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将回国 接受英媒采访坦陈对英"喜欢与不喜欢"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4:45:33
傅莹将回国 接受英媒采访坦陈对英"喜欢与不喜欢"2010年01月3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伦敦一月三十日电 题:傅莹:我会带着对英国美好的记忆离开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即将回国履新外交部副部长,离任之前,她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与金融时报午餐”专访,就中英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坦诚而深入地谈了看法。该报主编巴伯进行了采访。

  坦陈对英国的“喜欢与不喜欢”


  被巴伯称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的傅莹,在回答“即将离任是否会怀念英国”的问题时说:“当然,我会非常怀念英国。告别时,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会涌上心头。我将在公园里最后一次慢跑,在酒吧里最后一次品尝啤酒,在牛津街最后一次散步。我会非常不舍,将带着对这个国家的美好记忆离开。”

  傅莹说她非常喜欢英国文化。伦敦西区的剧院、著名文学家的故居,都是她多次到访之处,并透露使馆曾将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将介绍材料翻译成中文,而且她还是英超足球劲旅阿森纳队的一名球迷。

  关于中英关系,傅莹说,她欣赏英国政治家的全球视野,与他们交谈令人愉悦,与他们对话可以促使人去思考一些大的问题。

  傅莹称,英国民众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同情心和国际责任感。四川地震时,许多人为灾区捐款,很多感人的故事令她终身难忘。

  而谈到她不喜欢的地方,傅莹也坦率地说,有的英国人热衷于说教,不关注受众的感受。一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背景和信仰都是最好的,并以此衡量别人,要求仿效。“这种感觉我经常会有,无论是听演讲还是在餐桌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们有一个关于英国人的笑话,当然指的是部分英国人而不是全部英国人,对他们来说,三人行,我必为师。”

  “同一个屋顶不能放在所有建筑上”

  对于巴伯有关中国和西方“同床异梦”的话题,傅莹说,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领导层和公众都意识到并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不被理解的挫折感。西方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不符合标准。但是中国不会符合那个标准,中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中国也有一段不幸的历史,中国人对苦难的记忆比胜利更深刻。

  傅莹认为,中国与西方时常发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差异,但“同一个屋顶不能放在所有建筑上”。她说:“政治体制就像建筑的顶部,英国西敏寺议会大厦是哥特式建筑,屋顶很漂亮。但其他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建筑,如果想把这个屋顶放到所有建筑上,首先要看是否有同样的建筑。强加于人的感觉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中不时出现。”

  傅莹表示,中西方对中国地位的认识存在差异。在西方看来,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同。另外,一些西方人看待中国时还存在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冷战的另一方,还常常视中国人为“没有生气的兵马俑”。

  傅莹说,过去几年也许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中英关系起起伏伏,要面对很多事情。直到目前,她的许多认识和看法仍深受围绕北京奥运发生的风波影响,她惊讶当时西方媒体和一些公众那样误判北京奥运和中国。

  傅莹称,她也在思考,外界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她觉得一方面是缺乏沟通,另一方面,西方应该冷静下来,认真看一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继续猜测,在中国这幅图画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中国这幅画是水墨画,如果你们把所有的油彩都加上,就看不到原画本身。西方要明白,正确认识中国不仅是为了中国,更是为你们自己和你们在中国的形象。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有不少反感情绪,有时他们认为西方是在故意发出噪音,成心提出无理指责。”

  回顾在英三年工作,傅莹说她学到,也做了不少东西,打破了一些障碍,也许使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距离近了一步,“我做了一些事,尽管不够多,但道路已经打开。我会带走一些句号,不过也还有不少仍然是逗号,当然还有一些问号,希望这些问题将来会得到解答。”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1-30/2100673.shtml傅莹将回国 接受英媒采访坦陈对英"喜欢与不喜欢"2010年01月3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伦敦一月三十日电 题:傅莹:我会带着对英国美好的记忆离开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即将回国履新外交部副部长,离任之前,她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与金融时报午餐”专访,就中英关系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坦诚而深入地谈了看法。该报主编巴伯进行了采访。

  坦陈对英国的“喜欢与不喜欢”


  被巴伯称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的傅莹,在回答“即将离任是否会怀念英国”的问题时说:“当然,我会非常怀念英国。告别时,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会涌上心头。我将在公园里最后一次慢跑,在酒吧里最后一次品尝啤酒,在牛津街最后一次散步。我会非常不舍,将带着对这个国家的美好记忆离开。”

  傅莹说她非常喜欢英国文化。伦敦西区的剧院、著名文学家的故居,都是她多次到访之处,并透露使馆曾将简·奥斯汀故居博物馆将介绍材料翻译成中文,而且她还是英超足球劲旅阿森纳队的一名球迷。

  关于中英关系,傅莹说,她欣赏英国政治家的全球视野,与他们交谈令人愉悦,与他们对话可以促使人去思考一些大的问题。

  傅莹称,英国民众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同情心和国际责任感。四川地震时,许多人为灾区捐款,很多感人的故事令她终身难忘。

  而谈到她不喜欢的地方,傅莹也坦率地说,有的英国人热衷于说教,不关注受众的感受。一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背景和信仰都是最好的,并以此衡量别人,要求仿效。“这种感觉我经常会有,无论是听演讲还是在餐桌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们有一个关于英国人的笑话,当然指的是部分英国人而不是全部英国人,对他们来说,三人行,我必为师。”

  “同一个屋顶不能放在所有建筑上”

  对于巴伯有关中国和西方“同床异梦”的话题,傅莹说,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领导层和公众都意识到并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有不被理解的挫折感。西方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不符合标准。但是中国不会符合那个标准,中国有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中国也有一段不幸的历史,中国人对苦难的记忆比胜利更深刻。

  傅莹认为,中国与西方时常发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差异,但“同一个屋顶不能放在所有建筑上”。她说:“政治体制就像建筑的顶部,英国西敏寺议会大厦是哥特式建筑,屋顶很漂亮。但其他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建筑,如果想把这个屋顶放到所有建筑上,首先要看是否有同样的建筑。强加于人的感觉在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中不时出现。”

  傅莹表示,中西方对中国地位的认识存在差异。在西方看来,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同。另外,一些西方人看待中国时还存在冷战思维,视中国为冷战的另一方,还常常视中国人为“没有生气的兵马俑”。

  傅莹说,过去几年也许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中英关系起起伏伏,要面对很多事情。直到目前,她的许多认识和看法仍深受围绕北京奥运发生的风波影响,她惊讶当时西方媒体和一些公众那样误判北京奥运和中国。

  傅莹称,她也在思考,外界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她觉得一方面是缺乏沟通,另一方面,西方应该冷静下来,认真看一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继续猜测,在中国这幅图画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中国这幅画是水墨画,如果你们把所有的油彩都加上,就看不到原画本身。西方要明白,正确认识中国不仅是为了中国,更是为你们自己和你们在中国的形象。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有不少反感情绪,有时他们认为西方是在故意发出噪音,成心提出无理指责。”

  回顾在英三年工作,傅莹说她学到,也做了不少东西,打破了一些障碍,也许使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距离近了一步,“我做了一些事,尽管不够多,但道路已经打开。我会带走一些句号,不过也还有不少仍然是逗号,当然还有一些问号,希望这些问题将来会得到解答。”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1-30/2100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