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的机枪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08:41:58
二战前后的机枪发展
<P>1 基本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老式的机枪,如美国的马克沁、勃朗宁,英国的维克斯、刘易斯等重机枪,虽然笨重,但结构上却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在迫击炮、轻型支援火炮、坦克、飞机(主要是直升机)等出现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们都是步兵连以下唯一的火力支援武器,一直沿用到50年代才陆续被淘汰。而且其他机枪如轻机枪、通用机枪、车装机枪、航空机枪、舰艇机枪等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 轻机枪发展十分活跃
  随着对步兵机动性的重视,轻机枪应运而生。自捷克的7.62mmZB26和苏联的DP轻机枪之后,相继出现了数十种型号。其口径有7.62、7.9、7.7、6.8、7.5、6.5、6.55、7.92、8mm等,枪全长为855~1335mm,枪管长为445~760mm,全枪质量多为8~10kg,一人可携行。自动方式基本是导气式和管退式,射击方式为连发,供弹方式大多为弹匣,也有的采用弹鼓、弹链、弹带或弹盘,表尺射程最近为300m,最远高达2500m。它们一般都使用步枪弹。散热方式除少数旧式轻机枪仍采用水冷方式外,绝大多数采用了气冷方式。枪身配两脚架的居多,有的也配单脚架,一般都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1.2 机枪装备混乱不堪
  二战前后,不仅轻机枪品种繁多,其他如重机枪、坦克机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等,品种也不少。特别是二战期间,因战事紧迫,各国机枪需求量很大,举凡能够拿到前线的几乎都派了用场。像美、英、法、意、日等国,其装备品种多的二十几种,少的也有十来种,仅意大利装备使用的机枪弹就有7种,可谓混乱不堪。以二战同盟国之一的日本为例,其机枪研制工作杂乱无章,陆、海、空三军各立门户,互不协调,研制的机枪品种多达十几种。

1.3 机枪系列逐步形成
  一战以后,各国在继续发展重机枪的同时,采取了轻重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机枪系列逐步形成。以苏联机枪为例,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其设计逐渐走向成熟。著名设计师捷格佳廖夫1927年设计的轻机枪是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主要轻机枪。继而,1930年他又研制出苏联第一挺大口径机枪12.7mm德卡机枪。1938年,设计师斯帕金对其进行改进后,被苏军定为1938年德什卡机枪并列装前线部队,成为苏军二战中使用的主要大口径机枪。1940~1942年间,郭留诺夫设计了SG43式7.62mm重机枪,1943年,被苏军正式命名为7.62mmSG43重机枪;1944年施利尼、波利阿科夫和德比尼恩合作设计了RP46连用机枪,1946年装备部队,全面替代了苏军中的M1910式马克沁重机枪。二战后,苏联人又研制出14.5mmKPV大口径机枪,苏联的大口径机枪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这样,苏联从轻机枪、重机枪到大口径机枪,形成了完整的机枪系列,可以满足各种梯次的步兵火力支援需要。尽管在某些性能上还有缺陷,如质量偏大等,但整体性能较好,有些机枪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军队装备。

1.4 车装机枪和航空机枪大量使用
  二战前后,由于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的大量涌现,促使各国竞相发展车装机枪和航空机枪。它们一般由地面机枪改造而成,如英国的刘易斯航空机枪、马林坦克机枪和航空机枪,日本的九一式与九七式车装机枪等。这一时期车装机枪的特点是:射角大,死角小;枪机和枪管部分较短小;多用气冷散热方式并加枪管护套;握把如手枪式并可抵肩射击。根据航空机枪安装位置与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固定式和旋转式两种,通常单人座飞机使用固定式,侦察机和轰炸机使用旋转式。二战期间飞机用机枪,有轻机枪、重机枪,但大多用超重型机枪。尤其是空战用的航空机枪,要求高射速,能在短时间内击毁敌机,故有的飞机采用双联机枪。

2 六大典型机枪简介
  英国伯萨坦克机枪

  伯萨机枪是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参照捷克的ZB53(M37)机枪研制的,供英军坦克装备使用。其口径为7.92mm,共有4种型号:1型、2型、3型和3*型。质量分别为:1型21.4kg,2型21.8kg,3型24.6kg,3*型24.4kg。由225发的金属弹链或帆布弹带供弹;光学瞄准镜安装在车上,各型机枪差别不大,只是1型和2型的理论射速分别为750和450发/分,转动机匣左后侧的快慢手柄即可选择高低射速;3型和3*型只有450发/分一种理论射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共生产7.92mm伯萨机枪59322挺。
  伯萨机枪有一独特性能:虽然自动原理是导气式,可是发射时枪管也后坐和复进。在枪管复进到位之前,次发弹已入膛并发射,以枪管的前冲动能来抵消一部分后坐,从而提高了射击稳定性。
  除7.92mm口径以外,还有15mm口径的1型伯萨坦克机枪,质量57kg,使用25发弹链节,理论射速400~500发/分,主要装备在英军某些装甲车上。其基本结构同7.92mm伯萨机枪,不同之处是它既能全自动发射也能半自动发射。

  英国7.7mm布仑轻机枪

  布仑轻机枪是由英国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和捷克ZB兵工厂合作,改进著名的捷克ZB267.92mm轻机枪而成。它结构简单、动作可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一种轻机枪。布仑轻机枪的主要型号有:
  MKI型瞄准具偏置,枪托下面有一可折叠的木质握把;全枪质量10.05kg,枪全长1156mm,枪管长635mm,理论射速500发/分。
  MKI(M)型脚架不能伸缩,枪管上导气孔的孔径扩大,枪托上没有肩托板,去掉了托底板上的缓冲簧。
  MK2型表尺改为立框式。原消焰器、气体调节器及准星用不锈钢制造,是一个整部件,现改为三个单独的零件,且只有气体调节器是不锈钢的。两脚架的架腿不能伸缩。枪托构造亦有所简化。全枪质量增加到10.6kg,枪全长1156mm,理论射速540发/分。
  MK3型枪管缩短,生产工艺简化,质量减到8.8kg,枪全长1090mm,理论射速480发/分。
  MK4型短枪管,枪全长同MK3,由于质量减轻到8.69kg,故只能发射7.7mmMKⅦ枪弹,理论射速为520发/分。
  它们的初速为744m/s,有效射程800m,实际射速分别为40发/分(单)和120发/分(连)。
  自1953年北约采用7.62mm枪弹后,布仑轻机枪口径也改为7.62mm,并最终形成了L4系列。
  布仑轻机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行闭锁;弹匣供弹。结构上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枪身在击发后后坐,所以射手承受的冲击较小,而且也不易损坏部件。但布仑轻机枪的闭锁系统也有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在整个复进的过程中,机框后端的闭锁斜面一直试图顶起枪机尾端,并使之抵压在机匣上,加大了复进时的摩擦阻力。
  捷克ZB轻机枪上没有气体调节器,布仑轻机枪加装了气体调节器,因此,该枪在长期射击后,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可靠性。其预抽壳动作是靠枪机在开锁过程中的倾斜运动而实现的。可以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发射。

  苏联7.62mmRPD轻机枪

  RPD轻机枪是捷格佳廖夫于1943年设计,使用苏联M43式7.62×39mm中间型枪弹。共有5种型号,但每种型号的改动都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装备苏军,取代了DP轻机枪。
  RPD轻机枪结构简单,质量较轻,使用和携行较为方便。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构基本由DP轻机枪改进而成,唯独供弹方式改为弹链,是同时代最轻的弹链供弹式机枪。一次输弹,一次进弹,供弹较平稳,但零件较多,结构复杂。击发机构属平移击锤式,机框复进到位时击铁撞击击针。
  RPD轻机枪全枪质量(含两脚架)7.1kg,两脚架质量0.52kg;全枪长1037mm,枪管不可更换;初速700m/s,理论射速700发/分,实际射速150发/分;有效射程800m。

  苏联郭留诺夫7.62mmSG43和SGM重机枪

  SG43重机枪是郭留诺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M1910式马克沁水冷式机枪,增强DP/DPM轻机枪的火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战争临近结束时,SG43机枪改进为SGM机枪。SGM和SG43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并装在苏军装甲输送车上。SG43使用捷格佳廖夫轮式枪架并可安装防盾,SGM配用西多连科马利诺夫斯基框形三角架,两种枪架均能变换成高射枪架。
  SG43机枪是一种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的机枪。其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机构为枪机偏移式;供弹机构为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
  SG43/SGM威力大,精度也比较好。缺点是质量较大,行军携带不便;枪架火线高及枪身倾斜不能调节,不适应复杂的地形;采用双程供弹,所以供弹机构也比较复杂。
  SG43/SGM发射M1908式7.62×54mm凸缘式枪弹,250发闭式不散弹链供弹。轮式枪架的全枪质量40.4kg,枪身质量13.8kg,枪管质量4.8kg,全枪长1708mm,枪管长720mm,初速865m/s(轻弹)和800m/s(重弹),理论射速650发/分,实际射速250发/分,有效射程1000m(平射)和500m(高射)。

  苏联12.7mm德卡/德什卡大口径机枪

  是苏联第一挺大口径机枪,捷格佳廖夫于1930年研制成功。他利用了已经成熟的设计经验,所以,该枪的自动原理和机构动作与他设计的轻机枪基本相似。该枪对地面固定目标最大有效射程为3500m,对空中目标和地面运动目标为2400m。采用科列斯尼科夫设计的高平两用枪架。
  12.7mm德卡大口径机枪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它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射速太低(360发/分),导致战斗射速不足以对付空中快速运动目标,供弹装置也过于笨重,所以不受部队欢迎。只于1934年小批量生产,1935年即完全停产。
  提高德卡的射速任务是由什帕金完成的,他研制了转鼓形供弹机就把问题解决了。1938年4月,对改进的德卡机枪进行靶场试验,试验评审委员会认为:德卡改进型在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寿命和经济性等方面,位居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大口径机枪行列之中。1939年2月26日苏联国家委员会作出决定,将它列为红军的制式武器,型号定为l938年式12.7mm德什卡大口径机枪,简称德什卡。第一批德什卡是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的,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实战证明,德什卡不仅是步兵的强火力武器,而且还适用于装备其他军兵种。
  二战以后,德什卡又有所改进,主要是减小了质量,改进后命名为1938/46年式机枪。该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闭锁卡铁撑开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射击方式为连发。全枪质量(含防盾)180kg,枪身质量35.7kg,全枪长1588mm,枪管长1070mm,初速860m/s,理论射速575发/分,战斗射速125发/分,有效射程2000m。

  德国MG42两用机枪

  轻机枪诞生后不久,德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挺7.92mm口径的两用机枪MG34。MG34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枪之一。但它却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质量太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因制造公差要求过于严格造成生产困难。
  随后MG42研制成功,其设计者是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
  对于MG42机枪的出现,轻武器评论家用了三个"最"对它做出评价: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格鲁诺夫在MG42机枪上大量采用冲压件,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因此,当MG42一出笼,盟军谍报人员的"急件"就如雪片般飞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枪就是铁证"。但实际上,MG42大量采用冲压件并非由于资源已经枯竭或德国人正在做"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枪械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崭新突破。
  MG42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枪口助退器兼具消焰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发射。MG42的供弹机构设计得非常成功,金属弹链50发一节,可连成250发的整弹链使用,能够平滑输弹,避免了射手使用帆布弹带时的猛烈拉扯。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快速,由盖环和卡笋组成,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将枪管托出。
  MG42发射7.92×57mm毛瑟步枪弹,带两脚架(作轻机枪用)时质量11.6kg,带三脚架时质量19.2kg,全枪长1219mm,枪管长533mm,初速755m/s,理论射速1200发/分。</P>

<P></P>
<P> MG42的射速是盟军的1--2倍,在D--DAY中盟军被其强大火力压制,死伤无数,被盟军称为“希特勒锯子”。</P>
<P>
</P>[em03][em03][em03]二战前后的机枪发展
<P>1 基本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老式的机枪,如美国的马克沁、勃朗宁,英国的维克斯、刘易斯等重机枪,虽然笨重,但结构上却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在迫击炮、轻型支援火炮、坦克、飞机(主要是直升机)等出现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们都是步兵连以下唯一的火力支援武器,一直沿用到50年代才陆续被淘汰。而且其他机枪如轻机枪、通用机枪、车装机枪、航空机枪、舰艇机枪等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 轻机枪发展十分活跃
  随着对步兵机动性的重视,轻机枪应运而生。自捷克的7.62mmZB26和苏联的DP轻机枪之后,相继出现了数十种型号。其口径有7.62、7.9、7.7、6.8、7.5、6.5、6.55、7.92、8mm等,枪全长为855~1335mm,枪管长为445~760mm,全枪质量多为8~10kg,一人可携行。自动方式基本是导气式和管退式,射击方式为连发,供弹方式大多为弹匣,也有的采用弹鼓、弹链、弹带或弹盘,表尺射程最近为300m,最远高达2500m。它们一般都使用步枪弹。散热方式除少数旧式轻机枪仍采用水冷方式外,绝大多数采用了气冷方式。枪身配两脚架的居多,有的也配单脚架,一般都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1.2 机枪装备混乱不堪
  二战前后,不仅轻机枪品种繁多,其他如重机枪、坦克机枪、高射机枪、航空机枪等,品种也不少。特别是二战期间,因战事紧迫,各国机枪需求量很大,举凡能够拿到前线的几乎都派了用场。像美、英、法、意、日等国,其装备品种多的二十几种,少的也有十来种,仅意大利装备使用的机枪弹就有7种,可谓混乱不堪。以二战同盟国之一的日本为例,其机枪研制工作杂乱无章,陆、海、空三军各立门户,互不协调,研制的机枪品种多达十几种。

1.3 机枪系列逐步形成
  一战以后,各国在继续发展重机枪的同时,采取了轻重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机枪系列逐步形成。以苏联机枪为例,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其设计逐渐走向成熟。著名设计师捷格佳廖夫1927年设计的轻机枪是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主要轻机枪。继而,1930年他又研制出苏联第一挺大口径机枪12.7mm德卡机枪。1938年,设计师斯帕金对其进行改进后,被苏军定为1938年德什卡机枪并列装前线部队,成为苏军二战中使用的主要大口径机枪。1940~1942年间,郭留诺夫设计了SG43式7.62mm重机枪,1943年,被苏军正式命名为7.62mmSG43重机枪;1944年施利尼、波利阿科夫和德比尼恩合作设计了RP46连用机枪,1946年装备部队,全面替代了苏军中的M1910式马克沁重机枪。二战后,苏联人又研制出14.5mmKPV大口径机枪,苏联的大口径机枪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这样,苏联从轻机枪、重机枪到大口径机枪,形成了完整的机枪系列,可以满足各种梯次的步兵火力支援需要。尽管在某些性能上还有缺陷,如质量偏大等,但整体性能较好,有些机枪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军队装备。

1.4 车装机枪和航空机枪大量使用
  二战前后,由于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的大量涌现,促使各国竞相发展车装机枪和航空机枪。它们一般由地面机枪改造而成,如英国的刘易斯航空机枪、马林坦克机枪和航空机枪,日本的九一式与九七式车装机枪等。这一时期车装机枪的特点是:射角大,死角小;枪机和枪管部分较短小;多用气冷散热方式并加枪管护套;握把如手枪式并可抵肩射击。根据航空机枪安装位置与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固定式和旋转式两种,通常单人座飞机使用固定式,侦察机和轰炸机使用旋转式。二战期间飞机用机枪,有轻机枪、重机枪,但大多用超重型机枪。尤其是空战用的航空机枪,要求高射速,能在短时间内击毁敌机,故有的飞机采用双联机枪。

2 六大典型机枪简介
  英国伯萨坦克机枪

  伯萨机枪是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参照捷克的ZB53(M37)机枪研制的,供英军坦克装备使用。其口径为7.92mm,共有4种型号:1型、2型、3型和3*型。质量分别为:1型21.4kg,2型21.8kg,3型24.6kg,3*型24.4kg。由225发的金属弹链或帆布弹带供弹;光学瞄准镜安装在车上,各型机枪差别不大,只是1型和2型的理论射速分别为750和450发/分,转动机匣左后侧的快慢手柄即可选择高低射速;3型和3*型只有450发/分一种理论射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共生产7.92mm伯萨机枪59322挺。
  伯萨机枪有一独特性能:虽然自动原理是导气式,可是发射时枪管也后坐和复进。在枪管复进到位之前,次发弹已入膛并发射,以枪管的前冲动能来抵消一部分后坐,从而提高了射击稳定性。
  除7.92mm口径以外,还有15mm口径的1型伯萨坦克机枪,质量57kg,使用25发弹链节,理论射速400~500发/分,主要装备在英军某些装甲车上。其基本结构同7.92mm伯萨机枪,不同之处是它既能全自动发射也能半自动发射。

  英国7.7mm布仑轻机枪

  布仑轻机枪是由英国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和捷克ZB兵工厂合作,改进著名的捷克ZB267.92mm轻机枪而成。它结构简单、动作可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一种轻机枪。布仑轻机枪的主要型号有:
  MKI型瞄准具偏置,枪托下面有一可折叠的木质握把;全枪质量10.05kg,枪全长1156mm,枪管长635mm,理论射速500发/分。
  MKI(M)型脚架不能伸缩,枪管上导气孔的孔径扩大,枪托上没有肩托板,去掉了托底板上的缓冲簧。
  MK2型表尺改为立框式。原消焰器、气体调节器及准星用不锈钢制造,是一个整部件,现改为三个单独的零件,且只有气体调节器是不锈钢的。两脚架的架腿不能伸缩。枪托构造亦有所简化。全枪质量增加到10.6kg,枪全长1156mm,理论射速540发/分。
  MK3型枪管缩短,生产工艺简化,质量减到8.8kg,枪全长1090mm,理论射速480发/分。
  MK4型短枪管,枪全长同MK3,由于质量减轻到8.69kg,故只能发射7.7mmMKⅦ枪弹,理论射速为520发/分。
  它们的初速为744m/s,有效射程800m,实际射速分别为40发/分(单)和120发/分(连)。
  自1953年北约采用7.62mm枪弹后,布仑轻机枪口径也改为7.62mm,并最终形成了L4系列。
  布仑轻机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行闭锁;弹匣供弹。结构上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枪身在击发后后坐,所以射手承受的冲击较小,而且也不易损坏部件。但布仑轻机枪的闭锁系统也有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在整个复进的过程中,机框后端的闭锁斜面一直试图顶起枪机尾端,并使之抵压在机匣上,加大了复进时的摩擦阻力。
  捷克ZB轻机枪上没有气体调节器,布仑轻机枪加装了气体调节器,因此,该枪在长期射击后,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可靠性。其预抽壳动作是靠枪机在开锁过程中的倾斜运动而实现的。可以实施半自动或全自动发射。

  苏联7.62mmRPD轻机枪

  RPD轻机枪是捷格佳廖夫于1943年设计,使用苏联M43式7.62×39mm中间型枪弹。共有5种型号,但每种型号的改动都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装备苏军,取代了DP轻机枪。
  RPD轻机枪结构简单,质量较轻,使用和携行较为方便。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机构基本由DP轻机枪改进而成,唯独供弹方式改为弹链,是同时代最轻的弹链供弹式机枪。一次输弹,一次进弹,供弹较平稳,但零件较多,结构复杂。击发机构属平移击锤式,机框复进到位时击铁撞击击针。
  RPD轻机枪全枪质量(含两脚架)7.1kg,两脚架质量0.52kg;全枪长1037mm,枪管不可更换;初速700m/s,理论射速700发/分,实际射速150发/分;有效射程800m。

  苏联郭留诺夫7.62mmSG43和SGM重机枪

  SG43重机枪是郭留诺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M1910式马克沁水冷式机枪,增强DP/DPM轻机枪的火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战争临近结束时,SG43机枪改进为SGM机枪。SGM和SG43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并装在苏军装甲输送车上。SG43使用捷格佳廖夫轮式枪架并可安装防盾,SGM配用西多连科马利诺夫斯基框形三角架,两种枪架均能变换成高射枪架。
  SG43机枪是一种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的机枪。其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机构为枪机偏移式;供弹机构为单程输弹,双程进弹;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
  SG43/SGM威力大,精度也比较好。缺点是质量较大,行军携带不便;枪架火线高及枪身倾斜不能调节,不适应复杂的地形;采用双程供弹,所以供弹机构也比较复杂。
  SG43/SGM发射M1908式7.62×54mm凸缘式枪弹,250发闭式不散弹链供弹。轮式枪架的全枪质量40.4kg,枪身质量13.8kg,枪管质量4.8kg,全枪长1708mm,枪管长720mm,初速865m/s(轻弹)和800m/s(重弹),理论射速650发/分,实际射速250发/分,有效射程1000m(平射)和500m(高射)。

  苏联12.7mm德卡/德什卡大口径机枪

  是苏联第一挺大口径机枪,捷格佳廖夫于1930年研制成功。他利用了已经成熟的设计经验,所以,该枪的自动原理和机构动作与他设计的轻机枪基本相似。该枪对地面固定目标最大有效射程为3500m,对空中目标和地面运动目标为2400m。采用科列斯尼科夫设计的高平两用枪架。
  12.7mm德卡大口径机枪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它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射速太低(360发/分),导致战斗射速不足以对付空中快速运动目标,供弹装置也过于笨重,所以不受部队欢迎。只于1934年小批量生产,1935年即完全停产。
  提高德卡的射速任务是由什帕金完成的,他研制了转鼓形供弹机就把问题解决了。1938年4月,对改进的德卡机枪进行靶场试验,试验评审委员会认为:德卡改进型在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寿命和经济性等方面,位居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大口径机枪行列之中。1939年2月26日苏联国家委员会作出决定,将它列为红军的制式武器,型号定为l938年式12.7mm德什卡大口径机枪,简称德什卡。第一批德什卡是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的,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实战证明,德什卡不仅是步兵的强火力武器,而且还适用于装备其他军兵种。
  二战以后,德什卡又有所改进,主要是减小了质量,改进后命名为1938/46年式机枪。该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闭锁卡铁撑开式,击发机构为击锤平移式,射击方式为连发。全枪质量(含防盾)180kg,枪身质量35.7kg,全枪长1588mm,枪管长1070mm,初速860m/s,理论射速575发/分,战斗射速125发/分,有效射程2000m。

  德国MG42两用机枪

  轻机枪诞生后不久,德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挺7.92mm口径的两用机枪MG34。MG34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枪之一。但它却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质量太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因制造公差要求过于严格造成生产困难。
  随后MG42研制成功,其设计者是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
  对于MG42机枪的出现,轻武器评论家用了三个"最"对它做出评价: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格鲁诺夫在MG42机枪上大量采用冲压件,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因此,当MG42一出笼,盟军谍报人员的"急件"就如雪片般飞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枪就是铁证"。但实际上,MG42大量采用冲压件并非由于资源已经枯竭或德国人正在做"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枪械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崭新突破。
  MG42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枪口助退器兼具消焰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发射。MG42的供弹机构设计得非常成功,金属弹链50发一节,可连成250发的整弹链使用,能够平滑输弹,避免了射手使用帆布弹带时的猛烈拉扯。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快速,由盖环和卡笋组成,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将枪管托出。
  MG42发射7.92×57mm毛瑟步枪弹,带两脚架(作轻机枪用)时质量11.6kg,带三脚架时质量19.2kg,全枪长1219mm,枪管长533mm,初速755m/s,理论射速1200发/分。</P>

<P></P>
<P> MG42的射速是盟军的1--2倍,在D--DAY中盟军被其强大火力压制,死伤无数,被盟军称为“希特勒锯子”。</P>
<P>
</P>[em03][em03][em03]
神啊!给我一把锯子吧!!
“核辐射锯子”吗?[em01][em01][em01]
呵呵,那么希特勒就会找你要版权费哦:)
顶[em03]
<P>马克沁</P>
<P>勃朗宁m1919</P>
<P>
</P>
<P>勃朗宁m2</P>
<P>
</P>
<P>勃朗宁Bar</P>
<P>
</P>
<P>捷克ZB26</P>
<P>
</P>
<P>ZB33,也就是布伦机枪了</P>
<P>
</P>
<P>苏联RP46</P>
<P>
</P>
<P>DPM,使用弹鼓的RP46改型</P>
<P>
</P>
<P>SG43</P>
<P>
</P>
我也要锯子~
机枪嘛还是美国的好看
老贴又浮出,哈哈,谢楼上
f:/9923.jpg
F:\4r2.jpg
<P>小弟是新兵,向各位首长请教,怎么发图片,我试过了者是"差"怎么才能把本子的图片传送上去,先谢谢各位了.</P>
hao t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3 11:22:56编辑过]
是不是因为MG42射击时的声音很想锯子,所以才有“锯子”的绰号?
是滴,
哦?原来《近距离作战5》里的那种“锯子枪”就是MG42啊!我的美国大兵倒在它枪口下的可不少啊!
这据子很浪费弹药!
DDDDDDDDDDDDDDDDDDD
我觉得还是马克沁机枪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