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巴拉圭战争(三国同盟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12:08
之所以转载,是因为有用,嘿嘿嘿嘿……



转载自http://bbs.tiexue.net/post_2533767_1.html

看了xuwenbo82兄发表的《南美血战:几乎亡国灭种的巴拉圭战争》,一时兴起,趁在家休息的机会做个南美战争系列和大家一起挖掘一下这个很少被中国人所知的大洲。




今天先来讲下xuwenbo82兄讲过的巴拉圭战争。巴拉圭战争也称三国同盟战争。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国家,为共同的目的和行动而缔订条约,结成联合关系,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消灭异己或对抗外来的威胁。自古到今,西方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不少的三国同盟关系,而这些三国同盟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也许没有一个像公元1865年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所秘密签署的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The Secret Treaty of the Triple Alliance against Paraguay)一样,那么血腥残酷,几乎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和种族的灭绝。历史上称这一个恐布的战争为三国同盟战争(War of the Triple Alliance),或称为灭绝战争(The Extermination War 或The Ruinous War)。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基本国情




巴拉圭(Paraguay),介于阿根廷和巴西两大国之间,和北边的邻国玻利维亚同为南美洲的内陆国家。Paraguay在瓜拉尼语(Guarani,巴拉圭的第二官方语言)中,"Para"(巴拉)是多种多样之意,"gua"(圭)是"被装饰起来的",而"y"是"水"的意思。所以说,巴拉圭是指一条被奇花异草装饰起来的河流。




巴拉圭的土著为瓜拉尼(Guarani)印第安人,源自于加勒比海,大约有两百五十个部落,散居在巴拉纳河(Panana River)以北一直到整个大厦谷(Great Chaco)。公元1524年葡萄牙人阿雷索.加西亚(Aleixo Gacia)和几个同伴,横跨大西洋,抵达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口,并与瓜拉尼印第安人缔结联盟。公元1525年葡萄牙人塞瓦斯提安.卡波特(Sebastian Cabot, 1476-1557)顺着巴拉圭河,曾经一度抵达今日的巴拉圭首都亚松森(Asuncion)。公元1537年8月15日西班牙的"征服者"(Conquistador)为了寻找黄金抵达巴拉圭,在今日的亚松森建立了一座堡垒。因为8月15日为天主教纪念圣母玛利亚升天的节庆,因而西班牙人把这座堡垒命名为"圣母升天之城"(Nuestra Senora de la Asuncion,英译为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由是可知,西班牙人从印第安人之手,把巴拉圭改造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开始了为期274年的殖民统治。西班牙人以亚松森为基地,向布拉达河(Rio de la Plata,意为Silver River,也做River Plate)拓展,建立了许多城市,如今日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因此亚松森市又被称为"母城"(Mother Town)。






图1. 巴拉圭地图




公元1588年,天主教耶稣会(Jesuits)的传教士来到巴拉圭,经过艰辛万苦,深入印第安人的部落,积极地扩张势力。十七世纪初,耶稣会在今天的巴拉圭南部建立了许多传教团(Missions),称做"归化区"(Reducciones),这一带逐渐为耶稣会所控制,而且势力日益强大,足以与西班牙统治者相抗衡。公元1750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六世(Ferdinand VI )与葡萄牙签署"马德里条约"(Treaty of Madrid),把巴拉圭,含其中的七个"归化区"割让给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便策动瓜拉尼印第安人兴兵造反,阻止葡萄牙人接管。直到公元1767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 1716-1788)下令趋逐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地境内所有的耶稣会传教团,巴拉圭境内的"归化区"才完全消声匿迹。从此,耶稣会始终没有再回到巴拉圭,而这个所谓的人间乐土也就完全没落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2. 耶稣会的"归化区"遗址




公元1620年,巴拉圭和阿根廷归属于西班牙秘鲁总督府(The Viceroyalty of Peru)管辖。随后在公元1776年纳入西班牙布拉达总督府(The viceroyalty of La Plata)的统领。十九世纪初期,整个拉丁美洲掀起了一阵独立革命的浪潮,巴拉圭也与其他邻近地区一样,酝酿着一股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公元1810年5月25日,阿根廷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局要求原属布拉达总督管辖的各个西班牙殖民省加入。但是,巴拉圭坚绝反对,并于公元1811年5月14日宣布独立,同年6月议会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巴拉圭共和国(Republic of Paraguay)。公元1813年10月通过宪法。公元1814年5月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Jose Gaspar Rodriguez Francia, 1776-1840)成为巴拉圭的独裁统治者,自命为"至高无上者"(The Supreme),并以确保国家主权独立为由,对内实施极权统治,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直到公元1840年他去世为止。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死后,政权交给了他的侄子卡罗斯.罗培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2-1862)。罗培斯对内崇尚改革,厉精图治,致力于铁路、工业等基础建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追求物资、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巴拉圭在他的领导之下,人口增加到八十多万,并且成为当时南美洲最进步的国家之一,巴拉圭人为此感到骄傲。




公元1862年,卡罗斯.罗培斯去逝,由其子索拉诺.罗培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继任总统职。公元1864年索拉诺.罗培斯领导的巴拉圭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同盟联军发生大战,持续五年,及至公元1870年巴拉圭败北,割地16余万平方公里,国力大伤。公元1932巴拉圭复与北方的邻国玻利维亚发生厦谷战争(Chaco War, 1932-1935)。战事持续四年,巴拉圭虽然侥幸获胜,然国力因而更加疲弱,政治上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人独裁专政。公元1989年2月,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统治巴拉圭长达35年的独裁者史托斯纳尔将军(Gral. Alfredo Stroessner, 1912-),巴拉圭的民主政治才渐露曙光。公元1993年巴拉圭举行总统大选,由执政红党(Colorado Party)所推举之候选人瓦斯莫西(Juan Carlos Wasmosy, 1938-)当选总统,为第一任民选之平民总统。公元1998年执政红党所推举之候选人顾巴斯(Raul Cubas Grau)当选总统。公元1999年3月底,巴拉圭副总统阿尔甘尼亚(Luis Maria Argana)遇刺身亡,顾巴斯总统为平复国内政争及民怨,遂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由国会议长巩萨雷斯(Luis Angel Gonzalez Macchi)依宪法继任为总统。副总统遗缺的补选在公元2000年8月进行,由反对党蓝党(Authentic Liberal Radical Party)的候选人凯萨.佛兰哥(Julio Cesar Franco)获胜。公元2003年4月的总统大选,由执政红党所推举的候选人杜华德(Nicanor Duarte Frutos)及贾司迪优尼(Luis Alberto Castiglioni)当选总统及副总统,于同年8月就任至今。




"美洲的拿破仑"索拉诺.罗培斯




巴拉圭从公元1811年独立建国以来,无论是领土、人口、军事或是政经实力,都不如邻国;换句话说,巴拉圭一直是处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阴影下的小国,不论在外交或是经济上都依赖这两个大国的羽翼庇荫,甚至国内的政治也深受其影响。略通拉丁美洲历史的读者一定会问,这个处于弹丸之地的莞尔小国,为何会、又为何敢与强大的邻国巴西和阿根廷对抗,甚至使战事持续了五年,造成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民在战争中丧生?要深入了解这一场战争,就必需要先了解这一场战争的始作俑者索拉诺.罗培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元师(Marshal Francisco Solano Lopez)是拉丁美洲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美洲的拿破仑"之美誉,是巴拉圭公元1862至1870年的总统,也是带领巴拉圭八十多万人口走上灭绝之路的军事独裁者。历史学家对其一生的功过有两极化的看法,有的把他当做争取主权独立、为平等与自由而奋斗的民族英雄,把他与拉丁美洲的解放者(Liberator)约瑟.德.圣马尔丁(Jose de San Martin, 1778-1850)和西蒙.




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 1783-1830)相提并论。也有学者批评他为残暴、跋扈、独裁、自私,为满足虚荣,不惜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毁灭之路的丧心病狂者。实际上,巴拉圭将索拉诺.罗培斯奉为国家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朽的精神至今仍为巴拉圭人民所信仰。他的后裔至今在巴国政坛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巴拉圭前特命全权驻华大使米格尔.索拉诺.罗培斯(Miguel Antonio Solano Lopez)就是他的玄孙。巴拉圭唯一的一所军官学校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即索拉诺.罗培斯元帅三军军官学校(Military Academy "Marshal Francisco Solano Lopez")。该校成立于公元1915年,现址为首都亚松森近郊之卡比亚大(Capiata)。






图3. 卡罗斯.罗培斯总统(左)和其子索拉诺.罗培斯元帅(右)




索拉诺.罗培斯,精通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瓜拉尼语,是巴拉圭总统卡罗斯.罗培斯与璜娜.卡丽攸(Juana Carrillo)所生的五个子女中的长子,公元1826年7月24日出生在亚松森的玛诺娜(Manora),斯时巴拉圭在他父亲的领导之下,正值历史上最兴盛繁荣的时期。他十五岁时,独裁者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逝世,其父继任为总统。在他十九岁的那年,他的父亲任命他为巴拉圭陆军总司令,成为父亲巩固政权,建设国家的重要助手。




公元1845年,阿根廷的统治者胡安.德.罗萨斯(Juan Manuel de Rosas, 1793-1877)态度强硬,欲兼并巴拉圭,进而封锁巴拉圭河游通往大西洋的河道。对一个内陆国而言,此举切断了巴拉圭整个经济命脉,巴拉圭只能被迫对阿根廷宣战。索拉诺.罗培斯虽然初出茅芦,首次参与国际性的纠纷,但凭借着巴拉圭军队严格的纪律和精良的训练,加上罗培斯稳重的折冲斡旋,牛刀初试,便顺利化解了边境的争端,因此一炮而红,获得不少国际声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公元1853年,索拉诺.罗培斯衔命赴欧洲,任特命全权大使,以两年的时间率团访问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先进国家,学习欧洲的军事、科技、工业、人文、艺术等,并购买先进的船舰军械,研究欧洲最新的战术战法,同时聘用了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医生等技术人员返回巴拉圭,准备大举推行欧洲化运动。索拉诺.罗培斯访问法国时结识了法国女子艾莉萨.琳琪(Elisa Alicia Lynch),并带她回到了南美,跟她结婚。日后,这位第一夫人在巴拉圭的欧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索拉诺.罗培斯在巴黎访问期间,曾受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 1808-1873)的邀请,检阅法国军队。但是,他在检阅过法国的士兵以后,并没有惊服于法国部队的先进武器和壮盛军容,反而对故乡的瓜拉尼士兵更加充满自信与骄傲。他信心满满的说:"凭我的瓜拉尼部队足以对付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来犯,就是玻利维亚想来搀一脚也无妨"。他绐终认为自己的士兵是攻无不克、百战百胜的无敌部队。




索拉诺.罗培斯从欧洲返国后,积极推动巴拉圭军队的现代化。他仿照普鲁士的模式,建立轮流征兵制度,并以新式的战术战法加以训练,使全国男丁人人骁勇善战。常备部队维持在一万八千人,非常时期可以迅速扩充到四万五千人,还不含各省的武装民兵。




公元1859年,阿根廷共和国(Argentine Republic)中央政府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 Province)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索拉诺.罗培斯自告奋勇居中调解,使双方顺利签署了著名的"圣荷西德佛雷斯条约"(Pact of San Jose de Flores),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同意加入阿根廷共和国,顺利地化解了争端。巴拉圭因而也被认为是双方履行"圣荷西德佛雷斯条约",确保阿根廷统一的屏障。索拉诺.罗培斯也因此获得阿根廷人民的热烈的推崇与颂扬。讽剌的是,不到五年的光景,同样的阿根廷人民却唾弃了他,甚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抗议行游,焚烧他的肖像。




公元1862,卡罗斯.罗培斯逝世,索拉诺.罗培斯继任总统。此时巴拉圭已拥有南美洲最精良的陆军和海军之一。在多次的外交斡旋无效之后,以武力来解决与巴西及阿根廷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似乎已是无可避免。由于当时布拉达河(Rio de la Plata)周边国家的局势十分复杂,巴西和阿根廷都不愿意使情况恶化,所以在处理国际间的问题上都采取比较沈稳与折衷的态度。然而索拉诺.罗培斯却把这些善意的"退让"当做"退缩",把国际上对他的"尊敬"当做"畏惧",而更加骄傲自纵,并以布拉达河地区当然的仲裁者自居。这样一个妄自尊大的心态,加上日渐恶化的边界问题,终于导致索拉诺.罗培斯把巴拉圭人民带往了灭绝的悲剧。




战争的前因后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是个内陆国,自西班牙殖民时代开始,河流就是巴拉圭经济的主要命脉。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位居布拉达河流域出海口的要冲,也直接宰制了巴拉圭对外的贸易活动。巴西的重要经济省份玛多克罗索省(Matto Grosso)也要靠河流与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联络,而这个整个河流系统(即布拉达河流域)的出海口就在阿根廷,所以布拉达河流域所属之巴拉纳河(Parana River)、乌拉圭(Uruguay River)以及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汇聚的巴拉圭南部就成了当时南美洲的火药库。




巴拉圭南以毕尔格玛佑河(Pilcomayo River)与阿根廷为界,连同上述三条河流,是南美洲南锥四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即三国同盟战争的四个交战国的国界。由于这四条河流都很蜿蜒漫长,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河道并不十分吻合,所以疆界的认定就引发了各国长期的争端。






图4. 布拉达河(Río de la Plata)流域




诚如前述,三国同盟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与内河的航行权;然而,战争的导火线则是乌拉圭的政争。乌拉圭自公元1830年独立以来,国内政治饱受红党(Colorado Party)与白党(Blanco Party)政争之苦。红党为自由派,代表城市工商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利益,它的力量主要在濒河村镇和沿海城市。白党为保守派,代表天主教和畜牧业大地主的利益,其基础是内地保守地主寡头势力。公元1863年,乌拉圭发生执政的白党及在野的红党激烈的政争,引发内乱。红党企图借助阿根廷的力量夺取政权,执政白党则请求巴西援助,镇压红党的动乱。红、白两党的争端已然成为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世仇之间的角力战。乌拉圭政府面对此一局面,咸信唯有求助于巴拉圭的调停才是解决之道,因而派遣特使请索拉诺.罗培斯居中斡旋。索拉诺.罗培斯一方面急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展露,另一方面认为巴西和阿根廷在乌拉圭的较劲,将严重威胁巴拉圭的独立与主权,所以立刻答应了乌拉圭的要求,担任政争的调解人。 但是,整个布拉达河流域弥漫着一片互不信任的气氛。阿根廷怀疑乌拉圭与巴拉圭签署秘密盟约,以对抗阿根廷;而这两国对阿根廷的示好,只是为了掩饰其中的阴谋。巴拉圭则担忧西班牙总督的势力复辟。乌拉圭则惧怕成为巴西和阿根廷的俎上肉,威胁国家的独立与完整。




巴西直接介入乌拉圭的政争是开启战端的关键。巴西以保护侨民为由调兵进驻乌拉圭边境,阿根廷则认为巴西企图兼并乌拉圭。为避免相互猜疑,恶化双方对立的局势,阿根廷接受了巴西的提议,签署了一个秘密协议,共同处理乌拉圭的问题。此举,使得巴拉圭在这个国际问题上被边缘化。同时,乌拉圭一方面请索拉诺.罗培斯出面调解,另一方面却又委请巴西的彼德二世皇帝(Pedro II, 1825-1891)担任仲裁者。索拉诺.罗培斯闻讯后大为光火,认为被乌拉圭设计利用,以解决自己的内政问题。随后,巴西向乌拉圭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乌拉圭在六天之内接受巴西的诉求解决,否则将诉诸武力。索拉诺.罗培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发觉阿根廷居然对巴西的最后通牒没有反应,便猜测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签有秘密协议,先并吞乌拉圭,再瓜分巴拉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对这一个威胁,索拉诺.罗培斯警告巴西,若敢以武力进犯乌拉圭,将不惜以兵戎相向。巴西陆军无视于索拉诺.罗培斯的警告,长趋直入乌拉圭的领土。索拉诺.罗培斯便立刻宣布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时值公元1864年11月12日。同一天,巴西欧林达候爵号(Marques de Olinda)蒸汽船搭载着玛多克罗索省(Matto Grosso)的新任省长费德里克.坎普士(Federico Carneiro Campos)赴任,却被巴拉圭战舰捕获。这一个劫船的行动,正式揭开了三国同盟战争的序幕。






图5. 巴拉圭掳获欧林达候爵号蒸汽船




同年12月27日,索拉诺.罗培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攻占了巴西的玛多克罗索省,掳获了大批的军火、粮食与各式军需补给。索拉诺.罗培斯的想法是,巴西必然会因为国土被占领而暂时停止对乌拉圭的侵略,先解玛多克罗索省燃眉之急,而且玛多克罗索省富饶的物质,可以供应巴拉圭部队作战之所需。怎知,出人意表,巴西非但没有急着解危,反而加紧对乌拉圭的攻势,一举战胜所有的反抗势力,扶植贝南西奥.佛洛雷斯(Venancio Flores)建立亲巴西的政府。乌拉圭新政府旋即加入巴西阵营,反过来向巴拉圭宣战。




公元1865年1月,索拉诺.罗培斯向阿根廷借道哥林德斯省(Corrientes)以攻打巴西,被阿根廷政府以各种理由拒绝。索拉诺.罗培斯遂于3月19日向阿根廷宣战,并于4月14日入侵阿根廷哥林德斯省,做为进攻巴西的军事要点,期间并掳获两艘阿根廷战舰。




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对巴拉圭的挑衅,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于公元1865年5月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The Secret Treaty of the Triple Alliance against Paraguay)。三个盟国想要藉由此条约一举解决与巴拉圭的所有问题。条约中订定了联军部队的指挥体系、战后的边界划分、解散巴拉圭军队、摧毁乌梅达堡垒(Humaita)以及巴拉圭战败赔偿等问题。条约第十八条并且明文规定为免唤起巴拉圭人民对索拉诺.罗培斯同仇敌慨之心,在达到主要军事目的之前,本条约必须保持机密。




条约第七条表明,三国联军对抗的不是巴拉圭人民,而是巴拉圭总统索拉诺.罗培斯元帅。但在条约第十四条中却又规定所有的战争支出应该由巴拉圭人民偿付。条约第八条同意确保巴拉圭的独立,并保证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但第九条却明订上述保证只有五年的效期。第十七条规定,若战后巴拉圭新政府拒绝接受此条约的内容,三国同盟有义务凭借任何手段,甚至长期驻军,逼其就范,以确保条约内容之施行。条约第十九条订定,这个密约不需要经同盟国国会的批准,一经签署立即生效施行。依本条来看,本密约的签署,可能并没有得到各同盟国人民的支持。




这个密约一直到了公元1886年才由英国驻乌拉圭代表公布,欧美各国均表讶异并大加挞伐,国际舆论一致支持巴拉圭,同声谴责同盟国。但是,这些都仅止于形式上的声明,国际社会并没有对战后的巴拉圭提供实质的援助。大战期间,除了与巴拉圭也存有边界问题的玻利维亚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巴拉圭伸出援手。




战争的经过




下表是各交战国的基本国力比较,开战初期双方的兵力,联军部队有十九万两千人,而巴拉圭只有八万人,差距超过一倍。国土面积更是超过廿一倍。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军队(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西 8,450,000 8,500,000 192,000(三国合计)

阿根廷 2,735,000 1,500,000

乌拉圭 176,000 200,000

巴拉圭 526,000 800,000 80,000




这一场南美洲的大战若以巴拉圭为主轴,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攻击阶段及防御阶段,略述如后:




一、攻击阶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在公元1964年12月27日攻占巴西玛多克罗索省以及公元1865年4月14日攻占阿根廷哥林德斯省以后,继续积极地准备一连串对抗三国联军的攻击行动。同时,索拉诺.罗培斯并没有放弃外交的折冲,因而迟至同年6月才发动下一波的攻势。如此一来,巴拉圭军队丧失了原来保有的奇袭优势,给予联军部队一个好整以暇的机会。




由于掌控巴拉纳河(巴拉圭的军事与经济命脉)的需要,索拉诺.罗培斯于公元1865年6月11日率先在利亚阙楼(Riachuelo)发动海战,攻击巴西的舰艇,史称利亚阙楼海战(Naval Battle of Riachuelo )。因两艘巴拉圭战舰临阵故障,挡住河道,使得奇袭战术难以奏效,失去先机,造成巴拉圭舰队严重挫败。由于巴拉圭的造船厂没有修理欧洲战舰的技术,又因为出海口为敌国阿根廷所掌控,无法购入新舰;因此,利亚阙楼海战之后巴拉圭舰队便一蹶不振,形同瓦解。




公元1865年9月19日,巴拉圭远征军被三国联军包围,大败于乌鲁瓜亚纳(Uruguayana)。此役改变了索拉诺.罗培斯的战略,他下令从阿根廷哥林德斯省撤军,结束了巴国部队的攻击阶段,开始全面采取守势作战。




二、防御阶段




公元1865年10月至1866年4月,索拉诺.罗培斯除了少数袭扰外,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这让巴拉圭部队得以休养生息,从事整备。在此交战双方战事停滞期间,索拉诺.罗培斯以为可以藉此调兵遣将,训练新手,汱换伤兵。他完全没有料到,伤残的将士已无经法如数撤换,因为老人与孩童圴已开始应召入伍。




在此兵残将弱之际,公元1866年5月2日发生了艾斯特罗贝亚格战役(Battle of Estero Bellaco)。紧接着,5月24日又发生了杜犹地战役(Battle of Tuyuti),参与战役的联军的数目是巴拉圭的两倍。联军虽然履获胜利,但因各国部队之将领意见不合,加上巴拉圭瓜拉尼士兵的骁勇善战,仍然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公元1866年9月22日的古鲁百宜都战役(Battle of Curupaity)是巴拉圭部队最后一次的胜利,从此之后就一路兵败如山倒。但是此役造成联军元气大伤,短时间之内无法遂行大型会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6. 古鲁百宜都战役图




战事越长,对巴拉圭越为不利。军事封锁与经济孤立,让索拉诺.罗培斯渐渐感觉到后继无力。公元1867年7月17日,巴西收复玛多克罗索省,切断了巴拉圭陆路的补给线。而海路的补给早在战争开打之初,就因出海口被阿根廷控制而无法运作。加上军队中发生了传染病,使巴拉圭士兵的伤亡愈来愈严重。






图7. 休息中的阿根廷士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8. 巴西士兵






图9. 巴西士兵装扮




巴拉圭南方的乌梅达(Humaita)军事重镇,建有坚强的堡垒,是保卫首都亚松森的屏障。所以,当索拉诺.罗培斯在古鲁百宜都大捷之后,便把部队集结到乌梅达。联军于公元1867年8月15开始对乌梅达进行大包围作战。公元1868年7月24日索拉诺.罗培斯在联军长期的封锁下,不得不放弃乌梅达堡垒的防务,往内陆撤退。此时,巴拉圭全国上下已无人相信会有战胜联军的机会,但人民依然效忠领袖索拉诺.罗培斯的领导。







巴拉圭军队向后退却的过程中与联军发生了几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如公元1868年12月21日的峨多罗罗战役(Battle of Ytororo)和12月27日的阿瓦夷战役(Battle of Avay)。公元1869年1月5日巴西部队攻入首都亚松森,索拉诺.罗培斯奇迹似地组织了一只13,000人的部队,其中大部份是儿童、老人、妇女、逃兵和伤兵。这只状似幽灵的部队,陆续在杜比屋(Tupihu)、山布垓(Sanpucai)、哥斯大布縠(Costa Pucu)、依比提米(Ybytimi)、德比瓜里(Tebicuary)和比利贝布依(Piribebuy)吃了败仗,不断地向后退却。公元1869年12月28日,索拉诺.罗培斯跨越阿玛百依山脉(Amambay Mountain Chain)进入巴西的领土,公元1870年1月初,又回到巴拉圭境内的柯纳山(Hill Cora)扎营。同年3月1日,盟军包围巴拉圭军营,索拉诺.罗培斯腹部中弹落马,留下一句名言:"我与国家共存亡"(I die with my country!),慷慨赴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10. 阿瓦夷战役图






图11. 战后等待掩埋的尸体




战争的结果与影响




大战结束后,巴拉圭的人口灭少了四分之三,由原来的八十万剩下不到二十万,其中男人占不到百分之十,而且大多数是小孩、老人和伤员。由于男人大多死在战场,巴拉圭社会因而变成了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必须负责十几个女人的生育。战后五十年,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孩是同父异母的私生子(楼主好羡慕啊)。




在领土方面,战争使巴拉圭损失了大约16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拉圭河以北割让给巴西,毕尔格玛佑河以南则割让给阿根廷。巴拉圭中部的维亚欧西典达省(Villa Occidental则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拉瑟福德.海斯(Rutheford Hayes, 1822-1893)调解,归还给巴拉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战后国家基础建设几乎全被摧毁,经济活动也完全停顿,女人必需负起战后重建的工作,还要赔偿九亿匹索给巴西,四亿匹索给阿根廷和九千万匹索给乌拉圭(总额高达十三亿九千万匹索)。英国的银行趁此机会提供了三十万英磅的贷款给巴拉圭,大赚利息,巴拉圭还必须拿三十万公顷的土地抵押。到了公元1907年,连本带利,巴拉圭对英国的外债高达七百五十万英磅。




巴拉圭战后遭到巴西军队占领六年,巴拉圭军队则完全解编,军事设施亦遭摧毁。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从公元1870年战争结束到1912年的四十二年间有二十任总统,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做完总统法定的任期。

战后,履行三国秘密条约成为巴西与阿根廷的头痛问题。巴拉圭变成两强折冲的平衡点,直到公元1876年阿根廷与巴拉圭签定边界协议,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协议也使得巴西的驻军彻出巴拉圭。




巴西并没得到多少好处,战后的巴西对英国的外债增加了。而巴西陆军也因战功和作战经验有了自己的传统与体系,逐渐脱离了帝国的控制,最后加速了巴西帝国的衰亡。巴西的社会菁英份子,则借着战争发了一笔不小的战争财。




对阿根廷而言,这场战争解决了经济的困难,麦子和玉米的产量大增。但战争也使得内陆与沿海再度分裂。阿根廷人民并不十分支持这场战争,因为此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军队,也使少数寡头获利,与自由派的观念相左。而且人民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花阿根廷人的钱,留阿根廷人的血,却为巴西人打战。




民族英雄OR罪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罪人?后人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但是,不论后人的评价如何,说他是怪兽也好,是暴君也好,是英雄也好,是圣人也好,都不影响他一生坚持的信念,那就是捍卫巴拉圭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不管他的军事领导是否正确,也不管他在战争末期如何兵败如山倒,但是他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巴拉圭瓜拉尼民族性的象征。虽然他几乎把国家送上灭绝之路,但他终究保全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虽败犹荣。所以,巴拉圭人民把他奉为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国家的建设发展是没有快捷方式可循的。不能按照索拉诺.罗培斯的做法,以为从欧洲买进一些武器装备就可以挤身于强国之林。这场英雄史诗般的战争,并没有让巴拉圭灭亡,巴拉圭终究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战争是结束了,但结束的恐怕只是巴拉圭悲剧英雄式的气魄吧?之所以转载,是因为有用,嘿嘿嘿嘿……



转载自http://bbs.tiexue.net/post_2533767_1.html

看了xuwenbo82兄发表的《南美血战:几乎亡国灭种的巴拉圭战争》,一时兴起,趁在家休息的机会做个南美战争系列和大家一起挖掘一下这个很少被中国人所知的大洲。




今天先来讲下xuwenbo82兄讲过的巴拉圭战争。巴拉圭战争也称三国同盟战争。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国家,为共同的目的和行动而缔订条约,结成联合关系,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消灭异己或对抗外来的威胁。自古到今,西方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不少的三国同盟关系,而这些三国同盟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也许没有一个像公元1865年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所秘密签署的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The Secret Treaty of the Triple Alliance against Paraguay)一样,那么血腥残酷,几乎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和种族的灭绝。历史上称这一个恐布的战争为三国同盟战争(War of the Triple Alliance),或称为灭绝战争(The Extermination War 或The Ruinous War)。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基本国情




巴拉圭(Paraguay),介于阿根廷和巴西两大国之间,和北边的邻国玻利维亚同为南美洲的内陆国家。Paraguay在瓜拉尼语(Guarani,巴拉圭的第二官方语言)中,"Para"(巴拉)是多种多样之意,"gua"(圭)是"被装饰起来的",而"y"是"水"的意思。所以说,巴拉圭是指一条被奇花异草装饰起来的河流。




巴拉圭的土著为瓜拉尼(Guarani)印第安人,源自于加勒比海,大约有两百五十个部落,散居在巴拉纳河(Panana River)以北一直到整个大厦谷(Great Chaco)。公元1524年葡萄牙人阿雷索.加西亚(Aleixo Gacia)和几个同伴,横跨大西洋,抵达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口,并与瓜拉尼印第安人缔结联盟。公元1525年葡萄牙人塞瓦斯提安.卡波特(Sebastian Cabot, 1476-1557)顺着巴拉圭河,曾经一度抵达今日的巴拉圭首都亚松森(Asuncion)。公元1537年8月15日西班牙的"征服者"(Conquistador)为了寻找黄金抵达巴拉圭,在今日的亚松森建立了一座堡垒。因为8月15日为天主教纪念圣母玛利亚升天的节庆,因而西班牙人把这座堡垒命名为"圣母升天之城"(Nuestra Senora de la Asuncion,英译为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由是可知,西班牙人从印第安人之手,把巴拉圭改造为一个天主教国家,开始了为期274年的殖民统治。西班牙人以亚松森为基地,向布拉达河(Rio de la Plata,意为Silver River,也做River Plate)拓展,建立了许多城市,如今日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因此亚松森市又被称为"母城"(Mother Town)。






图1. 巴拉圭地图




公元1588年,天主教耶稣会(Jesuits)的传教士来到巴拉圭,经过艰辛万苦,深入印第安人的部落,积极地扩张势力。十七世纪初,耶稣会在今天的巴拉圭南部建立了许多传教团(Missions),称做"归化区"(Reducciones),这一带逐渐为耶稣会所控制,而且势力日益强大,足以与西班牙统治者相抗衡。公元1750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六世(Ferdinand VI )与葡萄牙签署"马德里条约"(Treaty of Madrid),把巴拉圭,含其中的七个"归化区"割让给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便策动瓜拉尼印第安人兴兵造反,阻止葡萄牙人接管。直到公元1767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 1716-1788)下令趋逐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地境内所有的耶稣会传教团,巴拉圭境内的"归化区"才完全消声匿迹。从此,耶稣会始终没有再回到巴拉圭,而这个所谓的人间乐土也就完全没落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2. 耶稣会的"归化区"遗址




公元1620年,巴拉圭和阿根廷归属于西班牙秘鲁总督府(The Viceroyalty of Peru)管辖。随后在公元1776年纳入西班牙布拉达总督府(The viceroyalty of La Plata)的统领。十九世纪初期,整个拉丁美洲掀起了一阵独立革命的浪潮,巴拉圭也与其他邻近地区一样,酝酿着一股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公元1810年5月25日,阿根廷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局要求原属布拉达总督管辖的各个西班牙殖民省加入。但是,巴拉圭坚绝反对,并于公元1811年5月14日宣布独立,同年6月议会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成立巴拉圭共和国(Republic of Paraguay)。公元1813年10月通过宪法。公元1814年5月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Jose Gaspar Rodriguez Francia, 1776-1840)成为巴拉圭的独裁统治者,自命为"至高无上者"(The Supreme),并以确保国家主权独立为由,对内实施极权统治,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直到公元1840年他去世为止。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死后,政权交给了他的侄子卡罗斯.罗培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2-1862)。罗培斯对内崇尚改革,厉精图治,致力于铁路、工业等基础建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追求物资、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巴拉圭在他的领导之下,人口增加到八十多万,并且成为当时南美洲最进步的国家之一,巴拉圭人为此感到骄傲。




公元1862年,卡罗斯.罗培斯去逝,由其子索拉诺.罗培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继任总统职。公元1864年索拉诺.罗培斯领导的巴拉圭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同盟联军发生大战,持续五年,及至公元1870年巴拉圭败北,割地16余万平方公里,国力大伤。公元1932巴拉圭复与北方的邻国玻利维亚发生厦谷战争(Chaco War, 1932-1935)。战事持续四年,巴拉圭虽然侥幸获胜,然国力因而更加疲弱,政治上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军人独裁专政。公元1989年2月,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统治巴拉圭长达35年的独裁者史托斯纳尔将军(Gral. Alfredo Stroessner, 1912-),巴拉圭的民主政治才渐露曙光。公元1993年巴拉圭举行总统大选,由执政红党(Colorado Party)所推举之候选人瓦斯莫西(Juan Carlos Wasmosy, 1938-)当选总统,为第一任民选之平民总统。公元1998年执政红党所推举之候选人顾巴斯(Raul Cubas Grau)当选总统。公元1999年3月底,巴拉圭副总统阿尔甘尼亚(Luis Maria Argana)遇刺身亡,顾巴斯总统为平复国内政争及民怨,遂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由国会议长巩萨雷斯(Luis Angel Gonzalez Macchi)依宪法继任为总统。副总统遗缺的补选在公元2000年8月进行,由反对党蓝党(Authentic Liberal Radical Party)的候选人凯萨.佛兰哥(Julio Cesar Franco)获胜。公元2003年4月的总统大选,由执政红党所推举的候选人杜华德(Nicanor Duarte Frutos)及贾司迪优尼(Luis Alberto Castiglioni)当选总统及副总统,于同年8月就任至今。




"美洲的拿破仑"索拉诺.罗培斯




巴拉圭从公元1811年独立建国以来,无论是领土、人口、军事或是政经实力,都不如邻国;换句话说,巴拉圭一直是处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个大国阴影下的小国,不论在外交或是经济上都依赖这两个大国的羽翼庇荫,甚至国内的政治也深受其影响。略通拉丁美洲历史的读者一定会问,这个处于弹丸之地的莞尔小国,为何会、又为何敢与强大的邻国巴西和阿根廷对抗,甚至使战事持续了五年,造成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民在战争中丧生?要深入了解这一场战争,就必需要先了解这一场战争的始作俑者索拉诺.罗培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元师(Marshal Francisco Solano Lopez)是拉丁美洲历史上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美洲的拿破仑"之美誉,是巴拉圭公元1862至1870年的总统,也是带领巴拉圭八十多万人口走上灭绝之路的军事独裁者。历史学家对其一生的功过有两极化的看法,有的把他当做争取主权独立、为平等与自由而奋斗的民族英雄,把他与拉丁美洲的解放者(Liberator)约瑟.德.圣马尔丁(Jose de San Martin, 1778-1850)和西蒙.




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 1783-1830)相提并论。也有学者批评他为残暴、跋扈、独裁、自私,为满足虚荣,不惜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向毁灭之路的丧心病狂者。实际上,巴拉圭将索拉诺.罗培斯奉为国家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朽的精神至今仍为巴拉圭人民所信仰。他的后裔至今在巴国政坛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巴拉圭前特命全权驻华大使米格尔.索拉诺.罗培斯(Miguel Antonio Solano Lopez)就是他的玄孙。巴拉圭唯一的一所军官学校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即索拉诺.罗培斯元帅三军军官学校(Military Academy "Marshal Francisco Solano Lopez")。该校成立于公元1915年,现址为首都亚松森近郊之卡比亚大(Capiata)。






图3. 卡罗斯.罗培斯总统(左)和其子索拉诺.罗培斯元帅(右)




索拉诺.罗培斯,精通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瓜拉尼语,是巴拉圭总统卡罗斯.罗培斯与璜娜.卡丽攸(Juana Carrillo)所生的五个子女中的长子,公元1826年7月24日出生在亚松森的玛诺娜(Manora),斯时巴拉圭在他父亲的领导之下,正值历史上最兴盛繁荣的时期。他十五岁时,独裁者罗德里格斯.佛朗西亚逝世,其父继任为总统。在他十九岁的那年,他的父亲任命他为巴拉圭陆军总司令,成为父亲巩固政权,建设国家的重要助手。




公元1845年,阿根廷的统治者胡安.德.罗萨斯(Juan Manuel de Rosas, 1793-1877)态度强硬,欲兼并巴拉圭,进而封锁巴拉圭河游通往大西洋的河道。对一个内陆国而言,此举切断了巴拉圭整个经济命脉,巴拉圭只能被迫对阿根廷宣战。索拉诺.罗培斯虽然初出茅芦,首次参与国际性的纠纷,但凭借着巴拉圭军队严格的纪律和精良的训练,加上罗培斯稳重的折冲斡旋,牛刀初试,便顺利化解了边境的争端,因此一炮而红,获得不少国际声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公元1853年,索拉诺.罗培斯衔命赴欧洲,任特命全权大使,以两年的时间率团访问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先进国家,学习欧洲的军事、科技、工业、人文、艺术等,并购买先进的船舰军械,研究欧洲最新的战术战法,同时聘用了大批的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医生等技术人员返回巴拉圭,准备大举推行欧洲化运动。索拉诺.罗培斯访问法国时结识了法国女子艾莉萨.琳琪(Elisa Alicia Lynch),并带她回到了南美,跟她结婚。日后,这位第一夫人在巴拉圭的欧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索拉诺.罗培斯在巴黎访问期间,曾受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 1808-1873)的邀请,检阅法国军队。但是,他在检阅过法国的士兵以后,并没有惊服于法国部队的先进武器和壮盛军容,反而对故乡的瓜拉尼士兵更加充满自信与骄傲。他信心满满的说:"凭我的瓜拉尼部队足以对付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来犯,就是玻利维亚想来搀一脚也无妨"。他绐终认为自己的士兵是攻无不克、百战百胜的无敌部队。




索拉诺.罗培斯从欧洲返国后,积极推动巴拉圭军队的现代化。他仿照普鲁士的模式,建立轮流征兵制度,并以新式的战术战法加以训练,使全国男丁人人骁勇善战。常备部队维持在一万八千人,非常时期可以迅速扩充到四万五千人,还不含各省的武装民兵。




公元1859年,阿根廷共和国(Argentine Republic)中央政府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Buenos Aires Province)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索拉诺.罗培斯自告奋勇居中调解,使双方顺利签署了著名的"圣荷西德佛雷斯条约"(Pact of San Jose de Flores),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同意加入阿根廷共和国,顺利地化解了争端。巴拉圭因而也被认为是双方履行"圣荷西德佛雷斯条约",确保阿根廷统一的屏障。索拉诺.罗培斯也因此获得阿根廷人民的热烈的推崇与颂扬。讽剌的是,不到五年的光景,同样的阿根廷人民却唾弃了他,甚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抗议行游,焚烧他的肖像。




公元1862,卡罗斯.罗培斯逝世,索拉诺.罗培斯继任总统。此时巴拉圭已拥有南美洲最精良的陆军和海军之一。在多次的外交斡旋无效之后,以武力来解决与巴西及阿根廷之间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似乎已是无可避免。由于当时布拉达河(Rio de la Plata)周边国家的局势十分复杂,巴西和阿根廷都不愿意使情况恶化,所以在处理国际间的问题上都采取比较沈稳与折衷的态度。然而索拉诺.罗培斯却把这些善意的"退让"当做"退缩",把国际上对他的"尊敬"当做"畏惧",而更加骄傲自纵,并以布拉达河地区当然的仲裁者自居。这样一个妄自尊大的心态,加上日渐恶化的边界问题,终于导致索拉诺.罗培斯把巴拉圭人民带往了灭绝的悲剧。




战争的前因后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是个内陆国,自西班牙殖民时代开始,河流就是巴拉圭经济的主要命脉。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位居布拉达河流域出海口的要冲,也直接宰制了巴拉圭对外的贸易活动。巴西的重要经济省份玛多克罗索省(Matto Grosso)也要靠河流与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联络,而这个整个河流系统(即布拉达河流域)的出海口就在阿根廷,所以布拉达河流域所属之巴拉纳河(Parana River)、乌拉圭(Uruguay River)以及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汇聚的巴拉圭南部就成了当时南美洲的火药库。




巴拉圭南以毕尔格玛佑河(Pilcomayo River)与阿根廷为界,连同上述三条河流,是南美洲南锥四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即三国同盟战争的四个交战国的国界。由于这四条河流都很蜿蜒漫长,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河道并不十分吻合,所以疆界的认定就引发了各国长期的争端。






图4. 布拉达河(Río de la Plata)流域




诚如前述,三国同盟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与内河的航行权;然而,战争的导火线则是乌拉圭的政争。乌拉圭自公元1830年独立以来,国内政治饱受红党(Colorado Party)与白党(Blanco Party)政争之苦。红党为自由派,代表城市工商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利益,它的力量主要在濒河村镇和沿海城市。白党为保守派,代表天主教和畜牧业大地主的利益,其基础是内地保守地主寡头势力。公元1863年,乌拉圭发生执政的白党及在野的红党激烈的政争,引发内乱。红党企图借助阿根廷的力量夺取政权,执政白党则请求巴西援助,镇压红党的动乱。红、白两党的争端已然成为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世仇之间的角力战。乌拉圭政府面对此一局面,咸信唯有求助于巴拉圭的调停才是解决之道,因而派遣特使请索拉诺.罗培斯居中斡旋。索拉诺.罗培斯一方面急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展露,另一方面认为巴西和阿根廷在乌拉圭的较劲,将严重威胁巴拉圭的独立与主权,所以立刻答应了乌拉圭的要求,担任政争的调解人。 但是,整个布拉达河流域弥漫着一片互不信任的气氛。阿根廷怀疑乌拉圭与巴拉圭签署秘密盟约,以对抗阿根廷;而这两国对阿根廷的示好,只是为了掩饰其中的阴谋。巴拉圭则担忧西班牙总督的势力复辟。乌拉圭则惧怕成为巴西和阿根廷的俎上肉,威胁国家的独立与完整。




巴西直接介入乌拉圭的政争是开启战端的关键。巴西以保护侨民为由调兵进驻乌拉圭边境,阿根廷则认为巴西企图兼并乌拉圭。为避免相互猜疑,恶化双方对立的局势,阿根廷接受了巴西的提议,签署了一个秘密协议,共同处理乌拉圭的问题。此举,使得巴拉圭在这个国际问题上被边缘化。同时,乌拉圭一方面请索拉诺.罗培斯出面调解,另一方面却又委请巴西的彼德二世皇帝(Pedro II, 1825-1891)担任仲裁者。索拉诺.罗培斯闻讯后大为光火,认为被乌拉圭设计利用,以解决自己的内政问题。随后,巴西向乌拉圭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乌拉圭在六天之内接受巴西的诉求解决,否则将诉诸武力。索拉诺.罗培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发觉阿根廷居然对巴西的最后通牒没有反应,便猜测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签有秘密协议,先并吞乌拉圭,再瓜分巴拉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对这一个威胁,索拉诺.罗培斯警告巴西,若敢以武力进犯乌拉圭,将不惜以兵戎相向。巴西陆军无视于索拉诺.罗培斯的警告,长趋直入乌拉圭的领土。索拉诺.罗培斯便立刻宣布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时值公元1864年11月12日。同一天,巴西欧林达候爵号(Marques de Olinda)蒸汽船搭载着玛多克罗索省(Matto Grosso)的新任省长费德里克.坎普士(Federico Carneiro Campos)赴任,却被巴拉圭战舰捕获。这一个劫船的行动,正式揭开了三国同盟战争的序幕。






图5. 巴拉圭掳获欧林达候爵号蒸汽船




同年12月27日,索拉诺.罗培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攻占了巴西的玛多克罗索省,掳获了大批的军火、粮食与各式军需补给。索拉诺.罗培斯的想法是,巴西必然会因为国土被占领而暂时停止对乌拉圭的侵略,先解玛多克罗索省燃眉之急,而且玛多克罗索省富饶的物质,可以供应巴拉圭部队作战之所需。怎知,出人意表,巴西非但没有急着解危,反而加紧对乌拉圭的攻势,一举战胜所有的反抗势力,扶植贝南西奥.佛洛雷斯(Venancio Flores)建立亲巴西的政府。乌拉圭新政府旋即加入巴西阵营,反过来向巴拉圭宣战。




公元1865年1月,索拉诺.罗培斯向阿根廷借道哥林德斯省(Corrientes)以攻打巴西,被阿根廷政府以各种理由拒绝。索拉诺.罗培斯遂于3月19日向阿根廷宣战,并于4月14日入侵阿根廷哥林德斯省,做为进攻巴西的军事要点,期间并掳获两艘阿根廷战舰。




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面对巴拉圭的挑衅,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于公元1865年5月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三国对抗巴拉圭秘密条约"(The Secret Treaty of the Triple Alliance against Paraguay)。三个盟国想要藉由此条约一举解决与巴拉圭的所有问题。条约中订定了联军部队的指挥体系、战后的边界划分、解散巴拉圭军队、摧毁乌梅达堡垒(Humaita)以及巴拉圭战败赔偿等问题。条约第十八条并且明文规定为免唤起巴拉圭人民对索拉诺.罗培斯同仇敌慨之心,在达到主要军事目的之前,本条约必须保持机密。




条约第七条表明,三国联军对抗的不是巴拉圭人民,而是巴拉圭总统索拉诺.罗培斯元帅。但在条约第十四条中却又规定所有的战争支出应该由巴拉圭人民偿付。条约第八条同意确保巴拉圭的独立,并保证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但第九条却明订上述保证只有五年的效期。第十七条规定,若战后巴拉圭新政府拒绝接受此条约的内容,三国同盟有义务凭借任何手段,甚至长期驻军,逼其就范,以确保条约内容之施行。条约第十九条订定,这个密约不需要经同盟国国会的批准,一经签署立即生效施行。依本条来看,本密约的签署,可能并没有得到各同盟国人民的支持。




这个密约一直到了公元1886年才由英国驻乌拉圭代表公布,欧美各国均表讶异并大加挞伐,国际舆论一致支持巴拉圭,同声谴责同盟国。但是,这些都仅止于形式上的声明,国际社会并没有对战后的巴拉圭提供实质的援助。大战期间,除了与巴拉圭也存有边界问题的玻利维亚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巴拉圭伸出援手。




战争的经过




下表是各交战国的基本国力比较,开战初期双方的兵力,联军部队有十九万两千人,而巴拉圭只有八万人,差距超过一倍。国土面积更是超过廿一倍。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军队(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西 8,450,000 8,500,000 192,000(三国合计)

阿根廷 2,735,000 1,500,000

乌拉圭 176,000 200,000

巴拉圭 526,000 800,000 80,000




这一场南美洲的大战若以巴拉圭为主轴,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攻击阶段及防御阶段,略述如后:




一、攻击阶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在公元1964年12月27日攻占巴西玛多克罗索省以及公元1865年4月14日攻占阿根廷哥林德斯省以后,继续积极地准备一连串对抗三国联军的攻击行动。同时,索拉诺.罗培斯并没有放弃外交的折冲,因而迟至同年6月才发动下一波的攻势。如此一来,巴拉圭军队丧失了原来保有的奇袭优势,给予联军部队一个好整以暇的机会。




由于掌控巴拉纳河(巴拉圭的军事与经济命脉)的需要,索拉诺.罗培斯于公元1865年6月11日率先在利亚阙楼(Riachuelo)发动海战,攻击巴西的舰艇,史称利亚阙楼海战(Naval Battle of Riachuelo )。因两艘巴拉圭战舰临阵故障,挡住河道,使得奇袭战术难以奏效,失去先机,造成巴拉圭舰队严重挫败。由于巴拉圭的造船厂没有修理欧洲战舰的技术,又因为出海口为敌国阿根廷所掌控,无法购入新舰;因此,利亚阙楼海战之后巴拉圭舰队便一蹶不振,形同瓦解。




公元1865年9月19日,巴拉圭远征军被三国联军包围,大败于乌鲁瓜亚纳(Uruguayana)。此役改变了索拉诺.罗培斯的战略,他下令从阿根廷哥林德斯省撤军,结束了巴国部队的攻击阶段,开始全面采取守势作战。




二、防御阶段




公元1865年10月至1866年4月,索拉诺.罗培斯除了少数袭扰外,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这让巴拉圭部队得以休养生息,从事整备。在此交战双方战事停滞期间,索拉诺.罗培斯以为可以藉此调兵遣将,训练新手,汱换伤兵。他完全没有料到,伤残的将士已无经法如数撤换,因为老人与孩童圴已开始应召入伍。




在此兵残将弱之际,公元1866年5月2日发生了艾斯特罗贝亚格战役(Battle of Estero Bellaco)。紧接着,5月24日又发生了杜犹地战役(Battle of Tuyuti),参与战役的联军的数目是巴拉圭的两倍。联军虽然履获胜利,但因各国部队之将领意见不合,加上巴拉圭瓜拉尼士兵的骁勇善战,仍然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公元1866年9月22日的古鲁百宜都战役(Battle of Curupaity)是巴拉圭部队最后一次的胜利,从此之后就一路兵败如山倒。但是此役造成联军元气大伤,短时间之内无法遂行大型会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6. 古鲁百宜都战役图




战事越长,对巴拉圭越为不利。军事封锁与经济孤立,让索拉诺.罗培斯渐渐感觉到后继无力。公元1867年7月17日,巴西收复玛多克罗索省,切断了巴拉圭陆路的补给线。而海路的补给早在战争开打之初,就因出海口被阿根廷控制而无法运作。加上军队中发生了传染病,使巴拉圭士兵的伤亡愈来愈严重。






图7. 休息中的阿根廷士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8. 巴西士兵






图9. 巴西士兵装扮




巴拉圭南方的乌梅达(Humaita)军事重镇,建有坚强的堡垒,是保卫首都亚松森的屏障。所以,当索拉诺.罗培斯在古鲁百宜都大捷之后,便把部队集结到乌梅达。联军于公元1867年8月15开始对乌梅达进行大包围作战。公元1868年7月24日索拉诺.罗培斯在联军长期的封锁下,不得不放弃乌梅达堡垒的防务,往内陆撤退。此时,巴拉圭全国上下已无人相信会有战胜联军的机会,但人民依然效忠领袖索拉诺.罗培斯的领导。







巴拉圭军队向后退却的过程中与联军发生了几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如公元1868年12月21日的峨多罗罗战役(Battle of Ytororo)和12月27日的阿瓦夷战役(Battle of Avay)。公元1869年1月5日巴西部队攻入首都亚松森,索拉诺.罗培斯奇迹似地组织了一只13,000人的部队,其中大部份是儿童、老人、妇女、逃兵和伤兵。这只状似幽灵的部队,陆续在杜比屋(Tupihu)、山布垓(Sanpucai)、哥斯大布縠(Costa Pucu)、依比提米(Ybytimi)、德比瓜里(Tebicuary)和比利贝布依(Piribebuy)吃了败仗,不断地向后退却。公元1869年12月28日,索拉诺.罗培斯跨越阿玛百依山脉(Amambay Mountain Chain)进入巴西的领土,公元1870年1月初,又回到巴拉圭境内的柯纳山(Hill Cora)扎营。同年3月1日,盟军包围巴拉圭军营,索拉诺.罗培斯腹部中弹落马,留下一句名言:"我与国家共存亡"(I die with my country!),慷慨赴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图10. 阿瓦夷战役图






图11. 战后等待掩埋的尸体




战争的结果与影响




大战结束后,巴拉圭的人口灭少了四分之三,由原来的八十万剩下不到二十万,其中男人占不到百分之十,而且大多数是小孩、老人和伤员。由于男人大多死在战场,巴拉圭社会因而变成了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必须负责十几个女人的生育。战后五十年,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孩是同父异母的私生子(楼主好羡慕啊)。




在领土方面,战争使巴拉圭损失了大约16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拉圭河以北割让给巴西,毕尔格玛佑河以南则割让给阿根廷。巴拉圭中部的维亚欧西典达省(Villa Occidental则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拉瑟福德.海斯(Rutheford Hayes, 1822-1893)调解,归还给巴拉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巴拉圭战后国家基础建设几乎全被摧毁,经济活动也完全停顿,女人必需负起战后重建的工作,还要赔偿九亿匹索给巴西,四亿匹索给阿根廷和九千万匹索给乌拉圭(总额高达十三亿九千万匹索)。英国的银行趁此机会提供了三十万英磅的贷款给巴拉圭,大赚利息,巴拉圭还必须拿三十万公顷的土地抵押。到了公元1907年,连本带利,巴拉圭对英国的外债高达七百五十万英磅。




巴拉圭战后遭到巴西军队占领六年,巴拉圭军队则完全解编,军事设施亦遭摧毁。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从公元1870年战争结束到1912年的四十二年间有二十任总统,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做完总统法定的任期。

战后,履行三国秘密条约成为巴西与阿根廷的头痛问题。巴拉圭变成两强折冲的平衡点,直到公元1876年阿根廷与巴拉圭签定边界协议,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协议也使得巴西的驻军彻出巴拉圭。




巴西并没得到多少好处,战后的巴西对英国的外债增加了。而巴西陆军也因战功和作战经验有了自己的传统与体系,逐渐脱离了帝国的控制,最后加速了巴西帝国的衰亡。巴西的社会菁英份子,则借着战争发了一笔不小的战争财。




对阿根廷而言,这场战争解决了经济的困难,麦子和玉米的产量大增。但战争也使得内陆与沿海再度分裂。阿根廷人民并不十分支持这场战争,因为此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军队,也使少数寡头获利,与自由派的观念相左。而且人民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花阿根廷人的钱,留阿根廷人的血,却为巴西人打战。




民族英雄OR罪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索拉诺.罗培斯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罪人?后人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但是,不论后人的评价如何,说他是怪兽也好,是暴君也好,是英雄也好,是圣人也好,都不影响他一生坚持的信念,那就是捍卫巴拉圭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不管他的军事领导是否正确,也不管他在战争末期如何兵败如山倒,但是他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精神,正是巴拉圭瓜拉尼民族性的象征。虽然他几乎把国家送上灭绝之路,但他终究保全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虽败犹荣。所以,巴拉圭人民把他奉为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国家的建设发展是没有快捷方式可循的。不能按照索拉诺.罗培斯的做法,以为从欧洲买进一些武器装备就可以挤身于强国之林。这场英雄史诗般的战争,并没有让巴拉圭灭亡,巴拉圭终究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战争是结束了,但结束的恐怕只是巴拉圭悲剧英雄式的气魄吧?
此为抛砖引玉之故。
以一国之力横挑三国,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啊。
南太平洋战争好象就是这个吧
悲哉,壮哉。。。
为何没图呀
为何名词翻译都是港台式的?
icyblue 发表于 2010-6-8 11:15

不知道,原文如此。
我是不习惯于用“罗培斯”这样的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