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试飞员到处学习啊!L15看来很重要。有比当年陆军去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42:34
2010年4月14日上午9时15分,年轻的中国空军某飞行团团长王乐,与他的战友李福,穿好了抗荷服,在位于法国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奥朗日115空军基地,登上了法制幻影-2000B多用途战斗机。他俩将分头与法国飞行员同乘战机,在异国36000英尺的高空进行“一对一”的自由空战。

与王乐同架飞机的是法国空军大队长Juss,与李福同机的是法国飞行员Deadly。一切准各就绪,两架飞机准时起飞。

一场空中自由搏击,在没有任何预先协同的情况下展开了。空域中,两架飞机相向靠近,控制战机的Juss迅速把油门推到全加力位置,下降高度进入急俯冲,到达对方下视盲区,欲躲避对方的目视与雷达发现。Juss将飞机拉起. 进入太阳方向。李福所乘战机发现雷达目标丢失后,进入目视搜索,突然一个巨大的黑影从他们的左侧出现,像一条巨鲸跃出海面。由于相距非常近,李福感到从未有过的压迫感,他立刻判断出对方想占居高度优势,前舱飞行员迅速左转,意图置尾,占据主动,但为时已晚,王乐所乘战机构成了射击条件。这个回合,王乐方险胜。

如此完全自主与高度刺激的空中对决,令王乐体验到法国人的自由风格与冒险精神,也体验到异国空军训练难度与强度。落地后,坐在前舱的Juss回头冲者王乐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北京,在空军总部的宾馆里,王乐与记者在交流中深有感触;“走出去,才发现外军的组训模式与训练理念有者鲜明的特点,令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碰撞。此次收获的不仅是阅历,还有开阔的视野与新的感悟。”交谈中,王乐对于大国空军对外交往的话题显得更感兴趣。

“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大国空军,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存在价值,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我们的发展和存在就无从体现,国际交流的模式不仅仅是学习与走访,还要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体现我们的价值,从而提升大国空军的形象。”

正如王乐所说,如令,战略空军的显著特征是外向型与开放型。新时期对空军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环境下实现联合作战的理念,树立大国空军的责任意识,担负更多的国际义务,来协助并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是任何一个大国空军必经之路。如此,我们必须懂得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的意义所在。

作为新一代的战斗机飞行员,有了这次在异国天空的飞行经历,王乐的视野同样变得开阔起来。


开放的基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反复审视那段辉煌的年代。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中国空军发展的每一根脉络都变得清晰明朗。

显然,在中国空军的发展进程中,学习借鉴世界空军强国的经验,在横向的比较中找到差距,找到机遇,不仅有提升技术、战术的价值. 更具有吸收挖掘和固化军种特质的重要忘义。初创时期. 中国空军就在其血液中播下了开放的基因,从此,这种基因在不断传承,为这支年轻空军的成长传递着一种向着更高、更快、更远、更强境界飞翔的意志。

让我们把目光回转到60多年前初创时期的中国空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靠一已之力组建空军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组建初期,对外军事交往. 获取苏联帮助,成为迅速提升、形成空军战斗力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1947年7月中旬,刘少奇率中国代表团正在苏联访问。7月25日,毛泽东给刘少奇并转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到,希望同斯大林交换意见,请苏联为中国空军提供武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在莫斯科,刘少奇向斯大林、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购买飞机和航空装备,并派遣专家帮助中国空军创办航空学校的请求。7月27日,斯大林痛快答应卖给中国飞机,但提出不要在苏联训练飞行员,而是派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航校。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派刘亚楼赴苏联,与苏联空军具体商谈购买飞机、聘请专家和帮助开办航校等事宜。

几天之后,刘亚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第二天,他率代表团赶赴苏联,与苏联国防部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苏联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商谈帮助中国建立空军事宜。经过多次磋商,8月18日,双方签订协议:苏联售给中国434架飞机,派遣878名专家顾问来中国帮助建立6所航校(其中4所歼击航校,两所轰炸航校),1 所修理总厂、6所小型飞机修理厂,以及提供必备的教学器材及书籍资料。

协议在新中国成立5天后生效,10月16日,刘亚楼一行回到北京,自此,组建中国空军的工作全面铺开。

在随后的5年中,中国空军共购买苏联各型飞机4361架。同时,聘请大批苏联专家,包括成建制的苏联空军部队,连同携带的武器装备和中国空军各级机关、部队、航校所需配置的苏联专家达4000余人,开始着手中国空军的前期组建。期间,苏联空军帮助中国空军培训了大量的空地勤人员及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了初创时期中国空军的需要,完成了大批部队组建和战备训练任务。到朝鲜战争结束,中国空军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人、27个师、4000余架各型飞机的强大空军,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苏空军的第三大空军。

战争的结果最有说服力。在朝鲜战争中,空战双方使用了喷气式飞机,与一个老牌的空军强国相比,那些驾驶米格战斗机的志愿军飞行员,是刚刚脱离战壕,不久前手里还拿着步枪手榴弹、文化程度不高的陆军战士。这些陆军战士经过短暂而简陋的培训,就驾驶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冲向蓝天。

历史的硝烟已经弥散,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上空打出的“米格走廊”永远成为辉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军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对外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当成快速有效建立空军、建设空军、发展空军的重要途径。在那个武器装备还非常落后的年代,中国空军果断地打开了通往异国的跨越之门,以引进技术、人才、装备为主要手段,一下飞出地平线。中国空军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空战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势,而是对当时作战样式、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本是一场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战争,变成一场创造奇迹的传奇故事。

毫无疑问,走出国门,引进装备,寻求最佳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途径是促成这支初生的军种战斗力跃升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空军像中国空军这样,从诞生到奔赴战场再到一支军种的崛起,并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当我们透过组建初期中国空军积极对外开放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我们解读出这支军种之所以能够更高更远地飞翔在高远的天空,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当人们还没有完全认清这支年轻的高科技军种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之时,中国空军就以广阔的胸怀与高远的视野,跟随时代变迁的步伐,果断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天空舞台演绎着成长的传奇。

经过初创时期大力度、大手笔的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中国空军军事对外交往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与互动阶段。在此期间,国家的对外交往转变为涉及多国不同层次的对外交往,中国空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总部的指示,以高层互访、援外和外训为主要方式,与第三世界国家展开广泛交流活动。期间,中国空军以真诚的态度和无私的付出,在受援国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他们的普遍赞誉。

此时的中国空军,已经承担了一支军种在国家军事对外交往与合作当中所应承担的使命及重要角色。


一个时代的跨越

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年代。

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爆了世界范围军事领域的革命。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信息化作战模式就让世人领受到新军事变革带来的强劲冲击。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对外军事关系全面发展,大国地位作用已经开始凸现。中国空军建设进入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任何事物的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需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学习先进的机制和体制,需要深层次的技术与人才的交流,更需要以一个开放的思维去消化和吸收已经成熟的成果体系,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空军在转型初期同样如此。

1991年,中国空军第一次歼-10试飞员会议召开,共有来自作战部队和试飞部队的18名飞行精英参加。其中有一名叫徐勇凌的飞行员,强烈渴望能够前往俄罗斯接受试飞员培训。

梦想终于成真。1993年10月24日,徐勇凌与他的同行踏上了前往俄罗斯的征程。

飞机傍晚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向着西北方向飞去,他记得当时的窗外晚霞绚烂无比,就像他心中憧憬的美好未来。机舱里大多是去俄罗斯进行商务活动的官员和商人,他坐在机舱的尾部狭小的空间里,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

到达莫斯科机场已是深夜,出港大厅顶棚是黑压压的钢铁结构,俄罗斯海关生硬的语气还有那种冷冰冰的严格盘查,令他的内心升起一丝压抑感,他有一种预感,等待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是完全严格而陌生的挑战。

果不其然,徐勇凌第一次飞苏-27飞机,就让他领教了俄罗斯人彪悍的作风与过硬的飞行技术。起飞后,他按照国内飞仪表的动作精细柔和地操纵着飞机,没想到后舱的教员突然压杆打在他的大腿内侧,耳机里传来教官的呐喊:you are fighter(你是一个战斗机飞行员)! 在以后的飞行中,他逐渐适应了俄罗斯教官的泼辣风格和高超的驾驶技术,连续过载7g的方块筋斗,载荷把脖子都压弯了,倒飞跃升中,整个人都倒扣过来顶在了座舱盖上,高度100米通场,然后在跑道上空突然做一个筋斗后直接着陆。

这种挑战极限的飞行,在当时国内,徐勇凌想都不敢想。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恐惧飞机。但那种紧张而刺激的生活并未离他而去。有一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1000米,俄罗斯人居然驾机起飞,着陆时已经是夜里,在覆盖着雪的跑道上着陆,他亲眼看见俄罗斯试飞员把一架拉-39飞机开到了跑道外的雪地里去了。然后拖出,第二天继续升空。


在这种异常状态下学习试飞,徐勇凌慢慢开始融合了自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练飞行,一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俄罗斯的试飞技术是世界上顶尖的,他们拥有一流的试飞员和试飞员培训机构。他记得第一堂课是讲述飞机的性能,教官是一位有着丰富试飞经验的教员,曾经参加过无数的风险试飞项目。一上来,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流场压力公式,这个公式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更不要说理解。徐勇凌就先记下来,然后再慢慢消化。

他利用课余时间,把所有笔记重新抄写一遍。在上理论课时,先是在教室里把飞机的座舱图临摹下来,回到宿舍后再将草图变成规整的图纸。直到离开俄罗斯的前一天,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他从俄罗斯带回了整整10大本讲义和200万宇的学习笔记,这份宝贵的资料对他回国后的试飞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已经是国际试飞员的徐勇凌,在谈到那次出国培训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外培训,收获极大。无论是试飞技术还是飞行理论,接受到的全是从未有过的领域。让我深感依托外军技术优势与教育资源培养我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不仅可以快速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且能够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空军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空军属于高技术军种,尖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新的理念和作战样式不断推出,中国空军要实现向大国空军转型,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国际交流与军事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中国空军急需引进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又一次进入务实性对外军事交往的重要阶段,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外训成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发射工程系电力自动化教研室主任程培源,有幸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空军引进第三代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第一批出国参加培训的留学人员之一。

1992年11月8号,两架图-154飞机从北京一军用机场起飞。机内载着150多名从空军院校、基地和科研单位精挑细选出来的导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此行目的是前往俄罗斯进行为期半年的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承担起中国空军经历几十年后,再次引进的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教材编译、理论教学、培训及实际操作等工作。

飞机先降落在位于莫斯科周边的弗拉基米尔市,放下12名学习三坐标雷达专业的技术人员。下午3时,飞机再次起飞,前往圣彼得堡。程培源和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将在俄罗斯防空军培训中心外训楼,接受理论与操作培训。

冬天的圣彼得堡,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那时只有25岁的程培源,还是一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员。他每天踏着厚厚积雪,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

程培源学的是电源专业,上午进行完理论培训,下午就到兵器场地进行实装操作。所学的课程有电设备概述、电源设备原理、配电车设备原理、武器系统战术和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经过5个多月的培训,他们完成了实弹打靶训练,两发两中。至此,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理论与操作能力。

1993年4月,与程培源一起受训回国的另外11名空军导弹学院教员,又马不停蹄赶到刚刚引进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北空导弹某师。他们将承担起中国空军首批新型地空导弹系统引进后,部队使用与维护的理论、操作培训任务。当年8月,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完成交接配发部队,校装、验装、培训,程培源与回国的同事又进入理论与操作的指导。11月,首批4套新引进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圆满完成了驻训打靶任务。

完成任务回到学院,这12名年轻的技术骨干被分流到各专业教研室,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又着手学院教材、资料、图册和学习笔记翻译整理工作,经过两年多努力,1995年3月,空军导弹学院正式出版第三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教材。1995年9月,学院在本科班开设了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专业。经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1996年首批学习新型地空导弹武器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分到一线部队。

这批教员经过国外的系统培训,回国后就像种子一样,不断生根、发芽,壮大。

这段时期,随着军事转型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空军派出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各层次、各类别的专业技术团组往来不断。期间,先后派出 35个团组赴英国、法国、智利、德国、土耳其等国家参观学习。安排航空兵训练、院校教育、空降兵训练、后勤、装备、医学、气象、营建等各类专业团组到国外空军参观学习。

同时,以引进新型武器装备为牵引,中国空军进一步加强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各种配套设施与技术领域的完善与发展。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及工厂等相关单位,把世界空军各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多类别装备研究、生产、维护、保障等体系,中国空军转型与发展在这一时期又一次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回顾这段重要时期,我们清晰看到,在当时,世界空军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理论和军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中国空军与世界强国空军相比,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促进空军的转型建设。

就在这一重要时期,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成为空军转型与发展进程中有力的保障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

屹立世界空军之林

新世纪的中国空军,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在2009年庆祝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活动中,中国空军举办的以“超越、展望、合作”为主题的“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和“空军武器装备展”,让来自30多个国家的空军首脑与代表零距离接触中国空军最新的武器装备,交流各国空军的理念与经验,让世人的眼光为之一亮。人们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空军在大力推进战略转型进程中,在对外军事交往上,又有了更新的理念和思路。

法国1909年成立陆军航空队,1934年改建为空军。一百多年来,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多次局部战争的锻炼和考验。至令,驻扎在海外的空军部队还在执行着各种各样的作战任务,完成战术训练的飞行员随时准备参加战斗。他们的主战飞机幻影-2000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因此,法国空军在培养与训练飞行员的体制、模式及建军理念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8年5月14日,法国中校飞行员瓦伊斯与拉伊尔千里迢迢从法国飞到北京。经过暂短的休息,这两名代表着法国空军飞行较高水平的战斗机大队大队长,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又踏上了开往徐州的列车。

他们是受中国空军邀请来华驻训的,他们将在空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与中国空军飞行员同驾战机,进行特技、编队和战术动作飞行。

5月17日下午2时30分,这两名法国飞行员与中国飞行员一起来到了机场,试装后短暂的座舱实习,他们与中国空军飞行员一起接受指挥员课目下达。

开车,滑行,飞机冲出跑道,飞向天际。

通过这次驻训,两名法国飞行员对中国空军部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体制、训练方式、飞机技术指标及其战术性能均有了解,对中国飞行员的素质和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隔5个月,2008年10月12日,中国空军组成飞行员代表团前往法国驻训,空军某训练基地飞行员于海涛和郭卫东与法国飞行员一同驾幻影-2000B战斗机。此次单机飞行,中国两位飞行员体验到法国空军飞行员自主准备、自主飞行、按实战需要培养飞行员独立决策的能力,为战斗而飞行,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改变飞行状态等特点。这些感受,让中国飞行员对法国空军组织、训练及技战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0年3月21日,法国飞行员屈那和洛尔费兰再次代表法国空军来到中国空军某训练基地驻训。此次,他们与中国飞行员一起,分别同乘中国先进战机,进行一对一空战,体验中国空军主战飞机性能与中国空军的战术训练。

2010年4月14日,中国飞行员王乐和李福,前往法国奥朗日115空军基地,与法国飞行员一起同乘幻影-2000B,同样体验法国空军的“一对一”自由空战模式。

两国空军如此频繁地进行互动交流驻训,显得与以往有所不同。由此令人感到,平等互动式开展与外国空军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成为当今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中又一种主流方式,同时也显现出中国空军走向世界的开放力度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对外军事关系全面发展,中国空军建设进入转型和跨越发展关键时期之后,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的力度越来起大,中国空军在各国空军中的影响与地位也不断提高,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国空军高层领导和军以上领导干部共有600多人次率团出访五大洲近百个国家。近50个国家的空军司令(参谋长)来华访问。通过高层交往,中国空军大力宣传对外政策,巩固和发展与外国空军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了解掌握世界空军的发展动态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趋势,学习外国空军在空军理论、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训练、军队管理等方面的好经验,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活动,赢得世界各国空军的尊重与信赖。

在对外人才培训与交流方面,中国空军连续组织15批690多名师团级一线部队、院校主官,乘空军飞机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20 多个国家考察学习,组织25批19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专家出访。派出400余批近3000人次专业人员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选派400余名军事留学生赴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

同时,空军以更加兼容与开放的姿态,敞开开放之门。近几年,不断开展空军院校对口交流,2003年至 2007年,美国空军学校3批学员分别到空军工程大学、空军航空大学见习交流。巴西空军学院每年均派专机送学员来访。2007年以来,法国空军每年都要派学员到空军航空大学见习。2009年2月,首次邀请英国、德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等5个国家空军主营训练的军官来华授课、座谈交流……

尤其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各国空军纷纷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威胁。中国空军以新的姿态与理念,积极参与多项国际军事行动之中。

2005年至2009年,空军连续参加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特别是“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空军首次成建制派部队携武器装备跨出国门,完成跨国远距离空中转场、空降兵重装空投试用、使用大型运输机广泛实施人员战略机动。

如此大力度、高效率地开展对外军事交往与交流活动,依托各种对外交流活动,起来越多的空军官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与异国军人建立了友谊,加深了了解。通过对外交流,中国空军得以大量借鉴外军经验,不断推进军事准备和空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先进的人才、武器装备不断被吸收,消化,最终转变为空军建设与发展的实效实绩。

同时增进了中国空军与世界各国空军友好合作关系,拓宽了中外空军院校、专业级别、中低层次务实交流的领域. 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传递了我们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理念,有力地将中国空军的影响力播向五湖四海。

这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型,中国空军开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其根本要求,就是把空军锻造成与国际地位相称、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能够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代化空军。

今天的中国空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为中国空军在对外军事变流与合作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给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透过这60多年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的历程,我们看到一支军种从初期与少数国家交流变成涉及五大洲多国家的对外军事交往,从初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如令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透过60多年来中国空军对外交流与合作之路,我们看到一个开放的大国空军已经冲出地平线,翱翔在蓝色的天宇之间。

令天的中国空军已经打开了跨越之门,以大国空军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空军之林。

(《中国空军》杂志2010年6月刊 文/林源)2010年4月14日上午9时15分,年轻的中国空军某飞行团团长王乐,与他的战友李福,穿好了抗荷服,在位于法国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奥朗日115空军基地,登上了法制幻影-2000B多用途战斗机。他俩将分头与法国飞行员同乘战机,在异国36000英尺的高空进行“一对一”的自由空战。

与王乐同架飞机的是法国空军大队长Juss,与李福同机的是法国飞行员Deadly。一切准各就绪,两架飞机准时起飞。

一场空中自由搏击,在没有任何预先协同的情况下展开了。空域中,两架飞机相向靠近,控制战机的Juss迅速把油门推到全加力位置,下降高度进入急俯冲,到达对方下视盲区,欲躲避对方的目视与雷达发现。Juss将飞机拉起. 进入太阳方向。李福所乘战机发现雷达目标丢失后,进入目视搜索,突然一个巨大的黑影从他们的左侧出现,像一条巨鲸跃出海面。由于相距非常近,李福感到从未有过的压迫感,他立刻判断出对方想占居高度优势,前舱飞行员迅速左转,意图置尾,占据主动,但为时已晚,王乐所乘战机构成了射击条件。这个回合,王乐方险胜。

如此完全自主与高度刺激的空中对决,令王乐体验到法国人的自由风格与冒险精神,也体验到异国空军训练难度与强度。落地后,坐在前舱的Juss回头冲者王乐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北京,在空军总部的宾馆里,王乐与记者在交流中深有感触;“走出去,才发现外军的组训模式与训练理念有者鲜明的特点,令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碰撞。此次收获的不仅是阅历,还有开阔的视野与新的感悟。”交谈中,王乐对于大国空军对外交往的话题显得更感兴趣。

“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大国空军,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存在价值,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我们的发展和存在就无从体现,国际交流的模式不仅仅是学习与走访,还要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体现我们的价值,从而提升大国空军的形象。”

正如王乐所说,如令,战略空军的显著特征是外向型与开放型。新时期对空军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环境下实现联合作战的理念,树立大国空军的责任意识,担负更多的国际义务,来协助并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是任何一个大国空军必经之路。如此,我们必须懂得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的意义所在。

作为新一代的战斗机飞行员,有了这次在异国天空的飞行经历,王乐的视野同样变得开阔起来。


开放的基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反复审视那段辉煌的年代。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中国空军发展的每一根脉络都变得清晰明朗。

显然,在中国空军的发展进程中,学习借鉴世界空军强国的经验,在横向的比较中找到差距,找到机遇,不仅有提升技术、战术的价值. 更具有吸收挖掘和固化军种特质的重要忘义。初创时期. 中国空军就在其血液中播下了开放的基因,从此,这种基因在不断传承,为这支年轻空军的成长传递着一种向着更高、更快、更远、更强境界飞翔的意志。

让我们把目光回转到60多年前初创时期的中国空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靠一已之力组建空军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组建初期,对外军事交往. 获取苏联帮助,成为迅速提升、形成空军战斗力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1947年7月中旬,刘少奇率中国代表团正在苏联访问。7月25日,毛泽东给刘少奇并转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到,希望同斯大林交换意见,请苏联为中国空军提供武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在莫斯科,刘少奇向斯大林、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购买飞机和航空装备,并派遣专家帮助中国空军创办航空学校的请求。7月27日,斯大林痛快答应卖给中国飞机,但提出不要在苏联训练飞行员,而是派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航校。中央军委决定立即派刘亚楼赴苏联,与苏联空军具体商谈购买飞机、聘请专家和帮助开办航校等事宜。

几天之后,刘亚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第二天,他率代表团赶赴苏联,与苏联国防部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苏联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元帅商谈帮助中国建立空军事宜。经过多次磋商,8月18日,双方签订协议:苏联售给中国434架飞机,派遣878名专家顾问来中国帮助建立6所航校(其中4所歼击航校,两所轰炸航校),1 所修理总厂、6所小型飞机修理厂,以及提供必备的教学器材及书籍资料。

协议在新中国成立5天后生效,10月16日,刘亚楼一行回到北京,自此,组建中国空军的工作全面铺开。

在随后的5年中,中国空军共购买苏联各型飞机4361架。同时,聘请大批苏联专家,包括成建制的苏联空军部队,连同携带的武器装备和中国空军各级机关、部队、航校所需配置的苏联专家达4000余人,开始着手中国空军的前期组建。期间,苏联空军帮助中国空军培训了大量的空地勤人员及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了初创时期中国空军的需要,完成了大批部队组建和战备训练任务。到朝鲜战争结束,中国空军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人、27个师、4000余架各型飞机的强大空军,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苏空军的第三大空军。

战争的结果最有说服力。在朝鲜战争中,空战双方使用了喷气式飞机,与一个老牌的空军强国相比,那些驾驶米格战斗机的志愿军飞行员,是刚刚脱离战壕,不久前手里还拿着步枪手榴弹、文化程度不高的陆军战士。这些陆军战士经过短暂而简陋的培训,就驾驶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冲向蓝天。

历史的硝烟已经弥散,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上空打出的“米格走廊”永远成为辉煌。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军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对外的务实交流与合作,当成快速有效建立空军、建设空军、发展空军的重要途径。在那个武器装备还非常落后的年代,中国空军果断地打开了通往异国的跨越之门,以引进技术、人才、装备为主要手段,一下飞出地平线。中国空军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空战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势,而是对当时作战样式、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本是一场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战争,变成一场创造奇迹的传奇故事。

毫无疑问,走出国门,引进装备,寻求最佳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途径是促成这支初生的军种战斗力跃升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空军像中国空军这样,从诞生到奔赴战场再到一支军种的崛起,并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当我们透过组建初期中国空军积极对外开放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我们解读出这支军种之所以能够更高更远地飞翔在高远的天空,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当人们还没有完全认清这支年轻的高科技军种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之时,中国空军就以广阔的胸怀与高远的视野,跟随时代变迁的步伐,果断走出国门,在更广阔的天空舞台演绎着成长的传奇。

经过初创时期大力度、大手笔的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中国空军军事对外交往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与互动阶段。在此期间,国家的对外交往转变为涉及多国不同层次的对外交往,中国空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总部的指示,以高层互访、援外和外训为主要方式,与第三世界国家展开广泛交流活动。期间,中国空军以真诚的态度和无私的付出,在受援国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他们的普遍赞誉。

此时的中国空军,已经承担了一支军种在国家军事对外交往与合作当中所应承担的使命及重要角色。


一个时代的跨越

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年代。

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爆了世界范围军事领域的革命。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信息化作战模式就让世人领受到新军事变革带来的强劲冲击。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对外军事关系全面发展,大国地位作用已经开始凸现。中国空军建设进入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任何事物的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需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学习先进的机制和体制,需要深层次的技术与人才的交流,更需要以一个开放的思维去消化和吸收已经成熟的成果体系,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空军在转型初期同样如此。

1991年,中国空军第一次歼-10试飞员会议召开,共有来自作战部队和试飞部队的18名飞行精英参加。其中有一名叫徐勇凌的飞行员,强烈渴望能够前往俄罗斯接受试飞员培训。

梦想终于成真。1993年10月24日,徐勇凌与他的同行踏上了前往俄罗斯的征程。

飞机傍晚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向着西北方向飞去,他记得当时的窗外晚霞绚烂无比,就像他心中憧憬的美好未来。机舱里大多是去俄罗斯进行商务活动的官员和商人,他坐在机舱的尾部狭小的空间里,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

到达莫斯科机场已是深夜,出港大厅顶棚是黑压压的钢铁结构,俄罗斯海关生硬的语气还有那种冷冰冰的严格盘查,令他的内心升起一丝压抑感,他有一种预感,等待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是完全严格而陌生的挑战。

果不其然,徐勇凌第一次飞苏-27飞机,就让他领教了俄罗斯人彪悍的作风与过硬的飞行技术。起飞后,他按照国内飞仪表的动作精细柔和地操纵着飞机,没想到后舱的教员突然压杆打在他的大腿内侧,耳机里传来教官的呐喊:you are fighter(你是一个战斗机飞行员)! 在以后的飞行中,他逐渐适应了俄罗斯教官的泼辣风格和高超的驾驶技术,连续过载7g的方块筋斗,载荷把脖子都压弯了,倒飞跃升中,整个人都倒扣过来顶在了座舱盖上,高度100米通场,然后在跑道上空突然做一个筋斗后直接着陆。

这种挑战极限的飞行,在当时国内,徐勇凌想都不敢想。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恐惧飞机。但那种紧张而刺激的生活并未离他而去。有一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能见度不足1000米,俄罗斯人居然驾机起飞,着陆时已经是夜里,在覆盖着雪的跑道上着陆,他亲眼看见俄罗斯试飞员把一架拉-39飞机开到了跑道外的雪地里去了。然后拖出,第二天继续升空。


在这种异常状态下学习试飞,徐勇凌慢慢开始融合了自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练飞行,一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俄罗斯的试飞技术是世界上顶尖的,他们拥有一流的试飞员和试飞员培训机构。他记得第一堂课是讲述飞机的性能,教官是一位有着丰富试飞经验的教员,曾经参加过无数的风险试飞项目。一上来,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流场压力公式,这个公式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更不要说理解。徐勇凌就先记下来,然后再慢慢消化。

他利用课余时间,把所有笔记重新抄写一遍。在上理论课时,先是在教室里把飞机的座舱图临摹下来,回到宿舍后再将草图变成规整的图纸。直到离开俄罗斯的前一天,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他从俄罗斯带回了整整10大本讲义和200万宇的学习笔记,这份宝贵的资料对他回国后的试飞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已经是国际试飞员的徐勇凌,在谈到那次出国培训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外培训,收获极大。无论是试飞技术还是飞行理论,接受到的全是从未有过的领域。让我深感依托外军技术优势与教育资源培养我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不仅可以快速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且能够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空军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空军属于高技术军种,尖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进,新的理念和作战样式不断推出,中国空军要实现向大国空军转型,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国际交流与军事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中国空军急需引进一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又一次进入务实性对外军事交往的重要阶段,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外训成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现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发射工程系电力自动化教研室主任程培源,有幸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空军引进第三代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第一批出国参加培训的留学人员之一。

1992年11月8号,两架图-154飞机从北京一军用机场起飞。机内载着150多名从空军院校、基地和科研单位精挑细选出来的导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此行目的是前往俄罗斯进行为期半年的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承担起中国空军经历几十年后,再次引进的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教材编译、理论教学、培训及实际操作等工作。

飞机先降落在位于莫斯科周边的弗拉基米尔市,放下12名学习三坐标雷达专业的技术人员。下午3时,飞机再次起飞,前往圣彼得堡。程培源和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年轻人将在俄罗斯防空军培训中心外训楼,接受理论与操作培训。

冬天的圣彼得堡,最低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那时只有25岁的程培源,还是一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教员。他每天踏着厚厚积雪,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

程培源学的是电源专业,上午进行完理论培训,下午就到兵器场地进行实装操作。所学的课程有电设备概述、电源设备原理、配电车设备原理、武器系统战术和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经过5个多月的培训,他们完成了实弹打靶训练,两发两中。至此,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理论与操作能力。

1993年4月,与程培源一起受训回国的另外11名空军导弹学院教员,又马不停蹄赶到刚刚引进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北空导弹某师。他们将承担起中国空军首批新型地空导弹系统引进后,部队使用与维护的理论、操作培训任务。当年8月,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完成交接配发部队,校装、验装、培训,程培源与回国的同事又进入理论与操作的指导。11月,首批4套新引进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圆满完成了驻训打靶任务。

完成任务回到学院,这12名年轻的技术骨干被分流到各专业教研室,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又着手学院教材、资料、图册和学习笔记翻译整理工作,经过两年多努力,1995年3月,空军导弹学院正式出版第三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教材。1995年9月,学院在本科班开设了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专业。经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1996年首批学习新型地空导弹武器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分到一线部队。

这批教员经过国外的系统培训,回国后就像种子一样,不断生根、发芽,壮大。

这段时期,随着军事转型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空军派出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各层次、各类别的专业技术团组往来不断。期间,先后派出 35个团组赴英国、法国、智利、德国、土耳其等国家参观学习。安排航空兵训练、院校教育、空降兵训练、后勤、装备、医学、气象、营建等各类专业团组到国外空军参观学习。

同时,以引进新型武器装备为牵引,中国空军进一步加强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各种配套设施与技术领域的完善与发展。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及工厂等相关单位,把世界空军各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多类别装备研究、生产、维护、保障等体系,中国空军转型与发展在这一时期又一次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回顾这段重要时期,我们清晰看到,在当时,世界空军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理论和军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中国空军与世界强国空军相比,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促进空军的转型建设。

就在这一重要时期,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成为空军转型与发展进程中有力的保障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

屹立世界空军之林

新世纪的中国空军,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在2009年庆祝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活动中,中国空军举办的以“超越、展望、合作”为主题的“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和“空军武器装备展”,让来自30多个国家的空军首脑与代表零距离接触中国空军最新的武器装备,交流各国空军的理念与经验,让世人的眼光为之一亮。人们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空军在大力推进战略转型进程中,在对外军事交往上,又有了更新的理念和思路。

法国1909年成立陆军航空队,1934年改建为空军。一百多年来,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多次局部战争的锻炼和考验。至令,驻扎在海外的空军部队还在执行着各种各样的作战任务,完成战术训练的飞行员随时准备参加战斗。他们的主战飞机幻影-2000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因此,法国空军在培养与训练飞行员的体制、模式及建军理念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8年5月14日,法国中校飞行员瓦伊斯与拉伊尔千里迢迢从法国飞到北京。经过暂短的休息,这两名代表着法国空军飞行较高水平的战斗机大队大队长,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又踏上了开往徐州的列车。

他们是受中国空军邀请来华驻训的,他们将在空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与中国空军飞行员同驾战机,进行特技、编队和战术动作飞行。

5月17日下午2时30分,这两名法国飞行员与中国飞行员一起来到了机场,试装后短暂的座舱实习,他们与中国空军飞行员一起接受指挥员课目下达。

开车,滑行,飞机冲出跑道,飞向天际。

通过这次驻训,两名法国飞行员对中国空军部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体制、训练方式、飞机技术指标及其战术性能均有了解,对中国飞行员的素质和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隔5个月,2008年10月12日,中国空军组成飞行员代表团前往法国驻训,空军某训练基地飞行员于海涛和郭卫东与法国飞行员一同驾幻影-2000B战斗机。此次单机飞行,中国两位飞行员体验到法国空军飞行员自主准备、自主飞行、按实战需要培养飞行员独立决策的能力,为战斗而飞行,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改变飞行状态等特点。这些感受,让中国飞行员对法国空军组织、训练及技战术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0年3月21日,法国飞行员屈那和洛尔费兰再次代表法国空军来到中国空军某训练基地驻训。此次,他们与中国飞行员一起,分别同乘中国先进战机,进行一对一空战,体验中国空军主战飞机性能与中国空军的战术训练。

2010年4月14日,中国飞行员王乐和李福,前往法国奥朗日115空军基地,与法国飞行员一起同乘幻影-2000B,同样体验法国空军的“一对一”自由空战模式。

两国空军如此频繁地进行互动交流驻训,显得与以往有所不同。由此令人感到,平等互动式开展与外国空军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成为当今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中又一种主流方式,同时也显现出中国空军走向世界的开放力度与思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对外军事关系全面发展,中国空军建设进入转型和跨越发展关键时期之后,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的力度越来起大,中国空军在各国空军中的影响与地位也不断提高,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国空军高层领导和军以上领导干部共有600多人次率团出访五大洲近百个国家。近50个国家的空军司令(参谋长)来华访问。通过高层交往,中国空军大力宣传对外政策,巩固和发展与外国空军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了解掌握世界空军的发展动态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趋势,学习外国空军在空军理论、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作战训练、军队管理等方面的好经验,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活动,赢得世界各国空军的尊重与信赖。

在对外人才培训与交流方面,中国空军连续组织15批690多名师团级一线部队、院校主官,乘空军飞机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20 多个国家考察学习,组织25批19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专家出访。派出400余批近3000人次专业人员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选派400余名军事留学生赴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留学深造。

同时,空军以更加兼容与开放的姿态,敞开开放之门。近几年,不断开展空军院校对口交流,2003年至 2007年,美国空军学校3批学员分别到空军工程大学、空军航空大学见习交流。巴西空军学院每年均派专机送学员来访。2007年以来,法国空军每年都要派学员到空军航空大学见习。2009年2月,首次邀请英国、德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等5个国家空军主营训练的军官来华授课、座谈交流……

尤其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各国空军纷纷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威胁。中国空军以新的姿态与理念,积极参与多项国际军事行动之中。

2005年至2009年,空军连续参加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特别是“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空军首次成建制派部队携武器装备跨出国门,完成跨国远距离空中转场、空降兵重装空投试用、使用大型运输机广泛实施人员战略机动。

如此大力度、高效率地开展对外军事交往与交流活动,依托各种对外交流活动,起来越多的空军官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与异国军人建立了友谊,加深了了解。通过对外交流,中国空军得以大量借鉴外军经验,不断推进军事准备和空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先进的人才、武器装备不断被吸收,消化,最终转变为空军建设与发展的实效实绩。

同时增进了中国空军与世界各国空军友好合作关系,拓宽了中外空军院校、专业级别、中低层次务实交流的领域. 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传递了我们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理念,有力地将中国空军的影响力播向五湖四海。

这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转型,中国空军开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由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其根本要求,就是把空军锻造成与国际地位相称、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能够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代化空军。

今天的中国空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为中国空军在对外军事变流与合作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给对外军事交往与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透过这60多年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往的历程,我们看到一支军种从初期与少数国家交流变成涉及五大洲多国家的对外军事交往,从初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如令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透过60多年来中国空军对外交流与合作之路,我们看到一个开放的大国空军已经冲出地平线,翱翔在蓝色的天宇之间。

令天的中国空军已经打开了跨越之门,以大国空军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空军之林。

(《中国空军》杂志2010年6月刊 文/林源)
审批了一早上  晕啊
多交流
多到外面看看
收获的将不仅仅是驾驶技术
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理念
鸡鸡很重要,飞飞更重要啊。人才啊,体制啊
我们的空军就是需要多走出去,空军的步伐看样子走的最远最快
不错
都是太平绅士的飞法!
多交流学习是好事
phoenixdj 发表于 2010-6-10 14:24


    交流是必须的  决不能做井底之蛙
小错误,刘少奇秘密访苏是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