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军舰载机的备份方案----舰载机垂直/短距起降研究(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9:22:15


记得超大有人采访顾院士的时候,顾院士说601正在进行垂直/短距起降研究的研究,根据土星共同体一贯先有飞机,后有发动机的不良惯例,看来现在601立项了

摘要:针对升力风扇关键技术的分析。为了减重。在常规无对转双级升力风扇基础上设计对转风扇。叶片数量比常规无对转双级升力风扇减少了超过一半,减重效果显著,在与F35升力风扇尺寸相当的限制下,计算的升力达到了120kN。应用畸变三维非定常计算程序研究了对转双级升力风扇的周向压力畸变演变和影响,证明对转
风扇有较好的抗进口流场畸变能力。发展了在设计阶段就可用计算预估畸变影响的设计方法
1.jpg

记得超大有人采访顾院士的时候,顾院士说601正在进行垂直/短距起降研究的研究,根据土星共同体一贯先有飞机,后有发动机的不良惯例,看来现在601立项了

摘要:针对升力风扇关键技术的分析。为了减重。在常规无对转双级升力风扇基础上设计对转风扇。叶片数量比常规无对转双级升力风扇减少了超过一半,减重效果显著,在与F35升力风扇尺寸相当的限制下,计算的升力达到了120kN。应用畸变三维非定常计算程序研究了对转双级升力风扇的周向压力畸变演变和影响,证明对转
风扇有较好的抗进口流场畸变能力。发展了在设计阶段就可用计算预估畸变影响的设计方法
1.jpg
不太靠谱,除非准备搞大型的两栖攻击舰,否则给谁用呢?
共军的就算有了大庆两栖攻击舰,也不会像美军那么浪费吧


极有可能,而且类似洛马的升力风扇方案{:3_90:}

极有可能,而且类似洛马的升力风扇方案{:3_90:}
这个用的WS15发展型作为发动机。
顾奶奶还玩这个:D
研究而已,这样的论文一搜一大把,是不是都要当真?
研究很正常,TG对这个的需求不急迫吧。
以TG目前的技术水平,想搞出F135级别的航发是不可能的!!
理论上可行与能否造出来是两回事,特别是对TG的制造业水平来说,还差得远


这样的论文一搜一大把?
------你给我搜搜看,国内别的单位我看连立项写论文的勇气都没有,就是沈阳发动机研究所6,70年代玩过,况且也不敢自己搞,拉着北航的一起搞的

这样的论文一搜一大把?
------你给我搜搜看,国内别的单位我看连立项写论文的勇气都没有,就是沈阳发动机研究所6,70年代玩过,况且也不敢自己搞,拉着北航的一起搞的
这是一个预研项目,一旦成功,今后一旦有此类需求就可以立即拿出方案{:3_87:}
以TG德能力,造出这东西应该还行,不过飞机装上以后能不能用,堪不堪用就不知道了
谁造出来的东西就敢打保票百分之百堪用,即使老美不也得反复实验吗{:3_77:}
我们就不能搞个f35那样的平台,一机多型多爽啊
沒見過拿更不靠譜的東西給稍微靠點譜的東西做備份的
这个……在不怎么牵扯经费的情况下搞搞预研还是可以理解的,呵呵
回复 1# hswz


    奶奶的 学校的万方 和 维普 航空科学技术都只到2007年

下午回学校找杂志去
hswz 发表于 2009-11-3 10:51


沈阳发动机研究所6,70年代的技术资料那里找?
无法完成的4号任务:中国研制垂直起降战机秘闻

  1969年,对于世界航空工业来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大都是在这一年开始启动的。美国的F-14,苏联的米格-27和苏-17,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狂风”,他们都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低速飞行矛盾。

然而,英国早在1957年就开始垂直起落战斗机,后改为“鹞”式战斗机,并于1969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垂直起落战斗机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低速飞行的矛盾关系,具有异乎寻常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空军的关注。



中国“鹞式”强行起飞



尽管“文化大革命”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航空工业系统的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和职工,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立足我国的现有条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研制新一代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

歼8飞机首飞成功以后,本应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抓紧进行飞机的设计定型工作。可是,就在歼8飞机研制的关键时刻,已经把持军委工作大权的林彪突然提出大搞运输机和直升机,继而又提出搞垂直起落战斗机。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了 “珍宝岛事件”,中国一下子被推到了战争的边缘。在 “准备打仗”的大背景下,林彪又被确定为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并写入党章。这时,林彪便以加强战备和准备打仗的名义,直接控制军队并干预飞机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当时我国的航空工业还很薄弱,既没有研制垂直起落飞机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根本不具备研制垂直起落飞机的条件。可是,林彪不顾国力、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强令空军和三机部上马研制垂直起落战斗机,并要求空军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意见和方案来。

1968年7月11日,空军向军委办事组和国防科委上报了 《关于三五期间我国飞机发展问题的建议的几点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问题。随后,六院根据空军的指示,下达了短距起落战斗机的研制课题。1969年初,601所将短距起落喷气襟翼可变机翼飞机列入专题科研项目。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该项目只能列入预研项目。

然而,时隔不久这一预研项目便成了高于一切的重点项目。1969年8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办事组关于六院由国防科委移交空军领导的决定,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825”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强调 “积极开展垂直起落飞机的研究”,但实际上已经明确把这一预研项目提升为急需研制的型号任务。

9月份就正式下达了型号研制任务,其代号为:“四号任务”。这就意味着短距起落战斗机课题预研项目顿时变成压倒歼6、歼7、歼8研制的头等任务。

10月30日,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驻沈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垂直起落飞机领导小组成员。这次会议要求,601所抽出116名设计员,112厂抽出40名技术员、同有关院校30多人组成 “四号任务”连队,由601所副所长叶正大任连长。会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按研制计划要求力争在1971年 “七一”上天。

为了尽快研制出垂直起落飞机,林彪指示由空军负责的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指定沈阳军区空军一位副政委为“四号任务”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统一领导“四号任务”的研制。同时,空军直接派人进驻112厂监控研制进度。在这种高度压力的情况下,601所设计人员全力以赴,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垂直起落飞机的总体方案。

四号任务”下马,歼8起死回生



尽管研制“四号任务”抽调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留下的部分研制人员,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在继续研制歼8飞机。与此同时,“四号任务”更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可是,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于1970年6月7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听取歼8飞机研制情况汇报时又突然提出:“歼8要快搞出来,明年要批量生产,一个师放20架,放他几个师,要生产100-200架。”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当即要求112厂加快歼8飞机的研制速度,以便尽快生产歼8飞机装备部队。这样一来,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又不得不重新调整力量,以保证歼8飞机的研制和生产进度。

这期间,歼8飞机经过多次试飞验证。

正当首批飞机已经正式投产时,吴法宪又在1971年7月12日参加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会上说:“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3年不生产,什么时候生产出来都不作检讨。”

吴法宪这种出尔反尔的决策,使得飞机工厂无所适从。致使已投产的飞机迟迟不能按原计划组织生产,就连设计定型的试飞任务也无正常进行。实际上,这时歼8飞机的研制已处于半停滞状态,并陷入濒临夭折的境地。

这时,被列为重点研制型号的 “四号任务”,由于受技术、材料、部附件及发动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研制进度也非常缓慢。这是因为该项目远远超越了我国当时具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这完全是一种不顾客观条件和超越现实的幻想。

直到1971年“913”事件后,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才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逐渐转向正轨。这才为恢复歼8飞机的研制带来新的转机。歼8飞机联合指挥部及有关厂、所职工向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指出吴法宪决定停止生产歼8飞机的错误,并建议抓紧歼8飞机各种性能的试飞,以尽快实现设计定型。

周恩来总理对这封信非常重视,于12月11日将信批转给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等处理。12月14日,李德生、余秋里等中央军委领导在北京召开了歼8飞机汇报会,会议决定,1972年继续小批量生产歼8飞机,以便再次进行全机静力试验,并加强试飞工作。从而使歼8飞机终于起死回生。

1972年3月25日,“四号任务”领导小组召开了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四号任务’不列入国家型号发展计划,仍为先期研究的科研项目。”至此,“四号任务”下马,与之相应机构随即撤销。

客观地讲,“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在改进歼6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飞行平台,大胆探索了垂直起落战斗机所涉及的许多技术难题。然而,设计一种新型飞机不仅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做支持,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试验周期。

“四号任务”从下达研制任务,到要求新机试飞总共才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完全违背客观规律。尽管“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而竭尽全力,但事实上,他们是在“极左”路线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去完成一项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无法完成的4号任务:中国研制垂直起降战机秘闻

军工科技   2009-10-17 13:36   阅读26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1969年,对于世界航空工业来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大都是在这一年开始启动的。美国的F-14,苏联的米格-27和苏-17,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的“狂风”,他们都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低速飞行矛盾。

然而,英国早在1957年就开始垂直起落战斗机,后改为“鹞”式战斗机,并于1969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垂直起落战斗机从根本上改变了高、低速飞行的矛盾关系,具有异乎寻常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空军的关注。



中国“鹞式”强行起飞



尽管“文化大革命”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干扰和破坏,但是航空工业系统的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和职工,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立足我国的现有条件,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研制新一代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

歼8飞机首飞成功以后,本应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抓紧进行飞机的设计定型工作。可是,就在歼8飞机研制的关键时刻,已经把持军委工作大权的林彪突然提出大搞运输机和直升机,继而又提出搞垂直起落战斗机。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了 “珍宝岛事件”,中国一下子被推到了战争的边缘。在 “准备打仗”的大背景下,林彪又被确定为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并写入党章。这时,林彪便以加强战备和准备打仗的名义,直接控制军队并干预飞机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当时我国的航空工业还很薄弱,既没有研制垂直起落飞机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根本不具备研制垂直起落飞机的条件。可是,林彪不顾国力、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强令空军和三机部上马研制垂直起落战斗机,并要求空军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意见和方案来。

1968年7月11日,空军向军委办事组和国防科委上报了 《关于三五期间我国飞机发展问题的建议的几点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问题。随后,六院根据空军的指示,下达了短距起落战斗机的研制课题。1969年初,601所将短距起落喷气襟翼可变机翼飞机列入专题科研项目。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该项目只能列入预研项目。

然而,时隔不久这一预研项目便成了高于一切的重点项目。1969年8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办事组关于六院由国防科委移交空军领导的决定,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825”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强调 “积极开展垂直起落飞机的研究”,但实际上已经明确把这一预研项目提升为急需研制的型号任务。

9月份就正式下达了型号研制任务,其代号为:“四号任务”。这就意味着短距起落战斗机课题预研项目顿时变成压倒歼6、歼7、歼8研制的头等任务。

10月30日,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驻沈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垂直起落飞机领导小组成员。这次会议要求,601所抽出116名设计员,112厂抽出40名技术员、同有关院校30多人组成 “四号任务”连队,由601所副所长叶正大任连长。会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按研制计划要求力争在1971年 “七一”上天。

为了尽快研制出垂直起落飞机,林彪指示由空军负责的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指定沈阳军区空军一位副政委为“四号任务”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统一领导“四号任务”的研制。同时,空军直接派人进驻112厂监控研制进度。在这种高度压力的情况下,601所设计人员全力以赴,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垂直起落飞机的总体方案。

四号任务”下马,歼8起死回生



尽管研制“四号任务”抽调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留下的部分研制人员,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在继续研制歼8飞机。与此同时,“四号任务”更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可是,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于1970年6月7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听取歼8飞机研制情况汇报时又突然提出:“歼8要快搞出来,明年要批量生产,一个师放20架,放他几个师,要生产100-200架。”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当即要求112厂加快歼8飞机的研制速度,以便尽快生产歼8飞机装备部队。这样一来,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又不得不重新调整力量,以保证歼8飞机的研制和生产进度。

这期间,歼8飞机经过多次试飞验证。

正当首批飞机已经正式投产时,吴法宪又在1971年7月12日参加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会上说:“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3年不生产,什么时候生产出来都不作检讨。”

吴法宪这种出尔反尔的决策,使得飞机工厂无所适从。致使已投产的飞机迟迟不能按原计划组织生产,就连设计定型的试飞任务也无正常进行。实际上,这时歼8飞机的研制已处于半停滞状态,并陷入濒临夭折的境地。

这时,被列为重点研制型号的 “四号任务”,由于受技术、材料、部附件及发动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研制进度也非常缓慢。这是因为该项目远远超越了我国当时具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这完全是一种不顾客观条件和超越现实的幻想。

直到1971年“913”事件后,粉碎了林彪反党集团,才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逐渐转向正轨。这才为恢复歼8飞机的研制带来新的转机。歼8飞机联合指挥部及有关厂、所职工向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指出吴法宪决定停止生产歼8飞机的错误,并建议抓紧歼8飞机各种性能的试飞,以尽快实现设计定型。

周恩来总理对这封信非常重视,于12月11日将信批转给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等处理。12月14日,李德生、余秋里等中央军委领导在北京召开了歼8飞机汇报会,会议决定,1972年继续小批量生产歼8飞机,以便再次进行全机静力试验,并加强试飞工作。从而使歼8飞机终于起死回生。

1972年3月25日,“四号任务”领导小组召开了第12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四号任务’不列入国家型号发展计划,仍为先期研究的科研项目。”至此,“四号任务”下马,与之相应机构随即撤销。

客观地讲,“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在改进歼6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飞行平台,大胆探索了垂直起落战斗机所涉及的许多技术难题。然而,设计一种新型飞机不仅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做支持,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试验周期。

“四号任务”从下达研制任务,到要求新机试飞总共才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完全违背客观规律。尽管“四号任务”的研制人员为此而竭尽全力,但事实上,他们是在“极左”路线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去完成一项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回复 20# hswz


    :D这种文献貌似作用不大吧

技术文献 技术文献!!!  呵呵

四号项目 用的是四大基本套路里的哪种动力模式 什么样子

燃气复吸 下吸 喷泉 地面侵蚀 等等问题 试验了没有?

写了那些技术文档 这么多年了 也该解密了吧

哎 也没人找出来看看 感觉永远都是个传说

回复 20# hswz


    :D这种文献貌似作用不大吧

技术文献 技术文献!!!  呵呵

四号项目 用的是四大基本套路里的哪种动力模式 什么样子

燃气复吸 下吸 喷泉 地面侵蚀 等等问题 试验了没有?

写了那些技术文档 这么多年了 也该解密了吧

哎 也没人找出来看看 感觉永远都是个传说
这个对转风扇最开始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具体设计现在已转到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对旋升力风扇的设计分析研究
张新敬1’2孙志刚1’2谭春青1陈海生1
(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lO0049)
摘要:对旋升力风扇是目前先进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设计了一个对旋升力风扇
的动叶栅部分,并对该设计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该设计结果的等熵效率为83.8%,总压比
为2.33,两排叶片的叶顶最大马赫数在1.4左右,所设计的叶栅较好地控制了流道内的激波结构,可
作为对旋升力风扇的核心部分。
1.jpg
造出来卖
马扁银子而已 又可以养几个硕士和博士
UAV 发表于 2009-11-21 06:34

TG直接上发动机项目,大家都说预研不够。这有人做新技术的理论性研究了,又有人说是骗钱。说风凉话就是比干实事要容易啊。
xuansu 发表于 2009-11-21 08:05


    如是如是……{:3_93:}
“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3年不生产,什么时候生产出来都不作检讨。”

雷的外焦里嫩
貌似CF在搞垂直/短距起降JJ验证机,不过不知道是有人的还是无人的。
这个么,垂直起降灰机,欧还是喜欢鹞式多一点。
歼8飞机性能很好,美国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资料偷去,你们把图纸资料整理好,锁在保密柜里,3年不生产,什么时候生产出来都不作检讨。”
这种起飞方法油耗高,腿又短,挂弹又不够,不符合TG多快好省的原则,个人感觉{:yan:}上马的可能性不大。
szxb1207 发表于 2009-11-21 10:02


    听说是611自己筹钱预研的
海军要的是 能超巡的jj,垂直起降的没戏,f35都不能。。
用户名被屏蔽 发表于 2009-11-3 10:05

WS-15-CJ用于某在研的垂直降落/短距起飞的歼击机.
(CJ是垂直起降歼击机的Chuizhiqijiang Jianjiji字母第一个简写)
中俄于1992年春天开始展开艰苦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因为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很差,用于军工科研的经费很少很少,又因为 在92年明斯克马丘丽莎会议雅克-141被终止后, P-79发动机没有了使用对象,又没有其他的战斗机使用此发动机,所以“联盟”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原图曼斯基发动机设计局)的经济状况很差,在这种状况下,1995年6月,中俄签订了转让P-79发动机生产许可证的协定,1996年8月,俄罗斯的“联盟”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原图曼斯基发动机设计局)向中国方面交付了P-79发动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特别是引进了制造P-79发动机核心机的生产设备及生产制造工艺资料.遗憾的是用于雅克-141的P-79B-300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却没有得到,当时是作为某垂直起降歼击机的涡扇发动机进行预研,可是这种垂直起降歼击机同很多中国以前研制的飞机一样,唉!
(后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俄罗斯经济也陷入多重危机,中国此时不仅购买了用于雅克-141的P-79B-300发动机矢量喷管技术,同时也取得了莫斯科联盟航空发动机科技集团研制的推力为20吨的R179-300发动机设计方案和P-79M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R179-300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是为垂直起飞歼击机雅克141研制的R-79V-300发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初,江和甫协同刘大响院士负责组织“九五”国防重大背景(垂直起降歼击机的计划)的预研项目——某新型涡扇发动机(以P-79发动机为基础进行深度开发)关键技术预研工作,测绘仿制 P-79发动机的核心机,组织完成了 P-79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燃烧室、涡轮三大核心部件等比例的测绘仿制的工作.进行理论方法、计算方法和试验方法的探索研究;以突破先进部件关键技术为主,重点围绕三大高压部件等比例全尺寸试验件的工程设计和试制及试验以及其相关的强度、控制等系统进行综合应用研究,在三大核心部件的测绘仿制中,大胆倡导采用了航空动力许多前沿设计技术成果和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而突破了120余项关键技术。
回复 34# 垂直尾翼


    如此说来,S/V的动力系统一旦具备上机的条件,601无疑会拿出一款F35的竞争型号。
回复 1# hswz


    研究而已,这样的论文很多
垂歼很有必要搞的
TG现在是什么都要啊! 只有是美帝有滴。;P 但美帝具有的强大研发科技后盾TB却没有呀!:dizzy:
bjskyhorse 发表于 2009-11-21 12:49
一点都不雷,你难道不知道F22是MD将歼8II骗到手后才搞出来的吗?;P


这个原理验证机太复杂了吧,示意图也太简单了

V/ STOL 飞机建模与仿真分析  投稿时间:2009-12-25  最后修改时间:2009-12-25 发表时间:2011 年03期
范 勇1

, 朱纪洪1
, 孟宪宇1
, 刘 凯1
, 杨喜立2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2. 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161)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AAJ114,2008AAJ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974142,U0970112)
[摘要] 以原理验证机为背景,建立了无尾布局垂直/ 短距起降飞行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
对其进行了闭环飞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该平台具备垂直/ 短距起降能力和较好的飞行性能。

本文针对系统动力学建模、协调综合飞行控制等关键问题,研究无尾布局 V/ STOL 平台总体方案、
气动布局特性分析、飞行器动力学及协调综合飞行控制律设计等机理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原理验证机的总体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面向控制的数学模型;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进行异构多操纵面协调综合飞
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2 平台动力学特性与建模
2. 1 平台控制系统配置
飞机气动布局采用无尾鸭翼式布局,气动舵面包括升降副翼和分裂式阻力方向舵,如图1 所示,在机翼内侧安装升降副翼,在机翼外侧安装阻力方向舵。 升降副翼偏转范围是 -30 °~45 °,分裂式方
向舵上下偏转行程均为0 °~60 °。如图 2 所示,动力装置包括飞机后部靠近重心位置的涡喷发动机和安装在飞机前端的升力风扇。涡喷发动机本身可向下偏转 90 °,为飞机提供升力
和巡航推力。 另外在两侧机翼接近翼端处各安装一个小型电动涵道风扇,为飞机提供滚转控制力矩

在常规飞行阶段,飞机的控制力来自于气动舵面,其中升降副翼提供俯仰控制力矩,而阻力方向舵提供滚转和偏航控制力矩。 在悬停阶段,飞机控制力来自于推进系统,由升力风扇升力、涡喷发动机推力和涡喷发动机推力偏转角提供俯仰控制力矩,由
两侧电涵道风扇提供滚转控制力矩。 在过渡飞行阶段,由气动舵面和推进系统混合提供控制力,这也是垂直/ 短距起降飞机控制系统设计最为复杂的飞行阶段[ 3 ~5 ]
。5 结语
为了跟踪 21 世纪国际航空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我国航空技术的持续发展,进行 V/ STOL 综合飞行/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机理分析和 CFD 计算对原理验证机的动力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平台的非线性六自由度全量运动方程。 讨论了非常规无尾气动布局下多气动面冗余配置及与推力矢量协同作用控制飞机轨迹和姿态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它们的数值计算模型。 并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对其进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数字仿真进行了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所设计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案和控制分配方法,对该模型机的控制效果良好。 该文章得到了国家高科技计划 863 -809 专家·组的指导和支持(2008AAJ114,2008AAJ201),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清华大学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和“智能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无标题.jpg
无标题1.jpg
无标题3.jpg

这个无尾布局 V/ STOL 平台很像美国的X36

无标题.jpg

这个原理验证机太复杂了吧,示意图也太简单了

V/ STOL 飞机建模与仿真分析  投稿时间:2009-12-25  最后修改时间:2009-12-25 发表时间:2011 年03期
范 勇1

, 朱纪洪1
, 孟宪宇1
, 刘 凯1
, 杨喜立2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2. 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161)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AAJ114,2008AAJ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974142,U0970112)
[摘要] 以原理验证机为背景,建立了无尾布局垂直/ 短距起降飞行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
对其进行了闭环飞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该平台具备垂直/ 短距起降能力和较好的飞行性能。

本文针对系统动力学建模、协调综合飞行控制等关键问题,研究无尾布局 V/ STOL 平台总体方案、
气动布局特性分析、飞行器动力学及协调综合飞行控制律设计等机理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原理验证机的总体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面向控制的数学模型;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进行异构多操纵面协调综合飞
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2 平台动力学特性与建模
2. 1 平台控制系统配置
飞机气动布局采用无尾鸭翼式布局,气动舵面包括升降副翼和分裂式阻力方向舵,如图1 所示,在机翼内侧安装升降副翼,在机翼外侧安装阻力方向舵。 升降副翼偏转范围是 -30 °~45 °,分裂式方
向舵上下偏转行程均为0 °~60 °。如图 2 所示,动力装置包括飞机后部靠近重心位置的涡喷发动机和安装在飞机前端的升力风扇。涡喷发动机本身可向下偏转 90 °,为飞机提供升力
和巡航推力。 另外在两侧机翼接近翼端处各安装一个小型电动涵道风扇,为飞机提供滚转控制力矩

在常规飞行阶段,飞机的控制力来自于气动舵面,其中升降副翼提供俯仰控制力矩,而阻力方向舵提供滚转和偏航控制力矩。 在悬停阶段,飞机控制力来自于推进系统,由升力风扇升力、涡喷发动机推力和涡喷发动机推力偏转角提供俯仰控制力矩,由
两侧电涵道风扇提供滚转控制力矩。 在过渡飞行阶段,由气动舵面和推进系统混合提供控制力,这也是垂直/ 短距起降飞机控制系统设计最为复杂的飞行阶段[ 3 ~5 ]
。5 结语
为了跟踪 21 世纪国际航空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我国航空技术的持续发展,进行 V/ STOL 综合飞行/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十分必要。通过机理分析和 CFD 计算对原理验证机的动力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平台的非线性六自由度全量运动方程。 讨论了非常规无尾气动布局下多气动面冗余配置及与推力矢量协同作用控制飞机轨迹和姿态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它们的数值计算模型。 并通过智能自适应方法对其进行控制,控制量通过控制分配合理的协调各操纵面,最后在 MAT-LAB7.0/ Simulink 环境下通过数字仿真进行了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所设计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案和控制分配方法,对该模型机的控制效果良好。 该文章得到了国家高科技计划 863 -809 专家·组的指导和支持(2008AAJ114,2008AAJ201),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清华大学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和“智能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无标题.jpg
无标题1.jpg
无标题3.jpg

这个无尾布局 V/ STOL 平台很像美国的X36

无标题.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