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迈向太空强国 加强与欧洲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02:39
美国宇航员卢杰曾在国际空间站用汉语向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致以问候。卢杰声言:“俄罗斯、美国将要和中国一起分享太空了。”然而,目前由美俄主导的空间俱乐部为中国铺下红地毯的共享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P>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航天产业与全球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参与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然而这条路远非坦途。”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的马蔼乃教授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 </P>
<P>  美国:仍在排斥中国 </P>
<P>  6月14日,一直负责实施布什总统年初提出的“新太空计划”的工作小组在历经4个多月的努力后,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报告。然而,对于美国国内有部分航空专家提出的吸纳中国参加将于2010年竣工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建议,该小组及布什政府并未予以采纳。 </P>
<P>  尽管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但至今仍被排斥在“国际空间站”的联合攻关项目之外。 </P>
<P>  对此,马蔼乃教授指出,客观原因在于,中国虽然是空间大国,但还算不上是空间强国,但这个囊括了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国际宇航研究计划却没有中国的一份,根本原因还是美国的提防心态,它始终担心所谓“中国的太空计划用于军事用途”。 </P>
<P>  “然而,当前将航天技术的发展最广泛用于实战的恰恰是美国自己。例如伊拉克上空几百颗分辨率极高的卫星就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所在。”马教授强调指出。 </P>
<P>  马教授说,中国未来是否被吸纳还有待观察。中国方面也在积极地做一些争取工作,例如在设计“神舟五号”时加装了一个能与空间站连接的对接环,并将中国的一个发射站确定在一个适于宇宙飞船朝空间站方向行进的纬度上。 </P>
<P>  不仅如此,中国方面还多次做出积极表态。4月底在北京召开的“2004年国际空间法研讨会”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鲁宇明确指出,“中国期待着能向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和货运飞船的发射”。5月下旬,杨利伟在获邀参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时,也向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谈到他希望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设想。 </P>
<P>  欧洲: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 </P>
<P>  马教授指出,总体而言,欧洲国家是中国开展合作的最友好伙伴和最可能选择对象。“双星计划”就是首个由中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与欧洲空间局共同合作,利用两颗不同轨道的卫星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中欧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上的合作也较成功。 </P>
<P>  据介绍,中欧之间不仅有合作的成功实践,而且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双方官员和科研人员都多次公开表示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更多合作的强烈意向。 </P>
<P>  今年以来,美国和俄罗斯都已经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载人火星计划,分别将飞行时间圈定在2015年和2009年。太空开发的“圈地运动”的游戏规则一贯是“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因此,中国也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否则将失去未来分享火星开发成果的资格。这样一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高起点介入火星研究就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 </P>
<P>  “双星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我国也可以尝试参与欧洲、俄罗斯的火星计划,可以少走弯路。欧洲的“火星快车”虽然登陆失败,但设计很有创意,火星快车的轨道器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成功的。 </P>
<P>  但马教授也向本报指出,中欧之间的合作也须警惕美国居间的负面作用,捷克售华雷达被美国搅黄一事就是新近的一个例子。假设未来发生战争或是中美之间有激烈的利益冲突时,中欧“伽利略”系统是否还能为我所用也许就是个疑问。 </P>
<P>  中国:尽快填补深空探测空白 </P>
<P>  俄罗斯是中国航天合作的另一个伙伴,双方有一些合作协定。据权威人士透露,中俄当下正在开展拉格郎日轨道天文望远镜合作的论证探讨。 </P>
<P>  马教授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中国也并非全无戒心。俄罗斯对华高科技出口有“留一手”的传统,俄罗斯与印度签定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这个中国强邻的登月计划,但对中国的绕月计划保持沉默。 </P>
<P>  不过,对于航天器严重老化、财政拨款紧张、人才流失严重的俄罗斯来说,坚持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合作应该是其明智的战略选择。中国还是有寻求与俄罗斯深层次合作的可能性。 </P>
<P>  至于中国曾与巴西等一些二流航天国家尝试建立的合作机制,马教授指出,其还是难以与美俄主导的航天霸权机制相抗衡。中巴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已成功发射运行,不过总体而言,在中巴航天技术合作中,中国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获取”。 </P>
<P>  马教授归纳说,还是一句话——“自力更生为主,拿来主义为辅”。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我国只有尽快开展预先研究,在空间探测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在开发月球、分享空间权益上有更大发言权。(李慕瑾)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0:43:23编辑过]
美国宇航员卢杰曾在国际空间站用汉语向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致以问候。卢杰声言:“俄罗斯、美国将要和中国一起分享太空了。”然而,目前由美俄主导的空间俱乐部为中国铺下红地毯的共享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P>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航天产业与全球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参与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然而这条路远非坦途。”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的马蔼乃教授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 </P>
<P>  美国:仍在排斥中国 </P>
<P>  6月14日,一直负责实施布什总统年初提出的“新太空计划”的工作小组在历经4个多月的努力后,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报告。然而,对于美国国内有部分航空专家提出的吸纳中国参加将于2010年竣工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建议,该小组及布什政府并未予以采纳。 </P>
<P>  尽管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但至今仍被排斥在“国际空间站”的联合攻关项目之外。 </P>
<P>  对此,马蔼乃教授指出,客观原因在于,中国虽然是空间大国,但还算不上是空间强国,但这个囊括了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国际宇航研究计划却没有中国的一份,根本原因还是美国的提防心态,它始终担心所谓“中国的太空计划用于军事用途”。 </P>
<P>  “然而,当前将航天技术的发展最广泛用于实战的恰恰是美国自己。例如伊拉克上空几百颗分辨率极高的卫星就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所在。”马教授强调指出。 </P>
<P>  马教授说,中国未来是否被吸纳还有待观察。中国方面也在积极地做一些争取工作,例如在设计“神舟五号”时加装了一个能与空间站连接的对接环,并将中国的一个发射站确定在一个适于宇宙飞船朝空间站方向行进的纬度上。 </P>
<P>  不仅如此,中国方面还多次做出积极表态。4月底在北京召开的“2004年国际空间法研讨会”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鲁宇明确指出,“中国期待着能向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和货运飞船的发射”。5月下旬,杨利伟在获邀参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时,也向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谈到他希望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设想。 </P>
<P>  欧洲: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 </P>
<P>  马教授指出,总体而言,欧洲国家是中国开展合作的最友好伙伴和最可能选择对象。“双星计划”就是首个由中国提出的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与欧洲空间局共同合作,利用两颗不同轨道的卫星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中欧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上的合作也较成功。 </P>
<P>  据介绍,中欧之间不仅有合作的成功实践,而且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双方官员和科研人员都多次公开表示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更多合作的强烈意向。 </P>
<P>  今年以来,美国和俄罗斯都已经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载人火星计划,分别将飞行时间圈定在2015年和2009年。太空开发的“圈地运动”的游戏规则一贯是“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因此,中国也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否则将失去未来分享火星开发成果的资格。这样一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高起点介入火星研究就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 </P>
<P>  “双星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我国也可以尝试参与欧洲、俄罗斯的火星计划,可以少走弯路。欧洲的“火星快车”虽然登陆失败,但设计很有创意,火星快车的轨道器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成功的。 </P>
<P>  但马教授也向本报指出,中欧之间的合作也须警惕美国居间的负面作用,捷克售华雷达被美国搅黄一事就是新近的一个例子。假设未来发生战争或是中美之间有激烈的利益冲突时,中欧“伽利略”系统是否还能为我所用也许就是个疑问。 </P>
<P>  中国:尽快填补深空探测空白 </P>
<P>  俄罗斯是中国航天合作的另一个伙伴,双方有一些合作协定。据权威人士透露,中俄当下正在开展拉格郎日轨道天文望远镜合作的论证探讨。 </P>
<P>  马教授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中国也并非全无戒心。俄罗斯对华高科技出口有“留一手”的传统,俄罗斯与印度签定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帮助这个中国强邻的登月计划,但对中国的绕月计划保持沉默。 </P>
<P>  不过,对于航天器严重老化、财政拨款紧张、人才流失严重的俄罗斯来说,坚持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合作应该是其明智的战略选择。中国还是有寻求与俄罗斯深层次合作的可能性。 </P>
<P>  至于中国曾与巴西等一些二流航天国家尝试建立的合作机制,马教授指出,其还是难以与美俄主导的航天霸权机制相抗衡。中巴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已成功发射运行,不过总体而言,在中巴航天技术合作中,中国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获取”。 </P>
<P>  马教授归纳说,还是一句话——“自力更生为主,拿来主义为辅”。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我国只有尽快开展预先研究,在空间探测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在开发月球、分享空间权益上有更大发言权。(李慕瑾)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2 10:43:23编辑过]
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