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农民收藏50余万航空器件 向高校捐退役飞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4:35:27
农民收藏50余万航空器件 向高校捐退役飞机(图)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  燕赵晚报
■张长生和他现存放在一朋友厂区内的退役飞机。


  本报记者 冬子
  昨天,由沧州盐山县农民张长生捐赠的一架教练机启程运往上海同济大学,供学校教学以及师生开展国防教育使用。此前,张长生曾将自己收藏的数十架飞机分别捐赠给抗战纪念馆、民航博物馆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一个农民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飞机,他又为何将这些飞机无偿捐赠出去?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这位58岁的飞行器民间收藏爱好者。
  在军工厂打工与飞机结缘
  张长生是盐山县孟店乡张仁庄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至今,已经在民间航空收藏界颇有名气的他依然居住在村里。从小张长生便和其他孩子一样,对飞机心怀梦想。机缘巧合,他在军工厂成为一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退役的军用飞机和教练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飞机,而且还能亲手去摸,去体验,这让张长生的工作充满了快乐。
  对飞机的兴趣与爱好也激发张长生拿起书本,学习航空知识。渐渐地,他不仅熟知飞机的构造以及仪表等各零部件,而且对中外各种飞机的型号、性能等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工作中,张长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从飞机上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被淘汰扔掉,或当废品卖掉,张长生觉得非常可惜。“国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把它们研制出来不容易呀。”于是,张长生就开始有意收集这些“废品”,有的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有的用物品从别人手里换过来,有的直接从朋友那里要过来。三十多年来,他先后花掉上百万元搜罗这些东西。
  “飞机上有的,我这都能找到”
  张长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航空器件,如今他的藏品已多达50余万件。这些藏品在时间上跨越了60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起落架、陀螺、飞行服、航空时钟、转速表、温度表、高度表……别人家屋里摆放的是家具,而张长生家屋子里放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航空器件,多得让人无处插脚。
  老张家一共有12间房屋,除了其中3间住人外,其余的都放满了他的这些“宝贝”。屋子里放不下,就摆到院子里,一个个装有各种航空器件的木箱垒得老高。“飞机上有的我这儿都能找到。”张长生指着这些“宝贝”不无自豪地说。
  张长生渐渐“出名”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寻“宝”。有的被学校拿去进行实物教学,有的成了航空专家眼中的“宝贝”。每次张长生都是无偿捐赠,“它们本来就是国家的,这些从退役飞机上拆解下来的‘破烂’只有在有用的人手中才能成为‘宝贝’。”
  建起首家民间航空博物馆
  老张收藏飞机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时盐山县的学生们大都没有见过实物飞机,我想如果能有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孩子们知道飞机了解飞机就好了。”恰在这一年,张长生得知位于山西的一个体育航空学校有一架退役的教练机,想捐献出来资助基层的航空教育。张长生如获至宝,立即与学校取得联系并得到同意。“飞机运到盐山的时候好多人来看哪!盐山、孟村,连山东那边的都过来看……”张长生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此后,张长生又陆续收藏了数十架退役的飞机,有教练机,也有战斗机、运输机等。“现在手里还剩3架飞机,其他都捐出去了。有的捐给抗战纪念馆,有的捐给民航博物馆,还有的捐给普通学校和航空学校。”
  在盐山县,很多学生都参观过设在县千童博物馆里的民间航空收藏博物馆,这间展馆虽然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是里面陈设的各种航空器件实物,以及墙上张贴的航空知识图片等,让孩子们着迷。这间2008年免费对外开放的航空收藏博物馆就是由张长生组建的,它也是国内首家民间航空收藏博物馆。
  把收藏和公益事业继续下去
  张长生对飞机的痴迷在外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长生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家里有七八亩地,不愁吃;我有技术,有时帮做配件的朋友干点儿活,挣点儿钱贴补家用;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张长生淡然地说。
  “你曾经收藏过那么多飞机,还愁没钱赚?”很多人都曾经用这种怀疑的目光看待过张长生。“人家信任我,把飞机捐赠给我,是希望让这些退役的飞机能够为基层地方的航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是一种公益行为,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公益行为继续下去,让这些飞机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
  如今,张长生捐赠的飞机分布在北京、山东、西安、大连、广州、南京等多个地方,张长生说,如果这些飞机能够为国防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那他的这份付出也就值了。农民收藏50余万航空器件 向高校捐退役飞机(图)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  燕赵晚报
■张长生和他现存放在一朋友厂区内的退役飞机。

  本报记者 冬子
  昨天,由沧州盐山县农民张长生捐赠的一架教练机启程运往上海同济大学,供学校教学以及师生开展国防教育使用。此前,张长生曾将自己收藏的数十架飞机分别捐赠给抗战纪念馆、民航博物馆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一个农民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飞机,他又为何将这些飞机无偿捐赠出去?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了这位58岁的飞行器民间收藏爱好者。
  在军工厂打工与飞机结缘
  张长生是盐山县孟店乡张仁庄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至今,已经在民间航空收藏界颇有名气的他依然居住在村里。从小张长生便和其他孩子一样,对飞机心怀梦想。机缘巧合,他在军工厂成为一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拆解退役的军用飞机和教练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飞机,而且还能亲手去摸,去体验,这让张长生的工作充满了快乐。
  对飞机的兴趣与爱好也激发张长生拿起书本,学习航空知识。渐渐地,他不仅熟知飞机的构造以及仪表等各零部件,而且对中外各种飞机的型号、性能等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工作中,张长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从飞机上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被淘汰扔掉,或当废品卖掉,张长生觉得非常可惜。“国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把它们研制出来不容易呀。”于是,张长生就开始有意收集这些“废品”,有的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有的用物品从别人手里换过来,有的直接从朋友那里要过来。三十多年来,他先后花掉上百万元搜罗这些东西。
  “飞机上有的,我这都能找到”
  张长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航空器件,如今他的藏品已多达50余万件。这些藏品在时间上跨越了60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起落架、陀螺、飞行服、航空时钟、转速表、温度表、高度表……别人家屋里摆放的是家具,而张长生家屋子里放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航空器件,多得让人无处插脚。
  老张家一共有12间房屋,除了其中3间住人外,其余的都放满了他的这些“宝贝”。屋子里放不下,就摆到院子里,一个个装有各种航空器件的木箱垒得老高。“飞机上有的我这儿都能找到。”张长生指着这些“宝贝”不无自豪地说。
  张长生渐渐“出名”了,不少人慕名前来寻“宝”。有的被学校拿去进行实物教学,有的成了航空专家眼中的“宝贝”。每次张长生都是无偿捐赠,“它们本来就是国家的,这些从退役飞机上拆解下来的‘破烂’只有在有用的人手中才能成为‘宝贝’。”
  建起首家民间航空博物馆
  老张收藏飞机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时盐山县的学生们大都没有见过实物飞机,我想如果能有一架完整的飞机,让孩子们知道飞机了解飞机就好了。”恰在这一年,张长生得知位于山西的一个体育航空学校有一架退役的教练机,想捐献出来资助基层的航空教育。张长生如获至宝,立即与学校取得联系并得到同意。“飞机运到盐山的时候好多人来看哪!盐山、孟村,连山东那边的都过来看……”张长生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此后,张长生又陆续收藏了数十架退役的飞机,有教练机,也有战斗机、运输机等。“现在手里还剩3架飞机,其他都捐出去了。有的捐给抗战纪念馆,有的捐给民航博物馆,还有的捐给普通学校和航空学校。”
  在盐山县,很多学生都参观过设在县千童博物馆里的民间航空收藏博物馆,这间展馆虽然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是里面陈设的各种航空器件实物,以及墙上张贴的航空知识图片等,让孩子们着迷。这间2008年免费对外开放的航空收藏博物馆就是由张长生组建的,它也是国内首家民间航空收藏博物馆。
  把收藏和公益事业继续下去
  张长生对飞机的痴迷在外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长生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家里有七八亩地,不愁吃;我有技术,有时帮做配件的朋友干点儿活,挣点儿钱贴补家用;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张长生淡然地说。
  “你曾经收藏过那么多飞机,还愁没钱赚?”很多人都曾经用这种怀疑的目光看待过张长生。“人家信任我,把飞机捐赠给我,是希望让这些退役的飞机能够为基层地方的航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是一种公益行为,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公益行为继续下去,让这些飞机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
  如今,张长生捐赠的飞机分布在北京、山东、西安、大连、广州、南京等多个地方,张长生说,如果这些飞机能够为国防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那他的这份付出也就值了。
我要是有这资源就自己组装飞机。
这才是真正的航空爱好者
我想搞个报废座椅
这都是国家的财产阿,他哪来的?
回复 5# aksobhya
文章里不说了,废品,国家不要了他要
回复 5# aksobhya
你以为国家报废的军机都哪去了?卖了呗。
aksobhya 发表于 2009-12-25 22:56


    看文仔細點!
记得当年一份报纸,一个废品收购站里有6架歼六,不过全国各地风吹日晒的机机还是非常多的。
不过这位同志可以卖一些飞机,补贴点家用。
这种资源还是很多的记得在户县机场吃烤肉,饭店的人说那些H5多一半都用不成,收废品的经常来洽谈收购。
国家的退役飞机基本都到了废品收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