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其实不如《拉贝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14:05
转个长的


“南京”是Q,“拉贝”是A
  
  司马平邦
  
  
  
  
  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
  
  我深刻地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不止是过去惨遭外族屠戮,
  
  还在于70多年后我们仍然没有诚意和勇气还原那段被屠戮的历史真相,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这种掩盖和矫情的表达都是令人羞愧不堪的,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公器事件,
  
  个人的认知在此面前从来是渺小的,
  
  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国导演才会跃跃于此,欲图博个功名……
  
  
  
  
  我觉得,中国真正健康的电影批评状态应该是这样:
  
  影评人自由批评。
  
  导演和主创坦然接受。
  
  就是一部电影再次被民间骂成《色,戒》那样的汉奷电影,电影局也不应禁映和封杀之。
  
  这样的氛围下,中国一定会出好电影。
  
  
  
  ·壹·
  
  但现在,比如《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中国电影的进步代表,曹郁的摄影我尤其喜欢,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但仍也不能回避它的价值观有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该安在导演头上,还是中国制片方甚至是电影审查机关的头上,《南京!南京!》能过审,而且还是“2009年建国60周年推荐影片”,可我在电影院看了两遍却一点儿也找不到它应成为“推荐影片”的原因,倒是觉得日本的电影审查机关应把它列为“推荐影片”——不过,话说回来,《南京!南京!》里的角川正雄现象,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刚刚爆发不足半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起)就有日本兵在南京因为杀了中国人而自责地开枪自杀,这可能被日本人看成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侮辱,有所谓的专家不是说,《南京!南京!》里所有的影像都是有当时的历史素材做依据吗?那我就想问问,角川自杀那个画面,历史上的依据在哪里?
  
  确实有一些日本鬼子因为在南京和中国犯下太大罪行而自责甚至可能为了赎罪自杀的事,但有史可查的,全都是在战后,《东史郎日记》我也通篇读过,老头子确实在真心忏悔,但就是忏悔到东史郎的程度,他亦没有选择以自杀以向中国人民谢罪。
  
  所以,角川正雄的自杀,实在是《南京!南京!》的一个大败笔,败到电影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所谓的普世或者普适价值,并不是指全世界只有一种价值观,而是互相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南京!南京!》选择了一个以参战和参屠日本兵的视角展示那段大屠杀史实的电影方式,但那个日本兵的骨子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迂腐、矫情和自恋的血,您拍屁股想想,如果《南京!南京!》里的角川可以成为一种侵华日军的典型,日本人能在其后中国呆上8年吗?恐怕8个月都呆不足吧。
  
  
  
  ·贰·
  
  为此,在几天前另一部由德国人导演的《拉贝日记》的北师大首映会上,我曾问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据其所知,在南京大屠杀的那个“血腥六周”里是不是真的有如角川正雄这样的日本鬼子,可以因杀中国而自责而自杀,汤馆长说“绝对没有发现”。
  
  我的分析是这样,你看对不对:假如在南京大屠杀那段中确实有一个以自杀向中国人当场谢罪的角川正雄式人物,当时的日本军队也绝不会让这种“令帝国军人形象蒙羞”的事被记录下来的,一定会掩盖且来不及,所以,历史记载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角川,看过《南京!南京!》,我说,这其实正是陆川,是陆川亲身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借角川传达自己的感受罢了。
  
  不过今天又听到一种说法,是《南京!南京!》里刘烨饰演的那个中国军人“陆剑雄”和“角川正雄”合起来才是“陆川”,合起来的名字正好是“陆川雄”,冥冥中有某种意会在,当然这是餐间戏谈,但确实挺有意思——那个反抗的陆川早早被屠杀,那个替日本人着想的陆川坚持到最后,自杀赎罪,些谓“雄”。
  
  不如说是“熊”。
  
  在熊包们的眼里,全世界只有大熊包和小熊包的区别,如是而已。
  
  日本人实在是太他奶奶地拗了,抗日战争过去这么多年日本政府还是不认罪,所以,善于设身处地思维的中国人,就有陆导演这样的,跳出来替鬼子们赎罪,但你不知道,经过如此改写的角川正雄其实也侮辱了日本的武士道,日本人真的买你的帐。
  
  所以,《南京!南京!》如果确说自己拍的是真历史,还是多多举证为要。
  
  因为再精美的包装都包不住一段伪历史的丑陋,这是个大麻烦。
  
  
  
  ·叁·
  
  从《南京!南京!》到《拉贝日记》,中国一时之间出了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是个极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无法不对两部电影进行一番对比,而对大众来说,这甚至是一部系列电影的两集,华谊兄弟的老板王中磊的说法颇有代表性,他是《拉贝日记》的投资人,但他还是希望《南京!南京!》拿到高票房,因为导演是中国人,他希望中国导演赢。
  
  民族情感总是人人有之,我也一样。
  
  但看了两部电影,我相信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未必得到满足,因为你会发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 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正确答案(A,Answer)基本都存在于《拉贝日记》里,而《南京!南京!》的作用只是:1.提出问题(Q,Question);2.给出的是伪答案。
  
  比如,《南京!南京!》的宣传里动不动就说的“抵抗”,但我看了两遍《南京!南京!》,也没找多少抵抗的影子,那股了国民党兵的抵抗在电影开始30分钟就被消灭了,后来最大的抵抗就是拉贝管理的安全区里竞选“志愿妓女”去给日本人慰安,慰安过程里是不是有“抵抗”,电影没有交待,可能也拍了,又被剪了,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啊。
  
  《拉贝日记》里其实也鲜少有中国人对日军的抵抗,但有一个情节我是欣赏的,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琅书(张静初饰)的弟弟在姐姐被两个日本人扑倒的一瞬开枪打死了这两个鬼子,而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的抵抗确实是微乎其微的,溃逃得厉害,零星的抵抗也只可能来自于民间,琅书弟弟的这项“壮举”说不上完全来自历史,但却充满了合理性。
  
  所以说,让“抵抗”成为某部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一个主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真有抵抗,哪里有30多万中国人被屠杀掉,而据我所知,日本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3个充足理由是:1.之前的松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抵抗太强烈,日本人要报复,2.国民党军队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3.中国民间的抵抗并没有因官方的放弃而停止;因此日本军队是想借一次大屠杀彻底慑服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
  
  而不是像《南京!南京!》表现的那样首先是日本士兵被几个中国人的死慑服了。
  
  所以,关于“抵抗”这个Q,《南京!南京!》给出的A是虚弱的,而《拉贝日记》给出的A还是令人信服的。
  
  
  
  ·肆·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一个前纳粹党的党员,也说是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领导人(掌握着南京的电力系统),也有说他是纳粹党驻南京的总代表,他在南京大屠杀里到底救了或者保护了多少中国人,这是《南京!南京!》提出的又一个大Q。
  
  《南京!南京!》明显是贬低拉贝的作用和能力的,比如,虽然电影中表“国际安全区”是拉贝领导的,但他其实只在1938年2月离开南京时,捎带救走了秘书唐先生的老婆唐周氏和一个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军官(形象很委琐),拉贝临离开安全区时向里面的中国人下跪,虽然拍得悲壮,但不能否认陆川是在暗表拉贝把安全区里的所有中国人留在了日本从的屠刀下,之后连拉贝的那个做了汉奷的秘书唐先生(范伟饰)也被日本军官伊田枪毙,唐先生的死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陆川的又一个隐喻,即当了汉奷的人都被日本从杀了,其它没当汉奷的中国人有可能幸免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陆川用电影是否定了约翰·拉贝,或者揭示说,拉贝只救了两个中国人,而已。
  
  当然,救一人就是救全世界。
  
  《拉贝日记》是德国人拍的电影,电影最后同样不能回避拉贝于1938年2月回国这一史实,但它给“拉贝回国”做了如下交待:1.在拉贝的保护下,国际安全区里有20万中国人免遭日军杀戮,而拉贝先生是在各国使馆相继回到南京之时离开南京的,那时日军大规模的屠杀(即“血腥六周”)结束了,新的屠杀不可能在诸国外交官的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当然,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之后,原生活在安全区保护下的中国人是不是也有被日本人杀害的,这是电影没有表的,因为电影的名字就是《拉贝日记》嘛。
  
  为此问题,我向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提问:拉贝在南京到底救了多少中国人?汤馆长当场向我出示了几份证据,一份是有602个中国人签名的关于拉贝相救的证明材料,还有一份是拉贝将要离开时,南京20多座难民营(估计都位于“国际安全区”内)管理者的挽留书,这20多座难民营共安置了大约20万中国难民。
  
  也就是说,拉贝先生确实是救了中国人的,而且比当年的辛德勒救的德国人要多得多。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人斯皮尔伯格为了向二战时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辛德勒表示感恩而拍摄的电影,因为史实中他确实就救了那么多犹太人,但在《南京!南京!》里,虽然出现了拉贝,但陆川的电影语言客观上否定了拉贝先生当年对中国人的搭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实在为这种不知感恩的行为感到脸上热辣辣的。
  
  或者,如果《南京!南京!》的创作者们的祖上确实和拉贝有仇隙,你在电影里回避拉贝也就罢了,既然现在你的电影里有他,就一定要表示感恩,否则就太没良心了。
  
  我相信德国人拍的《拉贝日记》同样会有“拉贝视角”的倾向,但就像《辛德勒名单》是犹太人拍的而不是德国人拍的一样,在这件事里的中国人,被人家拯救了成千上万,哪里还有高高在上取否定和回避视角的资格呢?
  
  这下可好,明明是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却讴歌了一个因为枪杀了一个中国人而自杀的日本士兵的人性,却否定了一个拯救过成千上万中国人生命的德国人,情可以堪?
  
  
  
 转个长的


“南京”是Q,“拉贝”是A
  
  司马平邦
  
  
  
  
  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电影,
  
  我深刻地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不止是过去惨遭外族屠戮,
  
  还在于70多年后我们仍然没有诚意和勇气还原那段被屠戮的历史真相,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
  
  这种掩盖和矫情的表达都是令人羞愧不堪的,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公器事件,
  
  个人的认知在此面前从来是渺小的,
  
  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国导演才会跃跃于此,欲图博个功名……
  
  
  
  
  我觉得,中国真正健康的电影批评状态应该是这样:
  
  影评人自由批评。
  
  导演和主创坦然接受。
  
  就是一部电影再次被民间骂成《色,戒》那样的汉奷电影,电影局也不应禁映和封杀之。
  
  这样的氛围下,中国一定会出好电影。
  
  
  
  ·壹·
  
  但现在,比如《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中国电影的进步代表,曹郁的摄影我尤其喜欢,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但仍也不能回避它的价值观有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该安在导演头上,还是中国制片方甚至是电影审查机关的头上,《南京!南京!》能过审,而且还是“2009年建国60周年推荐影片”,可我在电影院看了两遍却一点儿也找不到它应成为“推荐影片”的原因,倒是觉得日本的电影审查机关应把它列为“推荐影片”——不过,话说回来,《南京!南京!》里的角川正雄现象,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刚刚爆发不足半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起)就有日本兵在南京因为杀了中国人而自责地开枪自杀,这可能被日本人看成是对武士道精神的侮辱,有所谓的专家不是说,《南京!南京!》里所有的影像都是有当时的历史素材做依据吗?那我就想问问,角川自杀那个画面,历史上的依据在哪里?
  
  确实有一些日本鬼子因为在南京和中国犯下太大罪行而自责甚至可能为了赎罪自杀的事,但有史可查的,全都是在战后,《东史郎日记》我也通篇读过,老头子确实在真心忏悔,但就是忏悔到东史郎的程度,他亦没有选择以自杀以向中国人民谢罪。
  
  所以,角川正雄的自杀,实在是《南京!南京!》的一个大败笔,败到电影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所谓的普世或者普适价值,并不是指全世界只有一种价值观,而是互相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南京!南京!》选择了一个以参战和参屠日本兵的视角展示那段大屠杀史实的电影方式,但那个日本兵的骨子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迂腐、矫情和自恋的血,您拍屁股想想,如果《南京!南京!》里的角川可以成为一种侵华日军的典型,日本人能在其后中国呆上8年吗?恐怕8个月都呆不足吧。
  
  
  
  ·贰·
  
  为此,在几天前另一部由德国人导演的《拉贝日记》的北师大首映会上,我曾问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据其所知,在南京大屠杀的那个“血腥六周”里是不是真的有如角川正雄这样的日本鬼子,可以因杀中国而自责而自杀,汤馆长说“绝对没有发现”。
  
  我的分析是这样,你看对不对:假如在南京大屠杀那段中确实有一个以自杀向中国人当场谢罪的角川正雄式人物,当时的日本军队也绝不会让这种“令帝国军人形象蒙羞”的事被记录下来的,一定会掩盖且来不及,所以,历史记载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角川,看过《南京!南京!》,我说,这其实正是陆川,是陆川亲身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借角川传达自己的感受罢了。
  
  不过今天又听到一种说法,是《南京!南京!》里刘烨饰演的那个中国军人“陆剑雄”和“角川正雄”合起来才是“陆川”,合起来的名字正好是“陆川雄”,冥冥中有某种意会在,当然这是餐间戏谈,但确实挺有意思——那个反抗的陆川早早被屠杀,那个替日本人着想的陆川坚持到最后,自杀赎罪,些谓“雄”。
  
  不如说是“熊”。
  
  在熊包们的眼里,全世界只有大熊包和小熊包的区别,如是而已。
  
  日本人实在是太他奶奶地拗了,抗日战争过去这么多年日本政府还是不认罪,所以,善于设身处地思维的中国人,就有陆导演这样的,跳出来替鬼子们赎罪,但你不知道,经过如此改写的角川正雄其实也侮辱了日本的武士道,日本人真的买你的帐。
  
  所以,《南京!南京!》如果确说自己拍的是真历史,还是多多举证为要。
  
  因为再精美的包装都包不住一段伪历史的丑陋,这是个大麻烦。
  
  
  
  ·叁·
  
  从《南京!南京!》到《拉贝日记》,中国一时之间出了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这是个极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无法不对两部电影进行一番对比,而对大众来说,这甚至是一部系列电影的两集,华谊兄弟的老板王中磊的说法颇有代表性,他是《拉贝日记》的投资人,但他还是希望《南京!南京!》拿到高票房,因为导演是中国人,他希望中国导演赢。
  
  民族情感总是人人有之,我也一样。
  
  但看了两部电影,我相信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未必得到满足,因为你会发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 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正确答案(A,Answer)基本都存在于《拉贝日记》里,而《南京!南京!》的作用只是:1.提出问题(Q,Question);2.给出的是伪答案。
  
  比如,《南京!南京!》的宣传里动不动就说的“抵抗”,但我看了两遍《南京!南京!》,也没找多少抵抗的影子,那股了国民党兵的抵抗在电影开始30分钟就被消灭了,后来最大的抵抗就是拉贝管理的安全区里竞选“志愿妓女”去给日本人慰安,慰安过程里是不是有“抵抗”,电影没有交待,可能也拍了,又被剪了,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啊。
  
  《拉贝日记》里其实也鲜少有中国人对日军的抵抗,但有一个情节我是欣赏的,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琅书(张静初饰)的弟弟在姐姐被两个日本人扑倒的一瞬开枪打死了这两个鬼子,而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的抵抗确实是微乎其微的,溃逃得厉害,零星的抵抗也只可能来自于民间,琅书弟弟的这项“壮举”说不上完全来自历史,但却充满了合理性。
  
  所以说,让“抵抗”成为某部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一个主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真有抵抗,哪里有30多万中国人被屠杀掉,而据我所知,日本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3个充足理由是:1.之前的松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抵抗太强烈,日本人要报复,2.国民党军队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3.中国民间的抵抗并没有因官方的放弃而停止;因此日本军队是想借一次大屠杀彻底慑服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
  
  而不是像《南京!南京!》表现的那样首先是日本士兵被几个中国人的死慑服了。
  
  所以,关于“抵抗”这个Q,《南京!南京!》给出的A是虚弱的,而《拉贝日记》给出的A还是令人信服的。
  
  
  
  ·肆·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一个前纳粹党的党员,也说是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领导人(掌握着南京的电力系统),也有说他是纳粹党驻南京的总代表,他在南京大屠杀里到底救了或者保护了多少中国人,这是《南京!南京!》提出的又一个大Q。
  
  《南京!南京!》明显是贬低拉贝的作用和能力的,比如,虽然电影中表“国际安全区”是拉贝领导的,但他其实只在1938年2月离开南京时,捎带救走了秘书唐先生的老婆唐周氏和一个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军官(形象很委琐),拉贝临离开安全区时向里面的中国人下跪,虽然拍得悲壮,但不能否认陆川是在暗表拉贝把安全区里的所有中国人留在了日本从的屠刀下,之后连拉贝的那个做了汉奷的秘书唐先生(范伟饰)也被日本军官伊田枪毙,唐先生的死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陆川的又一个隐喻,即当了汉奷的人都被日本从杀了,其它没当汉奷的中国人有可能幸免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陆川用电影是否定了约翰·拉贝,或者揭示说,拉贝只救了两个中国人,而已。
  
  当然,救一人就是救全世界。
  
  《拉贝日记》是德国人拍的电影,电影最后同样不能回避拉贝于1938年2月回国这一史实,但它给“拉贝回国”做了如下交待:1.在拉贝的保护下,国际安全区里有20万中国人免遭日军杀戮,而拉贝先生是在各国使馆相继回到南京之时离开南京的,那时日军大规模的屠杀(即“血腥六周”)结束了,新的屠杀不可能在诸国外交官的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当然,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之后,原生活在安全区保护下的中国人是不是也有被日本人杀害的,这是电影没有表的,因为电影的名字就是《拉贝日记》嘛。
  
  为此问题,我向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提问:拉贝在南京到底救了多少中国人?汤馆长当场向我出示了几份证据,一份是有602个中国人签名的关于拉贝相救的证明材料,还有一份是拉贝将要离开时,南京20多座难民营(估计都位于“国际安全区”内)管理者的挽留书,这20多座难民营共安置了大约20万中国难民。
  
  也就是说,拉贝先生确实是救了中国人的,而且比当年的辛德勒救的德国人要多得多。
  
  《辛德勒的名单》是犹太人斯皮尔伯格为了向二战时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辛德勒表示感恩而拍摄的电影,因为史实中他确实就救了那么多犹太人,但在《南京!南京!》里,虽然出现了拉贝,但陆川的电影语言客观上否定了拉贝先生当年对中国人的搭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实在为这种不知感恩的行为感到脸上热辣辣的。
  
  或者,如果《南京!南京!》的创作者们的祖上确实和拉贝有仇隙,你在电影里回避拉贝也就罢了,既然现在你的电影里有他,就一定要表示感恩,否则就太没良心了。
  
  我相信德国人拍的《拉贝日记》同样会有“拉贝视角”的倾向,但就像《辛德勒名单》是犹太人拍的而不是德国人拍的一样,在这件事里的中国人,被人家拯救了成千上万,哪里还有高高在上取否定和回避视角的资格呢?
  
  这下可好,明明是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却讴歌了一个因为枪杀了一个中国人而自杀的日本士兵的人性,却否定了一个拯救过成千上万中国人生命的德国人,情可以堪?
  
  
  
 ·伍·
  
  另外,关于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里的拯救作用,《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还有一个巨大的技术性的差异:
  
  在《南京!南京!》里,拉贝的身份是模糊的,低级的,他曾对几个日本兵说要见“他们的将军”还遭到日本兵的嘲笑,他只是一个有纳粹身份可以自保的德国人,拉贝的“国际安全区”一直在和伊田和角川这样的中下级日本军官打交道;而在《拉贝日记》里,拉贝打交道的对象是香川照之所饰的朝香宫鸠彦,一个当时可以左右南京城里所有人生与死的日本皇族,日本占领军总司令,以及与朝香宫鸠彦差不多同级别的日本军官——据史学家说,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日军占领南京之后的政治身份之一相当于“南京市长”,前中国市长将这个职务移交给了拉贝,这个身份是由他牵头的“国际安全区”可以尽量免受日本侵占的主要摧残之一,而在《南京!南京!》里,拉贝惟一可以倚侍的就是一纳粹党员的身份。
  
  《南京!南京!》如此压低拉贝的身份是不是与电影最终贬低拉贝的拯救作用相通呢?
  
  我个人很欣赏《拉贝日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遮掩了大量中国难民使他们免受日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党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中国人——这一情节似乎在教育那些只知“人性”而不知其它的当代中国人,“国家”和“人性”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时有交叉时有平行,“纳粹”对德国和欧洲人来说可能是个坏透了的词,但它仍然对中国人做过一些好事(比如抗战之初德国对中国的援助),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没有的,而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
  
  所以,我把这个情节列为2009年自己眼里中国电影最伟大的镜头。
  
  
  
  ·陸·
  
  关于南京大屠杀,其“屠杀”之极状是著名的“百人斩事件”。虽然惨烈至极,作为中国人都难于平静接受,但我一直认为中国导演有义务揭露日本鬼子当时做的这项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这也曾是我对陆川的《南京!南京!》的期待。
  
  百人斩,史载,指1937年11月底至12月10日,在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直至南京大屠杀前夕,两名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以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为胜的竞赛。最后向井敏明以斩杀106人胜过斩杀105人的野田毅。后经南京军事法庭查明审判,两人均承认控罪,于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被执行枪决。
  
  据《东京日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后第二天)刊登的消息:以南京为目标的“百人斩竞赛”这样少见竞争的参与者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少尉,在10日的紫金山攻略战中的对战成绩为106对105。10日中午,两个少尉拿着刀刃残缺不全的日本刀见面了。
  
  野田说:“喂,我斩了105了,你呢?”向井说:“我106了!”……两少尉:“啊哈哈哈……”结果是谁先砍了100人都不去问了,“算作平手游戏吧,再重新砍150怎么样”。两人的意见一致了,11日(南京大屠杀开始之日)起,150人斩的竞争就要开始了。11日中午在接近中山陵的紫金山追杀残兵败将的向井少尉谈了“百人斩平手游戏”的结局……
  
  但《南京!南京!》里没有百人斩。
  
  而《拉贝日记》里有。
  
  《拉贝日记》里,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被拖到一隐蔽处砍了头,拉贝追踪而去,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其中就有老张的,电影并没有直接说那刽子手就是“井敏明、野田毅两少尉”,但明明是导演想用一种方式重现当时确实存在的这段史实,或者因为这样惨绝人寰的杀戮在被德国人所熟知的纳粹“杀人史”上也不多见吧。
  
  我觉得有必要为德国导演兼编剧傅瑞安·加伦伯特如此诚意地揭示了这段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史而向其由衷致敬,这本该是陆川该做的。
  
  而他却过多地表现了强奷。
  
  因为每一个拿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作素材的中国人,你们都有义务表现它,并加以控诉之,这是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在这件事上,《南京!南京!》的A是零分,而《拉贝日记》的A是满分。
  
  
  
  ·柒·
  
  《南京!南京!》对日军暴行的控诉,最出彩的地方是日军对中国妇女(以及日本妇女)的迫害,即强奷或性暴力。电影也一直以“裸女”做噱头来吸引观众,据说在最早的剧本里,饰演姜老师的高圆圆也是被强奷了的,但高看过电影的拍摄方式说什么也不同意拍。
  
  不过《南京!南京!》虽然以展示日军对中国妇女的强暴控诉了日本军,但,一来,陆川的本意并不直接是控诉日本军队,而是“战争”本身,因为片中被角川爱上的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最后也死在慰安营了,女受害者国籍的“国际化”一下子淡化了电影对日本军队的直接批判;二来,电影中两个女人,即姜老师和由姚笛饰演的唐小妹(周晓燕)的死却完全出于日本鬼子角川和伊田对中国妇女的“同情”,角川在姜老师行将被日军拖出去强奷的时候对她的脑袋开了一枪,我亦很不理解角川不但没有因此“违反军令”的行为而受到处分,还能继续最后将一老一少两个中国军人救出南京(角川救的中国人不少于拉贝),而唐小妹被伊田枪杀后,伊田说“她很漂亮,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好”,他奶奶的,当年那些在南京强奷并杀害了中国女人的日本军人是不是都这么有爱心?既然他们如此有爱心为什么又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呢?
  
  这句“他奶奶的”,我不是在骂日本人!
  
  明明,杀人就是杀人,但在《南京!南京!》里,“杀人”被变成了日本军人有人性和良知的证明,而这种心思居然来自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杀了你,是因为爱你,因为同情你,所以我崇高,所以我有人性。
  
  一位哈尔滨的哥们儿看完电影给我发来短信:
  
  南京大屠杀已经杀死了30万中国人,《南京!南京!》将再气死30万中国人!
  
  我无话可说。
  
  
  
  ·捌·
  
  关于《拉贝日记》的另一个贡献——文章写到现在,已经不是在探讨两部电影的优劣,而是谈另一部电影的贡献了——是重现了曾经逃脱战后审判的日本皇族战犯朝香宫鸠彦的罪行。
  
  朝香宫鸠彦(1887—1981)在《拉贝日记》里由参演《鬼子来了》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饰演,他也叫朝香宫亲王,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久迩宫朝彦亲王第八子。他1937年12月2日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中将,12月7日朝香宫鸠彦赶到南京前线,不日即签署了密令:“杀掉全部俘虏!”他还指令下属改变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原命令,让所有日军入城,自行安排住宿,使大屠杀及各种暴行进一步扩大。此后,朝香宫鸠彦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杀人命令,最简单而直接的只有4个字“全部杀掉”,直接导致了日军进城后令人发指的兽行。电影, 我深刻地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日军攻占南京时日本最高统帅部的策略就通过残酷地打击南京,来瓦解中国人民抗日斗志,迫蒋投降,朝香宫鸠彦忠实地传达并实施了这一策略精神。战后朝香宫鸠彦凭借他皇室成员的特殊身份逃脱了惩罚,后来还成为“日本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长。
  
  《拉贝日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直接揭露了朝香宫鸠彦的战犯身份的大屠杀电影,让伪善的日本皇族在侵华历史上的罪行得以直接展现,这样的视角其实已经大大突破了那些被外交关系、政治利益所紧紧困扰的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也说明从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的“控诉”力量还远远不够。
  
  我不知道《南京!南京!》的主创们是不是研究过这种历史,是不是有这样的责任感将如“朝香宫鸠彦之罪”在内的一个又一个被尘封的日军暴行更多地还原于世,还是想以一个某种“原谅”或者“和谐”的理由大而化之,借70多年前30万被害同胞冤魂的酒杯浇自己的心中的块垒?
  
  或者只是无知而已。
  
  
  
  ·玖·
  
  还是文章开头说的那句话:就是中国民间再次把一部电影如《南京!南京!》骂成《色,戒》那样的汉奷电影,电影局也不应禁映和封杀之,有了这样的宽容度才会有健康的中国电影生长环境。
  
  不过,据说《拉贝日记》的最后字幕,德文版上有一段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译为给中国人看的中文版时就必须改成“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现在为了“中日关系”需要。
  
  其实,越是掩善真相的的“国际关系”和“历史问题”越是会引起更大的现实反弹,就像疖子长得越大就越接近出头一样的道理。
  
  我不懂德语,结尾处是不是这样不能肯定,懂德语的朋友,可以对照中德两个版本的《拉贝日记》自己寻找那个A。
  
  PS:刚才看到一个关于《南京!南京!》的影评,作者说最感动的情节居然是刘烨和他的战友在被枪杀之前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在拥有了核武器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现在,中国人仍然停留在只会高呼“中国不会亡”的悲壮里,而甘愿以任人宰割为崇高,并无半点儿愤怒与复仇的狂野,这是种多么自轻自贱的民族品性,说实话,那个情节甚至让我想冷笑。
总结:

用一厢情愿的意淫和暧昧的混淆是非来表现世界大同的“人性”对我国电影工作者来说是唯一政治正确的艺术手法。
根本用不着让日本人花钱指导。

如果让中国电影艺术家去拍辛得乐名单,一定会把那个集中营军官演绎成一个内心充满纠结的忧郁青年,从而大大提升了艺术品位。
垃圾导演垃圾片
怕影响情绪,没敢看
papop 发表于 2009-5-27 15:08

好笑 老外拍的就是好事吗

斯皮尔伯格 还真的就把那集中营军官拍成了“一个内心充满纠结的忧郁青年,从而大大提升了艺术品位”

别在这里总结来总结去了

你可千万别告诉我 他们的区别在 角川太好人了 那个军官最后不也放了女孩?

另外 原版里 把刘烨砍头的就是角川


果然是外国的月亮最圆
唉。文人嘛。。。都喜欢做批评家啊,总是言辞晦涩,背起一只手,另一支则对别人指指点点:“无非就是国人积毒深重啊,放眼望去唯利是图沽名钓誉者众矣,哀哉~~惜哉~~除了我,大家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如此这般,我只有冷笑了。。。。。。”

   这些文章看多了也就这么回事,不必认真。。人家要装B,由他去吧,:D
看完《南京南京》,心情变的低落,消沉!
这个仇我们恐怕再也没有机会报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
打着谴责倭寇暴行的幌子而突出鬼子的“人性复苏”,用心良苦啊!
某导演被冠名“luchuan一郎”。
进过电影院看过南京的说一下,南京总体上是不错的,除了角川这个角色被粉饰了,拉贝被低估了以外;拉贝日记则是一无是处,违背史实的情节大把大把
外国的月亮最圆~~
看着陆川一遍又一遍的象个先知导师一样在电视节目里作秀,到处去给人讲他的震撼,我就已经腻味了,连下这片子到电脑里看的兴趣都没了,更别说去电影院了。
要说震撼,当年大学里历史课组织大家看南京大屠杀记录片,然后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那是真震撼。陆川在作秀里说的所有话,居然就象是当年偶们同学之间讨论的翻版,真有点不明白,陆川还有啥可震撼的,只感觉到这秀做的腻味。也许电影不错,但是真的没兴趣看了,因为陆川你的秀做的让人腻味。
从恶心的吴子牛到恶心的陆川,这些伪中国人对汉民族做了些什么?
大不了就是不拍,为什么排泄歪曲历史的电影,要浪费国家的金钱,资源,批号来给年轻人造成困惑。
他们的道德,心智不堪虚名。
个人觉得《南京南京》更像一个纪录片,本身的情感是相对含蓄的。
papop的话说得好,本人还没机会看到拉贝日记,不过南京南京倒是看了,给我的整体感觉从技术角度来看还不错,但是导演的审美还是比较让人觉得不怎么样,太多公式化的镜头,太多强暴的镜头,不知道是导演觉得中国目前的观众欣赏水平还停留在性行为上呢,还是导演本身的兴趣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日本是个很复杂的民族,我想德意志也是如此,不能单纯的以一段历史来否定一个民族的优点。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后人的不应当完全是仇恨,更多的应该是警醒,不忘记过去是对未来的最好的尊重。
papop 发表于 2009-5-27 15:08
说得好!:victory:
barbarrossa1940 发表于 2009-6-2 00:56


你倒是说说 什么叫不公式化  强暴镜头为什么不可以有 难道没发生? 还是你不敢正视?

警示我觉得给了 很多人觉得给了 仇恨倒没多少

就你觉得警示少 仇恨多 你能代表谁?
我再重复一次 不要再装B了 就外国的月亮最圆是么? 辛德勒我看过 其实也就那样

如果让中国电影艺术家去拍辛得乐名单,一定会把那个集中营军官演绎成一个内心充满纠结的忧郁青年,从而大大提升了艺术品位。

斯皮尔伯格还真的就是这样拍的 怎么了? 难道那个军官最后没有放过那女孩? 你以为他不放过 那个女孩能出得去?

至于角川 开头平民是他杀的 援兵是他叫的 打中国人他也有参与 另外 被删减版本里 刘烨也是被他砍头的

怎么着?

至于自杀 美国在伊拉克连屠杀都没做过 还有那么多人自杀 日军当年有人自杀很奇怪? 没历史记载那很正常 就军国主义的习惯这种东西人家记录来做什么? 记录来告诉你信奉我们军国主义的下场就是这样?
还有陆川 即便拍摄得不符合你们胃口 不看就罢 不要出来JJYY 说人家是汉奸 你们又是什么东西?

也许这个片不符合所有人胃口 但是人家用意是好的 最起码你可以去看看对他的采访 不要不吃你的白菜去吃萝卜就是汉奸 你TM连汉奸都不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