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不能用增加生育率来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30:22
是否放开二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看待人的生育权。至于用调节生育率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还是一种“计划”思维。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生育,都是高度复杂的,任何计划都永远不可能搜集到进行合理计划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因而是否放开“二胎”的讨论,应该放到“人的权利”的层面,而不应停留在解决某种政经问题的层面…

两会之前,人口政策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计生委重罚名人、富人超生,倒促使人们去反思只生育一胎的现行人口政策。当然,以一胎化为核心内容的现行人口政策本身的利弊得失早已是学术界、舆论关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联名提案,要求政府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

对此,政府部门当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一胎化政策大概也不会在近期内有所变化。事实上,即便是在学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等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对于是否应当继续奉行一胎化政策,仍有不同看法。至于普通民众,尽管也感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给家庭生活、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人们对70后、80后各代的种种议论,都很自然地会提到“独生子女”这个词,但仍有很多人几乎不假思索地相信,中国的资源已经不能养活太多人口了。所以,人口政策究竟如何调整,确实需要一场严肃而深入的公共辩论,而不应草率地由政府部门随意决定。

在进行这样的讨论之前,似乎应首先厘清一个根本问题:人口应当计划、能够计划吗?

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结果却导致一种“有计划的混乱”,企业效率低下,消费者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整体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于是,民众自发地、甚至冒险地进行市场化改革,结果在市场化进程相对健全的领域,比如一般消费品领域,所有人的福利都改进了。这个事实证明了,经济不可能、因而也就不应当由一个中心自上而下地进行计划。这个命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社会领域,包括人口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生育,都是高度复杂的,任何计划当局都永远不可能搜集到进行合理计划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这一点决定了,再先进的计算机与数学模型,都不足以让计划当局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所有貌似科学的计划,都具有不可克服的任意性。

以人口领域为例,一胎化政策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最优人口规模,然后通过对全社会生育活动的计划管制,使人口不至于超出这个规模。然而,这个最优规模必然是任意的,或者用人们喜欢用的一个词,它不可能有任何“科学”依据。比如,确定最优人口规模的依据之一是资源供应规模。总是有人宣称,依据中国目前的资源总量,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口,就不可能超过某个水平。城市也煞有介事地宣布,基于本地资源水平,人口规模不可超过某个规模,因此不能改革户籍制度,必须阻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这样的科学依据全部是虚妄的。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所有这些计算结果都毫无意义。因为,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清晰地证明,资源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供应取决于人的创造性在合理的制度下之发挥。不是地球储藏着资源,而是知识创造了资源。就此而言,资源供应在任一时间点上都是充分的,其供应量仅受市场法则支配,受制度制约。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可能计算出资源总量是多少,当然也就无从据此确定最优人口规模。

而社会的复杂性,也使计划当局永远不可能预料到其计划执行的全部后果。当初人们之所以选择计划,是因为相信,计划可以避免市场导致的某些后果。然而,计划当局所能把握的变量是十分有限的,还有大量变量是不可测量的,计划当局不可能掌握。但这些变量不会因为惧怕计划当局而不发挥作用,一旦计划付诸实施,它们就自然地导致某些后果。比如,一胎化政策导致的社会、文化、伦理后果,恐怕当初就没有人预料到。一个没有考虑这些后果的计划,是否应当继续坚持?

总之,就事物的性质而言,对一个超出一定数量的共同体的经济、社会、生育活动进行计划,超出了人的理性能力,是理性的致命自负。计划经济不可行,包括人口在内的其他领域的计划同样是不可行的。

而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应该从诸如优化经济结构;追求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改进国民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改变。



http://view.news.qq.com/a/20100302/000061.htm是否放开二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看待人的生育权。至于用调节生育率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还是一种“计划”思维。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生育,都是高度复杂的,任何计划都永远不可能搜集到进行合理计划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因而是否放开“二胎”的讨论,应该放到“人的权利”的层面,而不应停留在解决某种政经问题的层面…

两会之前,人口政策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计生委重罚名人、富人超生,倒促使人们去反思只生育一胎的现行人口政策。当然,以一胎化为核心内容的现行人口政策本身的利弊得失早已是学术界、舆论关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联名提案,要求政府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

对此,政府部门当然会有自己的看法,一胎化政策大概也不会在近期内有所变化。事实上,即便是在学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等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对于是否应当继续奉行一胎化政策,仍有不同看法。至于普通民众,尽管也感受到了独生子女政策给家庭生活、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人们对70后、80后各代的种种议论,都很自然地会提到“独生子女”这个词,但仍有很多人几乎不假思索地相信,中国的资源已经不能养活太多人口了。所以,人口政策究竟如何调整,确实需要一场严肃而深入的公共辩论,而不应草率地由政府部门随意决定。

在进行这样的讨论之前,似乎应首先厘清一个根本问题:人口应当计划、能够计划吗?

中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结果却导致一种“有计划的混乱”,企业效率低下,消费者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整体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于是,民众自发地、甚至冒险地进行市场化改革,结果在市场化进程相对健全的领域,比如一般消费品领域,所有人的福利都改进了。这个事实证明了,经济不可能、因而也就不应当由一个中心自上而下地进行计划。这个命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社会领域,包括人口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生育,都是高度复杂的,任何计划当局都永远不可能搜集到进行合理计划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这一点决定了,再先进的计算机与数学模型,都不足以让计划当局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所有貌似科学的计划,都具有不可克服的任意性。

以人口领域为例,一胎化政策的一个前提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最优人口规模,然后通过对全社会生育活动的计划管制,使人口不至于超出这个规模。然而,这个最优规模必然是任意的,或者用人们喜欢用的一个词,它不可能有任何“科学”依据。比如,确定最优人口规模的依据之一是资源供应规模。总是有人宣称,依据中国目前的资源总量,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口,就不可能超过某个水平。城市也煞有介事地宣布,基于本地资源水平,人口规模不可超过某个规模,因此不能改革户籍制度,必须阻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这样的科学依据全部是虚妄的。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所有这些计算结果都毫无意义。因为,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清晰地证明,资源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供应取决于人的创造性在合理的制度下之发挥。不是地球储藏着资源,而是知识创造了资源。就此而言,资源供应在任一时间点上都是充分的,其供应量仅受市场法则支配,受制度制约。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可能计算出资源总量是多少,当然也就无从据此确定最优人口规模。

而社会的复杂性,也使计划当局永远不可能预料到其计划执行的全部后果。当初人们之所以选择计划,是因为相信,计划可以避免市场导致的某些后果。然而,计划当局所能把握的变量是十分有限的,还有大量变量是不可测量的,计划当局不可能掌握。但这些变量不会因为惧怕计划当局而不发挥作用,一旦计划付诸实施,它们就自然地导致某些后果。比如,一胎化政策导致的社会、文化、伦理后果,恐怕当初就没有人预料到。一个没有考虑这些后果的计划,是否应当继续坚持?

总之,就事物的性质而言,对一个超出一定数量的共同体的经济、社会、生育活动进行计划,超出了人的理性能力,是理性的致命自负。计划经济不可行,包括人口在内的其他领域的计划同样是不可行的。

而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应该从诸如优化经济结构;追求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改进国民的就业环境;尤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改变。



http://view.news.qq.com/a/20100302/000061.htm
夹带私货的文章。

真正的目的不是讨论人多人少,而是要计划还是要市场的问题。
二胎 不是为了解决上一辈的养老问题,而是趁现在年轻和父母有还不是太老,通过增加现在的负担,来减轻 下一辈赡养我们的负担。
不是减轻你的负担,而是减轻你子女赡养你的负担。

生二胎是为了减轻三十年后的养老问题
当然也要考虑“人的权利” 从现在开始 5年内 逐步过度到 人人可以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