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一篇,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3:35:16
东亚铁甲龙虎斗
作者:钟 建 杜东冬
现代兵器 2006年9期
日本9 0 、韩国K 1 A 1与中国85- Ⅱ M 主战坦克之比较
  作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日本90 式、韩国K1A1 和中国85- ⅡM 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技术。85- Ⅱ M 主战坦克(以下简称85- Ⅱ M)体形小、火力强,算得上是“陆战之王”中的“小猛虎”;K1A1 主战坦克(以下简称K1A1)是有名的“迷你M1”,而日本90 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90式)更有亚洲版“豹2”之称。本文将从研制背景、结构与布局、装备与性能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相信读者能从中看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研制背景
  
  日本90 式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继74 式之后,耗费10多年时间研制的新型第三代主战坦克。相对74式主战坦克而言,90式从主要武器到各种装备、车体、发动机等都可以说是全新的设计。90 式从部件研制到第二轮样车的完成,前后经过了近10年的时间,此后又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改进,直至1990年8月才正式定型。有意思的是,90式原定是要命名为88式的,如果不是因为出现技术问题拖延至1990 年才正式定型生产并且服役,估计东亚地区会有三种88 式坦克——韩国的K1 坦克原名就是叫88 式坦克,后来才改成叫K1 型主战坦克。至于中国,自行研制并装备的二代半主战坦克也叫88 式。
  韩国K1 主战坦克的研制背景与日本90 式有些不同。朝鲜战争以来,韩国陆军一直装备美制坦克,且多为美军淘汰车型。为加强装甲部队在90 年代的战斗力,同时也为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韩国于1979 年决定研制新型适合本国使用、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并向美国陆军及工业界请求协助。最后对新坦克的性能要求由韩国提出,研制工作由两国联合进行,试制工作由美方承担。经多个厂家竞争,1980 年韩国选定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承担样车设计和试制工作。1982 年2 月,由于克莱斯勒公司将其军品部卖给了通用动力公司,该坦克的研制工作也改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负责。
  该坦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朝鲜半岛的独特地形和韩国坦克乘员的人体特点。由于通用动力公司当时正在研制X M 1 主战坦克,因此该坦克借用了许多XM1 主战坦克的技术。两者外形相似,只是K1 主战坦克外形尺寸略小,与M1 主战坦克可称为“姊妹车”。1985 年,该坦克开始在现代重工批量生产,首辆生产型车于1986 年完成,在1987 年10 月韩国建军节阅兵式上首次露面。1987 年9 月,首批200 多辆K1主战坦克交付韩国陆军装备。为了紧跟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潮流,韩国90年代开始酝酿对K1进行改进。1996年,改进型K1A1问世。K1A1 沿袭M1A1 的改进思路,用120毫米滑膛炮取代了105 毫米线膛炮。
  中国85- Ⅱ M 的研制背景跟上面的两种坦克不大一样,其情况刚好跟K1型坦克的研制情况相反——北方工业公司曾经应巴基斯坦要求,在外贸80 式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风暴”2 型坦克,也就是后来的85-Ⅱ。不过,巴基斯坦对85-Ⅱ的总体性能虽然感到满意,但对于火力方面提出修改要求。85- Ⅱ M 就是北方工业公司在85-Ⅱ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要求研制的一种改进型主战坦克。它承袭了85- Ⅱ的优点和长处, 主要改进之处是换装125毫米大口径主炮和自动装弹机。在防护能力、机动性能和火控系统方面,相对于85- Ⅱ而言,85- Ⅱ M 都有长足进步,更加适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要求。
  
  总体布局
  
  90 式、K1A1 和85- Ⅱ M 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轧制钢装甲焊接结构,车内从前往后依次为驾驶舱、战斗室、动力传动舱。驾驶舱在车体左前方,右侧是弹药舱,车长都位于战斗舱的右侧。不过,K1A1 与其他两型坦克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没有配备自动装弹机,所以在战斗舱左侧的不是炮长而是装填手。K1A1 的炮长也在战斗室右侧,在车长的正前方。90 式和85- ⅡM 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装置,省去了装填手,所以炮长在战斗舱的左侧。战斗舱之后是动力传动舱。从上面的布局可以看出,这三种坦克都采用了传统的布局。
  
  火力
  
  日本90 式的主炮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授权生产的44 倍口径120 毫米滑膛炮。K1 主战坦克原来装备的主炮是M68 型105毫米线膛炮,改进到K1A1 的时候,换装美国生产的M256 型120 毫米滑膛炮(美国仿制并且作了改进的RH120 坦克炮)。85-Ⅱ M 采用中国自行研制的48 倍口径125 毫米滑膛炮。90 式和K1A1 的主炮主要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为主,这两种弹都是整装式弹药,均为半可燃药筒。90 式的弹药基数为35 发,K1A1的弹药基数为32发。90式的弹药主要存放在炮塔尾弹仓内的自动装弹和车体前部右侧。而K1A1 的主炮弹药全部存放在车体内中部的弹仓内。85- Ⅱ M 采用分装式弹药,弹药基数为39 发,其中28 发弹药存放在自动装弹机里,所用弹种包括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
  90 式的尾舱内装有带状供弹机,由炮塔内的按钮来选择弹种,选中的弹药通过链带转动送至装填口,当炮尾和推弹机方向一致时,推弹入膛。其发射速度可达15发/ 分。85- Ⅱ M 的自动装弹机为圆盘式自动装弹机,同样是由炮塔内的按钮来选择弹种,不过选中的弹药首先是通过链式提升机将带有炮弹的弹夹送至装填口,当炮尾、弹夹和推弹机方向一致时,分两次推弹入膛(因为85- Ⅱ M 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需要分别推弹两次)。其发射速度比90式慢,只有8 发/ 分。而K1A1 使用人工装填弹药,装填速度更慢,而且由于车体摇晃和装填手熟练程度不同,装填速度受影响大,一般认为其发射速度只有4 发/ 分。就射速而言,在技术相当的情况下,较慢的射速很容易会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过,有时情况不一定这么绝对,弹种的选择也会影响发射速度。譬如90式和85- Ⅱ M 都混装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85- Ⅱ M 还装备有榴弹),如果需要的炮弹不在即将发射的位置上,那么传输带和旋转输弹机就会来回转动和旋转以寻找炮长所选择的炮弹,这种时间上的误差就会影响发射速度。另外,当车体振动剧烈或车体倾斜角度较大时,自动装弹机在填过程中弹药与身管轴线不能成一条线,弹药斜着装入炮膛,容易发生所谓“卡壳”现象的问题。此时很难用人力将弹药取出,使坦克丧失战斗力。当然,K1A1 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除了受装填手的体力和耐力的影响,其悬挂装置的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装填速度。另外,一直有传闻说日本90 式的自动装弹机故障率很高,严重影响坦克的装填速度。不过总的来说,自动装弹机是未来的趋势,较高射速在交战中还是能占到便宜。




  
另外,就主炮的威力来讲,三型坦克基本上是同一档次的。特别是9 0 式和K1A1,在使用DM43 穿甲弹的情况下均能击穿2000米处650毫米的均质钢板。85-ⅡM 稍微逊一些,发射配备的穿甲弹只能击穿2000 米处600 毫米的均质钢板。就主炮威力来讲,85- ⅡM 不如90 式和K1A1。不过,近几年85- Ⅱ M 配备了一种新型穿甲弹,其威力与DM43 相当。
  另外,火炮的威力跟射击精度也很有关系,打不准对于坦克来说,跟火力不强没什么区别。火炮的射击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坦克装备的火控系统。90 式的火控系统是以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和热成像瞄准镜为核心的一种先进而复杂的火控系统。炮长的瞄准镜为双向稳定式瞄准镜,由日本自行研制生产,内也装有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夜视仪,具有很强的夜间战斗能力和行进间射击能力。车长瞄准镜为单向稳定独立式周视潜望镜,不与炮塔随动,可独立于炮长瞄准镜使用。车长在射击中可实施全向观察,一旦发现新的威胁目标,可超越炮长操作。不过,该型独立式周视潜望瞄准镜仅为单向稳定,而且夜视仪也只是第二代微光夜视仪。90式射击前,用横风传感器测得的数据以及身管温度等数据对上述装置获得的数据加以修正,以此来确定射击诸元,所以射击精度较高。而且90式还能根据炮长瞄准镜内热成像装置提供的信号来锁定目标,实施自动追踪。这些技术在90式诞生时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K1 上也安装了第三代坦克最先进的火控系统,是在M1 和“豹”2 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主要由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瞄准系统、传感器和伺服机构等组成,具有不论在静止间还是在行进间打击静止和活动目标的能力及夜间作战能力。火控弹道计算机为加拿大计算机设备公司生产的16 位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炮长双向稳定式瞄准镜是休斯公司生产的,与M1A1 坦克相同,内装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夜视仪。经过海湾战争的考验,证明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战斗能力和行进间射击能力。休斯公司的这种炮长单目主瞄准镜仅安装在初期生产型的K1 上,K1A1则换装成更先进的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产热成像瞄准镜。热成像瞄准境采用了性能更好的热成像仪、二氧化碳型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的主瞄准镜。车长瞄准镜为韩国特许生产的法国全景式双向稳定独立式周视潜望瞄准镜,其技术水平比90 式更先进。K1A1 采用的炮长热成像瞄准镜和带热像仪的车长独立潜望式瞄准镜,属于美国最新式M1A2 坦克上首次使用的高技术设备。故而有人说,K1A1 采用了比M1A1更先进的火控系统。
  中国85- Ⅱ M 采用的是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与88B坦克的火控系统基本相同,属指挥仪型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并同时具有稳像式火控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两种工作状态。该系统设有允许射击门,先进的火控系统具备了车长超越炮长调炮和射击功能,使坦克无论在昼夜均具有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昼间在2000米距离上对运动目标具有较高的命中率,坦克从搜索、发现、跟踪瞄准到射击目标的反应时间小于6 秒。不过,85- Ⅱ M 型主战坦克的夜视器材采用的是第二代像增强式观瞄仪。由于中国热成像观瞄仪已投入批量生产,估计在后期装备部队的85-ⅡM上,装备炮长热成像观瞄仪的可能性相当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85- Ⅱ M 的夜战能力还没有达到西方三代坦克的水平。
  就火控系统来讲,90 式和K1A1 可以说在伯仲之间。90 式的自动跟踪系统能够比炮长更加精确地将瞄准点对准目标中心,缩短了从发现目标到射击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命中率。从这一点上看,K1A1和85- Ⅱ M 都不如90 式。但是K1A1 的火控系统除了不具备自动跟踪能力外,就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水平来说要高于其他两种坦克,夜战能力也更强,特别是夜间搜索和发现目标的能力高于另外两种坦克。更厉害的是,这套火控系统原型曾经伴随M1 主战坦克驰骋沙场,被证明是一套性能良好的火控系统。
  与其它两种坦克相比,85- Ⅱ M 的火控系统要逊色一些,特别是夜战能力不如装备热像仪的90 式和K1A1 主战坦克。不过,85- Ⅱ M 坦克在昼间静止状态下对静止目标的射击命中率比上述两种坦克高,算是仅有的绝活。另外,中国也有跟90 式一样的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如果再配备有热像仪,85- Ⅱ M 火控系统将完全达到第三代坦克的先进水平。
  
  防护能力
  
  90 式、K1A1 和85- Ⅱ M 均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和炮塔。对于90式而言,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装置,炮塔内减少了1 名乘员,这样炮塔的宽度就比其他主战坦克要窄。整个炮塔显得狭长,像是将“豹”2主战坦克的炮塔拉长而成。90式的炮塔向前伸出很长,正好盖在驾驶室的上面,使驾驶员从自己顶部的舱口出入不是很方便,随时要注意自己的头,这也是其不足所在。如果在设计阶段能将驾驶室向前挪动少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设计师对坦克正面防护能力的重视,特别是交战中被命中率最高的炮塔正面装甲,不惜工本在这里装上厚实的复合装甲。该处和车体正面所使用的是日本自行研制的“G”型复合装甲。另外,在车体和炮塔的侧面防护设计上,日本的设计师还大量使用间隙式装甲设计。据悉,90 式的炮塔和车体正面的防护能力分别相当于600 毫米和550 毫米的均质钢装甲。
  同样采用自动装弹机的85- Ⅱ M 则不存在90 式的那些问题。因为85- Ⅱ M 的自动装弹机放在炮塔吊篮底部而不是在炮塔尾部,所以其炮塔相对于90式而言显得短小精悍,十分紧凑。不过短小归短小,精干归精干。中国的设计师同样在炮塔前部设置了厚厚的复合装甲,而且还采用了倾斜式设计。炮塔和车体的防护能力最低不会小于550 毫米和540 毫米。另外,北方工业公司还为85- Ⅱ M 研制了一套模块化反应装甲。安装了这套装甲以后,85- Ⅱ M的防护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炮塔和车体的防护能力最低不会小于600 毫米和570毫米。
  K1 的炮塔与M1 的相似,为焊接结构,不过炮塔外形相对于M1 而言更低矮、紧凑,炮塔顶高为2.25 米。虽然韩国人根据自身的要求,让美国人在设计的时候把主炮弹药全部存放在车体内中部,但是K1炮塔的体形相对于90式和85-ⅡM依然庞大。其正面投影面积也大于其他两种坦克,增加了坦克中弹的机率。而且,相对庞大的炮塔回转惯性相对而言也较大,对于炮塔伺服系统的要求也较高。在车体和炮塔的侧面防护设计上,K1A1 也大量使用间隙式装甲设计,正面防护能力至少在550 毫米以上。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种坦克的防护能力也是相差不大。但就“裸体”防御能力来讲,90 式稍微强一点。不过安装了反应装甲之后,85- Ⅱ M 的防护能力也不比90 式逊色。另外,90 式主战坦克防护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它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和炮塔前下装甲板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高度达200 毫米以上,形成了相当大的窝弹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防护能力。
  
  机动能力
  
  90 式、K1A1 和85- Ⅱ M 坦克的行走系统在设计上很相似,每侧都有6 个双轮缘负重轮。不同的是,85- Ⅱ M 采用扭杆悬挂装置,而90 式和K1A1 采用液气和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90 式和K1A1 在第1、2、5、6 负重轮采用液气式悬挂(K1A1 第五个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液气悬挂为可调式;第3、4 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其车体能前后俯仰。虽然油气弹簧悬挂装置比扭杆悬挂装置更能缓和不平路面对车辆的冲击、衰减车体的振动。不过,因为空气压缩行程过长,这两种坦克难免不约而同有炮弹发射后或刹车时车体恢复过慢等问题。就悬挂系统的优良程度和先进性来讲,85- Ⅱ M 不如90 式和K1A1,这也造成其在越野机动能力方面不如以上两种坦克。
  90式采用日本本国企业三菱重工研制的10ZG型10缸涡轮增压二冲程柴油机。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103千瓦,单位功率高达22 千瓦/ 吨。该发动机和日本自行研制的MT500 自动传动箱组成动力传动系统,使90 式的公路最大速度达70 公里/时。K1A1 的动力传动装置也是豪华阵容,而且性能甚至比日本的还要好。发动机是德国MTU 公司的MB871ka-501 型4 冲程8 缸水冷多种燃料发动机,传动系统则采用德国ZF 公司的LSG3000 型全自动传动装置,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是大882千瓦。虽然K1A1 的单位功率比90 式低,但是也到达17千瓦/吨左右,最大公路时速65公里/时。在这方面,85-Ⅱ M明显不足。85-Ⅱ M 采用V 型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只有536 千瓦,传动系统是具备液压换档能力的行星机械变速箱。85-ⅡM的单位功率比较低,只有13 千瓦/ 吨,最高时速只有57 公里/ 时。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综合性能方面,90 式和K1A1 在伯仲之间、难分高下,85- ⅡM的综合性能则明显不如这两种坦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85-Ⅱ M 的定位问题—— 85- Ⅱ M 追求的不是高性能,而是性价比。1 辆90 式的价钱差不多够买6 辆85- Ⅱ M,1 辆85- Ⅱ M 的综合作战效能则远远超过1辆90式的1/6。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85-ⅡM更具吸引力。(编辑/晓黄)东亚铁甲龙虎斗
作者:钟 建 杜东冬
现代兵器 2006年9期
日本9 0 、韩国K 1 A 1与中国85- Ⅱ M 主战坦克之比较
  作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日本90 式、韩国K1A1 和中国85- ⅡM 都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技术。85- Ⅱ M 主战坦克(以下简称85- Ⅱ M)体形小、火力强,算得上是“陆战之王”中的“小猛虎”;K1A1 主战坦克(以下简称K1A1)是有名的“迷你M1”,而日本90 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90式)更有亚洲版“豹2”之称。本文将从研制背景、结构与布局、装备与性能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相信读者能从中看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研制背景
  
  日本90 式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继74 式之后,耗费10多年时间研制的新型第三代主战坦克。相对74式主战坦克而言,90式从主要武器到各种装备、车体、发动机等都可以说是全新的设计。90 式从部件研制到第二轮样车的完成,前后经过了近10年的时间,此后又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改进,直至1990年8月才正式定型。有意思的是,90式原定是要命名为88式的,如果不是因为出现技术问题拖延至1990 年才正式定型生产并且服役,估计东亚地区会有三种88 式坦克——韩国的K1 坦克原名就是叫88 式坦克,后来才改成叫K1 型主战坦克。至于中国,自行研制并装备的二代半主战坦克也叫88 式。
  韩国K1 主战坦克的研制背景与日本90 式有些不同。朝鲜战争以来,韩国陆军一直装备美制坦克,且多为美军淘汰车型。为加强装甲部队在90 年代的战斗力,同时也为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韩国于1979 年决定研制新型适合本国使用、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并向美国陆军及工业界请求协助。最后对新坦克的性能要求由韩国提出,研制工作由两国联合进行,试制工作由美方承担。经多个厂家竞争,1980 年韩国选定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承担样车设计和试制工作。1982 年2 月,由于克莱斯勒公司将其军品部卖给了通用动力公司,该坦克的研制工作也改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负责。
  该坦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朝鲜半岛的独特地形和韩国坦克乘员的人体特点。由于通用动力公司当时正在研制X M 1 主战坦克,因此该坦克借用了许多XM1 主战坦克的技术。两者外形相似,只是K1 主战坦克外形尺寸略小,与M1 主战坦克可称为“姊妹车”。1985 年,该坦克开始在现代重工批量生产,首辆生产型车于1986 年完成,在1987 年10 月韩国建军节阅兵式上首次露面。1987 年9 月,首批200 多辆K1主战坦克交付韩国陆军装备。为了紧跟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潮流,韩国90年代开始酝酿对K1进行改进。1996年,改进型K1A1问世。K1A1 沿袭M1A1 的改进思路,用120毫米滑膛炮取代了105 毫米线膛炮。
  中国85- Ⅱ M 的研制背景跟上面的两种坦克不大一样,其情况刚好跟K1型坦克的研制情况相反——北方工业公司曾经应巴基斯坦要求,在外贸80 式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风暴”2 型坦克,也就是后来的85-Ⅱ。不过,巴基斯坦对85-Ⅱ的总体性能虽然感到满意,但对于火力方面提出修改要求。85- Ⅱ M 就是北方工业公司在85-Ⅱ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要求研制的一种改进型主战坦克。它承袭了85- Ⅱ的优点和长处, 主要改进之处是换装125毫米大口径主炮和自动装弹机。在防护能力、机动性能和火控系统方面,相对于85- Ⅱ而言,85- Ⅱ M 都有长足进步,更加适于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要求。
  
  总体布局
  
  90 式、K1A1 和85- Ⅱ M 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轧制钢装甲焊接结构,车内从前往后依次为驾驶舱、战斗室、动力传动舱。驾驶舱在车体左前方,右侧是弹药舱,车长都位于战斗舱的右侧。不过,K1A1 与其他两型坦克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没有配备自动装弹机,所以在战斗舱左侧的不是炮长而是装填手。K1A1 的炮长也在战斗室右侧,在车长的正前方。90 式和85- ⅡM 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装置,省去了装填手,所以炮长在战斗舱的左侧。战斗舱之后是动力传动舱。从上面的布局可以看出,这三种坦克都采用了传统的布局。
  
  火力
  
  日本90 式的主炮为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授权生产的44 倍口径120 毫米滑膛炮。K1 主战坦克原来装备的主炮是M68 型105毫米线膛炮,改进到K1A1 的时候,换装美国生产的M256 型120 毫米滑膛炮(美国仿制并且作了改进的RH120 坦克炮)。85-Ⅱ M 采用中国自行研制的48 倍口径125 毫米滑膛炮。90 式和K1A1 的主炮主要以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为主,这两种弹都是整装式弹药,均为半可燃药筒。90 式的弹药基数为35 发,K1A1的弹药基数为32发。90式的弹药主要存放在炮塔尾弹仓内的自动装弹和车体前部右侧。而K1A1 的主炮弹药全部存放在车体内中部的弹仓内。85- Ⅱ M 采用分装式弹药,弹药基数为39 发,其中28 发弹药存放在自动装弹机里,所用弹种包括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
  90 式的尾舱内装有带状供弹机,由炮塔内的按钮来选择弹种,选中的弹药通过链带转动送至装填口,当炮尾和推弹机方向一致时,推弹入膛。其发射速度可达15发/ 分。85- Ⅱ M 的自动装弹机为圆盘式自动装弹机,同样是由炮塔内的按钮来选择弹种,不过选中的弹药首先是通过链式提升机将带有炮弹的弹夹送至装填口,当炮尾、弹夹和推弹机方向一致时,分两次推弹入膛(因为85- Ⅱ M 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需要分别推弹两次)。其发射速度比90式慢,只有8 发/ 分。而K1A1 使用人工装填弹药,装填速度更慢,而且由于车体摇晃和装填手熟练程度不同,装填速度受影响大,一般认为其发射速度只有4 发/ 分。就射速而言,在技术相当的情况下,较慢的射速很容易会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过,有时情况不一定这么绝对,弹种的选择也会影响发射速度。譬如90式和85- Ⅱ M 都混装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85- Ⅱ M 还装备有榴弹),如果需要的炮弹不在即将发射的位置上,那么传输带和旋转输弹机就会来回转动和旋转以寻找炮长所选择的炮弹,这种时间上的误差就会影响发射速度。另外,当车体振动剧烈或车体倾斜角度较大时,自动装弹机在填过程中弹药与身管轴线不能成一条线,弹药斜着装入炮膛,容易发生所谓“卡壳”现象的问题。此时很难用人力将弹药取出,使坦克丧失战斗力。当然,K1A1 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除了受装填手的体力和耐力的影响,其悬挂装置的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装填速度。另外,一直有传闻说日本90 式的自动装弹机故障率很高,严重影响坦克的装填速度。不过总的来说,自动装弹机是未来的趋势,较高射速在交战中还是能占到便宜。




  
另外,就主炮的威力来讲,三型坦克基本上是同一档次的。特别是9 0 式和K1A1,在使用DM43 穿甲弹的情况下均能击穿2000米处650毫米的均质钢板。85-ⅡM 稍微逊一些,发射配备的穿甲弹只能击穿2000 米处600 毫米的均质钢板。就主炮威力来讲,85- ⅡM 不如90 式和K1A1。不过,近几年85- Ⅱ M 配备了一种新型穿甲弹,其威力与DM43 相当。
  另外,火炮的威力跟射击精度也很有关系,打不准对于坦克来说,跟火力不强没什么区别。火炮的射击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坦克装备的火控系统。90 式的火控系统是以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和热成像瞄准镜为核心的一种先进而复杂的火控系统。炮长的瞄准镜为双向稳定式瞄准镜,由日本自行研制生产,内也装有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夜视仪,具有很强的夜间战斗能力和行进间射击能力。车长瞄准镜为单向稳定独立式周视潜望镜,不与炮塔随动,可独立于炮长瞄准镜使用。车长在射击中可实施全向观察,一旦发现新的威胁目标,可超越炮长操作。不过,该型独立式周视潜望瞄准镜仅为单向稳定,而且夜视仪也只是第二代微光夜视仪。90式射击前,用横风传感器测得的数据以及身管温度等数据对上述装置获得的数据加以修正,以此来确定射击诸元,所以射击精度较高。而且90式还能根据炮长瞄准镜内热成像装置提供的信号来锁定目标,实施自动追踪。这些技术在90式诞生时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K1 上也安装了第三代坦克最先进的火控系统,是在M1 和“豹”2 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主要由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瞄准系统、传感器和伺服机构等组成,具有不论在静止间还是在行进间打击静止和活动目标的能力及夜间作战能力。火控弹道计算机为加拿大计算机设备公司生产的16 位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炮长双向稳定式瞄准镜是休斯公司生产的,与M1A1 坦克相同,内装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夜视仪。经过海湾战争的考验,证明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战斗能力和行进间射击能力。休斯公司的这种炮长单目主瞄准镜仅安装在初期生产型的K1 上,K1A1则换装成更先进的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产热成像瞄准镜。热成像瞄准境采用了性能更好的热成像仪、二氧化碳型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的主瞄准镜。车长瞄准镜为韩国特许生产的法国全景式双向稳定独立式周视潜望瞄准镜,其技术水平比90 式更先进。K1A1 采用的炮长热成像瞄准镜和带热像仪的车长独立潜望式瞄准镜,属于美国最新式M1A2 坦克上首次使用的高技术设备。故而有人说,K1A1 采用了比M1A1更先进的火控系统。
  中国85- Ⅱ M 采用的是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与88B坦克的火控系统基本相同,属指挥仪型数字式坦克火控系统,并同时具有稳像式火控和自动装表简易火控两种工作状态。该系统设有允许射击门,先进的火控系统具备了车长超越炮长调炮和射击功能,使坦克无论在昼夜均具有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昼间在2000米距离上对运动目标具有较高的命中率,坦克从搜索、发现、跟踪瞄准到射击目标的反应时间小于6 秒。不过,85- Ⅱ M 型主战坦克的夜视器材采用的是第二代像增强式观瞄仪。由于中国热成像观瞄仪已投入批量生产,估计在后期装备部队的85-ⅡM上,装备炮长热成像观瞄仪的可能性相当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85- Ⅱ M 的夜战能力还没有达到西方三代坦克的水平。
  就火控系统来讲,90 式和K1A1 可以说在伯仲之间。90 式的自动跟踪系统能够比炮长更加精确地将瞄准点对准目标中心,缩短了从发现目标到射击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命中率。从这一点上看,K1A1和85- Ⅱ M 都不如90 式。但是K1A1 的火控系统除了不具备自动跟踪能力外,就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水平来说要高于其他两种坦克,夜战能力也更强,特别是夜间搜索和发现目标的能力高于另外两种坦克。更厉害的是,这套火控系统原型曾经伴随M1 主战坦克驰骋沙场,被证明是一套性能良好的火控系统。
  与其它两种坦克相比,85- Ⅱ M 的火控系统要逊色一些,特别是夜战能力不如装备热像仪的90 式和K1A1 主战坦克。不过,85- Ⅱ M 坦克在昼间静止状态下对静止目标的射击命中率比上述两种坦克高,算是仅有的绝活。另外,中国也有跟90 式一样的自动跟踪式火控系统。如果再配备有热像仪,85- Ⅱ M 火控系统将完全达到第三代坦克的先进水平。
  
  防护能力
  
  90 式、K1A1 和85- Ⅱ M 均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和炮塔。对于90式而言,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填装置,炮塔内减少了1 名乘员,这样炮塔的宽度就比其他主战坦克要窄。整个炮塔显得狭长,像是将“豹”2主战坦克的炮塔拉长而成。90式的炮塔向前伸出很长,正好盖在驾驶室的上面,使驾驶员从自己顶部的舱口出入不是很方便,随时要注意自己的头,这也是其不足所在。如果在设计阶段能将驾驶室向前挪动少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设计师对坦克正面防护能力的重视,特别是交战中被命中率最高的炮塔正面装甲,不惜工本在这里装上厚实的复合装甲。该处和车体正面所使用的是日本自行研制的“G”型复合装甲。另外,在车体和炮塔的侧面防护设计上,日本的设计师还大量使用间隙式装甲设计。据悉,90 式的炮塔和车体正面的防护能力分别相当于600 毫米和550 毫米的均质钢装甲。
  同样采用自动装弹机的85- Ⅱ M 则不存在90 式的那些问题。因为85- Ⅱ M 的自动装弹机放在炮塔吊篮底部而不是在炮塔尾部,所以其炮塔相对于90式而言显得短小精悍,十分紧凑。不过短小归短小,精干归精干。中国的设计师同样在炮塔前部设置了厚厚的复合装甲,而且还采用了倾斜式设计。炮塔和车体的防护能力最低不会小于550 毫米和540 毫米。另外,北方工业公司还为85- Ⅱ M 研制了一套模块化反应装甲。安装了这套装甲以后,85- Ⅱ M的防护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炮塔和车体的防护能力最低不会小于600 毫米和570毫米。
  K1 的炮塔与M1 的相似,为焊接结构,不过炮塔外形相对于M1 而言更低矮、紧凑,炮塔顶高为2.25 米。虽然韩国人根据自身的要求,让美国人在设计的时候把主炮弹药全部存放在车体内中部,但是K1炮塔的体形相对于90式和85-ⅡM依然庞大。其正面投影面积也大于其他两种坦克,增加了坦克中弹的机率。而且,相对庞大的炮塔回转惯性相对而言也较大,对于炮塔伺服系统的要求也较高。在车体和炮塔的侧面防护设计上,K1A1 也大量使用间隙式装甲设计,正面防护能力至少在550 毫米以上。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种坦克的防护能力也是相差不大。但就“裸体”防御能力来讲,90 式稍微强一点。不过安装了反应装甲之后,85- Ⅱ M 的防护能力也不比90 式逊色。另外,90 式主战坦克防护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它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和炮塔前下装甲板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高度达200 毫米以上,形成了相当大的窝弹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防护能力。
  
  机动能力
  
  90 式、K1A1 和85- Ⅱ M 坦克的行走系统在设计上很相似,每侧都有6 个双轮缘负重轮。不同的是,85- Ⅱ M 采用扭杆悬挂装置,而90 式和K1A1 采用液气和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90 式和K1A1 在第1、2、5、6 负重轮采用液气式悬挂(K1A1 第五个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液气悬挂为可调式;第3、4 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其车体能前后俯仰。虽然油气弹簧悬挂装置比扭杆悬挂装置更能缓和不平路面对车辆的冲击、衰减车体的振动。不过,因为空气压缩行程过长,这两种坦克难免不约而同有炮弹发射后或刹车时车体恢复过慢等问题。就悬挂系统的优良程度和先进性来讲,85- Ⅱ M 不如90 式和K1A1,这也造成其在越野机动能力方面不如以上两种坦克。
  90式采用日本本国企业三菱重工研制的10ZG型10缸涡轮增压二冲程柴油机。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103千瓦,单位功率高达22 千瓦/ 吨。该发动机和日本自行研制的MT500 自动传动箱组成动力传动系统,使90 式的公路最大速度达70 公里/时。K1A1 的动力传动装置也是豪华阵容,而且性能甚至比日本的还要好。发动机是德国MTU 公司的MB871ka-501 型4 冲程8 缸水冷多种燃料发动机,传动系统则采用德国ZF 公司的LSG3000 型全自动传动装置,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是大882千瓦。虽然K1A1 的单位功率比90 式低,但是也到达17千瓦/吨左右,最大公路时速65公里/时。在这方面,85-Ⅱ M明显不足。85-Ⅱ M 采用V 型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只有536 千瓦,传动系统是具备液压换档能力的行星机械变速箱。85-ⅡM的单位功率比较低,只有13 千瓦/ 吨,最高时速只有57 公里/ 时。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综合性能方面,90 式和K1A1 在伯仲之间、难分高下,85- ⅡM的综合性能则明显不如这两种坦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85-Ⅱ M 的定位问题—— 85- Ⅱ M 追求的不是高性能,而是性价比。1 辆90 式的价钱差不多够买6 辆85- Ⅱ M,1 辆85- Ⅱ M 的综合作战效能则远远超过1辆90式的1/6。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85-ⅡM更具吸引力。(编辑/晓黄)
三大性能里两个不行
90也就配跟中国的一些外贸型号坦克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