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 --- 即使在文革中亦有此有骨气的,能舍生取义的读书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15:56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02-07-31] 劉節與陳寅恪

陳寅恪(右起第二位)1956年8月31日攝於宅前,左一為劉節。
洪光華

 八月二日是著名史學家劉節一百零一歲冥壽。劉節先生字子植,號青松,一九○一年生於溫州,一九七七年逝於廣州。父親劉景晨是著名永嘉學派學者,一九二三年偕沈鈞儒等國會議員以離京罷選,反對曹錕高價收買賄選總統而名震當時。一九二六年,劉節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這一年,在外國遊學多年的陳寅恪大師正式到清華授業。

幾十年長侍陳寅恪

 研究院畢業後,劉節大部分時間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工作,與寅師同在北平,經常當面聆聽老師教誨。二戰爆發,日寇加緊侵華,劉節與眾多愛國學者一樣,先後離京經香港輾轉進入重慶,時寅師已在重慶西南聯大任教,故師徒又得聚首。八年抗戰勝利後不久,中國又復三年內戰,陳、劉師徒又南北分散,天各一方。至一九四九年陳寅老南下廣州嶺南大學時,劉節已在中山大學任教授三年並兼任歷史系主任。一九五二年院校大調整,嶺大被併入中大,陳寅老成為中大歷史系教授。兩人形成了師生兼同系同事的新關係。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九年親自送恩師最後一程,陳門弟子中有幸幾十年長侍寅師謦欬者,惟劉氏一人耳。劉節是在任何壓力下都絕不批陳的學生,他義無反顧地陪伴恩師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難之深重已達無以復加之地,卻還經常主動把老師要受的苦難都攬到自己頭上。

 解放初,鑒於陳寅老的崇高地位,上級曾有指示不得擅自批陳。又因陳、劉的特殊關係,歷次政治運動「要批倒陳寅恪必先批倒劉節」成了主流派的「共識」。早在一九五四年,劉先生便因屢屢挨批,被迫憤而辭去系主任之職。到一九五七年陳寅老被直接批判時,劉節雖然同是毫無職權的挨批者,卻敢於在批判會上發言說:「批判陳寅恪有如大興文字獄!」一九六七年紅衛兵拉劉節代替陳寅老挨批鬥,問他有何感想,答曰:「我能代表老師,感到很光榮。」得到的自然是一頓痛打。劉節日記記載: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陳寅老今日五時逝世,享年八十歲。午前與梁方仲同去弔唁。」十月十七日:「下午去東山送陳寅恪老師出殯。」前往送殯的還有陳寅老助手黃萱、校圖書館長周連寬。這幾位不計後果,不避嫌疑的正直的學人,其道德勇氣天地可鑒!

反姚文元第一個捱批

 劉節一生謹遵老師「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誨,故一直是當時過左的主流思潮不斷升級批判的對象。一九五二年因堅持「資產階級唯心史觀」而被批判;一九五四年因說:「批胡適搞壞了學風,百年後自有定論」而被批判;一九五八年因道破「大躍進」的真相說:「什麼『意氣風發』,一起發瘋是真」而被批判;這些都是屬於校內或地方性的批判。一九六三年因「明確地提出了反對把階級鬥爭理論運用到歷史科學研究」,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九六六年因為發文反對姚文元等否定清官的觀點,成為中山大學「文革」中第一個被批判的教授。一九七一年興起的「評法批儒」、「批林批孔」運動中,一向公開崇儒而以儒道自律的「劉節的話」,居然與蔣介石、劉少奇的「反動言論」一起,被編入在全國廣為散發的《歷代反動派和反動學術權威的尊孔言論》學習材料中而慘受史無前例的「大批判」。

 劉先生雖因承擔道義和堅持真理而遭到了自己的悲劇人生,但是不僅留下了一個寧死也不「曲學阿世」的典型,而且留下了一百五十多萬言的歷史語言哲學等方面的論著以及五十多萬字的日記(由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基本保存,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文革」十年部分),正由其哲嗣、學生及親屬等整理編輯。相信劉節文集和日記的出版,不僅在學術上可以嘉惠士林,更可使世人全面認識這位歷盡了歷史滄桑的人如其名的大學者,有助學風敗壞已久的學術界的道德回歸。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出自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托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有,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旺。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刘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节 出生 1901年 中国温州 国籍 中国

陈寅恪  
刘节(1901年-1977年7月21日),字子植,温州朔门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而受后到世尊敬。

[编辑] 生平
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1949年初随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刘节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后成为历史系主任。

从一九五四年起,刘节便因屡屡挨批,被迫愤而辞去系主任之职[2]。在1958年政治运动迭起,至其后文化大革命时,刘节均表现出中国传统学人的道德气节。当时,曾经有人暗示刘节,只要批判其师陈寅恪,将会很快过关,但刘节却丝亳没有退缩,甚至代陈寅恪被批判,受尽屈辱,作出一次舍生取义的抉择。

此外,每年过节,刘节均会拜访其师陈寅恪,即使当时政治之混局,没人敢当面接触备受批判的陈寅恪,刘节依然固我,择善固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陈寅恪大发脾气声下,照样行下跪之礼,可算是一位君子。

刘节在1977年7月21日因喉癌病逝,享年76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02-07-31] 劉節與陳寅恪

陳寅恪(右起第二位)1956年8月31日攝於宅前,左一為劉節。
洪光華

 八月二日是著名史學家劉節一百零一歲冥壽。劉節先生字子植,號青松,一九○一年生於溫州,一九七七年逝於廣州。父親劉景晨是著名永嘉學派學者,一九二三年偕沈鈞儒等國會議員以離京罷選,反對曹錕高價收買賄選總統而名震當時。一九二六年,劉節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這一年,在外國遊學多年的陳寅恪大師正式到清華授業。

幾十年長侍陳寅恪

 研究院畢業後,劉節大部分時間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工作,與寅師同在北平,經常當面聆聽老師教誨。二戰爆發,日寇加緊侵華,劉節與眾多愛國學者一樣,先後離京經香港輾轉進入重慶,時寅師已在重慶西南聯大任教,故師徒又得聚首。八年抗戰勝利後不久,中國又復三年內戰,陳、劉師徒又南北分散,天各一方。至一九四九年陳寅老南下廣州嶺南大學時,劉節已在中山大學任教授三年並兼任歷史系主任。一九五二年院校大調整,嶺大被併入中大,陳寅老成為中大歷史系教授。兩人形成了師生兼同系同事的新關係。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九年親自送恩師最後一程,陳門弟子中有幸幾十年長侍寅師謦欬者,惟劉氏一人耳。劉節是在任何壓力下都絕不批陳的學生,他義無反顧地陪伴恩師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難之深重已達無以復加之地,卻還經常主動把老師要受的苦難都攬到自己頭上。

 解放初,鑒於陳寅老的崇高地位,上級曾有指示不得擅自批陳。又因陳、劉的特殊關係,歷次政治運動「要批倒陳寅恪必先批倒劉節」成了主流派的「共識」。早在一九五四年,劉先生便因屢屢挨批,被迫憤而辭去系主任之職。到一九五七年陳寅老被直接批判時,劉節雖然同是毫無職權的挨批者,卻敢於在批判會上發言說:「批判陳寅恪有如大興文字獄!」一九六七年紅衛兵拉劉節代替陳寅老挨批鬥,問他有何感想,答曰:「我能代表老師,感到很光榮。」得到的自然是一頓痛打。劉節日記記載:一九六九年十月七日:「陳寅老今日五時逝世,享年八十歲。午前與梁方仲同去弔唁。」十月十七日:「下午去東山送陳寅恪老師出殯。」前往送殯的還有陳寅老助手黃萱、校圖書館長周連寬。這幾位不計後果,不避嫌疑的正直的學人,其道德勇氣天地可鑒!

反姚文元第一個捱批

 劉節一生謹遵老師「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誨,故一直是當時過左的主流思潮不斷升級批判的對象。一九五二年因堅持「資產階級唯心史觀」而被批判;一九五四年因說:「批胡適搞壞了學風,百年後自有定論」而被批判;一九五八年因道破「大躍進」的真相說:「什麼『意氣風發』,一起發瘋是真」而被批判;這些都是屬於校內或地方性的批判。一九六三年因「明確地提出了反對把階級鬥爭理論運用到歷史科學研究」,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九六六年因為發文反對姚文元等否定清官的觀點,成為中山大學「文革」中第一個被批判的教授。一九七一年興起的「評法批儒」、「批林批孔」運動中,一向公開崇儒而以儒道自律的「劉節的話」,居然與蔣介石、劉少奇的「反動言論」一起,被編入在全國廣為散發的《歷代反動派和反動學術權威的尊孔言論》學習材料中而慘受史無前例的「大批判」。

 劉先生雖因承擔道義和堅持真理而遭到了自己的悲劇人生,但是不僅留下了一個寧死也不「曲學阿世」的典型,而且留下了一百五十多萬言的歷史語言哲學等方面的論著以及五十多萬字的日記(由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基本保存,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文革」十年部分),正由其哲嗣、學生及親屬等整理編輯。相信劉節文集和日記的出版,不僅在學術上可以嘉惠士林,更可使世人全面認識這位歷盡了歷史滄桑的人如其名的大學者,有助學風敗壞已久的學術界的道德回歸。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出自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托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有,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旺。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刘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节 出生 1901年 中国温州 国籍 中国

陈寅恪  
刘节(1901年-1977年7月21日),字子植,温州朔门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而受后到世尊敬。

[编辑] 生平
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1949年初随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刘节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后成为历史系主任。

从一九五四年起,刘节便因屡屡挨批,被迫愤而辞去系主任之职[2]。在1958年政治运动迭起,至其后文化大革命时,刘节均表现出中国传统学人的道德气节。当时,曾经有人暗示刘节,只要批判其师陈寅恪,将会很快过关,但刘节却丝亳没有退缩,甚至代陈寅恪被批判,受尽屈辱,作出一次舍生取义的抉择。

此外,每年过节,刘节均会拜访其师陈寅恪,即使当时政治之混局,没人敢当面接触备受批判的陈寅恪,刘节依然固我,择善固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陈寅恪大发脾气声下,照样行下跪之礼,可算是一位君子。

刘节在1977年7月21日因喉癌病逝,享年76岁。
胡适、钱穆腿快,要不死的更惨,他二位可都是伤害过年轻时期太祖的自尊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