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晖:大胆药方 政府发放“准教育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54:3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

  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纲要》)称,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其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义务教育必须强调公平,应填平学校之间差异,可采取校长、教师流动等政策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种声音认为,以行政手段来“削峰填谷”,属扭曲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应放开义务教育市场,同时促进教育公平。

  甚至有学者提出,堵不如用疏,可以采取“准教育券”的方式,国家按人头定额给予拨款,家长自主选择孩子受教育的学校,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

  能否堵得住?

  在北京市随机选择的9所中小学中,9所学校择校生比例基本上都是超过50%。“择校的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择校费的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主持一项研究的北师大人士表示。在他们的调研中,多所学校划出公费线、自费线、赞助线,“孩子只差一分可能交好几万”。

  “择校热”凸显了中国教育一个根本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小于求。再加上精英教育和“重点校”政策,人为制造了很大的差异,并且呈逐渐扩大态势。

  而敲开重点学校大门的,除了孩子成绩之外,就只能是金钱与权力了。“择校收费制度是一个坏制度,也就是说把钱权交易合法化、制度化。”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称。

  在《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化,则被视作是解决这个痼疾的关键之所在。具体举措包括: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缩小校际差距,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等。

  改革思路更多是通过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依靠“削峰填谷”来禁绝择校问题。

  不过,也有教育研究者表达了不同的声音:“古时候还有孟母三迁呢,为什么不允许家长择校?”有限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面对几乎无限的社会需求,仅靠行政命令的禁止与教育资源的流动,难做到所谓“均衡化”。

  全国政协委员、锡华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杰庭说:“你不能让老百姓光吃白饭啊,什么样的口味都要有一些的,要满足老百姓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在他看来,政府应该正视民间多元教育需求。

  “政府提供的是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多元需求就是要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处处长赵连根表示。

  试行“准教育券”

  2003年开始,上海浦东即尝试推动教育均衡化。

  浦东新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校中实行了校舍设施设备、教师工资以及学校划拨经费的统一。浦东义务教育整体获得比较快的发展。

  “但是学校教育需要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时间很长,你到一所农村学校,把这些东西都用上去以后,农村学校的整体质量不一定就上去了。”赵连根称。

  在浦东改革的主事者看来,政府其实应换一个思路:政府办公办校保底,提供最基本、普惠教育服务;政府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以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现在一方面政府在提供基本服务,一方面又承担多元服务,那混乱、问题就出来了。”赵连根表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给出了大胆“药方”。

  民间机构“长策智库”完成一份《走向有管理的竞争——中国新教育体制改革论纲》,在这份“民间版”的教改纲要中,明确提出 “放开中小学择校”实现基础教育竞争化与均等化。这份报告执笔人顾昕教授表示改革路径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要放开民营中小学的设立,民众有权力自己选择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所有民营中小学完全放开择校,而所有的公立中小学均有条件地开放择校。

  所有中小学,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均自行制定收费标准。这样一来,在公立和民营学校尤其是优质公立学校之间充分竞争的情形下,收费标准的高低自然与教育品质的高下、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关性。由此,所有中小学的收费将走向市场化。

  最关键一点是,国家按人头定额拨款。政府根据这一标准依学生人头数向所有公立中小学拨款。民营中小学如果愿意参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的监管措施开展教育活动,政府也应该依照同样的方式按学生人头拨款。为实现不同地区基本义务教育品质均等化,政府拨款水平在不同地区进行相应倾斜。

  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之下,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学费在基准标准之下的部分不向学生家长收取,而是转向政府申请拨款。

  “基准标准的设定必须达到让绝大多数,例如90%-95%的适龄学生基本上可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顾昕教授表示。

  其实,熟悉教育领域的人士都能知晓,所谓的“国家按人头定额拨款”的改革路径,其实就是“准教育券”政策工具。

  依照政策设计,所有适龄儿童的家长相当于获得了这张“准教育券”,除非其义务教育的水平优越,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收费标准会等于这一“准教育券”的金额,这些学校的经费依然是完全来自政府,学生在这些学校上学则完全免费。

  而少数学校,例如那些精英型公立中小学以及俗称“贵族学校”的民营中小学,高出的费用部分由学生家长支付。

  在这样的体制下,“择校费”变成了公开透明收费,民众对于高收费的选择完全基于市场化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准教育券”的金额是固定的,优秀中小学的发展壮大将不再一味地靠政府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其自身市场吸引力的提高。

  “当重点学校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更多资源之后,政府节省出大量经费,可以转投农村、山区、边疆、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等义务教育薄弱地区,以推进义务教育的横向公平。”

【作者:马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田萌)

http://opinion.hexun.com/2010-03-31/123166164.html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

  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纲要》)称,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其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义务教育必须强调公平,应填平学校之间差异,可采取校长、教师流动等政策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种声音认为,以行政手段来“削峰填谷”,属扭曲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应放开义务教育市场,同时促进教育公平。

  甚至有学者提出,堵不如用疏,可以采取“准教育券”的方式,国家按人头定额给予拨款,家长自主选择孩子受教育的学校,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

  能否堵得住?

  在北京市随机选择的9所中小学中,9所学校择校生比例基本上都是超过50%。“择校的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择校费的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主持一项研究的北师大人士表示。在他们的调研中,多所学校划出公费线、自费线、赞助线,“孩子只差一分可能交好几万”。

  “择校热”凸显了中国教育一个根本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小于求。再加上精英教育和“重点校”政策,人为制造了很大的差异,并且呈逐渐扩大态势。

  而敲开重点学校大门的,除了孩子成绩之外,就只能是金钱与权力了。“择校收费制度是一个坏制度,也就是说把钱权交易合法化、制度化。”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称。

  在《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化,则被视作是解决这个痼疾的关键之所在。具体举措包括: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缩小校际差距,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试行优质高中将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等。

  改革思路更多是通过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依靠“削峰填谷”来禁绝择校问题。

  不过,也有教育研究者表达了不同的声音:“古时候还有孟母三迁呢,为什么不允许家长择校?”有限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面对几乎无限的社会需求,仅靠行政命令的禁止与教育资源的流动,难做到所谓“均衡化”。

  全国政协委员、锡华实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杰庭说:“你不能让老百姓光吃白饭啊,什么样的口味都要有一些的,要满足老百姓对于教育的不同需求。”在他看来,政府应该正视民间多元教育需求。

  “政府提供的是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多元需求就是要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教育处处长赵连根表示。

  试行“准教育券”

  2003年开始,上海浦东即尝试推动教育均衡化。

  浦东新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校中实行了校舍设施设备、教师工资以及学校划拨经费的统一。浦东义务教育整体获得比较快的发展。

  “但是学校教育需要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时间很长,你到一所农村学校,把这些东西都用上去以后,农村学校的整体质量不一定就上去了。”赵连根称。

  在浦东改革的主事者看来,政府其实应换一个思路:政府办公办校保底,提供最基本、普惠教育服务;政府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以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

  “现在一方面政府在提供基本服务,一方面又承担多元服务,那混乱、问题就出来了。”赵连根表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给出了大胆“药方”。

  民间机构“长策智库”完成一份《走向有管理的竞争——中国新教育体制改革论纲》,在这份“民间版”的教改纲要中,明确提出 “放开中小学择校”实现基础教育竞争化与均等化。这份报告执笔人顾昕教授表示改革路径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要放开民营中小学的设立,民众有权力自己选择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所有民营中小学完全放开择校,而所有的公立中小学均有条件地开放择校。

  所有中小学,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均自行制定收费标准。这样一来,在公立和民营学校尤其是优质公立学校之间充分竞争的情形下,收费标准的高低自然与教育品质的高下、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关性。由此,所有中小学的收费将走向市场化。

  最关键一点是,国家按人头定额拨款。政府根据这一标准依学生人头数向所有公立中小学拨款。民营中小学如果愿意参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的监管措施开展教育活动,政府也应该依照同样的方式按学生人头拨款。为实现不同地区基本义务教育品质均等化,政府拨款水平在不同地区进行相应倾斜。

  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之下,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学费在基准标准之下的部分不向学生家长收取,而是转向政府申请拨款。

  “基准标准的设定必须达到让绝大多数,例如90%-95%的适龄学生基本上可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顾昕教授表示。

  其实,熟悉教育领域的人士都能知晓,所谓的“国家按人头定额拨款”的改革路径,其实就是“准教育券”政策工具。

  依照政策设计,所有适龄儿童的家长相当于获得了这张“准教育券”,除非其义务教育的水平优越,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收费标准会等于这一“准教育券”的金额,这些学校的经费依然是完全来自政府,学生在这些学校上学则完全免费。

  而少数学校,例如那些精英型公立中小学以及俗称“贵族学校”的民营中小学,高出的费用部分由学生家长支付。

  在这样的体制下,“择校费”变成了公开透明收费,民众对于高收费的选择完全基于市场化的判断。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准教育券”的金额是固定的,优秀中小学的发展壮大将不再一味地靠政府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其自身市场吸引力的提高。

  “当重点学校可以通过市场获取更多资源之后,政府节省出大量经费,可以转投农村、山区、边疆、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等义务教育薄弱地区,以推进义务教育的横向公平。”

【作者:马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田萌)

http://opinion.hexun.com/2010-03-31/123166164.html
给上不起学的家庭发放“教育抵金券”是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