘汐朝级。汐朝级以後期型涡潮级为基础,加长4米,水下排水量大约2450吨,隔音制震设备显然更好。汐朝级的主机还是跟涡潮级一样,由川崎重工与德国合作;而汐朝级的主要改良,在於火控与声纳设备。

汐朝级的声纳是ZQQ-4,是ZQQ-3的改良型,艇首摆了一个直径3米的圆柱被动阵列,围壳前端加装一个SQS-36高频主动声纳;而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加入一距美国的AN/BQR-15拖曳阵。BQR-15应该是SQR-15的次型,SQR-15是美国海军早期使用的拖曳声纳型号,大概1970年代才推出并测试,1983年10月在北卡罗莱纳外海被苏联K-324核潜艇打断的就是这个型号。SQR-15侦测距离达到第二汇聚区,牛烘烘地超过100千米;这个1980年代初才在美国海军逐渐普及装用的高档反潜监视系统,没几年就提供给日本,足见美日同盟的等级。当然,汐朝级不是一开始就装上BQR-15,直到1987年才陆续加装,拖曳的缆绳就布置在艇壳外部。

此外,汐朝级配备日本第一种潜艇资料系统(Sumbarine Computer Data System),称为ZYQ-1,集成了艇上的声纳与武器系统,将声纳回传的信号自动实施数位化综合处理,产出一个周边态势画面与目标轨迹追踪,投射在显示器上,并且根据目标威胁提出战术建议(接战顺序或目标分配之类),最後将相关参数自动馈入火控系统。这种结合声纳自动追瞄并处理多个目标丶分配攻击任务并导控多枚鱼雷的能力,在1980年代是非常高档的;除了英美先进核能潜艇之外,在柴潜部分,算得出来的只有日本汐朝丶荷兰海象以及卖给台湾的海龙丶英国支持者(它晚了点,1990年代初才真正服役)有同等级的能力,比起其他欧洲外销他国的柴潜如西德209丶法国奥古斯塔(Agosta)高了一个档次。1980年代配备拖曳声纳的柴潜也是屈指可数,基本上就汐朝跟海象;台湾海龙没有,荷兰旗鱼在1990年代更换整套声纳时,才算是拥有了拖曳声纳。当然,ZYQ-1比较复杂庞大,会吃掉350吨的排水量。

汐朝级基本上分为前後两批,前四艘仍使用NS-63钢板制造,後六艘改用NS-80,所以最大实用的潜航深度来到300米,极限深度超过了400米。後六艘还引进更好的自动航行控制装置。武器方面,汐朝的六个鱼雷管比涡潮级接近艇首一些(涡潮级的鱼雷管几乎要摆到艇体中间了),前四艘只能使用鱼雷,後六艘也能发射鱼叉导弹(前四艘後来也追加这个能力)。

整体而言,汐朝级跟英国支持者级类似,具备相当於同时期西方许多核潜才用得上的同等级货色(构型丶声纳丶火控),只是换了一个柴油引擎而已。对於战略上需要远洋作战丶远距监控的日本海自,这样的高档猎杀潜艇才够用。

春潮级(1990~1997)





1990年代推出的春潮级基本上又是汐朝级的放大版,还是那种泪滴型船壳。春潮级直径增加一些,艇体延长1m,水下排水量来到了2700吨,法国红宝石级核潜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光看这就足以注定红宝石的静音性能只能是一场悲剧,哪来地方放足够的减音隔层与基座?)。春潮级多出来的体积与排水量,主要是进一步提升轮机的隔音制震设施,并且在艇壳外敷设消音瓦。春潮级混用NS-90与NS-110钢板制造,最大深度可能来到500米。春潮换了功率更大的新主机,电瓶耐力也延长,充满电之後,能在水下用20节全速冲刺将近一小时。在1990至1997年,共有7艘春潮级服役。

春潮级的声纳系统是美国休斯(Hough)与日本冲电子(Oki Electric)公司合作的ZQQ-5,一样包含一个艇首的大型圆柱阵列丶主动声纳,ZYQ-1拖曳声纳有了完整的艇体配套设计,平时收在内部(汐朝级只能像当时英国核潜般简单地附在艇外,较容易产生阻力或损坏);而ZQQ5另一个多出来的新东西,是艇体两侧的大型低频听音阵列声纳,整体涵盖面又比汐朝级更好。春潮的火控系统是ZYQ-2,ZYQ-1的发展型。最後一艘春潮级做了一些改良,加装非穿透式的光电桅杆,尔後又改装AIP系统(斯特灵MK-2)进行测试,目前当训练舰。

到今天无疑还是亚洲第一流柴潜的春潮级,已经开始有两艘转成训练潜艇,再过几年就要开始退役,日本人汰换潜艇的速率让人感慨啊!

亲潮级(1998~2008)









春潮级之後就是现在比较为人熟悉的亲潮级。在1998至2008年,总共有11艘亲潮级加入海自潜艇部队。

亲潮级摆脱了将近30年以来,从涡潮级开始的构型,包括泪滴艇壳丶侧置鱼雷管等;个人认为,很大一部份因素是考量柴潜的实际效益,以及经济层面。「泪滴」虽然是潜艇水下航行的最佳化构型,但施工复杂度与成本也高,前面已经叙述过;经常要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核潜,值得花钱用昂贵的泪滴型,但是柴潜根本没有这种动力条件,主要的水下航速都是慢速。以空间观之,泪滴从艇首往後扩张,到艇中间很快又往後渐缩;对於体型有限的柴潜,最好当然是能在额定的长宽之内挤出最大的空间(例如212那种短短胖胖的形状),此时纯正泪滴型当然不经济了。再来,过去的涡潮丶汐朝丶春潮都是「双壳」,外壳之内还有一层内壳,艇体中段隆起部位等於是外壳之上的第三层壳;虽然双壳有着预留浮力大丶生存性高的优势,但是造价与空间就牺牲了;而且双壳设计的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间大,需要较多流水开口,虽然涡潮丶汐朝丶春潮都用高工艺水平的狭长线缝状流水开口,减阻力效果看似不错,但终究是一个问题。

基於以上因素,1990年代末期以来,就没看过采用纯正的泪滴构型的新柴潜,西方多数国家都采用单壳主体丶在上层或下层增设部分非耐压区来放置部分设备的复合构型(日本人貌似称为叶卷型)。以亲潮为例,明显是一个较为宽大的单壳主体,上面搭着一层容积不小的倾斜状非耐压区域;所以亲潮表面的流水开口数量也比前面汐朝丶春潮少了许多。亲潮的外观平直,曲线单纯,施工比起过去「每一处直径都不一样」的泪滴型容易;此外,早期据说亲潮这种单纯大倾斜平面,以及内倾的围壳,主要考量就类似雷达隐身飞机,让声纳波反射到其他方位去,不过这种说法先听听就好。总之,比起涡潮丶汐朝丶春潮四平八稳丶优雅流畅的外型,亲潮的外观前卫得多,不过明显更「肥」;亲潮的「肥」反应在排水量,水下一口气达到3500吨。亲潮同样以NS-90混NS-110钢板制造,不过NS-110使用比例更大,最大深度超过500米。

另一大不同就是鱼雷管;过去涡潮丶汐朝丶春潮把鱼雷管摆在两侧,艇首放置大型圆柱声纳。(到目前为止,柴潜里就只有涡潮丶汐朝丶春潮,为了腾空间放大型声纳,把鱼雷管挪到後面两侧)可是到了亲潮,鱼雷管又跟其他国家柴潜一样,回到了艇首。这或许也是一种经济考量,鱼雷管前移,更有效利用首部,後面腾出的空间也比较多。不过由於舰型不同,亲潮的艇首比较肥,可用空间大於过去的涡潮丶汐朝丶春潮。亲潮的六门鱼雷管设在艇首上部,艇首下部放置声纳;从外观上,可以看到一个横向的环形声纳阵列突出了艇首。

亲潮的声纳系统是ZYQ-6,组成部分包括艇首主/被动声纳,ZYQ-1拖曳阵列声纳(後端设备有改进,阵列水声单元则不清楚)以及艇体两侧的大型低频被动阵列。Norman Friedman编写的Naval Institute Guide to World Naval Weapon Systems之中记载,亲潮的侧面阵是三元子阵式,类似美国在1980年代末开发丶用於海狼级的宽孔径阵列(Wide Aperture Array,WAA),所以他推测亲潮的这个阵列也是美日技术合作的结果。亲潮的作战系统是ZYQ-3,一次能导控六枚鱼雷接战。最後四艘亲潮级的战斗系统经过改良,使用商规计算机架构来取代过去的军规旧系统,计算能量大增;而最後三艘亲潮还加装了海上自卫队在1990年代建置的海幕指挥管制系统(MOF)的终端机,能直接与其他舰艇或自卫队高层幕僚进行广泛的数位传输。

在火控丶声纳丶鱼雷方面,日本是美国头等盟国,可以获得令人眼红的高档次技术转移。无论声纳或火控也好,日本一开始固然可以从美国获得许多东西,但是日本本身基础研究与工艺的底子也很好,摸久了这些系统都能独当一面,自己继续开发;就像日本当年买进了宙斯盾,现在已经可以独自开发了开放架构的先进作战系统给日向级与19DD驱逐舰使用。

虽然跟「前辈们」长得很不一样,但亲潮维持住一个传统──依旧是当代最顶级的远洋猎杀柴潜。同时间等级相近的,就是澳洲柯林斯,同样是满身精密行头的大型远洋猎杀潜艇。英国支持者则在1990年代初成为英国国防预算删减的牺牲品,多年後卖给加拿大,只是不知是保存期间处理不良等原因,这几艘潜艇不仅悲剧还出了人命。

苍龙级(2009~)











目前日本最新柴潜,就是2009年才开始成军服役的苍龙级。苍龙级的线型继续沿用亲潮,外观主要区别包括引进X尾舵,以及类似美国新型核潜在围壳前端的弯角降阻力设计。苍龙级是日本第一个在设计阶段纳入AIP的潜艇,主机是斯特灵MK-3。苍龙的电子与侦测装备也经过进一步改良,战斗系统完全使用开放架构丶最新的商规组件。加了AIP舱段之後,苍龙水下排水量来到了4200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柴潜。

未来新潜艇

虽然苍龙级还是顶尖水平,不过在第一艘下水的2007年,日本已经迫不及待展开更新一代潜艇的计画,主要着重於提高静音能力丶侦测能力与抗冲击能力等,具体技术包括新一代声纳系统(是否与老美交流一下共型阵丶矢量感测技术?待观察)丶新的无轴承推进丶外部加挂的弹性筹载(类似法国的SMX系列潜艇)丶新的鱼雷与反舰导弹等等,并考虑发展燃料电池AIP来取代斯特灵系统,第一艘全新潜艇希望能在2016年服役(所以苍龙只是亲潮之後的过渡型号?)。

目前预估到2025年,最後一艘亲潮退役,海自潜艇部队就全部是AIP潜艇了。

鱼雷

稍微提一下海自的鱼雷。早年海自当然使用美制鱼雷,直到1970丶80年代,老掉牙的电池推进MK-37(或者改进後用热力发动机的NT-37)还用得挺快乐;所以川口大叔笔下沈默的舰队里,美日双方潜艇一个个都在用令人喷饭的MK-37,殊不知同时间老美MK-48系列已经烂大街了……..

1990年代日本的主力鱼雷则是89式,基本上就是MK-48的日本版,1980年代引进设计。当然,89式一开始一定不叫89式,在1989年定型投产以前,它叫做GRX-2。89式应该是MK-48 Mod5,也就是先进能力鱼雷(ADCAP)的日本版,中途线导,终端主/被动寻标,最大速率55节以上,最大射程约50千米。最大攻击深度900米。之後89式有没有跟老美ADCAP一样,在1990年代一个个阶段地不停升级(现在已经是Mod 7),就不清楚了──以日本武器的特性,应该是没有。

有趣的是,日本水面舰324mm轻型鱼雷的资料比较多,外界得知的型号也比较多,基本有追上老美MK-50/54的发展,但鱼雷好像又是89式一路用到今天。或许,没多久会听到更新的型号。当然,如果是ADCAP的能耐,89式应付大多数威胁也足够了。

海自的水下对手

基本上,冷战时代海自跟美国第七舰队的反潜力量,主要是瞄准了苏联太平洋舰队,包括核潜与柴潜。中国虽然也有相当庞大的柴潜部队,但由於技术落後而几乎直接无视;虽然中国随後也造出少量核潜,但美国对这些「从渤海出海在九州就听到」丶「广西出海在西贡就听到」的货色不太放在眼里;更何况中苏1960年就交恶,不再是忠实的盟友,西方在1970年代还想拉拢中国来制衡苏联呢!而韩国在冷战结束之前,基本也没什麽潜艇部队可言,更何况都是盟国。

这个单纯的年代在冷战结束以後打破了,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军事上想要打破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绝对封锁,2000年以後更多新型号潜艇进入服役,活动也日趋积极;韩国则早在1990年代就建立一支拥有9艘209型柴潜丶令人无法忽视的水下兵力,2000年代更买进214型,这些潜艇都是在韩国本土装配,终极目标是建立本国对先进潜艇的技术能力。韩国打算整出9艘214,建立一支18艘潜艇的水下舰队,这规模摆明是跟海自打对台。虽然日韩毕竟还是同一阵营,但随着韩国国力窜起,对於各种新旧问题的摩擦动作越来越硬,使得日本不可能完全不提防。因此,海自面临一个潜在对手质量大福增加的未来。对日本而言,中日问题的深入性与复杂性显然不是过去单纯依附美国对抗苏联集团可比,中国无论在历史议题或地区性摩擦,都是冲着日本而来,也没有搞出核子大战的包袱,这种情况下变数与小规模冲突可能性反而更高。此外,中国在太平洋海岸线更长,完全扼在日本命脉的南方航运线上,这也是日本对於两岸统一至为感冒的主因(美国还有关岛这个前沿,让TG前进台湾也不会太痛)。

以往日本海自长年维持16艘SSK的固定编制,所以每艘服役16年一定从战斗序列退出。但是2004年版的新防卫大纲,貌似取消了这个数量上限,理由当然是要对付质量蒸蒸日上的TG潜艇部队(当然,棒子也是要防一下)。扣掉练习潜艇,计算日本战斗序列的潜艇,包括5艘春潮丶11艘亲潮以及分别在2009丶2010进入战斗序列的两艘苍龙,已经18艘了。如果春潮没有相应地退役,或许海自潜艇部队规模真的要开始扩充了。
配上全图加细节图,加注解,就是一篇很好的精华帖了。
很不错的资料贴
目前预估到2025年,最後一艘潮退役,海自潜艇部队就全部是AIP潜艇了。

一个小笔误。
个人感觉日本常规潜艇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没有之一[:a12:]
我们的军事杂志和专家对西方的常规潜艇关注较多,而对日本的几型常规潜艇关注却不多:(
小喇叭 发表于 2010-8-19 17:23

本来就是啊!亲潮级没有AIP。
onepiece 发表于 2010-8-19 17:37


    哦。是我错了。日本潜艇退役是按15年左右为周期的。我起初想成春潮老么了。
[:a12:]MS现在新建常规潜艇还使用双壳体的就中国一家了吧
幸亏日本现在不被允许发展核潜艇,不过将来:L
onepiece的文章先顶后看
这个资料好。
日本战后潜艇的确起点很高!
one兄好文
海自反潜和潜艇不错,空军嘛·自己的F2就是杯具
这么看又要高举BKC了。
不知道苍龙和214比 谁更加先进点,我估计还是苍龙
苍龙高级货{:cha:}
呵呵,这个快就出来了啊
日本是研制后,马上装备,然后把用的火热的潜艇封存。 再努力研制新一代。
hannibal005 发表于 2010-8-20 00:36

214跟209档次已经不一样了,209是平价国民车,现在214不仅比较大(潜航大约2000吨),装备也豪华得多,集成声纳也是应有尽有,艇首声纳丶侧面低频阵丶拖曳阵都不缺,还有最大卖点PME燃料电池。论造价,苍龙现在每艘6亿多美元,214的希腊订单也是5亿多美元,都不便宜了。在个别技术上,这两型潜艇应该互有高下。

不过有个重要的先天不同:日本毕竟长年都在搞远洋潜艇,相关设计会比较上手。例如,远洋潜艇从母港到预定巡逻潜伏区的巡航距离较长,因此柴油机推进能力要求较高,以便取得较佳的浮航或通气管航行性能。例如,澳洲柯林斯远洋潜艇有三具主发电机之外,还有一套专门在浮航时为电瓶充电的马达,所以柯林斯可以在充电的同时,用24节的速度高速航行,充电也只需要1小时搞定,比其他型号的潜艇短。而近海柴电潜艇如瑞典或德国的设计,一出港很快就能到潜伏区域,所以需要高速机动部署的时间不长,对柴油推进部分的要求没那麽高。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各子系统功率需求丶耐久需求等方面,远洋潜艇的持续运作要求一定比近海潜艇高。甚至与船型也有关连:近岸潜艇多数时间在极低的潜航速率,船型以这个速率之下的最佳静音化为前提,但考量到战区间往返的远洋潜艇,设计船型就必须考量较高的速度区间。柯林斯完工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设计这艘潜艇的瑞典,通常在搞近岸潜艇,所以船型设计以低速为最佳静音的区间,但是在通气管高速航行(柴油推进)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涡流噪音;这个问题在美国介入修改(包括修改船头丶在围壳前端加装一个弯角等)之後有所改善。

设计远洋潜艇,当然还是美国丶英国丶日本是熟家。所以,苍龙应该还是一种比较好的大型远洋潜艇,毕竟吨位就比214多了一倍。买什麽潜艇,端视买家需求。
风月傲雪 发表于 2010-8-19 17:35


   个人不这么认为,AIP技术方面,日本落后于德国和法国和瑞典,当然他们的类型不同。也不可否认,日本在斯特林发动机上国产化还是很高的。在消音技术上,德国等国家还是占大头的。

日本潜艇突出的是在隐身和潜深上,特别是潜深上。
hannibal005 发表于 2010-8-20 00:36

个人更看好214   苍龙级大致可以看成是亲潮级加斯特林AIP系统(如果个人没有记错,是第二代吧,现在瑞典的都已经或即将用第三代斯特林发动机了)。斯特林发动机存在着噪音较高,而且功率较大的缺点。在就影响了潜艇的隐身能力(包括红外辐射——废水上的)和水下机动性。

N年前接触一二,如果记错了就献丑了 呵呵
资料贴,很精彩啊
小梦 发表于 2010-8-20 07:26
斯特林本身功率及体积相对来说都不大,对于有充裕空间及排水安装减振浮筏的潜艇,它的噪声通常远不如主机噪声,所以不成问题,这也是斯特林机多为大型潜艇使用的原因之一。212的AIP是好,不过代价高,装在大型SSK上的高功率型更是昂贵,且212的燃料电池还比较娇贵。
ss2302 发表于 2010-8-19 21:45
F2有什么悲剧的,只不过产量少,一些暴露的缺点更显得扎眼而已,就飞机本身来讲,是非常不错的,部分机动性甚至超过原型F16。
风月傲雪 发表于 2010-8-19 17:45
核潜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日本民用反应堆虽然比较发达,与高浓度高密度的潜艇用反应堆相比仍有很大的区别,不过日本有搞过核动力货船,说明日本在接近军用级的应用上不成问题。如果想短期搞成,没有美国的深入帮助也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制造技术不成问题,难度主要在设计工作上。


苍龙没什么内容啊?
水下4200吨,靠谱吗?

苍龙没什么内容啊?
水下4200吨,靠谱吗?
onepiece大的科普好文~{:wu:}
很不错的资料贴!
flank1978 发表于 2010-8-20 09:10

日本的核动力设计能力还是很出色的
TOSHIBA,MHI,HITASHI,以及东北大学,文部科学省等科研机关都是不错的
现在MHI也在联合TOSHIBA研制第四代商用压水堆
军用堆是和商用堆有区别
但如果政治上允许的话
JMSDF装备由MHI和KAWASAKI建造的SSN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在船用核动力来说军用的高纯度核燃料的压水堆,不见得妥当,德国还不是有核动力货船。但法国当时搞艇用堆时就碰到了技术瓶颈(个人很怀疑当时说法国没法生产高纯度的核燃料棒,曾经寻求货船上那种低纯度堆,结果没法小型化和提高功率,毕竟核弹的装药比艇用的要高不少)法国的核反应堆和也很厉害,不过日本在西屋占股权比例很大就是
沼泽 发表于 2010-8-20 23:07


    現在的K-15反應爐燃料棒也是用民用核電廠的,法國的技術不簡單....
很是不错的资料~
鬼子的很多潜艇说是退役,其实都是转为预备役,只要战争开始可以马上转入现役。向那些汐朝、涡潮和春潮级都可以马上转现役的。
好文,收藏了,对于日本战后的潜艇发展描述得非常清晰
风月傲雪 发表于 2010-8-19 17:35


    那德国的209呢
汐巢春潮的水平不知道039A达到了没有
日本已经迫不及待展开更新一代潜艇的计画,主要着重於提高静音能力丶侦测能力与抗冲击能力等????
这个有具体资料显示吗?
回复 5# 风月傲雪


    别忘鸟德国佬的燃料电池
rege496ver3 发表于 2010-8-21 09:23

其实,好像是拉去拆了(根据wiki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