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学精神——新语文大学读本序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4:17:22
http://www.boxun.com/hero/renbm/21_1.shtml


<P>
任不寐
    </P>
<P>      大学诞生700多年来,一直是人类自由思想的中心。这是大学的本质所规定的。但是,大学往往因此也成为革命中心。这种状况发展到今天到了一个反思的时代。问题在于:大学是一个追求哲学真理的地方,还是一个追求社会公正的地方?但这种分歧无论有多大,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大学决不是宫廷政治的演唱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还不是大学。在我看来,追求真理是大学的普遍规定性,而社会关怀是大学的特殊规定性--至于政治权力的延伸,则是大学特征的全面丧失。 </P>
<P>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大学产生于清末,由于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性,中国的大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特殊规定性压倒了它的普遍规定性,并因为同一个理由,在战争结束以后的年代里,出现了大学普遍特征的彻底丧失和特殊特征的畸变。这种状况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省,其结果是真理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意识的急速膨胀。但是,时间进入90年代以后,大学精神的复兴面临半市场社会的特殊挑战。 </P>
<P>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从校园转向民间。而大学精神则突出表现为犬儒主义和伪激进主义。各种学术腐败则进一步使大学蒙受时代的羞耻。 </P>
<P>   我们必须看到,90年代机会主义在国家生活中表面化,这也对大学精神造成了伤害。此外,半市场化的示范效应、社会不公正问题的突现以及道德全面失序的暗示,80年代的启蒙精神彻底中断,20世纪初的民主科学传统遭到进一步的遗忘和嘲弄。事实上,90年代的大学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本来很贫乏的真理意识,而政治意识为"新左派"思想所鼓励。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丧失了精神生活,更多成为机会主义和犬儒主义的制造者和辩护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种后现代主义成为大学精神衰微的鼓动者和帮闲,而抒情性文学成为思想的篡夺者。 </P>
<P>   因为青年人毕竟集中在校园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潜伏着各种危机。事实上,这种危机近年来已经露出端猊。我们担心:中国大学生已经被培养为成为肤浅的激进主义者和精明的年轻名利之徒。当然,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责任不在学生。90年代的政策环境是第一原因。除去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以外,大学教师们的"市场化"更是无以复加。是非意识首先是从这些教书育人者身上被自动消除的。这种良知和理性的自我清洗运动首先体现在对机会主义的无原则的投靠上面,他们成为谎言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当代大学教师已经彻底成为文字商人,并依靠各种垄断体制滋生出各种学术腐败。 </P>
<P>
   教育家洪堡说,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三个方面。大学从12世纪诞生起一直是民间自治社团,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是"社会的良心"。但是,在中国,以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改制为起点,那时所奠定"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原则从来没有成为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自从1927年蒋介石提出"党化教育"以来,中国已经没有大学了,只剩下硬件并不现代的现代瀚林院。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精神不断进行过抗争,但是它总是跌落在血泊之中。今天,如果说大学精神的式微是一种世界现象,那么在中国,大学精神还没有资格这样谦虚--我们不能"式微"我们还没有的东西。重建大学精神的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真实的,它最多表达的是对蔡元培的事业的一种怀念。 </P>
<P>   事实上到了今天,重建大学精神应该有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除了承继五四精神以外,我们还必须在民主和科学这些观念之外补充经济学的知识,必须在个人主义之外,补充一些终极价值。这不仅是对当下大学精神的反省,也是对五四精神堕变的反省。基于这种时代感,我们编辑了这两卷本的《大学新语文读本》。仅仅作批评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设。 </P>
<P>   我把人类的精神文化分四个部分,求生、求真、求善和求美。生存问题和真理问题是本书上卷关注的内容,而下卷关注的是善和美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求生就是关于人的生物学特征和自然界的关系,而求真就是人的心理学特征和自然界的关系。而求善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求美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生物特征和精神特征的互动关系。在这四组关系中,求生知识至关重要。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宽松,求真知识就发达,因为精神有更多的闲暇放在追求真理这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比较理性,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对象。与此同时,审美对象是人性的局限。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很紧张,求真知识就很不发达,相仿,伦理或关于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公正方面的知识就很发达,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社会是道德伦理、军事力量和诡诈力量的对象。而审美的对象是现实的苦难。本书按这种思路进行了编排,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理性社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轮廓。 </P>
<P>   求生、求真、求善,这三种知识可以看作是思想性知识,而求美是文学性知识。本书更注重思想性而不是文学性,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观念。因为在我们看来,没有思想性的文学、没有逻辑力量的语文、没有终极观念的审美,往往导致"语言的暴政":或者言说者被话语的神秘力量所统治,或者话语被用来统治别人--事实上,这正是我提出"新语文"这一概念的出发点之一。 </P>
<P>   本书选文特别注重经典性,尽管可能挂一漏万,但全书尽量照顾了思想史上的经典名篇,而且打破了学科界限。另一方面,这种经典也是在和中国大学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对照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本书的"本土意识"。此外,编者相信,大学"人文精神"不能真正涵盖大学精神的全部内容,甚至也不是主要内容--大学精神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更是具有终极关切和科学精神的。因此本书不仅重视的启蒙时代,也重视对启蒙时代的现代反省,不仅重视希腊理性,也重视希伯来智慧。这是本书和其他大学人文读本最大的区别。本书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编排上的特征:以专题而不是以思想史为单元。这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当下意识,也充分体现了编者的个人思想特征:这一点也可以在各单元的引言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正是由于编者的个人风格(如对主题单元的强调),有些思想史上比较著名的著述并没有收录近来,如马克思、尼采、萨特、叔本华、海德格、凯恩斯和布罗代尔等人的作品。还有就是由于时代局限,一些本应收入的作品没有收进来,这些局限只能请方家垂正、后人评说。"大学新语文"的进一步完善也寄希望于不断的修订工作。 </P>
<P>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话语中心。汉语出现了文学过剩危机,而大学出现了精神短缺危机。《大学新语文》把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这是一个沉重而容易遭受误解的使命,不过正因为如此,这恰恰是它的使命。 </P>
<P>   新语文运动刚刚开始。其目的是抢救汉语,使汉语获得自己的灵魂。 </P>
<P>   重建大学精神的事业刚刚开始。其目的短时间内是呼唤良心自由,长期内更是呼唤精神自由。</P>
<P>   3/12/2002 2:10</P>http://www.boxun.com/hero/renbm/21_1.shtml


<P>
任不寐
    </P>
<P>      大学诞生700多年来,一直是人类自由思想的中心。这是大学的本质所规定的。但是,大学往往因此也成为革命中心。这种状况发展到今天到了一个反思的时代。问题在于:大学是一个追求哲学真理的地方,还是一个追求社会公正的地方?但这种分歧无论有多大,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大学决不是宫廷政治的演唱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还不是大学。在我看来,追求真理是大学的普遍规定性,而社会关怀是大学的特殊规定性--至于政治权力的延伸,则是大学特征的全面丧失。 </P>
<P>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大学产生于清末,由于中国社会生活的独特性,中国的大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特殊规定性压倒了它的普遍规定性,并因为同一个理由,在战争结束以后的年代里,出现了大学普遍特征的彻底丧失和特殊特征的畸变。这种状况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省,其结果是真理意识的觉醒和政治意识的急速膨胀。但是,时间进入90年代以后,大学精神的复兴面临半市场社会的特殊挑战。 </P>
<P>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从校园转向民间。而大学精神则突出表现为犬儒主义和伪激进主义。各种学术腐败则进一步使大学蒙受时代的羞耻。 </P>
<P>   我们必须看到,90年代机会主义在国家生活中表面化,这也对大学精神造成了伤害。此外,半市场化的示范效应、社会不公正问题的突现以及道德全面失序的暗示,80年代的启蒙精神彻底中断,20世纪初的民主科学传统遭到进一步的遗忘和嘲弄。事实上,90年代的大学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本来很贫乏的真理意识,而政治意识为"新左派"思想所鼓励。更严重的问题是,大学丧失了精神生活,更多成为机会主义和犬儒主义的制造者和辩护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种后现代主义成为大学精神衰微的鼓动者和帮闲,而抒情性文学成为思想的篡夺者。 </P>
<P>   因为青年人毕竟集中在校园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潜伏着各种危机。事实上,这种危机近年来已经露出端猊。我们担心:中国大学生已经被培养为成为肤浅的激进主义者和精明的年轻名利之徒。当然,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责任不在学生。90年代的政策环境是第一原因。除去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以外,大学教师们的"市场化"更是无以复加。是非意识首先是从这些教书育人者身上被自动消除的。这种良知和理性的自我清洗运动首先体现在对机会主义的无原则的投靠上面,他们成为谎言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当代大学教师已经彻底成为文字商人,并依靠各种垄断体制滋生出各种学术腐败。 </P>
<P>
   教育家洪堡说,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三个方面。大学从12世纪诞生起一直是民间自治社团,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是"社会的良心"。但是,在中国,以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改制为起点,那时所奠定"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原则从来没有成为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自从1927年蒋介石提出"党化教育"以来,中国已经没有大学了,只剩下硬件并不现代的现代瀚林院。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精神不断进行过抗争,但是它总是跌落在血泊之中。今天,如果说大学精神的式微是一种世界现象,那么在中国,大学精神还没有资格这样谦虚--我们不能"式微"我们还没有的东西。重建大学精神的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真实的,它最多表达的是对蔡元培的事业的一种怀念。 </P>
<P>   事实上到了今天,重建大学精神应该有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除了承继五四精神以外,我们还必须在民主和科学这些观念之外补充经济学的知识,必须在个人主义之外,补充一些终极价值。这不仅是对当下大学精神的反省,也是对五四精神堕变的反省。基于这种时代感,我们编辑了这两卷本的《大学新语文读本》。仅仅作批评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设。 </P>
<P>   我把人类的精神文化分四个部分,求生、求真、求善和求美。生存问题和真理问题是本书上卷关注的内容,而下卷关注的是善和美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求生就是关于人的生物学特征和自然界的关系,而求真就是人的心理学特征和自然界的关系。而求善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求美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生物特征和精神特征的互动关系。在这四组关系中,求生知识至关重要。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宽松,求真知识就发达,因为精神有更多的闲暇放在追求真理这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比较理性,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对象。与此同时,审美对象是人性的局限。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很紧张,求真知识就很不发达,相仿,伦理或关于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公正方面的知识就很发达,人际关系紧张,这样的社会是道德伦理、军事力量和诡诈力量的对象。而审美的对象是现实的苦难。本书按这种思路进行了编排,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理性社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轮廓。 </P>
<P>   求生、求真、求善,这三种知识可以看作是思想性知识,而求美是文学性知识。本书更注重思想性而不是文学性,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观念。因为在我们看来,没有思想性的文学、没有逻辑力量的语文、没有终极观念的审美,往往导致"语言的暴政":或者言说者被话语的神秘力量所统治,或者话语被用来统治别人--事实上,这正是我提出"新语文"这一概念的出发点之一。 </P>
<P>   本书选文特别注重经典性,尽管可能挂一漏万,但全书尽量照顾了思想史上的经典名篇,而且打破了学科界限。另一方面,这种经典也是在和中国大学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对照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本书的"本土意识"。此外,编者相信,大学"人文精神"不能真正涵盖大学精神的全部内容,甚至也不是主要内容--大学精神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更是具有终极关切和科学精神的。因此本书不仅重视的启蒙时代,也重视对启蒙时代的现代反省,不仅重视希腊理性,也重视希伯来智慧。这是本书和其他大学人文读本最大的区别。本书另外一个特色就是编排上的特征:以专题而不是以思想史为单元。这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当下意识,也充分体现了编者的个人思想特征:这一点也可以在各单元的引言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也正是由于编者的个人风格(如对主题单元的强调),有些思想史上比较著名的著述并没有收录近来,如马克思、尼采、萨特、叔本华、海德格、凯恩斯和布罗代尔等人的作品。还有就是由于时代局限,一些本应收入的作品没有收进来,这些局限只能请方家垂正、后人评说。"大学新语文"的进一步完善也寄希望于不断的修订工作。 </P>
<P>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话语中心。汉语出现了文学过剩危机,而大学出现了精神短缺危机。《大学新语文》把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这是一个沉重而容易遭受误解的使命,不过正因为如此,这恰恰是它的使命。 </P>
<P>   新语文运动刚刚开始。其目的是抢救汉语,使汉语获得自己的灵魂。 </P>
<P>   重建大学精神的事业刚刚开始。其目的短时间内是呼唤良心自由,长期内更是呼唤精神自由。</P>
<P>   3/12/2002 2:10</P>
大学语文绝对重要!现在的大学生的中文水平的确问题太大了。
<B>以下是引用<I>aqct</I>在2004-5-30 23:55:00的发言:</B>
大学语文绝对重要!现在的大学生的中文水平的确问题太大了。

<P>这位哥哥,你没读懂文章哦....呵呵</P>[em06][em06]
<B>以下是引用<I>可怜北韩人</I>在2004-5-31 3:58:00的发言:</B>


<P>这位哥哥,你没读懂文章哦....呵呵</P>[em06][em06]


不是没看懂,关于人文精神的东西,不是改一本书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不想谈这个话题,只是有做总比没有做好。但大学生的中文水平的确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