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民族宗教政策应与时俱进 祛除谈教色变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6:42:16
    学者称民族宗教政策应与时俱进 祛除谈教色变心态


2010年06月12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民族宗教政策也应与时俱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7·5’事件对新疆伤害最大的就是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民族团结感情。”喀什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说。  本刊记者在新疆调研期间,正值5月,每年此时新疆都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29年。
                      


  “过去一起耍、一起工作,相互帮忙,感觉很好。”这位维吾尔族干部说,“事件发生后,遇到汉族同志,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愧疚感。”
  根据国内正式定性,2009年的“7·5”事件是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境内外“三股势力”所策划、组织,并被多次强调其实质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
  但“7·5”事件对民族团结造成的伤害已然显现,无论是接触汉族同志还是维吾尔族同志,本刊记者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这一隐痛。
  面对当前局面,一位受访的新疆民族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如果把内部问题处理得好,可以防止被外部力量煽动起大规模的恶性事件。
  在他看来,我国现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新中国初期和上世纪80年代集中制定,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民族宗教政策也应与时俱进。
  他认为,应祛除“谈族色变”、“谈教色变”的心态,民族意识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引导,要将其引导向开放而非狭隘的民族意识,“如果我们不引导,其他人和‘三股势力’就会加以引导。”
  这位专家称,在历代民族政策演变过程中有一教训可为今鉴,“应变过激主要发生在基层,其失误一般是战术性的。而应变过缓则是高层决策中的问题,其失误往往是战略性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高考加分之后
  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为此对少数民族采取了诸多倾斜政策。如为了提升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优惠政策。
  这位民族问题专家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即使相对于汉族稍差,也不影响其就业,但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不再包分配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竞争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就业率远远低于汉族毕业生。
  这一点在新疆便有突出表现,甚至一些维吾尔族老板也不愿招收维吾尔族毕业生。本刊记者在调研中遇到一个极端例子:一位被录取到数学系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只有19分。
  前述专家解释说,由于子女多,少数民族家庭培养大学生更难,按照南疆人均收入,至少十个人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解决好就业,不能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落后现状,反而加重了家庭负担,“不但本人会产生不满情绪,供养他上学的家人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情况如果只是个案,不会产生民族问题。如果是普遍现象,就带来新的民族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也会对汉族产生不满情绪:凭什么汉族就业比较好?”他最担心的是,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整体上相对比汉族大学生差一些,但是在其本民族,仍属精英阶层,“这些精英阶层如果对现实不满,很可能成为‘三股势力’拉拢的主要对象。”
  “靠有限的党政机关岗位解决不了问题。”他建议,应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技能培训,使其就业率大致接近汉族大学生就业率。
  与此同时,高考加分的倾斜政策也让另一端感到不公平,如一些新疆汉族学生的父母认为,自己支援边疆,“献了终身献子孙”。
  “一项好政策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所有老百姓都不满意。”该学者痛惜地说。
  “世袭”的职位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正确的,保持一定的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也是正确的。”这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职位世袭”的现象,比如表现在少数民族的领导班子位置问题上。
  在新疆调研期间,本刊记者接触到了相关案例。自治区某单位,一个书记职位指定属某少数民族。前任离职后,因该民族无合适人选,只好空缺多年,等待一位该民族的中层干部步步升迁才予补缺。其间,即使有其他民族人选适任这一职位,也不能担任。
  某大学需要竞聘一个副校长,也指定属某少数民族。另一少数民族(沿袭父方)的一位中层干部,除了民族成分,能力和资历俱符合要求。为了竞聘,他把民族成分改为母方所属的指定民族。结果,前一民族的干部不满意,认为占了他们的位子,后一民族的人也不满意,认为他不该为了这个位子改变民族成分。最终他没竞聘上。
  “这就是我们民族政策操作上的僵化和不能与时俱进所带来的后果,不但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而且在少数民族之间,也都造成了矛盾。”上述专家认为,更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不再把自己的职务看作是党和政府对自己能力和努力的认可和信任,而是认为自己的位置是本民族的理所应得,进而,“竭尽全力为本民族利益说话,强化某种民族意识,形成小的利益集团。”
  在他看来,现行民族干部选拔方式值得思考,“是不是所有行政一把手都要由少数民族担任?如果汉族能当县长,少数民族当县委书记,不可以吗?我认为完全可以试一试。”
  他强调,民族工作不能不考虑民族的真实心理,“如果不知道他们这么想的,他们也不说心里话,怎么能完善和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怎么能把少数民族干部凝聚到党的事业和旗帜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12/2340318.shtml
    学者称民族宗教政策应与时俱进 祛除谈教色变心态


2010年06月12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民族宗教政策也应与时俱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7·5’事件对新疆伤害最大的就是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民族团结感情。”喀什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说。  本刊记者在新疆调研期间,正值5月,每年此时新疆都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29年。                       

  “过去一起耍、一起工作,相互帮忙,感觉很好。”这位维吾尔族干部说,“事件发生后,遇到汉族同志,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愧疚感。”
  根据国内正式定性,2009年的“7·5”事件是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为境内外“三股势力”所策划、组织,并被多次强调其实质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
  但“7·5”事件对民族团结造成的伤害已然显现,无论是接触汉族同志还是维吾尔族同志,本刊记者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这一隐痛。
  面对当前局面,一位受访的新疆民族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如果把内部问题处理得好,可以防止被外部力量煽动起大规模的恶性事件。
  在他看来,我国现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新中国初期和上世纪80年代集中制定,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民族宗教政策也应与时俱进。
  他认为,应祛除“谈族色变”、“谈教色变”的心态,民族意识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引导,要将其引导向开放而非狭隘的民族意识,“如果我们不引导,其他人和‘三股势力’就会加以引导。”
  这位专家称,在历代民族政策演变过程中有一教训可为今鉴,“应变过激主要发生在基层,其失误一般是战术性的。而应变过缓则是高层决策中的问题,其失误往往是战略性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高考加分之后
  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为此对少数民族采取了诸多倾斜政策。如为了提升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国家出台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优惠政策。
  这位民族问题专家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即使相对于汉族稍差,也不影响其就业,但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不再包分配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竞争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就业率远远低于汉族毕业生。
  这一点在新疆便有突出表现,甚至一些维吾尔族老板也不愿招收维吾尔族毕业生。本刊记者在调研中遇到一个极端例子:一位被录取到数学系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只有19分。
  前述专家解释说,由于子女多,少数民族家庭培养大学生更难,按照南疆人均收入,至少十个人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如果不能解决好就业,不能通过大学教育改变落后现状,反而加重了家庭负担,“不但本人会产生不满情绪,供养他上学的家人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情况如果只是个案,不会产生民族问题。如果是普遍现象,就带来新的民族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也会对汉族产生不满情绪:凭什么汉族就业比较好?”他最担心的是,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整体上相对比汉族大学生差一些,但是在其本民族,仍属精英阶层,“这些精英阶层如果对现实不满,很可能成为‘三股势力’拉拢的主要对象。”
  “靠有限的党政机关岗位解决不了问题。”他建议,应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技能培训,使其就业率大致接近汉族大学生就业率。
  与此同时,高考加分的倾斜政策也让另一端感到不公平,如一些新疆汉族学生的父母认为,自己支援边疆,“献了终身献子孙”。
  “一项好政策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最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所有老百姓都不满意。”该学者痛惜地说。
  “世袭”的职位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正确的,保持一定的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也是正确的。”这位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职位世袭”的现象,比如表现在少数民族的领导班子位置问题上。
  在新疆调研期间,本刊记者接触到了相关案例。自治区某单位,一个书记职位指定属某少数民族。前任离职后,因该民族无合适人选,只好空缺多年,等待一位该民族的中层干部步步升迁才予补缺。其间,即使有其他民族人选适任这一职位,也不能担任。
  某大学需要竞聘一个副校长,也指定属某少数民族。另一少数民族(沿袭父方)的一位中层干部,除了民族成分,能力和资历俱符合要求。为了竞聘,他把民族成分改为母方所属的指定民族。结果,前一民族的干部不满意,认为占了他们的位子,后一民族的人也不满意,认为他不该为了这个位子改变民族成分。最终他没竞聘上。
  “这就是我们民族政策操作上的僵化和不能与时俱进所带来的后果,不但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而且在少数民族之间,也都造成了矛盾。”上述专家认为,更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不再把自己的职务看作是党和政府对自己能力和努力的认可和信任,而是认为自己的位置是本民族的理所应得,进而,“竭尽全力为本民族利益说话,强化某种民族意识,形成小的利益集团。”
  在他看来,现行民族干部选拔方式值得思考,“是不是所有行政一把手都要由少数民族担任?如果汉族能当县长,少数民族当县委书记,不可以吗?我认为完全可以试一试。”
  他强调,民族工作不能不考虑民族的真实心理,“如果不知道他们这么想的,他们也不说心里话,怎么能完善和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怎么能把少数民族干部凝聚到党的事业和旗帜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6-12/2340318.shtml
“大家庭”中的民族教育
  去年,国家教育部门编写了一套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这位民族问题专家举例其中的一本《中华大家庭》,“小学生并没有多少民族意识,但这本书除了题目这句话,全书依然只讲民族自治,详细地在介绍你是什么民族,你的习惯是什么,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本刊记者找到这本教材,编写组由北京学者和教师组成,详细地介绍了56个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民族语言。  这位专家反问:“如果我们过于强化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怎么搞民族团结?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如果找不到,中华大家庭民族团结的基础在哪里?”                       

  他认为,民族团结应该更多地讲56个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上形成的血肉联系,在相互交流中的不断融合。“新疆的汉族没有不喜欢吃馕和烤羊肉的,少数民族也没有一家吃饭不炒菜的。这些文化上自然的相互吸收现象,为什么不能多讲讲?”
  这套教材中还有三段对基督教、YSL教和佛教的介绍,该专家称:“完全是从圣经、古兰经和佛教书籍中摘录下来,不加评点地提供给小学生。”他认为,应该介绍三大宗教是怎么产生的,避免“宣扬宗教思想”。
  这位专家从十几年前即呼吁,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尤其在民族分裂势力活跃的区域更显急迫。“民族意识的强化,必然是公民意识的淡化;没有公民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没有国家意识,也就不可能有爱国主义。”
  他说:“现在要在新疆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要树立一个观念,不管是哪个民族,首先是中国公民,必须尽公民义务。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就是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国家核心利益是什么?国家的统一!”
  不信教的自由权
  一位新疆宗教问题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宗教信仰自由要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也要有保护政策。
  他指出,YSL教在历史上曾经是全民信仰,对于这样的宗教传统,应强调不信教的自由,但这方面尚缺具体操作。
  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期,在新疆一些地区,强迫他人信仰宗教的现象突出,“如果不信教,就是‘三不主义’,不握手、不吃饭、不通婚。”
  本刊记者了解到一个故事:一位维吾尔族县长,在新疆解放后一直坚持无神论,退休后也决定坚持不信教。但当他回到家乡后,受到狂热宗教氛围下对不信教者形成的巨大孤立,他未能坚持三年就在“三不主义”压力下被迫信教。
  这位宗教问题专家介绍,改革开放后,新疆宗教信仰的情绪释放出来,大批群众信教,最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一度被引为宗教政策的成绩。由于缺乏引导,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法宗教活动开始蔓延,干预一些地区基层的行政、司法、婚姻和计划生育的现象。
  正是这时候,中央形成依法治国思路,考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988年至1994年,四部宗教事务法规被制定出来。
  2005年,这位专家和一批新疆学者提出,必须根据现实环境,制订相关实施细则,曾获高层重视,“但五年过去了,依旧未见下文。”
  该专家称,牵扯到敏感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一般不敢轻易去碰,“这使得我们仍然用过去的政策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目前越来越复杂的宗教事务。”
  民族平等的角度
  多位受访的边疆研究专家和当地干部说:一想到新疆民族问题,往往就想到特定少数民族,那么较少考虑生活在同样条件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群众,就可能产生新问题。
  他们认为应全面对待这一事实:新疆虽是维吾尔自治区,但16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生活着13个世居民族、47个其他民族,包括836万汉族群众。
  在他们看来,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还是区域自治。毕竟新中国成立已经超过60年了,在同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少数民族一直受到种种优惠政策照顾,自治区域内汉族群众的利益如何平衡,也应深思。
  受访的民族问题专家说:“我们的民族政策,在保障少数民族发展利益的同时,对于汉族群众和汉族干部同样应该善待厚养。这本身也是一个民族平等的问题。”□
民族大学 民委就是中国最大的分裂组织。
高考中考加分,干部民族优待,少民基本不实行独生子女
种种政策,为中国的分裂创造条件。
  过去在新疆地区,是信教群众压迫不信教群众,政策是照顾宗教,没有顾忌不信教群众的自由。这样一来,社会不可避免被宗教控制,动乱就有了群众基础。
迟早都要入党的,唯物主义的中国何必大谈什么宗教政策呢?
这会tmd知道麻烦了,早干嘛去了,中国早晚亡在这帮废物手里。
对于这种《民族-宗教-政策》的问题,最悲哀的莫过于广大的汉族普通民众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宗教绑架民族 民族绑架政治 政治制造优待,优待强化民族 民族强化宗教
最后一起发力 制造动荡 分裂。
胡乱邦 邓矮子 亚克西
去年,国家教育部门编写了一套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这位民族问题专家举例其中的一本《中华大家庭》,“小学生并没有多少民族意识,但这本书除了题目这句话,全书依然只讲民族自治,详细地在介绍你是什么民族,你的习惯是什么,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原来《中华大家庭是这样写给孩子们看的啊,共产党,你万岁万岁万万岁!
全是ZF自己撮的。
tg最后自己玩完的原因就是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敢负责有魄力的人
优待中危害最大的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汉族人口比例大降,几十年后大家可以看到TG怎么把中国玩残,玩完。
mhzd 发表于 2010-6-13 07:32


    非常赞同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时间:2010年05月27日 09时3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吉林省基层干部 杨子实
http://www.qstheory.cn/lg/ll/201005/t20100527_31236.htm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我国公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出生率已经严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同时,我国人口的性别失衡、老龄化、后备劳动力不足、民族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危及国家安全。

  为妥善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确保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和和谐稳定,我国应尽快实行公民自主生育。为使人口政策不再发生重大失误,还应建立起人口政策随人口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的长效机制。

  一、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较好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就要尊重包括人的生育权和生存权在内的基本权利。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认识人口发展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的持续性。据五普数据,20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22,这将直接导致人口萎缩,后备劳动力资源短缺,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应包括实现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人们生育权的平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使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顺应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顺应国际潮流和国际需求去重新审视人口政策。

  二、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人口发展遵循的自然规律,大致是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即使不进行人为干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逐渐降低,甚至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建设和谐社会,更应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近年我国新生人口性别失衡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这将严重危及未来的社会和谐,应该采取妥善措施加以扭转。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建立党群干群的和谐关系。计划生育借助“一票否决”等强制手段推行,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应该取消计生“一票否决”等一些极端做法,免征社会抚养费,以缓和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也应建立政府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而强制计划生育的政策仍按照计划经济思维,沿用管理型政府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必须对其做出重大改革。

  三、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宪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第三十三条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而现行生育政策中,公民因民族、户籍、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其生育权是不平等的。特别是赋予少数民族特殊优惠的生育政策,事实上造成了对汉族公民的歧视。这是不符合宪法精神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可见,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没有规定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子女。而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在实际执行中,却把“提倡”变成“强制”,执法犯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9条规定:“国家创造条件,保障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实施避孕节育手术,应当保证受术者的安全。”但在执行中,很大程度上存在强迫上环、强迫结扎和强迫孕检的做法。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应尽快废止独生子女政策,禁止强迫上环和强迫结扎等违法行为,使公民真正享有对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权。

  四、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人民的意愿

  近年来,民众对放宽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关计生维权的诉讼案件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3月叶廷芳等29名委员联名提交《计生政策中有关独生子女条例应尽快停止执行》的提案,得到了很多代表的支持。最近,民间人口研究者何亚福、易富贤等在人民网提出的改革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E政案,更是得到了广大网民空前的支持。

  应该看到的是,群众要求放宽生育政策,也并不是想无节制地生育,而仅仅是要争取自主决定生育数量和间隔的权利。据计生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2,公民平均生育意愿也仅为1.73,这已经明显低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确定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的目标,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台鼓励双独家庭生育二胎的政策,也很少有人响应;北京市人口研究所抽取57个社区调查了248个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果双独家庭中六成不想要二胎。由此可以看出,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根本不会出现可怕的生育高峰。

  五、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劳工荒,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表》显示,能够全部招满工的企业只有不足32%。另有32%的企业招到用工量的75%以上,至少有1/3的企业缺工在25%以上。2010年初,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出现“劳工荒”,这种势头必将愈演愈烈,并蔓延全国。而且,外国黑劳工趁机大量涌入,势必对我国的民族结构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放宽生育政策,以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充足的后备劳动力资源。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再生育,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拉动内需,促进保育、教育、医疗、儿童用品等行业的经济增长。

  六、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口要保持不增不减,总和生育率要保持在2.1,这个生育率称为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由于中国存在严重的性别比偏高问题,因此,要维持世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3。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只有1.22,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样低的生育率,严重制约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无异于民族慢性自杀。因此,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保持民族规模、保持综合国力的现实需要。

  国防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比例高和适龄青年逐渐减少,近年全国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征兵难”,而且情况急遽恶化。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控制,几年之后,中国的军人数量和军人素质下降必将危及到国防安全。

  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着严峻的养育风险。独生子女一旦遇到夭折、伤残等意外,对于父母特别是年纪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将构成毁灭性打击。

  由于独生子女与父母分开生活,未来10年,“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可能达到90%以上。而因独生子女意外死亡而造成的绝对“空巢家庭”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2009年中国计生协公布的数据,各级计生协统计上来的“空巢家庭”数字让人吃惊,仅北京就有1111户独生子女夭折家庭,566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加大,又累加放大了政府养老风险。政府对于未来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无论从计划上、资金上、还是服务上,都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把这种本来分散的养老风险全部集中压在政府肩上,也是极不科学,极不理性的。

  有人说:“我将来有养老金,不靠孩子养老。”诚然,一个家庭的老人可以不靠自己的子女来养老,但不容置疑的是,全中国的所有老人却必须靠全中国的所有年轻人来共同养老。

  七、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据2009年统计资料,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38人/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72位,远低于日本(336人/平方公里)、韩国(490人/平方公里)、德国(230人/平方公里)、英国(252人/平方公里)、印度(392人/平方公里)、孟加拉国(1084人/平方公里)等国家。即使仅计算“瑷珲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密度,也仅为299人/平方公里,仍低于日本、韩国、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以色列等34个国家和地区。日、韩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足以证明,人口密度高低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但没有第二个国家实行像中国这样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相反,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还有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都在千方百计地鼓励生育。这不能不引以为鉴。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人口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会日益加大,中国人口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劳务合作。所以,仅依据国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就业等情况来制定人口政策也是不科学的。

  八、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优化人口结构的需要

  独生子女政策推行至今,也导致了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一是造成了空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据统计,2007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到来,届时需要抚养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40-50%。同时,新生人口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生源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已经被迫合并或关闭。

  二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力挤压和农村“一孩半”政策的误导,也造成了严重的新生儿性别比失衡。据本人在东北某乡镇的调查,该乡镇2000-2004年新生1206人,性别差值286个,其中“计划内二胎”出生人口占总新生人口的32.26%,而性别差值却达191个,占总性别差值的66.78%。“计划内二胎”基本上是已生育一个女孩的农民家庭自动获得的二胎指标,这正说明“一孩半”政策的误导作用极其强大!而据2007年2月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我国1996年至2005年出生婴儿的性别比高达127:100。再过十多年,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几千万光棍。

  三是对主体民族汉族实行过严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汉族人口比例急遽下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1至2005年,全国总增加人口中汉族仅占58%,与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90.56%极不相称,这将严重弱化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近年由于“劳工荒”的加剧,外国劳工大量涌入,必将使我国的民族种族构成更加复杂化。而严格限制本国公民生育,把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岗位让给外国人,更是毫无道理的。

  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劳动力短缺、民族失衡等种种危机,将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山西翼城等县市“二孩晚育加间隔”的试点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翼城县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51,远远低于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1-4岁与0岁性别比分别为102.7和106.1,也属于正常范围。可见,全面放开二胎或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既不会导致生育率迅速上升,也有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而要缓解后备劳动力不足问题,可能还需要鼓励生育。

  独生子女政策催生了“四二一”的畸形家庭结构。其中的“一”是孩子,“二”是青壮年夫妇,“四”是四位老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一对青壮年夫妇每天除了紧张工作之外,还要照顾好自己和四老一小一共七个人的生活,显然负荷过重。而当这个家庭的独生子女长大后,一定会面临更重的赡养负担,很可能还要承受“八四二一”家庭结构带给他们的更重的负担。

  九、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

  从教育方面来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古有明训。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容易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形容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已得到民间普遍认同。很多大学、中学教师也认为独生子女普遍有自私、脆弱、奢侈的倾向,很多用人单位已经明确提出不招录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集、期望过高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深受成才问题的困扰。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政策剥夺了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造成人性的变异和人伦的缺失。这也使儿童在兄弟姐妹陪伴中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有损身心健康。

  从优生方面来说,由于现行生育政策过于强调人为的“优生优育”,忽视自然的“优胜劣汰”,也由于多数家庭对“独苗”的过度关注,从而对孕妇饮食起居做出了有违自然的安排,也使出生缺陷率上升。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国每年先天畸形儿和出生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我国目前累计约有3000万个家庭曾经生育过出生缺陷患儿,占到全国家庭总数的1/10。而妇女生育数量过少,也使人们过多选择剖腹产等非正常分娩方式,造成婴儿体质和智力水平的下降。

  从妇女健康方面来说,妇女生育数量过少使剖腹产比例上升,母乳哺育频度降低,哺育时间缩短,也导致妇女内分泌系统紊乱,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发病率上升。

  这些现象也说明,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做的过多,而在“提高人口素质”上做的又过少,亟需做出必要调整。

  十、实行公民自主生育是重建中华民族人文生态的需要

  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子多福、父慈子孝、夫妻和乐、家族荣辱等观念自有其封建局限性,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行人口政策不分良莠地摒弃传统的家庭、伦理及生育观念,已经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的社会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而亲情又包括父母儿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还有与叔、伯、姑、舅、姨之间的亲情,以及由这些关系衍生出的堂兄妹、表兄妹之间的亲情乃至更大范围的亲情。而现在因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堂亲、表亲这些层次都逐渐弱化或者断绝,这种人伦的缺陷必将导致国民精神生态的失衡和破坏。

  对于善恶行为对家庭及后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这对于引导人们尊崇道德、诚信,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人们少生或不生孩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可能惠及子孙还是累及子孙,自然少了很多顾忌,客观上助推了社会风气恶化。所以,有必要放宽生育政策,更新生育观念,对已经破坏的人文生态进行必要的重建。

  结语:最近,我国理论界和民间对生育政策的争论非常激烈,绝大多数学者和广大群众都渴望放宽生育政策。希望中央能够高瞻远瞩,排除干扰,及时调整生育政策,确保国家民族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稳定。

  实行公民自主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国人口的性别失衡、老龄化、后备劳动力不足、民族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危及国家安全。
时间:2010年05月27日 09时3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吉林省基层干部 杨子实
http://www.qstheory.cn/lg/ll/201005/t20100527_31236.htm
胡乱帮亚克西
终于有中央媒体敢说真话了。
中央还是有个别的明白人的,不过没有什么话语权
回复 17# 血花刀剪


+1
共产党员禁止信教,这是必须的。
一个无神论的政党,党员还信教,像什么话?
声音还不够大。
废铁之翼 发表于 2010-6-13 11:25
MSL党员太普遍了。
俺一个虔诚天主教徒的同学(陕西农村的)为了在公务猿群体呆稳,最近也成了GCD一员
反正现在就是个吃饭的身份而已。
马甲1号 发表于 2010-6-13 10:42
XP天尊笑而不语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
新X的汉人回来吧, 让和谐去那里就行了.
下次不能保证没有第二次75的发生,这次可能就到你身上了.

我要是卖房子的人,现在就到新X那里去卖房子, 绝对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