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坦克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缺陷(NAAS发表文章草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7:47:4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和牺牲最大的杀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和牺牲最大的杀戮,


冰雪东线产生的忧患



冰雪东线产生的忧患



疯狂的最后挣扎


疯狂的最后挣扎


苏联坦克设计师在战

苏联坦克设计师在战
太水 太定性 太缺少数字 苏联人是干的不错 但绝不能说他们真的比德国人强  :lol
但是在这个总体设计保守的前提下却先后试验和应用了红外瞄准装置、火炮抽烟装置、电驱动和燃气轮机等先进技术,这些德国坦克设计师投入巨大力量所发展的先进技术对战争本身并且没有价值,但是对于战后苏联和北约坦克技术的发展却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_78:}这脸打的
想必李大哥没有列提纲,内容有些散乱,不容易让人抓住中心。。。
T-34是超越时代的坦克,真不知道前苏联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款坦克。
到现在都还有装备中的T-34,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坦克三大性能平衡,可大规模生产,性能还不低
汉斯是被伊万活生生折磨死的!
另:VI号是德国装甲部队最能干活的骡子
renfeng001 发表于 2010-8-14 09:57

……草稿而已,修改完成的不能放到网上。
顶离兄的文章
肯定会有德粉来翻案的
lizyu 发表于 2010-8-14 10:20


    NAAS么,哪天买来学习一下。。。
怎么没有西线的内容
当年看过,十分佩服能够看到那么深。
杂志上还有配图,说明得更加清楚。
pzgr43 发表于 2010-8-14 09:48
……和其他国家土产技术一样“巨大”的价值么?
楼主挺强的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因素没提到,就是战术空军的发展的影响
文章可以精炼点的……当然字多稿费就多嘛
德国本身缺乏坦克设计的经验与对坦克战术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导致早期的Ⅲ、Ⅳ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都存在有一定的缺陷

III/IV号在布局上相当具有前瞻性
5人制车组及电台保证了整车的战斗效率
中型坦克的定位所带来的足够宽敞的车体结构也使得后续在火力及防护上的大幅度升级成为可能
(古德里安跟武器局关于主力突击坦克III号的火炮口径选用之争及后续升级就是个例子)
——虽然这跟“虎”在几个设计阶段时的直线性思维一脉相承
(“虎”在侵苏之前就已基本定型
IV号的大改从1942年3月F2型出来算起)
但正是由于这种留有余裕的前瞻性
使得III/IV号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延长

相比之下
法国的中型及重型坦克(主要是索玛S-35及巴塔耶B-1bis)
虽然在纸面数据上强于前两者不少
但是由落后的设计思维带来的极其不合理的车体布局(狭窄的车体限制了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可能性)及乘员配置(如著名的1.5人47mm炮塔)
导致整车战斗效率低下
基本属于一战坦克的延续及加强版
即使法国本土撑过了二战
后来的坦克也定然不会按照之前的思路来设计

因此
个人认为德国在III/IV号坦克在设计上相较于同时代的装备
比除了T-34及KV系列外的都要先进
只是结合闪击战术更看重的是坦克的机动性而不是火力及防护性
因此看起来其后两项性能不如同时代的很多装备
但是其设计上的前瞻性就在于有着充分升级的空间
在同样底盘上战争初期的装备几乎只有此二者能够不断升级以应对新的威胁
{:wu:}实例少了些, 重复论证多了些, 搬个板凳好好学习
dearwux 发表于 2010-8-14 13:15

……实例确实很少,我当时觉得这个题目的例子杂志上算是臭街了就没再写上,例子上确实比较空。重复论证是指哪些内容?给个例子我参考下以便改正。
回复 21# lizyu


    离大,那个啥,您码的字实在太多了,我看的眼都花了, 我是没水平挑错误的, 细细瞅也有点儿迷糊, 就是感觉 您对德军发展思想路线错误的结论 反复 强调的很多,{:yi:}
dearwux 发表于 2010-8-14 15:01

……这样啊,因为德国坦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都不同也就需要分别去说,况且你说的本来就是主要的题点,内容多应该是正常的。
离大原来还是爬虫党的啊?
还有那个发动机的问题,不过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中称德国没有生产柴油发动机是因为缺乏生产柴油发动机所必须的铝
德国人有依靠质量战胜数量的思想传统,在海军空军建设上都是如此,希望依靠技术更先进而不是数量更多的武器来获得战场优势.在非世界大战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打世界大战就是拼消耗,拼规模.
科金懦夫死鸡 发表于 2010-8-14 09:44
赞同,太水,只能当入门读物,既无针对性的技术对比,又没有数据


回复 26# tomcat650093

因为德国是完美主义,而苏联是实用主义。
德国人肯花费许多资源、时间去制造新的装备,一味追求完美,这也导致德国不能有效的大量生产。
苏联则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任务需求而设计装备,即使有缺陷,但也能令人接受。

回复 26# tomcat650093

因为德国是完美主义,而苏联是实用主义。
德国人肯花费许多资源、时间去制造新的装备,一味追求完美,这也导致德国不能有效的大量生产。
苏联则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任务需求而设计装备,即使有缺陷,但也能令人接受。
T-72M 发表于 2010-8-15 13:26
在二战的陆军主战装备可别扯什么德国质量、苏联数量
德军对苏的质量优势不过是1942年初IV号F2型及III突F型出来算起
到1944年初JS-2形成战斗力为止
两年不到的时间就给捧到天上
我看更多是西线盟军为了突出自己也不赖因此将对手大肆吹捧
要知道在长身管IV号、III突及“虎”在北非战役后期出现在战场上之前可是连“玛蒂尔达”II都可以肆虐德军装甲部队的
回复 29# 万字军骑士

老兄,我是指工艺、治金方面,而非战斗效率

其实在洛林战役中,德军4个装甲旅和11. 装甲师的豹式战车简直是被薛曼打好玩的,德美军战车损失是 220 比 80,平均3辆豹式才击毁1辆薛曼,当时的盟军多半是老鸟,而德军是菜鸟
T-72M 发表于 2010-8-15 14:36
洛林战役德军败北新兵只是一个因素
所谓的旅级编制也只有几十辆坦克
数量劣势、缺乏燃油、情报混乱、地形不利、无制空权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第106装甲旅是由“统帅堂”装甲师残部重组的
经验相当老道
连他们都犯了仰攻及与敌人在城镇中近距离交战(“黑豹”薄弱的侧面暴露无遗)的大忌
更别说第111、112、113几个新手为主的装甲旅
不是钻进对方精心布设的口袋(如勒克莱尔的法军第二装甲师)就是在混战中给敌炮兵莫名其妙地给黑掉了
但要拿除“潘兴”外的美军装备跟“黑豹”比质量
在乘员素质相当且地形公平的情况下
“谢尔曼”跟“黑豹”的交换比能达到1:5(美军自己总结的)就相当了不起了
回复 31# 万字军骑士

德军参与洛林之战的四个旅,
当中有两个旅是毁于美军155mm重炮之手,
当然,盟军是有制空权的。
回复 31# 万字军骑士
雪曼1干豹子5?
wangjqi 发表于 2010-8-15 15:43
可能么?
还有啥是楼主不能写的{:ya:}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8-15 15:09
1:5?那个数据后面很XX地加了一句T34要1:9……来源似乎也不是美军的军内总结
malganis 发表于 2010-8-15 16:43
T-34/76好歹有个“T-34冲击”
“谢尔曼”有什么啊
什么时候对德军形成过一点的质量优势也让对手尊敬一下?
T-72M 发表于 2010-8-15 15:25
106不过是一个战斗群给切断跑路过程中被155集火,112是给法军良好的混合兵力部署打翻的,113光是投入第一天在大雾中的混战就现行了,111是先和美军坦克交战后才开始挨到155mm炮弹,那时不吃炮也是败退的命了
没有装甲和步兵部队的奋战,一个旅都挡不住……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8-15 13:39
看着44年装甲车辆的损失比,似乎西线倒也不怎么赖?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8-15 16:47
指望德国革命战争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