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遗问”与季羡林“劫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59:10
梁煜璋 刊发时间:2009-12-20 12:45: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盛世起哀乐,又一批大师、国宝级的老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身许国,撒手人寰。其中有两位比较引人注目,都是98岁高龄,都是温家宝总理的“良师益友”,一个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一个是科学巨匠钱学森。这里再次提及两位老人,是因为他们牵扯一桩教育公案的“问”与
“答”。

    二十年前,也就是1989年,邓小平同志曾反思和警告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邓小平的话不知对多少人有所触动,却也成了一位老人的“心结”。钱学森是一位科学家,但他晚年关注更多的却是中国的教育,一次次呼吁国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钱学森走了,“钱学森之问”却沉重地留给了国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也成了钱学森的“遗问”。

    求解“钱学森之问”,人民日报在行动,光明日报在行动……不过最令人瞠目结舌却是北大的小偷在行动。12月20日即今天《京华时报》传来最新消息,称“季羡林北大旧居遭盗窃,室内物品被洗劫一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季羡林生前,就有过老人“藏品遭盗卖”等传闻。季羡林老人生前被誉为“国宝”级的人物,然而真正看重他的价值的却是那些盗窃的小偷。这窃贼三偷两抢,对“国宝”老人动手,确实够“拍案惊奇”的了。

    然而,季羡林北大旧居室内物品遭劫,却给了“钱学森之问”一个响亮的回答。这里姑且称之为季羡林的“劫答”。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答案是什么呢?就是不重视,用心不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一个对待杰出人才的态度问题。一个闻名世界的美国人叫作“罗曼·文森特·皮尔”的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包括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对待季羡林这样的“国宝”级人物采取了什么的态度呢?“重视”之下遭劫似乎是搪塞不过去吧,那重视的措施和行动又在哪里?倒是小偷“用心”了,所以才“无愧于心”,终于得手了。

    季老的遭遇叫我们联想起那些下访户的命运。没有冤情,没有苦难,谁愿意下访啊?一级越一级直到北京,总算被重视了,领导发话了,于是在“重视”之下,又一级落一级,批示到了原地。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自己花了一路的盘缠,除了得到几句“安抚”的话,就是整整被绕了一圈,真是“作茧自缚”。这又是怎样的以人为本的态度呢?这样的态度之下,又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呢?

    回过头来看钱学森的“遗问”,又何尝不是一种“下访户”的命运安排。自上而下,一级一级的重视,一层一层的批示,到头来不过是一张窗户纸,倒是让北大的小偷给看透了,捅破了,这才有了季羡林的“劫答”。再来反思我们的国学与科学之间,何尝不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呢?要问对待“科学”的真正态度,不妨看看对于 “国学”的现实重视。“外强中干”的国学,“釜底抽薪”的科学,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杰出人才呢?现在已不是重视教育这个最大失误的“初级阶段”了,而是到了必须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要关头”了。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20/content_1025189.htm梁煜璋 刊发时间:2009-12-20 12:45: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盛世起哀乐,又一批大师、国宝级的老人“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身许国,撒手人寰。其中有两位比较引人注目,都是98岁高龄,都是温家宝总理的“良师益友”,一个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一个是科学巨匠钱学森。这里再次提及两位老人,是因为他们牵扯一桩教育公案的“问”与
“答”。

    二十年前,也就是1989年,邓小平同志曾反思和警告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邓小平的话不知对多少人有所触动,却也成了一位老人的“心结”。钱学森是一位科学家,但他晚年关注更多的却是中国的教育,一次次呼吁国家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钱学森走了,“钱学森之问”却沉重地留给了国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也成了钱学森的“遗问”。

    求解“钱学森之问”,人民日报在行动,光明日报在行动……不过最令人瞠目结舌却是北大的小偷在行动。12月20日即今天《京华时报》传来最新消息,称“季羡林北大旧居遭盗窃,室内物品被洗劫一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季羡林生前,就有过老人“藏品遭盗卖”等传闻。季羡林老人生前被誉为“国宝”级的人物,然而真正看重他的价值的却是那些盗窃的小偷。这窃贼三偷两抢,对“国宝”老人动手,确实够“拍案惊奇”的了。

    然而,季羡林北大旧居室内物品遭劫,却给了“钱学森之问”一个响亮的回答。这里姑且称之为季羡林的“劫答”。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答案是什么呢?就是不重视,用心不够。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一个对待杰出人才的态度问题。一个闻名世界的美国人叫作“罗曼·文森特·皮尔”的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包括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对待季羡林这样的“国宝”级人物采取了什么的态度呢?“重视”之下遭劫似乎是搪塞不过去吧,那重视的措施和行动又在哪里?倒是小偷“用心”了,所以才“无愧于心”,终于得手了。

    季老的遭遇叫我们联想起那些下访户的命运。没有冤情,没有苦难,谁愿意下访啊?一级越一级直到北京,总算被重视了,领导发话了,于是在“重视”之下,又一级落一级,批示到了原地。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自己花了一路的盘缠,除了得到几句“安抚”的话,就是整整被绕了一圈,真是“作茧自缚”。这又是怎样的以人为本的态度呢?这样的态度之下,又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呢?

    回过头来看钱学森的“遗问”,又何尝不是一种“下访户”的命运安排。自上而下,一级一级的重视,一层一层的批示,到头来不过是一张窗户纸,倒是让北大的小偷给看透了,捅破了,这才有了季羡林的“劫答”。再来反思我们的国学与科学之间,何尝不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呢?要问对待“科学”的真正态度,不妨看看对于 “国学”的现实重视。“外强中干”的国学,“釜底抽薪”的科学,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杰出人才呢?现在已不是重视教育这个最大失误的“初级阶段”了,而是到了必须切实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要关头”了。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20/content_1025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