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食盐加碘:全民都当“实验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7:42:16
(转贴)食盐加碘:全民都当“实验品”!


中国青年报绿网 - 视点

  林易

据新华社电,作为一位内分泌学专家,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滕卫平针对“碘营养”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结果证明: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不是缺碘,而是碘过量,并且由此引发甲状腺疾病增加。监测结果也同时表明,1999年我国居民尿液中的碘含量已达到306微克/升,超过了国际标准300微克/升的“警戒线”。

  读完这则新闻,笔者立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假如滕卫平的调研结果属实,那么,从现在起或者说从1995年我国开始普遍推广“全民食盐加碘”时起,十数亿中国人就已经在稀里糊涂中当了或正在当着食盐加碘的“实验品”!众所周知,“实验”不可以、不允许也不能够超越其特定性与未知性而在“实验”以外的特定条件下普遍适用;否则,那些在“实验”阶段还没有被发现或虽已发现但并未证明其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问题,就会因其不确定性而在进一步的普遍应用中产生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结果。

  以食盐加碘为例。碘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是包括人在内的大多数有机体不可缺少的。然而,“不可缺少”并不就是“正在缺少”。庄稼“不可缺少”水,但并不就是它“正在缺少”水,说不定它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正被水淹得快死了呢!人也一样。即便十数亿人都真的“正在缺”碘,你也得拿出权威的科学依据啊,怎么能“说”缺就缺,不但马上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全民食盐加碘”,而且还必须一年365天地补个不停呢?把全民都拿来当“实验品”,谁有这么大的权力?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

  “全民食盐加碘”这类关乎十数亿国民生命质量的大事,又为什么不能在正式启动之前,多论证论证呢?这样,全民都当“实验品”的悲剧至少可以少演那么一两出

       食盐,这个每天都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东西是那么的普通和又必不可缺。也许一提到食用盐给身体带来的疾病,人们大多会考虑是由于盐本身的摄入量多少造成的,但是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著名内分泌科专家滕卫平教授想要告诉大家,即使每天食用正常数量的食盐,也会引起身体的某些疾病,因为问题不是出在盐身上,而是加入盐中的碘多了。

       滕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碘这种物质。碘,卤族元素之一,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的元素,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包括空气、水源、食物、土壤等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这就预示着碘首先是通过自然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也可以说人们每天从外界所需要获取的碘的数量是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的。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居民对碘的需要量是不同的,而且是稳定的。

       那么,一个人在正常条件下对碘的需要量是多少呢?根据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报告,甲状腺为了合成生理需要的甲状腺激素对碘的需要量是60微克,即使有人患有碘缺乏症,要消除碘缺乏症的全部症状,每天所需要的补碘量也就是100微克。国际上对碘摄入量的推荐标准为0~59个月的婴儿为90微克,6~12岁的儿童为100微克,大于12岁的人口为150克,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的摄入量为200微克。国际组织的这个推荐剂量已经是人体所需基本量的2.5倍。2001年,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首次赋予了人类足量碘摄入,超足量碘摄入和过量碘摄入的定义和剂量范围。即尿碘中位数(每升尿液中含有的碘数量)小于100微克/升的为碘缺乏,100~199微克/升为足够碘摄入量,200~300微克/升为超足量碘摄入,大于300微克/升为碘过量。我国成立初期是碘缺乏比较严重的国家,病区人口有4.25亿,国家对碘缺乏症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在1979年颁布了文件,规定食盐加碘的政策是“病区居民加碘,非病区居民不加碘”。据1992年末的统计,经过13年的努力,由于缺碘而导致的甲状腺病的发生率已经降为国际承认的有效防治碘缺乏病的水平。而199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食盐的碘投放量已经稍大于国际公认的水平。

       国际卫生权威组织在报告中还特别指出,不应该鼓励碘摄入量超过300微克/升,特别是在碘缺乏地区。因为碘过量可以导致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包括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 IH)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病 (AITD)。2002年美国著名的医学杂志《美国内分泌代谢杂志》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认为碘摄入量的增加会导致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增加。滕教授说,根据国际上公认的碘研究成果发现,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成U字型的关系。即碘的摄入量的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他介绍,由于碘是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要改变这种生态环境必须十分谨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食盐加碘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欧洲多数的国家居民都自愿食用碘盐,丹麦更是立法禁止碘盐,但是欧洲至今还有32个国家属于碘缺乏地区,所以欧洲是目前国际上碘摄入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滕教授说,为了进一步证明碘摄入过量对人体的影响,他受中华医学会的委托,在我国三个含碘量明显不同的地区,用世界上最一流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手段方法进行了全民碘营养检查。结果发现碘摄入量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在最严重的高碘地区——河北黄骅地区甲状腺癌的平均年发病率为13.12/10万,显著高于美国4.5/10万的发病率。当然,黄骅地区可能属于严重碘过剩的地区,但是我国现有的碘营养过剩的状态也确实让人担心。自从国家1994年实行食盐全部加碘,市场上只允许销售加碘食盐的规定颁布以后,对于原来5亿左右的碘营养状态充足的人口来说就存在着碘过量的危险。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碘首先是通过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对于无法从自然界获取的那部分碘才需要从其他渠道进行弥补,因此全民加碘势必会导致一部分人的碘过剩。这里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碘摄入量的安全剂量范围问题。国际权威组织多年来一直认为“每天1000微克的碘摄入量对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 。实际上这里所提出的“健康人群”的概念是难以界定的。不通过普查,是难以发现普通人群中隐藏着的具有甲状腺疾病发病倾向的庞大易感群体的。而随着各国实施了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后,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增加,国际权威组织的观点也开始发生了转变,2001年,国际权威组织首次对碘过量进行了定义。

       滕教授认为碘过量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国的碘盐浓度严重超标。根据1996年的国家规定,我国碘盐的含量标准为加工50毫克/每公斤;出厂不低于40毫克/每公斤;销售不低于30毫克/每公斤;用户不低于20毫克/每公斤。根据国家级的监测报告,1997年我国居民家庭碘盐的中位数达到37毫克/公斤,1999年该数字达到42.3毫克/公斤。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天一个成人食用10克盐来计算的话,每天仅从食盐中获取的碘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碘过量的标准。

       由于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滕教授对此问题十分忧虑。他建议:

1. 尽快实行有区别的食盐加碘政策,停止在非碘缺乏地区和碘过量地区供应碘盐。这种区别政策应该细化到县级水平。

        2. 即使在碘缺乏地区补充碘盐也应该根据碘缺乏程度补充不同浓度的碘盐。

        3. 废止全国统一的食盐加碘政策,取而代之以各地区根据自然碘环境制定的食盐加碘标准。

        4. 强化各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的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在100~200微克/升之间,根据尿碘中位数的监测情况,调整该地区的碘盐浓度。

        5. 普及碘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同时说明碘缺乏和碘过量的危害。摒弃“补碘宁多勿少”的错误观点,提倡科学补碘。鼓励居民主动接受尿碘监测,慎用或不用其他含碘食物。

        6. 保证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其他易感人群食用无碘食盐。实行食盐加碘地区应当为这个人群供应无碘食盐。

        7. 建议召开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法规工作的听证会,由地方病学界和内分泌界专家共同参加,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有关法规。(转贴)食盐加碘:全民都当“实验品”!


中国青年报绿网 - 视点

  林易

据新华社电,作为一位内分泌学专家,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滕卫平针对“碘营养”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结果证明: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不是缺碘,而是碘过量,并且由此引发甲状腺疾病增加。监测结果也同时表明,1999年我国居民尿液中的碘含量已达到306微克/升,超过了国际标准300微克/升的“警戒线”。

  读完这则新闻,笔者立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假如滕卫平的调研结果属实,那么,从现在起或者说从1995年我国开始普遍推广“全民食盐加碘”时起,十数亿中国人就已经在稀里糊涂中当了或正在当着食盐加碘的“实验品”!众所周知,“实验”不可以、不允许也不能够超越其特定性与未知性而在“实验”以外的特定条件下普遍适用;否则,那些在“实验”阶段还没有被发现或虽已发现但并未证明其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问题,就会因其不确定性而在进一步的普遍应用中产生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结果。

  以食盐加碘为例。碘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是包括人在内的大多数有机体不可缺少的。然而,“不可缺少”并不就是“正在缺少”。庄稼“不可缺少”水,但并不就是它“正在缺少”水,说不定它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正被水淹得快死了呢!人也一样。即便十数亿人都真的“正在缺”碘,你也得拿出权威的科学依据啊,怎么能“说”缺就缺,不但马上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全民食盐加碘”,而且还必须一年365天地补个不停呢?把全民都拿来当“实验品”,谁有这么大的权力?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

  “全民食盐加碘”这类关乎十数亿国民生命质量的大事,又为什么不能在正式启动之前,多论证论证呢?这样,全民都当“实验品”的悲剧至少可以少演那么一两出

       食盐,这个每天都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东西是那么的普通和又必不可缺。也许一提到食用盐给身体带来的疾病,人们大多会考虑是由于盐本身的摄入量多少造成的,但是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著名内分泌科专家滕卫平教授想要告诉大家,即使每天食用正常数量的食盐,也会引起身体的某些疾病,因为问题不是出在盐身上,而是加入盐中的碘多了。

       滕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碘这种物质。碘,卤族元素之一,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的元素,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包括空气、水源、食物、土壤等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这就预示着碘首先是通过自然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也可以说人们每天从外界所需要获取的碘的数量是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的。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居民对碘的需要量是不同的,而且是稳定的。

       那么,一个人在正常条件下对碘的需要量是多少呢?根据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报告,甲状腺为了合成生理需要的甲状腺激素对碘的需要量是60微克,即使有人患有碘缺乏症,要消除碘缺乏症的全部症状,每天所需要的补碘量也就是100微克。国际上对碘摄入量的推荐标准为0~59个月的婴儿为90微克,6~12岁的儿童为100微克,大于12岁的人口为150克,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的摄入量为200微克。国际组织的这个推荐剂量已经是人体所需基本量的2.5倍。2001年,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首次赋予了人类足量碘摄入,超足量碘摄入和过量碘摄入的定义和剂量范围。即尿碘中位数(每升尿液中含有的碘数量)小于100微克/升的为碘缺乏,100~199微克/升为足够碘摄入量,200~300微克/升为超足量碘摄入,大于300微克/升为碘过量。我国成立初期是碘缺乏比较严重的国家,病区人口有4.25亿,国家对碘缺乏症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在1979年颁布了文件,规定食盐加碘的政策是“病区居民加碘,非病区居民不加碘”。据1992年末的统计,经过13年的努力,由于缺碘而导致的甲状腺病的发生率已经降为国际承认的有效防治碘缺乏病的水平。而199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食盐的碘投放量已经稍大于国际公认的水平。

       国际卫生权威组织在报告中还特别指出,不应该鼓励碘摄入量超过300微克/升,特别是在碘缺乏地区。因为碘过量可以导致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包括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 IH)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病 (AITD)。2002年美国著名的医学杂志《美国内分泌代谢杂志》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认为碘摄入量的增加会导致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的增加。滕教授说,根据国际上公认的碘研究成果发现,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成U字型的关系。即碘的摄入量的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他介绍,由于碘是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要改变这种生态环境必须十分谨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食盐加碘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欧洲多数的国家居民都自愿食用碘盐,丹麦更是立法禁止碘盐,但是欧洲至今还有32个国家属于碘缺乏地区,所以欧洲是目前国际上碘摄入量最低的地区之一。

       滕教授说,为了进一步证明碘摄入过量对人体的影响,他受中华医学会的委托,在我国三个含碘量明显不同的地区,用世界上最一流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手段方法进行了全民碘营养检查。结果发现碘摄入量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在最严重的高碘地区——河北黄骅地区甲状腺癌的平均年发病率为13.12/10万,显著高于美国4.5/10万的发病率。当然,黄骅地区可能属于严重碘过剩的地区,但是我国现有的碘营养过剩的状态也确实让人担心。自从国家1994年实行食盐全部加碘,市场上只允许销售加碘食盐的规定颁布以后,对于原来5亿左右的碘营养状态充足的人口来说就存在着碘过量的危险。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碘首先是通过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对于无法从自然界获取的那部分碘才需要从其他渠道进行弥补,因此全民加碘势必会导致一部分人的碘过剩。这里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碘摄入量的安全剂量范围问题。国际权威组织多年来一直认为“每天1000微克的碘摄入量对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 。实际上这里所提出的“健康人群”的概念是难以界定的。不通过普查,是难以发现普通人群中隐藏着的具有甲状腺疾病发病倾向的庞大易感群体的。而随着各国实施了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以后,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增加,国际权威组织的观点也开始发生了转变,2001年,国际权威组织首次对碘过量进行了定义。

       滕教授认为碘过量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国的碘盐浓度严重超标。根据1996年的国家规定,我国碘盐的含量标准为加工50毫克/每公斤;出厂不低于40毫克/每公斤;销售不低于30毫克/每公斤;用户不低于20毫克/每公斤。根据国家级的监测报告,1997年我国居民家庭碘盐的中位数达到37毫克/公斤,1999年该数字达到42.3毫克/公斤。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天一个成人食用10克盐来计算的话,每天仅从食盐中获取的碘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碘过量的标准。

       由于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滕教授对此问题十分忧虑。他建议:

1. 尽快实行有区别的食盐加碘政策,停止在非碘缺乏地区和碘过量地区供应碘盐。这种区别政策应该细化到县级水平。

        2. 即使在碘缺乏地区补充碘盐也应该根据碘缺乏程度补充不同浓度的碘盐。

        3. 废止全国统一的食盐加碘政策,取而代之以各地区根据自然碘环境制定的食盐加碘标准。

        4. 强化各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的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在100~200微克/升之间,根据尿碘中位数的监测情况,调整该地区的碘盐浓度。

        5. 普及碘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同时说明碘缺乏和碘过量的危害。摒弃“补碘宁多勿少”的错误观点,提倡科学补碘。鼓励居民主动接受尿碘监测,慎用或不用其他含碘食物。

        6. 保证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其他易感人群食用无碘食盐。实行食盐加碘地区应当为这个人群供应无碘食盐。

        7. 建议召开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法规工作的听证会,由地方病学界和内分泌界专家共同参加,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有关法规。
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


中国青年报绿网 - 视点

  林易

  所有生态系统当中,最薄弱的就是农田生态系统。如果一块田里种的是水稻,那么那里就只有水稻,没有杂草,没有青蛙,没有蜘蛛,除水稻之外的一切生命几乎都不允许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有一点点病或虫的出现,就演变成我们通常说的病虫害。比农田生态系统高级的是草原和湿地系统。

  在草原和湿地,一般来说不会常见大规模的病虫害,但是偶尔也还是会出现一些,其中,湿地的生态多样性有比草原更优越一些。最优越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真正的热带原始森林。在那里永远不会有病虫害。所有病和虫都存在,但是他们绝对不能成为一种流行性具破坏能力的灾难。原因大家都知道,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制约。基于这种制约,任何一个物种都不会成为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制高点。

  药物的道理也相同。当年青霉素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时代,但是,现在青霉素在许多地方都无能为力了。比起当年所使用的青霉素,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青霉素使用剂量几乎翻了上百倍。即使这样,病毒的抗药性依然不断提高。所以,西医每年用于研制新药的费用是天文数字的。然而大量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在中医里面,同样是具有抗病毒效用的金银花,两千年前的用量和今天的用量差不多,而且,还不断发现金银花对于对抗一些病毒变种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金银花的使用,其实是它其中所含有的数十种物质的整体使用。对于病毒来说,适应一种物质容易,但是适应一组物质则很难。

  所以,对于中医中药来说,不是能不能每年研制新药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每年研制新药的问题。中药本身不会促进病毒的迅速演化,那么我们何必需要每年都研制新的药物呢?更何况,为了验证每年出现的新药是否具有毒性和治疗效果,有成千上万的动物被残杀。在另一方面,每个患者(消费者)都不得不承担为此付出的巨额研发费用。

  但是,这一切几乎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西药一直坚持使用单纯物质治疗疾病,弄得现在很多搞中医的人也跟着搞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和提纯工作。这一切和我们多年以来反对的物种单一化、文化单一化、价值观单一化何其相似!但是就是西医这样一个具有明显错误和危害的思想体系与做法,居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所遵从的唯一正确的标准。一种中药可以治病,已经从看重临床的疗效变成了必须证明其有效成份才能被接纳。

  这就和烧掉森林或围湖造田来种植单一物种的农作物一样,表面上看是一种进步,其实里面却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几年以前,某个医生因为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说起来,这该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情。把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药物混和在一起使用,居然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中医里面,复方的使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但如此,任何一副完整的药方内,君臣佐使的配伍都是被规定好了的。清热泻火的同时,医生如果不兼顾养阴和保护脾胃的中气,这个医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毕业的。治疗艾滋病这样的疾病,“扶正荡邪”的总则是不需要专门说明的默认前提,一方面以补养药物提供机体免疫能力,一方面筛选更有效的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这样的治疗思路是每一个中医从业者的共识。鸡尾酒疗法的“创始人”在治疗艾滋病的时候不过使用了三种物质,但是中医治疗任何一种疾病所使用的物质都不下几百种。这种整个体系而非单独物质的治疗手段才是真正符合科学思想的疗法。

  从来,人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中药的一个弱点是见效慢,相对的,西药就被说成是速效或强力的药物。为了获得这种速效或强力的疗效,人们有时候宁愿忍受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但是,西药的速效或强力是一种优势吗?如同农田里发生病虫害就喷洒杀虫剂一样。立杆见影之后,是否也看到它的危害呢?在目前倡导绿色食品的时代,是否也该倡导绿色医学和绿色药品,以维护人体自身的生态平衡呢?

  此外,在传统氛围的中医医患关系里,医生直接面对患者,可以最直接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综合情况。对患者负责,是医生收益的前提。即使不能彻底治好患者的疾病,但是医生至少不会给患者增加更多的药物副作用。但是在现代工厂化的西药生产体系里面,为患者制造药物的人见不到患者,不能直接为患者负责,更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不见得比患者更多地了解药物的全部作用。

  对于药物的全面描述,只锁在制药厂的保险柜里。医生和患者,包括医药主管部门所能看到的资料,都是经过制药厂“加工”之后的。制药商在推广他们药品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将药物的适用症扩大、禁忌情况减少或掩盖。这种商业上必然的手法并不会因为药物检测鉴定的体系而得以彻底改变。因为任何药物审定体系,一方面认可药物一定范围内的毒副作用,一方面又不能进行彻底的跟踪,对每一个市场后面的患者负责。所以,极少量的临床实验就成为了唯一的参照标准。

  然而做实验的群体能多大程度上地代表整体人群,这一点原本就是谁也说不清的。我们在打预防针的时候,常常是一万人的群体里,出现几十人的发病几率,那么这一万人都要注射疫苗。但是,在西药审定体系中,这种严谨的做法就被全然抛弃。在一万人的群体中,出现的几十例恶性不良反应,常常被认定在合理范围内。但问题是,谁能肯定平摊在整个群体内的千分之几的概率,不会百分之百地出现在自己身上呢?衡量事物正确与否,不能认定其广泛性与正确性之间必然存在关联。一个事物可能广泛地存在,但是它也许正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广泛的错误。评价事物的正误,应该是我们的理性,而不是任何一个“现阶段”内存在的水平如何。西医成为世界医学的标准,这是400年以来西方文化海外殖民的惯性的延续,并不能说明其躲藏在技术手段下医学思想的落后。核磁共振的仪器是先进的,但是并不是它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在医学哲学上的进步才导致了新的技术的出现。
碘盐更可怕 危害岂止儿童


(作者为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主任医师)

前言

中国只有部分山区因缺碘有克汀病,大部分地区不需要特别补碘,饮食中本身就够了,现在周围甲状腺结节、甲亢、甲状腺肿瘤(癌症)等病人大量增加、体检也发现上述疾病的职员大量增加,这个才是可怕的事情,危害大多数人。

碘盐有什么危害?

多吃碘容易引起甲亢,推广碘盐以后,甲亢等甲状腺疾病患者明显增加了.可有关部门为了垄断的利益,是不管对人民健康是否有损害的。
补碘要有针对性,不是人人都需要,况且中国大部分地区不缺碘。
还有加铁酱油,铁进食过多同样诱发癌症。


       去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中意甲状腺外科论坛”公布的信息告诉我们,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是10年前的3倍,特别是沿海地区。“巧合”的是这10年正好是自199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碘盐时期,其中是否有联系呢
   
       据报道,天津近10年甲状腺癌从0.8/10万增加到2.5/10万,增加了3倍,女性是男性的3倍,达10.39/10万;上海市2003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5.87/10万,而目前是6.89/10万。与会专家认为女性因多吃含碘高的海鲜诱发了甲状腺疾病高发。笔者认为,海鲜中含碘大多在10微克/100克以下,例如海虾为8.4;小黄鱼9.5,鲳鱼8.9,带鱼8.7,梭子蟹8.4,板鱼4.7,干海带和紫菜特别高,分别为17500及245(单位均为微克/100克)。经过折算,若每天吃500克海鲜也只摄入了50微克左右碘,而1000克碘盐中含35毫克碘,折算成每克盐中是35微克,若每天吃10克碘盐(大多数居民超过10克),从碘盐中摄入的碘超过350微克,因此实际上碘盐的含碘量大大高于海鲜。世界上被公认的观点是:“甲状腺癌与缺碘无关,而与高碘有关”。那么为什么要人为地在盐中加碘呢
   
缺碘的原因与食盐加碘
   
       人体内的碘需要经常从食物中摄取,获得补充,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碘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生活环境缺碘:在碘缺乏地区的水和土壤中的碘含量非常少,所以在此环境中收获的粮食和生长的动、植物中碘含量也极少,人们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会导致碘缺乏,并因碘摄入不足而致病,所以碘缺乏病常呈地方性,特别是山区。由于缺碘会影响人群的健康和人类的体质,因此防止碘缺乏病工作得到全世界专业人员及政府的重视。我国政府曾于1990年向国际专门机构承诺,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并采取国际通用的做法,在食盐中加碘。采用食盐加碘而不是在其他食品中加碘的原因是:盐是每个人必需的食品,天天要吃它,但又不会吃得太多,所以容易控制碘的摄入量;碘盐的价格相对便宜,大家都买得起。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我国曾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活在缺碘地区的人口达7亿多,碘缺乏对我国的人口素质产生过严重的影响。碘是合成甲状腺的重要原料,人体内总共只有碘15-20毫克,其中70-80%存在于甲状腺,甲状腺中碘的浓度比血浆中高25倍。人体中的碘主要是通过甲状腺素参与全身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它涉及人体生物氧化、水盐代谢、维生素吸收和利用、神经系统发育等100多种酶的活力,对促进新陈代谢、蛋白质合成、调节能量转换和加速生长发育等起着关键的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若不能摄入足够的碘,其产生的后果是不完全一样的:
   
       孕妇缺碘可致胎儿流产、死产、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减退。在胎儿13周后及新生儿阶段,若摄入碘太少,会使胎儿或婴儿的甲状腺素合成不足,造成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害,其严重后果就是患克汀病,该病是以智力残疾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精神综合征”或甲状腺机能低下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语言、听力、智力的大脑皮层发育不良,出现以聋哑、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肢体麻痹和瘫痪、痉挛或步态共济失调、斜视、痴呆、性发育障碍等为特征的“呆小症”及头大、面方、眼裂水平状、眼距宽、鼻梁塌陷、唇厚、舌外伸状、表情呆滞等症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患儿终生智力残疾。
   
       儿童、青少年期缺乏碘会对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的增长和性发育均需甲状腺素的参与,缺碘的表现为甲状腺机能降低、甲状腺肿、脑和智力发育障碍,并可有斜视、聋哑及运动功能障碍、体格矮小、性发育落后。碘缺乏地区的儿童智力发育不能达到应该有的水平,如果以智力商数表示,碘缺乏使儿童智力商数降低10-15个百分点。
   
       成人期缺碘出现的症状主要是甲状腺肿(常为多发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减低、智力障碍等。
   
上海市的碘水平
   
       在未吃碘盐以前,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曾对上海市的“碘水平”作过相关调查和测定,其结果是:
   
       各种食品中碘水平:上海的河水中平均含碘27.6微克/升,(水中碘少于14微克/升时易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对上海市场供应的十大类83件食品作了检测,也显示了各种食品中的碘含量属于世界公认的“非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食品水平,结合膳食调查结果折算,6岁以下儿童人均每天从食品中摄入碘87.8微克,小学生是104.7微克,中学生为128.6微克,成人是141.3微克,60岁以上的老人是150.3微克,孕妇是259.5微克,均能满足相关的碘营养要求,上述数据充分证明了上海市民碘摄入量很正常。
   
       甲状腺肿:触诊检查308名儿童均未发现有肿大者,符合“碘缺乏病低流行地区甲状腺肿大于5%的临界标准”。
   
       尿碘水平:儿童尿碘平均值为102.5微克/升,属正常水平。
   
       智商IQ:平均值达108.72。根据英国和芬兰科学家做了一项统计,在世界范围内,智商最高的人群是中国、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国民,他们的平均智商达105,其次聪明的人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平均智商是100。所以上海地区人群在吃碘盐前的智商已属于很高水平。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全国地区性缺碘情况进行调查,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人群平均尿中含碘量50微克以上、甲状腺肿大发病率不超过5%来衡量,上海是全国唯一不缺碘的地区。从历史上看,自上海1844年开埠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与缺碘有关的本地病人,所以当时的卫生部长陈敏章在全国碘缺乏病防治会议上就指出,“全国除上海市外,都存在缺碘地区”。
   
碘摄入过多同样有害
   
       缺碘对人有害,过多同样有损健康。我国有一些地区因当地的水和食品中含碘量太高而出现“流行性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例如河北黄骅县张巨河大队的2889名居民在喝浅井水时,甲状腺肿是2.83%(水碘含量为34.5微克/升),1978年改喝深井水,水碘达306.5微克/升,甲状腺肿上升到9.87%;在河北省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病率是随水碘含量增加而增高:水碘为42.18μg/L,甲亢发病率9/10万;水碘104.60μg/L,甲亢发病率为22/10万;水碘431.67μg/L,甲亢发病率为33/10万。这些结果均提示摄入高碘与碘性甲亢关系密切。
   
      正常人,当每天摄入的碘量不足50微克时,就可能患碘缺乏病,需要增加碘的供应,如果每天从外界能获得100微克――150微克的碘就足够了,超过太多的后果同样是严重的。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不少地区曾因服用“碘营养品”使大批学生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头痛、胸痛等急性中毒症状,就是明显的例证。为此,卫生部专门发文规定除了碘盐外,不准生产、供应其他加碘食品。
   
      不适当地吃碘盐也会有副作用。曾有报道,杭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门诊病人比例从原来的0.9%增加到1.47%;常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炎住院率增加52.0%;福州、吉林、丹东等地甲亢病人分别较以前增加0.3-3.0倍。自上海市实施全面吃碘盐以来,内分泌医师“主观上感到”甲亢病人及甲状腺肿等相关疾病也有增加,但没能提供确切的数据,从另一份调查并经统计学上分析,现在上海市的甲亢病人发病率比普吃碘盐前显著增加。纵观补碘历史,补碘中不发生甲亢病人增加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不会年年继续增加,即会维持在比以前高的水平上。
   
      大量调查研究还证实,高碘区儿童智力水平低于碘水平正常区,除智力水平外,对儿童心理功能测定也证明高碘组学生在反应速度、动作技能、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的表现都低于对照组。例如河北的一份研究表明,高碘不仅会引起甲状腺肿,而且会对脑、肾、胚胎发育以及子代的代谢造成不良影响,此项研究荣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供参考的意见
   
      碘缺乏病与高碘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都应该是可以防治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在缺碘地区食用含适量的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最重要的举措,但同时也应避免高碘引起的高碘性疾病。笔者认为:普遍吃碘盐的前提应是该地区存在缺碘,对不缺碘的地区没有必要“挤入”补碘的群众运动中。上海及不缺碘地区的居民,尤其是经常吃海带、紫菜等海水产品的人,建议你还是吃非碘盐为好。上海是全国唯一不需医疗证明可以随意购买非碘盐的城市,且每个区都有非碘盐供应点,你可以随意购买。由于甲亢有遗传性,因此凡家族中有甲亢病史和本人曾有过甲状腺疾病史的人,吃碘盐和海货会加重症状,所以,这些人千万不要吃碘盐。
中国近百年来抛弃了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教诲,转而相信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所谓发达国家的科学,西医统治下的卫生部,让我们不知内情的百姓一次又一次的充当着所谓科学的试验品,西医、西药、教育,哎,这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悲哀。
我爹就得了甲亢不能吃碘盐,我们家吃得都是无碘盐
应该是很多人没有常识,超市又不是只有碘盐
xilan 发表于 2009-9-3 19:19
我发现过一堆强化盐,低钠盐什么的,就是没发现有少碘盐。
曾有报道,杭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的门诊病人比例从原来的0.9%增加到1.47%;常州自食用碘盐后甲状腺炎住院率增加52.0%;福州、吉林、丹东等地甲亢病人分别较以前增加0.3-3.0倍。

==============================================

这个“曾”字用得真好。为什么不说清楚是谁报道的呢?
T62 发表于 2009-9-3 19:27
恐怕写这文章的人也想不起来了。不过沿海地区不缺碘的人口长期食用加碘盐确实不科学

我发现过一堆强化盐,低钠盐什么的,就是没发现有少碘盐。
marlin 发表于 2009-9-3 19:26



要到专门地方买的,上海这里有上百个点~

  具体如下

http://www.shsalt.cn/News/news_detail.asp?id=11
我发现过一堆强化盐,低钠盐什么的,就是没发现有少碘盐。
marlin 发表于 2009-9-3 19:26



要到专门地方买的,上海这里有上百个点~

  具体如下

http://www.shsalt.cn/News/news_detail.asp?id=11
碘过量的人只要在炒菜前放盐就行了,碘化物在加热时就会分解挥发掉了,相反缺碘的就要到上桌时再放盐。
scut_m 发表于 2009-9-3 19:36


是的,碘不稳定容易挥发~

还有存放盐的罐子平时开着盖也可以!
wertt 发表于 2009-9-3 19:34
这个了解,我只是针对某同学的超市有少碘盐的说法。不过好像买的时候要打证明的吧。
PS:我姐姐的舅舅就是因为碘盐吃多了,脖子才出了问题。
刚随便打了其中一个店的电话,说不要证明!:lol
scut_m 发表于 2009-9-3 19:36
现在为保证补碘效果把KI改成不易挥发的KIO3了
sunwayah 发表于 2009-9-3 18:00
盐业公司的烂事情套到卫生部头上;P

还是呆小症好:D
wertt 发表于 2009-9-3 19:44
原来是这样,受教了~以前听说都是要打证明的,呵呵
scut_m 发表于 2009-9-3 19:36
不会吧,除非加的碘单质?
似乎碘盐加的是碘酸钾?
沿海地区真的不需要加碘盐,现在我们这菜市场有私晒的粗海盐,只能偷着卖给熟客!
wwww130 发表于 2009-9-3 20:29

私盐碘倒是没了,就怕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比碘更加可怕: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