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破立之道破解天安舰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12:43
● 宋 杰
区域焦点

  随着温家宝总理通过对韩国和日本成功访问这一外交“斡旋”,前段时间因“天安舰事件”而闹的得“剑拔弩张”的东北亚局势,一时呈现出明显的和缓态势;但是,所谓“缓流之下亦有漩涡”,于中国而言,“天安舰事件”带来的外交困境并未因局势的暂时缓和而就此结束。特别是,一旦韩国在美日的支持下决议将“天安舰事件”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的话,中国外交如何妥善应对,对于中国仍然将是巨大的外交考验。

平衡打破后的尴尬与困境

  “天安舰乱局”中的中国外交,目前正处于三方力量的“包围”或“挟裹”之中。

  一方力量是以韩国为代表的“制裁派”,得到了美国和日本的强力支持。在直接针对朝鲜实施一定制裁措施后,韩国目前所谋求的,则主要是通过安理会层面对朝鲜进行制裁。从目前情势来看,温总理的访问尽管缓和了东北亚局势,但并没有“打消”掉韩国借助于安理会对朝鲜施压的“念头”。特别是,美国对韩国此举持明显支持立场,并指望通过此举给朝鲜和中国以空前的国际外交压力和道德上的“逼压”。希拉莉上月26日即指出,朝鲜击沉韩国天安舰,国际社会必须做出回应。

  一方力量是事件另一“主角”朝鲜。与韩国“证据确凿”的指控“针锋相对”,朝鲜不仅断然拒绝接受韩国说法,还一再宣称,自己与事件“毫无关系”,“天安舰事件”及其调查结果是韩国“在美国的批准、庇护和怂恿下自编自导的闹剧”。在此基础上,朝鲜针对韩国的制裁措施采取了相应的“反措施”,包括废除双方达成的互不侵犯协议等。多数观察者都认为,朝鲜的这一姿态与立场,与站在其背后“撑腰”的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甚大。

  但是,在俄罗斯作为“客观”第三方准备实质性介入事件之后,原本对中国略显平衡的局势便陡然“失衡”。

  在上月26日之前,俄罗斯似乎一直站在“沉默者”立场上。这一立场被其他国家包括朝鲜解读为事实上支持,至少是有利于朝鲜的。但是,随着梅德韦杰夫26日决定派遣专家组前往韩国,详细了解“天安舰事件”调查结果及相关物证,俄罗斯的立场便发生了重要转变。梅氏当天并通过俄总统网站发表声明说,确定“天安舰事件”的真正原因、彻底查明事件责任方极为重要。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应对责任方采取国际社会认为必须而适当的措施。这表明,俄罗斯力图摆脱国际社会认为其暗中支持朝鲜的立场,而试图让自己以一“客观中立”第三国的正面形象出现。俄罗斯立场转变之后,原本“三足鼎立”的大体平衡局势便被打破。在此背景下,中国发现,如果依然将自己绑在朝鲜这架“破战车”之上,自己便有成为“孤家寡人”并与整个国际社会“为敌”的危险。温家宝总理的访韩和访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破解乱局的应有之策
 笔者认为,中国“天安舰”外交要从上述“重重围堵”之中成功突围,外交行为上一定要坚持“有破有立”:
  从“破”的角度而言,中国一定要慎防自己被朝鲜“单方”“绑架”,而应对朝鲜施加适当外交压力,不能听任朝鲜“为所欲为”。尽管朝鲜外交是中国在东亚发挥作用的重要砝码与“棋局”,中国可以通过朝鲜达到特定的外交目的,但是,在利用朝鲜这一外交“密器”上,中国应有所克制。具体而言,至少从韩国已经披露并得到其他国家接受的现有证据来看,朝鲜似乎应对“事件”的发生负责。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通过适当渠道施压于朝鲜,敦促其在一定限度内和条件下达成关于解决“事件”的共识,而非一意孤行。中国应向朝鲜表明,自己对于其的支持有着“底线”,任何时候,朝鲜都不应以危及中国底线的方式行事,否则,中国将不再承担“背书者”角色。

  从“立”的角度而言,中国应考虑到自身的国际身份与国际形象,在行动上宜尽量向俄罗斯“靠齐”。从操作角度而言,中国应避免“事件”被提交到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毕竟,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应顾及到与自身地位和身份相称的国际义务与国际道德。一国外交不能对国际道德完全不予顾及。从已有实践来看,完全罔顾国际道德的外交尽管可以让一国暂时获利,但此种获利并不能持久。一旦“天安舰事件”被提交于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中国就会发现,自身不仅将处于国际社会成员集体舆论围攻之中,而且,整个话语权都将被英美等国所垄断。尽管在理论上,中国可通过行使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通过任何制裁决议,但成本未免太大。因此,在温家宝成功访韩、访日之后,中国应“乘热打铁”,抓紧有利时机展开密集的外交磋商,在对朝鲜进行适度施压的前提下尽力说服韩国放弃通过安理会解决的“企图”,而应在朝鲜适度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彼此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作者是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宋 杰
区域焦点

  随着温家宝总理通过对韩国和日本成功访问这一外交“斡旋”,前段时间因“天安舰事件”而闹的得“剑拔弩张”的东北亚局势,一时呈现出明显的和缓态势;但是,所谓“缓流之下亦有漩涡”,于中国而言,“天安舰事件”带来的外交困境并未因局势的暂时缓和而就此结束。特别是,一旦韩国在美日的支持下决议将“天安舰事件”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的话,中国外交如何妥善应对,对于中国仍然将是巨大的外交考验。

平衡打破后的尴尬与困境

  “天安舰乱局”中的中国外交,目前正处于三方力量的“包围”或“挟裹”之中。

  一方力量是以韩国为代表的“制裁派”,得到了美国和日本的强力支持。在直接针对朝鲜实施一定制裁措施后,韩国目前所谋求的,则主要是通过安理会层面对朝鲜进行制裁。从目前情势来看,温总理的访问尽管缓和了东北亚局势,但并没有“打消”掉韩国借助于安理会对朝鲜施压的“念头”。特别是,美国对韩国此举持明显支持立场,并指望通过此举给朝鲜和中国以空前的国际外交压力和道德上的“逼压”。希拉莉上月26日即指出,朝鲜击沉韩国天安舰,国际社会必须做出回应。

  一方力量是事件另一“主角”朝鲜。与韩国“证据确凿”的指控“针锋相对”,朝鲜不仅断然拒绝接受韩国说法,还一再宣称,自己与事件“毫无关系”,“天安舰事件”及其调查结果是韩国“在美国的批准、庇护和怂恿下自编自导的闹剧”。在此基础上,朝鲜针对韩国的制裁措施采取了相应的“反措施”,包括废除双方达成的互不侵犯协议等。多数观察者都认为,朝鲜的这一姿态与立场,与站在其背后“撑腰”的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甚大。

  但是,在俄罗斯作为“客观”第三方准备实质性介入事件之后,原本对中国略显平衡的局势便陡然“失衡”。

  在上月26日之前,俄罗斯似乎一直站在“沉默者”立场上。这一立场被其他国家包括朝鲜解读为事实上支持,至少是有利于朝鲜的。但是,随着梅德韦杰夫26日决定派遣专家组前往韩国,详细了解“天安舰事件”调查结果及相关物证,俄罗斯的立场便发生了重要转变。梅氏当天并通过俄总统网站发表声明说,确定“天安舰事件”的真正原因、彻底查明事件责任方极为重要。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应对责任方采取国际社会认为必须而适当的措施。这表明,俄罗斯力图摆脱国际社会认为其暗中支持朝鲜的立场,而试图让自己以一“客观中立”第三国的正面形象出现。俄罗斯立场转变之后,原本“三足鼎立”的大体平衡局势便被打破。在此背景下,中国发现,如果依然将自己绑在朝鲜这架“破战车”之上,自己便有成为“孤家寡人”并与整个国际社会“为敌”的危险。温家宝总理的访韩和访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破解乱局的应有之策
 笔者认为,中国“天安舰”外交要从上述“重重围堵”之中成功突围,外交行为上一定要坚持“有破有立”:
  从“破”的角度而言,中国一定要慎防自己被朝鲜“单方”“绑架”,而应对朝鲜施加适当外交压力,不能听任朝鲜“为所欲为”。尽管朝鲜外交是中国在东亚发挥作用的重要砝码与“棋局”,中国可以通过朝鲜达到特定的外交目的,但是,在利用朝鲜这一外交“密器”上,中国应有所克制。具体而言,至少从韩国已经披露并得到其他国家接受的现有证据来看,朝鲜似乎应对“事件”的发生负责。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通过适当渠道施压于朝鲜,敦促其在一定限度内和条件下达成关于解决“事件”的共识,而非一意孤行。中国应向朝鲜表明,自己对于其的支持有着“底线”,任何时候,朝鲜都不应以危及中国底线的方式行事,否则,中国将不再承担“背书者”角色。

  从“立”的角度而言,中国应考虑到自身的国际身份与国际形象,在行动上宜尽量向俄罗斯“靠齐”。从操作角度而言,中国应避免“事件”被提交到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毕竟,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应顾及到与自身地位和身份相称的国际义务与国际道德。一国外交不能对国际道德完全不予顾及。从已有实践来看,完全罔顾国际道德的外交尽管可以让一国暂时获利,但此种获利并不能持久。一旦“天安舰事件”被提交于安理会层面进行讨论,中国就会发现,自身不仅将处于国际社会成员集体舆论围攻之中,而且,整个话语权都将被英美等国所垄断。尽管在理论上,中国可通过行使否决权来阻止安理会通过任何制裁决议,但成本未免太大。因此,在温家宝成功访韩、访日之后,中国应“乘热打铁”,抓紧有利时机展开密集的外交磋商,在对朝鲜进行适度施压的前提下尽力说服韩国放弃通过安理会解决的“企图”,而应在朝鲜适度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彼此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作者是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