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应该是组装过米格21的,但是貌似不像是对我国那样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0:44:53
众所周知,自苏联时代,新德里就与莫斯科保持亲密而又微妙的“准军事同盟”关系,这使得印军装备有85%来自苏联/俄罗斯,其中不乏先进战机与机载导弹。随着网络普及,俄印军火交易频频曝光,但具体而繁琐的细节却始终披着神秘面纱。
  军火交易特别是高端战机交易,相关测试、检修、升级、保养、培训才是其中最关键、最复杂的环节,因此对于俄印之间如何在半个世纪里构建起默契而又持续的交接机制,一直是西方军事专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作为相对弱势的印度一方,它是如何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可持续的俄式战机接收、使用、检修体系呢?不久前,英国《空中力量》杂志记者阿兰·沃恩斯和西蒙-沃特森首次获准进入纳西克(Nasik)的印度斯坦航空工业有限公司(HAL)生产基地,对这套体系进行“零距离接触”。
  中印战争的产物
  自20世纪60年代印度空军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制战机以来,HAL公司就一直在该国空军建设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HAL主要控股方是印度政府,虽说是政府认定的“核心国有军工企业”,但它也承担民用航空业务。据最新数据表明,仅在2007~2008年度,HAL公司就在民用航空领域盈利近4000万美元。
  作为印度最大的航空企业,HAL在全国拥有16个生产部门,9个合作性研究机构及大量维修服务中心。公司总部在班加罗尔,但其核心部门位于“神曾经住过”的纳西克,那里有该公司面积最大的飞机制造厂,负责几乎全印度的战斗机交接、测试、维护工作,当中就包括印度从俄罗斯订购的苏-30。从2000年开始,该厂又承担起现役米格-21战斗机的改造任务,到2007年初,共有125架在此完成改装。  
  纳西克也是印度飞机升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所在地。该中心主要负责对引进的俄制军用飞机进行技术评估、零部件拆卸、图纸还原等,以期从中寻找对印度本土研制战斗机有用的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安-32运输机、伊尔-38、图-142反潜机以及米格-29战斗机等。
  纳西克与军用航空业结缘是在1964年,当时苏联极力拉拢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惨败的印度。向其转让米格-21FL战斗机和K-13(AA-2)空空导弹组装流水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印度政府决定把组装线安排在纳西克。目前,纳西克工厂的主要任务是“时刻确保米格-21、米格-27以及苏-30MKI战斗机处于最佳战斗状态”。
  除了纳西克飞机制造厂外,HAL公司另一个核心部门是位于纳西克东北24千米处的奥吉哈尔(Ojhar)维修基地,印军内部编号为“第11维修基地”。它主要负责维护检修印度空军的米格-23、米格-29战斗机。与纳西克工厂一样,奥吉哈尔基地始终以米格战机为主要保障对象,因此也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米格机专家。现任纳西克工厂行政主任的S.M.卡普尔就曾在奥吉哈尔工作了30多个年头。在HAL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职员升迁级别往往与服务年限挂钩,因此作为“三代元老”的卡普尔被公司上调到纳西克工作。由于他拥有极高威望,奥吉哈尔基地的员工还曾联名上书挽留。
  有点“浪费”的锻炼
  2006年,卡普尔正式调到纳西克工作,就在这一年,该厂完成了将印度空军所有老款米格-21升级为米格-21“比斯”的项目。该项目始于1996年3月,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价值3亿美元的合同,将印空军自1977年服役的米格-21升级为“比斯”型,加装俄罗斯费佐伦公司的“矛枪”(Kopyo)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以及平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手不离杆操作系统(HOTAS)等。此外,改装后的米格-21“比斯”在外观上还多出一副独特的翼吊式电子干扰装置(ECM)。俄方宣称,改装后的米格-21“比斯”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60千米,锁定范围达到30~40千米,新的米格-21在雷达性能上至少提高了5倍以上。
  1998年10月6日,经过改装后的首架C-2777号样机在俄罗斯首飞,随后在1999年1月中旬,进一步改进的C-2769号机在俄罗斯试飞成功并定型。随后,印度空军将剩余的123架米格-21交付纳西克工厂实施升级。大批米格-21从各地飞向纳西克,降落后立即被工作人员抽干剩余燃料,接着被推入检修车间。战机在这里被分解,发动机被送往附近的克拉普特(Korapul)维修中心检修。按照原计划,每架米格-21升级工期为11个月,但由于纳西克工厂经验丰富,工作熟练,因此升级工期缩短到9个月。2001年8月31日,首架在印度本土完成升级的CU-2749号机出厂试飞。负责该项目的HAL总经理辛迪尔·库马尔自豪地说:“我们成功对米格-21进行了‘美容’,我们没有再让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回家(指俄罗斯),我们自己就能圆满完成更新换代工作。”
  然而,印度对米格-21的改造绝非库马尔说的那样轻松。由于米格-21是接近过时的机型,俄罗斯原厂早已停产,因此HAL很难搞到大量机体配件,使得印度人不得不全球撒网求购,不得已时还进行测绘仿制(据说HAL人员还求助于埃及空军,他们有大量闲置的中国歼-7及其配件)。库马尔对此无奈地表示:“我们当初的本意是物尽其用,发挥米格-21的剩余价值,没料到各国装备量大得惊人的米格-21居然也存在零部件不足的情况,所以在改造过程中,米格-21有40%的部件是翻新,而没有更换。”   
  事实上,正如《空中力量》预测的那样,米格-21“比斯”改装项目意义并不大,125架米格-21“比斯”在过去3年里居然摔掉20余架,以至于印度空军中一多半的米格-21中队处于半歇业状态,只有两个位于东部军区的中队处于完全战备状态。为了替换米格-21,印度国防部正向国际招标购买126架轻型战斗机。虽然印度政府的钱花得有点冤,但对纳西克工厂的米格专家们来说,这次锻炼还是很有价值。
  给米格-27带来“第二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HAL获得授权,利用苏联提供的散件,在纳西克组装出165架米格-27ML战斗攻击机。经过一番斟酌,2002年3月,印度空军决定将米格-27机群中的40架予以升级改造,这项工作又交给纳西克工厂。
  如果说对米格-21的升级还算是基于俄罗斯原有框架的“萧规曹随”,那么对米格-27的升级改造,则完全是印度本土技术唱主角。印空军安排班加罗尔的国防电子研究中心(DARE)协助HAL的工作。DARE是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的骨干单位,一直是印度航空制造业的顶级技术咨询机构。据纳西克工厂的部门经理R.K.布哈提介绍,DARE主要负责对战机电子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后来DARE也为苏-30MKI提供过类似服务),其它系统改造则主要由HAL负责,包括武器和制导系统(主要是激光制导以及地面目标定位)的升级工作。“有了激光制导,米格-27的精确打击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遂行任务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高。除此之外,新型的自我保护和自救系统也是此次升级的主要内容。”
  升级后的米格-27的电子系统结合了大量西方产品。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下属光电工业子公司(EI-Op)提供的Su-967火控系统可以直观地向飞行员展示数字地图、视频录放以及航程计划等,法国泰利斯公司为战机提供了全球定位导航接收机以及激光罗盘。此外,新型米格-27还加装了印度自制的通信设备、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目标定位吊舱和新型MK.2雷达报警器。
  按照计划,两架米格-27首先被改造为试验样机,第一架于2004年3月25日进行首飞,试飞员是印度空军王牌阿希特·穆塔上尉。紧接着,2004年11月4日,第二架样机也成功飞向蓝天。纳西克航空科研中心主任梅农告诉英国记者:“在批量升级米格27之前,我们进行了至少300小时的飞行测试,每次检测仅参与测评的技师平均就达45人。直到2006年3月,我们才有初步头绪,2007年3月,完整的升级计划才得以最终通过。”
  2005年,首批来自印度第9战斗机中队(绰号“狼群”,Wolfpack)的8架米格-27UPG战机飞抵纳西克,2006-2007年,又有12架陆续抵达。到2008年底,最后8架米格-27的升级工作基本完成。印度空军宣称,升级后的米格-27中队将成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是进行境外决战的骨干力量。纳西克工厂最高负责人苏德坚信。新型米格-27至少还能服役10年。他认为,当初印度空军购买米格27时,预计飞行时间为3000小时,但经过改装后飞行时间将至少增加120个小时。因为改装后的米格-27在重量上大大减轻,仅这一点就能保证米格-27UPG至少能服役到2020年左右。
  新的里程碑
  虽然在多数时间里,纳西克车间几乎塞满了米格机,但在未来40年中,俄罗斯另一大战机品牌——苏霍伊将取而代之。1997年11月30日,印俄签署一项编号为PB/535611031077的军购协议,俄罗斯向印度出售140架苏-30MKI战斗机。这份协议被印度军方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有关苏-30MKI的后期谈判远没有想像中的顺利。俄方仅同意向印度出售战斗机的主体框架,不同意一并出售苏-30MKI的核心部件,例如AL-3IFP推力矢量发动机以及“雪豹”相控阵雷达等。俄方还拒不提供支持苏-30MKI开放式武器框架的设计源代码,没有这个资料,印度就无法为苏-30MKI搭配俄制武器以外的装备。换句话说,印度从法国、英国、以色列进口的武器系统将无法与苏-30MKI兼容。   
  为打破僵局,印度先作出退让,从俄罗斯购进18架不具备完全战斗力的苏-30K战斗机,进行测试性研究(该军购协议的序列号为SB001-018)。由于无法搭配他国武器,印度军方就将苏-30K交付习惯使用苏,俄制飞机的第24战斗机中队使用,直到2006年换装完整版的苏-30MKI。
  不久后,印度空军又再次订购了22架苏-30MKI-1/2(序列号SB019-040)以及10架苏-30MKI-3(序列号SB041-050)。其中,苏-30MKI-1/2只是苏-30MKI的弱化版本,没有配置“雪豹”雷达及部分武器,因此综合性能不尽人意,只有苏-30MKI-3的性能已接近合同规定的指标。目前,印度所有苏-30MKI-1/2被运进纳西克的改造车间,以期进行升级与完善。
  2000年12月,印度军方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协议,俄方授权HAL生产140架苏-30MKI,俄罗斯伊尔库特航空联合体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这使得继米格-21、米格-27之后,纳西克再次成为俄制战机在印度的“大本营”。按照俄印协议,纳西克将分4个阶段生产140架苏-30MKI,初步预计将于2015年全部交付众所周知,自苏联时代,新德里就与莫斯科保持亲密而又微妙的“准军事同盟”关系,这使得印军装备有85%来自苏联/俄罗斯,其中不乏先进战机与机载导弹。随着网络普及,俄印军火交易频频曝光,但具体而繁琐的细节却始终披着神秘面纱。
  军火交易特别是高端战机交易,相关测试、检修、升级、保养、培训才是其中最关键、最复杂的环节,因此对于俄印之间如何在半个世纪里构建起默契而又持续的交接机制,一直是西方军事专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作为相对弱势的印度一方,它是如何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可持续的俄式战机接收、使用、检修体系呢?不久前,英国《空中力量》杂志记者阿兰·沃恩斯和西蒙-沃特森首次获准进入纳西克(Nasik)的印度斯坦航空工业有限公司(HAL)生产基地,对这套体系进行“零距离接触”。
  中印战争的产物
  自20世纪60年代印度空军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制战机以来,HAL公司就一直在该国空军建设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HAL主要控股方是印度政府,虽说是政府认定的“核心国有军工企业”,但它也承担民用航空业务。据最新数据表明,仅在2007~2008年度,HAL公司就在民用航空领域盈利近4000万美元。
  作为印度最大的航空企业,HAL在全国拥有16个生产部门,9个合作性研究机构及大量维修服务中心。公司总部在班加罗尔,但其核心部门位于“神曾经住过”的纳西克,那里有该公司面积最大的飞机制造厂,负责几乎全印度的战斗机交接、测试、维护工作,当中就包括印度从俄罗斯订购的苏-30。从2000年开始,该厂又承担起现役米格-21战斗机的改造任务,到2007年初,共有125架在此完成改装。  
  纳西克也是印度飞机升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所在地。该中心主要负责对引进的俄制军用飞机进行技术评估、零部件拆卸、图纸还原等,以期从中寻找对印度本土研制战斗机有用的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安-32运输机、伊尔-38、图-142反潜机以及米格-29战斗机等。
  纳西克与军用航空业结缘是在1964年,当时苏联极力拉拢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惨败的印度。向其转让米格-21FL战斗机和K-13(AA-2)空空导弹组装流水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印度政府决定把组装线安排在纳西克。目前,纳西克工厂的主要任务是“时刻确保米格-21、米格-27以及苏-30MKI战斗机处于最佳战斗状态”。
  除了纳西克飞机制造厂外,HAL公司另一个核心部门是位于纳西克东北24千米处的奥吉哈尔(Ojhar)维修基地,印军内部编号为“第11维修基地”。它主要负责维护检修印度空军的米格-23、米格-29战斗机。与纳西克工厂一样,奥吉哈尔基地始终以米格战机为主要保障对象,因此也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米格机专家。现任纳西克工厂行政主任的S.M.卡普尔就曾在奥吉哈尔工作了30多个年头。在HAL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职员升迁级别往往与服务年限挂钩,因此作为“三代元老”的卡普尔被公司上调到纳西克工作。由于他拥有极高威望,奥吉哈尔基地的员工还曾联名上书挽留。
  有点“浪费”的锻炼
  2006年,卡普尔正式调到纳西克工作,就在这一年,该厂完成了将印度空军所有老款米格-21升级为米格-21“比斯”的项目。该项目始于1996年3月,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价值3亿美元的合同,将印空军自1977年服役的米格-21升级为“比斯”型,加装俄罗斯费佐伦公司的“矛枪”(Kopyo)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以及平视显示器、多功能显示器、手不离杆操作系统(HOTAS)等。此外,改装后的米格-21“比斯”在外观上还多出一副独特的翼吊式电子干扰装置(ECM)。俄方宣称,改装后的米格-21“比斯”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60千米,锁定范围达到30~40千米,新的米格-21在雷达性能上至少提高了5倍以上。
  1998年10月6日,经过改装后的首架C-2777号样机在俄罗斯首飞,随后在1999年1月中旬,进一步改进的C-2769号机在俄罗斯试飞成功并定型。随后,印度空军将剩余的123架米格-21交付纳西克工厂实施升级。大批米格-21从各地飞向纳西克,降落后立即被工作人员抽干剩余燃料,接着被推入检修车间。战机在这里被分解,发动机被送往附近的克拉普特(Korapul)维修中心检修。按照原计划,每架米格-21升级工期为11个月,但由于纳西克工厂经验丰富,工作熟练,因此升级工期缩短到9个月。2001年8月31日,首架在印度本土完成升级的CU-2749号机出厂试飞。负责该项目的HAL总经理辛迪尔·库马尔自豪地说:“我们成功对米格-21进行了‘美容’,我们没有再让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回家(指俄罗斯),我们自己就能圆满完成更新换代工作。”
  然而,印度对米格-21的改造绝非库马尔说的那样轻松。由于米格-21是接近过时的机型,俄罗斯原厂早已停产,因此HAL很难搞到大量机体配件,使得印度人不得不全球撒网求购,不得已时还进行测绘仿制(据说HAL人员还求助于埃及空军,他们有大量闲置的中国歼-7及其配件)。库马尔对此无奈地表示:“我们当初的本意是物尽其用,发挥米格-21的剩余价值,没料到各国装备量大得惊人的米格-21居然也存在零部件不足的情况,所以在改造过程中,米格-21有40%的部件是翻新,而没有更换。”   
  事实上,正如《空中力量》预测的那样,米格-21“比斯”改装项目意义并不大,125架米格-21“比斯”在过去3年里居然摔掉20余架,以至于印度空军中一多半的米格-21中队处于半歇业状态,只有两个位于东部军区的中队处于完全战备状态。为了替换米格-21,印度国防部正向国际招标购买126架轻型战斗机。虽然印度政府的钱花得有点冤,但对纳西克工厂的米格专家们来说,这次锻炼还是很有价值。
  给米格-27带来“第二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HAL获得授权,利用苏联提供的散件,在纳西克组装出165架米格-27ML战斗攻击机。经过一番斟酌,2002年3月,印度空军决定将米格-27机群中的40架予以升级改造,这项工作又交给纳西克工厂。
  如果说对米格-21的升级还算是基于俄罗斯原有框架的“萧规曹随”,那么对米格-27的升级改造,则完全是印度本土技术唱主角。印空军安排班加罗尔的国防电子研究中心(DARE)协助HAL的工作。DARE是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的骨干单位,一直是印度航空制造业的顶级技术咨询机构。据纳西克工厂的部门经理R.K.布哈提介绍,DARE主要负责对战机电子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后来DARE也为苏-30MKI提供过类似服务),其它系统改造则主要由HAL负责,包括武器和制导系统(主要是激光制导以及地面目标定位)的升级工作。“有了激光制导,米格-27的精确打击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遂行任务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高。除此之外,新型的自我保护和自救系统也是此次升级的主要内容。”
  升级后的米格-27的电子系统结合了大量西方产品。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下属光电工业子公司(EI-Op)提供的Su-967火控系统可以直观地向飞行员展示数字地图、视频录放以及航程计划等,法国泰利斯公司为战机提供了全球定位导航接收机以及激光罗盘。此外,新型米格-27还加装了印度自制的通信设备、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目标定位吊舱和新型MK.2雷达报警器。
  按照计划,两架米格-27首先被改造为试验样机,第一架于2004年3月25日进行首飞,试飞员是印度空军王牌阿希特·穆塔上尉。紧接着,2004年11月4日,第二架样机也成功飞向蓝天。纳西克航空科研中心主任梅农告诉英国记者:“在批量升级米格27之前,我们进行了至少300小时的飞行测试,每次检测仅参与测评的技师平均就达45人。直到2006年3月,我们才有初步头绪,2007年3月,完整的升级计划才得以最终通过。”
  2005年,首批来自印度第9战斗机中队(绰号“狼群”,Wolfpack)的8架米格-27UPG战机飞抵纳西克,2006-2007年,又有12架陆续抵达。到2008年底,最后8架米格-27的升级工作基本完成。印度空军宣称,升级后的米格-27中队将成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是进行境外决战的骨干力量。纳西克工厂最高负责人苏德坚信。新型米格-27至少还能服役10年。他认为,当初印度空军购买米格27时,预计飞行时间为3000小时,但经过改装后飞行时间将至少增加120个小时。因为改装后的米格-27在重量上大大减轻,仅这一点就能保证米格-27UPG至少能服役到2020年左右。
  新的里程碑
  虽然在多数时间里,纳西克车间几乎塞满了米格机,但在未来40年中,俄罗斯另一大战机品牌——苏霍伊将取而代之。1997年11月30日,印俄签署一项编号为PB/535611031077的军购协议,俄罗斯向印度出售140架苏-30MKI战斗机。这份协议被印度军方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有关苏-30MKI的后期谈判远没有想像中的顺利。俄方仅同意向印度出售战斗机的主体框架,不同意一并出售苏-30MKI的核心部件,例如AL-3IFP推力矢量发动机以及“雪豹”相控阵雷达等。俄方还拒不提供支持苏-30MKI开放式武器框架的设计源代码,没有这个资料,印度就无法为苏-30MKI搭配俄制武器以外的装备。换句话说,印度从法国、英国、以色列进口的武器系统将无法与苏-30MKI兼容。   
  为打破僵局,印度先作出退让,从俄罗斯购进18架不具备完全战斗力的苏-30K战斗机,进行测试性研究(该军购协议的序列号为SB001-018)。由于无法搭配他国武器,印度军方就将苏-30K交付习惯使用苏,俄制飞机的第24战斗机中队使用,直到2006年换装完整版的苏-30MKI。
  不久后,印度空军又再次订购了22架苏-30MKI-1/2(序列号SB019-040)以及10架苏-30MKI-3(序列号SB041-050)。其中,苏-30MKI-1/2只是苏-30MKI的弱化版本,没有配置“雪豹”雷达及部分武器,因此综合性能不尽人意,只有苏-30MKI-3的性能已接近合同规定的指标。目前,印度所有苏-30MKI-1/2被运进纳西克的改造车间,以期进行升级与完善。
  2000年12月,印度军方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协议,俄方授权HAL生产140架苏-30MKI,俄罗斯伊尔库特航空联合体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这使得继米格-21、米格-27之后,纳西克再次成为俄制战机在印度的“大本营”。按照俄印协议,纳西克将分4个阶段生产140架苏-30MKI,初步预计将于2015年全部交付
{:jian:}印度应该是组装过米格21了。。但是貌似零部件还不能全部国产化。。竟然还要搞天朝小七的部件!真是无语ing!
纳西克与军用航空业结缘是在1964年,当时苏联极力拉拢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惨败的印度。向其转让米格-21FL战斗机和K-13(AA-2)空空导弹组装流水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印度政府决定把组装线安排在纳西克。目前,纳西克工厂的主要任务是“时刻确保米格-21、米格-27以及苏-30MKI战斗机处于最佳战斗状态”。
......测绘仿制居然是仿小7的...这不是山寨中的山寨嘛...
小七不兼容吧,设计的时候,又不是以能完全替代国外产品而生产的
貌似当年毛子国并没有将mig21的技术转让给TG,小七是发扬山寨精神的产物。
对了,到底印度自己组装出来没有自己的30MKI,好像一直没见过照片。哪位大侠有自己组装的30MKI的照片和进度呢?
印度的技术转让更加彻底
印度组装的水平也很差吧,飞机故障率很大!
zq49 发表于 2010-1-24 13:04

==================================
有一个潜在性的可能,小7也在不断的进化中;阿三通过别的途径抄袭的可能性也有,

但是小7与21BS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阿三弱没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就测绘仿制的话...

摔了20多架那还算是少的哦。埃及人那么坏,居然就单卖零配件工艺标准什么的没有一起
拿出来捞钱么{:hao:}
mig21中国只得到了一批样机、散件、图纸 没有得到工装、材料生产、零件加工工艺等 困扰tg的 主要是材料不过关 加工能力不行 这导致j7要等到80年代才大规模量产
摸透小七,虽然花了相当时间,但整体工业系统全部打通,厚势而薄发。
不要以为米格21就是那么好仿制的,它的技术水准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虽然不比MD的工艺精良,但技战术水平并不差于当时F104、F105,况且f104的可靠性也一直是遭人逅病的,当年如果不是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人可不会急着把米格21技术转让给我们的。
iamsb 发表于 2010-1-24 13:56


    至少有13架
机号“SB”原来是军购序列号:(
TG倒是没有像印度一样许可证生产,相反TG是完全反向测绘了MIG-21,可以说MIG-21基础上发展的J-7是TG军工产业山寨的开端。相对于之前的如J-6 59式坦克 56式冲锋枪等,大部分是苏联同意后并派遣专家帮助我国生产的,所以J-7才是真正考验TG军事工业能力的试金石
MIG-21是TG航空历史上研究最为透彻,仿制最为逼真,改进最为全面的机型,理论上J-7可以说是TG航空工业真正成熟的标志。
hugh8504 发表于 2010-1-24 22:11 米格21
F13还是许可制造的。。。不是逆向工程。
hugh8504 发表于 2010-1-24 22:11 米格21
F13还是许可制造的。。。不是逆向工程。
netbug 发表于 2010-1-24 11:53
转了的,几架实体机,外加一批短斤少两的技术资料。
回复 7# doublewolf


    从序列号SB-101开始的MKI就是HAL自己组装的。。。目前应该有60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