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该不该简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3:18:22
很多人说汉字代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汉字不应该简化。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汉字是符号,是工具,需要简化,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很多人说汉字代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汉字不应该简化。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汉字是符号,是工具,需要简化,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平时还是简化些好,不过要是搞这方面的研究,繁体字是避不开的一关,所以这个问题得具体领域具体分析
简化汉字有遗憾,也有好处。就目前而言,相关的遗憾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实际上汉字也不是第一次有所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次的文字的演化,基本上是由繁化简,只有少数由简化繁。当然,由繁化简要讲究一个演变速度,欲速则不达,所以简化字的某一版是被国家否定掉的,呵呵……
简化字早就有了,不是5几年一拍脑瓜造出来的。。。
这个,海峡那边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啊
毕竟象形文字早晚要变成符号文字,文字最大的功能是交流使用,而非艺术欣赏,所以简化是无可厚非的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4 11:21
这是当年常大队长回不了家乡后的怨念啊。
可以去问问小学生们,看他们愿意写简体字还是繁体字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09-8-14 11:21
我们自己用着顺心就好,你管他们怎么说呢,自信一点不好吗
能说出出身名门的简体字是XX的原创,可见某些使用繁体字的人群智力退化的程度


几乎所有的简体字49年前就存在了

几乎所有的简体字49年前就存在了
APM179 发表于 2009-8-14 15:06

退化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想想简化字简化到火星文、脑残文的某一些人……
问一下各位用简化汉字有任何不爽吗?
如果没有不爽还有什么必要恢复繁体字?
恢复繁体字是痴人说梦……

不过完全废止繁体字却也是遗祸千秋的…


楼上的,所谓的繁体字之前,还有n种文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它们是不是也被废止了?
文字演变的过程是客观规律,一成不变才是见鬼了

文字本身就是件工具,工具要好用才可以,不好用就要考虑换新工具了。

楼上的,所谓的繁体字之前,还有n种文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它们是不是也被废止了?
文字演变的过程是客观规律,一成不变才是见鬼了

文字本身就是件工具,工具要好用才可以,不好用就要考虑换新工具了。
回复甲骨文得了


文字是不断演变的,是朝简单、易用的方向发展的。
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中,都不断地改造汉字。我们现代人却固步自封,认为再简化汉字,失去汉字的许多表意,简直可笑!现在常用汉字中仍有许多难写的、笔划较多的字,需要我们的专家去简化,方便我们日常使用。

汉字的意义是人赋与的。几内亚国旗上的鹰和美国国微上鹰,哪个让人感觉更威严?

只要我们的汉字更简单,更好用,它就让人感到更加优美,会让我们增加对于汉语的好感。

不愿意简化汉字的人就像清朝末年不愿剪辩子的人一样,是可笑的。

文字是不断演变的,是朝简单、易用的方向发展的。
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中,都不断地改造汉字。我们现代人却固步自封,认为再简化汉字,失去汉字的许多表意,简直可笑!现在常用汉字中仍有许多难写的、笔划较多的字,需要我们的专家去简化,方便我们日常使用。

汉字的意义是人赋与的。几内亚国旗上的鹰和美国国微上鹰,哪个让人感觉更威严?

只要我们的汉字更简单,更好用,它就让人感到更加优美,会让我们增加对于汉语的好感。

不愿意简化汉字的人就像清朝末年不愿剪辩子的人一样,是可笑的。


我们的汉字是二维平面结构,不像字母文字的一维线性结构。在二维平面上,许多简单的结构组合还未写出来,这是由于当初由象形文字演变所致的。

我们应该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我们的汉字会效率更高!

我们的汉字是二维平面结构,不像字母文字的一维线性结构。在二维平面上,许多简单的结构组合还未写出来,这是由于当初由象形文字演变所致的。

我们应该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我们的汉字会效率更高!

楼上的,所谓的繁体字之前,还有n种文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它们是不是也被废止了?
文字演变的过程是客观规律,一成不变才是见鬼了

文字本身就是件工具,工具要好用才可以,不好用就要考虑换新工具了。
xiaocaibing 发表于 2009-8-14 22:55



我同意你的说法~

但我们理解的废止有些不同,甲骨文虽然早就不被华人所用了,但研究甲骨文仍然是有价值的。文字不仅仅是种工具,都德那个“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一种民族情结,抗战期间学习汉字也是不屈不挠的表现。繁体字若在实际应用上毫无作用,亦有着传承我炎黄精神的使命,更何况在很多领域(我从事的即是其中一种)不懂繁体是不行的。现在流行的废止繁体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是在割断我炎黄五千年自强不息的生生传承。若觉得方便而想完全消灭繁体最多只是糊涂,但心怀叵测,别有它途则是一种HJ行径,当热血青年得而必诛之!
楼上的,所谓的繁体字之前,还有n种文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它们是不是也被废止了?
文字演变的过程是客观规律,一成不变才是见鬼了

文字本身就是件工具,工具要好用才可以,不好用就要考虑换新工具了。
xiaocaibing 发表于 2009-8-14 22:55



我同意你的说法~

但我们理解的废止有些不同,甲骨文虽然早就不被华人所用了,但研究甲骨文仍然是有价值的。文字不仅仅是种工具,都德那个“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一种民族情结,抗战期间学习汉字也是不屈不挠的表现。繁体字若在实际应用上毫无作用,亦有着传承我炎黄精神的使命,更何况在很多领域(我从事的即是其中一种)不懂繁体是不行的。现在流行的废止繁体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彻底地否定传统文化,是在割断我炎黄五千年自强不息的生生传承。若觉得方便而想完全消灭繁体最多只是糊涂,但心怀叵测,别有它途则是一种HJ行径,当热血青年得而必诛之!
另外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能形成今天的面貌自然有着自己的道理。简体是种趋势,也许任何叫兽穴者都无法阻挡。但正因如此才应该去保护。

大熊猫稀少,所以才备受人们珍爱,试问大熊猫对你我究竟有何实际好处?
长城屹立中华,其铁血城垣早已成为我族意志之象征,试问长城早已失去其作为防御工事的价值,我们为何始终对其情有独钟?
长城在北,文字在心。若只顾城砖之毁坏,而不顾文字之流传,岂不是舍本求末,尽做些表面文章?民族的精神可在文字中体现,一味简化故而是创新开拓之象征,但会与自己的根越来越远。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要何处去,更得明白我们从哪里来。不然自毁心之长城,自毁华夏基业,使敌爽我痛,我等又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又有何遗产留给千秋后世。
要算一算简化汉字延长了铅笔多少寿命, 少砍了多少木材.

但是现在电脑化了, 我反而支持恢复繁体字了
1、汉字简化国名党在大陆就开始搞了,只不过执行力太差,所以效果一般,等被赶到小岛上去汉字繁简之争就成统战工具了。

2、汉字简化历史很早,现在发现最早的简化字出现在南北朝的碑刻中。由此可见南北朝就有Tg,呵呵。

一帮人被人当枪使还自鸣得意。

另外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能形成今天的面貌自然有着自己的道理。简体是种趋势,也许任何叫兽穴者都无法阻挡。但正因如此才应该去保护。

大熊猫稀少,所以才备受人们珍爱,试问大熊猫对你我究竟有何实际好处 ...
爱上芳芳莉莉 发表于 2009-8-15 13:14

多学点文化对你没害处,就你这种半文盲还扯啥简化字损害历史………………知道简化字历史有多长吗?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简化字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早就被用了一千多年了,早就被历史证实能很好的承载中国文化了。

半文盲拿简化字扯什么历史………………
另外汉字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能形成今天的面貌自然有着自己的道理。简体是种趋势,也许任何叫兽穴者都无法阻挡。但正因如此才应该去保护。

大熊猫稀少,所以才备受人们珍爱,试问大熊猫对你我究竟有何实际好处 ...
爱上芳芳莉莉 发表于 2009-8-15 13:14

多学点文化对你没害处,就你这种半文盲还扯啥简化字损害历史………………知道简化字历史有多长吗?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简化字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早就被用了一千多年了,早就被历史证实能很好的承载中国文化了。

半文盲拿简化字扯什么历史………………
http://hi.baidu.com/cnnwww/blog/ ... 571afc30add14d.html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有简体汉字324个。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办法》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该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自1936年1月起,上述范围新编课本、读物不用简体字不予审定。 

  后来文字简化由于战乱没有继续下去,这个表在1951年被新中国改进后,发展成为今天中国大陆地区和新加坡等地使用的简化汉字。
汉字简化的简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759643.htm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 “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后来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国民党当局开始将简化汉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等。那时的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但人们更热衷于新文字的创造。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刘少奇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分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
  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我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 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号发布并定于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国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楼上某些扯历史文化的半文盲可以歇歇了,汉字的历史就是简化的历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759643.htm

汉字简化的简史
  
  简化字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 “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简化字反响强烈,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
  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等出版。
  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4年,钱玄同又一次向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亦即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但当时戴季陶等文化元老强烈反对。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的《简体字表》第一表,业已收录简化汉字1700个,只是抗日战争爆发,汉字简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后来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于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写时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1956年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国民党当局开始将简化汉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等。那时的台湾,汉字简化方案被赋予政治颜色。遂被永久搁置,最终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但人们更热衷于新文字的创造。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许多新文字方案在社会上流传。其中以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和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影响最大。在吴玉章的倡导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通过这套拼音文字脱了盲,不但能读拼音报,还能写简单的信件。这更坚定了语言学家们对新文字的信心。不过,连年战乱,新文字的实验和推广始终没有在全国铺开。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汉字的语言学家黎锦熙联同多所高校的语言文字专家,向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建议成立一个文字改革研究会,恢复屡被战乱打断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也成为协会研究的目标之一。但协会成立后,人们对于新文字的热情远远高于汉字简化。(主要指的是创立一种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汉字,)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国各地近百种新文字方案。同时,全国各地新文字研究组织也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50年一年全国就有60个县进行了新文字的推广活动,14000多人参加学习,6所大学和3所中学把新文字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对于这个问题中央还没来得及考虑。刘少奇回信给吴玉章说:“可以组织这一团体,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汉字简体字也应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众应用。”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成立,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专家们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为主,辅以草书楷化的方法,选定了在群众中比较流行的700个简体字,拟出第一稿。
  1953年底汉字整理组选定了338个流传最广,笔画也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拟出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2月收录了1634个简体字的第三稿拟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同年10月,草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多数委员的认可。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实行横排,使用简化字。
  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一说是517字)及简化偏旁54个。分四批推行。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间已经应用了千百年的俗体字终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1967-69年文革火热时期,各地方红卫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过分简化的字体,文革后也明令禁止使用。
  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我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
  GB2312将代码表分为94个区,对应第一字节;每个区94个位,对应第二字节,两个字节的值分别为区号值和位号值加32(2OH),因此也称为区位码。01-09区为符号、数字区,16-87区为汉字区,10-15区、88-94区是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的空白区。GB2312将收录的汉字分成两级:第一级是常用汉字计 3755个,置于16-55区,按汉语拼音字母/笔形顺序排列;第二级汉字是次常用汉字计3008个,置于56-87区,按部首/笔画顺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个汉字
  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号发布并定于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国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21# roadrunner

有用电脑学写字的吗?再说电脑看这么密密麻麻的字眼睛不累啊
这次难得和神龙站在同一战线:D
繁简之争不好说。

但坚决反对‘合字并音’。
秦帝国 发表于 2009-8-17 00:54 正常啦,联合国有此会议上中、美、伊朗还有那个可都是在一条战壕站着呢。。。;P


简化字损害不了历史,关键是不尊重历史的人,也许是我,也许是你。

简化字损害不了历史,关键是不尊重历史的人,也许是我,也许是你。


你看看你举得那些例子,只见一面还自诩懂得历史,以偏概全究竟谁是文盲?

你看看你举得那些例子,只见一面还自诩懂得历史,以偏概全究竟谁是文盲?
爱上芳芳莉莉 发表于 2009-8-15 13:14
用简体字就是否定传统文化?
你这个大帽子扣的可是够大的!
繁体字就是传统文化?
那你是不是还要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
怎么看你的言论和那些影视剧中那些辫子官一个德行呢?
别扯淡了!
甲金篆隶草楷行。。。。。。
简化就是规律就是趋势
还民族精神
照你这么说汉字演化了这么几千年
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失掉了几千年?!
爱上芳芳莉莉 发表于 2009-8-17 13:42

忘了讲
你要打倒的第一人是那个万恶的提出“书同文”的秦始皇!
丫让你在秦朝就失掉了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给大家看看某半文盲被打脸后的反应,笑死我了………………智商和品德果然是五下限的。

给大家看看某半文盲被打脸后的反应,笑死我了………………智商和品德果然是五下限的。


这种就是典型的爱国贼了………………

不过么看他打字也辛苦,我说了他要每天发100条这种不重样的短消息,坚持100天,我就给他100¥

就当养宠物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爱国贼了………………

不过么看他打字也辛苦,我说了他要每天发100条这种不重样的短消息,坚持100天,我就给他100¥

就当养宠物了。


不得不说某个人的人品还真是高明呀………………注意下日期………………说不过就用这种方法。人品实在是…………呵呵

不得不说某个人的人品还真是高明呀………………注意下日期………………说不过就用这种方法。人品实在是…………呵呵
楼上那位有本事再去投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