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42:17
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www.39.net  2009-7-9  39健康网  龙彩霞
  当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120话题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时, 医生陷入了集体沉默。但沉默不等于默认,而是因为医生确实没有时间。

  身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刘勇就没有时间去关注。从6月27日至7月6日,刘勇不知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了120话题,也不知这个流行巨星的死会引起上千网友对于自己耕耘了12年之久的急救行业的声讨。

  对于刘勇,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急救医生而言,一天的24小时,每个小时,每分每秒都意味着被召唤,候命与抢救。

  成就感与挫败感

  出诊、看病,是刘勇每天的工作内容。在中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中,急诊医生通常分为一线、二线。一线负责出诊,二线负责抢救。但这并未定死,根据每天的排班,医生们在一线与二线之间进行轮换。

  7月6日,刘勇负责二线,抢救与治病是当天的工作重心。下午4点,刘勇就参加了一个常规救治,病人转危为安。

  “只有在这一刻,我才会如释重负”,刘勇感慨到,“看到一个个病人被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拽回来,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与神圣感”。

  至今仍让刘勇记忆犹新的一次“成就感”,是他曾经和同事成功抢救了工地上被电击的一个年轻小伙子的生命。事发于湖北某市一建筑工地,10楼,一伙子被电击倒在地。刘勇和同事们憋足了劲扛着担架爬上十楼,此时的小伙子已不省人事。在全力抢救了近30分钟后,心跳停了将近20分钟小伙子竟然活过来了。

  这是刘勇浸淫急救行业12年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号称医院流动性最高的科室里,12年,可谓是一种“老资历”。

  但刘勇并不回避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挫败感。

  时间流转至1998年,湖北某所中学。两名高三学生就“老布什攻打伊拉克”的是与非的问题上引发争论,年轻气盛,调解不力,两个人由口角之争发展到恶斗,盛怒之下,一名学生随手拿起板凳向另一名学生劈头砸去……

  被砸的学生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慌乱中的老师拨打了120。刘勇与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立马将之送往医院抢救。在医生实施抢救前,学生已停止了呼吸。医院宣布患者死亡。但是经校医的“继续抢救”的一再要求,刘勇与同事二话没说扎头投入到抢救过程中。但最终仍然无力回天。

  一个小时后,学生老师赶到医院,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不经意间逝去,老师将矛头指向了刘勇。

  “为什么人好好的,一下子就没了”?“为什么只有急诊科的医生参与抢救,医院的其他医生呢”……老师责问道。急救医生工作的典型样本
www.39.net  2009-7-9  39健康网  龙彩霞
  当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120话题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时, 医生陷入了集体沉默。但沉默不等于默认,而是因为医生确实没有时间。

  身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的刘勇就没有时间去关注。从6月27日至7月6日,刘勇不知迈克尔·杰克逊911求救录音引爆了120话题,也不知这个流行巨星的死会引起上千网友对于自己耕耘了12年之久的急救行业的声讨。

  对于刘勇,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急救医生而言,一天的24小时,每个小时,每分每秒都意味着被召唤,候命与抢救。

  成就感与挫败感

  出诊、看病,是刘勇每天的工作内容。在中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中,急诊医生通常分为一线、二线。一线负责出诊,二线负责抢救。但这并未定死,根据每天的排班,医生们在一线与二线之间进行轮换。

  7月6日,刘勇负责二线,抢救与治病是当天的工作重心。下午4点,刘勇就参加了一个常规救治,病人转危为安。

  “只有在这一刻,我才会如释重负”,刘勇感慨到,“看到一个个病人被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拽回来,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与神圣感”。

  至今仍让刘勇记忆犹新的一次“成就感”,是他曾经和同事成功抢救了工地上被电击的一个年轻小伙子的生命。事发于湖北某市一建筑工地,10楼,一伙子被电击倒在地。刘勇和同事们憋足了劲扛着担架爬上十楼,此时的小伙子已不省人事。在全力抢救了近30分钟后,心跳停了将近20分钟小伙子竟然活过来了。

  这是刘勇浸淫急救行业12年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号称医院流动性最高的科室里,12年,可谓是一种“老资历”。

  但刘勇并不回避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挫败感。

  时间流转至1998年,湖北某所中学。两名高三学生就“老布什攻打伊拉克”的是与非的问题上引发争论,年轻气盛,调解不力,两个人由口角之争发展到恶斗,盛怒之下,一名学生随手拿起板凳向另一名学生劈头砸去……

  被砸的学生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慌乱中的老师拨打了120。刘勇与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立马将之送往医院抢救。在医生实施抢救前,学生已停止了呼吸。医院宣布患者死亡。但是经校医的“继续抢救”的一再要求,刘勇与同事二话没说扎头投入到抢救过程中。但最终仍然无力回天。

  一个小时后,学生老师赶到医院,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不经意间逝去,老师将矛头指向了刘勇。

  “为什么人好好的,一下子就没了”?“为什么只有急诊科的医生参与抢救,医院的其他医生呢”……老师责问道。
“当时很委屈”,刘勇说道。“老师没看到我们在抢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抢救,相反,对于生命,尤其是一个孩子,我们拼尽了全力”。

  但事后,刘勇又觉得“可以理解”,“一个活蹦带跳的学生,说没就没了,作为老师,我也会一时接受不了”,“老师这样说,只是为了发泄”。

  如果说在与逝者家属的沟通中,急救医生注定“被骂”,那么,与生者及生者家属的沟通不畅,则让医生不得其索。

  刘勇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这种“不悦”时常会上演,但是那一次的遭遇,足够让他记一辈子。

  一位老伯因急症送进了医院急诊室。经过再三诊断,刘勇决定给老伯输液。输液过程中,老伯觉得发冷,怀疑自己可能是输液反应。经过再三诊断,刘勇认为老伯的反应不足以构成输液反应,因此,建议老伯继续接受输液并观察。但这个“友善”的建议并未得到老伯的采纳。老伯情绪非常激动,开始大骂。

  压力之下,刘勇仍密切观察老伯的症状,老伯仍然没有出现药物反应应当出现的“寒颤”症状。刘勇决定将情况跟老伯的老伴进行沟通,但是老伴的脾气非常暴躁,沟通失败。

  事情陷入了僵局。这时,老伯的儿子出现了。事情似乎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对方的来势汹汹告诉刘勇自己“想错了”,果不其然,老伴的儿子一上来,就冲着刘勇破口大骂。

  “委屈、无奈”,刘勇回想起这件事依然没有掩饰当然的心情。患者家属最后没经医生同意,拔掉了针管,转入了医院住院部。

  让刘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这位老伴的儿子又找到了他,二话不说给他“送”上了重重的两拳。“就是你,就是你,让我花了上千块的医药费”,对方咆哮道。

  刘勇没有还手。根据医院规定,不管患者是否有错,一旦被病人投诉,或者发生医疗纠纷,医生得承担主要责任。

  刘勇最后向患者及患者家属道歉。事情得以平息。

  “想到过放弃吗?”

  “没有”,刘勇斩钉截铁地向笔者说到。在刘勇心目中,虽然这份职业会“时不时”地给他带来心里的伤害甚至身体的伤害,但“成就感远大于挫败感”。

  另据39健康网了解,从踏入急诊行业至如今的12年里,每年的春节,刘勇及同事都在医院急诊科里共同度过。
 急救的“风险”

  刘勇及他的同事并不是不谙世事,最近,“福建南平医闹事件”就让他们很上心。

  6月21日01:00,地点:福建南平市第一医院,闽北地区最大综合医院。一位“肾积水并尿毒症”的重症患者,在做完肾经皮穿刺引流术后10小时之后,因呼吸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想的不是哀悼死者,也不询问医生死亡原因,而是被闻讯的医闹组织利用,以达到敲诈医院的目的。在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注视”下, 医生被扣、被打、被捅伤,组织自救后还被迫赔钱;医闹一方围攻医院、封路,却获21万“赔偿”,最终酿成了数百医护人员的表威和静坐。

  “这让人感到后怕”,刘勇说,“医生职业有着高风险性,这是毋庸置疑,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医生的合法权益,政府袖手旁观的话,这是制度的悲哀、医生的悲哀,归根到底,这是老百姓的悲哀”。

  事实上,为了尽可能地将医疗风险规避到最低,医生已是如履薄冰。

  以刘勇从事的急诊工作为例,他所面对的通常是突发疾病、突发病症,疾病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来自疾病本身的风险无形中增加了医生诊疗的风险。一般而言,医生处理疾病的时候通常会按照常规及指南进行操作,但实际上医学目前的发展与疾病、与人们的认识之间还存有一定的距离。在分秒必争的有限时间里,纵使医生全力抢救,但囿于技术、设备、人力,医生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人们能够理解卫星上天都有失败的可能,唯独不能理解目前医学的局限性及医生的苦衷呢”?刘勇反问道。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医生进行的各项诊疗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体力活。没日没夜地看病、治病,好不容易休息一下,端在嘴边的饭碗随时都会放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的救治中。而对于急诊医生而言,通常是24小时随时待命,每天不知都投入多少次的抢救工作,疲劳、精力透支是每位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就很容易掉入陷阱”,刘勇向39健康网表示。

  刘勇所说的这种“陷阱”经常会见诸报端。近日,广州某所医院,一名送进医院急诊科的患者由于对某种药物过敏导致死亡。从医学常规来看,医生的诊断完全无误,但是药物的特性却招致了这种意料之外的结果。

  但患者及患者家属通常不会理解。患者及家属只会质问医生一个问题:“为什么病人好好地进去,一下子人就没了?”

  面对这种情况,刘勇表示,“通常是百口莫辩”。

  急诊科 医闹“高发地”

  既然急诊工作本身存在着高风险性,医疗意外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一旦发生意外,医疗纠纷、医闹事件也就接锺而来。

  刘勇向39健康网回忆,自己就曾经亲历过两次较大的医闹事件。

  “患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冲进医院胡乱打砸,当时的场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刘勇表示,至今对当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不过,这两次较大的医闹中,患者并没有与医生发生肢体冲突”。刘勇说。

  但是,福建南平发生的医闹事故让刘勇对当今的医闹“刮目相看”。在这场建院以来遭遇的最大医闹中,福建南平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及护受尽了“非人”的待遇。

  有媒体如是描述,“医闹发生时,有医生一见不妙,跑上楼道躲过一劫;有实习生钻到椅子下面幸未被发现。其他人则有被拳脚、棍棒击中的。一名余姓医生跑得慢了,被用木板打倒在地,腰部被捅两刀,大腿也划开了两道长口子,至今在重症监护室。事后,在医生集体请愿时,他打着吊瓶被抬到市政府门口。”

  而这只是医闹手段的“冰山一角”。据国内某一专业网站针对7456名医护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所见到的医闹手段可谓是“惊心动魄”,这包括:“拒绝搬运病人尸体(76%);挂横幅、设灵堂、烧纸钱、摆花圈(82%);提出巨额赔偿(87%);聚众打、砸、抢(67%);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58%);辱骂、殴打、甚至杀伤医务人员(57%);强迫医务人员下跪(8%)。

  “通常人们习惯的将医闹事件产生的根源归结于医务人员诊疗常规或诊疗水平欠缺”,刘勇向笔者分析,“但这并不是本质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制度”。

  为什么患者家属不通过正常渠道来解决?

  为什么患者一旦通过医闹的渠道通常会拿到赔偿?

  “医闹就是现有制度缺陷的必然产物”,刘勇说。由于通过正常的渠道,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试图寻求体制外的解决渠道。

  刘勇所说的“现有制度”其实是目前我国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在当前,医疗纠纷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领导小组鉴定”的方式进行。医疗纠纷处理领导 小组或医疗单位就事故展开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然后制定事故处理意见,医疗单位根 据处理意见与病人或家属商谈,争取协调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带来令人信服的结 果,作为纠纷的双方——医生及患者“根本不清楚这个‘鉴定’是如何进行的”。

  如此“专家鉴定”的结果必是“你”输“我”赢。医生输,医生有苦难言,但这种 机率可能较小。患者输,患者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医生与“专家”合谋,医闹的发生也都 在“情理”之中了。

  “国家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医患双方沟通的专业机构,将诉讼程序尽量简化,如同国 外医患双方的协调机制一样。”刘勇认为。在他看来,这个机构应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 ,包括医务人员、法律界人士,更多的是民众代表。通过各界人士的参与,从法、理、 情多角度参与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以独立的角度进行公正的评判,待双方同意之后 ,由保险公司理赔。如果患者家属需要起诉,也必须通过第三方的协调。
急救医生眼中的中国120

  除了一天到晚忙着抢救、看病,身为急诊科主任的刘勇也时常会思索中国目前的120。

  与国外的120急救系统相比,中国的120没有可比性,“差距太大”,这是很多急救医生的共识,“中国急救系统要做的还有很多”。

  医生进入急救系统的门槛要提高,人才质量要保证。这种门槛的设定不光体现在入学考、毕业考上,而且在入职考试上应增加难度。“当然对于急救医生的考核,不光只停留在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医生道德水平的考核”。刘勇强调,这种道德水平表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爱心,对病人的良好的沟通能力。

  而在当下,重技术水平轻人文水平是绝大多数医院在选拔急救医生的通病。

  除此之外,由于急救医生要承担病人进入急救室前的一切急救工作。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每次出现场只是独自一人面对突发的现场,还需要很强的抗压性和独立承担能力。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医院急诊科通常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一个月前,北京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刘红梅跑遍了京城的各大招聘会,并向各大网络、媒体及全市医疗机构公布了招聘信息,但截至6月28日,刘红梅只收到了14份求职简历。

  自2005年起,北京急救中心每年招收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就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赶上经济危机,刘红梅原本以为“收成”会好些,但经过相关的审核程序,最终只有4人被录取。

  “这与急救医生的待遇有很大关系”,刘勇分析。急救医生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承担责任风险大、业务发展受限,但是这在工资收入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相反,在一些医院,急救医生的‘地位’相当低。

  让大多数医学生放弃进入急救系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急救医生所面临的高风险性。“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科学的医疗事故评价机制”。刘勇表示,这个评价机制的作用在于“必须分清楚哪些是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导致的绝对误诊,哪些是由于医生个人问题(如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医生态度)所导致的相对误诊”。

  以心肌炎为例,一位普通的发热病人送进急诊室,大多数医生不会将“心肌炎”的可能性考虑在内。据了解,发热病人“心肌炎”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如果每位发热病人送进来都怀疑是心肌炎,都让病人先做心电图,患者的唯一反应就是医生滥做检查”。

  如果一位急救医生正好撞到了这个“万分之一”的机率呢?如果把这个“万分之一”的机率归因于医生,这是否合理呢?刘勇说。

  此外,对于医生时刻都会遭遇的医疗纠纷,从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刘勇认为,“医院应为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

  而这个建议早已达成医疗界的共识。早在2007年,针对广州市内医院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广州市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形成地方法规并参照其他地区的做法,推进医疗责任保险。
在目前的医闹解决框架下,医闹通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往往是以医院的巨额赔偿收场,“医疗责任险可尽可能地挽回医疗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刘勇说。“有所为”在于,当医院遭到医闹等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进行暴力袭击的时候,政府应出面加以坚决镇压。“当医患纠纷越过法律边界时,政府及执法力量的不作为是任何‘苦衷和苦心’都无法解释的”。

  而“有所不为”则在于,对于医生的奖惩、医疗事故的鉴定,医疗纠纷的解决,政府应交由当地医师协会解决,政府最好不要介入。“听证制度也势在必行”,唯有如此,医疗纠纷才有望和平解决。

  采访手记

  采访刘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是因为大牌,而是因为他确实没有时间。6日下午向他预约采访时间时,他急匆匆的打断了39健康网的请求,话筒那边的喧哗告诉笔者,急诊科“有事”。果不其然,刘勇很有礼貌地告诉笔者“现在忙”。第二次联系刘勇已至晚上8点36分,此时刘勇的电话仍然是忙音,再试图几次拨打后,笔者终于打进了电话,但刘勇很友善地提醒笔者,“现在不忙,如果忙,不能继续接受采访的话,还请您见谅”。

  没有程式化地拿出采访提纲,而是和刘勇随意聊开。这种方式能让我捕捉更多的细节,更能让我去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急救医生形象。这种形象不是“高大全”,也不是“怨妇”,和所有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生一样,刘勇有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有着对患者不解的委屈,也有着对当前各种体制的无奈。但尽管这条路布满荆棘,刘勇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呆了十二年,他说他会选择继续。原因在于当他看着一个个濒临消失的生命被自己及同事从死神的手中拽回来的时候,那一刻的欣喜,他很享受,也很陶醉。

  采访过程中,说到成就感,说到那个建筑工人起死回生的那一幕,刘勇觉得就恍如昨日。而对于更多的事迹,刘勇表示不愿多谈,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应该”的。但是对于不理解医生的患者,对于那些心有余悸的医闹场面,刘勇的心情抑难以平复。犹如身上的伤疤,好了又烂,也许,这种痛会一直在。

  “从事医疗急救十二年,你有过怨言吗”?话筒那边是长时间的沉默。

  “有,不过不是针对工作本身,而是对于一些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刘勇说。

  结束采访,已将近夜里十点。当繁华的都市趋于沉寂,当忙碌的人们准备休憩,急救医生们又等待着新的召唤。
辛酸啊
人命关天啊,急救人人都得会点,
不知道过多久才能知道真相,
可惜啊,一代天王就这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