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发动机研制上的误区(完全可以避免的心脏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4:59:36
抛开发动机本身不谈,我来说说我国在发动机研制上一直在犯的错误
   
   1.让发动机迁就飞机,而不是飞机根据发动机。
     像苏25这样经典的攻击机,其发动机本质就是涡喷13的无加力型,这样简单的思路居然在我国  没有。还在为引进乌克兰AI-25发动机犯愁。

  2.盲目引进,重复建设,自找苦吃。
    记得我国在发展10吨级别的直升机时,一直在考虑引进普惠的PT6系列,其实自己的涡轴6经过可靠性增长后完全可以以此基础设计8-9吨的双发直升机。最近新研制的初教7,放着成熟可靠地涡桨9不用,非要再引进一款捷克的发动机,劳民伤财!

  3.为看不为用,盲目追求性能数据。
    当初法国的发动机基础不比我们好,也山寨过,也抄袭过,但是人家把一样东西做好就开花结果了。我们的领导们今天看到这个震撼一下,明天看到那个感慨一下,把战线拉得太长,结果没几样做得好。像当年美国5.5吨级的休伊直升机,其实就是一个鸡壳加一枚涡轴6加一枚涡轴8应急动力,经过长期使用证明了其可靠性。不是很先进,但很好用,也好造。我国为何不能这样想呢。还要上马什么10吨级,又要大肆折腾一番。。。抛开发动机本身不谈,我来说说我国在发动机研制上一直在犯的错误
   
   1.让发动机迁就飞机,而不是飞机根据发动机。
     像苏25这样经典的攻击机,其发动机本质就是涡喷13的无加力型,这样简单的思路居然在我国  没有。还在为引进乌克兰AI-25发动机犯愁。

  2.盲目引进,重复建设,自找苦吃。
    记得我国在发展10吨级别的直升机时,一直在考虑引进普惠的PT6系列,其实自己的涡轴6经过可靠性增长后完全可以以此基础设计8-9吨的双发直升机。最近新研制的初教7,放着成熟可靠地涡桨9不用,非要再引进一款捷克的发动机,劳民伤财!

  3.为看不为用,盲目追求性能数据。
    当初法国的发动机基础不比我们好,也山寨过,也抄袭过,但是人家把一样东西做好就开花结果了。我们的领导们今天看到这个震撼一下,明天看到那个感慨一下,把战线拉得太长,结果没几样做得好。像当年美国5.5吨级的休伊直升机,其实就是一个鸡壳加一枚涡轴6加一枚涡轴8应急动力,经过长期使用证明了其可靠性。不是很先进,但很好用,也好造。我国为何不能这样想呢。还要上马什么10吨级,又要大肆折腾一番。。。
现在有本钱折腾折腾了,各条路多走走,别怕失败
涡桨9{:yi:}已经成熟可靠了?

涡桨9已经成熟可靠了?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10-8-4 18:48



    早10年前就定型不过转技术储备了,其实就是WZ8

不过楼主纯粹瞎掰
涡桨9已经成熟可靠了?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10-8-4 18:48



    早10年前就定型不过转技术储备了,其实就是WZ8

不过楼主纯粹瞎掰
生产饲料加养猪 发表于 2010-8-4 19:47


    涡桨9用在运12F上,卖到南美洲几个国家:D
忽闻大把的给钱不造白不造。人民的血汗钱谁心疼过?打着科技创新的招幡。
xbiz 发表于 2010-8-4 19:58

{:qiliang:}可惜啊,用的是PT6不是WJ9,俺是科普不是摸脸
思路主要错在 发动机军工独搞 还假妈日鬼 保密,就他妈向全中国人民保密 一滩屎 ,苏俄 MD 捂鼻子都不看,什么玩意, 全国所有透平技术资源 本来就不多 ,军内还分几个厂, 赶紧全国联合攻关 ,才有山寨可能,继续公费演戏  死路一条
{:yi:}取各家之长,看一下人家的思路有什么不对么?即规避错误,又迅速提高。
我也非常纳闷,为什么搞飞机那班人老是放着自己成熟的发动机不用,而非要一开始就想用国外的,然后再考虑技术引进…  莫非真的有进口才能有回扣? 搞H6K的时候不是先想到用自己已经出来的WS10A而是去想老旧的D30,搞枭龙时也不先试试WS9的改进版而要搞个RD93,搞武直10一开始就去旨意以民用为借口进口加拿大发动机最终被发现不得不瘦身装回涡轴9,拖延了进度浪费了钱财~ 还有L15开发时为什么不着眼于国内成熟发动机开发而要去想还在纸面上的AL-222-25F?
有成熟可靠的发动机 在哪呀 在学校么 暑假快完吧
TG有多少成熟可靠的发动机?你难道不知道TG的航发研发是靠型号牵引的么 ?
   暑假还没有完?


寿命很短的高耗油量产发动机 还是有的 ,一直在用 几十年 制式生产 保障国防,  唐山大地震 救灾 飞机 遮天蔽日 ,那时候都能保障 战备 何况现在 ,只是在向大国看齐

寿命很短的高耗油量产发动机 还是有的 ,一直在用 几十年 制式生产 保障国防,  唐山大地震 救灾 飞机 遮天蔽日 ,那时候都能保障 战备 何况现在 ,只是在向大国看齐
没有前期的预研,只有盲目的型号。
最大的问题就是:好高婺远,浅尝辄止:
    一开始搞涡扇,就想搞大涡扇WS6,大涡扇研制费用高,跨度大,研制艰难。好不容易搞到了地面连续试车24小时成功,却又眼馋其他的更先进的发动机,把涡扇6给停了。
    其实中国当年搞发动机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从更简单、更基础一点的中小型涡扇搞起,主要作为教练机或攻击机的发动机。在取得经验后再搞大型发动机,这样至少到了80-90年代,会有自己的涡扇发动机。
    当年如果老老实实地搞中小型涡扇,至少后来K8的发动机不用仿制。L15的发动机也会有着落。
回复 15# 海无涯


    也算有历史原因吧.

    第一,当时如果不搞WS6国内新歼击机怎么办?

    另外一点就是把自己的水平看的太高,认为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没几年新中国就能从进口铁钉进步到弄出喷气式发动机,所以认为航空发动机这东西不是什么困难,结果自己的积累不够这一点始终没有认识清楚.

    最关键的是没认清研制规律.研制和给图纸工艺仿制不一样,给图纸工艺仿制的过程中出差错导致试制发动机报废是严重问题,但研制也要求只产一台样机试验并且一次成功,否则下马,这样肯定不利于人在技术上的发挥和探索.

    中国航空史,尤其前苏联的援助开始的现代航空史要好好总结.
我觉得正确的思路是

1.集中引进,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2.一发多型,吃透技术,注重积累。
3.集中力量,科学决策,培养人才。
4.成熟先行,先发后机,发为机纲。
5.预研先行,储备技术,货架模式。
jincen 发表于 2010-8-5 08:26
过激一点了,但基本符合事实!{:3_77:}
以我国目前的实力,确实不应该这样严重。
谁不想升官发财呢
虾扯蛋!
搞H6K的时候不是先想到用自己已经出来的WS10A而是去想老旧的D30
。。。这俩是一回事吗?
搞枭龙时也不先试试WS9的改进版而要搞个RD93
。。。WS9的改进版是啥样?现在都没准信!那FC-1等到现在?而且也装不下!
搞武直10一开始就去旨意以民用为借口进口加拿大发动机最终被发现不得不瘦身装回涡轴9,
。。。因为TG需要用PT6的技术去改进涡轴9
海无涯 发表于 2010-8-5 22:09 小型涡扇的难度一点不比大的小,吃螃蟹从WS6开始是正确的,放弃也是正确的。
samda 发表于 2010-8-5 12:29


    因为是你自己在胡思乱想,所以不用多说!
以后发议论之前,先把一些最起码的问题搞清楚,不要贻笑大方!
pupu 发表于 2010-8-9 17:12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信息只能从报刊、杂志、互联网或电视得到的普通网友来说,多数讨论都是“胡思乱想”,因为没有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如果有真实的资料让我知道在那些项目开发时WS10A、WS9和国产的涡轴发动机真的不能用,那我当然不会在这里提“郁闷”
samda 发表于 2010-8-9 17:58

那就多潜水,少灌水,很简单。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信息只能从报刊、杂志、互联网或电视得到的普通网友来说,多数讨论都是“胡 ...
samda 发表于 2010-8-9 17:58



    很不好意思!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公开的杂志、报章和网络上已经给出过非常详尽的解释,只是你个人视而不见!

   首先回答你H-6K为什么不用FWS-10A而要去用D-30。

   道理很简单,因为H-6K这个型号本来就是为了应急,为了使中国空军拥有一款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以上,可以携带巡航导弹值班作战的型号。而要等待FWS-10的改进型(FWS-10A是无法装置在H-6K上的)搞定,时间进度跟不上。而引进D-30K并非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在经过了详尽的计划安排之后,在确保D-30K大修线已经是我囊中之物的情况下,才做出了这一决定。而且,在FWS-10A之后,国家也的确有发展大涵道比改进型的计划,也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红旗厂的新线!这些早都是网络和杂志刊登过的内容,你不知道吗?

再有,所谓FC-1使用WS-9之说,想一想就知道那是一个天大的笑话!WS-9这个型号从推力而言是个中推,但从本身的重量和尺寸来讲,是跟AL-31F和FWS-10一样的大推。FC-1装置上这个型号,这个飞机还能要吗?报纸和杂志,还有网络上,关于WS-9和RD-93的参数和图片满天飞,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内部通报吗?

况且,引进RD-93本来就是为了重新启动中推而进行的“借尸还魂”。这一点在给刘大响记一大功,也要为贵州省的领导人记一大功。RD-93也好,FWS-13也罢,绝对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手段。之后的FWS-12A和新一代的中推,没有前面的型号铺垫则是不可想象的。

无论D-30K还是RD-93,甚至是AL-31F,都是当年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在财政力量尚不充分,俄人几次出尔反尔,美国和日本全力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全力争取的东西。可以说,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从1990S以后的发展,跟这几个型号是无法分开的。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信息只能从报刊、杂志、互联网或电视得到的普通网友来说,多数讨论都是“胡 ...
samda 发表于 2010-8-9 17:58



    很不好意思!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公开的杂志、报章和网络上已经给出过非常详尽的解释,只是你个人视而不见!

   首先回答你H-6K为什么不用FWS-10A而要去用D-30。

   道理很简单,因为H-6K这个型号本来就是为了应急,为了使中国空军拥有一款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以上,可以携带巡航导弹值班作战的型号。而要等待FWS-10的改进型(FWS-10A是无法装置在H-6K上的)搞定,时间进度跟不上。而引进D-30K并非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在经过了详尽的计划安排之后,在确保D-30K大修线已经是我囊中之物的情况下,才做出了这一决定。而且,在FWS-10A之后,国家也的确有发展大涵道比改进型的计划,也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红旗厂的新线!这些早都是网络和杂志刊登过的内容,你不知道吗?

再有,所谓FC-1使用WS-9之说,想一想就知道那是一个天大的笑话!WS-9这个型号从推力而言是个中推,但从本身的重量和尺寸来讲,是跟AL-31F和FWS-10一样的大推。FC-1装置上这个型号,这个飞机还能要吗?报纸和杂志,还有网络上,关于WS-9和RD-93的参数和图片满天飞,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内部通报吗?

况且,引进RD-93本来就是为了重新启动中推而进行的“借尸还魂”。这一点在给刘大响记一大功,也要为贵州省的领导人记一大功。RD-93也好,FWS-13也罢,绝对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手段。之后的FWS-12A和新一代的中推,没有前面的型号铺垫则是不可想象的。

无论D-30K还是RD-93,甚至是AL-31F,都是当年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在财政力量尚不充分,俄人几次出尔反尔,美国和日本全力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全力争取的东西。可以说,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从1990S以后的发展,跟这几个型号是无法分开的。
认识不到位 思想不统一 措施不得力 关键是学习不认真 办班--“科学发展观”研修班                      :八股一下 哈  :D


回复 27# pupu


    PU大的观点是注重可行性,多条腿走路,且眼光应放长远。进口发动机对我国航发事业也是功不可没。
   在下接受这一观点。
   但保留一个观点,必须快上快用,难度不大,且不能受制于人的的项目应上成熟国产型号,如果发动机有什么缺点,用飞机的设计来克服。比如国产8吨直升机(两台涡轴6改进)、攻击机(涡喷14无加力版本)应该要考虑到。

回复 27# pupu


    PU大的观点是注重可行性,多条腿走路,且眼光应放长远。进口发动机对我国航发事业也是功不可没。
   在下接受这一观点。
   但保留一个观点,必须快上快用,难度不大,且不能受制于人的的项目应上成熟国产型号,如果发动机有什么缺点,用飞机的设计来克服。比如国产8吨直升机(两台涡轴6改进)、攻击机(涡喷14无加力版本)应该要考虑到。
回复 29# nikecross
难度不大的项目肯定意味着性能不会很高,这样做会制约战斗力的!无论如何,首要的是保证飞机的性能!
回复 30# SSJ100


    个人觉得,先解决有无,再考虑性能
而且性能要从多方面评价

1.供给能力(自主供给,数量)
2.保障能力(维护性)
3.战斗能力
nikecross 发表于 2010-8-10 08:46


    这个你找军队去,有本事压着军队买老家伙阿,可能么?
回复 29# nikecross


个人认为哈,如果现有发动机有严重缺点,却要靠飞机设计来克服的话,估计飞机设计出来就毫无新意和性能优势了。  似乎国内新型飞机的设计都是先提出对发动机的要求,再根据要求来研制(或者购买)发动机的。
回复 34# zhystars


    性能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幻影2000用单转子发动机,推重比很差,你能说飞机很差吗?
zhystars 发表于 2010-8-12 01:49


    说反了,发动机不行才要在气动上多玩花样补救,发动机牛逼反倒无需刻意求什么新意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F14和F15。。。气动上基本就2代机技术的大成,三代机流行的翼身融合静不稳之类的都没有应用。。
科学发展观,跨越式发展,一步冲天不好吗,至少还能打打官腔,搞点油水嘛
话分两头说,一方面我同意楼主的观点,有什么发动机就设计什么飞机。秦岭发动机费了那么大劲才仿制成功,眼看飞豹被不成熟J11BS替代,产量也上不去了。其实秦岭发动机完全可以装在单发的强击机上。搞这种强击机比直升机管用。
另一方面,国家现在有钱,确实需要同时多上几个发动机项目,多养几个队伍。否则黎明完了就是黑暗,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TG和苏联都是型号牵引,和MD的技术牵引是不同的,
看看苏联的军机研发情况就知道了,TG由于基础薄弱,所以各种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冷战时东西方的经济体制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中苏不可能以MD的方式去开发军机,LZ的说法只能说是事后诸葛亮
就算采用LZ的观点,TG受困与人力财力科研环境,也难有作为
祸根就是那些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