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迪拜:给中国最醒目的警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8:13:48
迪拜:给中国最醒目的警示
        时寒冰


    迪拜危机震惊了世界。
    它对中国的全部意义在于:以自己的现身说法,警示中国:任何一个过于倚重房地产的经济体都必然走向崩溃。
    2009年8月3日,我在《依赖房地产为何总是难逃崩盘?》一文中,引述了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黄卫平教授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国家,结果没有不是崩盘的,世界老大美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的老二日本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经济中间早已把中国的房地产列为崩盘之列,这次下滑完全归结为错误的房地产政策造成的。在世界上大概只有德国逃过这一劫,凡是这个地球上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国家结局都是崩盘,尤其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时,不崩盘那简直就不是经济。”
    依靠房地产业,迪拜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受此鼓舞,更多的资金涌向迪拜,金融与房地产的捆绑式发展,缔造了一个辉煌的神话。迪拜,真的可以打破倚重房地产业发展而不崩盘的宿命吗?
    没有。
    当泡沫累积起来时,人们谈论的不是泡沫下面有多少啤酒,而是泡沫还能吹多大,但是,当突然有人开始关注泡沫下面还有没有啤酒时,泡沫的破灭之日就临近了。
    随后,迪拜房价暴跌。与去年的高点相比,最多的已经下跌70%。蓦然回首,许多豪华楼盘已经成为烂尾楼,以房地产业构筑起来的王国,如此的脆弱和短命。
    迪拜从明珠瞬间陨落。
    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的捆绑,比迪拜更严重。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如果算上房地产业的社会集资,数额更大。而庞大刺激经济计划所耗用的资金更为惊人。国内学者研究认为,2010年,我国地方债务的总额将超过10万亿,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可能超过13万亿——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还没有计算中央的债务。
    对照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回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密集的基本建设投资后,留给了银行超过3万亿的坏账,大型国有银行处于破产边缘——而那个时候的基建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的多。中国为了解决这3万亿坏账,付出了巨大代价。先后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最终使这些大银行摆脱危机,并包装上市。令人痛心的是,贱卖资产,低价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最终成为投机者——他们在赚取巨额利润之后溜之大吉,而中国不得不重新面对未来的危险。
    4万亿救市计划,及地方政府高达18万亿的庞大基建计划,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基本建设投资最疯狂和密集的国家,而这个计划之后,必然是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更可怕的坏账!
    我们真的能够走出过于倚重房地产必然崩盘的魔咒吗?
    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隐患是:严重依赖房地产,严重依赖民生行业的发展——推动GDP增长最快的力量居然来源于民生领域,而民生领域恰恰是政府应该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这正是GDP虽然快速增长而民众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根源所在。
    要豪华的数字,还是要民生;要表面的奢华,还是要民众的幸福……这不是哈姆雷特要面临的问题。当中国的物价绝对水平超过欧美,以挤压民生为代价支撑起来的增长模式还有多少空间可施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当财政部规定“企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时,实际上开创了对福利征税的一个恶劣先例。当几元钱的饭补也成为征税的目标,实际上在预示着为了完成基建投资而对资金筹集的迫切和焦灼。
    迪拜,以自己的惨痛给了中国一个警示,但中国未必买账,因为,它已经踏上不归之路。
    迪拜,只是未来中国某一时刻的缩影,当即使最强大的干预力量再也不能推动房价的上涨,当所有的优质资源在房地产、在其他民生领域耗尽,等待这个经济体的将是什么。不敢想象,因为,我确切地推导出了它未来的趋势……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祈祷上天,启示决策者,尽快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的危机,以民生为核心,走民富路线,实现民富国强。愿上天垂怜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于2009年11月30日零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a21a0100gltd.html迪拜:给中国最醒目的警示
        时寒冰


    迪拜危机震惊了世界。
    它对中国的全部意义在于:以自己的现身说法,警示中国:任何一个过于倚重房地产的经济体都必然走向崩溃。
    2009年8月3日,我在《依赖房地产为何总是难逃崩盘?》一文中,引述了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黄卫平教授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凡是靠房地产拉动的国家,结果没有不是崩盘的,世界老大美国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的老二日本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结局是崩盘;世界经济中间早已把中国的房地产列为崩盘之列,这次下滑完全归结为错误的房地产政策造成的。在世界上大概只有德国逃过这一劫,凡是这个地球上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国家结局都是崩盘,尤其当房地产和金融紧密结合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时,不崩盘那简直就不是经济。”
    依靠房地产业,迪拜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受此鼓舞,更多的资金涌向迪拜,金融与房地产的捆绑式发展,缔造了一个辉煌的神话。迪拜,真的可以打破倚重房地产业发展而不崩盘的宿命吗?
    没有。
    当泡沫累积起来时,人们谈论的不是泡沫下面有多少啤酒,而是泡沫还能吹多大,但是,当突然有人开始关注泡沫下面还有没有啤酒时,泡沫的破灭之日就临近了。
    随后,迪拜房价暴跌。与去年的高点相比,最多的已经下跌70%。蓦然回首,许多豪华楼盘已经成为烂尾楼,以房地产业构筑起来的王国,如此的脆弱和短命。
    迪拜从明珠瞬间陨落。
    中国房地产业与金融的捆绑,比迪拜更严重。根据央行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如果算上房地产业的社会集资,数额更大。而庞大刺激经济计划所耗用的资金更为惊人。国内学者研究认为,2010年,我国地方债务的总额将超过10万亿,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认为可能超过13万亿——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还没有计算中央的债务。
    对照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数字。
    回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密集的基本建设投资后,留给了银行超过3万亿的坏账,大型国有银行处于破产边缘——而那个时候的基建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的多。中国为了解决这3万亿坏账,付出了巨大代价。先后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最终使这些大银行摆脱危机,并包装上市。令人痛心的是,贱卖资产,低价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最终成为投机者——他们在赚取巨额利润之后溜之大吉,而中国不得不重新面对未来的危险。
    4万亿救市计划,及地方政府高达18万亿的庞大基建计划,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基本建设投资最疯狂和密集的国家,而这个计划之后,必然是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更可怕的坏账!
    我们真的能够走出过于倚重房地产必然崩盘的魔咒吗?
    中国现在最大的一个隐患是:严重依赖房地产,严重依赖民生行业的发展——推动GDP增长最快的力量居然来源于民生领域,而民生领域恰恰是政府应该做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这正是GDP虽然快速增长而民众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根源所在。
    要豪华的数字,还是要民生;要表面的奢华,还是要民众的幸福……这不是哈姆雷特要面临的问题。当中国的物价绝对水平超过欧美,以挤压民生为代价支撑起来的增长模式还有多少空间可施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当财政部规定“企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时,实际上开创了对福利征税的一个恶劣先例。当几元钱的饭补也成为征税的目标,实际上在预示着为了完成基建投资而对资金筹集的迫切和焦灼。
    迪拜,以自己的惨痛给了中国一个警示,但中国未必买账,因为,它已经踏上不归之路。
    迪拜,只是未来中国某一时刻的缩影,当即使最强大的干预力量再也不能推动房价的上涨,当所有的优质资源在房地产、在其他民生领域耗尽,等待这个经济体的将是什么。不敢想象,因为,我确切地推导出了它未来的趋势……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祈祷上天,启示决策者,尽快采取措施,应对未来的危机,以民生为核心,走民富路线,实现民富国强。愿上天垂怜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于2009年11月30日零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2a21a0100gltd.html
中国是一个倚重制造业的经济体
中国是一个一面吃着喝着制造业的血汗,一方面有十分羡慕华尔街和哈佛两个地方,当然也会万分向往迪拜那个地方的。

对中国的警示,并不需要到了迪拜危机,就跟不需要到了海湾战争,才感到对中国军事的压力。
迪拜那个地方,是一个会遭到天谴的社会形态的,本来就是如此,不必等到它危机。
但很多冒险家不会放弃迪拜的造富神化,并且正在积极实施呢.
完全两回事,中国是制造业为主体,而迪拜纯粹是造神运动造出来的空中楼阁。
房地产再疯狂下去,必然会泡沫破裂!
风之晨 发表于 2009-11-30 09:34


    制造业在拉动中国GDP中的作用并不大   主要是为了增加就业   
拉动GDP最大的其实就是投资
银子弹 发表于 2009-11-30 05:24


       好象主要依赖投资吧........现在制造业不是缩水了吗,,经济不是还没有问题.........如果地产缩水了,,,,,,,,你看看是什么结果??????????????
国内某城市的市委书记去年5月去过迪拜,回来后要求向迪拜学习:D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09-11-30 08:19
不见棺材不掉泪是人类的天性
通常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70%,中国以前是35%左右,本来就严重畸形
而今年为了保8,TG可以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投资疯狂增长,消费占GDP的比重降到了可喜的25%
照这样下去,不知能不能熬到2012
房地产再疯狂下去,必然会泡沫破裂!{:3_97:}。。。2012不远了。。。{:3_83:}
Kuraki 发表于 2009-11-30 14:57
这种消费里面,不知道有没有把住房消费算进去。
自住房的话,消费的味道应该比投资要大。
我读不懂,我只看看。。。
意识到了危险就好
Kuraki 发表于 2009-11-30 14:57


    消费占到GDP70%的国家,比如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很爽很HAPPY
现阶段土地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资源,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国内经济,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问题在于当投资带动的基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时候,如何保证经济的软着陆。大量的基建如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的意义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建设的综合效益,重复投资建设现象和缺乏远见的计划性。迪拜希望通过大规模开发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和金融中心,但如海市蜃楼一样的愿景,缺乏物质基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有物质基础,但过度依赖投资,压制通货紧缩,扩大了通胀的危机。当然也有观点,2万亿外汇储备作为国际收支汇率对冲基金,一旦国际主要储备货币贬值尤其是美元,那么2万亿就成为了一个数字,而无实质意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花掉它,必须继续7000亿救市方案。如今天美元进入了升值轨道,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暂且舒缓一下的情况下了,是否就可以早点结束救市方案了呢。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究竟是谁在操盘,是美国政府还是中国政府。如果想和美国保持安全距离,加快改进经济结构、改进分配机制、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的的投资比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时机已经到了。但各级政府为了眼前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会不会拿国家前途一搏。说到底,官不好当。
任何经济体的经济模式都有时效性,而是不会通过内部调整自然进化,美国也不例外。中国保8,原因不是赌气,简单讲目前8%是红线。
xxg027 发表于 2009-11-30 14:15


第三产业的比重多,和倚重制造业并不矛盾;

中国要不是倚重制造业的话,那哪个国家是?呵呵
有说中国房地产业,占到整个GDP的6.6%,和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银子弹 发表于 2009-12-1 02:34
说的没错,恰恰是中国全靠大规模的但是属于薄利多销的大而脆弱的制造业赚来
的辛苦钱,去炒泡沫(浙商本身就是一例,他们的第一桶金恰恰是由永康之类的制造业断掉的
手指赚出来的血汗钱)。拿辛辛苦苦赚来的制造业血汗钱去炒金融炒房产,不仅仅是天字第一傻瓜
的行为,而且是缺德的行为。制造业主或制造业国家把握不住自己,挖井喝水辛苦,于是捧起鸩来一饮而尽来止渴,很哇哈哈,很爽歪歪,其实非常傻呆呆。
造汽 发表于 2009-12-1 07:03


高待遇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的,
未必就比低待遇低福利低成本低价格的要厚利~~
厚利来自高技术,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还不到一成;
多余的资金要是不去再投资的话,呵呵那才傻呢~~~换我也会这么干的
银子弹 发表于 2009-12-1 07:11


    那要看投资的是什么  如果是房地产 落后淘汰的产能
刺秦 发表于 2009-11-30 23:15
美国没法榨广大百姓的油,当然不那么爽了
老百姓现在的消费能力已经严重萎缩,大批年轻人也只能选择蜗居的生活,这对国家是很不利的
人民日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基本国情

http://money.163.com/09/1201/05/5PE520C000253B0H.html
2009-12-01 05:29:4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跟贴 392 条 手机看股票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具有相关产业链较长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而房地产业的率先复苏对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更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个别地区这一比例更高,有些城市甚至把房地产当做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那么,房地产能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课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长期而言,对粮食安全仍不可掉以轻心。也正是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确定了不可突破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从目前的情况看,面对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耕地红线的维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粮食安全又不可忽视的情况下,将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显然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不顾中国的这一特殊国情而普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并贻害子孙。

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剧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房地产业由于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特征相吻合,从而不仅成为地方政府确定当地支柱产业时的首选,而且又反过来成为刺激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在催生房地产市场短期畸形繁荣的同时,为这一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其经济结构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以便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层次,增加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不可替代性。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显然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一方面,房地产业虽然具有产业链较长、带动经济增长效果较为明显的特点,但其所带动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行业,尤其是普通的建材行业,对高科技行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房地产业的短期效益较为显著,因此也使各地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愿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研发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高科技产业。显然,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不仅无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会进一步造成资源的错配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盖楼”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本身也不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各地政府之所以纷纷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一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是,经验表明,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很难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房地产投资的主体是住宅投资,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会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倒U形”变化。世界银行的研究也认为,当人均收入很低、住房尚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时,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作用很小;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大众对住房改善的需求快速增长时,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比较明显;而当一国经济进入更高发展水平、住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大大降低。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虽然现阶段房地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明显,但要想让房地产业长久地充当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不可能的。从长远的观点考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应当是消费,而不应当是房地产投资。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谢太峰)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谢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