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逻辑清晰,思辨有力——关注周农建这个人的两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2:45:10
楼主的话:
关心两岸局势的人,我建议认真的搜索一下“周农建”写的关于两岸的文章。读来让人醍醐灌顶,掩卷长思,其分析,论证,判断鞭辟入里,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并思考。

现在,我就把他的最近的一篇文章发在这里,大家不妨发表下评论。

回头,我会把他的关于两岸的文章都收集到这一个帖子里来。希望大家关注。谢谢

=====================================================


大陆应当采用何种对台路线
  
  2010-04-06 联合早报网 周农建
  
  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当怎样反省过去对台工作的失误?应当怎样看待“双赢”问题?两岸会自然融合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对台路线或对台战略问题。
  
    周宜礼先生的文章《不要急于否定大陆现行对台路线》(见《联合早报网》3月29日“台海局势”栏目)以一种友好、委婉的方式,对我近期发表的有关台湾问题的系列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周宜礼先生的长文也可以说是以间接的方式,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在大陆流行的“温情派”的看法。我们可以将“温情派”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1、台湾是一个远方的游子;
  
    2、大陆只要给以持续的足够的温情厚爱,它终究会愿意回归祖国怀抱的;
  
    3、过去对台路线的失误是太强硬,不温柔,现在的温情路线是对过去失误的反省和纠正;
  
    4、应当有“合作双赢”的观念;
  
    5、兄弟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能让就让;
  
    6、两岸力量对比悬殊,台湾独立不可能实现,而且大陆有实力和承受力,可以让利让步,不怕独派折腾。
  
    笔者在欣赏周宜礼先生的君子之风和文彩的同时,觉得有必要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也籍此对周宜礼先生的大作和“温情派”观点作一回应。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台湾民意日渐绿化有其自身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关于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原因,大陆学者将之归结为两点:
  
    1、 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导致了台湾人对大陆的日益排斥;
  
    2、 李登辉、陈水扁和民进党人的“去中国化”活动。
  
    由于台湾民意日渐绿化和上述两者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人们容易将这两者看成是台湾民意绿化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台湾族群版图的变化,当年占统治地位的、有“中国意识”和“大陆情结”的老一代国民党人退出历史舞台和逐渐凋零;二是台湾政治体制的转型。(见周农建的《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和《大陆人对台湾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
  
    在旧的“威权体制”下,占人口少数的第一代“外省人”凭借其占据的统治地位,可以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整个台湾社会而成为一种“官方的”、“上流社会的”、“表面的”主流意识。当这些思乡游子日渐凋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本土化,而台湾的政治体制转变成按人头计票时,那些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土人的诉求和意愿必定会逐渐取代由老一代外来的国民党人在“威权体制”下形成的那种官方的、与本土意识对立的意识形态,台湾的主流民意也就必然地会回归到更贴近“草根”和“本土”的自然形态。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和民进党人的“去中国化”活动在台湾社会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只是次要的。
  
    这就是说,台湾民意日渐绿化,这是一个总的、自然的、长期的趋势,它是由台湾内部自身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一种由外部原因或内部的某些个人的因素导致的结果。
  
    二、时过境迁,纠正过去对台路线的失误要防止“一误再误”
  
    由于将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看成是导致台湾人对大陆日益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反省和修正,近年来大陆转向怀柔路线,以图挽回台湾民心。笔者认为,这种反省将导致“一误再误”。 笔者完全同意今日许多大陆人的看法,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有问题,倘使过去怀柔一些,情况比今日会要好得多。
  
    为什么?当两岸对峙三十年后,时间已经使国共两党的血海深仇慢慢淡化和消融,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已去世,他们的追随者也逐渐衰老,人老思乡为人之常情。而这时台湾的政治体制尚未转型,台湾仍处于那些有“中国意识”和“大陆情结”的老一代思乡游子的“威权统治”下,执政者的意志仍可以左右一切,因而,在这时如能将台湾看成是一个盼望回归祖国的“远方游子”,可以说会是近似正确的。在那个时候如大陆能采取今日的怀柔路线,大打温情厚爱牌,象今日这样什么都可以让,则两岸在政治上达成某种今日求之而不可得的“一中”协议,完全是可能的。这是当年的失误,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
  
    问题是,当那些老一代思乡游子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凋零,而台湾的主流民意已经日渐趋绿拒统时,怀柔手段和温情厚爱才迟迟到来,这时已是时过境迁,其作用也就完全不同了。那些思乡的、外来的老一代统治者已经化作尘埃,代之而起的是本土的精英。今日的台湾已不再是那个盼望回归祖国的“远方游子”,而已经是一个想方设法试图分离出去的对手了。对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过去没有被采用的好对策在今天未必仍然会有同样的积极价值。
  
    长期以来,对台工作出现系列性失误,其主要原因是思维的滞后,即认识总是比现实慢了半拍。当思乡游子尚在台湾执政,仍可以左右一切,而国共间的仇恨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蒋毛的去世而淡化时,大陆对台湾的认识虽有某些调整,但总体上仍不能完全跳出过去敌对的意识形态。而当思乡游子已随风飘逝,本土精英崛起,台湾已趋绿拒统时,才忽然觉得“过去弄错了”,不应该那么强硬,应当将对岸看作是可以被感化的远方游子,忽然变得一切都可以让,变得温柔至极了。就是说,游子在时,不当其为游子,游子已不在时,却错当其为游子。迟到的反省,滞后的认识,一再错误定位对手,连番“搞错对象”,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时过境迁,切勿刻舟寻剑。显而易见,温情厚爱、让利施惠可能换来游子回归,但同样的政策对于一个想方设法试图分离出去的对手来说,等于是一种鼓励、纵容和扶助。该温情时不够温情,不该扶助时却去扶助,这岂不是既失误于前,再失误于后,一误再误?

三、正视现实,切勿一厢情愿
  
    “温情派”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有持续的、足够的温情厚爱,台湾人最终会回心转意,会自愿回归祖国怀抱。这是无视台湾社会的族群版图和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无视台湾作为统独博弈对手的质变,无视台湾民意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台湾主流民意总的、自然的发展趋势,早在很多年以前就被陈水扁看破。当年台湾政治体制转型后第一次大选,陈水扁靠玩“挟独自重”,获得本土选民的支持而上台。后来,陈水扁一再故计重演,只要大打“独”牌,便能在岛内造成巨大声势,获得选民支持。在今日的台湾,“统一”和“一中”都成了贬义词,成了政治和媒体的票房毒药。政客和媒体的言论,如果是“倾中”和支持统一的,即便其言论是符合“中华民国”宪法的,也会受到狂风暴雨式的抨击,被看成是“卖台” 的奸贼,而如果是谈独立和拒统的,即便其言论是违反“中华民国”宪法的,却会受到一片喝彩,被看成是“爱台”的表现。虽然有时这种独派言论会受到一些批评,但人们不会去怀疑独派“爱台”的出发点,至多只是担心其主张的风险。从这种民意的取向性,难道还不足以看出台湾的现实吗?谈“独”便是“爱台”,谈统便是“卖台”。 拒统便能一呼万应,倾中则成了孤家寡人。这就是台湾的政治和民意现实。
  
    台湾主流民意日益趋绿拒统,这种发展趋势已经被台湾各党派和中立机构长期的民意调查结果所证实。许多大陆人长期生活在集权体制下,潜移默化,表现出一种对民意的轻蔑,“民意算什么,还不是人捏的?”就算他们的看法在大陆社会中有几分的正确,问题是,隔着海峡,你又怎么去“捏”台湾的民意呢?靠国民党还是民进党?
  
    常见一些大陆大牌专家呼吁对岸的国民党“正确引导民意”。其看法如此脱离台湾的政治现实在于:倘使国民党能够象大陆中共一样,任意左右民意,则说明台湾仍处于“威权体制”下,执政者可以主宰一切。既然可以主宰一切,也就用不这多此一举去左右民意了,直接与大陆谈统一就是了。
  
    当年蒋氏父子对台湾人虽有小过,但毕竟有“守岛护台”和“经济起飞”两大功德垫底,蒋氏和国民党挟威权体制之势,坐地执政数十年,尚且不能消除台湾独派势力,一旦蒋氏父子及其追随者驾鹤西去,本土精英随之而起,岛内主流民意随即逐渐转向。今日大陆人既无蒋氏父子对台湾人的数十年恩德,又无坐地之便,且无岛内威权体制之势,指望隔着海峡,施以温柔手段,就想感化对手,左右对方民意,换来其自愿“投怀送抱”,“回归祖国”,岂非太不现实?
  
    再说,即便排除台湾民意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温情派”的看法也是在人性互动的两种可能的相反结局中作了一种武断的认定。那种认为,对手必定会作出理想的回应,而将宝押在对手这种良性互动上,拒绝考虑和提防相反的可能性,不能说是一种成熟的战略思考。一种稳健的政治决策不应当是无视现实的,更不应当是建立在人性的不确定性上的。
  
    四、区分内外博弈,不要被“双赢”误导
  
    “温情派”的主要论据除了上述“反省过去的失误”和一厢情愿地断定对手必定会被感化外,还有一个论据是当代的“双赢博弈”论。一些大陆人被这种“双赢”观念迷惑:都是中华民族,即便大陆无利可图,或只有薄利,台湾赚了,也是自家人赚了。这是没有分清内外博弈。
  
    对于博弈双方来说,所谓“双赢”,这是博弈双方相对于他们共同的外部世界而言的。这是博弈双方作为一对伙伴与作为第三方的外部世界的博弈,即“外部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存在着 “1+1=3”,即“双赢”的可能。
  
    当博弈双方从与他们共同的外部世界博弈后赢得了某种东西,在他们内部会有一个分配问题。由于存在着一个“内部博弈”问题,这种分配如何,将影响到博弈双方力量对比的增减。譬如,博弈双方合作对外赢得了一笔财富,甲分得了90%,而乙只分得10%。虽然他们对外来说是“双赢”,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未来博弈来说,这种分配将导致甲乙双方在他们两者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甲因财力大增,在双方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因而更有力量兼并乙,或更有力量抗拒乙的兼并;而乙因财力只是微增,实际上它在双方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因而其兼并乙或抗拒乙的兼并的力量相对来说就减弱了。这就是说,在博弈双方之间这个“内部”,只存在“零和原则”,没有“双赢”。在双方力量总和中,一方力量比重上升,意味着另一方力量比重下降。
  
    两岸合作,一致对外,尽可能多地从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获取利益,当然是对的。如果两岸间没有一个统独问题,一切都简单化了。但是,既然两岸统独博弈无法回避,则在对外博弈中,同时考虑两岸“双赢”的利益分配对两岸未来统独博弈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当年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战胜了日本,虽为国共对日“双赢”,但从国共之间来看,中共在“双赢”中起死回生,其力量比重在双方力量总和中相对上升,“双赢”后,国民党不仅再难将之消灭,反而被其打败,失去大陆。这一历史事例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内外博弈的区别,表明了在讲对外“双赢”时,警惕其对未来内部博弈的影响是何其重要。
  
    虽然今日台湾的力量不至于会发展到有能力反攻大陆,但倘若对方有样学样,循类似的套路,打着“中华民族”、“一致对外”和“两岸双赢”的旗号,索取不平等待遇,事事要占便宜,其力量比重在“双赢”中相对上升,从而渐增拒统实力,则其因实力大增而最后走向分离,或使大陆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统一它,是完全可能的。
  
    一个狭小的台湾市场对大陆经济的发展本是无足轻重,而一个巨大的大陆市场对台湾从外部世界赢取利益和维持壮大自己的力量却是至关重要。所以即便这种动听的“双赢”在使台湾大赢利益、大增内部实力之余,能使大陆赢取少许利益、增添少许内部力量,大陆最后却因此而失去了台湾,或因对手实力大增而使最后统一台湾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岂非得不偿失?

五、如果没有统独问题,至多不过浪费了资源
  
    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谈兄弟,如四海之内皆兄弟,炎黄子孙都是兄弟,这也未尝不可。问题是,是否应当用这种“兄弟论”来否定博弈原则?
  
    同出一源的兄弟未必就不会分离。美国和英国,同出一源,独立战争,兄弟分道扬镳。同出一源的兄弟未必就不会反目成仇。当年国共相争,你死我活,血海深仇,双方何尝不是同胞兄弟?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杀得天昏地暗。双方何尝不是同为YSL兄弟?
  
    是否因为是兄弟,就可以不讲效益原则,不要“明算帐”呢?
  
    如果两岸之间没有一个统独问题,称兄道弟,大搞兄弟之爱也未尝不可,即便对方占了便宜,毫无感戴之心,也仅仅只是浪费了资源。如大陆过去对外关系上长期当冤大头,与人家攀兄弟,倾国之力,大搞援助,最后不是落得毫不领情(如中阿关系、中朝关系),就是反目成仇,甚至兵戎相见(如中越关系)。由于这种对外关系没有一个统独问题,故而即便作了无用功,也仅仅只是做了一回“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傻瓜,浪费了资源,还不至于会有别的后果。
  
    台湾问题则不同。对于一个正在想方设法试图独立出去的对手,输血让利,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浪费问题,厚彼薄此的问题,这实质上无异于增添对手拒统的本钱和独立的实力,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未来的统一目标制造麻烦。
  
    六、实力雄厚,不等于不要选择代价和风险最小路线
  
    “温情派”还有一个观点:陆强台弱的大格局决定了台湾独立不可能实现。
  
    台湾不可能独立出去,这并不是绝对的。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并不意味着大陆可以高枕无忧。笔者一直认为,要使台湾独立成为不可能,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台湾自身没有足够的拒统实力;二是台湾无法从外面获得国际援手。因此,那种扶助输血而增强台湾拒统实力和外交松绑使之可以获得国际援手的对台路线,只会使台湾独立由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大陆的长远目标既然是两岸统一,就不应当逆势操作,为短暂的缓和气象而自找麻烦,增添未来统一的难度和代价。(见周农建《大陆应当警惕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风险》和《大陆对台战略的四种选择》)
  
    博弈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对称,并不意味着弱者不会作激烈的抗争。同理,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并不意味着台湾人不会为了独立而不惜一战。人们呼吁弱者“认清现实,勿作无用的牺牲”是一回事,而弱者是否听从则是另一回事。
  
    笔者曾经指出,台湾的绿营和民进党可能接受和平协议。但我不认为,这会表明他们将放弃争取台湾独立的愿望。这只能表明民进党人在政治上会逐渐脱离偏执、任性、激进的草莽气息,变得更成熟、更精致、更有策略、更不易对付。这对大陆的统一事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两岸关系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最终会有一个摊牌问题。两岸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紧密的程度,也不会象自然界一样,无须了断,便可以自然融合。即便按今日“温情派”的路线走下去,最后两岸也是要就统一问题作一摊牌的。这里让我们将“摊牌”一词定义为“终结”,即“结束先前状态的最后一步行动”。无论这种摊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或武力征服的方式,这都涉及到以两岸实力为后盾的角力:谈判中的讨价还价,或战争中的攻防和胜负。
  
    如果未来两岸摊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则两岸双方的实力如何,将决定了两岸间未来的关系如何。两岸的关系是“邦联”、“联邦”、 “香港模式”、还是别的什么模式,这取决于台湾有多少讨价还价的实力。显然,一种松散的“统一”关系,如“邦联”之类,比一种相对紧密一些的“统一”关系,如“香港模式”之类隐含更多未来分离的风险。
  
    如果未来两岸摊牌是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实现统一,则两岸双方的实力如何,将直接决定了两岸会要付出多少生命财产的代价。显然,具有较小拒统实力的台湾,将意味着较小的战争规模和较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无论“文统”或“武统”,一个具有较小叫板实力的对手,是较为有利于大陆的统一事业的。因此,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增大对手的叫板实力,自增统一难度呢?
  
    “温情派”还有一个观点:两岸力量对比悬殊,大陆块头大、实力强,所以有本钱对台湾让利让步、不怕对方折腾。换一句话,就是有条件搞“温情派对”。
  
    实力强,经得起折腾,不等于不要减少和避免折腾;本钱大,付得起代价,不等于不要争取少付代价。大陆虽然已是财大气粗,今非昔比,也应当珍惜资源,避免作无用功。更重要的是,这还不仅仅是一个节约资源和避免折腾的问题,如上所述,如按此路线行事,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未来的麻烦,给最终摊牌增添困难。即便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使得无论台湾如何折腾,大陆也有力量统一它,换一句话,即便统一最终可以实现,而且即便统一可以以和平方式实现,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考虑未来代价和风险问题,不要考虑“选择风险最小、代价最小路线”问题,这也并不能证明“温情派”的做法是正确的。
  
    一种正确的对台路线应当是不违背博弈原则和效益原则的、风险最小、代价最小路线。当然,对“温情派”也不能一概否定,它的某些观念有其合理价值,如注重和谐,采用友好温和柔性的交往方式,等等。我们应当扬弃其实质而保留其形式。因此,一种正视现实和正确定位对手的、具有温柔的表现形式而内含博弈实质的、讲求效益的对台路线才是大陆应当采取的路线。楼主的话:
关心两岸局势的人,我建议认真的搜索一下“周农建”写的关于两岸的文章。读来让人醍醐灌顶,掩卷长思,其分析,论证,判断鞭辟入里,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并思考。

现在,我就把他的最近的一篇文章发在这里,大家不妨发表下评论。

回头,我会把他的关于两岸的文章都收集到这一个帖子里来。希望大家关注。谢谢

=====================================================


大陆应当采用何种对台路线
  
  2010-04-06 联合早报网 周农建
  
  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当怎样反省过去对台工作的失误?应当怎样看待“双赢”问题?两岸会自然融合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个对台路线或对台战略问题。
  
    周宜礼先生的文章《不要急于否定大陆现行对台路线》(见《联合早报网》3月29日“台海局势”栏目)以一种友好、委婉的方式,对我近期发表的有关台湾问题的系列文章提出不同看法。周宜礼先生的长文也可以说是以间接的方式,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在大陆流行的“温情派”的看法。我们可以将“温情派”的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1、台湾是一个远方的游子;
  
    2、大陆只要给以持续的足够的温情厚爱,它终究会愿意回归祖国怀抱的;
  
    3、过去对台路线的失误是太强硬,不温柔,现在的温情路线是对过去失误的反省和纠正;
  
    4、应当有“合作双赢”的观念;
  
    5、兄弟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能让就让;
  
    6、两岸力量对比悬殊,台湾独立不可能实现,而且大陆有实力和承受力,可以让利让步,不怕独派折腾。
  
    笔者在欣赏周宜礼先生的君子之风和文彩的同时,觉得有必要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也籍此对周宜礼先生的大作和“温情派”观点作一回应。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台湾民意日渐绿化有其自身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关于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原因,大陆学者将之归结为两点:
  
    1、 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导致了台湾人对大陆的日益排斥;
  
    2、 李登辉、陈水扁和民进党人的“去中国化”活动。
  
    由于台湾民意日渐绿化和上述两者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人们容易将这两者看成是台湾民意绿化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台湾民意日渐绿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台湾族群版图的变化,当年占统治地位的、有“中国意识”和“大陆情结”的老一代国民党人退出历史舞台和逐渐凋零;二是台湾政治体制的转型。(见周农建的《台湾主流民意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和《大陆人对台湾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
  
    在旧的“威权体制”下,占人口少数的第一代“外省人”凭借其占据的统治地位,可以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整个台湾社会而成为一种“官方的”、“上流社会的”、“表面的”主流意识。当这些思乡游子日渐凋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本土化,而台湾的政治体制转变成按人头计票时,那些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土人的诉求和意愿必定会逐渐取代由老一代外来的国民党人在“威权体制”下形成的那种官方的、与本土意识对立的意识形态,台湾的主流民意也就必然地会回归到更贴近“草根”和“本土”的自然形态。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和民进党人的“去中国化”活动在台湾社会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只是次要的。
  
    这就是说,台湾民意日渐绿化,这是一个总的、自然的、长期的趋势,它是由台湾内部自身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一种由外部原因或内部的某些个人的因素导致的结果。
  
    二、时过境迁,纠正过去对台路线的失误要防止“一误再误”
  
    由于将大陆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看成是导致台湾人对大陆日益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反省和修正,近年来大陆转向怀柔路线,以图挽回台湾民心。笔者认为,这种反省将导致“一误再误”。 笔者完全同意今日许多大陆人的看法,过去强硬的对台路线有问题,倘使过去怀柔一些,情况比今日会要好得多。
  
    为什么?当两岸对峙三十年后,时间已经使国共两党的血海深仇慢慢淡化和消融,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已去世,他们的追随者也逐渐衰老,人老思乡为人之常情。而这时台湾的政治体制尚未转型,台湾仍处于那些有“中国意识”和“大陆情结”的老一代思乡游子的“威权统治”下,执政者的意志仍可以左右一切,因而,在这时如能将台湾看成是一个盼望回归祖国的“远方游子”,可以说会是近似正确的。在那个时候如大陆能采取今日的怀柔路线,大打温情厚爱牌,象今日这样什么都可以让,则两岸在政治上达成某种今日求之而不可得的“一中”协议,完全是可能的。这是当年的失误,错过了一个历史机遇。
  
    问题是,当那些老一代思乡游子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凋零,而台湾的主流民意已经日渐趋绿拒统时,怀柔手段和温情厚爱才迟迟到来,这时已是时过境迁,其作用也就完全不同了。那些思乡的、外来的老一代统治者已经化作尘埃,代之而起的是本土的精英。今日的台湾已不再是那个盼望回归祖国的“远方游子”,而已经是一个想方设法试图分离出去的对手了。对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过去没有被采用的好对策在今天未必仍然会有同样的积极价值。
  
    长期以来,对台工作出现系列性失误,其主要原因是思维的滞后,即认识总是比现实慢了半拍。当思乡游子尚在台湾执政,仍可以左右一切,而国共间的仇恨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蒋毛的去世而淡化时,大陆对台湾的认识虽有某些调整,但总体上仍不能完全跳出过去敌对的意识形态。而当思乡游子已随风飘逝,本土精英崛起,台湾已趋绿拒统时,才忽然觉得“过去弄错了”,不应该那么强硬,应当将对岸看作是可以被感化的远方游子,忽然变得一切都可以让,变得温柔至极了。就是说,游子在时,不当其为游子,游子已不在时,却错当其为游子。迟到的反省,滞后的认识,一再错误定位对手,连番“搞错对象”,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时过境迁,切勿刻舟寻剑。显而易见,温情厚爱、让利施惠可能换来游子回归,但同样的政策对于一个想方设法试图分离出去的对手来说,等于是一种鼓励、纵容和扶助。该温情时不够温情,不该扶助时却去扶助,这岂不是既失误于前,再失误于后,一误再误?

三、正视现实,切勿一厢情愿
  
    “温情派”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有持续的、足够的温情厚爱,台湾人最终会回心转意,会自愿回归祖国怀抱。这是无视台湾社会的族群版图和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无视台湾作为统独博弈对手的质变,无视台湾民意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台湾主流民意总的、自然的发展趋势,早在很多年以前就被陈水扁看破。当年台湾政治体制转型后第一次大选,陈水扁靠玩“挟独自重”,获得本土选民的支持而上台。后来,陈水扁一再故计重演,只要大打“独”牌,便能在岛内造成巨大声势,获得选民支持。在今日的台湾,“统一”和“一中”都成了贬义词,成了政治和媒体的票房毒药。政客和媒体的言论,如果是“倾中”和支持统一的,即便其言论是符合“中华民国”宪法的,也会受到狂风暴雨式的抨击,被看成是“卖台” 的奸贼,而如果是谈独立和拒统的,即便其言论是违反“中华民国”宪法的,却会受到一片喝彩,被看成是“爱台”的表现。虽然有时这种独派言论会受到一些批评,但人们不会去怀疑独派“爱台”的出发点,至多只是担心其主张的风险。从这种民意的取向性,难道还不足以看出台湾的现实吗?谈“独”便是“爱台”,谈统便是“卖台”。 拒统便能一呼万应,倾中则成了孤家寡人。这就是台湾的政治和民意现实。
  
    台湾主流民意日益趋绿拒统,这种发展趋势已经被台湾各党派和中立机构长期的民意调查结果所证实。许多大陆人长期生活在集权体制下,潜移默化,表现出一种对民意的轻蔑,“民意算什么,还不是人捏的?”就算他们的看法在大陆社会中有几分的正确,问题是,隔着海峡,你又怎么去“捏”台湾的民意呢?靠国民党还是民进党?
  
    常见一些大陆大牌专家呼吁对岸的国民党“正确引导民意”。其看法如此脱离台湾的政治现实在于:倘使国民党能够象大陆中共一样,任意左右民意,则说明台湾仍处于“威权体制”下,执政者可以主宰一切。既然可以主宰一切,也就用不这多此一举去左右民意了,直接与大陆谈统一就是了。
  
    当年蒋氏父子对台湾人虽有小过,但毕竟有“守岛护台”和“经济起飞”两大功德垫底,蒋氏和国民党挟威权体制之势,坐地执政数十年,尚且不能消除台湾独派势力,一旦蒋氏父子及其追随者驾鹤西去,本土精英随之而起,岛内主流民意随即逐渐转向。今日大陆人既无蒋氏父子对台湾人的数十年恩德,又无坐地之便,且无岛内威权体制之势,指望隔着海峡,施以温柔手段,就想感化对手,左右对方民意,换来其自愿“投怀送抱”,“回归祖国”,岂非太不现实?
  
    再说,即便排除台湾民意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温情派”的看法也是在人性互动的两种可能的相反结局中作了一种武断的认定。那种认为,对手必定会作出理想的回应,而将宝押在对手这种良性互动上,拒绝考虑和提防相反的可能性,不能说是一种成熟的战略思考。一种稳健的政治决策不应当是无视现实的,更不应当是建立在人性的不确定性上的。
  
    四、区分内外博弈,不要被“双赢”误导
  
    “温情派”的主要论据除了上述“反省过去的失误”和一厢情愿地断定对手必定会被感化外,还有一个论据是当代的“双赢博弈”论。一些大陆人被这种“双赢”观念迷惑:都是中华民族,即便大陆无利可图,或只有薄利,台湾赚了,也是自家人赚了。这是没有分清内外博弈。
  
    对于博弈双方来说,所谓“双赢”,这是博弈双方相对于他们共同的外部世界而言的。这是博弈双方作为一对伙伴与作为第三方的外部世界的博弈,即“外部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存在着 “1+1=3”,即“双赢”的可能。
  
    当博弈双方从与他们共同的外部世界博弈后赢得了某种东西,在他们内部会有一个分配问题。由于存在着一个“内部博弈”问题,这种分配如何,将影响到博弈双方力量对比的增减。譬如,博弈双方合作对外赢得了一笔财富,甲分得了90%,而乙只分得10%。虽然他们对外来说是“双赢”,但对于他们之间的未来博弈来说,这种分配将导致甲乙双方在他们两者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甲因财力大增,在双方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因而更有力量兼并乙,或更有力量抗拒乙的兼并;而乙因财力只是微增,实际上它在双方力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因而其兼并乙或抗拒乙的兼并的力量相对来说就减弱了。这就是说,在博弈双方之间这个“内部”,只存在“零和原则”,没有“双赢”。在双方力量总和中,一方力量比重上升,意味着另一方力量比重下降。
  
    两岸合作,一致对外,尽可能多地从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获取利益,当然是对的。如果两岸间没有一个统独问题,一切都简单化了。但是,既然两岸统独博弈无法回避,则在对外博弈中,同时考虑两岸“双赢”的利益分配对两岸未来统独博弈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当年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战胜了日本,虽为国共对日“双赢”,但从国共之间来看,中共在“双赢”中起死回生,其力量比重在双方力量总和中相对上升,“双赢”后,国民党不仅再难将之消灭,反而被其打败,失去大陆。这一历史事例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内外博弈的区别,表明了在讲对外“双赢”时,警惕其对未来内部博弈的影响是何其重要。
  
    虽然今日台湾的力量不至于会发展到有能力反攻大陆,但倘若对方有样学样,循类似的套路,打着“中华民族”、“一致对外”和“两岸双赢”的旗号,索取不平等待遇,事事要占便宜,其力量比重在“双赢”中相对上升,从而渐增拒统实力,则其因实力大增而最后走向分离,或使大陆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统一它,是完全可能的。
  
    一个狭小的台湾市场对大陆经济的发展本是无足轻重,而一个巨大的大陆市场对台湾从外部世界赢取利益和维持壮大自己的力量却是至关重要。所以即便这种动听的“双赢”在使台湾大赢利益、大增内部实力之余,能使大陆赢取少许利益、增添少许内部力量,大陆最后却因此而失去了台湾,或因对手实力大增而使最后统一台湾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岂非得不偿失?

五、如果没有统独问题,至多不过浪费了资源
  
    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谈兄弟,如四海之内皆兄弟,炎黄子孙都是兄弟,这也未尝不可。问题是,是否应当用这种“兄弟论”来否定博弈原则?
  
    同出一源的兄弟未必就不会分离。美国和英国,同出一源,独立战争,兄弟分道扬镳。同出一源的兄弟未必就不会反目成仇。当年国共相争,你死我活,血海深仇,双方何尝不是同胞兄弟?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杀得天昏地暗。双方何尝不是同为YSL兄弟?
  
    是否因为是兄弟,就可以不讲效益原则,不要“明算帐”呢?
  
    如果两岸之间没有一个统独问题,称兄道弟,大搞兄弟之爱也未尝不可,即便对方占了便宜,毫无感戴之心,也仅仅只是浪费了资源。如大陆过去对外关系上长期当冤大头,与人家攀兄弟,倾国之力,大搞援助,最后不是落得毫不领情(如中阿关系、中朝关系),就是反目成仇,甚至兵戎相见(如中越关系)。由于这种对外关系没有一个统独问题,故而即便作了无用功,也仅仅只是做了一回“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傻瓜,浪费了资源,还不至于会有别的后果。
  
    台湾问题则不同。对于一个正在想方设法试图独立出去的对手,输血让利,不仅仅是一个资源的浪费问题,厚彼薄此的问题,这实质上无异于增添对手拒统的本钱和独立的实力,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未来的统一目标制造麻烦。
  
    六、实力雄厚,不等于不要选择代价和风险最小路线
  
    “温情派”还有一个观点:陆强台弱的大格局决定了台湾独立不可能实现。
  
    台湾不可能独立出去,这并不是绝对的。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并不意味着大陆可以高枕无忧。笔者一直认为,要使台湾独立成为不可能,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台湾自身没有足够的拒统实力;二是台湾无法从外面获得国际援手。因此,那种扶助输血而增强台湾拒统实力和外交松绑使之可以获得国际援手的对台路线,只会使台湾独立由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大陆的长远目标既然是两岸统一,就不应当逆势操作,为短暂的缓和气象而自找麻烦,增添未来统一的难度和代价。(见周农建《大陆应当警惕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风险》和《大陆对台战略的四种选择》)
  
    博弈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对称,并不意味着弱者不会作激烈的抗争。同理,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转,并不意味着台湾人不会为了独立而不惜一战。人们呼吁弱者“认清现实,勿作无用的牺牲”是一回事,而弱者是否听从则是另一回事。
  
    笔者曾经指出,台湾的绿营和民进党可能接受和平协议。但我不认为,这会表明他们将放弃争取台湾独立的愿望。这只能表明民进党人在政治上会逐渐脱离偏执、任性、激进的草莽气息,变得更成熟、更精致、更有策略、更不易对付。这对大陆的统一事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两岸关系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最终会有一个摊牌问题。两岸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紧密的程度,也不会象自然界一样,无须了断,便可以自然融合。即便按今日“温情派”的路线走下去,最后两岸也是要就统一问题作一摊牌的。这里让我们将“摊牌”一词定义为“终结”,即“结束先前状态的最后一步行动”。无论这种摊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或武力征服的方式,这都涉及到以两岸实力为后盾的角力:谈判中的讨价还价,或战争中的攻防和胜负。
  
    如果未来两岸摊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某种形式的统一,则两岸双方的实力如何,将决定了两岸间未来的关系如何。两岸的关系是“邦联”、“联邦”、 “香港模式”、还是别的什么模式,这取决于台湾有多少讨价还价的实力。显然,一种松散的“统一”关系,如“邦联”之类,比一种相对紧密一些的“统一”关系,如“香港模式”之类隐含更多未来分离的风险。
  
    如果未来两岸摊牌是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实现统一,则两岸双方的实力如何,将直接决定了两岸会要付出多少生命财产的代价。显然,具有较小拒统实力的台湾,将意味着较小的战争规模和较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无论“文统”或“武统”,一个具有较小叫板实力的对手,是较为有利于大陆的统一事业的。因此,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增大对手的叫板实力,自增统一难度呢?
  
    “温情派”还有一个观点:两岸力量对比悬殊,大陆块头大、实力强,所以有本钱对台湾让利让步、不怕对方折腾。换一句话,就是有条件搞“温情派对”。
  
    实力强,经得起折腾,不等于不要减少和避免折腾;本钱大,付得起代价,不等于不要争取少付代价。大陆虽然已是财大气粗,今非昔比,也应当珍惜资源,避免作无用功。更重要的是,这还不仅仅是一个节约资源和避免折腾的问题,如上所述,如按此路线行事,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未来的麻烦,给最终摊牌增添困难。即便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使得无论台湾如何折腾,大陆也有力量统一它,换一句话,即便统一最终可以实现,而且即便统一可以以和平方式实现,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考虑未来代价和风险问题,不要考虑“选择风险最小、代价最小路线”问题,这也并不能证明“温情派”的做法是正确的。
  
    一种正确的对台路线应当是不违背博弈原则和效益原则的、风险最小、代价最小路线。当然,对“温情派”也不能一概否定,它的某些观念有其合理价值,如注重和谐,采用友好温和柔性的交往方式,等等。我们应当扬弃其实质而保留其形式。因此,一种正视现实和正确定位对手的、具有温柔的表现形式而内含博弈实质的、讲求效益的对台路线才是大陆应当采取的路线。
能战方能言和,打出来的江山才是稳固的。
十分同意这样的逻辑。对于分裂势力需要是限制,而不是放纵,甚至是姑息养奸。
大陆市场应该只利于拥护统一的台湾商人,不能不分青红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