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新关注两岸在政治谈判时的彼此定位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42:49
“双英辩论”之后,民调显示马英九赢了这场辩论,台湾民众对他的支持度与满意度跟着扬升,这不仅说明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可行性加强了,而且对内“五都选举”的发展、以及对外“两岸关系”的推进,也有极大的助力。特别就后者而言,北京正在注视着这个“对手”的潜力发挥。

  与此同时,大陆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持续攀升。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而之前几天,世界银行中有关营运与贷款的业务的投票权,已将中国提升到4.42%,仅次于美日跃居为第三大股东;而甫才发表的《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经透露中国的国家竞争力2008年在G20国家中排名第九。

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将再浮现

  面对既合作又有竞争的“对岸”,台北当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ECFA签署之后,政治议题将不可避免,两岸在政治谈判时的彼此定位问题势必又将浮上台面。

  下面是大陆最新的情势的发展,显示北京对“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已有“思想解放”的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曾经担任过中共国台办副主任,也曾经是大陆海协会副会长,与台湾进行谈判交手多次的唐树备,虽然已经从所有官职上退休下来,但在2006年4月曾经两度在厦门及北京发表《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的冲突及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前瞻》一文及相关言谈(参见2006年4月10日《福建日报》的报道《海峡两岸论坛在厦开幕》)。该文虽无令人惊讶的“创新观点”,但值得肯定的,是唐树备能开创风气之先,敢在公开场合以退休的高阶涉台官员身份谈“两岸关系的法理定位”,不仅有其指标性,也有其主导性的影响力。

  而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在这方面更是击中要害的说出大陆学界对台的研究“要创新”,也就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新问题,包括突破原有的一些‘禁区’”。黄嘉树更进一步建议:“学术研究不应有任何禁区,但政策研究则不得不有禁区”,可谓将大陆内部的研究心态说得淋漓尽致(参见海峡资讯网,《大陆学者论文首见中华民国》,2009年11月15日)。

两岸对政治关系认知分歧很大

  到底大陆是否在进行“中华民国”地位的研究?这项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信息的开放与否,很难得到确实答案。不过当然不能光是看到大陆退休高官以及学者都已经开始对过去禁忌的话题展开大鸣大放,大谈正视“中华民国”地位的问题,就认定政策有所转变,实际上此问题已在过去的中共重要文件以及领导人谈话中窥见端倪。

  但是,正如唐树备所言,“两岸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认知还有很大分歧,两岸政治关系还未发展到双方同意或接受把这种关系固定化、法律化的阶段”。如依据这段话,北京对于“中华民国”政治定位,应该还没有到完全定案的地步。

  如果再与2000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所陈述的北京对“中华民国”的立场做比较,就更能见到新迹象的意义。白皮书上面说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的一个地方当局”,这样的立场与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北京中南海的领导班子,会在短短期间之内,改变原先唯我独尊的心态,而在对“中华民国地位”问题上,作出更善意的回应。

  不过,2008年年底胡六点提出后,胡 锦 涛指示,两岸现状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同时又暗示两岸的政治定位“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探讨”,这谈话,目前已广泛地在中国大陆的涉台系统中被点读。这也就是说,北京必须在进入政治谈判之前,耍确定对台湾的“政治定位”。所以大陆学界及智库为了协助当局来思考“定位问题”的突破,势必要进行更深入一层的研究与探讨,而“中华民国”就是其中一项的课题。在胡强调两岸目前是“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现状又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当然,“中华民国”定位问题在前述“思想解放”的现象之后,更加活泼地涌上台面。

  因此,台北必须要先有初步因应的方案在手,否则北京一旦宣示对“中华民国”的事实认定,台北显然将会无从适应。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联合早报网》“双英辩论”之后,民调显示马英九赢了这场辩论,台湾民众对他的支持度与满意度跟着扬升,这不仅说明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可行性加强了,而且对内“五都选举”的发展、以及对外“两岸关系”的推进,也有极大的助力。特别就后者而言,北京正在注视着这个“对手”的潜力发挥。

  与此同时,大陆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持续攀升。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而之前几天,世界银行中有关营运与贷款的业务的投票权,已将中国提升到4.42%,仅次于美日跃居为第三大股东;而甫才发表的《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已经透露中国的国家竞争力2008年在G20国家中排名第九。

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将再浮现

  面对既合作又有竞争的“对岸”,台北当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ECFA签署之后,政治议题将不可避免,两岸在政治谈判时的彼此定位问题势必又将浮上台面。

  下面是大陆最新的情势的发展,显示北京对“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已有“思想解放”的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曾经担任过中共国台办副主任,也曾经是大陆海协会副会长,与台湾进行谈判交手多次的唐树备,虽然已经从所有官职上退休下来,但在2006年4月曾经两度在厦门及北京发表《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的冲突及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前瞻》一文及相关言谈(参见2006年4月10日《福建日报》的报道《海峡两岸论坛在厦开幕》)。该文虽无令人惊讶的“创新观点”,但值得肯定的,是唐树备能开创风气之先,敢在公开场合以退休的高阶涉台官员身份谈“两岸关系的法理定位”,不仅有其指标性,也有其主导性的影响力。

  而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在这方面更是击中要害的说出大陆学界对台的研究“要创新”,也就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新问题,包括突破原有的一些‘禁区’”。黄嘉树更进一步建议:“学术研究不应有任何禁区,但政策研究则不得不有禁区”,可谓将大陆内部的研究心态说得淋漓尽致(参见海峡资讯网,《大陆学者论文首见中华民国》,2009年11月15日)。

两岸对政治关系认知分歧很大

  到底大陆是否在进行“中华民国”地位的研究?这项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信息的开放与否,很难得到确实答案。不过当然不能光是看到大陆退休高官以及学者都已经开始对过去禁忌的话题展开大鸣大放,大谈正视“中华民国”地位的问题,就认定政策有所转变,实际上此问题已在过去的中共重要文件以及领导人谈话中窥见端倪。

  但是,正如唐树备所言,“两岸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认知还有很大分歧,两岸政治关系还未发展到双方同意或接受把这种关系固定化、法律化的阶段”。如依据这段话,北京对于“中华民国”政治定位,应该还没有到完全定案的地步。

  如果再与2000年《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所陈述的北京对“中华民国”的立场做比较,就更能见到新迹象的意义。白皮书上面说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据台湾以来,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政府”名称,但它早已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实际上始终只是中国领土的一个地方当局”,这样的立场与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北京中南海的领导班子,会在短短期间之内,改变原先唯我独尊的心态,而在对“中华民国地位”问题上,作出更善意的回应。

  不过,2008年年底胡六点提出后,胡 锦 涛指示,两岸现状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同时又暗示两岸的政治定位“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探讨”,这谈话,目前已广泛地在中国大陆的涉台系统中被点读。这也就是说,北京必须在进入政治谈判之前,耍确定对台湾的“政治定位”。所以大陆学界及智库为了协助当局来思考“定位问题”的突破,势必要进行更深入一层的研究与探讨,而“中华民国”就是其中一项的课题。在胡强调两岸目前是“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现状又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当然,“中华民国”定位问题在前述“思想解放”的现象之后,更加活泼地涌上台面。

  因此,台北必须要先有初步因应的方案在手,否则北京一旦宣示对“中华民国”的事实认定,台北显然将会无从适应。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