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龄化严重:种田全靠老人 学者提醒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9:55:18
日本是世界闻名的“老人社会”,《环球时报》记者来到日本才发现原来老龄化问题就发生在身边,而且如此严重:在东京机场办理通关手续时遇到的第一个日本人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嘴里说着带有浓重日式发音的英语;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甚至在记者住的商务酒店里,每天来打扫房间的也是60多岁的大叔。老龄化和少子化似乎成了扣在日本头上的紧箍咒。刚创建的“奋起日本党”就因为平均年龄高达69岁而不被看好,但创建者与谢野馨则提醒说,不要忘记日本30%以上的国民都是老年人,所以日本需要“老人党”来制定符合老龄化社会的政策。这句话道出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严酷现实和暗藏的社会不安。在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日本官员流露出对老龄化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的担忧,年轻人则担心等自己老后拿不到足够的养老金,倒是日本老人最响应“老年人加油”的政府号召,成了日本一个十分忙碌的群体。

  农田里干活的多是老年人

  在东京等城市,开出租的司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老者,穿着笔挺的制服,戴着雪白的手套,但我们还是不免担心,让老人开出租车能有安全保证吗?的确,老龄化社会让日本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每日新闻》近日报道,近年来日本高龄驾驶员增多,年龄在70岁以上有驾照的人超过了500万。去年一年间,因70岁以上老人驾驶车辆酿成死亡事故640起。该报还担心,老龄化急速发展,将导致日本就业人口“有减无增”,依靠外来劳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位于关东地区的山梨县山中湖村,离东京约2小时的车程,52岁的长田三长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他告诉记者,山中湖村住着大约4700人,其中老年人的比例占到70%。虽然当地依靠旅游业发展得非常不错,但村子里的年轻人还是向往大都市的生活。记者在日本农村看到,田地里很少能见到正在耕种的农民,一路上只看到一个,还是一名老人,开着拖拉机在地里耕作。据当地人讲,如今农田里干活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很多老人只好选择种些容易耕种的作物,有的干脆把地转租给别人甚至卖掉。

  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官房政策课课长助理萩原英树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在农村能看到的日本年轻人基本只有放假在家的学生”。在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农业生产者的60%,20年后他们将达到85岁,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在农村除了乡政府的公务员外没有更多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工作岗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影响的不仅是农业经济,也削弱了日本的整个国力,这是日本政府最担心的地方。

  年轻人为三四十年后担忧

  在老龄人口的问题上,联合国有个统一的说法: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个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去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22.7%,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3%,中国在8%到9%之间。日本总务省担心,这样的结果会加剧日本劳动力短缺、税收不断减少和公共养老金系统负担过重等现象。从联合国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公布老龄化白皮书。去年的白皮书说,日本和先进国家相比,老龄化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明显,但90年代“危机加重”,到21世纪就已进入老龄化的“国际最高区域”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也被日本认为是造成“失去的10年”的一个原因。据日本内阁府少子化对策担当企划官后藤一也介绍,预计2055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46万人,届时将占总人口的40.5%,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就有两个老年人。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也在积极做出各种探索和努力,比如把支付养老金的年龄由原来的年满60岁提高到65岁。但很多日本民众觉得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26岁的村濑小姐在东京一家养老院工作,她告诉记者,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难以改变,老年人的养老金没有增加,反而提高了年轻人支付的门槛。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情况并不乐观。村濑说:“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交给了国家,用于退休老人养老金的支付,但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三四十年之后等我们退休时,政府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给我们发放充足的养老金呢?”

  年轻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截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751亿人,已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少子化可以说是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接待我们的日本官员大多爱拿数据说事。后藤一也向记者介绍说,根据日本的调查,90%的被调查者愿意结婚,并且希望生2个孩子,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非常大。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是晚婚晚育,30到34岁的男性未婚率在2005年达到了47.1%,女性达到了32%,并且这一比例在逐年上升。2005年日本出生人数109万人,预计2055年出生人数将只有45.7万人。此外,过去日本都是“终身雇佣”,生活安定,而现在终身雇佣制度被打破,收入也变得不稳定,因此很多夫妇结婚后因经济实力不强,不愿意过早生孩子。

  日本新口号:让老年人加油

  日本社会这些年还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学词汇———“孤独死”。最新的调查显示,日本每4个高龄男性中就有一人因为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最终“默默离开人世”。在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的老人担心自己将会“孤独死”,超过七成的老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日本媒体经常会爆出老人在家去世很长时间才被邻居发现的新闻,有的甚至尸体已经腐烂。记者在东京地铁口旁看到,无家可归者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据了解,这是因为日本很多房东不愿意把房子租给独处的老人。仅在东京一地,每年就有将近3000人遭受“孤独死”的命运。为了能够进监狱“养老”,有些日本老人不惜以身试法。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日本监狱里60岁以上的犯人数量已增长了两倍。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日本社会不愿意总是消极地讨论老龄化问题,最近10年出了很多重新审视老人社会作用的文艺作品。2001年,日本著名出版社“筑摩书房”出版了《老人力》一书,纵论老年人固然有诸多“缺点”,但也有其“优点”,是宝贵的社会力量。2008年2月,新潮社又出版了《老顽童》,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探讨了老龄化现象,并让日本老人以乐观态度去看待余生。此前日本学者三浦展出版了一本《下流社会》,批评日本青年人的生活热情和工作意愿日益低下,与此相比,日本长寿又健康的老人们倒像是干劲十足的“中流砥柱”,成了“上流社会”。

  在到日本采访前,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山田重夫告诉记者,现在日本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让老年人加油!”到日本后,记者发现,老年人“加油”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现实。“银色人才中心”是日本的独特产物,它遍布日本各地,总数有1329个之多,专门给退休老人介绍工作。记者到东京葛饰区的银色人才中心采访,该中心有3000多名会员,年龄多集中在六七十岁,年纪最大的是一名95岁的老人。79岁的大河内康年和77岁的渡边都在这家人才中心工作,在和记者闲聊时,他们身着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皮鞋也打理得锃亮,完全看不出是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大河与银色人才中心打交道已有12年,他现在担任的工作是停车场指挥员,他对记者说:“一个人上了年纪,一旦离开工作对身体不好,我之所以到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能活动活动身体,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另外,在这里工作还能挣点零花钱,以前都是子女给我零花钱,现在我能够自己挣,有时还能给孙辈一些。我之前计划干到80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80岁是个分水岭,但我想如果身体可以我愿意一直干下去。”渡边退休前是一名英语老师,8年前加入了银色人才中心教老年人学英语,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教英语的收入只有以前的1/4,但来这里不是为了钱,通过我的劳动让其他人高兴是我最大的收获。”

  据该人才中心的事务局长秋田贞夫讲,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有劳动意愿,每年缴纳2000日元(约合150元人民币)的会费即可成为会员,中心为老人介绍的是一些诸如交通协管、自行车停车场整理、公园清扫、修剪草坪、做菜做饭或帮工厂包装筷子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每月最多工作15天,每天不超过6个小时。日本政府部门给予银色才人中心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就是想让老人发挥他们的余热,让人觉得他们仍然对社会有用。由于支付给老人的工资比较低,加上老人更守信用,工作细致,有不少公司和个人来中心请老人帮忙。但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年轻人的工作都不大好找,老人的工作机会也少了很多。

  丰田公司企业公关部第三企业公关组主任竹内利理子告诉记者,日本企业的员工一般60岁退休,丰田公司从2003年4月开始实行返聘制度,如今返聘人数逐年递增。老人的经验和资历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也是年轻员工值得学习的。而据记者了解,有些企业还延长了退休年龄,有的工厂甚至取消了退休年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真的可以不退休。

  日学者提醒中国防止“未富先老”

  日本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已成为很多国家之“鉴”。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研究部长田中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少子化导致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在日本难以改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人的寿命还会延长。老年人在整个人口的比例上升,这不仅是日本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东亚都面临的难题,韩国、新加坡的情况现在也比较严重,而中国也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被问及日本的老龄化是否会威胁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时,田中修回答,随着日本社会的少子化和高龄化,势必会造成日本竞争力的下降,这是必然的,也是日本国民担心的地方,所以如何提高技术开发和技术含量,是使国民经济和国力得以维持的一个关键问题。

  田中修称,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并不完善。他解释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结束,但由于此前日本人口还呈递增趋势,所以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会出现少子化的状况,因此在税收等方面还延续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政策。田中修说:“这对中国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经济高速发展只能是一段时期,不会是永远的,总有结束的时候,所以从经济高速发展到平稳发展必须做一个预想,根据发展趋势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和政策。”

  日本陷入严重老龄化老年人面临“孤独死”

  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日本社会严重的老龄化现象。

  在日本,老年人“孤独死”的情况非常严重。日本媒体去年底援引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称日本每4个高龄男性之中,就有一个因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而“默默离开人世”。2008年,仅东京一地,就有2000多个老人因无人照料而默默离世。

  本报讯日本内阁府本月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日本全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的老人担心自己将会“孤独死去”,超过七成老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

  这一问题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在东京都市区等大城市和人口在1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感到自己将“孤独死去”的老人比例超过45%。

  随着日本老龄化日益加剧,越来越多老人独自生活,他们在临死时甚至没有一个亲人在场,只能孤独地死去,有的在尸体分解甚至化成白骨后才被人发现。

  为了温饱,有不少日本老人竟愿意进监狱。从1991年开始,65岁以上的高龄人犯罪一直在增加。日本监狱里60岁以上的犯人数量比10年前增长两倍。

  原因老龄化+经济压力

  “孤独死”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现在已成为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

  “孤独死”也与这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日益迅速增长有关。今天每5名日本人中,就有一名是大于65岁的老人。

  日本媒体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有超过270万生活在自己家里的日本老人需要特殊看护,加之日本社会把送老人进养老院视作抛弃行为,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攀升。

  此外,经济压力也是造成日本人“孤独”的重要原因。自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的临时工和合同工的比例增加了3倍。工作和生活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使许多人成为工作狂,他们中的不少人从未结婚,到提前退休时已成为一名孤独者。

  去年9月,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接掌大权时作出承诺,为低收入和不具备领取养老金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月最低765美元的扶助。对此,很多年轻人抱怨负担太重,有媒体提醒说,这甚至可能引发几代人之间的冲突。

  应对推动高龄就业

  本报讯近年来,历届日本政府都曾表态要解决老龄人口的“孤独死”问题。日本社会正在采取多重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针对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雇佣保险法推动高龄雇佣。另外,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其中包括推迟退休年龄、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工作、提供钟点工或合同工等非全职岗位和家庭扶助。

  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银色人才中心,专门为60岁以上年龄,身体健康,有劳动愿望的人介绍工作。日本的很多岗位如出租车司机、路桥收费员等,通常都是老年人。

  然而,让老年人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养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财政负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日本依然找不到解决老年人孤独死的办法。

  几年前,东京繁华的新宿区开始了一场旨在让人们关注“孤独死”的运动,举行了不少社会活动以吸引公寓居民的注意,如为老人分发时事通讯并监视他们的生活福利状况,检查他们是否按时倾倒生活垃圾。其他区也纷纷效仿,但是由于要获得准确的“孤独死”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这项措施成功与否也是难以衡量。

  新宿区老年人服务部助理主管横田洋子说:“如果你是独自一个人生活,那么你独自一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新宿区所希望做的是增加人们对"孤独死"的关注。”
http://service.bbs.163.com/bbs/photo/174291769.html日本是世界闻名的“老人社会”,《环球时报》记者来到日本才发现原来老龄化问题就发生在身边,而且如此严重:在东京机场办理通关手续时遇到的第一个日本人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嘴里说着带有浓重日式发音的英语;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甚至在记者住的商务酒店里,每天来打扫房间的也是60多岁的大叔。老龄化和少子化似乎成了扣在日本头上的紧箍咒。刚创建的“奋起日本党”就因为平均年龄高达69岁而不被看好,但创建者与谢野馨则提醒说,不要忘记日本30%以上的国民都是老年人,所以日本需要“老人党”来制定符合老龄化社会的政策。这句话道出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严酷现实和暗藏的社会不安。在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日本官员流露出对老龄化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的担忧,年轻人则担心等自己老后拿不到足够的养老金,倒是日本老人最响应“老年人加油”的政府号召,成了日本一个十分忙碌的群体。

  农田里干活的多是老年人

  在东京等城市,开出租的司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老者,穿着笔挺的制服,戴着雪白的手套,但我们还是不免担心,让老人开出租车能有安全保证吗?的确,老龄化社会让日本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每日新闻》近日报道,近年来日本高龄驾驶员增多,年龄在70岁以上有驾照的人超过了500万。去年一年间,因70岁以上老人驾驶车辆酿成死亡事故640起。该报还担心,老龄化急速发展,将导致日本就业人口“有减无增”,依靠外来劳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位于关东地区的山梨县山中湖村,离东京约2小时的车程,52岁的长田三长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他告诉记者,山中湖村住着大约4700人,其中老年人的比例占到70%。虽然当地依靠旅游业发展得非常不错,但村子里的年轻人还是向往大都市的生活。记者在日本农村看到,田地里很少能见到正在耕种的农民,一路上只看到一个,还是一名老人,开着拖拉机在地里耕作。据当地人讲,如今农田里干活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很多老人只好选择种些容易耕种的作物,有的干脆把地转租给别人甚至卖掉。

  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官房政策课课长助理萩原英树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在农村能看到的日本年轻人基本只有放假在家的学生”。在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农业生产者的60%,20年后他们将达到85岁,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在农村除了乡政府的公务员外没有更多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工作岗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影响的不仅是农业经济,也削弱了日本的整个国力,这是日本政府最担心的地方。

  年轻人为三四十年后担忧

  在老龄人口的问题上,联合国有个统一的说法: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个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去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22.7%,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3%,中国在8%到9%之间。日本总务省担心,这样的结果会加剧日本劳动力短缺、税收不断减少和公共养老金系统负担过重等现象。从联合国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公布老龄化白皮书。去年的白皮书说,日本和先进国家相比,老龄化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明显,但90年代“危机加重”,到21世纪就已进入老龄化的“国际最高区域”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也被日本认为是造成“失去的10年”的一个原因。据日本内阁府少子化对策担当企划官后藤一也介绍,预计2055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46万人,届时将占总人口的40.5%,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就有两个老年人。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也在积极做出各种探索和努力,比如把支付养老金的年龄由原来的年满60岁提高到65岁。但很多日本民众觉得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26岁的村濑小姐在东京一家养老院工作,她告诉记者,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难以改变,老年人的养老金没有增加,反而提高了年轻人支付的门槛。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情况并不乐观。村濑说:“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交给了国家,用于退休老人养老金的支付,但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三四十年之后等我们退休时,政府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给我们发放充足的养老金呢?”

  年轻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截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751亿人,已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少子化可以说是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接待我们的日本官员大多爱拿数据说事。后藤一也向记者介绍说,根据日本的调查,90%的被调查者愿意结婚,并且希望生2个孩子,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非常大。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是晚婚晚育,30到34岁的男性未婚率在2005年达到了47.1%,女性达到了32%,并且这一比例在逐年上升。2005年日本出生人数109万人,预计2055年出生人数将只有45.7万人。此外,过去日本都是“终身雇佣”,生活安定,而现在终身雇佣制度被打破,收入也变得不稳定,因此很多夫妇结婚后因经济实力不强,不愿意过早生孩子。

  日本新口号:让老年人加油

  日本社会这些年还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学词汇———“孤独死”。最新的调查显示,日本每4个高龄男性中就有一人因为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最终“默默离开人世”。在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的老人担心自己将会“孤独死”,超过七成的老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日本媒体经常会爆出老人在家去世很长时间才被邻居发现的新闻,有的甚至尸体已经腐烂。记者在东京地铁口旁看到,无家可归者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据了解,这是因为日本很多房东不愿意把房子租给独处的老人。仅在东京一地,每年就有将近3000人遭受“孤独死”的命运。为了能够进监狱“养老”,有些日本老人不惜以身试法。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日本监狱里60岁以上的犯人数量已增长了两倍。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日本社会不愿意总是消极地讨论老龄化问题,最近10年出了很多重新审视老人社会作用的文艺作品。2001年,日本著名出版社“筑摩书房”出版了《老人力》一书,纵论老年人固然有诸多“缺点”,但也有其“优点”,是宝贵的社会力量。2008年2月,新潮社又出版了《老顽童》,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探讨了老龄化现象,并让日本老人以乐观态度去看待余生。此前日本学者三浦展出版了一本《下流社会》,批评日本青年人的生活热情和工作意愿日益低下,与此相比,日本长寿又健康的老人们倒像是干劲十足的“中流砥柱”,成了“上流社会”。

  在到日本采访前,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山田重夫告诉记者,现在日本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让老年人加油!”到日本后,记者发现,老年人“加油”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现实。“银色人才中心”是日本的独特产物,它遍布日本各地,总数有1329个之多,专门给退休老人介绍工作。记者到东京葛饰区的银色人才中心采访,该中心有3000多名会员,年龄多集中在六七十岁,年纪最大的是一名95岁的老人。79岁的大河内康年和77岁的渡边都在这家人才中心工作,在和记者闲聊时,他们身着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皮鞋也打理得锃亮,完全看不出是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大河与银色人才中心打交道已有12年,他现在担任的工作是停车场指挥员,他对记者说:“一个人上了年纪,一旦离开工作对身体不好,我之所以到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能活动活动身体,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另外,在这里工作还能挣点零花钱,以前都是子女给我零花钱,现在我能够自己挣,有时还能给孙辈一些。我之前计划干到80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80岁是个分水岭,但我想如果身体可以我愿意一直干下去。”渡边退休前是一名英语老师,8年前加入了银色人才中心教老年人学英语,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教英语的收入只有以前的1/4,但来这里不是为了钱,通过我的劳动让其他人高兴是我最大的收获。”

  据该人才中心的事务局长秋田贞夫讲,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有劳动意愿,每年缴纳2000日元(约合150元人民币)的会费即可成为会员,中心为老人介绍的是一些诸如交通协管、自行车停车场整理、公园清扫、修剪草坪、做菜做饭或帮工厂包装筷子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每月最多工作15天,每天不超过6个小时。日本政府部门给予银色才人中心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就是想让老人发挥他们的余热,让人觉得他们仍然对社会有用。由于支付给老人的工资比较低,加上老人更守信用,工作细致,有不少公司和个人来中心请老人帮忙。但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年轻人的工作都不大好找,老人的工作机会也少了很多。

  丰田公司企业公关部第三企业公关组主任竹内利理子告诉记者,日本企业的员工一般60岁退休,丰田公司从2003年4月开始实行返聘制度,如今返聘人数逐年递增。老人的经验和资历都是公司宝贵的财富,也是年轻员工值得学习的。而据记者了解,有些企业还延长了退休年龄,有的工厂甚至取消了退休年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真的可以不退休。

  日学者提醒中国防止“未富先老”

  日本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已成为很多国家之“鉴”。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研究部长田中修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少子化导致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在日本难以改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人的寿命还会延长。老年人在整个人口的比例上升,这不仅是日本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东亚都面临的难题,韩国、新加坡的情况现在也比较严重,而中国也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被问及日本的老龄化是否会威胁日本在亚洲的地位时,田中修回答,随着日本社会的少子化和高龄化,势必会造成日本竞争力的下降,这是必然的,也是日本国民担心的地方,所以如何提高技术开发和技术含量,是使国民经济和国力得以维持的一个关键问题。

  田中修称,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并不完善。他解释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结束,但由于此前日本人口还呈递增趋势,所以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会出现少子化的状况,因此在税收等方面还延续着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政策。田中修说:“这对中国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经济高速发展只能是一段时期,不会是永远的,总有结束的时候,所以从经济高速发展到平稳发展必须做一个预想,根据发展趋势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和政策。”

  日本陷入严重老龄化老年人面临“孤独死”

  日本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日本社会严重的老龄化现象。

  在日本,老年人“孤独死”的情况非常严重。日本媒体去年底援引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称日本每4个高龄男性之中,就有一个因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而“默默离开人世”。2008年,仅东京一地,就有2000多个老人因无人照料而默默离世。

  本报讯日本内阁府本月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日本全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的老人担心自己将会“孤独死去”,超过七成老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

  这一问题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在东京都市区等大城市和人口在1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感到自己将“孤独死去”的老人比例超过45%。

  随着日本老龄化日益加剧,越来越多老人独自生活,他们在临死时甚至没有一个亲人在场,只能孤独地死去,有的在尸体分解甚至化成白骨后才被人发现。

  为了温饱,有不少日本老人竟愿意进监狱。从1991年开始,65岁以上的高龄人犯罪一直在增加。日本监狱里60岁以上的犯人数量比10年前增长两倍。

  原因老龄化+经济压力

  “孤独死”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现在已成为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

  “孤独死”也与这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在日益迅速增长有关。今天每5名日本人中,就有一名是大于65岁的老人。

  日本媒体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有超过270万生活在自己家里的日本老人需要特殊看护,加之日本社会把送老人进养老院视作抛弃行为,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攀升。

  此外,经济压力也是造成日本人“孤独”的重要原因。自1990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的临时工和合同工的比例增加了3倍。工作和生活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使许多人成为工作狂,他们中的不少人从未结婚,到提前退休时已成为一名孤独者。

  去年9月,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接掌大权时作出承诺,为低收入和不具备领取养老金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每月最低765美元的扶助。对此,很多年轻人抱怨负担太重,有媒体提醒说,这甚至可能引发几代人之间的冲突。

  应对推动高龄就业

  本报讯近年来,历届日本政府都曾表态要解决老龄人口的“孤独死”问题。日本社会正在采取多重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针对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雇佣保险法推动高龄雇佣。另外,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其中包括推迟退休年龄、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工作、提供钟点工或合同工等非全职岗位和家庭扶助。

  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银色人才中心,专门为60岁以上年龄,身体健康,有劳动愿望的人介绍工作。日本的很多岗位如出租车司机、路桥收费员等,通常都是老年人。

  然而,让老年人通过自食其力的方式养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财政负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孤独问题,日本依然找不到解决老年人孤独死的办法。

  几年前,东京繁华的新宿区开始了一场旨在让人们关注“孤独死”的运动,举行了不少社会活动以吸引公寓居民的注意,如为老人分发时事通讯并监视他们的生活福利状况,检查他们是否按时倾倒生活垃圾。其他区也纷纷效仿,但是由于要获得准确的“孤独死”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这项措施成功与否也是难以衡量。

  新宿区老年人服务部助理主管横田洋子说:“如果你是独自一个人生活,那么你独自一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新宿区所希望做的是增加人们对"孤独死"的关注。”
http://service.bbs.163.com/bbs/photo/174291769.html
上海老龄化达“世界水平” 5个市民中有1个老人
上海已经冲到了现代化的前沿,而老龄化也先于现代化提前到来。

  “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坦言。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左右,而上海这一数据是19.58%,这意味着,5个上海人中就有1个老人;而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




  19.58%的老龄化数字,已经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的22%“比肩”。

  不过,近年来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等个人和社会原因,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城市遭遇新的挑战。

  现在,上海市政府已经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而上海率先孕育的“银发经济”,也引发和驱动了新的市场开发和商机,并为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示范模本……

  上海老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 ★胡喜盈/上海报道

  “儿时的弄堂消失了,刚刚搬进现代舒适的大房子,我们却成了老人。”家住上海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张秋芬女士,在自家一楼门口草坪的座椅上,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安闲的神色中浅掩着淡淡的感伤。

  出生于1940年的张女士,身上汇集了众多的时代符号:“石库门”中度过的儿童时代,青年时期的上山下乡,中年时期的大返城,每一个时期的沧桑巨变都给她个人的命运留下深深的印痕。

  “按照国际标准,65岁即算‘老龄’,今年66岁的张女士正好跨进这个门槛,”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波向《中国经济周刊》推荐这一采访对象时特别提醒,“张女士,同时是上海步入‘世界级’老龄化行列的标志性人群。”

  和张女士临近的黄浦区山北居委会周晓路女士,一双儿女在国外,前年老伴乘鹤仙去,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自己已是71岁高龄的周女士,带着一批发髻班驳的老人,处理“辖区”事务,而安排照顾辖区内老人的日常生活是众多事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趋势汹涌而来,在你还没看清楚之前,就已让你措手不及。”阿尔文·托夫勒在《大未来》里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的上海正背负一个无形但越来越重的包袱—人口老化。

  上海老龄化达到“世界水平”

  驶入经济快车道的上海,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却在“一天天变老”:20多年的老龄化积累,10年的人口负增长,使得上海老龄化速度正逐年飙升。

  5个市民中有1个老人

  4月3日,上海市发布上海老年人口信息,首次公布了上海市老年经济生活各项指标。

  此次信息披露,是在2005年底开展的跟踪调查基础上,会同上海市公安局对全市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数据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完成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基本数据。

  根据发布的信息,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0.2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占总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这表明,每5个上海市民中就有1个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大大高于全国水平。”4月11日,王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而根据联合国今年2月份刚公布的数据,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龄化高达22%。因此,上海的老龄化已经“比肩”日本。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月19日,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

  2002年,联合国将老龄人口的标准提高到65岁,根据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为老龄社会。而上海早在197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7.2%,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这使上海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市中心“老”于新建设城区

  上海市老龄委是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对上海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老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据该部门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最新资料看,上海市老人的年龄段分布呈“金字塔”结构。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万人,占总人口14.97%;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万人,占总人口11.13%;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万人,占总人口6.54%;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7万人,占总人口3.22%,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百岁以上老人共计600位,比上年增加52位,其中男性132位,女性468位。

  《中国经济周刊》同时从上海老龄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区和郊县,2005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区县分别是静安区(22.89%)、卢湾区(22.43%)、崇明县(21.57%)。不过,新建城区和郊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贤区(+0.78个百分点)、金山区(+0.61个百分点)和崇明县(+0.5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郊县。2005年末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的三个区分别是黄浦区(21.77%)、静安区(21.40%)和卢湾区(21.36%)。全市有18个区县老年人口高龄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3个区县分别是黄浦区(+1.30个百分点)、闸北区(+1.24个百分点)和卢湾区(+1.21个百分点)。

  老年生活状况:郊区不如城区

  从老年人生活状况看,市区与郊区差别较大。因为市区老年相对密集,生活条件也相对成熟,而郊区尽管在老龄化比例方面小于市区,但是,生活质量堪忧。

  《中国经济周刊》对此作的一份实地调查,充分显示了城区与郊区的老年生活差距。

  3月17日,记者在上海郊区嘉定区(原嘉定县)采访,74岁的季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公布了他的家庭年收入。

  季先生和他70岁的妻子李阿婆已经双双退休,2005年,季先生的退休工资共计19510元,李阿婆退休工资和兼职收入有26900元,稿费和利息2110元,其他投资收入1200元,因此,他的家庭年收入共计61684元。

  上海2005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6820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9075元。季先生家人均收入30842元,已超过上海人均收入2.5倍,步入小康水平。

  而《中国经济周刊》在浦东开发区的调查结构与此相差悬殊。3月21日,记者在浦东开发区机场镇望三村党支部和村老龄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对该村70岁以上老年人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进入被调查对象家庭访谈、座谈等方法。这次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纯农户59人,占60.8%。在97人中,偶居的35人,独居的25人,二代同堂的1人,三代同堂的23人,四代同堂的13人。其中80-89岁的38人,占总人数97人的39.1%,90-99岁的5人,占总人数97人数5。1%。

  从全年经济收支状况来看,略有结余的15人,基本持平的16人,略有不足的22人,不填报的44人。

  调查显示,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在97位老年人中,农保59人占60.8%;社保25人,占25.8%;征田劳保12人,占12.4%;镇保1人,占1%。参加合作医疗的59人,占60.8%;参加社保的38人,占39.2%。

  农保的老年人从2005年7月起月养老金为每月190元,仍处在低保水平。有8人得到了社会的救济及医疗帮困,还有22人因年老体弱、求医问药、人情世故等原因而入不敷出,有不同程度的生存困难,仅有10人得到了晚辈在经济上的帮助。

  据介绍,近几年,望三村的经济发展步伐很快,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也摆到了党支部的议事日程,该村党支部从2002年起为坚持为高龄老人送生日蛋糕,又在春节、老人节、高温季节给纯农户老人送慰问金等。

  上海隐伏老龄化的危机

  人口老龄化使上海面临空前压力,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遭遇尴尬。

  老人“满意度”下降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社会的消费需求甚至生产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据上海市民政局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经济状况与养老保障方面,被调查的上海市城乡老年人中96.9%的享受养老金或养老补贴,2005年的平均收入均比2003年调查有所增加;而2005年上半年,城镇老人的平均个人收入为1068.0元/月,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增加53.1元/月;而农村老人在2004年的平均个人纯收入为452.8元/月,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增加149.0元/月。

  上海全市养老金普及率很高,96.9%的老人享受各类养老金(或养老补贴)。其中,90.3%的老人以养老金(或养老补贴)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在享受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的数字上仍然存在“城乡差别”:城镇老人的平均养老金(或养老补贴)收入为970.7元/月,农村老人的平均养老金(或养老补贴)收入为266.7元/月。

  据介绍,在医疗保障方面:被调查老人中94.6%的城镇老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待遇,92.6%的农村老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待遇;79.5%的城镇老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74.9%的农村老人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待遇;8.2%的城镇老人和8.4%的农村老人享受小城镇医疗保险待遇;6.6%的城镇老人和9.3%的农村居民享受征地医保待遇;只有2.3%的城镇老人和1.8%的农村老人在医疗上完全自费。

  调查资料还显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被调查老年人中94.8%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3.8%的老人认为部分能自理,1.4% 的老人认为完全不能自理。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能自理的比例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不能自理的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桂世勋认为:尽管上海市老年人的各方面生活质量都提高了,但老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却下降了。

  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老人对整体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是因为他们作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虽然现在退休养老金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在职职工以及临退休的人员收入增长的幅度却更大,退休人员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在职人员增长的幅度,因此老人在和现今的年轻人及临退休的人员对比之下满意度降低了。”

  “两高一冠”慢性病隐患

  仍然利用问卷的方式,《中国经济周刊》3月底在南汇调查了解到,多数老年人知足常乐、安度晚年。以家用电器及饮用水为例,一件没有的有9人,占被访人数的9%,有一二件的41人,占42.3%,饮用井水的56人,占57.70%。

  很多老人因为防病治病的需求,生活简朴。如曾荣获四次劳模称号的退休老工人盛锡渊,老夫妻俩每月养老金700多元,平时捡柴禾、割芦苇在柴灶上烧水煮饭,平时靠捉小鱼虾来改善生活,经常是为了买到价格相对便宜的东西宁可多走一些路,通过各种方法节约每一个铜板,至今家里仅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和一台电风扇,饮用的是井水。像盛锡渊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另据调查,上海市郊区老人,“两高一冠”慢性病较突出。《中国经济周刊》在南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24人,占24.7%,亚健康老年人15人,占15.4%。在饮食起居方面,有72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自理,占74.2%。慢性病老年人58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比较多。

  机场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吴惠翠医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机场镇高血压患者(44人)居各种疾病之首,除家族遗传影响外,这与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饮食,缺少运动(锻炼),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有的是重病号、老病号,生活不能自理,面对医疗费、药费的攀升,负担过重。

  该镇一队纯农户乔林昌夫妻,年过80,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平房,因长期患高血压、脑梗栓、糖尿病等慢性病,尤其是妻子摔伤后生活不能自理。现在两老是“药罐子”,“拄拐棍”维持日常生活。每月仅药费开支就300多元,而身边子女自身经济比较窘迫,使老人望而兴叹,仅去年透支就在4000元左右,经济十分困难。

  记者采访了解,这一情况尽管的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但是,毕竟杯水车薪,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养老机构“两少一高”门槛高

  《中国经济周刊》在机场镇望三村的调查中了解到,该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较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58人,占全村总人口1889人的18.9%。其中70-79岁的123人,80-89岁的67人,90-99岁的7人。

  不过,该村的老年“四有”状况较好。在被访的97人中,在老有所学方面:学习科学文化、书报,8人;学习技能,1人;收看收听电广播,56人。老有所为方面:种田,14人;做家务,58人;发挥余热,1人。老有所乐:参加健身活动,7人;参加棋牌活动,10人;参加其他活动,12人。老有所养:有保障,18人;基本有保障,21人;欠保障,12人;无保障,7人。

  “老年之家”形式的养老院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期待的一种生活方式。

  望三村有一个“星光老年之家”,其面积有近200平方米,从2002年以来,领导重视,有专人负责,管理有序,老年活动丰富多彩,多次举办健康讲座,每天有30多人参加棋牌、健身等活动,尤其是每月一次的“业余沪剧大家唱”活动,深受老年人的赞誉和众多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不过,农村老年人的“四有”活动还受到城乡差别、公共资源配制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老年人平时收看(听)广播、电视,或做家务占多数,参与活动比较单一,农村老年“四有”还需开拓。

  而养老院的收费价格高也制约了一批老年人的选择。《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上海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养老设施较优,每个床位月费用达1000-1500元,而机场镇第二敬老院每床月费用也在480-880元。

  养老机构少、养老床位少、费用高,即“两少一高”使上海市农保(低保)的老人望而却步。如在望三村,尽管“老年之家”的养老生活让很多当地老人向往,但因为个人收入与入住价格的差距,居家养老仍然是当地一些老人的首选。

  对望三村97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他们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依次是:居家养老有62人(靠子女57人,雇请保姆5人),占63.9%,其次是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和其他。

  老龄化的市场价值

  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解决老龄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政府主导、民间资本乃至外资,都将是可以利用的方式。

  “银发经济”驱动民间资本
上海比全国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未来25年内,目前35岁到60岁年龄段的人将逐步进入老年人口阶段,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2005年为609.35万人)将极大地提高上海市老龄人口比重。因此,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充分重视因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话题。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的上海,因社会老龄化而引发的相关影响更为突出和重要,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多方面关注;同时上海的做法和对策,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以效仿的经验和模版。如继1979年上海跨入老年化门槛之后,2002年西安入闱,预计到2012年,宁夏也将加入这一行列。

  上海市人口委主任谢玲丽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上海市呈现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9%,而家庭平均只有2.6人,这就使家庭成员养老成为今后的大问题。

  据统计,上海市赡养系数(指老年人口与就业人口的比值)正在不断升高,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人占到15-59岁劳动力人口的赡养系数已高达20.6%,也就是说,目前5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老人,到2025年,这一比值将达58.5%,2050年高达90.1%,也就是接近于1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老人。

  此前,上海市统计局对上海100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超过40%的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1/6的老人因为生活难以自理或缺乏家人的照料而想住敬老院。“未富先老”,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无疑会影响其经济建设的步伐。

  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银发经济”。

  1990年上海开办了首家职工公寓——浦东老年公寓。2003年10月23日,李嘉诚捐资2810万元兴建的上海金山众仁老年护理院落成,这是李嘉诚在内地捐资兴建的第一所老人护理院,他还计划继续在内地投资建造类似的老人护理院。

  4月19日,以教育产业起步的上海建桥集团,第一个老龄社区——亲和源已完成前期筹划,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将于明年重阳节交付使用。亲和源是建桥集团和康桥镇政府联合投资的项目,已得到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

  有专家指出,解决老龄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政府主导、民间资本乃至外资,都将是可以利用的方式。

  上海:

  一个解决老龄化的示范模本

  上海已经冲到现代化前沿,而老龄化已经先于现代化。

  椐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市政府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在区县分别建立了由30余个委员单位或方面组成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以加强统筹协调。全市街(镇)居(村)委会都建立了老龄工作组织,有近80个街道建立了老年协会。

  但是,有专家分析,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上海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路程,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还有更严峻的事实,中国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截至2005年底,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因此,有专家指出,如果上海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全国则可能都很难;上海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实践和探索,可以为全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示范模本。

  

  (配文)

  日本社会的今天,应该给中国经济发展的明天敲响警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非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才会产生。当日本还处于老龄化“潜伏期”的时候,就已遇到了相当棘手的经济难题。为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应对社会老龄化“宜早不宜晚”。

  法定退休年龄可上浮5岁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5个建议

  ★文/政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任浩

  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在隐性到显化过程中,逐渐得到市政府的重视,但与面临的严峻前景相比,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如早在2003年12月,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于2004年4月15日后执行,这是一个地方性法规,调整了人口与婚育政策,规定11种情形可再生育;取消“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应当有四年生育间隔”的规定,并增加人口出生预报制度。这对上海人口控制和缓解非常有利。又如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4年要解决10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中,改善老年教育条件,兴办10所、完善80所老年学校;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为2万名生活难以自理的困难老人提供就近上门照料服务等赫然在列。

  但与此同时,现实变得更为严峻。2005年5月,市政协十届十七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了上海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海老年人群的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且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日常需照顾、护理的老人多;老人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纯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上海有政府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等模式,但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2004年,上海养老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1.6%,比2003年增加0.1个百分点,而同期老年人口增长率为0.3%,养老床位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二是养老机构结构不平衡。郊区养老机构由于交通和医疗不便,虽然收费低,但老年人入住率不高,市中心不少养老机构条件并不好,但受到周边老人的欢迎;三是居家养老质量无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人员较少,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许多服务项目不健全,在为老人提供用餐、护理、就医等服务方面与老年人要求差距较大。

  解决养老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

  二是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老人,要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

  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上海老年产业发展与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应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执法力度。按照上海市建委颁布的《上海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的规定,开发居住区必需同时建设一定面积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设施。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落实不够,需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五是适当考虑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制定的。目前男的是60岁,女的是55岁,如果将退休年龄上浮5岁,将使上海市养老压力大大缓解,但是,这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配文)

  地球越来越老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记者 郭惠/综合编译

  2050年,世界有多老?

  联合国的统计预测表示,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1%,而在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10%。

  预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老人总数将由目前的2.36亿人增加到3.95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1990年日本的老龄人口比例为12.1%,美国为12.4%,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为15.0%、14.0%和15.7%;到2020年,日本的老龄人口预计将进一步上升为25.5%,而届时美国预计只有16.1%,德国预计为20.9%,法国预计为19.7%,英国则为18.0%;从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间,日本的老龄人口将增加13.4%,而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为3.6%、5.9%、5.7%和2.3%。日本的老龄人口增加速度不仅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也超过了其本国前30年增加速度的1倍以上。

  继发达国家人口普遍老龄化之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正在大量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比例将从目前的8%增加到2050年的19%,且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目前,全球62%的老年人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将超过全球老年人口的70%。

  右边这个图表就很能说明问题:在1950年,发达国家的超过80岁的人口占世界此类人口比例的60%,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降为45%左右,而到了2050年,将只有30%左右。

  尽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各个洲之间存在差异,全球老龄化还是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每10个人中有1个是60岁以上;到了2050年,每5个人中将会有1个人年龄超过60岁;而到了2150年,将会有1/3的人超过60岁。

  其次,从老龄人口自身的结构上看,老龄人口自身的老龄化日趋突出。

  第三,从性别比例上看,大多数的(55%)老年人是女性,而在高龄老人中,65%是女性。

  第四,老龄化地区差异巨大;在欧洲,有五分之一的人超过60岁,而在非洲,这个比例仅为1/12。

  第五,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续增加。

  第六,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最后,老年人口抚养率的提高渐渐成为社会问题;在2000年到2050年,老年人口抚养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将会翻倍,在欠发达地区将会增加两倍。由于老年人口抚养率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成为一个研究和公众关注的领域。

  

  亚太地区面临越来越严峻的

  老龄化问题

  对亚太地区来说,未来50年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日趋严重。在2005年4月25日公布的一份题为《2005年亚太社会经济形势概览》的报告指出,截至2000年,亚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9.4%。未来50年内,这一比例将增长到23.5%。报告预测,到2050年,亚太地区将有12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球老龄人口的63%。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金学洙说,到2050年,日本、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4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都会有明显增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2%,29.9%,22.3%和20.6%。此外,高龄人口也将大幅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61.5%的80岁以上老人都将生活在亚太地区。

  在日本,社会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突出。目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占日本人口比例为20%,而且预计2014年前会攀升至25%。

  2005年5月,日本《朝日新闻》,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二百年以后,日本会不会消亡?》用这样的标题,无非就是提醒人民要注意,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使得各国政府已经不得不正视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是老年人大国,应该在社会保障体制、退休制度、社会福利设施方面应该做出调整以适应人口老龄化。有人把日本九十年代的经济低迷归因于老龄化的影响,而我国是“未富先老”,相关制度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508/n243133787.shtml
因为在农村除了乡政府的公务员外没有更多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工作岗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影响的不仅是农业经济,也削弱了日本的整个国力,这是日本政府最担心的地方。
----------------
本文比较有喜感,自个的内容在打标题的脸
适合?对很多人来说,没几个职业是适合他的。更不能说种田。
mhzd 发表于 2010-4-24 20:23


    以后没有人种田了。。TG还不是要推广机械化种植了。。 我不相信TG不会前期不会做这样的理论研究的。。 毕竟现在人都在TG的引导下进入城市。。未来农村可能就要强行进入机器人时代了。我说种田机械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