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建文帝陵(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27:48
    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建文帝陵(组图)

2009年09月03日  来源:东南快报 

墓前的拜台。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看到中央电视台对上金贝村古墓的报道,这几天王道亨一直处在兴奋中。
  昨日,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私下对记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指着古墓方向的山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定位,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从宁德回来,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见了都觉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修了路后更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过《明实录》有这样的记载,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史概逊国臣传》、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
  南京专家的铁证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建文帝陵寝的守护人
  两个郑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认亲
  上金贝村古墓被专家论证为建文帝陵寝,这件事也让山脚的一个郑姓村落成了各方的焦点。
  “这个村我们也是无意发现的,有着太多的秘密,我们考证的结果是,这个叫郑岐的村落的开基祖,其实是跟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从亡大臣之一郑洽。”王道亨说,郑洽跟随建文帝到去世,子孙后代也都留在山下为建文帝守墓,因为郑洽是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人,为此他们研究小组还和浙江郑义门联系,对方派人来考察,"他们断言郑岐村的郑姓村民,90%以上是郑洽的后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准备让两个村的郑姓村民作DNA鉴定,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系。”
  村里有郑三合的传说
  前日,记者前往郑岐村采访,路过附近的濂坑村,宁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一位成员说,这个村有村民向他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他们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进和一位迁到濂坑村的郑姓朋友玩得很好,那个郑姓朋友叫郑三合,郑三合后来还娶了村里一位姓陈的姑娘,娶亲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来喝酒,郑三合管那僧人叫师傅,自称“弟子”,后来郑三合搬到邻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后来才搬到现在郑岐村的位置居住,并改名郑岐,是现在郑岐村郑姓始祖。
  “三合其实是就洽字拆开来,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而岐字是山之分的意思,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义词互解互义来表达真实意图的手法。”王道亨说,郑洽不敢以真实身份而采取这种办法,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郑岐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郑岐村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里,老人都一直有传下一条祖训:郑姓子孙永不出来为官,但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并不知道。
  在村里记者在仅存的6栋郑姓村民的老房子发现,有一栋建于明代的房子进院子后的门楣上面的匾额写着“豹蔚南山”四个字。
  “这四个字从字面上来解,根本解不通,没有这样的典故,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将'豹蔚'两字换成谐音的'保卫'就解释得通了,就是保卫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说,郑洽所在的浙江郑义门,有块匾额“孝义门”,在郑岐村有个老房子门口写着“中义第”,这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其实应该是“忠义第”,因为郑洽跟随建文帝出亡在外隐姓埋名,不能尽孝只能尽忠,所以去掉孝字换成了忠字。
  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说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浦江县志》p568)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 /图
    福建宁德古墓被论证为明建文帝陵(组图)

2009年09月03日  来源:东南快报 

墓前的拜台。


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


闭嘴龙,在墓前的两边各有一只。(明代墓穴的重要根据。)




  看到中央电视台对上金贝村古墓的报道,这几天王道亨一直处在兴奋中。
  昨日,作为宁德市当地组建的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的他,私下对记者说,为了从旁考证明建文帝确实下葬上金贝村附近,他请过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堪舆地形。“我们要用600年前的一些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王道亨还将这位风水先生吸纳研究小组成员。
  “当时我们是带他随便看的,但这位风水师转了一圈,指着古墓方向的山头说那里风水最好,是个伏龙形。”王道亨说,等带风水师到墓地后,用罗盘定位,发现墓的朝向是坐北朝南,而且是正北正南,吓得不得了,“因为古代,只有天子皇陵才可以这样建。”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他说,南京没有建文帝陵寝,他正在给上金贝村古墓写副字“明第二帝陵”。
  “我研究建文帝下落几十年,从宁德回来,觉得现在可以给这个600年的历史谜团划上一个句号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写这副字是很合适的。”今年76岁的潘群教授表示。
  村民眼里是很平常的古墓
  古墓在当地其实并不是秘密,用上金贝村很多村民的话说,在以前大家见了都觉得很平常,但自去年和建文帝粘上关系后,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今年很多省级领导都来看过。”
  上金贝村党支部副书记兰春华说,以前村里对古墓有个说法是,这个墓是古代从京城来的一个太监的,“但去年我们这里搞新农村建设,修了路后更多人看到这座墓后,觉得很奇怪,市里在我们村挂点的那个单位组织了省里的专家来考证,才开始有了墓地是建文帝的这个说法。”
  “为了搞清这个事情,我们组织了一个建文帝下落与陵寝研究小组。”宁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王道亨,被抽调出来担任组长, “我们在上金贝村调查,发现村里流传发现过大内御用玉器的传说,一个曾当过市局副局长的人说,他在上金贝村亲眼见过一方写着大内御用的砚台。”
  这些传闻激发了王道亨的好奇心,开始了文史方面的研究,寻求建文帝来闽并最终落脚宁德金邶寺的史料依据。王道亨没想到的是,他和小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后来得到南京大学研究明史专家的认可,“专家说这个墓是建文皇帝的,他是在用一辈子的名誉说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明史专家来宁德之前充满疑惑
  “建文帝下落之谜,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600年来,史学界一直争吵不休。”潘群教授,他上个月从南京来宁德是充满疑惑的。
  王道亨说,他和小组成员的文史论证,采用较多的是明清时期一些人的笔记,“建文帝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帝位,我们要从正史上去找建文帝的下落是不可能的,不过《明实录》有这样的记载,万历皇帝问内阁首辅张居正:‘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走,后云游四方,无人能知者。”
  从宁德研究小组提供的论证过程,记者看到,他们采用过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史概逊国臣传》、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谈迁的《国榷》和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查继佐的《罪惟录》等资料。
  "我们主要论证了三部分的问题,第一建文帝是如何逃离皇宫的,第二建文帝逃离皇宫究竟奔向了何方,第三建文帝最终流落何处?身后葬在哪里?”王道亨说,最后他从200多挑证据里筛选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十个方面的史料证据和物证,证明出建文帝最终流落宁德金邶寺,死后埋葬在上金贝村的南山上。
  南京专家的铁证
  记者昨日在上金贝村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很多人曾据此判断古墓是元代中期金邶寺住持沧海珠禅师塔墓。但这个说法,遭到南京明史专家的强烈反驳。
  “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个明代墓,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另外从规模上来说,和尚墓地,是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强调。
  另外潘教授还提到,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宁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他认为那件袈裟就是建文帝逃出来时穿的,“那件袈裟我看过,上部边缘两边现在还能看到6条金龙,但实际是9条,中间三条,因为袈裟破损,被缝补遮蔽住了,袈裟中间另外还能看到5条金龙,这个九五之数,当过和尚朱元璋自己敢用,其他谁都不敢用,也不会有这样的袈裟。”潘教授说,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皇帝出逃时,事出仓促,带着他皇爷爷的袈裟假扮和尚逃了出来。
  建文帝陵透露出强烈的隐忍情绪
  将上金贝村古墓认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认为,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隐忍情绪。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会有的,而更特别的是,本来应该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这里却建在里面,按照风水师的说法,这就是在表达隐忍和无可奈何退让的意思。”王道亨说,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 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所以给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没有刻时间。
  建文帝陵寝的守护人
  两个郑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认亲
  上金贝村古墓被专家论证为建文帝陵寝,这件事也让山脚的一个郑姓村落成了各方的焦点。
  “这个村我们也是无意发现的,有着太多的秘密,我们考证的结果是,这个叫郑岐的村落的开基祖,其实是跟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从亡大臣之一郑洽。”王道亨说,郑洽跟随建文帝到去世,子孙后代也都留在山下为建文帝守墓,因为郑洽是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人,为此他们研究小组还和浙江郑义门联系,对方派人来考察,"他们断言郑岐村的郑姓村民,90%以上是郑洽的后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准备让两个村的郑姓村民作DNA鉴定,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关系。”
  村里有郑三合的传说
  前日,记者前往郑岐村采访,路过附近的濂坑村,宁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一位成员说,这个村有村民向他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他们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进和一位迁到濂坑村的郑姓朋友玩得很好,那个郑姓朋友叫郑三合,郑三合后来还娶了村里一位姓陈的姑娘,娶亲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来喝酒,郑三合管那僧人叫师傅,自称“弟子”,后来郑三合搬到邻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后来才搬到现在郑岐村的位置居住,并改名郑岐,是现在郑岐村郑姓始祖。
  “三合其实是就洽字拆开来,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而岐字是山之分的意思,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义词互解互义来表达真实意图的手法。”王道亨说,郑洽不敢以真实身份而采取这种办法,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郑岐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郑岐村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里,老人都一直有传下一条祖训:郑姓子孙永不出来为官,但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并不知道。
  在村里记者在仅存的6栋郑姓村民的老房子发现,有一栋建于明代的房子进院子后的门楣上面的匾额写着“豹蔚南山”四个字。
  “这四个字从字面上来解,根本解不通,没有这样的典故,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将'豹蔚'两字换成谐音的'保卫'就解释得通了,就是保卫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说,郑洽所在的浙江郑义门,有块匾额“孝义门”,在郑岐村有个老房子门口写着“中义第”,这也是用了谐音的手法,其实应该是“忠义第”,因为郑洽跟随建文帝出亡在外隐姓埋名,不能尽孝只能尽忠,所以去掉孝字换成了忠字。
  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采访,村民郑成意告诉记者,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的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在郑岐村,记者还了解到,他们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有着很多关于建文帝传说的郑义门,因为建文帝的原因,今年两次来到宁德的郑岐村,因为在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两次宗亲会,第一次是副会长来,第二次是会长来,大家觉得如果有族谱对上的话,就是百分百了,但族谱丢失,为了让这个几百年的相会变得更可靠,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郑洽和建文帝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 跟着逃出来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来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一下下一部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这个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6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连柜子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给记者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说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肯定是知道郑洽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
  王道亨提供的那首诗,是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这本书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是先:“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前几个月,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在古墓现场记者看到墓碑上写着大明国子监生林绍斋之墓。
  “我们查遍了附近林姓家谱,没有发现有叫林绍斋的明朝国子监生的人,很显然,林绍斋是个外地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链接: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浦江县志》p568)
  本报记者 郭亮 /文 李剑准 /图
挖出来。和万历帝头发比较DNA.....
建文后来还敢做这么大的工程吗?
这个能证实还是有点意义的,一些回族人说明朝皇室是回族,其中一个“证据”就是说这个建文皇帝后来到中东朝见去了。
兴奋~~~应该是兴奋要有旅游项目了
在我看来证据一点都不充分,不过能给当地带来点旅游收入也不错了
hkg36 发表于 2009-9-4 22:28
现在很多所谓这些"遗迹"的发现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与此对应的是全国各地为了XX之乡大打出手
挖开看看就不就知道了吗...
DATIGER 发表于 2009-9-3 12:13
比不了,万历的尸体已经被红小兵烧了个干净
这个墓好像是新修的
南方雨水多,我在南方山区看见的很多几十年前的墓,都比这个墓破旧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9-4 22:29
那倒不一定! 俺们那邻近有一风景区, 旅游局看它是块肉, 想拿去搞收费项目,并答应给当地村民分成, 结果当地村民死活不答应, 说那样佛祖会怪罪的, 所以一直到现在那景区一直任游人免费浏览参观!

gasturbine77 发表于 2009-9-7 13:37

北京市公安局还保存有万历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