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黑色幽默不?兵败是因为打枪不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0:43:25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7/19/content_13882057.htm
    近代中国的士兵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于瞄准射击,不甚了了。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

    瞄准射击是步兵进入火器时代的基本要领,可是这个要领,中国人掌握起来,很是费了些功夫。引进洋枪洋炮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问题上,国人一直都相当热心而且积极,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对此也只发出过几声不满的嘟囔,然后就没了下文。闹义和团的时候,我们的大师兄二师兄们,尽管宣称自家可以刀枪不入,但见了洋枪洋炮,也喜欢得不得了。不过,国人,包括那些职业的士兵,对于洋枪洋炮的使用,却一直都不见得高明。19世纪60年代,一个英国军官来访问中国,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有些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上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了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得有限。义和团运动中,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装备很是不错。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戴,挂满了子弹。可是,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由此看来,1万多名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董福祥的军队如此,别的中国军队也差不多。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的表现大家都骂,其实人家毕竟还打了一个多少像点样的仗。而陆军则每仗败北,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守不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随便日本人在哪里登陆。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当年放枪不瞄准的毛病,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进入民国,中国士兵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服装基本上跟德国普鲁士军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军师旅团营连排了,可不瞄准拼命放枪的喜好却依然故我。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说是要再造共和。讨逆军里有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曹锟的第三师、李长泰的第八师,都是北洋军的劲旅,对手张勋只有五千辫子兵。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北京政府顾问莫里循目睹了这场战争,他写道:“我从前住过的房子附近,战火最为炽热。那天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越过北京上空,因为所有的枪几乎都是朝天发射的。攻击的目标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同我的旧居恰好在一条火线上。射击约自清晨五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三时。我的房子后面那条胡同里,大队士兵层层排列,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面发射成百万发子弹。两地距离约一百五十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只是两英里以外无辜的过路人。”最后,这位顾问刻毒地向中国政府建议,说他同意一个美国作家的看法,建议中国军队恢复使用弓箭,这样可以少浪费不少钱,而且还能对叛乱者造成真正的威胁

   中国军队,自开始现代化以来,所要对付的对手,基本上是些拿着冷兵器的叛乱者。双方碰了面,只要一通洋枪猛轰,差不多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可是碰上也使用洋枪洋炮的对手,这套战法就不灵了。问题在于,屡次吃过亏之后,战法并没有多少改善,轮到自己打内战,双方装备处在同样等级,仗也这么打。讨逆之役,双方耗费上千万发弹药,死伤不过几十人。四川军阀开始混战的时候,居然有闲人出来观战,像看戏一样。不过,打着打着,大家逐渐认真起来,终于,枪法有人讲究了,毕竟不像清朝那会儿,对手净是些大刀长矛。洋枪洋炮对着放,成者王侯,甜头不少,所以,在竞争之下,技术自然飞升。到了蒋介石登台的时候,他居然编了本步兵操典之类的东西,重点讲士兵如何使用步枪,从心态、姿势到枪法,尤其强调瞄准射击。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0-07/19/content_13882057.htm
    近代中国的士兵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于瞄准射击,不甚了了。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

    瞄准射击是步兵进入火器时代的基本要领,可是这个要领,中国人掌握起来,很是费了些功夫。引进洋枪洋炮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问题上,国人一直都相当热心而且积极,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对此也只发出过几声不满的嘟囔,然后就没了下文。闹义和团的时候,我们的大师兄二师兄们,尽管宣称自家可以刀枪不入,但见了洋枪洋炮,也喜欢得不得了。不过,国人,包括那些职业的士兵,对于洋枪洋炮的使用,却一直都不见得高明。19世纪60年代,一个英国军官来访问中国,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有些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上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了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得有限。义和团运动中,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装备很是不错。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戴,挂满了子弹。可是,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由此看来,1万多名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董福祥的军队如此,别的中国军队也差不多。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的表现大家都骂,其实人家毕竟还打了一个多少像点样的仗。而陆军则每仗败北,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守不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随便日本人在哪里登陆。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当年放枪不瞄准的毛病,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进入民国,中国士兵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服装基本上跟德国普鲁士军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军师旅团营连排了,可不瞄准拼命放枪的喜好却依然故我。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说是要再造共和。讨逆军里有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曹锟的第三师、李长泰的第八师,都是北洋军的劲旅,对手张勋只有五千辫子兵。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北京政府顾问莫里循目睹了这场战争,他写道:“我从前住过的房子附近,战火最为炽热。那天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越过北京上空,因为所有的枪几乎都是朝天发射的。攻击的目标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同我的旧居恰好在一条火线上。射击约自清晨五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三时。我的房子后面那条胡同里,大队士兵层层排列,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面发射成百万发子弹。两地距离约一百五十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只是两英里以外无辜的过路人。”最后,这位顾问刻毒地向中国政府建议,说他同意一个美国作家的看法,建议中国军队恢复使用弓箭,这样可以少浪费不少钱,而且还能对叛乱者造成真正的威胁

   中国军队,自开始现代化以来,所要对付的对手,基本上是些拿着冷兵器的叛乱者。双方碰了面,只要一通洋枪猛轰,差不多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可是碰上也使用洋枪洋炮的对手,这套战法就不灵了。问题在于,屡次吃过亏之后,战法并没有多少改善,轮到自己打内战,双方装备处在同样等级,仗也这么打。讨逆之役,双方耗费上千万发弹药,死伤不过几十人。四川军阀开始混战的时候,居然有闲人出来观战,像看戏一样。不过,打着打着,大家逐渐认真起来,终于,枪法有人讲究了,毕竟不像清朝那会儿,对手净是些大刀长矛。洋枪洋炮对着放,成者王侯,甜头不少,所以,在竞争之下,技术自然飞升。到了蒋介石登台的时候,他居然编了本步兵操典之类的东西,重点讲士兵如何使用步枪,从心态、姿势到枪法,尤其强调瞄准射击。
还好不会瞄准,否则会死更多人
坐等科普!


现在黑蜀黍打枪不就是...

类似黑鹰坠落那种战斗,换上哪怕是一个营的很一般的正规军,美军伤亡恐怕都要大得多

现在黑蜀黍打枪不就是...

类似黑鹰坠落那种战斗,换上哪怕是一个营的很一般的正规军,美军伤亡恐怕都要大得多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哦


使命召唤里单峰驼们打枪的方式就很有意思,全身藏在桌子后,眼睛也不瞄准,只露出两只手举枪扫射,难怪自动火器时代还会被英军的白刃冲锋打垮

使命召唤里单峰驼们打枪的方式就很有意思,全身藏在桌子后,眼睛也不瞄准,只露出两只手举枪扫射,难怪自动火器时代还会被英军的白刃冲锋打垮
斯诺曾有描述:战局是用银洋决定的,打仗的时候就是朝天放枪(大意)
很早以前在哪个杂志上就看过了 这个说的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思想的问题
小人物甲 发表于 2010-7-26 10:25
游戏里这还不够郁闷么?人家各个都有BOSS光环,根本不瞄准就打得你郁闷。
军阀时期是这个样的,后来北伐军单兵能力稍微正规了一些,战斗力就一下大跃进了。
还真是黑色幽默,到了蒋介石登台后才练习瞄准。


打枪不准是军事训练不足的一个表现,说兵败是因为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缺乏组织和指挥倒还符合逻辑,只归结到打枪不准就过于偏颇了。
   比如说“1万多名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这就不是因为打枪不准,而是缺乏攻坚能力和手段。只有枪的情况下,枪打得再准,也攻不下设防严密的堡垒。一战有那么强力的炮火,壕堑战不一样打成僵局,更何况只有单发的轻兵器。枪法即使不准,如果号令严明,组织有序,排子枪也能弥补枪法不准的缺陷。
   至于“陆军则每仗败北”,“因为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这也恐怕更多是因为指挥不力、不懂战术,火力没有组织,士兵怯战,放完枪就跑,甚至把战场上士兵应该视为生命的武器丢弃得“像山一样”。
   试想一下,假如换成八路军用左手开枪,也是打枪不准的情况,同样的战例会出现什么结果?

打枪不准是军事训练不足的一个表现,说兵败是因为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缺乏组织和指挥倒还符合逻辑,只归结到打枪不准就过于偏颇了。
   比如说“1万多名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这就不是因为打枪不准,而是缺乏攻坚能力和手段。只有枪的情况下,枪打得再准,也攻不下设防严密的堡垒。一战有那么强力的炮火,壕堑战不一样打成僵局,更何况只有单发的轻兵器。枪法即使不准,如果号令严明,组织有序,排子枪也能弥补枪法不准的缺陷。
   至于“陆军则每仗败北”,“因为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这也恐怕更多是因为指挥不力、不懂战术,火力没有组织,士兵怯战,放完枪就跑,甚至把战场上士兵应该视为生命的武器丢弃得“像山一样”。
   试想一下,假如换成八路军用左手开枪,也是打枪不准的情况,同样的战例会出现什么结果?
直皖大战只死了几十人?太少了吧
这是搞哥毛哥灵魂附体了麽?=.=
{:cha:}简直胡扯,,两点一线都不知道 ?智商跟马骝一个样了
听说军阀混战时,老公在战场上单挑,姨太太在后面坐在一起打麻将!
這有一個想打不想打得問題
攻打使館肯定有一大票人在後面拖後腿,榮祿對張懷芝的那句好歹砲聲一響,宮裏聼得見還不夠説明?
再説甘軍基本不能算是正規軍,董一手把持,不好裁撤而已
要說有準頭的,可以查查吳大澂怎麽訓練甲午戰爭北上的湘勇的,還不是慘敗
近代戰爭槍不勝炮,槍准不如炮狠,平壤玄武門上左寶貴的兵被炮打得不能立足的時候,還怎麽瞄準
一開始軍閥之間的關係也好得很,不怎麽動真格,到了輩分比較低的人上了台,就不怎麽留情面了,死的人也多了
alanaegean 发表于 2010-7-27 19:09


    太有可能了,毕竟那会儿军阀头子也是分分合合,指不定哪天反目,姨太太可观不了那些;P
真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