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歼10飞机的预研和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45:58
为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的要求,中央军委确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引进关键技术,自行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方针。早在1982年初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批准拨款研制新歼,并批准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我所坚持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自1984年就开始了第三代歼击机研制的历程。

根据中央的批示,198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空军、601所、611所先后召开了6次新歼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两所在方案上的竞争是十分激烈,601所提出了正常式布局飞机方案,我所提出了腹部进气的鸭式布局飞机方案。由于我所在六五期间,歼九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对无尾鸭式飞机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次论证会期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两家的方案竞争上占有很大优势。1984年,部科技委专业委员会听取了双方方案的汇报后,专家们普遍认为鸭式布局的方案有较大发展前途。此后,科工委、航空工业部组织了新歼调查组到601所、611所、112厂、132厂进行调研,我所通过详细汇报和新歼技术成果展览,充分论述和展示了定点我所的有利条件,终于得到调查组的认可,把型号任务争到手。1984年5月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发文批准歼10飞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我所和132厂。

1984年~1986年间,我参加了对外技术合作,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参与机、尾翼结构方案论证及飞机重量技术会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研讨活动,与外国专家共同完成了结构初步设计,形成了三个翼面结构的初步设计方案。此间主持了与外方专家对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共同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所内引进了CDC大型计算机和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我于1987、1988年两次参加了软件包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外国专家发给了结业证书。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覆盖了飞机设计全过程,大大改善了设计手段,从而使我所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歼10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和详细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逐步深入,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关键便逐步显露出来。在1988~1993年期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之中。
根据飞机总体性能的要求,全机采用了比较多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从原材料的研制到设计方法的研究都是全新的课题,这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1987年6月在航空部科技局召开的新歼复合材料预研课题论证会上,决定成立复合材料系统工程组,611所为主任工程师单位,132厂、625所、621所、623所为副主任工程师单位。611所为总承包单位,在611所设系统工程办公室,对课题实施系统工程管理,魏曾苏为行政负责人,黎观生为主任工程师,我为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我就挑起型号设计和系统工程管理的两付重担。为了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航空部军机局同意我所派出一个设计小组,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半,由主任工程师黎观生带队前往,系统工程主任工程师便由我代理。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十分繁忙,要为各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安排落实课题研究任务,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向航空部科技局申报研究经费、进行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几年来经我管理的系统工程经费超过千万元。在代理主任工程师期间我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预研课题即:耐高温复合材料树脂(双马树脂)体系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检测系统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基础试验研究,至飞机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之前,均已拿到预期的成果,为歼10的复合材料部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对上述课题研究的技术决策是正确和及时的。

此外我室机尾翼结构专业,在详细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与结构设计、强度、制造工艺有关的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下一步顺利转入结构详细设计(发生产图)提供条件。1988年开始,我还参加了部科技局主管的“复合材料手册及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历时近三年,该项目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全所完成了全尺寸样机的研制与协调,完成了新歼结构的详细初步设计,冻结了飞机的技术状态。经过航空界专家组的评审认为新歼性能达到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从详细初步设计转入详细设计。年底,经国防科工委批准而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1994年6月全所各专业先后开始进行歼10飞机详细设计,此时我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主任工程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图纸设计的工作中。由于设计人员,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缺乏飞机图纸设计的经验,除了所里统一安排的学习内容外,我按照室里要求组织全室人员学习结构设计基本功,通过讲解和辅导使大家进一步领会要领,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室全体职工都通过了设计基本功的考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从6月到年底的大半年中,全室职工日夜拼搏,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国家刚实行的双休日,也未能享受。那时加班之多难以记数,相当于每人半年中多干了四个月。在此期间,我和张玉安共同完成了歼10飞机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全套生产图纸的设计,我还完成了机翼前梁、内外侧升降副翼结构图纸的校对任务。至此,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即将退出飞机结构设计的舞台。

1998年歼10飞机试飞成功,2004年设计定性后,成建制地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壮了军威,扬了国威。2006年12月29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歼10飞机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亮相,同时发布了具有轰动影响的重要新闻。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一生从未经历过的。为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的要求,中央军委确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引进关键技术,自行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方针。早在1982年初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批准拨款研制新歼,并批准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我所坚持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自1984年就开始了第三代歼击机研制的历程。

根据中央的批示,198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空军、601所、611所先后召开了6次新歼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两所在方案上的竞争是十分激烈,601所提出了正常式布局飞机方案,我所提出了腹部进气的鸭式布局飞机方案。由于我所在六五期间,歼九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对无尾鸭式飞机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次论证会期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两家的方案竞争上占有很大优势。1984年,部科技委专业委员会听取了双方方案的汇报后,专家们普遍认为鸭式布局的方案有较大发展前途。此后,科工委、航空工业部组织了新歼调查组到601所、611所、112厂、132厂进行调研,我所通过详细汇报和新歼技术成果展览,充分论述和展示了定点我所的有利条件,终于得到调查组的认可,把型号任务争到手。1984年5月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发文批准歼10飞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我所和132厂。

1984年~1986年间,我参加了对外技术合作,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参与机、尾翼结构方案论证及飞机重量技术会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研讨活动,与外国专家共同完成了结构初步设计,形成了三个翼面结构的初步设计方案。此间主持了与外方专家对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共同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所内引进了CDC大型计算机和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我于1987、1988年两次参加了软件包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外国专家发给了结业证书。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覆盖了飞机设计全过程,大大改善了设计手段,从而使我所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歼10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和详细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逐步深入,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关键便逐步显露出来。在1988~1993年期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之中。
根据飞机总体性能的要求,全机采用了比较多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从原材料的研制到设计方法的研究都是全新的课题,这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1987年6月在航空部科技局召开的新歼复合材料预研课题论证会上,决定成立复合材料系统工程组,611所为主任工程师单位,132厂、625所、621所、623所为副主任工程师单位。611所为总承包单位,在611所设系统工程办公室,对课题实施系统工程管理,魏曾苏为行政负责人,黎观生为主任工程师,我为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我就挑起型号设计和系统工程管理的两付重担。为了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航空部军机局同意我所派出一个设计小组,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半,由主任工程师黎观生带队前往,系统工程主任工程师便由我代理。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十分繁忙,要为各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安排落实课题研究任务,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向航空部科技局申报研究经费、进行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几年来经我管理的系统工程经费超过千万元。在代理主任工程师期间我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预研课题即:耐高温复合材料树脂(双马树脂)体系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检测系统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基础试验研究,至飞机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之前,均已拿到预期的成果,为歼10的复合材料部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对上述课题研究的技术决策是正确和及时的。

此外我室机尾翼结构专业,在详细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与结构设计、强度、制造工艺有关的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下一步顺利转入结构详细设计(发生产图)提供条件。1988年开始,我还参加了部科技局主管的“复合材料手册及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历时近三年,该项目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全所完成了全尺寸样机的研制与协调,完成了新歼结构的详细初步设计,冻结了飞机的技术状态。经过航空界专家组的评审认为新歼性能达到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从详细初步设计转入详细设计。年底,经国防科工委批准而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1994年6月全所各专业先后开始进行歼10飞机详细设计,此时我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主任工程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图纸设计的工作中。由于设计人员,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缺乏飞机图纸设计的经验,除了所里统一安排的学习内容外,我按照室里要求组织全室人员学习结构设计基本功,通过讲解和辅导使大家进一步领会要领,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室全体职工都通过了设计基本功的考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从6月到年底的大半年中,全室职工日夜拼搏,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国家刚实行的双休日,也未能享受。那时加班之多难以记数,相当于每人半年中多干了四个月。在此期间,我和张玉安共同完成了歼10飞机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全套生产图纸的设计,我还完成了机翼前梁、内外侧升降副翼结构图纸的校对任务。至此,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即将退出飞机结构设计的舞台。

1998年歼10飞机试飞成功,2004年设计定性后,成建制地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壮了军威,扬了国威。2006年12月29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歼10飞机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亮相,同时发布了具有轰动影响的重要新闻。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一生从未经历过的。
强文啊!
作者是谁?宋总?
强文要顶
那些参与该计划的“刚出门的大学生”太幸福了,过去相当于啥也不会,跟完这个项目以后就是半个砖家了~
人民感谢你!
不容易啊,18年磨一剑!!
如果没有文革耽误的十年,中国航空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怎么会是宋总?
94年就退了的偏重结构和材料的一位老技术人员,最多是副总师.
总体结构到前缘机动襟翼都是在外方的参与下完成,血统还是不纯啊.
84年到93年,十年完成全尺寸样机,时间不短啊.
设计定型不是03年吗?
revolutionzz 发表于 2009-11-12 20:16


    文革耽误十年?你调研过么,呵呵,又一个YY
悟泉回忆录

刘悟泉 著 2006年12月•成都

歼九飞机从1965年初开始方案论证,到1980年中止研制,历时15年。致使歼九夭折的原因,一是,十年动乱当中,由于吴法宪(林彪反党集团成员、空军司令)一伙的瞎指挥,随心所欲,任意改变指标,脱离实际,致使歼九研制无法进行、屡遭停顿。二是,体制多变,任务多变。歼九飞机设想方案是1964年在国防部六院领导下提出的,1965年搞部院合并,归三机部领导,1968年部院又分家,六院归国防科委领导,1969年六院又划归空军领导,一会要提高指标,一会要停止歼九搞初级喷气教练机,1973年又归三机部领导又提出把教练机转给工厂搞,1975年的34号文件又是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的,1979年三机部又否定了34号文件。真可谓多朝天子多个令,政出多门,朝令夕改,致使十多年来歼九经历了三上三下,三次变更试制厂,五次变更指标,最后遭遇夭折的命运。给国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歼九飞机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终于停了下来。虽然型号未能研制成功,但在课题研究方面却取得长足进展,解决了一批技术关键,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跟踪了世界技术的发展,技术储备得到扩充和增长。特别是对无尾鸭式飞机布局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支掌握这种先进飞机设计、试验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为以后获得新型号任务,增强了竞争实力,为研制新歼击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终于有参与者开始说与外方的合作内容和范围了,我以为还得在内部文集上过渡几年才会公开呢。现在已经在结构气动方面有点内容了,看看航电和飞控这部分什么时候把底露出来。
每逢周末人们都出去渡假了,我俩便无事可做,所幸那里的朋友们常为我们安排些活动,因此有机会去接触一些美国普通华人的生活。一个星期天,Bob林先生邀我俩同他一起去参加华人集会(Party),到达之后,先免费用自助餐,餐后把我们带进会场。会场里大约有百十来人整齐地围坐在大厅四周,随着主持人的宣布,全体起立,集会正式开始,开场白之后,他代表大家欢迎我们俩来自大陆的客人,并让我们做自我介绍。接着他领着大家唱基督圣歌,一连唱了六首。歌罢,全体坐下,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发言,谈学习圣经的感受和心得体会。他们谈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发言是如此踊跃,胜过文革期间国内学毛著的讲用会。我感到他们的谈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大家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帮助别人,大家如何团结友爱。留美的华人就是依靠这一共同的信念,团结在一起,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一人有困难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他们在异国他乡,能有个依靠,有自己活动的空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在美国的普通华人,是很难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的。在美国华人的生活圈子很小,平时工作非常紧张,互不来往,到了周末常常彼此相约去郊游,我们曾同他们去加州的一个孔雀园玩了一天,大家互相品尝自带的食品,漫步在花园中,欣赏着自由飞翔的孔雀,我想此时此刻是他们最开心的时日
从1989年起,航空航天部开始着手组织下一代战斗机的概念研究。1993年7月航空研究院与俄罗斯签定了共同开展背景机方案研究协议,中航总公司科技局确定组织一个以601所、611所、620所为主的国家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代号“2-03”课题组,为期4个月,在沈阳601所实施,以达到学习技术、搞出方案、找出技术关键、培养、锻炼队伍之目的。
十五、退 休

1995年我的人生历程度过了一个甲子,当我进入花甲之年之际,浮想联翩,回眸大半生的工作历程,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从1958年参加设计东风113飞机开始至退休的三十七年间,参加了东风113、歼7、歼8、歼9、歼7Ⅲ、歼10等六种歼击机型号的结构设计与研制,除东风113、歼9两型号外,其它都已研制并试飞成功。此间,曾担任:设计员、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主任工程师等职,主持飞机结构研究室工作达二十年。曾受聘为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然科学研究员等职称。部分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两次获部、院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七五”预研工作三等功及“科技之星奖章”,以及所级型号研制二、三等功。1988年获得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服务四化、艰苦奋斗三十年”荣誉证书、证章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三十五周年”荣誉证书、证章。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与肯定。为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贡献了力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歼击机发展的历史。至此我可以为自己的技术工作历程画上一个无憾的句号。



航空航天工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证书



航空研究院颁发的立功证书和科技之星奖章



献身航空、服务四化、艰苦奋斗30年荣誉证书及证章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35年荣誉证书及证章

背景机方案设计之后,紧接着参加歼10飞机生产图纸设计,这些任务完成后,我便结束了大半生从事的飞机结构设计生涯。我热爱结构设计专业,更喜欢埋头于具体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中,从中寻求内心充实和成就感。但现实不允许我单打一,多年来紧张的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没完没了的繁杂事务,处理不完的问题,使我感到身心疲惫,我对不能再给我带来激情和兴趣的工作厌倦了,对这种管人的和被别人管的工作烦了,在离退休还差一大截年龄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到规定时间,就退出飞机设计历史舞台的决心。我想工作了一辈子,身体这架机器老化了,要把担子交给青年人,国家都让我休息了,何必还赖着不走,看到有些老同志退了休还千方百计要去上班,难以理解。九十年代,干部对退休普遍存在一种失落感,其实就是失去名、利、特权的恐惧感。在位时,我没有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即使规定的待遇能不享用则不用,因而我的心情是坦然的。有的人退了休,无所事事,甚至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不会生活的表现。而我却盼着那一天能早日到来,到那时自己解放自己,获得自己支配自己的自由。有了自由再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尽情地享受生活,是多么幸福啊!钱是挣不完的,够用就行,我对生活的要求本来就不高,布衣、粗茶足已。1995年4月,期盼的日子终于来到,婉辞了室里对我的返聘,就此“告老还乡”,走进另一片新天地。
原文
http://www.lovenudt.com/detail.asp?fileid=1577
1984年开始研制,2004年设计定型。

整整20年,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向他们致敬!
aq0756 发表于 2009-11-12 13:09

现在成长为有经验的高级人才了。没经验都做好了歼10,有经验做四代更加得心应手。
89----09也刚刚20年啊!
飞艇党 发表于 2009-11-12 20:53

现在都是电子图纸了,效率就更高了。
向一个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兢兢业业的不争名利的老技术前辈致敬!
……20年前那代人在干飞机的时候真是很拼命。
lizyu 发表于 2009-11-12 21:06

给炸怕了啊。
aq0756 发表于 2009-11-12 20:58

确实时代在发展。

目前我们学习的都是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配。
学习敬佩,期待个快的发展
以前是一无所有,技术都是空白,经验都是空白。先期准备就经历了漫长时间,甚至软件操作都要学,还要去国外补基础课。
现在有基础了,所以四代和大运就快很多了。

1982年开始论证
-6年
1988年重大技术攻关
-6年
1994年开始全面详细设计
-4年
1998年试飞
-6年
2004年设计定型
红色巨灵神 发表于 2009-11-12 21:11

现在都是数控机床了,出件也快了。
用的软件是达索的
这个年代的航空人虽然面临的环境复杂了些,整个群体功利了些,但和时代的发展是合拍的,也没过分到哪去.
总体也还是勤奋的,努力的,紧张时不搞611制的单位不多.一些型号首飞前,那些兄弟们也都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啊.
技术学到手,发展不用愁
turboram 发表于 2009-11-12 21:22

对!

我用的是Catia 和Delmia
这里有所谓后发优势。年轻人才在学校里就是学的先进东西了。对国家来说,几十年前俄美费老大劲搞成的东西,今天我们利用更先进的条件短时间就可以搞成。这就是赶超的基础。
军事委员会1 发表于 2009-11-12 21:23


    这就是为什么说歼十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性了。
飞艇党 发表于 2009-11-12 21:26

KJ2000就是好例子。
向一个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兢兢业业的不争名利的老技术前辈致敬!
万事开头难,有了10打底,跟下来就好办一些了,不知SF和CF有没有就10和11开过座谈会或互相参观工厂阅读技术文件进行深入交流?如能中西合璧就更好了,不过从伟哥的事情来看,没偶想的那么简单。。。。。。。


回复 32# aq0756

很多项目都是第一次自主全程研发。太行发动机,昆仑发动机,预警机,枭龙,飞豹,轰6K也算半个。海军也差不多。
第一代是最费时间的。第二代自主研发进展大大快于第一代是应该的。

回复 32# aq0756

很多项目都是第一次自主全程研发。太行发动机,昆仑发动机,预警机,枭龙,飞豹,轰6K也算半个。海军也差不多。
第一代是最费时间的。第二代自主研发进展大大快于第一代是应该的。
飞艇党 发表于 2009-11-12 21:34

那是当然。
太行的研制对15的研制就帮助很大。
向一个典型的那个年代的兢兢业业的不争名利的老技术前辈致敬!
这里面所说的外方专家是那个国家的,难道是美国?而且在90年还去美国进行新研制的材料试验
,而且还有大量的同事在美国访问,留学.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在是很复杂呀
第一代自主研发产品实现有无,填补空白,打下基础。
第二代自主研发产品加速追赶,争取持平。
第三代自主研发产品发争取部分领域率先创新,部分产品领先。
第四代自主研发产品争取全面的同时平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