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与台湾海峡军事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2:39:11


毛泽东: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作者:吴殿卿 来源:《党史博览》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高度重视海军建设,他曾形象地把人民海军建设喻为“把我国海岸线筑成海上长城”。
   
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汽车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奔赴北平。
   
    就在不久前的3月4日,宣告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率部抵达葫芦岛港,而由国民党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的更大规模的起义也在酝酿中。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将渡江南下,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也将陆续展开。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组建海军的时机到了。3月24日下午,进军北平的中央机关抵达河北涿县。在这里,毛泽东与朱德联名签发了给“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及全体官兵的嘉勉电。电文在高度赞扬他们英勇起义的深远意义后进而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与此同时,他们果断决定:立即组建海军。抵达北平后,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把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并向三野司令员陈毅提出,可考虑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主持。
   
    4月23日下午,在解放南京的炮声中,张爱萍以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主持会议,宣告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正式诞生。4月28日,在新接收的原国民党海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礼堂召开大会,宣布了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及司、政、后办公机构名单,部署了部队组建,接收起义人员、装备等各项工作。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翌日,张爱萍便率海军机关进驻原国民党海军部门比较集中的上海市。8月10日,为便于接受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办公地点设在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办公大楼。
   
    搬迁工作刚刚就绪,张爱萍就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主席召见,偕林遵等赴北平。
   
    林遵于1949年4月23日率所部25艘舰艇、1200多名官兵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之后,林遵作为张爱萍的助手参加了华东海军的创建工作。华东海军机关迁至南京后,张爱萍向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建议,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抽暇接见一下参加华东海军创建工作的原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以鼓舞他们投身人民海军建设的热情。毛泽东很快答应了这一要求。
   
    接到毛泽东召见的电报后,张爱萍心情分外激动。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张爱萍对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1937年延安握别,受命到上海组织敌后武装,他此时已与毛泽东分别13个年头了。张爱萍迅即交代、部署了工作,与林遵、曾国晟(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第六署署长)、金声(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公厅主任),以及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参谋黄胜天等,一起踏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8月28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正门的大厅里,毛泽东接见了张爱萍等人。
   
    毛泽东说: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建设海军的事情。从1840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一败再败,屡次吃亏,割地赔款,就在于政府腐败,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没有海防。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怎样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凝视着张爱萍说,“请你们出出主意。”
   
    借着毛泽东的提问,张爱萍简要汇报了华东军区海军组建的情况。毛泽东赞扬张爱萍工作有成绩,办法对头,继而对林遵、曾国晟、金声等人说:你们有丰富的海军知识和经验,有专业技术,是国宝,国家的财富。我们新海军的同志要很好地向你们学习;人民解放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传统和作风,你们老海军也要向新海军学习。新老海军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保卫海防,防御敌人从海上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在通宵达旦的繁忙工作中,毛泽东酝酿着一个重大决策:组建军委海军机关,并把组建军委海军机关的任务交给了萧劲光。
   
重大问题亲自拍板:“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单位……要设在北京。”
   
    创建海军,首先要成立海军领导机关。这就遇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海军是一个军种还是一个兵种?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单位,还是军委、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其二,海军机关设在哪里?是设在北京,还是设在沿海的某一个城市?
   
    对这两个问题,当时的军委领导分歧很大。有的领导同志认为,海军只是一个兵种,没有必要成立独立的领导机关,只组织一个精干的领导班子,作为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就可以了。至于驻地,有的主张海军机关要靠近海,不要设在北京,可以放在天津、青岛或沿海其他城市。
   
    萧劲光认为,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从新中国海军肩负的使命和长远发展考虑,海军应该是一个军种而不能是一个兵种,海军机关应该是一个机构健全的战略决策单位,而不只是军委、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从海军本身的业务范围来说,海军的使命、装备建设与政务院的许多部门,如外交部、交通部、水产部、科委及许多工业部门都有密切关联。为方便联系,及时洽商解决问题,及时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海军机关也应该设在北京。
   
    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赞同萧劲光的观点,明确表示:“海军是一个军种,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机构,应单独成立司令部。海军机关要设在北京。”1950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了萧劲光关于海军筹建工作的详细汇报。谈到房子问题时,萧劲光半开玩笑地说:“主席,我现在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个立足的地方也没有哇!”毛泽东当即问道:“你们机关有多少人?”萧劲光回答:“司、政、后,几个大部加在一起,900人。”毛泽东说:“人不多嘛。海军是个战略决策机构,要设在北京,要有长期打算。没房子,可以自己盖。这样吧,你们写个报告,我来批钱。”毛泽东批经费后,先是在贡院东街一块不大的空地上建了两栋三层楼作为司政机关的办公地点。1953年以后,请梁思成教授主持设计,建造了至今尚在使用的海军机关办公楼。此后,又逐步建设了直属部队营房、军官宿舍等,形成了今天的“海军大院”。
   
踏雪视察海军机关:“新老海军要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共同建设人民海军。”
   
    1952年2月14日上午,纷纷扬扬下了半天雪。下午上班不久,萧劲光突然接到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通报:毛主席到海军机关视察,现在已经从空军机关出发。
   
    那时海军机关驻在贡院东街,与空军机关相距不远。放下电话,萧劲光立即收拾起桌上的文件,着好装,下楼迎接。走到楼下,他看到毛泽东和公安部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已经到楼梯口了。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一边随萧劲光往会议室走,一边说:“海军成立两年多了,我还没来过。今天来这里,一是看看大家,看看我们海军领导机关驻在哪里;二是有件要紧的事要和你们商量。”
   
    毛泽东郑重而又亲切地说:“要和你商量的是这样一件事,原计划花几亿卢布给你们买几艘驱逐舰、几十艘鱼雷快艇,但现在抗美援朝急需飞机,中央打算集中财力解决一下空军的问题。这样一来,外汇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先给空军买飞机,你们要买的舰艇再往后推一推,怎么样?”事关抗美援朝大局,毛泽东亲自来做工作,萧劲光还能说什么。他立即表示,坚决拥护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
   
    华东海军成立以后,为了解决海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司令员张爱萍一面亲自走出去访贤纳士,一面以华东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在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关于招收原海军人员参加人民海军的通知》,并在青岛、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设立了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用这两种办法,先后招收了一大批原国民党海军的官兵。其中有原职衔很高的“海军元老”,如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曾担任过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江防舰队副总司令、海军司令部参谋长的曾以鼎中将;原国民党海军马尾造船所所长韩玉衡少将等。也有部分军阶虽不是很高,但曾在要害部门任职或学有专长、确实懂海军的人员,如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徐时辅,原国民党海军青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何希琨等。张爱萍把这些真正懂海军的部分人员组织起来,命名为海军研究委员会,协助华东海军首长接收装备、组建部队、主持舰船修复等。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以后,应萧劲光的请求,中央军委于1950年11月底又专门电令各中央局、各中央分局、各大军区,责成各地党政军民学机关,设法将流散各地的原海军人员清理、登记。“凡无政治问题,身体尚健,而有一技之长者,尽可能抽调来,以克服新海军建设中人才的困难”,从而又聚集了一批海军建设人才。之后,萧劲光从这两部分人中选出20多位,请到北京,成立了海军机关的研究委员会,为海军党委、海军首长研究问题提供咨询、参与决策,被称为海军首长的“第二顾问团”。
   
    一天,深夜11点,毛泽东突然把电话打到萧劲光的卧室,向他下达了一项任务:具体搞清楚美国从本土运输一个兵团、一个军的兵力到日本的横滨、南朝鲜、越南、香港,各需要多少舰船,多长时间,需要多少舰船为这些部队运送补给物资。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两天内报告他。萧劲光意识到问题的重大、紧迫,放下电话,立即与苏联首席顾问涅斯切罗夫将军联系。涅斯切罗夫回答,这些情况很难一下子说清,需要查资料、研究、计算。萧劲光考虑了一下,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海军研究委员会。他们接受任务后,由曾经在美国学习过多年的业务组组长刘隽主持这一工作。在刘隽的组织下,几个人分头查阅资料、推导数据、反复计算,把问题逐项搞清楚,按时向毛泽东呈送了所需资料的报告。
   
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期,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先后在海军搞了一系列非组织活动。
   
    1960年前后,地处东南沿海的东海舰队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事故,先是一艘潜艇在训练中与水面舰艇相撞沉没,接着有两名飞行员借训练机会外逃等。这些事故的发生,固然有工作、管理上的原因,但和当时大的环境——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倾错误,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及遭受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从而导致部队思想混乱,物资供应、生活保障困难等,有着很大关系。事故发生后,萧劲光等海军主要领导亲自到发生事故的单位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教训,作了妥善处理。
   
    然而,接替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却借此大做文章,他派出庞大的“军委检查团”,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对东海舰队几十个单位进行了检查,最后作出结论:海军(不仅东海舰队)“问题成堆、基层薄弱、关系紧张、风气不好”。为了印证这一结论,同年年底,林彪又派出总政治部检查团对海军机关大院编制、住房、管理等,进行了长达1个多月的全面检查。最后再次作出了“政治工作软弱无力”、“大院内风气不好”、“管理混乱、漏洞百出”、“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的结论。1963年初,军委按照林彪的指示,依据“调查材料”给中共中央、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
   
    毛泽东看了报告后,在报告上批示:“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已经看过,认为很好。照此执行,每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希望海军各级党委同志们团结起来,以大局为重,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同其他军种一样,把海军工作做好。有错误并不要紧,只要改正就好了。”毛泽东旗帜鲜明的批示,给林彪等人泼了一盆冷水。
   
    “文革”开始后,李作鹏等人认为打倒萧劲光、苏振华,全面夺取海军领导权的机会到了,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疯狂地向萧劲光、苏振华等进行围攻。获悉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66年8月18日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特意召见了在场的萧劲光、苏振华等海军领导。毛泽东派人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简单地询问了海军的情况,而后严肃地对李作鹏等人说:“萧劲光是个老同志,苏振华是个好同志,你们老整他们干什么?”说着,他拉过萧劲光,让随行的记者为他俩照了一张合影。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四人帮”很快又把手伸进了海军,妄图借“批林整风”之机,给萧劲光扣上“上了林彪贼船”的帽子。毛泽东清楚萧劲光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了解他的政治立场和为人。听了张春桥、江青的话,毛泽东说:“萧劲光是个老同志,他上什么贼船?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摘自2009年第4期《党史博览》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86318
     希望台湾网友也来谈谈两岸军事合作的前景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01950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靠访台湾高雄港 ZT

毛泽东: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作者:吴殿卿 来源:《党史博览》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高度重视海军建设,他曾形象地把人民海军建设喻为“把我国海岸线筑成海上长城”。
   
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乘汽车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奔赴北平。
   
    就在不久前的3月4日,宣告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率部抵达葫芦岛港,而由国民党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的更大规模的起义也在酝酿中。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将渡江南下,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也将陆续展开。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组建海军的时机到了。3月24日下午,进军北平的中央机关抵达河北涿县。在这里,毛泽东与朱德联名签发了给“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及全体官兵的嘉勉电。电文在高度赞扬他们英勇起义的深远意义后进而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而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与此同时,他们果断决定:立即组建海军。抵达北平后,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把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了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并向三野司令员陈毅提出,可考虑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主持。
   
    4月23日下午,在解放南京的炮声中,张爱萍以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主持会议,宣告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正式诞生。4月28日,在新接收的原国民党海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礼堂召开大会,宣布了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及司、政、后办公机构名单,部署了部队组建,接收起义人员、装备等各项工作。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翌日,张爱萍便率海军机关进驻原国民党海军部门比较集中的上海市。8月10日,为便于接受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办公地点设在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办公大楼。
   
    搬迁工作刚刚就绪,张爱萍就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主席召见,偕林遵等赴北平。
   
    林遵于1949年4月23日率所部25艘舰艇、1200多名官兵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之后,林遵作为张爱萍的助手参加了华东海军的创建工作。华东海军机关迁至南京后,张爱萍向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建议,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抽暇接见一下参加华东海军创建工作的原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以鼓舞他们投身人民海军建设的热情。毛泽东很快答应了这一要求。
   
    接到毛泽东召见的电报后,张爱萍心情分外激动。长期的戎马生涯,使张爱萍对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1937年延安握别,受命到上海组织敌后武装,他此时已与毛泽东分别13个年头了。张爱萍迅即交代、部署了工作,与林遵、曾国晟(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第六署署长)、金声(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公厅主任),以及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参谋黄胜天等,一起踏上了去北平的列车。
   
    8月28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正门的大厅里,毛泽东接见了张爱萍等人。
   
    毛泽东说: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建设海军的事情。从1840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中国一败再败,屡次吃亏,割地赔款,就在于政府腐败,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没有海防。讲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怎样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凝视着张爱萍说,“请你们出出主意。”
   
    借着毛泽东的提问,张爱萍简要汇报了华东军区海军组建的情况。毛泽东赞扬张爱萍工作有成绩,办法对头,继而对林遵、曾国晟、金声等人说:你们有丰富的海军知识和经验,有专业技术,是国宝,国家的财富。我们新海军的同志要很好地向你们学习;人民解放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传统和作风,你们老海军也要向新海军学习。新老海军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保卫海防,防御敌人从海上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在通宵达旦的繁忙工作中,毛泽东酝酿着一个重大决策:组建军委海军机关,并把组建军委海军机关的任务交给了萧劲光。
   
重大问题亲自拍板:“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单位……要设在北京。”
   
    创建海军,首先要成立海军领导机关。这就遇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海军是一个军种还是一个兵种?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单位,还是军委、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其二,海军机关设在哪里?是设在北京,还是设在沿海的某一个城市?
   
    对这两个问题,当时的军委领导分歧很大。有的领导同志认为,海军只是一个兵种,没有必要成立独立的领导机关,只组织一个精干的领导班子,作为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就可以了。至于驻地,有的主张海军机关要靠近海,不要设在北京,可以放在天津、青岛或沿海其他城市。
   
    萧劲光认为,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从新中国海军肩负的使命和长远发展考虑,海军应该是一个军种而不能是一个兵种,海军机关应该是一个机构健全的战略决策单位,而不只是军委、总参谋部的一个业务部门。从海军本身的业务范围来说,海军的使命、装备建设与政务院的许多部门,如外交部、交通部、水产部、科委及许多工业部门都有密切关联。为方便联系,及时洽商解决问题,及时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海军机关也应该设在北京。
   
    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赞同萧劲光的观点,明确表示:“海军是一个军种,海军机关是一个战略决策机构,应单独成立司令部。海军机关要设在北京。”1950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了萧劲光关于海军筹建工作的详细汇报。谈到房子问题时,萧劲光半开玩笑地说:“主席,我现在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个立足的地方也没有哇!”毛泽东当即问道:“你们机关有多少人?”萧劲光回答:“司、政、后,几个大部加在一起,900人。”毛泽东说:“人不多嘛。海军是个战略决策机构,要设在北京,要有长期打算。没房子,可以自己盖。这样吧,你们写个报告,我来批钱。”毛泽东批经费后,先是在贡院东街一块不大的空地上建了两栋三层楼作为司政机关的办公地点。1953年以后,请梁思成教授主持设计,建造了至今尚在使用的海军机关办公楼。此后,又逐步建设了直属部队营房、军官宿舍等,形成了今天的“海军大院”。
   
踏雪视察海军机关:“新老海军要互相学习,团结一致,共同建设人民海军。”
   
    1952年2月14日上午,纷纷扬扬下了半天雪。下午上班不久,萧劲光突然接到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通报:毛主席到海军机关视察,现在已经从空军机关出发。
   
    那时海军机关驻在贡院东街,与空军机关相距不远。放下电话,萧劲光立即收拾起桌上的文件,着好装,下楼迎接。走到楼下,他看到毛泽东和公安部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已经到楼梯口了。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一边随萧劲光往会议室走,一边说:“海军成立两年多了,我还没来过。今天来这里,一是看看大家,看看我们海军领导机关驻在哪里;二是有件要紧的事要和你们商量。”
   
    毛泽东郑重而又亲切地说:“要和你商量的是这样一件事,原计划花几亿卢布给你们买几艘驱逐舰、几十艘鱼雷快艇,但现在抗美援朝急需飞机,中央打算集中财力解决一下空军的问题。这样一来,外汇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先给空军买飞机,你们要买的舰艇再往后推一推,怎么样?”事关抗美援朝大局,毛泽东亲自来做工作,萧劲光还能说什么。他立即表示,坚决拥护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
   
    华东海军成立以后,为了解决海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司令员张爱萍一面亲自走出去访贤纳士,一面以华东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在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关于招收原海军人员参加人民海军的通知》,并在青岛、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设立了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用这两种办法,先后招收了一大批原国民党海军的官兵。其中有原职衔很高的“海军元老”,如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曾担任过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江防舰队副总司令、海军司令部参谋长的曾以鼎中将;原国民党海军马尾造船所所长韩玉衡少将等。也有部分军阶虽不是很高,但曾在要害部门任职或学有专长、确实懂海军的人员,如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徐时辅,原国民党海军青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何希琨等。张爱萍把这些真正懂海军的部分人员组织起来,命名为海军研究委员会,协助华东海军首长接收装备、组建部队、主持舰船修复等。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以后,应萧劲光的请求,中央军委于1950年11月底又专门电令各中央局、各中央分局、各大军区,责成各地党政军民学机关,设法将流散各地的原海军人员清理、登记。“凡无政治问题,身体尚健,而有一技之长者,尽可能抽调来,以克服新海军建设中人才的困难”,从而又聚集了一批海军建设人才。之后,萧劲光从这两部分人中选出20多位,请到北京,成立了海军机关的研究委员会,为海军党委、海军首长研究问题提供咨询、参与决策,被称为海军首长的“第二顾问团”。
   
    一天,深夜11点,毛泽东突然把电话打到萧劲光的卧室,向他下达了一项任务:具体搞清楚美国从本土运输一个兵团、一个军的兵力到日本的横滨、南朝鲜、越南、香港,各需要多少舰船,多长时间,需要多少舰船为这些部队运送补给物资。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在两天内报告他。萧劲光意识到问题的重大、紧迫,放下电话,立即与苏联首席顾问涅斯切罗夫将军联系。涅斯切罗夫回答,这些情况很难一下子说清,需要查资料、研究、计算。萧劲光考虑了一下,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海军研究委员会。他们接受任务后,由曾经在美国学习过多年的业务组组长刘隽主持这一工作。在刘隽的组织下,几个人分头查阅资料、推导数据、反复计算,把问题逐项搞清楚,按时向毛泽东呈送了所需资料的报告。
   
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期,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先后在海军搞了一系列非组织活动。
   
    1960年前后,地处东南沿海的东海舰队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事故,先是一艘潜艇在训练中与水面舰艇相撞沉没,接着有两名飞行员借训练机会外逃等。这些事故的发生,固然有工作、管理上的原因,但和当时大的环境——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倾错误,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及遭受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从而导致部队思想混乱,物资供应、生活保障困难等,有着很大关系。事故发生后,萧劲光等海军主要领导亲自到发生事故的单位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教训,作了妥善处理。
   
    然而,接替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却借此大做文章,他派出庞大的“军委检查团”,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对东海舰队几十个单位进行了检查,最后作出结论:海军(不仅东海舰队)“问题成堆、基层薄弱、关系紧张、风气不好”。为了印证这一结论,同年年底,林彪又派出总政治部检查团对海军机关大院编制、住房、管理等,进行了长达1个多月的全面检查。最后再次作出了“政治工作软弱无力”、“大院内风气不好”、“管理混乱、漏洞百出”、“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的结论。1963年初,军委按照林彪的指示,依据“调查材料”给中共中央、毛泽东起草了《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
   
    毛泽东看了报告后,在报告上批示:“关于海军问题的报告已经看过,认为很好。照此执行,每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希望海军各级党委同志们团结起来,以大局为重,焕发精神,努力工作,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同其他军种一样,把海军工作做好。有错误并不要紧,只要改正就好了。”毛泽东旗帜鲜明的批示,给林彪等人泼了一盆冷水。
   
    “文革”开始后,李作鹏等人认为打倒萧劲光、苏振华,全面夺取海军领导权的机会到了,在海军党委扩大会上疯狂地向萧劲光、苏振华等进行围攻。获悉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66年8月18日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特意召见了在场的萧劲光、苏振华等海军领导。毛泽东派人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简单地询问了海军的情况,而后严肃地对李作鹏等人说:“萧劲光是个老同志,苏振华是个好同志,你们老整他们干什么?”说着,他拉过萧劲光,让随行的记者为他俩照了一张合影。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四人帮”很快又把手伸进了海军,妄图借“批林整风”之机,给萧劲光扣上“上了林彪贼船”的帽子。毛泽东清楚萧劲光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了解他的政治立场和为人。听了张春桥、江青的话,毛泽东说:“萧劲光是个老同志,他上什么贼船?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摘自2009年第4期《党史博览》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86318
     希望台湾网友也来谈谈两岸军事合作的前景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01950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靠访台湾高雄港 ZT
美国为什么要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入侵中国台湾

如果说,美国把入侵朝鲜半岛看作是"制抵苏联共产主义扩张",欲维护冷战业已形成的格局和美在朝鲜半岛战略利益的话,那么,它同时为何又要出兵台湾海峡,公然入侵我国台湾呢?

  杜鲁门为什么从他《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中如此迅速地转变?这一直是历史学家想彻底弄清楚的问题。

  战后解密的档案资料显示,在战争爆发前10天,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从远东地区视察回来,带回了一份美国驻远东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在朝鲜战争爆发的那天由杜鲁门在布莱尔大厦紧急召集的会议上作了宣读。备忘录详细阐述了台湾的危机,说台湾将在7月15日前被共产党中国占领。在台湾的美国人已经接到警告,让他们尽快离开台湾。

  麦克阿瑟以远东最高司令官的名义阐明了不让共产党中国占领台湾对美国具有的重大战略利益。现在无法确定麦克阿瑟的这份备忘录在布莱尔大厦的会议上对美国的决策者们产生了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麦克阿瑟的一句话在杜鲁门心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分量,麦克阿瑟说:台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于是,由国务卿艾奇逊提出的一项武装干涉台湾的建议被杜鲁门接受了。当天晚上,杜鲁门要求国防部长约翰逊就美国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的调动一事向麦克阿瑟发出指示。杜鲁门迅速改变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理由是,他认为朝鲜内战的发生是苏联在朝鲜有计划的扩张行动,共产党中国与苏联是同一阵营的,对台湾的封锁能够显示美国的力量,阻止共产党的扩张。

  可见,在美国当局心目中,朝鲜半岛内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一样的。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扩张",出兵朝鲜的同时也要出兵台湾。

  6月27日,白宫新闻发布厅,杜鲁门微笑着对新闻记者说:"……我已命令美国的海空部队给予韩国政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已要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所有攻击。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这项令人震惊的声明是如此的出尔反尔,以至于中国共产党从此对美国政府丧失了一丝一毫的信任。正是这个杜鲁门,几个月前还信誓旦旦地宣称:

  "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

  这项声明的逻辑又是如此的荒谬,以至于并不像个理智正常的人所能作出的:因为朝鲜爆发内战,所以美国要出兵侵占台湾。即使素以颠倒黑白、出尔反尔著称的德国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复生,也要甘拜下风!连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后来在著作中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外交史上最无耻的声明"。

  亚历山大指出:"不论我们要做什么,不论这件事有多么严酷,多么不公正,或多么前后矛盾,却总要设法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杜鲁门关于台湾的声明可能是由艾奇逊代为捉刀,堪称这种类型的大手笔。"

  就在27日,美第七舰队10余艘军舰侵入台湾基隆、高雄两港口,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

  第七舰队当时拥有1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及辅助舰只,其军事责任的范围在整个东亚地区,其中以日本佐世保为基地入侵台湾海峡的只有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艘运输舰。这些舰只在负责台湾的防务的同时,还要担负朝鲜战争中的作战任务。以这种象征性的、有限的力量负责台湾地区的防务实际上是一种武力恫吓的姿态。这些游弋于台湾海峡的美国军舰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蒋介石承担了防御义务。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一批飞机进占台北空军基地。同时,美国驻远东军总部还设立了名为"驻台考察团"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其侵台的海、空军。

  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军队不管以何种名义进入台湾都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是对中国人民实现统一的干涉。美国的侵略行动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愤慨。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中共中央在分析形势时认为:中国还没有与美国现代化海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可能,"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决定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28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了《关于反对美国总统杜鲁门6月27日声明和美国武装侵略我国的声明》。声明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指使南朝鲜李承晚傀儡政府挑起朝鲜内战之后,于6月27日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决定以武力阻止我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并已奉杜鲁门之命向台湾沿海出动。我现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美国政府这种暴力掠夺的行为,并未出乎中国人民的意料,只更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因为中国人民许久以来即不断地揭穿美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霸占亚洲的全部阴谋计划,而杜鲁门这次声明不过将其预定计划公开暴露并付诸实施而已。事实上,美国政府指使朝鲜李承晚傀儡军队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进攻,乃是美国的一个预定步骤,其目的是为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越南和菲律宾制造借口,也正是美帝国主义干涉亚洲事务的进一步行动。

  周恩来说,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只要我们不受恫吓,坚决动员广大人民参加反对战争制造者的斗争,这种侵略是完全可以击败的。中国人民对于同受美国侵略并同样进行反抗斗争的朝鲜、越南、菲律宾和日本人民表示同情和敬意,并坚信全东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必能把穷凶极恶的美国帝国主义的战争制造者,最后埋葬在伟大的民族独立斗争的怒火中。

  有人认为,这个声明是恫吓,中国是不敢和美国军队较量的。其实,这个声明是在有充分准备,确有把握胜利的条件下提出的,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心愿。

  同一天,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对美国入侵朝鲜,也表示了明确的态度。毛泽东说: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来管,而不是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美国这样地暴露了自己的帝国主义面目,这对于中国和亚洲人民很有利益。美国对朝鲜、菲律宾、越南等国内政的干涉,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同情,都将站在被侵略者方面,而决不会站在美帝国主义方面。他们将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因为它没有人民的支持。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当时的朝鲜战局,对朝鲜人民军十分有利。就在中国人民表示了自己的意见的这一天,朝鲜人民军就解放了汉城。新中国一方面为朝鲜人民的胜利欢呼,同时为了预防战局逆转,在军事上开始准备,作为未雨绸缪。
  195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后,为避免附近岛屿国民党守军被消灭,第7舰队派出大量兵力直接支援和掩护国民党军2.5万人从大陈岛、渔山列岛及披山列岛等岛屿撤往台湾,同时强行掳走岛上居民1.5万人。2月9日,美海军AD型航母舰载机2架入侵我一江山岛附近的松门岛、龙王堂山岛、北港山岛和白岩山岛上空,在向附近的渔船俯冲扫射时,被我驻岛高炮部队击落1架。1958年8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封锁金门作战行动期间,美海军第7舰队调集航空母舰6艘及1个陆战队航空联队集结于台湾与台湾海峡,派出作战舰艇护送国民党军运输船只前往金门运送补给品,还直接出动两栖舰船前往金门运送补给品。

  1994年12月,第7舰队派出"小鹰"号航空母舰编队进入黄海,其航母舰载机多次入侵我领海上空,对我正在训练的潜艇进行跟踪监视。1995年至1996年,李登辉访美引发第三次台海危机。在此期间,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四次军事演习,进行导弹实射,美国先后将第七舰队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调至台湾海峡地区,但在整个演习期间,美国军舰始终没有驶入台湾海峡,而是停泊在台湾以东100多海里的海面上;当中国几艘核潜艇全部离港出动之后,为了无意使冲突升级,美又让航母战斗群后撤近100海里。正如大陆的一句口号:"美国是个纸老虎"。

  1999年5月18日,第七舰队"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从泰国芭雅外海启程,途中经过台湾东部公海,返回日本琉球群岛基地,其目的是为台湾新领导人上任充当"保镖"。
核武器、美国的政策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http://daichaowu.coldwarchina.com/ztlw/000012.htm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
http://www.mianfeilunwen.com/Zhengzhi/TaiWan/28799.html
美国历史学家与五十年代台湾海峡危机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806&cid=5
很长的文章,不错支持下,复制慢慢看


作者:北海居

1950年,台湾军费为11.6亿新台币,约合1.13亿美元,占当年台湾财政开支总额的89.45%。1950年,由于台湾国民党军面临着大陆渡海解放台湾的威胁,所以,当年财政支出的近90%都用于军事开支。此后,为了固守台湾和反攻大陆的需要,台湾军费一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50%以上,直到1972年以后才降到50%以下。

1949年,大陆解放战争还在继续,因此当年军费占财政支出的46.4%。1950年,军费继续占财政支出的第一位,当年军费28.01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68.08亿元的41.1%。由于抗美援朝的需要,部队在复员25万士兵后,中央军委又于1950年12月和1951年上半年相继动员了40万新兵入伍和80万地方武装补充部队。这样到1951年下半年,全军总员额增加至627万人,为我军建军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军费由上年度的占财政支出的41.1%增加到43%。

1951年后,朝鲜战争作战经过五次战役的大规模军事较量,美国不得不坐下来举行停战谈判,战场形势一度趋于缓和。据此,毛泽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要抓紧时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再用一年时间准备后,于1953年开始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其“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军队系统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51年11月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整编的方针原则。聂荣臻主持拟定了《军事整编计划》,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于1952年1月5日开始实施。计划在两年内把国防军整编为步兵部队从258万人减为135万人,技术军兵种部队由61万人扩大到84万人,总部和各级机关由112万人减为38万人,院校由10.8万人扩大到12.8万人,到1954年预计为300万人。另外公安部队由64万人精简为53万人。同时在“计划”中,还决定安排41个师另11个团46.5万人集体转业改为农业、林业、工程和水利建设部队。这样,1952年军费支出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2.9%,降为第二位,低于经济建设费的41.6%。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国家经济建设受急于求成思想影响,上半年出现25亿元赤字,占当时预计收195亿元的12.8%。中共中央于8月28日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增产增收,厉行节约,大力缩减军费和行政费用。中央还明确规定今后军政费用不得超过财政支出的30%。中共中央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贯彻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年终国家财政收支略有结余。

1956年,国家经济建设在反保守思想指导下出现冒进,导致新的财政赤字。军队也因对国际形势估计不足和工作上的原因,总定额达到383万人。9 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情况提出,把军政费用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占财政支出33%,降到20%左右,其中军费降到15%左右。据此,在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和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主持下,于11月25日拟定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经1957年1月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后报中央批准实施。计划确定两年内裁减全军员额三分之一,保留250万人。裁减重点是合并总部及各级机关,防空军与空军合并,撤销公安军,减撤军队的预备学校和文化学校, 精简兵役机关。这次精简整编于1958年完成,全军员额降至240万人。这一年军费降至财政支出的12.2%,行政费降至5.5%。



















文章来源:http://www.heybrain.com/notheal/article/2627.html

作者:北海居

1950年,台湾军费为11.6亿新台币,约合1.13亿美元,占当年台湾财政开支总额的89.45%。1950年,由于台湾国民党军面临着大陆渡海解放台湾的威胁,所以,当年财政支出的近90%都用于军事开支。此后,为了固守台湾和反攻大陆的需要,台湾军费一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50%以上,直到1972年以后才降到50%以下。

1949年,大陆解放战争还在继续,因此当年军费占财政支出的46.4%。1950年,军费继续占财政支出的第一位,当年军费28.01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68.08亿元的41.1%。由于抗美援朝的需要,部队在复员25万士兵后,中央军委又于1950年12月和1951年上半年相继动员了40万新兵入伍和80万地方武装补充部队。这样到1951年下半年,全军总员额增加至627万人,为我军建军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军费由上年度的占财政支出的41.1%增加到43%。

1951年后,朝鲜战争作战经过五次战役的大规模军事较量,美国不得不坐下来举行停战谈判,战场形势一度趋于缓和。据此,毛泽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要抓紧时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再用一年时间准备后,于1953年开始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其“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军队系统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51年11月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整编的方针原则。聂荣臻主持拟定了《军事整编计划》,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于1952年1月5日开始实施。计划在两年内把国防军整编为步兵部队从258万人减为135万人,技术军兵种部队由61万人扩大到84万人,总部和各级机关由112万人减为38万人,院校由10.8万人扩大到12.8万人,到1954年预计为300万人。另外公安部队由64万人精简为53万人。同时在“计划”中,还决定安排41个师另11个团46.5万人集体转业改为农业、林业、工程和水利建设部队。这样,1952年军费支出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2.9%,降为第二位,低于经济建设费的41.6%。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国家经济建设受急于求成思想影响,上半年出现25亿元赤字,占当时预计收195亿元的12.8%。中共中央于8月28日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增产增收,厉行节约,大力缩减军费和行政费用。中央还明确规定今后军政费用不得超过财政支出的30%。中共中央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贯彻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年终国家财政收支略有结余。

1956年,国家经济建设在反保守思想指导下出现冒进,导致新的财政赤字。军队也因对国际形势估计不足和工作上的原因,总定额达到383万人。9 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情况提出,把军政费用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占财政支出33%,降到20%左右,其中军费降到15%左右。据此,在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和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主持下,于11月25日拟定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经1957年1月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后报中央批准实施。计划确定两年内裁减全军员额三分之一,保留250万人。裁减重点是合并总部及各级机关,防空军与空军合并,撤销公安军,减撤军队的预备学校和文化学校, 精简兵役机关。这次精简整编于1958年完成,全军员额降至240万人。这一年军费降至财政支出的12.2%,行政费降至5.5%。



















文章来源:http://www.heybrain.com/notheal/article/2627.html
资料很珍贵!谢楼主!
欧,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忍耐期啊!那2000后以后的爆发期啊!
其实这样单纯比较两岸军费开支也有不科学之处,大陆的军费不单单是应对台海的,各个历史时期,应对边境战事、美苏威胁等等,而台湾则基本上主要是全力对付大陆渡海解放台湾、固守台湾和反攻大陆的需要。即使按面积人口算,大陆也是少的可怜的
再看看家底,临解放,四大家族基本上把大陆的家当都搬空了,即使在台岛不与民众分享,但多少还是在初到台岛时稳定军心起到些作用的

这里也可以看到,在地球第一海军的看守下,大陆海军基本上只能在中美建交后有机会在领海外面多走走
hmsh 发表于 2009-5-5 19:47

的确,单纯的军费是看不出什么,只能略作参考,五六十年代,大陆军费是台湾的十几甚至几十倍,结果在海空方面还是处于劣势,现在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军费,但是双方的军力几乎快呈现一面倒了
在9月15日恢复会谈的第一次会议上,中方提出的协议草案是美军撤出台湾地区,中国政府收复金门、马祖和沿海岛屿后,将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澎湖,在一定时期内不使用武力。美国则要求中国政府放弃对金门、马祖使用武力,由美国说服台湾当局减少金马驻军,不再反攻大陆。
    中国警惕到美国有划海为界,搞“两个中国”的倾向,遂暂时放弃了收复金马的打算。周恩来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建议,“中美会谈以继续下去为有利,可以拖住美国人,力求避免美方或其他西方国家把台湾海峡问题提到联合国去”。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避免再度发生可能把美国卷入战争的台海危机,也要在谈判桌上拖住中国。尽管它对跨越鸿沟达成具体成果不抱多少希望,但还是要有一搭没一搭地继续同中国谈下去。
    显然,中国领导人为美国在谈判桌上的拖延态度所激怒,断定对方没有诚意改善关系。由此看来,想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着手渐进地推动谈判是行不通了。同时,伴随着中苏两党在“时代特征”与“帝国主义本性”等问题上的激烈论战,中共对国际问题反应过度的倾向抬头,认为美国政府敌视和遏制中国的立场绝难改变,对美谈判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必须立足于“斗争”和“针锋相对”。于是中国在1年上半年修改了对美谈判的方针,认为前一段会谈分别提出的种种问题难以分别解决,今后要确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原则,就是说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谈不上。这样,谈判解决问题的次序就从“先易后难”转为“先难后易”,即索性搁置各项具体问题的谈判,迫使美国先解决根本问题。
    1960年5月26日,周恩来告诉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改善中美关系的先决问题是:(一)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二)美军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如果美国承认这两个原则,自然我们愿意同美国进行谈判。8月30日,周恩来又向美国记者斯诺表明:“中美谈判总要先达成原则协议才能解决具体问题”。
    9月13日,中方正式声明,今后不再同美方讨论“枝节问题”,只讨论“根本问题”,也就是要美国同意“从中国领土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全部武装力量”的问题。美国则坚持要中国先同意在这一地区放弃使用武力。由于双方都是以对方先做重大政治让步为改善关系的先决条件,于是谈判又陷于长期僵持的状态。

二、对话的好处
    肯尼迪上台后,重新考虑把中美会谈当作适当调整双方关系的探测渠道。留任的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帕森斯(Parsons,Graham J.)对此前的谈判进行了总结,认为双方在谈判目标上存在分歧。中方不是把大使会谈当作调整双方分歧的渠道,而是当作要求美方做重大政治让步的工具——先从台湾地区撤出全部美国军队,再对北京予以某种事实承认。而美方会谈的近期目标很有限,只是想让中方释放在押的美国人,达成在台湾海峡不使用武力的协定。虽然从表面上看,会谈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但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可以认为对美国有一些好处:可以搪塞美国和世界舆论,表现自己正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同中共打交道;能够把被国人士、记者交流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会谈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减震器”的作用,缓和了中共对台湾的军事行动;可以防止“第三者”插手而使美中关系复杂化;为双方提供了直接沟通和讨论各种问题的秘密渠道。尽管中方已经声明不愿讨论具体问题,但实际上仍继续同美方讨论各种具体问题。
    美国看重的就是保持这个对话渠道,认为“如果中共一旦要缓和对美国的敌意,真诚谋求调整双方的分歧,会谈的隐蔽性便可供该政权不失‘面子’地实行转变。同样,如果我方想了解中共对于世界问题(包括裁减军备与控制核武)的态度和意图,或扩大我们的努力,找到同北平政权达成理解的合理立场,大使级会谈给我们提供了同对方领导人沟通的一个方便、迅速、安全、保密的渠道”。美国职能部门的结论是继续保持会谈,会使美国处在更好的对付中共的位置上。
    远东司为新政府准备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对以往会谈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对今后会谈方针的建议。后一文件提出,下一步会谈可以试探中国对于裁军和核控制的立场,试探中国对美国可能提供粮食援助的反应,可提出学者、记者交流的建议,美国在华被拘人员和在朝鲜冲突中失踪人员的问题等等。远东司认为,不应仅根据有没有具体成果来估价会谈的价值。何况中方可能对新上任的美国政府做出更积极的反应。职能部门的意见得到副国务卿鲍尔斯(Bowles,Chester A.)的赞成。他指出:“似乎会谈目前给我们的好处不大,但未来可能更有用。”
    美国决策者实际上采纳了这个意见,继续保持这个对话渠道,并做了一些新的试探。
  自从1950年627日,美国派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受挫以来,其野心不死,曾屡次出兵。
    1950年7月31日,麦克阿瑟率16名高级官员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台湾,次日与蒋介石签订了《防卫协定》,决定美蒋双方海陆空军,归麦氏统一指挥,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13航空队司令到达台湾,在台湾成立了“台湾前进指挥所”,海军第七舰队则成立了 “海军联络部”。为统一指挥台湾的海军部队,美国政府还派遣了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考察团”到台湾。
    1954年8月3日,杜勒斯宣布美国要用海空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1954年8月24日,他又宣布“国民党控制的附近岛屿是同台湾防务有关的”。艾森豪威尔也在此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对于台湾的任何侵犯将不得不越过第七舰队这道关”。

http://club.xilu.com/zrf1/msgview-10480-123516.html
  炮轰金门:周恩来称绝不能让美国脱身
周总理同尼克松的商谈范围很广泛,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争论最大的核心问题仍是台湾问题。尼克松重申了他处理台湾问题的五项原则:一、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今后不再讲“台湾地位未定”;二、不支持任何“台湾独立”的活动;三、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劝阻日本进入台湾,也不鼓励日本支持“台湾独立”活动;四、支持任何关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办法,不支持台湾当局用军事方法回到大陆的企图;五、寻求美中关系正常化,在四年内逐步从台湾撤走美国军事人员和设施。尼克松强调目前还不能丢掉台湾,希望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针对尼克松的观点,周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还是那句话,不愿意丢掉‘老朋友’。‘老朋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应该有选择嘛。”“你们希望和平解放台湾,我们只能说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为什么说争取呢?因为这是两方面的事,我们要和平解放,蒋介石不干怎么办?”“我坦率地说,希望在你任期内解决,因为蒋介石已为时不多了”。
  针对罗杰斯强调希望两国建立常设联系机构问题,姬鹏飞外长指出: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中的其他问题的解决就受影响。在蒋介石集团在美国还有代表的情况下,要我们派人去美国,就使我们为难。
  围绕公报的谈判,主要是台湾问题的措词。乔冠华指出:第一,既然美方承认,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台湾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得干涉。中方的措词是“希望”争取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美方的措词是“关心”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两个词的含义显然不同,中国不能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第二,台湾本来是中国的领土,是美国把它用作军事基地使用,美军当然应该全部撤走。而美方的措词则是“随着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和设施。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声明吗?第三,既然美方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的内部问题,当然美国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应全部撤走,所以中方的措词是“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只讲“逐步削减”而不讲完全撤出这个目标,中方不能同意。另外,乔冠华还指出,中方反对美方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为美国从台湾撤军的“前提”的提法。最后双方经过反复斟酌,终于在2月26日凌晨达成协议。公报有关台湾问题的措词最后确定为: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2月27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2月28日,尼克松乘坐总统专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返回美国。他在临行前总结说他此行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确,尼克松访华取得圆满成功,中美两国关系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1973年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尼克松如愿连任。但天有不测风云,仅仅一年不到,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辞职下台,连带他要在其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承诺也化为泡影。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1日卡特执政时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时,尼克松早已赋闲在家,而亲手培植中美关系这棵大树的毛泽东、周恩来也已在1976年相继辞世。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直至建交,不仅对中美两国关系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与美国政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加上1971年10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随之而来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坐个沙发先~!!!
(——其实基本还没有能力出领海太远)作战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从1950年5月万山群岛首次参战起,到1955年1月一江山岛战役止,海军共组织和参加了500余次战斗,击沉、击伤敌舰船300余艘,飞机100余架。“如今的海军装备建设,正向着导弹化、电子化、核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印全云说,“走出近海,走向远洋,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是人民海军50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目标。”
以现在的局面只能是两岸对持不可能保证绝对的优势,除非另开途径不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