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年的中外媒体如何报道开国大典[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04:17
2009年10月01日 09:42人民日报   作者: 尹韵公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60”是一个特别经典的数字,它是一个轮回的全部。它意味着反思和回顾,意味着总结和提升。60年前的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盛大的开国大典,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开国盛典,媒体尤为倾心。今天,当我们重温60年前的新闻报道时,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起,仿佛享受着被一股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击中而带来的震撼与激动。是的,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有一种神圣的威力:离它越远,就越是能够体验到它的宏阔与壮美!

一、全国性大报的报道充满了胜利者的自信和豪迈

当时全国性的报纸既有早已享誉国内的《大公报》、《文汇报》等,也有后起之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如果就权威度而言,中共中央主办的《人民日报》恐怕是最高的。

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无论在报道内容还是在版面布局上,都是很有韵味的。

一是突出了新政权的领导者形象。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有五寸大,朱德、刘少奇等六位副主席的标准像是方2寸,均依次安排在头版,林彪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以1寸标准像依次在二版刊登(其中六人无照片)。

二是充满了胜利者的自信和豪迈。当日二版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指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社论还强调了共和国的主体构成和奋斗目标,指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当日刊登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指出:“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读着这些60年前的话语,我们深感先贤前辈是何等地真知灼见,又是何等地伟大英明!

三是突出了三个“万岁”,即《人民日报》头版上方右侧的“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左侧的“毛主席万岁”和二版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当天报道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结束时,时任中央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朱德在闭幕词中也是高呼“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在人民共和国史上,自此开始了“万岁”的叫法。

四是展示了人民群众和各界的美好心情。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这条生动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欢欣鼓舞。它有力地表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其根本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承认。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政权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合法性和存在的理由。
当日《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新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发言,他说:“今天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表自己对新中国建设的意见,感到无上的光荣与振奋。过去这种光荣是不会有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而是京剧界全体同仁的光荣。我相信京剧界一定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种种关切与厚望,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把自己改造成为真正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做好戏剧工作。”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发表了题为“新华颂”的诗篇,诗云:

“人民中国 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 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 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另一位叫徐放的诗人也在“新中国颂歌”的诗中写道:

“从此

中国亮了,

从此,

世界的东方也亮了。

今天

中国是张灯结彩的中国,

世界是欢腾鼓舞的世界。”

第二天,即10月2日,《人民日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朱德总司令检阅海陆空军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醒目而抢眼的大字标题,报道了首都30万军民隆重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头版右侧上方照片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左侧上方照片是朱总司令乘吉普车阅兵;左侧下方是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其中说:“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会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能够真正统一全中国、唯一能够担负新中国艰巨的建设任务的、最廉洁、最有效率和最强有力的政府。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渴望着这样的政府而不可得,今天得到了。”当日第四版,全是报道阅兵和行游盛况的,图文并茂,既有飞机、坦克、大炮等阅兵照片,又有柏生、金凤等著名记者写的通讯。有一个细节甚是生动:在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之夜,人们将此同抗战胜利日的情景加以比较,一位小贩说:“那时候才有几个人,连这三分之一还不到。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啊!”这说明,当时人们的兴奋程度,已超过了抗战胜利时的心情。对阅兵队伍的报道,着墨最多的是空军和炮兵,这大约也反映出人们对强大国防力量的期待。

当时的《光明日报》不属于我党领导,而是由其它党派主办的。然而,从《光明日报》的立场倾向看,它的“亲共”色彩非常浓厚,积极踊跃的态度甚至超过了我党领导的一些报纸。譬如,在10月1日这一天的报道中,《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显得非常突出,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前所未有的大而粗的黑体,既宣示了主题,又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9个字之大之粗,不仅超过了《光明日报》自身的报头,而且是当时任何其他报纸包括《人民日报》的标题都无法比拟的。它似乎表达了《光明日报》特别兴奋的心情,表明了站在共产党一边的鲜明立场。当日二版,安排了以毛泽东主席像居中、朱德等6位副主席像居两边的突出版面;当日三版,安排了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标准像。这样的版面安排,在声势上、气魄上、胆识上,均压倒了其它所有报纸,说明《光明日报》的编辑意识特别富有想像力,它的编辑手段特别富于创新形式。当日一版的社论《伟大的光荣的日子》也是写得激情澎湃,指出:

“今天,当五星红旗第一次高升天空的时候,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历史中长期的、黑暗的、混乱的、贫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永远过去了;有组织的、进步的、光明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旧中国死亡,新中国诞生了!”

10月2日的《光明日报》继续保持昨日的高昂情绪,照样用大而粗的黑体字突出头版头条消息的主题“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日第四版几乎用了一个整版报道新中国第一次庆祝开国大典盛况的方方面面,其中着重突出了人民海军、空军、坦克部队和工人阶级队伍、农民队伍、青年学生队伍。

二、地方报纸报道主题突出,版面语言清新而丰富

地方报纸的报道中,上海《解放日报》值得称道,它的国庆报道版面安排虽略逊于《光明日报》而优于全国其它地方报纸,主题突出,照片突出,字体突出,版面语言清新而丰富。它的国庆社论《庆祝新中国诞生 保卫世界和平》也很有特点,社论开篇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统治的旧中国的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正开始其新的纪元。中国人民已由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奴役地位,一跃而为现在管理国家政权的主人翁。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了!”

南京《新华日报》的首次国庆报道充满喜庆氛围。头版中央刊登的毛泽东主席像不是当时通行的戴帽标准像,而是至今也罕见的毛泽东脱帽标准像。尤其让人寻味的是,头版中间还刊登了一帧《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衣帽》的照片。特派记者季音写的通讯《毛泽东万岁》一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政协会议选举过程的情景,记者这样写道:

“当执行主席宣布‘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骞然起立,掌声如暴雨狂风,人们一片(欢)声地挥手喊着:‘毛泽东万岁!’‘毛泽东万岁!’军乐队奏起了‘东方红,太阳升’。欢呼声,军乐声,掌声混成一片,一阵又是一阵,历久不息。当主席第二个喊到:‘朱德当选副主席。’掌声与欢呼又突然上涨,军乐奏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喊着‘朱总司令万岁’,欢呼一直继续着,继续着。最后,毛主席和六个当选的副主席走上主席台,一面鲜红的新国旗展开在台上,欢呼的巨浪又扫了起来:‘毛泽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时毛主席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欢欣若狂的人群,自己也鼓起掌来,欢呼声震撼着会场,从屋里传到屋外,传遍了首都——北京城。”

读着这篇纪实报道,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

《新华日报》也照规出牌,发表了首篇国庆社论“庆祝人民政协完满成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其中写道:

“昨天晚上的南京街头,号外声,爆竹声,锣鼓声,口号声,响成一片,自动涌上街头的行游行列,汇成一股洪流,南京人民尽情在狂欢!

我们狂欢!几千年来,特别是一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封建奴隶主、官僚资本家压迫人民的历史推倒了,中国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将要一去永不复返,人民自己的新世纪,从此开始!”

首篇国庆社论,无论是《人民日报》的,《光明日报》的,还是《解放日报》的,《新华日报》的,其基调是惊人的一致,都强调这是旧中国、旧时代的灭亡,是新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开端。

《新华日报》记者以素描手法,记叙了那狂欢的一刻:

“京沪路龙头房内外的机车汽笛齐鸣,以表示庆贺与传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也一齐唱和起来,清脆的汽笛声持续达20分钟之久。

……

南京大学用6个扩音器转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喜讯时,同学们冒雨立在扩音器前静听,声音一停,一百多支爆竹即陆续爆炸起来。四时许,六百余师生员工冒雨向新街口出发行游。在新街口广场,师生员工们尽情地扭起了秧歌,雨伞被扭坏了,帽子在空中上下飞舞,师生们真是如醉如狂。”

这些报道把南京普通群众的新生感觉,描写得入木三分!国民党原首府南京的市民对新中国的成立如此欢欣鼓舞,可见国民党政权早已是民心丧失殆尽。

为了庆祝开国大典,增添喜庆气氛,一些地市报纸还打破常规,毅然将国庆几天的报纸整版套红印刷出版,如《河南日报》、《全民报》、《人民报》、《大众日报》、《前锋报》、《平原日报》等等。军队系统的《前锋报》还别出心裁地在四版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和曲谱,一应俱全,想必很受读者欢迎。

三、外国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关注,冷热显得相当分明

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外国媒体和外国人士中,既有友好的,又有敌对的。友好与敌对,共同存在,这应是正常的。

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北京报道,说: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报道还别有用心地说:“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当然,《泰晤士报》也有一些客观报道,它称:

“共产党的新闻机构报道,约二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收听这个历史性的宣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毛泽东升起的那面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乐队演奏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举行行游仪式。军队接受朱德将军的检阅,编队经过天安门,有的配备最新的美国大炮、坦克以及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装甲车。共产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行,烟花爆竹和其他行游活动直至深夜。有报道指出,这种欢庆活动将持续3天左右,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双十节’共庆。”

《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著名世界大报,几乎都在这几天的同样时刻,简单地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生平。10月1日、2日的日本大报《朝日新闻》还刊登了毛泽东、张澜、朱德、李济深、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沈钧儒等人的照片,但未登高岗、罗荣桓等人的照片。10月4日,《朝日新闻》报道了苏联承认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断交的消息。西方媒体中,除英国报道稍为详细外,其它国家似乎都轻描淡写,竭力缩小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相反,在友好国家及其媒体中,却是另有一番景象。苏联首都莫斯科各报均刊登了中国政协首届会议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毛主席的开幕词。捷克、波兰、匈牙利和英、法、丹麦等国进步报纸亦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力报》全文刊登了周恩来关于共同纲领的报告。波兰华沙《人民论坛报》社论说: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最伟大事件。伦敦《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要求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

从当时《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中获知,第一个向中共发来贺电的外国共产党是匈牙利工人党。10月1日《人民日报》二版报道: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拉科西致电毛主席,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最早向我党致电祝贺的西方国家共产党是法国共产党和奥地利共产党。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中间刊登了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和奥地利共产党中央主席柯仑尼、总书记贵恩柏的贺电。

新中国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友好代表团是苏联的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长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

第一个发表专文,热烈赞扬新中国诞生的是英国共产党领袖波立特。新华社全文翻译了文章,并发了通稿。一些地方报纸,如《新华日报》10月1日全文刊登了这篇热情洋溢的长文。该文说:“毛泽东的声音响遍了世界”。

翻阅60年前的旧报,就像是在抚摸60年前的历史。重温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仿佛是贴近了历史脉搏,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仍然是那样地有力和强劲。60年后,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些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的确,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更是历史的研究者和整理者。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而历史则是经过筛选的新闻。

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了。她是百年革命的产物,她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混乱中降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走向辉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下午,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 (杨兆麟)2009年10月01日 09:42人民日报   作者: 尹韵公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60”是一个特别经典的数字,它是一个轮回的全部。它意味着反思和回顾,意味着总结和提升。60年前的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盛大的开国大典,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于开国盛典,媒体尤为倾心。今天,当我们重温60年前的新闻报道时,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起,仿佛享受着被一股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击中而带来的震撼与激动。是的,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有一种神圣的威力:离它越远,就越是能够体验到它的宏阔与壮美!

一、全国性大报的报道充满了胜利者的自信和豪迈

当时全国性的报纸既有早已享誉国内的《大公报》、《文汇报》等,也有后起之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如果就权威度而言,中共中央主办的《人民日报》恐怕是最高的。

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无论在报道内容还是在版面布局上,都是很有韵味的。

一是突出了新政权的领导者形象。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有五寸大,朱德、刘少奇等六位副主席的标准像是方2寸,均依次安排在头版,林彪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以1寸标准像依次在二版刊登(其中六人无照片)。

二是充满了胜利者的自信和豪迈。当日二版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指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社论还强调了共和国的主体构成和奋斗目标,指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当日刊登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指出:“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读着这些60年前的话语,我们深感先贤前辈是何等地真知灼见,又是何等地伟大英明!

三是突出了三个“万岁”,即《人民日报》头版上方右侧的“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左侧的“毛主席万岁”和二版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当天报道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结束时,时任中央政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朱德在闭幕词中也是高呼“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在人民共和国史上,自此开始了“万岁”的叫法。

四是展示了人民群众和各界的美好心情。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这条生动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的欢欣鼓舞。它有力地表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其根本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承认。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政权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合法性和存在的理由。
当日《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新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发言,他说:“今天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表自己对新中国建设的意见,感到无上的光荣与振奋。过去这种光荣是不会有的,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而是京剧界全体同仁的光荣。我相信京剧界一定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种种关切与厚望,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把自己改造成为真正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做好戏剧工作。”著名诗人郭沫若也发表了题为“新华颂”的诗篇,诗云:

“人民中国 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 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 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另一位叫徐放的诗人也在“新中国颂歌”的诗中写道:

“从此

中国亮了,

从此,

世界的东方也亮了。

今天

中国是张灯结彩的中国,

世界是欢腾鼓舞的世界。”

第二天,即10月2日,《人民日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朱德总司令检阅海陆空军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醒目而抢眼的大字标题,报道了首都30万军民隆重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头版右侧上方照片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左侧上方照片是朱总司令乘吉普车阅兵;左侧下方是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其中说:“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将会永远记住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能够真正统一全中国、唯一能够担负新中国艰巨的建设任务的、最廉洁、最有效率和最强有力的政府。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渴望着这样的政府而不可得,今天得到了。”当日第四版,全是报道阅兵和行游盛况的,图文并茂,既有飞机、坦克、大炮等阅兵照片,又有柏生、金凤等著名记者写的通讯。有一个细节甚是生动:在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之夜,人们将此同抗战胜利日的情景加以比较,一位小贩说:“那时候才有几个人,连这三分之一还不到。共产党来了,各行各业全组织起来了,这该是有多少人啊!”这说明,当时人们的兴奋程度,已超过了抗战胜利时的心情。对阅兵队伍的报道,着墨最多的是空军和炮兵,这大约也反映出人们对强大国防力量的期待。

当时的《光明日报》不属于我党领导,而是由其它党派主办的。然而,从《光明日报》的立场倾向看,它的“亲共”色彩非常浓厚,积极踊跃的态度甚至超过了我党领导的一些报纸。譬如,在10月1日这一天的报道中,《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消息显得非常突出,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前所未有的大而粗的黑体,既宣示了主题,又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9个字之大之粗,不仅超过了《光明日报》自身的报头,而且是当时任何其他报纸包括《人民日报》的标题都无法比拟的。它似乎表达了《光明日报》特别兴奋的心情,表明了站在共产党一边的鲜明立场。当日二版,安排了以毛泽东主席像居中、朱德等6位副主席像居两边的突出版面;当日三版,安排了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标准像。这样的版面安排,在声势上、气魄上、胆识上,均压倒了其它所有报纸,说明《光明日报》的编辑意识特别富有想像力,它的编辑手段特别富于创新形式。当日一版的社论《伟大的光荣的日子》也是写得激情澎湃,指出:

“今天,当五星红旗第一次高升天空的时候,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历史中长期的、黑暗的、混乱的、贫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永远过去了;有组织的、进步的、光明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旧中国死亡,新中国诞生了!”

10月2日的《光明日报》继续保持昨日的高昂情绪,照样用大而粗的黑体字突出头版头条消息的主题“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日第四版几乎用了一个整版报道新中国第一次庆祝开国大典盛况的方方面面,其中着重突出了人民海军、空军、坦克部队和工人阶级队伍、农民队伍、青年学生队伍。

二、地方报纸报道主题突出,版面语言清新而丰富

地方报纸的报道中,上海《解放日报》值得称道,它的国庆报道版面安排虽略逊于《光明日报》而优于全国其它地方报纸,主题突出,照片突出,字体突出,版面语言清新而丰富。它的国庆社论《庆祝新中国诞生 保卫世界和平》也很有特点,社论开篇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统治的旧中国的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正开始其新的纪元。中国人民已由过去被压迫被剥削的奴役地位,一跃而为现在管理国家政权的主人翁。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了!”

南京《新华日报》的首次国庆报道充满喜庆氛围。头版中央刊登的毛泽东主席像不是当时通行的戴帽标准像,而是至今也罕见的毛泽东脱帽标准像。尤其让人寻味的是,头版中间还刊登了一帧《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衣帽》的照片。特派记者季音写的通讯《毛泽东万岁》一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政协会议选举过程的情景,记者这样写道:

“当执行主席宣布‘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全场骞然起立,掌声如暴雨狂风,人们一片(欢)声地挥手喊着:‘毛泽东万岁!’‘毛泽东万岁!’军乐队奏起了‘东方红,太阳升’。欢呼声,军乐声,掌声混成一片,一阵又是一阵,历久不息。当主席第二个喊到:‘朱德当选副主席。’掌声与欢呼又突然上涨,军乐奏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喊着‘朱总司令万岁’,欢呼一直继续着,继续着。最后,毛主席和六个当选的副主席走上主席台,一面鲜红的新国旗展开在台上,欢呼的巨浪又扫了起来:‘毛泽东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时毛主席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欢欣若狂的人群,自己也鼓起掌来,欢呼声震撼着会场,从屋里传到屋外,传遍了首都——北京城。”

读着这篇纪实报道,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

《新华日报》也照规出牌,发表了首篇国庆社论“庆祝人民政协完满成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其中写道:

“昨天晚上的南京街头,号外声,爆竹声,锣鼓声,口号声,响成一片,自动涌上街头的行游行列,汇成一股洪流,南京人民尽情在狂欢!

我们狂欢!几千年来,特别是一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者、封建奴隶主、官僚资本家压迫人民的历史推倒了,中国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将要一去永不复返,人民自己的新世纪,从此开始!”

首篇国庆社论,无论是《人民日报》的,《光明日报》的,还是《解放日报》的,《新华日报》的,其基调是惊人的一致,都强调这是旧中国、旧时代的灭亡,是新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开端。

《新华日报》记者以素描手法,记叙了那狂欢的一刻:

“京沪路龙头房内外的机车汽笛齐鸣,以表示庆贺与传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也一齐唱和起来,清脆的汽笛声持续达20分钟之久。

……

南京大学用6个扩音器转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喜讯时,同学们冒雨立在扩音器前静听,声音一停,一百多支爆竹即陆续爆炸起来。四时许,六百余师生员工冒雨向新街口出发行游。在新街口广场,师生员工们尽情地扭起了秧歌,雨伞被扭坏了,帽子在空中上下飞舞,师生们真是如醉如狂。”

这些报道把南京普通群众的新生感觉,描写得入木三分!国民党原首府南京的市民对新中国的成立如此欢欣鼓舞,可见国民党政权早已是民心丧失殆尽。

为了庆祝开国大典,增添喜庆气氛,一些地市报纸还打破常规,毅然将国庆几天的报纸整版套红印刷出版,如《河南日报》、《全民报》、《人民报》、《大众日报》、《前锋报》、《平原日报》等等。军队系统的《前锋报》还别出心裁地在四版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和曲谱,一应俱全,想必很受读者欢迎。

三、外国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关注,冷热显得相当分明

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外国媒体和外国人士中,既有友好的,又有敌对的。友好与敌对,共同存在,这应是正常的。

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4版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北京报道,说: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报道还别有用心地说:“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当然,《泰晤士报》也有一些客观报道,它称:

“共产党的新闻机构报道,约二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收听这个历史性的宣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毛泽东升起的那面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乐队演奏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举行行游仪式。军队接受朱德将军的检阅,编队经过天安门,有的配备最新的美国大炮、坦克以及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装甲车。共产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行,烟花爆竹和其他行游活动直至深夜。有报道指出,这种欢庆活动将持续3天左右,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双十节’共庆。”

《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著名世界大报,几乎都在这几天的同样时刻,简单地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生平。10月1日、2日的日本大报《朝日新闻》还刊登了毛泽东、张澜、朱德、李济深、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沈钧儒等人的照片,但未登高岗、罗荣桓等人的照片。10月4日,《朝日新闻》报道了苏联承认新中国,与国民党政府断交的消息。西方媒体中,除英国报道稍为详细外,其它国家似乎都轻描淡写,竭力缩小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

相反,在友好国家及其媒体中,却是另有一番景象。苏联首都莫斯科各报均刊登了中国政协首届会议的消息,并全文发表毛主席的开幕词。捷克、波兰、匈牙利和英、法、丹麦等国进步报纸亦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力报》全文刊登了周恩来关于共同纲领的报告。波兰华沙《人民论坛报》社论说: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最伟大事件。伦敦《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要求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

从当时《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中获知,第一个向中共发来贺电的外国共产党是匈牙利工人党。10月1日《人民日报》二版报道:匈牙利工人党总书记拉科西致电毛主席,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最早向我党致电祝贺的西方国家共产党是法国共产党和奥地利共产党。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中间刊登了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和奥地利共产党中央主席柯仑尼、总书记贵恩柏的贺电。

新中国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友好代表团是苏联的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团长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

第一个发表专文,热烈赞扬新中国诞生的是英国共产党领袖波立特。新华社全文翻译了文章,并发了通稿。一些地方报纸,如《新华日报》10月1日全文刊登了这篇热情洋溢的长文。该文说:“毛泽东的声音响遍了世界”。

翻阅60年前的旧报,就像是在抚摸60年前的历史。重温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仿佛是贴近了历史脉搏,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仍然是那样地有力和强劲。60年后,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些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的确,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更是历史的研究者和整理者。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而历史则是经过筛选的新闻。

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了。她是百年革命的产物,她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混乱中降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走向辉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下午,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 (杨兆麟)
开眼
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原来在开国大典的时候就有了。。
外国媒体没怎么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