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纽约时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7 07:48:06
1896年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p>
                                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 编 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
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
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构成了一部
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美国记者

    李鸿章

    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油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
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访
问。本文是1896年9月3日《纽约时报》对这次采访情况的综合报道,略有删节。

    ▲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
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
合起来呢?
    ▲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
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
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
校。
    ▲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
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
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的言论,我只是期望
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
改。
    ▲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

    ●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
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
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
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
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
    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
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
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
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
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
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
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
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
你们不象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
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
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
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一取消排华法案。
    ▲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
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
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
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象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
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
文明的方式了。</p>
<p>http://xueshu.newyouth.beida-online.com/data/data.php3?db=xueshu&amp;id=1896nian

</p>1896年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p>
                                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 编 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
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
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构成了一部
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美国记者

    李鸿章

    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油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
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访
问。本文是1896年9月3日《纽约时报》对这次采访情况的综合报道,略有删节。

    ▲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
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
合起来呢?
    ▲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
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
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
校。
    ▲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
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
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的言论,我只是期望
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
改。
    ▲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受到善待?

    ●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
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利法》不但
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希望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
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
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船。
    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
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
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
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
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
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
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
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
你们不象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
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
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
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一取消排华法案。
    ▲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
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
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
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象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
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
文明的方式了。</p>
<p>http://xueshu.newyouth.beida-online.com/data/data.php3?db=xueshu&amp;id=1896nian

</p>
<P>李中堂的洋务派更强些就好了。在这千年帝国实行改革多难啊。</P><P>外敌入侵、内乱、内战,平静几年又来人祸,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P>[em14][em14][em14][em14][em14]
李鸿章是爱国者,那么邓小平就是笨蛋和卖国者!
3楼朋友,李鸿章确是爱国者。中俄边界勘定协议是谁签的?你知道吗???[em04][em04][em06][em06][em14][em14][em14]
<P>李鸿章是爱国者,那么邓小平就是笨蛋和卖国者! </P><P>李鸿章是爱国者不错,邓小平怎么是笨蛋和卖国者??</P><P>楼上的脑子坏掉了?没改革开放中国现在还不知怎么样呢?</P>
哇,真的很有些佩服李鸿章。100多年前的人,即使做今天的官,我看能力也足够了!
<B>以下是引用<I>gzwgzx</I>在2004-5-28 23:13:00的发言:</B>
3楼朋友,李鸿章确是爱国者。中俄边界勘定协议是谁签的?你知道吗???[em04][em04][em06][em06][em14][em14][em14]

<P>谁啊?? </P>
<P>就现在中央的某些干部要是在李鸿章的时代恐怕..................</P><P>哈哈!</P><P>其实李鸿章也很倒霉,如果李鸿章在现在做外交部的部长决不可能去签什么马关条约!</P><P>弱国无外交</P><P>满清政府把罪全推给李鸿章是不公平的!</P>
佩服李中堂![em07]
现在的中国哪个领导去美国敢说本国的不好?
<B>以下是引用<I>hopearan</I>在2004-5-28 23:44:00的发言:</B>

<P>李鸿章是爱国者,那么邓小平就是笨蛋和卖国者! </P>
<P>李鸿章是爱国者不错,邓小平怎么是笨蛋和卖国者??</P>
<P>楼上的脑子坏掉了?没改革开放中国现在还不知怎么样呢?</P>


可能是他言语搭配不当。
我认为李鸿章是爱国的。
确实是李鸿章的采访录吗
<B>以下是引用<I>kingbomber</I>在2004-5-30 20:59:00的发言:</B>
确实是李鸿章的采访录吗

<P>1896年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 编 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
</P>
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选   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 编 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
    <B>大清国邮政专述</B>     1896年9月13日     当李鸿章从国外访问归来时,他或许会发现目前清国已建立起了皇家邮政服务系统。随着新疆土的不断征服、扩展,中央与边地之间需要取得良好、频繁的联络。为了管理和从整体上控制这项服务,北京特别任命了一些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朝廷负责军务的大臣监督。在这些驿站内,所有供远途传运使用的必需品,诸如马匹、骆驼、车辆、船只等等,都全部备齐。大多数驿站都设在主要道路的旁边。     这项服务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属于第二级邮政。     皇家邮政理论上只负责转寄和传送政府通告、条令和类似的官方文件,但实际上,信差同样也传送高层人物的私人信件。信差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并享有某些特权。例如,他们可以免费住旅店并要求当地为他们的马匹免费喂食饲料。     几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盖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表明需以多快速度来传送这些邮品。普通文件标明日送200华里,大约相当于每天80英里;有些特别需要加急传送的文件可望每天传递400华里,而有些十万火急的文件则需要每天传送800华里而信差不管天气如何必须完成这段路程,否则会受到惩罚。清国曾经有过最快的邮传纪录是4天穿越280德里将近1400英里,或相当于每小时14英里。这个纪录产生于1851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     尽管清国皇家邮政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它也从未在任何程度上为商业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务。即便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民众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们仍然怀疑邮政官员是否会利用这项特权来谋取私利,他们怀疑这些官员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这就导致了以下的结果,即在这些都市和商业城镇里建起了民间的票号,票号的信差大多数都是徒步投递邮品,     虽然他们偶尔也骑马。平均说来,每小时能步行一德里4.6英里的路程。他一到达自己的送达站,就立即将邮品传递给下一名邮差,而这个人不论天气状况如何,必须马上启程向下一站传送,并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邮品到达它们最终的目的地。邮差们途经的地方往往是纯粹的荒野或人烟稀少之地,这样容易遭受强盗的袭击,为了自卫,邮差总携带着武器。     <B>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B>     1875年7月6日     大清国的教育从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稚嫩的小男孩们抱着满满的一包书去上学,他们的书包通常只是个蓝色的布袋。     我前天去参观了一所小学堂,这些学堂其实很好辨认,你只要循着学童们发出的喧闹声找去,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发现一间教室里有位长者带着大约20名学童在念书。孩子们在课堂就坐的方式并不像我们英国孩子那样,他们的课堂里摆有好几张小桌子,每张课桌旁坐着一个或两个男孩。     这个学堂里有件非常刺眼的东西,那就是一具新制作的柏木棺材。很显然,这是校长为自己准备的。非常特别的是,在这具棺材的端头上贴着一张鲜艳的红纸,上面写着一个“喜”字,这个字在汉语里代表幸福和快乐,其含义和棺材本身所代表的阴沉、黑暗和凄凉的含义没有一点关系。这与我们英国人真是太不相同了。(“棺材”,取“官”和“财”的谐音,寓指升官发财。为什么读书?国人很实际,讲老实话,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追求知识,追求学问,倒在其次。不过,想起来也很可笑,这官和财竟是与“棺材”连在一起,离死亡不远。)     学堂是个非常嘈杂的地方,全体孩子都在同一时刻扯着他们最大的嗓门在叫喊着。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他们正朗读着的课文背诵下来。当他们觉得自己能背下那些内容后就去找校长,然后背对着校长,表示他们无法看到校长手中的课本,并开始一字不差地复述他所学到的内容。这种教育方法是填鸭式的,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谁记忆力最好谁的成绩就最突出,而这种做法似乎贯穿于清国整个的教育过程之中。     当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正朗读着的课本并不是什么儿童入门之类的书籍,而是大清国的经典著作时,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有人指给我看的一位男孩正朗诵着孟夫子的作品,还有人对我说谁谁能背诵清国著名学者所有著作中的大部分内容。请想象一下,在一个乡村学校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孩子们正在读柏拉图、荷马等人的著作,并且还能凭记忆把它们背诵下来,如此你就不难明白大清国人的教育方式了。     这种教育方式一直要持续到学生们参加会考。会考制度在清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程度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大清国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     清国人这种考试制度的宗旨无疑是好的,但它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种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无论起初多么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此刻它也决不可能再适用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能背诵孔孟的著作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把一些简单的词句硬塞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这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人的大脑除了记忆之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大清国女人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清国女孩的脚在幼年时就被人为强制地束裹起来,迫使它们停止生长。而清国男人们心智的发展也被抑制在孔夫子时代的古老水平。这里的女人走起路来活像一只尝试着只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山羊,而这里的男人在现代知识的道路上行走时也如他们的女人一般无能为力。     知识的缺陷使他们难以理解近年来侵入他们领土的那些外国人,洋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外国文明开始的年代晚于孔夫子的时代,而受过中式教育的清国人,就连形成一种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所必须的初步知识都没有。在北京国子监的大门外面立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题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而在这座大门里面的标志牌上则题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这意味着,在19世纪的大清国,要让一个男人成为其他男人的统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学识仅仅就是那些经典著作而已。     “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一等甲第一名”,它又被称为“万人选一”,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一次又一次,清国的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一直考到80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大清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     <B>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B>     1895年3月11日     受贿者兼掠夺者的国度     大清国派驻国外的公使们在国内一点地位也没有,而外交使节的委派则完全是通过徇私舞弊的方法完成的。有一位被派到一个大国去的公使,出任之前是大清国一位出色的学者,这位学者通过欺诈的方式帮助一位清国高官的儿子获取了功名,其获得功名的文章是这位学者替他写的,而这父子两人表达感激之情的办法就是委派这位学者去当了大清国的驻外公使。     到国外去的清国人大多出身低微,他们在国内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们对西方世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全部认识也只不过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知识,然而他们对西方世界更加奢侈的生活方式却大加推崇。当他们回到国内并获得官职后尽管国内的官僚们尽可能地排挤他们,他们的这种奢侈倾向几乎总是毫无例外地诱使他们做出更具欺诈性的劣行。     在大清国,政府官员仅仅靠俸禄无法应付日常的生活。按照清国固有的习俗,他们总能在任上捞取到一些外快或者在一定限度内搜刮民脂民膏。当然,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的话,这样的官在清国人的眼里就算是为政不廉了。     就拿这里的道台来说吧。就其收入而言,他简直就相当于一个苦力。道台一年俸禄不过2000两白银,根本不够支撑衙门里众多师爷和衙役的开支,但他又不得不设置这些职位。因此,为了维持局面,他只有从他经手的各项资金中捞取一些油水。清国军队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武将们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受过教育的阶层中,不受尊敬,国家发给他们的俸禄完全不够用,于是只有通过虚报兵额或贪污公款来增加收入,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侵吞公款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防御工事以及铁路的引进一夜之间给大清国的官员们带来了大量的侵吞公款的机会。只要外国的公司引诱他们或者对他们进行贿赂的话,再怎么老掉牙的枪支或再怎么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他们同样也大肆购买了许多原材料。然而,即使是他们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和贪污行为也比比皆是。英国人迄今在军备贸易方面和清国人之间的成交额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英国商号比较重声誉,因为他们拒绝付给清国官员所要求的大笔佣金。而那些不拘小节的外国公司则签到了大量会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的合同。     但偶尔这些外国人也有做过头的时候。一次,有一家商号以每支3两白银的价钱为大清政府买进了一批数量巨大、几近报废的毛瑟枪,指望清政府能每支付给他们80两白银,结果他们只得到了每支9两白银。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枪是什么样的货色吧:虽然从外观看上去还像那么回事儿,但托盘根本未加工好,枪口也锉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致连接处都松开了。     谈到大清人购买武器装备,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有一位大清国高官,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相互之间都非常嫉妒,他们每人各有一家外国公司向他们献殷勤。大清国要和外国人签两份合同,一份是供应武器的,另一份是供应硝石的。前一份合同获利较多,这份合同被大儿子的那家外国公司拿到手了,而小儿子的这家外国公司只拿到了供应硝石的合同。也许是该当有事,这两批货物巧之又巧地装上了同一艘轮船,然后从汉堡出发了。这位年轻的弟弟,当得知他未能拿到那份供应武器的合同时极其愤怒,于是发出消息最终导致他哥哥的那批签了合同的武器在新加坡卸货。而大儿子也不甘示弱,做出了以牙还牙的行动,也迫使他弟弟的那批硝石在其他地方卸货。     <B>清国报业见闻</B>     1901年3月24日     2月16日,上海讯:当一个中国报纸的执行编辑在下午1时到达他的办公室,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品尝一杯早已沏好的香茶,由于他一直顶班到次日凌晨6点,他知道夜间发生的哪怕一丁点事儿,所以他可排除很多出错的机会,如打错字啦,或内容太繁琐啦或遗漏任何细节。但他也有闷闷不乐的时候,因为他会在心里暗算,一天1金币的工资根本无法与其外国同行相比。     他对总编辑和业主负有两重责任,一是如果一个总编辑欲将其突如其来的想法插入头条新闻,他只能从命;对步入社会高层的业主,他会将政治、商业和社会等利益集团分门别类,并要求报纸对其各自利益在字里行间体现。如果报纸达不到总编辑或业主的预期要求,这位老兄就会被罚一天甚至一周的薪水,记者们也跟着遭殃,会计室将从罚金中剥出一部分收入,这样层层盘剥,以致记者编辑们债台高筑。     办公室里每天有许多事要做,看看别的报纸登些什么啦,有什么影响啦。晚上9时,该下班了,一天的辛劳结束了,报纸也已分发出去,下一期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半小时后,茶上到每人的桌上,这使手持小楷毛笔的人更加充满激情地记录着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和对这些事情的印象。     一份报纸有20个记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个记者不仅需要有才智,还需有印着各种汉字的电码本,每个字由四个数码表示,除了电码,当时没有电话系统。在发新闻快讯前需先请示,比如一个在西安府工作的记者凌晨4点得知皇太后驾崩,他必须询问总部是否需要采写消息,除非他得到答复,他是不敢自作主张的,否则他将丢掉饭碗。尽管他也许认为,报纸应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    </P>
去看看邓选三卷有关李鸿章的话!然后再说。
<P>李鸿章当然爱国 不管这个国是清国还是中国</P><P>他毫无理由作伤害国家的事情 完全没有动机</P>
历史是谁写的?让人去看==文选中内容?
说实话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李鸿章这人还有点水平
<B>以下是引用<I>yjqgy</I>在2004-6-1 23:38:00的发言:</B>
去看看邓选三卷有关李鸿章的话!然后再说。

<P>劳驾您发上来让我们学习学习。</P>
]]
]]
]]
这个应该是完整版本: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diguodehuiyi/56.shtml

  1896年9月3日

  题记:李说清国劳工有很高的美德。他为自由劳动竞争和自由商品贸易辩护,称《格力法》①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同时他又对一些记者和公众说他对这里的摩天大楼如此壮观感到惊叹,为他亲眼目睹了许多东西感到高兴。

  李总督前天向纽约记者们发出邀请,预定昨天上午8时半在华尔道夫饭店接受记者采访。为了尊重客人的生活习惯,记者们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使他的休息不受打扰。

  经过长时间足够的休息,李不到8点钟就起床了,他吃了一些炖鸡,还饮了几杯茶。当他出现在记者们面前时,精神爽朗、面容生动、活泼。

  他受伤的手指在夜间没怎么困扰他,留在右手中指的白色绷带是惟一能使他记起那天发生的事。在接受采访前,他向部下交代了一天的工作,为随从们今天该做什么做出指示。为塑制半身陶像,他不得不保持坐姿,并为一天的各种仪式穿戴整齐。然后,他在客房里与儿子和其他随侍人员聊天,静候记者们到来。记者们很可能一大早就被闹钟吵醒,然后迅速地冲到饭店,以准备开始这早上的采访。

  大约有12位记者向116号客房的杜威先生报到并出示名片,杜是今天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而雕塑家爱恩斯特·法切斯还正对总督先生的雕塑作最后修整。你别说,雕得还真像,而且陶土的本色比大理石质地更好地表现出了李总督那引人注目的东方面容。这位雕塑家最后将用大理石和青铜来复制这座陶像。

  总督请记者们准备发问

  李总督差不多快9点钟时才开始接受记者采访。他传话说可再给记者一些时间准备话题,以使采访能更快地进行。又等了一会儿,记者们被请进主人的接待室。只见长桌的四周摆满了椅子,在这间客厅尽头靠近总督卧房的地方摆放了一把专为他准备的大椅。

  椅子后面的门打开了,李总督在迪诺先生、马克先生、译员罗丰禄和几个随从的陪同下步入客厅。他硕大的头向前倾,都快贴近胸部了。这让人想起布朗宁画的拿破仑像,画中的那位波拿巴人眉头紧锁、性情暴虐。走近桌子时,李站住了,并向记者们点头示意。记者们纷纷走近他。当每个记者走到身边时,他都要伸出受伤的右手,给记者诚恳友好的一握。马克先生很小心地注视着每个人,生怕谁碰着总督的那只伤手。当与每个人握完手后,总督便坐在桌子的一头,并示意记者们坐在桌子两旁和他的对面。

  李总督今天穿得很简单,一件黑色丝袍,肩上披了一种斗篷式的小披肩,头戴一顶黑丝绒的土耳其式园筒帽,帽檐四周向上卷起,并用红线绾成了一个圆圈。冠帽上镶嵌着一圈一圈的钻石,晶莹耀眼。特别是帽正中有八颗闪亮的宝石簇拥着一颗大珍珠,显得异常的华贵高雅。过一会儿,他脱掉披肩,取下了圆帽,并给随从一个暗示。他们马上退下,但很快地带回来一个红钵,里面插了些纸巾。李在钵里拍打几下,算是洗了手,随从即将钵拿出去了。另一名随从拿进来一根长长的烟杆,把烟嘴放到总督唇边,并用燃着的纸捻点烟。总督深深地吸了几口,烟杆便被拿走了。

  采访持续了半个小时。采访中,他神采飞扬,微笑着回答记者们的发问。回答问题时,他态度非常坦诚、谦虚,好像他只是世界上一个很普通的公民,而不是权倾清国朝野的显赫人物。要知道,他是代表整个大清国说话,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东方这个伟大的国家。

  采访前半部分由总督的私人医生马克先生做翻译,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详细,马克先生招架不住,只好由罗丰禄来应付了。

  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许多的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总督回答说:“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总督认为国家安全在于对各政党能有效地制衡。总督天真的建议使在场的各位记者和正走进房间、胡须剃得很干净的柯克兰先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没见过如此高的楼群

  “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大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们吹倒,而且高层建筑如果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设备也很不方便。”

  这时,博学的马克先生解释说,台风是由清国语言中“台”和“风”的两个词构成,而“台”的意思是“大”。李总督在回答问题时还说让他将美国与欧洲国家相比较不合适,他的身份不好这么做。

  又有人问:“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马克先生插话道:“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总督对这个问题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很谨慎地说:“在我们大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阁下,您对哪种形式的交谈更有印象?是与我国的民众呢,还是与像我们这样的知名记者?”

  不予置评

  马克先生与李总督私语了一会儿,都笑了。然后,译员说:“总督说他对这个问题已有答案,但他不想讲出来。”这位孔夫子的信徒又笑了。

  一位记者大胆地发问:“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回答说:“我知道,你们又将举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力法》的言论,我只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 ”

  这时,又有记者问:“阁下,您能说明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作为回国路线的理由吗?是不是因为您的同胞在我国西部一些州没能得到善待?”

  李答道:“我有两个原因不愿经过美国西部各州。第一,当我在清国北方港口城市担任高官时,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国侨民的抱怨。这些抱怨表明,清国人在那里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力。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予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力,还拒绝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因此我不喜欢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当地华人代表递交的要求保证他们在西部各州权益的请愿信。第二,当我还是一名优秀的水手时,就知道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比别人的年纪要大好多岁,从温哥华回国的航程要比从旧金山出发更短些。我现在才知道,清国‘皇后’号船体宽阔舒适,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难以再找到如此之好的远洋客轮。”

  最不公平的法案

  李总督有点激动地继续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他不大的眼睛闪射出灼人的光芒。“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力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清国也抵制你们的产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产品销往清国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看成大清国的什么高官,而要看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做达官贵人,而要当做大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请让我问问,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级的商品。”

  “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你们专利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你们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你们发明的东西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总和都多。在这方面,你们走在了欧洲的前面。因为你们不限制你们制造业的发展,搞农业的人不仅限于搞农业,他们还将农业、商业和工业结合了起来。你们不像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品质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于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

  “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李说。

  欢迎外国资本到清国投资

  有记者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很快地反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大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大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自由来华投资。”

  “阁下,您赞成将美国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一份伟大的报纸必是文明精神的一种体现,而我们的报纸还承担不起这份重任。”

  糟糕的画像

  “阁下,请问您对您本人的画像出现在这个城市有何评论?”

  “不怎么样,他们画得不像。”当总督在做批评时,他的脸上出现了非常特别的表情,显示出了美国式的幽默,好像乐意成为卡通和漫画中的人物。

  向李总督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此次访问的商业和政治意义。他挥了挥手,过了一会儿,才很冷静、若有所思地回答。他的脸就像斯芬克斯像一样,大部分时间内表情木然,显不出任何深刻的含义。也许《格力法》激起了他的情绪,他用右手做了一个姿式,表示反对的姿式,这时他的脸才像动画片一样活了,但这种状况很快地过去,外交家的脸重又回到他那像大理石般亳无表情的模样。李总督在结束采访时站起身来,向记者们很优雅地鞠了一躬。
晚清卖国之罪总要有人来背,作为清廷大员,李鸿章确实跑不了……
不要把我当成清国什么高官,而要当成一名国际主义者,不要把我当成达官贵人,而要当作清国或世界其他国家一名普通公民。
================
靠`比现在的党员觉悟都高``高!
原帖由 风♂心灵の息 于 2008-11-2 03:49 发表
晚清卖国之罪总要有人来背,作为清廷大员,李鸿章确实跑不了……

的确。
我很好奇,李鸿章那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不被人骂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8-11-2 07:59 发表
我很好奇,李鸿章那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不被人骂

比如说一怒之下,回家抱孩子去?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8-11-2 07:59 发表
我很好奇,李鸿章那时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不被人骂

不做官,而是作为散步下访抗议的领导者。
百年积弱的后果总得有人来扛,扛下的后果就是让“爱国人士”当箭靶,反正嘴上的英雄最好当。
清国报业见闻 1901年3月24日 2月16日,上海讯:当一个中国报纸的执行编辑在下午1时到达他的办公室,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品尝一杯早已沏好的香茶,由于他一直顶班到次日凌晨6点,他知道夜间发生的哪怕一丁点事儿,所以他可排除很多出错的机会,如打错字啦,或内容太繁琐啦或遗漏任何细节。但他也有闷闷不乐的时候,因为他会在心里暗算,一天1金币的工资根本无法与其外国同行相比。 他对总编辑和业主负有两重责任,一是如果一个总编辑欲将其突如其来的想法插入头条新闻,他只能从命;对步入社会高层的业主,他会将政治、商业和社会等利益集团分门别类,并要求报纸对其各自利益在字里行间体现。如果报纸达不到总编辑或业主的预期要求,这位老兄就会被罚一天甚至一周的薪水,记者们也跟着遭殃,会计室将从罚金中剥出一部分收入,这样层层盘剥,以致记者编辑们债台高筑。 办公室里每天有许多事要做,看看别的报纸登些什么啦,有什么影响啦。晚上9时,该下班了,一天的辛劳结束了,报纸也已分发出去,下一期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半小时后,茶上到每人的桌上,这使手持小楷毛笔的人更加充满激情地记录着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和对这些事情的印象。 一份报纸有20个记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个记者不仅需要有才智,还需有印着各种汉字的电码本,每个字由四个数码表示,除了电码,当时没有电话系统。在发新闻快讯前需先请示,比如一个在西安府工作的记者凌晨4点得知皇太后驾崩,他必须询问总部是否需要采写消息,除非他得到答复,他是不敢自作主张的,否则他将丢掉饭碗。尽管他也许认为,报纸应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

————和当今何其相似。
原帖由 aaasssaaa 于 2008-11-2 08:32 发表
清国报业见闻 1901年3月24日 2月16日,上海讯:当一个中国报纸的执行编辑在下午1时到达他的办公室,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品尝一杯早已沏好的香茶,由于他一直顶班到次日凌晨6点,他知道夜间发生的哪怕一 ...

乃居然刚刚发现楼主的用意,何其愚钝呀,嘿嘿……;P
刚发现31楼的头像,汗一个……
大清国的那帮满洲守旧贵族真是害了民族害子孙。
大清国的官员皇族都是爱国者 乌纱都是被逼着戴上 只有草民不爱国不知创造和谐社会惹恼洋大人给大人们添麻烦 条约签个不停
原帖由 gzwgzx 于 2004-5-29 03:10 发表
李中堂的洋务派更强些就好了。在这千年帝国实行改革多难啊。外敌入侵、内乱、内战,平静几年又来人祸,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em14][em14][em14][em14][em14]

洋务是一条死路 洋务派越强 死路走得越久 灾难越多
要是当年老李斗是在战胜的情况下签署和约的话,那他比谁都TMD的爱国!可惜啊,他没这样的机会!历史,永远不要抛开历史的背景来说事,否则,都是FP!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8-11-2 10:26 发表

洋务是一条死路 洋务派越强 死路走得越久 灾难越多


没有洋务运动中国早就亡国了
又玩架空历史。。。。。。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8-11-2 10:26 发表

洋务是一条死路 洋务派越强 死路走得越久 灾难越多

你以为那时候靠什么SH主义就能救中国?
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帝国主义就乖乖滚蛋?
该签的条约还是得签,你不签就把你打趴了再签。
一条虚弱到极点的草食性恐龙不管头上带的是牡丹还是狗尾巴花都会被一群肉食恐龙啃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