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中国纺织品贸易要打欧美政治攻坚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8:43:32
华盛顿观察:中国纺织品贸易要打欧美政治攻坚战 李燕




“纺织业和服装业内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即将到来。”来自49个国家的90个纺织品组织在6月17日的布鲁塞尔大会声明中表示。当然他们心目中危机是由一个国家引起的,那就是在国际纺织业将占“垄断”地位的中国。这些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在2004年底全面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这会导致中国,迫使其它地区的纺织业裁减至少3000万个就业岗位。在呼吁WTO延长配额的同时,这些纺织品工业的代表警告说,世界要么“制裁来自中国的廉价纺织品进口”,要么将面临“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
“持这种想法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全美零售商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副会长兼国际贸易法律顾问埃里克·奥特尔(Eric Autor)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这既不符合WTO的原则,也没有任何一个国际框架或协议能支持这项主张。”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反倾销行动最大的目标国,而美国纺织业则当仁不让地充当了反倾销行动的“先锋”,不遗余力地游说政府,抵制中国的进口。但是美国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做了美国纺织业竞争力下降的替罪羊。”奥特尔指出,“美国纺织业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是非常错误的。”
国际贸易中“中国威胁论”在抬头
每当中国在经济或政治军事的发展有过人之处时,“中国威胁论”就会冒出头来。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威胁论”源于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逐步富强,其基本逻辑为“中国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具体到国际纺织品市场,抵制中国的浪潮也此起彼伏。
从数字上看,西方纺织业的确有理由恐惧。前几轮降低配额措施已导致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快速增长。此次布鲁塞尔会议的组织者也声称,在已取消配额的市场上,来自中国的进口已上升了794%。而自从2002年美国取消了中国的部分纺织品配额后,中国的这些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截至今年3月底,已从过去的9%一跃到65%。
不少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把中国的纺织业优势与“中国威胁论”连在一起,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的研究员卡罗拉·麦克奇福特(Carola McGiffert)就持这种观点。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不能说这次大会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与‘中国威胁论’有关。美国是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的确有一批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崛起是个威胁,但是具体到纺织品贸易问题,美国人最关心的是国内纺织品工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奥特尔同意麦克奇福特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评价,但在他看来,中国只是取代了20年前日本的位置。
“由于经济发展快,贸易顺差太大,在国际贸易关系中与其它各国的关系就很难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唯一不同的是政治制度。但是对于美国的纺织工业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不会在意识形态上压中国,因此,攻击的矛头就落在了中国的顺差问题上,”奥特尔说。
在自由的国家贸易中,解决他国顺差过高的最好方法是设定进出口配额。布鲁塞尔的与会纺织业组织提出三个建议。第一是今年年底配额到期之后,WTO应该采取新的措施。比如,由日内瓦的国际贸易仲裁者举行一个特别讨论会,设定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延长三年,或某一个配额期限。第二种可以考虑的方法是实施被称为“保护措施”的临时配额,以防止国际纺织品贸易状况恶化。再就是要求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行补偿措施,比如,要求中国在货币调整、国家津贴,出口税回扣无期贷款等问题上让步。
“如果WTO延长或者重新设定进出口配额,我觉得无论对西方,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而如果中国同意这种办法,对于缓和矛盾有好处。但现在还很难说这个期限要多长才合适。” 麦克奇福特说中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妥协。
奥特尔却反对这一做法,因为一句话,“这不符合WTO的原则”。
“虽然一些与会代表同意延期,但是他们应该想到,这样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如何提出妥协条件,让各方达成协议,是个大问题。” 奥特尔说,“欧州一些国家或许希望延期,但是美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并不赞同,毕竟,一方面提要求,就等于在另一方面要让步。WTO理解这一‘金科玉律’。”
美国“鼓励”了欧盟的反华情绪
与美国相比,欧盟在中国的纺织品“垄断”问题上一直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欧盟在这一点上对中国要缓和些。”奥尔特分析,“原因之一应该是欧盟的内部政治问题。虽然西欧有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和美国纺织业有同样的处境,但是东欧国家的地位则更倾向于第三世界。换言之,欧盟的内耗客观上减少了它对中国的压力。”
但是,在上周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许多欧洲纺织业主都纷纷向各自政府及欧盟发表申诉,要求其采取更强硬的对华贸易立场。
作为美国学者,麦克奇福特对欧洲事务谨慎地猜测道,“欧洲工业界这次提起这个问题也是出于自身经济安全的考虑,而不是针对中国的综合实力的‘强大’而产生敌对心理。”她本人也对中国在纺织品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有所担心,客观将,这可能“对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影响,比如,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就会因此失去竞争力。”她说。
更熟悉内情的奥尔特认为,欧洲纺织业“群起”责难中国,是美国人吓着了他们。当美国纺织业向他们的欧洲同行大喊:“中国正在杀死我们”时,后者自然就有了“同仇敌忾”的心理,于是也加入了“制裁”中国的队伍。
虽然责难之声不绝,细心的奥尔特却发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抵制都是来自纺织工业界,而不是各国政府。”他说,“美国政府持谨慎态度,我觉得布什是接受了前两年‘保护钢铁业’的教训。”
2002年,布什总统在钢铁业集团的压力下,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三十的高额关税,以保护国内钢铁产业。奥尔特分析说,“由此,美国钢铁制品的价格提高,国内的钢铁消费商直接承受了成倍的价格压力。于是由钢铁业带动的其它工业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导致这些连带行业的失业率升高。”虽然布什总统在关税落实二十个月之后取消了这项决定,不过此举已经对美国对外经济和政治上的信誉造成了伤害。
如果说,加入WTO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在强化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又改如何照顾国际经济的共同发展呢?对于评价中国,奥特尔感到有些为难,但是他建议道,由于中国太容易成为西方“工业界”的众矢之的,所以态度不宜“要太激进”。比如人民币放开一事,虽然太快放开不是好事,但是中国如果能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一步,与世界市场逐步相融,就是明智之举。
美国失业是不是中国纺织业的错?
这似乎是中美贸易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挥之不去。中国纺织业之所以成为一些美国人的“眼中钉”,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廉价纺织品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麦克奇福特对这一点表示理解:“从经济安全角度着眼,美国的确有很多年轻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失去工作。”
奥特尔则不认为问题如此严重,相反,中国在这一点上是为美国纺织业“背了黑锅”。
虽然美国纺织业总是叫嚣,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崛起太快,害美国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但是,事实是,美国纺织业失业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发展, 奥特尔解释说。他认为,许多自动化的纺织设备代替了过去的人工生产。当这个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后,自然会导致很多人失业,而这并不是中国的错。
奥特尔因此下了这样的结论:“(美国的)失业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打击了中国,美国纺织业的工作机会也不会再回来了。它可以转移到印度,或其它发展中国家,但不会回到美国。”
中国做了美国纺织业的替罪羊。而美国人要掩盖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
“美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的经济竞争力减弱,他们自身需要改革。”奥特尔认为,“美国纺织工业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们可能不清楚具体要怎么改,但是却知道,要改革,就需要钱,而提高产品价格,是最直接地获得资本的途径。然而,在世界供给市场上,他们又不占优势,往往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此中国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靶心’。”
当然,美国人并不是都站在纺织业主的一边。“对于美国的零售商而言,他们更看中的是美国消费者能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作为全美零售商联合会的官员,奥尔特自然能认清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向美国国会解释这个问题,让他们明白事情的本质。”
在美国政治中,由此而来的政治矛盾一直存在,尤其在大选年这个敏感时期。前克林顿政府官员、现在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任职的全球经济专家蕾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解释道,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州是美国的纺织品生产大州,也是共和党在总统大选年的必争之地,白宫不得不考虑。但另一方面,布什也要照顾美国大公司的利益,它们需要中国的廉价纺织品。因此,中国的位置就很微妙。每当谈到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限制,美国政府就不得不权衡再三。
临近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代表美国的纺织业主在6月9日给布什总统打电话,要求其对即将到期的进口配额采取措施。但是布什拒绝这一要求。次日,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克里斯·帕迪利亚(Chris Padilla)称:“美国会遵守过去签署的国际承诺,逐步取消纺织品的进口配额。”
美国政坛对“联合制裁”中国纺织品一事讳莫如深
为了平衡本报道的观点,《华盛顿观察》周刊联络了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欧内斯特·郝凌斯(Ernest F. Hollings)和该州众议员詹姆斯·克来伯恩(James E. Clyburn)。在电话采访要求被转到其新闻秘书办公桌上后,前者表示婉拒,后者不置可否。看来这两位来自纺织大州的议员目前不肯公开对“制裁”中国纺织品问题表态。
加州众议员比尔·托马斯(Bill Thomas)在贸易问题上也有建树。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他领导的众议院路径和方法委员会(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一向致力于加强美国贸易立法,监督中国履行WTO的责任,但是当,《华盛顿观察》周刊请他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问题发表评论,回音只有沉默。
《华盛顿观察》周刊还试图采访美国贸易代表处的中国事务办公室,但主管公关事务的尼娜·莫尔扎尼(Neena Moorjani)却对接受还是不接受采访避而不谈,当然最后的意思是不谈。当《华盛顿观察》周刊要求采访美国商业部国际贸易司纺织品办公室的公共事务官员玛丽布朗·布鲁沃尔(Marrybrown Brewer)时,布鲁沃尔则表示,这一问题应该由美国贸易代表处对此事发表评论,美国商业部不负责此事。看来对“联合制裁”中国纺织品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以及美国国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出来。
《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2期,2004/6/23华盛顿观察:中国纺织品贸易要打欧美政治攻坚战 李燕




“纺织业和服装业内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即将到来。”来自49个国家的90个纺织品组织在6月17日的布鲁塞尔大会声明中表示。当然他们心目中危机是由一个国家引起的,那就是在国际纺织业将占“垄断”地位的中国。这些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在2004年底全面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这会导致中国,迫使其它地区的纺织业裁减至少3000万个就业岗位。在呼吁WTO延长配额的同时,这些纺织品工业的代表警告说,世界要么“制裁来自中国的廉价纺织品进口”,要么将面临“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动荡”。
“持这种想法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全美零售商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副会长兼国际贸易法律顾问埃里克·奥特尔(Eric Autor)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这既不符合WTO的原则,也没有任何一个国际框架或协议能支持这项主张。”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反倾销行动最大的目标国,而美国纺织业则当仁不让地充当了反倾销行动的“先锋”,不遗余力地游说政府,抵制中国的进口。但是美国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做了美国纺织业竞争力下降的替罪羊。”奥特尔指出,“美国纺织业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是非常错误的。”
国际贸易中“中国威胁论”在抬头
每当中国在经济或政治军事的发展有过人之处时,“中国威胁论”就会冒出头来。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威胁论”源于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逐步富强,其基本逻辑为“中国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具体到国际纺织品市场,抵制中国的浪潮也此起彼伏。
从数字上看,西方纺织业的确有理由恐惧。前几轮降低配额措施已导致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快速增长。此次布鲁塞尔会议的组织者也声称,在已取消配额的市场上,来自中国的进口已上升了794%。而自从2002年美国取消了中国的部分纺织品配额后,中国的这些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截至今年3月底,已从过去的9%一跃到65%。
不少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把中国的纺织业优势与“中国威胁论”连在一起,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的研究员卡罗拉·麦克奇福特(Carola McGiffert)就持这种观点。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不能说这次大会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与‘中国威胁论’有关。美国是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的确有一批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崛起是个威胁,但是具体到纺织品贸易问题,美国人最关心的是国内纺织品工业发展和就业问题。”
奥特尔同意麦克奇福特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评价,但在他看来,中国只是取代了20年前日本的位置。
“由于经济发展快,贸易顺差太大,在国际贸易关系中与其它各国的关系就很难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唯一不同的是政治制度。但是对于美国的纺织工业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政治倾向,不会在意识形态上压中国,因此,攻击的矛头就落在了中国的顺差问题上,”奥特尔说。
在自由的国家贸易中,解决他国顺差过高的最好方法是设定进出口配额。布鲁塞尔的与会纺织业组织提出三个建议。第一是今年年底配额到期之后,WTO应该采取新的措施。比如,由日内瓦的国际贸易仲裁者举行一个特别讨论会,设定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延长三年,或某一个配额期限。第二种可以考虑的方法是实施被称为“保护措施”的临时配额,以防止国际纺织品贸易状况恶化。再就是要求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行补偿措施,比如,要求中国在货币调整、国家津贴,出口税回扣无期贷款等问题上让步。
“如果WTO延长或者重新设定进出口配额,我觉得无论对西方,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而如果中国同意这种办法,对于缓和矛盾有好处。但现在还很难说这个期限要多长才合适。” 麦克奇福特说中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妥协。
奥特尔却反对这一做法,因为一句话,“这不符合WTO的原则”。
“虽然一些与会代表同意延期,但是他们应该想到,这样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你如何提出妥协条件,让各方达成协议,是个大问题。” 奥特尔说,“欧州一些国家或许希望延期,但是美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并不赞同,毕竟,一方面提要求,就等于在另一方面要让步。WTO理解这一‘金科玉律’。”
美国“鼓励”了欧盟的反华情绪
与美国相比,欧盟在中国的纺织品“垄断”问题上一直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欧盟在这一点上对中国要缓和些。”奥尔特分析,“原因之一应该是欧盟的内部政治问题。虽然西欧有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和美国纺织业有同样的处境,但是东欧国家的地位则更倾向于第三世界。换言之,欧盟的内耗客观上减少了它对中国的压力。”
但是,在上周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许多欧洲纺织业主都纷纷向各自政府及欧盟发表申诉,要求其采取更强硬的对华贸易立场。
作为美国学者,麦克奇福特对欧洲事务谨慎地猜测道,“欧洲工业界这次提起这个问题也是出于自身经济安全的考虑,而不是针对中国的综合实力的‘强大’而产生敌对心理。”她本人也对中国在纺织品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有所担心,客观将,这可能“对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影响,比如,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就会因此失去竞争力。”她说。
更熟悉内情的奥尔特认为,欧洲纺织业“群起”责难中国,是美国人吓着了他们。当美国纺织业向他们的欧洲同行大喊:“中国正在杀死我们”时,后者自然就有了“同仇敌忾”的心理,于是也加入了“制裁”中国的队伍。
虽然责难之声不绝,细心的奥尔特却发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这些抵制都是来自纺织工业界,而不是各国政府。”他说,“美国政府持谨慎态度,我觉得布什是接受了前两年‘保护钢铁业’的教训。”
2002年,布什总统在钢铁业集团的压力下,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三十的高额关税,以保护国内钢铁产业。奥尔特分析说,“由此,美国钢铁制品的价格提高,国内的钢铁消费商直接承受了成倍的价格压力。于是由钢铁业带动的其它工业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导致这些连带行业的失业率升高。”虽然布什总统在关税落实二十个月之后取消了这项决定,不过此举已经对美国对外经济和政治上的信誉造成了伤害。
如果说,加入WTO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在强化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又改如何照顾国际经济的共同发展呢?对于评价中国,奥特尔感到有些为难,但是他建议道,由于中国太容易成为西方“工业界”的众矢之的,所以态度不宜“要太激进”。比如人民币放开一事,虽然太快放开不是好事,但是中国如果能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一步,与世界市场逐步相融,就是明智之举。
美国失业是不是中国纺织业的错?
这似乎是中美贸易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挥之不去。中国纺织业之所以成为一些美国人的“眼中钉”,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的廉价纺织品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麦克奇福特对这一点表示理解:“从经济安全角度着眼,美国的确有很多年轻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进口失去工作。”
奥特尔则不认为问题如此严重,相反,中国在这一点上是为美国纺织业“背了黑锅”。
虽然美国纺织业总是叫嚣,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崛起太快,害美国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但是,事实是,美国纺织业失业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发展, 奥特尔解释说。他认为,许多自动化的纺织设备代替了过去的人工生产。当这个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后,自然会导致很多人失业,而这并不是中国的错。
奥特尔因此下了这样的结论:“(美国的)失业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打击了中国,美国纺织业的工作机会也不会再回来了。它可以转移到印度,或其它发展中国家,但不会回到美国。”
中国做了美国纺织业的替罪羊。而美国人要掩盖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
“美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的经济竞争力减弱,他们自身需要改革。”奥特尔认为,“美国纺织工业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们可能不清楚具体要怎么改,但是却知道,要改革,就需要钱,而提高产品价格,是最直接地获得资本的途径。然而,在世界供给市场上,他们又不占优势,往往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此中国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靶心’。”
当然,美国人并不是都站在纺织业主的一边。“对于美国的零售商而言,他们更看中的是美国消费者能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作为全美零售商联合会的官员,奥尔特自然能认清这一点,“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向美国国会解释这个问题,让他们明白事情的本质。”
在美国政治中,由此而来的政治矛盾一直存在,尤其在大选年这个敏感时期。前克林顿政府官员、现在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e)任职的全球经济专家蕾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解释道,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州是美国的纺织品生产大州,也是共和党在总统大选年的必争之地,白宫不得不考虑。但另一方面,布什也要照顾美国大公司的利益,它们需要中国的廉价纺织品。因此,中国的位置就很微妙。每当谈到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限制,美国政府就不得不权衡再三。
临近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代表美国的纺织业主在6月9日给布什总统打电话,要求其对即将到期的进口配额采取措施。但是布什拒绝这一要求。次日,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克里斯·帕迪利亚(Chris Padilla)称:“美国会遵守过去签署的国际承诺,逐步取消纺织品的进口配额。”
美国政坛对“联合制裁”中国纺织品一事讳莫如深
为了平衡本报道的观点,《华盛顿观察》周刊联络了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欧内斯特·郝凌斯(Ernest F. Hollings)和该州众议员詹姆斯·克来伯恩(James E. Clyburn)。在电话采访要求被转到其新闻秘书办公桌上后,前者表示婉拒,后者不置可否。看来这两位来自纺织大州的议员目前不肯公开对“制裁”中国纺织品问题表态。
加州众议员比尔·托马斯(Bill Thomas)在贸易问题上也有建树。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他领导的众议院路径和方法委员会(Committee on Ways and Means)一向致力于加强美国贸易立法,监督中国履行WTO的责任,但是当,《华盛顿观察》周刊请他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问题发表评论,回音只有沉默。
《华盛顿观察》周刊还试图采访美国贸易代表处的中国事务办公室,但主管公关事务的尼娜·莫尔扎尼(Neena Moorjani)却对接受还是不接受采访避而不谈,当然最后的意思是不谈。当《华盛顿观察》周刊要求采访美国商业部国际贸易司纺织品办公室的公共事务官员玛丽布朗·布鲁沃尔(Marrybrown Brewer)时,布鲁沃尔则表示,这一问题应该由美国贸易代表处对此事发表评论,美国商业部不负责此事。看来对“联合制裁”中国纺织品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以及美国国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出来。
《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2期,2004/6/23
我就是做纺织的,我坚决反对.我们要打入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