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战争已经无关正义,它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6:52:59
即将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沧海》通过讲述四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回顾、展示、纪念新中国海军建军60年的发展历程。该剧首次解密了此前从未曝光的一些海军档案,折射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悲壮的海军60年。“如果一定要给《沧海》定一个主题,我认为是忧患反思。”赵浚凯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一再强调。


“夜航是非常可怕的,你看不见任何水和光亮,不要幻想着月光洒在海面上,那是很少见的,因为海水是不反光的。”导演赵浚凯回忆起夜的大海,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恐惧。夜海被真实地呈现在海军题材电视剧《沧海》里。“我尽可能花了很高的代价做了电脑科技,主要是用于夜战。”

《沧海》的真实当然不仅仅只有“夜的大海”。几乎所有的剧情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他们之中有些从未被提起。赵浚凯说,“你看完之后会觉得特别惊心,在一个你体会不到的世界真实地感受着。”

解密一

从金门登陆到“86”海战

金门登陆战是新中国海军史上最沉重的一次败仗,也是中共建军史上最惨痛的经历之一。《沧海》就是从这种伤痛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电视剧中的金门岛被改名“金马岛”。赵浚凯说,“金马”的意思是金门和马祖。

1949年10月24日午夜,华野二十八军3个团共8000余人向福建金门岛发起攻击。按照当时作战方案,第一梯队3个团占领滩头阵地后,航渡船只立即返回运送第二梯队的3个团,总共兵力为1.3 万人,与当时岛上守军兵力数量基本相当,勉强保证登陆作战。

当时岛上守卫部队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第二十二兵团、青年军二○一师,配备了拥有21辆美式M5A1型坦克的装甲营,并握有金厦沿海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反登陆作战的陆海空三军防御体系基本构成。

华野3个团乘木帆船登陆后,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各自为战,没有一位师级指挥官统一指挥。运送兵力的木帆船在国民党海军、空军的炮轰下化为碎木烂布,第二梯队的增援希望瞬间化为泡影,8000多官兵困在岛上孤军奋战,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造成解放军进攻金门军队全军覆灭。

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在《沧海》中着力渲染。整装待发的士兵,眼睁睁看着对岸的战火一点点熄灭,战友的声音一点点平息。体现到个人,便是独立师红六团三营政委李山魁牺牲,营长王本利为了纪念他更名“王山魁”。

台湾已故作家江南(原名刘宜良,笔名“江南”,被国民党特工暗杀于美国)在著作《蒋经国传》中这样评述“古宁头战役”(即金门登陆战):

登陆前,解放军虽然有周密计划,包括“计算海潮,利用帆船,深晚奇袭,抢滩登陆”等,但是骄纵轻敌,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缺少两栖登陆作战经验,以至于出现若干超越原来想象的逆势。那就是,抢滩过程中,潮高浪大,木造帆船失去控制;战士们摸黑携带武器弹药随波逐流,登岸后体力消耗过半;敌情欠明,地形生疏,建制混乱,识别不易,无法做全盘有组织之战斗。

……

28日清晨,经国获讯,专机赴金,奉父命慰劳守军将士,“俯瞰全岛,触目凄凉”,乘车至汤总部途中,尸横遍野,血肉模糊,他初次看到战争的残酷面,也初次目睹国军“英勇作战”的不懈精神。

“这场战役,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能够真实地面对,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伤痛。”“金门悲歌”最终被安排在《沧海》第一集作为整部剧的序曲,着力渲染悲痛,以及痛定思痛后“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花了30分钟的篇幅来渲染一个战役的失败。

“报喜不报忧”似乎早已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思维定势,相比惨烈的金门登陆战,“86”海战的全面胜利注定了它在《沧海》中也会占更多的笔墨。

1950年6月,美国宣布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在台湾海峡辽阔的海面上,大陆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展开了多次海上搏斗,并在1965年达到高潮。同年8月6日,解放军海军击沉台湾海军猎潜舰两艘,击毙台湾海军巡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官胡嘉恒等170人,俘虏“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韫山及中校参谋黄致君等33人。我海军牺牲4人,伤28人,损伤护卫艇和鱼雷快艇各两艘。此谓86海战。

《沧海》中,这场战役从开始准备到顺利结束战役整整讲了6集。“不管你懂不懂海军、战术,不管对海战的常识多陌生,你看完之后就会明白一场海战究竟是怎么样打的。”赵浚凯说。

“打仗靠运气”

即便是胜利的“86”海战,也或多或少带着几分侥幸。“打仗是要靠运气的。以前我们不敢这么说,问过海军、陆军,他们其实都这么认为 。”即使电视剧中“小艇打大艇”的机智战术,也是出于作战装备实力悬殊的现实。

海军建军初期,装备主要靠国民党军逃离后剩下的残破武器。历史记载,华东海军建立初期,总司令张爱萍亟需海军装备。1948年解放上海后,张爱萍接到国民党海军资产接管清单,合计接受陆上机构70处、舰船22艘、艇只66艘、人员约3000人、各类职工2584人。舰艇情况相当糟糕,虽说各类舰船80余艘,但基本上吨位小、型号杂、船龄老、机器旧、航速慢,用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逃离上海时说的话讲:“留给共产党的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

历史上“86”海战前夕,台当局为配合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制订了名为“海啸一号”的计划,运送特别情报队,对大陆东山岛周围目标进行突击。

为此,台海军专门成立了10人督导组负责协调,组长为台海军“副总司令”冯启聪。7月30日,冯启聪派“太康”号和“章江”号军舰组成“海啸特遣支队”,两舰排水量差距巨大,意在取长补短。不巧,“太康”号执行任务时声呐音鼓护罩不慎被撞坏,不得不临时让标准排水量为890吨的巡逻舰“剑门”号接替“太康”号。

无论是做了替死鬼的“剑门”号,还是“太康”号,远非解放军海军鱼雷艇可比。在台湾,这场败仗更曾是一个因极力回避而颇具神秘色彩的事件。它在很意义上是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误。“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是不足以跟对岸抗衡的。“86”海战之前,我们是被人束缚在海港里,我们的岸防护卫射程有多远,防卫距离就多远。所以常常眼睁睁地看见他们就停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赵浚凯说。

解密二

潜艇研制与长波台建设

《沧海》里60年的海军历程,当然不仅仅只有海战。导演赵浚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波台建设过程是本剧的另一个看点。实际上,赵的初衷是解密核潜艇制造过程。

中国核潜艇的内部工艺和改造设施,与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当初与苏联合作,对方愿意支援我国的海军建设,但对于潜艇却迟迟没有提及。后来我国派人前往苏联海军学校学习,苏联只答应帮助培养海员,对制造核潜艇的工艺则讳莫如深。毛泽东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在国力困难的当时,仍坚持“我们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

这句话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最初由驻英国的武官,在英国的市场上买了一个儿童玩具潜艇的模型,很辛苦地带回中国,中国的潜艇研制就从这个模型开始。根据了解到的美国和苏联核潜艇的尺寸,我国科学家将这个模型尺寸按比例放大,然后将需要的设备按合适尺寸缩放后安装入潜艇。因此形成了我国核潜艇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中国特色”。

“我们想展现老一辈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赵浚凯话音一转,“但是核潜艇的建造过程在影视上是不允许解密的,于是转而拍摄长波台的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舰艇需要远离基岸,特别是潜艇,常需远离祖国海岸潜航在大洋深处,必须依靠无线电通信与指挥机关保持联系。正是基于此,新中国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得出了一个结论:现今条件下,没有超长波电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潜艇部队,就没有真正的海军。所以,萧劲光着手抓超长波电台建设,并于1955年前后建起了3个小型超长波电台。

随着舰艇远航任务的增加,原有的超长波电台已远远不能满足作战训练的需求。1957年秋,萧劲光在海军党委会上提出建设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动议。不久,他委婉地向苏联首席顾问阿夫古斯契诺维奇提出请苏联政府给予支持援助的要求。但苏方提出共建并要求占有70%的管理、使用权,中方于是决定自建,并遇到重重困难。

这在《沧海》中变成了科学家马建成为主线的故事。“我们电视剧里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变频器,是由科学家自己照着图制作,试验时瞬间产生几万伏高压,一旦泄漏立即把人烧焦。”当时的科学家铤而走险的情景确是“真人真事”。




《沧海》基本是真实的

《沧海》暂定于8月1日建军节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之所以说暂定,是因为其题材的敏感和解密的内容使剧组无法控制播出时间。事实上,早在2007年,导演赵浚凯就着手准备《沧海》的拍摄,但是在一次海军舰队体验生活时,赵发现了自己剧本的不成熟,原本想拍“吹着冲锋号、英勇无敌”海军的想法,在那次体验生活后改变了。因此,《沧海》比原定时间晚了一年。

导演赵浚凯透露,《沧海》一送审,美国某机构便拿到了该剧的完整版。“因为题材本身敏感。《沧海》这个片子,他们可以看到这个部队在临战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

金门登陆确有人幸存

时代周报:《沧海》中人物、事件据称基本都是真实的。那么故事重要人物的原型分别是谁?

赵浚凯:这个故事是想通过四个家庭两代人来表现60年海军发展的历程,可以推荐出作为海军构成的基干部分的三个方面,比如说王山魁从一个基层指挥官,最后成为舰队司令。然后是马建成,是一个军工科学家,两弹一星的创始人之一,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李幼斌演的,他实际上是金门海战背景下,被打散以后,自己历经了千辛万苦生还回来的老兵的缩影,他一辈子都活在对自己身份证明的追寻,对死去战友的怀念中,还逼着儿子要加入海军。

历史真实事件,要说原型的话,观众可以去猜。因为海军不像陆军的组织结构那么庞大,一旦上升到舰队这个级别,中国也就三支舰队。现在不敢明确说谁的原型是谁的原因,第一确实没有以谁为主,综合了几个人,第二也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时代周报:李幼斌饰演的李山魁经历惨烈的“金门海战”侥幸逃生,却被认定牺牲并流落异乡,身份无法证明,独活成了他心中永远的耻辱。这让人想起《集结号》里的谷子地。

赵浚凯:没有,他们不一样,谷子地的概念是什么呢?他是为了自己昔日的战友寻找一个身份。李幼斌的角色是为了自己。人们对战役本身有评价,不用他去寻找,只是他自己的身份并没有被承认。

另外在很多年以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才说这场战役还有生还者。我们的故事出来后,有军事专家指责说不可能,有人还特地过来说。后来我们的小说作者翟晓光就明确地告诉他,我们这个最原始的原型是谁,他怎么漂过来的。

但幸存者的姓名不方便透露,还得等播完后看看反响,但确实有这么个人。当年他非常艰苦,他们的团在山上坚持了7天,弹尽粮绝之后他跳崖。醒来后发现自己挂在树上,然后他拉了树枝掉到海里,漂到一个岛上,后来被渔船救了。之后他去找部队,但当时你知道,我们建国初期,军队的整编制度变化得非常快,而且他之前的那个部队整队都被灭掉了,已经找不到了。他说他是哪个部队的时候,别人都当他是疯子不承认。没办法他就回老家了,非常屈辱地度过了下半生。

被删掉的那4集

时代周报:《沧海》中有没有体现苏联方面分歧的戏?

赵浚凯:《沧海》完整本有48集,但是央视版只有44集。中苏关系在完整版中是有体现。图纸怎么被拿走了,科学家怎么到北京开会,怎么想办法,怎么去攻克,在完整版中都有详细地说。中苏关系破裂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觉得删掉蛮可惜。不过完整版在卫视可能可以看到。

时代周报:还有哪些删掉了?

赵浚凯:剧中也有这么一段台词,希望有心的人能够听到。就是:今天的战争已经无关正义,它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战争。后面还有海权专家谈判,也被砍掉了,这个主要是讲海洋第五研究所,编制属于海军。所长是个大校,主要的工作就是当有争议发生,都要去谈判。在《沧海》的只言片语中还是能看到。



《沧海》有许多地方我原本打算拍了再说,结果有些地方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们的科学家,在大会上给了一个特别直接的特写镜头,非常愤怒地呐喊:“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兵败太平洋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我们的海军司令看了这个镜头后,什么都没说。即将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沧海》通过讲述四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回顾、展示、纪念新中国海军建军60年的发展历程。该剧首次解密了此前从未曝光的一些海军档案,折射出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悲壮的海军60年。“如果一定要给《沧海》定一个主题,我认为是忧患反思。”赵浚凯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一再强调。


“夜航是非常可怕的,你看不见任何水和光亮,不要幻想着月光洒在海面上,那是很少见的,因为海水是不反光的。”导演赵浚凯回忆起夜的大海,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恐惧。夜海被真实地呈现在海军题材电视剧《沧海》里。“我尽可能花了很高的代价做了电脑科技,主要是用于夜战。”

《沧海》的真实当然不仅仅只有“夜的大海”。几乎所有的剧情都能找到历史原型,他们之中有些从未被提起。赵浚凯说,“你看完之后会觉得特别惊心,在一个你体会不到的世界真实地感受着。”

解密一

从金门登陆到“86”海战

金门登陆战是新中国海军史上最沉重的一次败仗,也是中共建军史上最惨痛的经历之一。《沧海》就是从这种伤痛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电视剧中的金门岛被改名“金马岛”。赵浚凯说,“金马”的意思是金门和马祖。

1949年10月24日午夜,华野二十八军3个团共8000余人向福建金门岛发起攻击。按照当时作战方案,第一梯队3个团占领滩头阵地后,航渡船只立即返回运送第二梯队的3个团,总共兵力为1.3 万人,与当时岛上守军兵力数量基本相当,勉强保证登陆作战。

当时岛上守卫部队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第二十二兵团、青年军二○一师,配备了拥有21辆美式M5A1型坦克的装甲营,并握有金厦沿海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反登陆作战的陆海空三军防御体系基本构成。

华野3个团乘木帆船登陆后,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各自为战,没有一位师级指挥官统一指挥。运送兵力的木帆船在国民党海军、空军的炮轰下化为碎木烂布,第二梯队的增援希望瞬间化为泡影,8000多官兵困在岛上孤军奋战,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造成解放军进攻金门军队全军覆灭。

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在《沧海》中着力渲染。整装待发的士兵,眼睁睁看着对岸的战火一点点熄灭,战友的声音一点点平息。体现到个人,便是独立师红六团三营政委李山魁牺牲,营长王本利为了纪念他更名“王山魁”。

台湾已故作家江南(原名刘宜良,笔名“江南”,被国民党特工暗杀于美国)在著作《蒋经国传》中这样评述“古宁头战役”(即金门登陆战):

登陆前,解放军虽然有周密计划,包括“计算海潮,利用帆船,深晚奇袭,抢滩登陆”等,但是骄纵轻敌,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缺少两栖登陆作战经验,以至于出现若干超越原来想象的逆势。那就是,抢滩过程中,潮高浪大,木造帆船失去控制;战士们摸黑携带武器弹药随波逐流,登岸后体力消耗过半;敌情欠明,地形生疏,建制混乱,识别不易,无法做全盘有组织之战斗。

……

28日清晨,经国获讯,专机赴金,奉父命慰劳守军将士,“俯瞰全岛,触目凄凉”,乘车至汤总部途中,尸横遍野,血肉模糊,他初次看到战争的残酷面,也初次目睹国军“英勇作战”的不懈精神。

“这场战役,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能够真实地面对,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可为外人道的伤痛。”“金门悲歌”最终被安排在《沧海》第一集作为整部剧的序曲,着力渲染悲痛,以及痛定思痛后“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花了30分钟的篇幅来渲染一个战役的失败。

“报喜不报忧”似乎早已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思维定势,相比惨烈的金门登陆战,“86”海战的全面胜利注定了它在《沧海》中也会占更多的笔墨。

1950年6月,美国宣布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在台湾海峡辽阔的海面上,大陆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展开了多次海上搏斗,并在1965年达到高潮。同年8月6日,解放军海军击沉台湾海军猎潜舰两艘,击毙台湾海军巡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官胡嘉恒等170人,俘虏“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韫山及中校参谋黄致君等33人。我海军牺牲4人,伤28人,损伤护卫艇和鱼雷快艇各两艘。此谓86海战。

《沧海》中,这场战役从开始准备到顺利结束战役整整讲了6集。“不管你懂不懂海军、战术,不管对海战的常识多陌生,你看完之后就会明白一场海战究竟是怎么样打的。”赵浚凯说。

“打仗靠运气”

即便是胜利的“86”海战,也或多或少带着几分侥幸。“打仗是要靠运气的。以前我们不敢这么说,问过海军、陆军,他们其实都这么认为 。”即使电视剧中“小艇打大艇”的机智战术,也是出于作战装备实力悬殊的现实。

海军建军初期,装备主要靠国民党军逃离后剩下的残破武器。历史记载,华东海军建立初期,总司令张爱萍亟需海军装备。1948年解放上海后,张爱萍接到国民党海军资产接管清单,合计接受陆上机构70处、舰船22艘、艇只66艘、人员约3000人、各类职工2584人。舰艇情况相当糟糕,虽说各类舰船80余艘,但基本上吨位小、型号杂、船龄老、机器旧、航速慢,用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逃离上海时说的话讲:“留给共产党的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

历史上“86”海战前夕,台当局为配合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制订了名为“海啸一号”的计划,运送特别情报队,对大陆东山岛周围目标进行突击。

为此,台海军专门成立了10人督导组负责协调,组长为台海军“副总司令”冯启聪。7月30日,冯启聪派“太康”号和“章江”号军舰组成“海啸特遣支队”,两舰排水量差距巨大,意在取长补短。不巧,“太康”号执行任务时声呐音鼓护罩不慎被撞坏,不得不临时让标准排水量为890吨的巡逻舰“剑门”号接替“太康”号。

无论是做了替死鬼的“剑门”号,还是“太康”号,远非解放军海军鱼雷艇可比。在台湾,这场败仗更曾是一个因极力回避而颇具神秘色彩的事件。它在很意义上是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误。“刚建立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是不足以跟对岸抗衡的。“86”海战之前,我们是被人束缚在海港里,我们的岸防护卫射程有多远,防卫距离就多远。所以常常眼睁睁地看见他们就停在我们够不到的地方。”赵浚凯说。

解密二

潜艇研制与长波台建设

《沧海》里60年的海军历程,当然不仅仅只有海战。导演赵浚凯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波台建设过程是本剧的另一个看点。实际上,赵的初衷是解密核潜艇制造过程。

中国核潜艇的内部工艺和改造设施,与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当初与苏联合作,对方愿意支援我国的海军建设,但对于潜艇却迟迟没有提及。后来我国派人前往苏联海军学校学习,苏联只答应帮助培养海员,对制造核潜艇的工艺则讳莫如深。毛泽东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在国力困难的当时,仍坚持“我们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

这句话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最初由驻英国的武官,在英国的市场上买了一个儿童玩具潜艇的模型,很辛苦地带回中国,中国的潜艇研制就从这个模型开始。根据了解到的美国和苏联核潜艇的尺寸,我国科学家将这个模型尺寸按比例放大,然后将需要的设备按合适尺寸缩放后安装入潜艇。因此形成了我国核潜艇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中国特色”。

“我们想展现老一辈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赵浚凯话音一转,“但是核潜艇的建造过程在影视上是不允许解密的,于是转而拍摄长波台的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舰艇需要远离基岸,特别是潜艇,常需远离祖国海岸潜航在大洋深处,必须依靠无线电通信与指挥机关保持联系。正是基于此,新中国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得出了一个结论:现今条件下,没有超长波电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潜艇部队,就没有真正的海军。所以,萧劲光着手抓超长波电台建设,并于1955年前后建起了3个小型超长波电台。

随着舰艇远航任务的增加,原有的超长波电台已远远不能满足作战训练的需求。1957年秋,萧劲光在海军党委会上提出建设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动议。不久,他委婉地向苏联首席顾问阿夫古斯契诺维奇提出请苏联政府给予支持援助的要求。但苏方提出共建并要求占有70%的管理、使用权,中方于是决定自建,并遇到重重困难。

这在《沧海》中变成了科学家马建成为主线的故事。“我们电视剧里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变频器,是由科学家自己照着图制作,试验时瞬间产生几万伏高压,一旦泄漏立即把人烧焦。”当时的科学家铤而走险的情景确是“真人真事”。




《沧海》基本是真实的

《沧海》暂定于8月1日建军节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之所以说暂定,是因为其题材的敏感和解密的内容使剧组无法控制播出时间。事实上,早在2007年,导演赵浚凯就着手准备《沧海》的拍摄,但是在一次海军舰队体验生活时,赵发现了自己剧本的不成熟,原本想拍“吹着冲锋号、英勇无敌”海军的想法,在那次体验生活后改变了。因此,《沧海》比原定时间晚了一年。

导演赵浚凯透露,《沧海》一送审,美国某机构便拿到了该剧的完整版。“因为题材本身敏感。《沧海》这个片子,他们可以看到这个部队在临战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

金门登陆确有人幸存

时代周报:《沧海》中人物、事件据称基本都是真实的。那么故事重要人物的原型分别是谁?

赵浚凯:这个故事是想通过四个家庭两代人来表现60年海军发展的历程,可以推荐出作为海军构成的基干部分的三个方面,比如说王山魁从一个基层指挥官,最后成为舰队司令。然后是马建成,是一个军工科学家,两弹一星的创始人之一,等等。比较特殊的是李幼斌演的,他实际上是金门海战背景下,被打散以后,自己历经了千辛万苦生还回来的老兵的缩影,他一辈子都活在对自己身份证明的追寻,对死去战友的怀念中,还逼着儿子要加入海军。

历史真实事件,要说原型的话,观众可以去猜。因为海军不像陆军的组织结构那么庞大,一旦上升到舰队这个级别,中国也就三支舰队。现在不敢明确说谁的原型是谁的原因,第一确实没有以谁为主,综合了几个人,第二也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时代周报:李幼斌饰演的李山魁经历惨烈的“金门海战”侥幸逃生,却被认定牺牲并流落异乡,身份无法证明,独活成了他心中永远的耻辱。这让人想起《集结号》里的谷子地。

赵浚凯:没有,他们不一样,谷子地的概念是什么呢?他是为了自己昔日的战友寻找一个身份。李幼斌的角色是为了自己。人们对战役本身有评价,不用他去寻找,只是他自己的身份并没有被承认。

另外在很多年以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才说这场战役还有生还者。我们的故事出来后,有军事专家指责说不可能,有人还特地过来说。后来我们的小说作者翟晓光就明确地告诉他,我们这个最原始的原型是谁,他怎么漂过来的。

但幸存者的姓名不方便透露,还得等播完后看看反响,但确实有这么个人。当年他非常艰苦,他们的团在山上坚持了7天,弹尽粮绝之后他跳崖。醒来后发现自己挂在树上,然后他拉了树枝掉到海里,漂到一个岛上,后来被渔船救了。之后他去找部队,但当时你知道,我们建国初期,军队的整编制度变化得非常快,而且他之前的那个部队整队都被灭掉了,已经找不到了。他说他是哪个部队的时候,别人都当他是疯子不承认。没办法他就回老家了,非常屈辱地度过了下半生。

被删掉的那4集

时代周报:《沧海》中有没有体现苏联方面分歧的戏?

赵浚凯:《沧海》完整本有48集,但是央视版只有44集。中苏关系在完整版中是有体现。图纸怎么被拿走了,科学家怎么到北京开会,怎么想办法,怎么去攻克,在完整版中都有详细地说。中苏关系破裂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觉得删掉蛮可惜。不过完整版在卫视可能可以看到。

时代周报:还有哪些删掉了?

赵浚凯:剧中也有这么一段台词,希望有心的人能够听到。就是:今天的战争已经无关正义,它实际上是一个资源的战争。后面还有海权专家谈判,也被砍掉了,这个主要是讲海洋第五研究所,编制属于海军。所长是个大校,主要的工作就是当有争议发生,都要去谈判。在《沧海》的只言片语中还是能看到。



《沧海》有许多地方我原本打算拍了再说,结果有些地方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们的科学家,在大会上给了一个特别直接的特写镜头,非常愤怒地呐喊:“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兵败太平洋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我们的海军司令看了这个镜头后,什么都没说。
期待一下,嘛时候能见着?
 
  其实啥时候战争基本都无关正义,99%-99.5%以上吧。 

 
就跟打星际一样,占矿
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兵败太平洋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

至今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其实战争的本身就是绝对正义的化身,成王败寇,对于胜利的一方,就是正义的。
问题是,我们是做胜者呢?还是反方?
bdtxmm 发表于 2009-8-5 23:55
的确 矿站不下来 就得要在旁边的高地架坦克  哪能让人家舒舒服服的采矿呢?
多数人支持的时候就是正义 少数人支持的时候就是不正义  大家打酱油围观的时候就是资源战争
正義只是個羊頭,所有人其實賣的都是狗肉
胜利就是正义!
该死的审查
成王败寇,简单的道理。
战争无所谓正义,但发动战争需要一个正义的由头。怎么找就得看各自的本事了
看来LZ是唯物主义。我还是唯心主义多一点。思想是最厉害的武器。
“春秋无义战”

但今天我们回头看春秋的那几场“非正义的战争”,简直是在看“圣人之战”!太正义了!

可见正义一词和战争分家已经多久了。。
按这狗P逻辑,日本侵华也是为了资源, 看来也不是非正义了。
别提什么那是历史, 今天的事,过几十年也是历史。
本来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世界是凭实力说话
战争一直以来 都是为了资源  当然《LZ如果只是说自然资源的话》
天下本没有所谓的正义
有的只是胜者为王
资源是有限DI~~
这个世界本质是丛林法则
强者生存,落后挨打
rockstone 发表于 2009-8-6 13:43   
  难道日本侵华不是为了资源,而是为了非正义? ^_^


顶楼上的
正义从来都是由胜利者定义的
战争一直以来就是为资源而战
古代抢到土地,人口就是资源
现在也是一样
期待啊。严重期待啊。这样的好片,如果不错,肯定入手正版。
rockstone 发表于 2009-8-6 13:43 [/quot

日本输了,所以你现在能够直起腰板说它“非正义”

如果他赢了,只有地下党能喊“非正义”
rockstone 发表于 2009-8-6 13:43
我想起了满族入关之初那些叫嚣“留发不留头”的国人。:D
rockstone 发表于 2009-8-6 13:43
站在日本人的立场 是这样   可我是中国人 干嘛要站在日本人立场
       战争从来都是因为你胜利 所以你才正义  而不是翻过来
   所以我才说 任何事情要先有立场  然后才是事实
请问用什么资源让每一个士兵或军官坚持,放弃安逸,放弃家庭,甚至放弃生命?如果一场为了掠夺财富和资源的战争,一场充满谎言和借口的战争,即使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装备,他们如何回答自己的良心和国内反战的声音?
抗日战争中日本和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差很远,朝鲜战争中中国和美国的实力也很相差很远,如果没有被感动的士兵,中国不可能坚持。
日本的战败是一种必然,他们的优秀和先进当时的亚洲无国可敌,甚至英美中在缅甸输给日本,但是在所有的占领区里,他们都得不到真心的支持,因为他们期望得到土地和资源,扩展优秀的大和民族,而不优秀的其他民族要被他们消灭和淘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的含义里不仅包含正义,还有合适的方法手段和各种手段的分寸。但是正义的立场是基本,因为再先进的武器是人设计,制造和使用的。中国可以快速地发展两弹一星,不是用枪逼迫科学家,也不是用高额的钱引诱他们,而是他们愿意为了民族的复兴这样忘我地,不顾危险地工作,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甚至至今没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