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得名于朱元璋杀鱼?与甘雨巷来历一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0:46:14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1_1473804.shtml


钓鱼台巷口。 郑幼明 摄影

许多南京人都知道,南京也有个钓鱼台,它是中华门城堡镇淮桥西到长乐路新桥的一条街巷,虽然不及北京的钓鱼台有名,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可不少,有的还与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为何跟秦淮河里的鱼过不去?

首先,钓鱼台这个地名,据说就是因为朱皇帝在此钓鱼而得名,其次,周边许多地名的典故,都集中在他对秦淮河中的“鱼”赶尽杀绝的做法上。

据说,朱元璋登基后,军师刘伯温对他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附近的小河沟里。朱元璋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于是有了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即“甘雨巷”)、设台钓鱼的“钓鱼台”、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并将钩上的鱼儿全部用柳枝串起挂在街上晾晒的“柳叶街”,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即“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即陡门桥)……此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了刻有一百个猫头的牌坊(即“百猫坊”)。

其实,俞通海并不是能威胁到朱皇帝江山的通天人物,即便是,凭老朱的手腕还收拾不了他?那么,堂堂的大明开国皇帝,为何偏要和秦淮河里可怜的小鱼儿过不去?其实,这都是后人们对朱元璋登极后处心积虑诛杀有功重臣不满,跟杜撰出的“火烧功臣楼”一样,是编排出来嘲讽朱皇帝的。

钓鱼台曾是最大丝织中心

钓鱼台东口到饮马巷交界处老南京称沙湾,古时叫永安坊,俗称沙窝,因秦淮河在此弯曲拐向西北方向而得名。

早在三国孙权时,在沙湾地区专门织锦的宫女就达千人之多。这里因地势高不潮湿,织造丝绸不易腐烂,加之正在秦淮河边,用水便利水质又好,是玄缎最理想的生产、储藏和销售基地。织布机声不绝于耳,绫罗绸缎被织出后,就在附近的秦淮河装运,运抵四面八方。由此而带动门西一大片丝绸家庭手工业,不仅是南京丝织业的中心,而且也成为江南的丝绸生产、储藏和销售的集中地。

湖南会馆是南京最大的会馆

如今的钓鱼台,除中部被后来开辟的中山南路截断外,其间不少地方已遭局部拆迁改造,还有不少老旧房屋已被刷上大大的“拆”字,记者想拍老房子,镜头却无法避开半新或全新的楼房,历史在这里已经支离破碎。

清代时钓鱼台的湖南会馆,是当时“金陵各省会馆中之最大者”,它原是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孔贞运的住宅,俗称孔天官家环碧园,在太平天国时曾是侍王李世贤的府第,英王陈玉成也住过,天京陷落后曾国藩暂住于此。后来湘军诸将买下此宅,改作湖南会馆。

该建筑为前后五进十院,房屋约三百余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宅中一座戏台,戏台前的立柱上曾悬有曾国藩题写的黑色金字对联:“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民国时期,这座戏台时常有京剧、扬剧等演出。解放后,会馆旧址被作为南京市政法干部学习的场所。大跃进以后,这里又成为塑料厂的厂房。

记者在寻找湖南会馆的旧址时,恰巧遇到钓鱼台196号河房的主人洪先生,他现已搬出,他告诉记者,原来的湖南会馆就在他家的对面,早些年就已被改建为一片住宅楼了。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1_1473804.shtml


钓鱼台巷口。 郑幼明 摄影

许多南京人都知道,南京也有个钓鱼台,它是中华门城堡镇淮桥西到长乐路新桥的一条街巷,虽然不及北京的钓鱼台有名,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可不少,有的还与朱元璋有关。

朱元璋为何跟秦淮河里的鱼过不去?

首先,钓鱼台这个地名,据说就是因为朱皇帝在此钓鱼而得名,其次,周边许多地名的典故,都集中在他对秦淮河中的“鱼”赶尽杀绝的做法上。

据说,朱元璋登基后,军师刘伯温对他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附近的小河沟里。朱元璋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于是有了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即“甘雨巷”)、设台钓鱼的“钓鱼台”、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并将钩上的鱼儿全部用柳枝串起挂在街上晾晒的“柳叶街”,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即“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即陡门桥)……此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了刻有一百个猫头的牌坊(即“百猫坊”)。

其实,俞通海并不是能威胁到朱皇帝江山的通天人物,即便是,凭老朱的手腕还收拾不了他?那么,堂堂的大明开国皇帝,为何偏要和秦淮河里可怜的小鱼儿过不去?其实,这都是后人们对朱元璋登极后处心积虑诛杀有功重臣不满,跟杜撰出的“火烧功臣楼”一样,是编排出来嘲讽朱皇帝的。

钓鱼台曾是最大丝织中心

钓鱼台东口到饮马巷交界处老南京称沙湾,古时叫永安坊,俗称沙窝,因秦淮河在此弯曲拐向西北方向而得名。

早在三国孙权时,在沙湾地区专门织锦的宫女就达千人之多。这里因地势高不潮湿,织造丝绸不易腐烂,加之正在秦淮河边,用水便利水质又好,是玄缎最理想的生产、储藏和销售基地。织布机声不绝于耳,绫罗绸缎被织出后,就在附近的秦淮河装运,运抵四面八方。由此而带动门西一大片丝绸家庭手工业,不仅是南京丝织业的中心,而且也成为江南的丝绸生产、储藏和销售的集中地。

湖南会馆是南京最大的会馆

如今的钓鱼台,除中部被后来开辟的中山南路截断外,其间不少地方已遭局部拆迁改造,还有不少老旧房屋已被刷上大大的“拆”字,记者想拍老房子,镜头却无法避开半新或全新的楼房,历史在这里已经支离破碎。

清代时钓鱼台的湖南会馆,是当时“金陵各省会馆中之最大者”,它原是明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孔贞运的住宅,俗称孔天官家环碧园,在太平天国时曾是侍王李世贤的府第,英王陈玉成也住过,天京陷落后曾国藩暂住于此。后来湘军诸将买下此宅,改作湖南会馆。

该建筑为前后五进十院,房屋约三百余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宅中一座戏台,戏台前的立柱上曾悬有曾国藩题写的黑色金字对联:“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民国时期,这座戏台时常有京剧、扬剧等演出。解放后,会馆旧址被作为南京市政法干部学习的场所。大跃进以后,这里又成为塑料厂的厂房。

记者在寻找湖南会馆的旧址时,恰巧遇到钓鱼台196号河房的主人洪先生,他现已搬出,他告诉记者,原来的湖南会馆就在他家的对面,早些年就已被改建为一片住宅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