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DSWC:东风四号导弹核武器历史;感谢原创作者:六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8:21:15
3.飞行试验与技术改进

东风四号导弹首次发射试验确定为“短程总体方案验证”试验,在酒泉试验基地进行塔架发射,旨在考察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重点考核两级分离和第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性能。1969年10月,01号导弹在发射阵地进行最后的准备时,由于发生一级发动机断流活门误爆事故,导致必须更换一级发动机的重大事故。经检查,事故是由于测试路线设计不周所致。这枚导弹在更换发动机后转技术阵地重新测试,因而没有参加首次飞行试验。
11月16日,02号导弹进行飞行试验。火箭点火升空后,由于指令系统发生故障,在飞行中第一级未关机,第二级未点火,两级未分离,导弹自毁,试验失败。经检查,试验失败的原因是飞行中程序配电器中途停转,主要是设备的质量问题所致。导弹既存在着技术和工艺质量问题,加上在试验基地检测时,操作失误和处置也有不当之处。为此,全体参试人员深入总结经验,认真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试验方针,进行了大量的单机试验和多次系统检查测试,排除了系统之间出现相互干扰等故障和隐患。对程序配电器采取提高可靠性措施并增加第一级关机时间备保信号,以确保两级能够按计划正常分离。
1970年1月30日,更换发动机后的01号导弹在酒泉试验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两级分离正常。第二级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成功,控制仪器工作正常,弹头落于预定弹着点附近,落点偏差很小,试验获得成功。此次试验结果证明,中远程导弹总体技术方案可行,各系统工作协调。这次成功发射具有重要意义,它一方面标志着中国掌握了两级火箭技术,同时也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个月后的1970年4月24日,以东风四号导弹为基础加装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的长征一号火箭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到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近地轨道上。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为了进一步检验东风四号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随后开始长程试验,并考核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方案及武器系统性能,主要在东北导弹试验场进行。东北试验场于 1967年4月在深山密林中开始施工建设,于1970年8月建成了试验场区。197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试验场改编为东北导弹试验基地。夏冰任司令员,杨同善任政治委员。基地成立后,根据试验任务的需要,又扩建了一部分试验设施。
1970年11月23日,在东北试验场进行了东风四号首次长射程飞行试验(01批6号弹)。但又因数字计算装置故障,致使一级火箭关机预令信号未能发出,二级火箭未能点火,飞行至一级推进剂耗尽关机后,因姿态失稳在空中自毁。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下次打好。”当地政府和群众发现并提交了导弹残骸,为分析故障提供了重要依据。发射部队和研制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对试验资料和残骸进行了仔细分析,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并在设计上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971年11月15日,在酒泉试验基地副司令员江萍和东北试验场负责人王世成、杜郁的组织指挥下,东风四号第二次长射程试验获得成功,射程3772千米,但弹头再入烧蚀破坏,端头烧穿。试验证明,该导弹在长射程状态下,各系统工作协调、可靠。这次试验还考验了发射方式,并取得了弹头再入试验环境和弹头烧蚀的资料。此次试验成功表明东风四号具备了中远程射程能力,标志着中国完全解决了两级导弹的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发动机高空点火技术,导弹的姿态控制和制导技术等难关,把中国的导弹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70年6月,七机部负责人钱学森、杨国宇到第一研究院听取意见,表示同意中远程导弹增大射程的建议。7月,加大推力的发动机通过了280秒长程试车。随后,国防科委正式向中央专委呈报中远程导弹增程建议。8月,周恩来在中央专委会上正式批准增程方案,并指示:不要改动太大,要快点搞出来。由于“文革” 的影响,这项研制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直到1975年经过调整、整顿,才出现转机。该导弹经改进设计采取增大射程的技术措施后,从1976年5月起,进行了多次考核性飞行试验。
1976年5月15日和8月25日,经过改进的东风四号02批1组两次飞行试验相继成功,证明增程设计是正确的,弹头防热层得到考验,满足提高射程后防热能力的要求。随后进行东风四号全程飞行试验。1977年9月30日,首次全程试验由于一级在飞行84秒时安全接点回路出现故障,导弹自毁。11月22日,第二次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射程达到4167千米,考核了两弹匹配性能。为了加强对改进工作的领导,1978年1月,正式任命李一鸣为中远程导弹总设计师。1979年4月,任命冬春为总指挥。1978年7月31日、9月16日和12月23日又进行了三次全程飞行试验,前两次取得成功,第三次失败。这几次试验,初步验证了东风四号导弹的战技性能,考核了核弹头的引控系统。为提高精度,东风四号从02批第8发开始还进行了横向修正,取得较好的效果。
东风四号研制任务书要求导弹应具有加注推进剂后,在井内停放15天,然后提升到井口发射的能力。1980年2月9日成功进行了验证此功能的飞行试验。
东风四号导弹在第二批改进(02批3组)中,还针对发射方式、储存性能、安全性能等进行了大量改进。1980年8月2日,首次采用拖架场坪发射方式发射成功,导弹飞行正常,命中精度很高。此次试验成功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8月5日特向东北基地发了贺电。同年10月31日,第二次拖架场坪考核试验也获成功。
至1980年10月底,东风四号02批共计11发的发射试验证明:导弹两次改进方案正确可行,导弹全系统性能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新的发射方式可行,发射设备和发射程序符合战斗状态下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试验还检验了弹头再入强度和防热性能,考验了全系统在高温、低温、加注停放、贮存、淋雨及风载条件下的技术性能。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两弹结合模拟试验,磁记录装置弹射回收试验,弹上仪器工作寿命试验,并检验了系统夜间操作、反应时间等战斗性能。
1980-1983年,东风四号完成了设计与工艺定型。1983年6月2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东风四号导弹核武器定型。1988年8月6日,改进后的东风四号核弹头定型。
东风四号导弹从研制到定型长达18年之久,比原定的研制计划大大推迟,影响了部队的装备时间。除了中间一度下马,拖延了研制进度外,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由于增大射程、改变发射方式,导弹的技术状态做了多次重大修改,每改一次就要增加一个批次的飞行试验,使得整个研制周期拉长。一个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标要充分论证,尽量不要在研制过程中修改指标,从而避免修改总体方案,改变技术状态,拖延研制周期。

4. 装备部队

早在1968年,东风四号首次发射试验前,二炮就决定两个团准备转型东风四号,1970年10月又决定组建了第三个“东四”团,当时部队急需这种能打到苏联欧洲地区和美国关岛的中远程导弹。然而由于东风四号的研制进程一再延迟,部队长期处于等待装备的尴尬状态。甚至直到东风四号定型后,由于配套装备未能及时到位,部队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进行系统训练。因此,东风四号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形成战斗力。
1986年夏天,二炮下达了由某旅执行东风四号定型后生产的首批(03批)产品的抽检飞行试验任务,飞行试验中同时进行核弹头的“冷”试验,由某团首次执行弹头装检任务,标志着部队开始从保障型向作战型的转变。经过三个月的发射前训练准备,10月,在国内最大射程条件下进行了飞行实验,落点偏差纵向0.754 km,横向0.31 km,核弹头“爆炸”高度偏差仅为0.78米。这次发射同时也是二炮一次模拟核反击作战演习。演习背景是超级大国为争霸世界对我国突然进行核袭击,在严密防护下,我军实施核反击作战,重创敌军,粉碎其霸权主义的阴谋。
1992年7月24日,该旅在东北基地又使用东四03批一枚导弹进行训练发射,在同样射程条件下,横向及纵向偏差均小于0.25 km,远高于导弹定型指标。
90年代,东风四号生产了经过改进的04批,并成功进行了批抽检飞行试验。
2002年8月28日,某旅千里机动,在28基地完成了东风四号导弹实弹抽点发射任务。在远距离机动驻训、随机抽点的全新复杂环境里完成了数十个科目的演练,创造了同型号导弹发射史上发射时间最短、射击精度最佳的新纪录。
2004 年7月,从未打过实弹的某旅发射四营执行发射任务,打出了东风四号导弹近年来的最佳精度。2004年底,该旅进行了扩编,新组建了两个发射营及部分保障分队,当年组建当年即形成战斗力。2005年,该旅对一枚已经超期服役两个周期的东风四号导弹成功进行了延寿飞行试验。2009年初春,该旅再次成功发射东风四号导弹,多项数据刷新纪录,验证了该型号导弹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战术性能。

东风四号导弹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型号,它的研制成功意义重大,为中国多级火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航天部门还在东风四号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固体远程导弹的弹头试验弹,为第二代小型化热核弹头的研制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一种老当益壮的战略武器,东风四号还将服役一段时间,保持着我国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研制一个型号总是充满了坎坷啊。
一个系统是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啊!
原来和有这么多次检验发射。。。{:wu:}
东方四号能打7000公里吧?
哇哈哈,TG80年代达到的精度就比飞毛腿强很多了。

核弹头模式 能打到R1000内足够了
2005年,该旅对一枚已经超期服役两个周期的东风四号导弹成功进行了延寿飞行试验。2009年初春,该旅再次成功发射东风四号导弹,多项数据刷新纪录,验证了该型号导弹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战术性能。


这个好,貌似我们的核弹延寿比毛子做的还好。
这里面有个别地方说得不是最清楚。DF-4基础上发展出了CZ-1,一级发动机实际是YF-1的四机并联。DF-4是在DF-3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两级导弹,而CZ-1则是在DF-4基础上发展出的三级运载火箭。DF-5也采用了四机并联方案,它们都是60年代中期确定的总体设计思路。
HKC2010 发表于 2010-1-2 13:50
我们是从R-2起步的,其射程要比飞毛腿B远不少


由于DF-4和CZ-1的关系,这张图很好地表现了DF-4/CZ-1二级的共底推进剂贮箱,以及CZ-1一级发动机的四机并联结构
回复 9# dark_knight

这里我一句话“第一级以东风三号为基础稍加修改”就带过了。因为东三的发动机已经在别的文章里介绍过,所以就没展开写。
七十年代以前的国力贫弱加上八十年代的压缩军费的影响导致东风4,东风5,巨浪1拖延太久,从开始研制到形成战斗力用了20多年,而同期的美苏则完成了三代导弹的研制.
东4的射程还不到5000啊...二炮投射力量有点太差了吧
现在的长征火箭都是60年代打的基础。
明如日月 发表于 2010-1-3 14:18

按照60年代的规划,远程/洲际弹有东五啊
中远程战略核导弹
回复 17# 饕餮天吃星


    写错了呗。作者自己前面写的是“洲际导弹弹头”
东四本来就是不到5000的射程啊,什么时候淘汰呢,液体装药的~
这东西都退役了汗!!
以DF4的研制年代,后面的屡次实验都能打出小于0.25KM的成绩,这个精度算相当HKC了{:lei:}
不过某旅在2004年还新组建DF4的发射营以装备延寿型号,这些延寿的DF4是不是之前比较牛的单位装备新蛋后转过来的?TG真是好持家传统:D
同志们呀,那论文的作者是我们校长
看起来,中国的导弹还是很单薄的样子。期待C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