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的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0:05:30
"中美国"的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2009年04月28日    来源:半月谈   钱文荣










    “中美国”的概念,由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在《买下中美国》一文中首次提出,随后他又多次撰文阐述这一观点。2008年12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文章,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一样。这里的“男人”是中国,“女人”就是美国。

    他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危机是由于资本过度流动,并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就是中美国”。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不平衡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东方的‘中美国人’加工生产,西方的‘中美国人’提供服务业;东方的‘中美国人’出口产品,西方的‘中美国人’进口产品;东方的‘中美国人’积聚外汇储备,西方的‘中美国人’乐于过赤字生活,印制东方的‘中美国人’渴望的美元债券”。他说:“这是一对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

    读了这段话,人们就不难理解弗格森为何要连篇累牍地兜售他的“中美国”了。“中美国”同“两国集团”论一道,与“利益攸关方”和“责任论”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国、改造中国的新战略。“中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赤裸裸地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

    弗格森所描述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格局只是暂时现象。中美根本不可能成为“联姻”,所谓的“中美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年来,我们许多人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不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曲解为淡化甚至取消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始终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还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斗争,始终没有放弃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放弃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美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主要潜在威胁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早在他的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写道:“要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军事态势,以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新任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把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由于美国舆论长期的反共和反华宣传,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也很盛。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008年12月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提供的书面发言中说:“根据民意调查,美国有1/3的人认为中国‘将很快统治世界’,有将近50%的人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大概就是美国多数网民反对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怎么可能“联姻”呢?

    其次,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方面差距太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只有美国的1/5,中国的人均收入差得更远,为美国的1/13,中国的军费预算仅相当于美国的7.51%,中国科技水平在许多尖端领域比美国至少落后一二十年。美国怎么可能容忍中国与其平起平坐呢?!

    客观地说,若中美结成“两国集团”或“中美国”,不能说对我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经济上分得一杯羹,展示中国地位的上升,缓和两国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结合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是致命性的和战略性的。

    首先,它将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脱离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脱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有事,将孤立无援。今天我国在国际上所以有一定的发言权,除了主要是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外,还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我们一边,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

    第二,在经济上即使不把我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也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发展,尤其将严重制约我自主创新。如果按照弗格森期望的那样,永远维持现在这种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又把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不用费力地去消费、享受的这种他所认为的“最佳模式”,那我们就难以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无法实现。
"中美国"的真实意图: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2009年04月28日    来源:半月谈   钱文荣










    “中美国”的概念,由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在《买下中美国》一文中首次提出,随后他又多次撰文阐述这一观点。2008年12月,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文章,认为“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他把“中美国”比作中美两国之间的联姻。他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个家庭里“男人挣钱,女人花钱”一样。这里的“男人”是中国,“女人”就是美国。

    他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危机是由于资本过度流动,并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其实不用担心。因为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就是中美国”。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不平衡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东方的‘中美国人’加工生产,西方的‘中美国人’提供服务业;东方的‘中美国人’出口产品,西方的‘中美国人’进口产品;东方的‘中美国人’积聚外汇储备,西方的‘中美国人’乐于过赤字生活,印制东方的‘中美国人’渴望的美元债券”。他说:“这是一对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

    读了这段话,人们就不难理解弗格森为何要连篇累牍地兜售他的“中美国”了。“中美国”同“两国集团”论一道,与“利益攸关方”和“责任论”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国、改造中国的新战略。“中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赤裸裸地试图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

    弗格森所描述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格局只是暂时现象。中美根本不可能成为“联姻”,所谓的“中美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年来,我们许多人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不要以意识形态划线曲解为淡化甚至取消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却始终不但没有淡化而且还在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斗争,始终没有放弃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没有放弃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美国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和主要潜在威胁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早在他的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写道:“要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军事态势,以应对中国可能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的新任国防部长盖茨今年1月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地把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由于美国舆论长期的反共和反华宣传,美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也很盛。据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008年12月为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提供的书面发言中说:“根据民意调查,美国有1/3的人认为中国‘将很快统治世界’,有将近50%的人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这大概就是美国多数网民反对中美“两国集团”和“中美国”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怎么可能“联姻”呢?

    其次,中美两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方面差距太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只有美国的1/5,中国的人均收入差得更远,为美国的1/13,中国的军费预算仅相当于美国的7.51%,中国科技水平在许多尖端领域比美国至少落后一二十年。美国怎么可能容忍中国与其平起平坐呢?!

    客观地说,若中美结成“两国集团”或“中美国”,不能说对我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经济上分得一杯羹,展示中国地位的上升,缓和两国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结合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是致命性的和战略性的。

    首先,它将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脱离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旦脱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旦有事,将孤立无援。今天我国在国际上所以有一定的发言权,除了主要是我们的国力不断增强外,还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我们一边,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

    第二,在经济上即使不把我国变成美国的附庸,也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发展,尤其将严重制约我自主创新。如果按照弗格森期望的那样,永远维持现在这种由中国向美国提供廉价商品,又把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让美国人不用费力地去消费、享受的这种他所认为的“最佳模式”,那我们就难以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也无法实现。
看资料说,曾经美国80年代也一度赞美日本,结果怎么样?呵呵
扩大中美的共同利益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等一系列中美敏感问题,只要成了利益攸关方,共同利益越大,那么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小,这对统一台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美国认为武装干涉中国统台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同时让台湾知道美国武装干涉的可能性非常小。美国遇到危机的时候,总是通过控制汇率来牺牲盟友的利益,以换取自身的一时利益。对盟友尚且如此,对其他国家当然更加不在话下。显然美国不是一个可靠的伙伴,这一点当然也要时时刻刻谨记在心。中国每年都会对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加以驳斥,显示中国的自尊。中美需要有共同利益,但是不能靠得太近。有些方面应该靠近,有些方面应该保持距离。比如在对待发展中国家问题上,中国自然应该继续发扬独立的友好政策。扩大共同利益不一定会成为另一方的附庸,其实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只要注意尺度就行
呵呵 中国人不会上当得啊
他说他的,咱干咱的~