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代机性能可能比美国还要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21:09:49
中国四代机性能可能比美国还要高!






  


   前一段时间,空军副司令的一席话让国内外关心四代机的人们炸开了锅,有关四代机的标准及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一两年首飞争的面红耳刺,汉和防务评论的平可夫甚至要以关门走人来赌中国的四代机不可能这么快,好象是话说过了头,中国军方人员这回又声称"四代机"是指J10改良型,并且声称俄罗斯也把苏-35称作"四代机"。一时间更让人云里雾里。
按理说,四代机也就是要达到所谓的4S标准,说白了就是美国佬的F-22。俄美称呼不同,西方称作四代机、俄罗斯称作五代机,这一点只是称呼不同,性质和标准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任何事物对比都必须有一个相同的平台,如同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必须都在一条线上原理一样,否则不具备可比性,又比如制空型与对地攻击型战机相比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中国的四代机只能跟台风那些飞机相提并论的话,我相信不仅是何为荣,连我也不相信,估计大家没有几个会相信的。既然是四代机,当然得具备四代机的能力,但是具体每个国情,四代机的部分差异还是有的。平可夫称不存在"中国特色的四代机",本人不敢苟同。中国的四代机,当然有中国的特色,得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隐身性(RCS)
这是必须具备的,否则四代机连提别提, 标准的俄式五代机、美式四代机指必须使用低可探测性复合材料达到30%以上,RCS不能超过0.001平方米,却不能生搬硬套。F-22的隐身主要靠外形及隐身涂料,它采用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翼前缘延伸面(边条翼)下方,与喷嘴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性设计,主翼和水平安定面采用相同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且机翼上涂有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005-0.01平方米左右。在机体上广泛使用含热塑(12%)和热作用(10%)的聚合复合材料(KM)。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将达35%。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向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其座舱盖采用了特殊性材料,在保证透光的同时还较好的照顾了隐身。当然,外挂 导弹对隐身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其全部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歼10战斗机是采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的气动布局,虽然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采用翼身融合设计,但是整体上离翼身融合还差得远。由于不象F-22那样采用了V字型双垂尾,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又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才能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飞机大迎角飞行时的稳定性。四片减速板中两片位于机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两片仅位于机尾下部腹鳍之间。歼-10战斗机采用腹式进气,下部的大大的进气道加上上部的机头,使歼10这样不改变外形的情况下实现机身通体的翼身融合技术是很难的。因为翼身融合技术使机翼与机身一体化,从而使两者在概念化上模糊。只有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才能在外形上具备隐形的优势,因为翼身融合技术可以使机翼根部(贴近机身)受载荷应力明显减小(力矩关系可知),从而使较轻的智能型复合材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也消除了机身的多处棱角。一般来说,机身上棱角太多,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絮流就越强,飞行阻力就越大。歼10B又有所改观,它的下巴安装的"超音速进气道扩压器"(DSI)[或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的进气口远比歼10A的小,这也使得歼10B比歼10A更有进步。在歼10A上,的传统距形-形状进气道需要一条大的可调进气斜板产生一个向后倾斜的激波帮助进气道压缩过程。斜板以锐角安装使吸入空气从纵向转向进气流。空气斜板包含许多移动部件,增加飞机的重量和雷达反射面。 而歼10B崭新设计的无斜板进气入口,被成都飞机公司首先测试在FC-1/JF-17战斗机的设计上,使用一个位于入口一体式凸起去代替可调斜板。这去除在入口上的所有的移动部件,减轻全重而且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面,隐身性能进一步提高。歼10B尽管做了这些外形改进,再加上涂上隐身涂料,但是如果说能达到四代机隐身效果了,你信吗?因此在本人看来,中国的四代机绝不是歼10B,并不是涂料的问题,平可夫认为中国的隐身涂料不可能过关只能说明他对中国军工的无知,以后关门也是活该。隐身涂料中国起步并不晚,成就并不差,做为中国四代机的条件之一,这是我最不担心的条件。我最担心的外形,涂料、雷达都能改进,唯有外形动手术最困难,也是重中之重。歼10的外形并不具备隐形条件,所以仅仅是歼10我相再怎么改也难达到要求,咱们不能看了鹰隼大队就真把它当回事了。我最害怕的是中国四代机还是象歼10、台风那样大哈蟆嘴,F-22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当然内置弹仓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了,这里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至于苏-35,根本就不具备隐身能力,有些朋友们认为苏-35可能具备等离子隐身实在太过于荒谬,须知等离子发生器时需要为其提供强大的能量,虽然战机可能提供,但是这会严重影响其航程及配套设备局限性。正时由于苏-35不具备隐身性能,因此它不能算是真正的四代机,比中国的歼11B强不到哪去。
 
二、相控阵雷达
这个条件要求不能降低,否则称谓四代机过于牵就,中国的空警2000上已经有AESA雷达了,但是它体积和重量都决定不可能装在战斗机上,关键的是集成T/R转换器技术上要过关,以及先进的冷却工艺。F-22上面的AN/APG-77雷达有源相控阵系统十分先进。它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一起工作的。由处理器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波束的图形,以及处理接收的雷达数据。 APG-77雷达的技术基础是超可靠雷达(URR)计划和空军的有源相位阵列雷达试验。超可靠雷达的独特的特点是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固态相控阵(SSPA)天线。每个辐射元件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是这种系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并确保提高了灵活性、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宽的频带。最大特点是合成了捷变光束控制,它允许一部雷达同时履行搜索、跟踪和目标瞄准任务。捷变光束控制同样使雷达搜索其它空域,而同进可能继续跟踪优先打击的目标。另外,雷达的低截获率能力使F/A-22在瞄准装备有雷达警报接收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的敌机时,使敌机还不知道就已被瞄准。APG-77雷达的主要特性:工作频率:8至12GHz;扫描范围:电子扫描,±方位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296公里(迎头);边速度搜索边测距 296公里(迎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450小时(预测值)。 
而苏-35战斗机之所以牛B的最大原因是就是其装备了先进的 "雪豹"E相控阵雷达,也是被评为4++(实际上是3++)原因。该雷达最让俄罗斯人引以为豪就是其无可比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同现役的多种雷达相比,该雷达发现、跟踪和摧毁空中目标的距离最远可以达到400千米。在空战中的边扫描边跟踪模式下,"雪豹"E雷达能够同时探测和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能够同时引导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或者同时引导8枚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攻击过程中允许其中4个目标的距离超过300千米。"雪豹"E相控阵雷达是由基霍米洛夫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是在现役苏-30MKI、苏-30MKM、苏-30MKA等战斗机装备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改进来的。该雷达是一部工作在X波段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配备一部直径900毫米的大型雷达天线,整个雷达同Solo-35型机载中央电脑相连,由后者负责雷达资料的处理。该雷达在工作时,其雷达天线可以扫描机身前方60度的区域(水准方向和垂直方向),但是由于该雷达天线由液压系统驱动,其水准方向和垂直方向作动范围均为60度,所以雷达天线的实际扫描区域只可以达到120度,这个缺陷相信中国能够有效的克服掉。因为中国在固态相控阵方面已有经验,空警-2000就是证明。
优异的性能使得"雪豹"E相控阵雷达在探测反射面积达到3米2的空中目标时,距离可以达到为350~400千米,另外该雷达系统还能够发现和捕捉到以5500千米/时或更高速度飞行的空中目标。该雷达突出的"超隐身目标"探测能力,使其可以在90千米的距离上发现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1米的空中目标,比如隐身飞机、巡航导弹等。除了上述种种先进性能之外,"雪豹'E雷达还将具备电子战功能,这也是俄罗斯国内其他雷达所不具备的。从这方面说,该雷达的综合性能即使同欧洲和美国的最新型有源/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也不落后,与美国F-22战斗机装备的AN/APG-79几乎处于同一水准。 而对地攻击上则又比F-22的AN/APG-77胜出一筹,在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该雷达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绘制出低、中、高各种解析度的完整地面和水面图像,并能够排除水面上的杂波干扰,探测和跟踪水面上的各种目标。在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雪豹"E雷达在跟踪地面和水面目标的同时,还能够随时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并能够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完成精确攻击。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作为整机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苏-35战斗机上装备的OLS-35型光电探测元件也是该机的一个亮点。OLS-35光电元件由红外感测器、镭射测距仪/目标跟踪仪以及一个电视摄像机三部分共同组成,通过采用新的硬体和新的软体以及资料处理系统,该光电元件无论是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已经完全超过了"侧卫"家族其他机型上装备的OLS-27、OLS-30等同类光电组件,与歼10B的光电探测元件相当。 歼10B光电探测元件与苏-35相比基本持平,但是雷达是否是AESA雷达现在争议很大,众说纷纭。毕竟不象 歼10A,大家都知道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在相控阵雷达上,我相信不是什么大问题,或许比AN/APG-77和"雪豹"E相控阵雷达差一点,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将来升级后能力的。何况现在空战又不是单枪匹马的对抗,随着预警机及地面反隐形无源雷达的配合,美国佬讨不到什么便宜。中国的相控阵,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具体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在雷达方面并不落后,何为荣能说出来,估计离真正出来也不会远了。
三、超音速巡航
本人倒觉得这个条件倒并不是硬性的,因为发动机现在更新很快,现在达不到,将来是有可能的,中国在发动机上不具备优势,很难想象WS10A刚刚定型量产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上一个大台阶。WS10A的13200公斤加力推力虽然达不到使四代机超音速巡航的条件,但是实际上超音速巡航在实战中并不是特别重要,而且对作战并不能象隐身、相控阵雷达那样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苏-35的117S发动机也作为临时应付,苏-35也能超音速巡航,主要还是有了117S的结果,另外苏-35取消减速板也是原因之一,中国歼11B没有取消一直让我不解,须知歼11B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以及内部设备减重,比苏-27SK要轻多了,降落时也容易多了,气动控制面调整一下,减速板完全可以省了。其实大家都也知道,早先的歼10计划就是用WS10太行发动机的,但是由于WS10的难产,才被迫采用AL31-FN的,如果歼10一定要等WS10的话,现在根本不可能象今天这样批量装备空军,说不定才刚刚试飞呢。而现在又重新换回WS10太行发动机既没有降低歼10性能,相反还使其性能得到一定提升,既然中国的三代机(这里指歼10)都有这样的一个先例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四代机也采取这种方式呢?而且117S发动机还采用全向向量喷口,并且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4500千克力,同现役的AL-31FN(最大推力12000千克力)相比,发动机推力增加了16%。更重要的是同现役的AL-31F系列发动机相比,117S发动机的服役寿命从1500小时提高到了4000小时,而大修间隔也从500小时增加到了1000小时,大大降低了后勤保障压力,又怎么能让中国不心动?而F-22用 的是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 F119-PW-100 涡轮扇发动机,每具最大后燃出力 35,000 磅(155.7 kN),也就是最大推力15.5千克力。将来中国四代机的发动机最大推力也要在这个数左右,不过短时间内我没有底气说能出来的话。
 
四、超机动
这个本人相信决无任何问题,从目前各种资料看来,四代机仍然会采用歼10那样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的气动布局,前翼使得歼10飞得稳又灵活,因此在近空格斗中占据相当的优势。必须指明的是,歼10的机动性相当强,甚至说其拥有四代机条件之一的超机动性也不为过。从某种方面来说,机动性对于中国四代机标准来说,可能比美国佬的标准还要高一些。
至于其它的火控及导弹系统、短距离起降虽然也重要,但不属于4S标准之内,不在本次讨论范畴,这里也不必多说,相信在与四代机配套上并不是大的障碍。由上面我们不难总结,张召忠说一两年内首飞并不意外,与其在那没头没脑的猜,不如静下心来,坐观四代机的闪亮登场吧中国四代机性能可能比美国还要高!






  


   前一段时间,空军副司令的一席话让国内外关心四代机的人们炸开了锅,有关四代机的标准及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一两年首飞争的面红耳刺,汉和防务评论的平可夫甚至要以关门走人来赌中国的四代机不可能这么快,好象是话说过了头,中国军方人员这回又声称"四代机"是指J10改良型,并且声称俄罗斯也把苏-35称作"四代机"。一时间更让人云里雾里。
按理说,四代机也就是要达到所谓的4S标准,说白了就是美国佬的F-22。俄美称呼不同,西方称作四代机、俄罗斯称作五代机,这一点只是称呼不同,性质和标准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任何事物对比都必须有一个相同的平台,如同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必须都在一条线上原理一样,否则不具备可比性,又比如制空型与对地攻击型战机相比就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中国的四代机只能跟台风那些飞机相提并论的话,我相信不仅是何为荣,连我也不相信,估计大家没有几个会相信的。既然是四代机,当然得具备四代机的能力,但是具体每个国情,四代机的部分差异还是有的。平可夫称不存在"中国特色的四代机",本人不敢苟同。中国的四代机,当然有中国的特色,得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隐身性(RCS)
这是必须具备的,否则四代机连提别提, 标准的俄式五代机、美式四代机指必须使用低可探测性复合材料达到30%以上,RCS不能超过0.001平方米,却不能生搬硬套。F-22的隐身主要靠外形及隐身涂料,它采用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翼前缘延伸面(边条翼)下方,与喷嘴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性设计,主翼和水平安定面采用相同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且机翼上涂有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005-0.01平方米左右。在机体上广泛使用含热塑(12%)和热作用(10%)的聚合复合材料(KM)。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将达35%。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向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其座舱盖采用了特殊性材料,在保证透光的同时还较好的照顾了隐身。当然,外挂 导弹对隐身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其全部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歼10战斗机是采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的气动布局,虽然主翼与机身中部结合处采用翼身融合设计,但是整体上离翼身融合还差得远。由于不象F-22那样采用了V字型双垂尾,在尾喷管前端机腹下又加装了两片外斜腹鳍,才能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飞机大迎角飞行时的稳定性。四片减速板中两片位于机身上部主翼后方,其余两片仅位于机尾下部腹鳍之间。歼-10战斗机采用腹式进气,下部的大大的进气道加上上部的机头,使歼10这样不改变外形的情况下实现机身通体的翼身融合技术是很难的。因为翼身融合技术使机翼与机身一体化,从而使两者在概念化上模糊。只有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才能在外形上具备隐形的优势,因为翼身融合技术可以使机翼根部(贴近机身)受载荷应力明显减小(力矩关系可知),从而使较轻的智能型复合材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也消除了机身的多处棱角。一般来说,机身上棱角太多,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絮流就越强,飞行阻力就越大。歼10B又有所改观,它的下巴安装的"超音速进气道扩压器"(DSI)[或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的进气口远比歼10A的小,这也使得歼10B比歼10A更有进步。在歼10A上,的传统距形-形状进气道需要一条大的可调进气斜板产生一个向后倾斜的激波帮助进气道压缩过程。斜板以锐角安装使吸入空气从纵向转向进气流。空气斜板包含许多移动部件,增加飞机的重量和雷达反射面。 而歼10B崭新设计的无斜板进气入口,被成都飞机公司首先测试在FC-1/JF-17战斗机的设计上,使用一个位于入口一体式凸起去代替可调斜板。这去除在入口上的所有的移动部件,减轻全重而且减少飞机的雷达反射面,隐身性能进一步提高。歼10B尽管做了这些外形改进,再加上涂上隐身涂料,但是如果说能达到四代机隐身效果了,你信吗?因此在本人看来,中国的四代机绝不是歼10B,并不是涂料的问题,平可夫认为中国的隐身涂料不可能过关只能说明他对中国军工的无知,以后关门也是活该。隐身涂料中国起步并不晚,成就并不差,做为中国四代机的条件之一,这是我最不担心的条件。我最担心的外形,涂料、雷达都能改进,唯有外形动手术最困难,也是重中之重。歼10的外形并不具备隐形条件,所以仅仅是歼10我相再怎么改也难达到要求,咱们不能看了鹰隼大队就真把它当回事了。我最害怕的是中国四代机还是象歼10、台风那样大哈蟆嘴,F-22才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当然内置弹仓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了,这里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至于苏-35,根本就不具备隐身能力,有些朋友们认为苏-35可能具备等离子隐身实在太过于荒谬,须知等离子发生器时需要为其提供强大的能量,虽然战机可能提供,但是这会严重影响其航程及配套设备局限性。正时由于苏-35不具备隐身性能,因此它不能算是真正的四代机,比中国的歼11B强不到哪去。
 
二、相控阵雷达
这个条件要求不能降低,否则称谓四代机过于牵就,中国的空警2000上已经有AESA雷达了,但是它体积和重量都决定不可能装在战斗机上,关键的是集成T/R转换器技术上要过关,以及先进的冷却工艺。F-22上面的AN/APG-77雷达有源相控阵系统十分先进。它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一起工作的。由处理器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波束的图形,以及处理接收的雷达数据。 APG-77雷达的技术基础是超可靠雷达(URR)计划和空军的有源相位阵列雷达试验。超可靠雷达的独特的特点是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固态相控阵(SSPA)天线。每个辐射元件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是这种系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并确保提高了灵活性、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宽的频带。最大特点是合成了捷变光束控制,它允许一部雷达同时履行搜索、跟踪和目标瞄准任务。捷变光束控制同样使雷达搜索其它空域,而同进可能继续跟踪优先打击的目标。另外,雷达的低截获率能力使F/A-22在瞄准装备有雷达警报接收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的敌机时,使敌机还不知道就已被瞄准。APG-77雷达的主要特性:工作频率:8至12GHz;扫描范围:电子扫描,±方位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296公里(迎头);边速度搜索边测距 296公里(迎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450小时(预测值)。 
而苏-35战斗机之所以牛B的最大原因是就是其装备了先进的 "雪豹"E相控阵雷达,也是被评为4++(实际上是3++)原因。该雷达最让俄罗斯人引以为豪就是其无可比拟的远距离探测能力。同现役的多种雷达相比,该雷达发现、跟踪和摧毁空中目标的距离最远可以达到400千米。在空战中的边扫描边跟踪模式下,"雪豹"E雷达能够同时探测和跟踪30个空中目标,并能够同时引导2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或者同时引导8枚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攻击过程中允许其中4个目标的距离超过300千米。"雪豹"E相控阵雷达是由基霍米洛夫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是在现役苏-30MKI、苏-30MKM、苏-30MKA等战斗机装备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改进来的。该雷达是一部工作在X波段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配备一部直径900毫米的大型雷达天线,整个雷达同Solo-35型机载中央电脑相连,由后者负责雷达资料的处理。该雷达在工作时,其雷达天线可以扫描机身前方60度的区域(水准方向和垂直方向),但是由于该雷达天线由液压系统驱动,其水准方向和垂直方向作动范围均为60度,所以雷达天线的实际扫描区域只可以达到120度,这个缺陷相信中国能够有效的克服掉。因为中国在固态相控阵方面已有经验,空警-2000就是证明。
优异的性能使得"雪豹"E相控阵雷达在探测反射面积达到3米2的空中目标时,距离可以达到为350~400千米,另外该雷达系统还能够发现和捕捉到以5500千米/时或更高速度飞行的空中目标。该雷达突出的"超隐身目标"探测能力,使其可以在90千米的距离上发现雷达反射面积只有0.01米的空中目标,比如隐身飞机、巡航导弹等。除了上述种种先进性能之外,"雪豹'E雷达还将具备电子战功能,这也是俄罗斯国内其他雷达所不具备的。从这方面说,该雷达的综合性能即使同欧洲和美国的最新型有源/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也不落后,与美国F-22战斗机装备的AN/APG-79几乎处于同一水准。 而对地攻击上则又比F-22的AN/APG-77胜出一筹,在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该雷达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绘制出低、中、高各种解析度的完整地面和水面图像,并能够排除水面上的杂波干扰,探测和跟踪水面上的各种目标。在执行对面攻击任务时,"雪豹"E雷达在跟踪地面和水面目标的同时,还能够随时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并能够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完成精确攻击。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作为整机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苏-35战斗机上装备的OLS-35型光电探测元件也是该机的一个亮点。OLS-35光电元件由红外感测器、镭射测距仪/目标跟踪仪以及一个电视摄像机三部分共同组成,通过采用新的硬体和新的软体以及资料处理系统,该光电元件无论是探测距离、探测精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已经完全超过了"侧卫"家族其他机型上装备的OLS-27、OLS-30等同类光电组件,与歼10B的光电探测元件相当。 歼10B光电探测元件与苏-35相比基本持平,但是雷达是否是AESA雷达现在争议很大,众说纷纭。毕竟不象 歼10A,大家都知道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在相控阵雷达上,我相信不是什么大问题,或许比AN/APG-77和"雪豹"E相控阵雷达差一点,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将来升级后能力的。何况现在空战又不是单枪匹马的对抗,随着预警机及地面反隐形无源雷达的配合,美国佬讨不到什么便宜。中国的相控阵,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具体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在雷达方面并不落后,何为荣能说出来,估计离真正出来也不会远了。
三、超音速巡航
本人倒觉得这个条件倒并不是硬性的,因为发动机现在更新很快,现在达不到,将来是有可能的,中国在发动机上不具备优势,很难想象WS10A刚刚定型量产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上一个大台阶。WS10A的13200公斤加力推力虽然达不到使四代机超音速巡航的条件,但是实际上超音速巡航在实战中并不是特别重要,而且对作战并不能象隐身、相控阵雷达那样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苏-35的117S发动机也作为临时应付,苏-35也能超音速巡航,主要还是有了117S的结果,另外苏-35取消减速板也是原因之一,中国歼11B没有取消一直让我不解,须知歼11B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以及内部设备减重,比苏-27SK要轻多了,降落时也容易多了,气动控制面调整一下,减速板完全可以省了。其实大家都也知道,早先的歼10计划就是用WS10太行发动机的,但是由于WS10的难产,才被迫采用AL31-FN的,如果歼10一定要等WS10的话,现在根本不可能象今天这样批量装备空军,说不定才刚刚试飞呢。而现在又重新换回WS10太行发动机既没有降低歼10性能,相反还使其性能得到一定提升,既然中国的三代机(这里指歼10)都有这样的一个先例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四代机也采取这种方式呢?而且117S发动机还采用全向向量喷口,并且发动机的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4500千克力,同现役的AL-31FN(最大推力12000千克力)相比,发动机推力增加了16%。更重要的是同现役的AL-31F系列发动机相比,117S发动机的服役寿命从1500小时提高到了4000小时,而大修间隔也从500小时增加到了1000小时,大大降低了后勤保障压力,又怎么能让中国不心动?而F-22用 的是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 F119-PW-100 涡轮扇发动机,每具最大后燃出力 35,000 磅(155.7 kN),也就是最大推力15.5千克力。将来中国四代机的发动机最大推力也要在这个数左右,不过短时间内我没有底气说能出来的话。
 
四、超机动
这个本人相信决无任何问题,从目前各种资料看来,四代机仍然会采用歼10那样耦合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的气动布局,前翼使得歼10飞得稳又灵活,因此在近空格斗中占据相当的优势。必须指明的是,歼10的机动性相当强,甚至说其拥有四代机条件之一的超机动性也不为过。从某种方面来说,机动性对于中国四代机标准来说,可能比美国佬的标准还要高一些。
至于其它的火控及导弹系统、短距离起降虽然也重要,但不属于4S标准之内,不在本次讨论范畴,这里也不必多说,相信在与四代机配套上并不是大的障碍。由上面我们不难总结,张召忠说一两年内首飞并不意外,与其在那没头没脑的猜,不如静下心来,坐观四代机的闪亮登场吧
比美帝要求高了,但要100年后实现。;P
丝带再次成热门话题了?
没有一切根据的瞎猜...
四代肯定不如美帝 这是HKC都承认的
四代的要求是能对抗22  还没到要超过的程度
估计很难望其项背,别忘记F-22也在改进,从航电到发动机增推...
超过在役的猛禽估计非常困难...
以彩色KC的无穷想象力,怎么就不能破F22那等有象之机呢?
啊,教主MM!
2010年第一次看见教主,激动啊~~
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KC在流血了, 红啊
元旦问我家一个航空的高干亲戚th 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基础工业实在是查禁,th现在只能满足一般情况下的普通飞行,极限性能有限,并且不稳定。  帽子的虽然 噪声大,油耗大,寿命短,但是还算稳定可靠
恭贺兰州从印度学成归来。
sakainoriko 发表于 2010-1-3 21:29


    这个我顶。我所侧面了解到的也是这个信息。和美帝,老毛子差的太远了。纵向看,我国这几年进步还是很大的。但还没到和美国,欧洲,老毛子比拟的程度。工业差距太大了。
居然有一帖没锁。。。{:3_94:}
趁没锁帖,赶紧进来合影留念
楼主因此贴而变成教主啊。。。不要和美帝比,比不起。。
hnyzvw 发表于 2010-1-3 21:29

----------
难道是月经贴裤衩;P
天上的牛在飞,地上的人在吹。


kc不能这样红的。
基本上没可能,等MD五代机出来吧,或许有点点的可能
这KC红的有点发紫了
没有相当的发动机在天上推,再高的性能都是吹![:a1:]
alex182 发表于 2010-1-3 21:38


    你以为空板版主像轻兵器那么弱智?
这KC红的有点发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